ktv公主被客人伦图片:关于西部成渝近郊新农村建设模式及要素分析--新农村--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4:04:53
关于西部成渝近郊新农村建设模式及要素分析
王国清   杨成章
2010年06月04日15:57  来源:人民网-新农村频道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所谓成渝近郊模式是指指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利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通过集观赏、娱乐、体验、知识教育于一体的新兴休闲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模式。成都重庆两市的城市化道路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模式,成渝近郊模式属于休闲产业带动型。这种模式包括建立农业生态园、养殖场、采摘园、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学农教育基地、农艺园、民俗村等方式把乡村的发展与休闲产业的发展融为一体。“农家乐”的休闲产业作为该模式的典型之一,是中国农村革命与新经济的代表,集中地体现了现代经济学中的新观念与先进成分。
一、成渝近郊模式发展背景及特点
成渝近郊模式从区域上讲是指成渝两地,城市群的城郊地区,地域相邻、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互补性很强的西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川渝地区是我国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的富集地区,是生物资源多样性地区,但由于地理原因,这些资源的分布既有不平衡,也有共生交叉,不可截然分开,各有优势,各有所需,可以互补共享。其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为: “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一体化、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六个“一体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城乡统筹模式。
二、成渝近郊模式的要素建设
成渝近郊模式就是依靠滨临大中城市的优势条件,以成都、重庆城市为中心,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为指导,紧紧抓住大城市带大郊区的动力,着力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入手,因地制宜,进行新农村发展的要素建设,突出特色,构建成渝两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之路,探索出成渝城乡经济科学发展一种新的模式、从而实现成渝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具体从该模式发展的要素看
1、资金来源。一是整合政府支农投资。针对现行支农体制,管理部门多、资金渠道多等情况,容易造成多头申报、管理混乱等问题,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整合政府支农投资的要求,通过试点,研究市级整合政府支农投资办法,成立农业大部门制,提高政府支农投资效率。二是设立政策性投资公司,创新“三农”投融资引导机制。改革财政对“三农”投入的方式,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出资成立了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等政策性投资(担保)公司,通过“打捆”使用财政支农资金和政府其他涉农资(基)金,对“三农”给予贷款贴息、委托贷款、担保贷款、直接贷款、入股注资等多种方式,为“三农”发展搭建了融资平台,引导大量金融资源投入“三农”。三是本着少取多予的指导思想,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政府投入“三农”的资金,主要是用于农村“三大工程”、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保、就业、救助、优先发展重点镇建设和农村税费综合配套改革等有关农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增收等“三农”问题的解决;加大科技投入,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对农村惠民能源的投入,切实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的能源动力问题。四是增强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功能,其资产类金融产品已经发展到农户贷款(含农户联保贷款)、农村经济组织贷款、农村工商业贷款、城乡居民个人贷款、其他法人类贷款等五大类约百余个品种。五是成渝两地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融资平台。积极探索扩大农村抵押担保物范围,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从机构种类、资本限制等方面,大幅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一些运行机制灵活的新型金融机构开始成立。调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的积极性。
2、工业支撑。成渝两地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互促互动和迅速缩小差距的总体思路,成都统筹城乡的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六句话”、“三个集中”、“三大工程”和“两大保障”。所谓“六句话”,即: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以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形成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以综合配套政策为保障;以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所谓“三个集中”,即: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所谓“三大工程”,即:农业产业化经营工程、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工程、农村扶贫开发工程。所谓“两大保障”,即: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在下辖各区(市)县之间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充分尊重各区域的差异性,采取自下而上、多元化发展的思路,将市域范围划分为都市核心区、都市卫星城区和都市远郊区三个圈层,根据各圈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突出四个基地的规划建设,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在实践层面,按照“集约发展、效益优先”的原则,走工业集聚发展的道路。将分散于全市的各类工业开发(园)区调整规范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工业集中发展区。重庆实施 “三百工程”: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百镇工程”以及“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加速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努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展农民收入增长空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了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实力。
3、基础建设。成都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水泥(沥青)路,基本建成“1环+9射”状的市域高速公路网,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水泥(沥青)路”。形成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市镇-乡村新型社区的城市和乡村体系,而快速公路通道、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则有机地将其连接成一个大都市区域。重庆市以水、电、路、气为重点,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快推广农村沼气,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加快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乡镇公路全部实现油化或硬化,有条件的行政村百分之百实现通达通畅。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基本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显著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在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规划引导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向城郊地区辐射延伸,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电通信、污染治理格局。
4、民生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建立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参与到改革中来;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实行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分离,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业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注重从农民的需要去推进城乡统筹,保证了农民既不失地,又不失保,而且教育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已初步形成一个城乡相对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就业优先--以产业促就业;老有所养--让农民老年生活有保障;学有所教--城乡教育均衡化;病有所医--医疗“安全网”覆盖城乡。
三、成渝近郊模式的总体启示
成渝近郊模式就是成都重庆城乡统筹实验区的一个缩影。通过创建城乡一体化的区域合作机制,充分依托市场主体,着力打造制度性平台,促进区域之间的资源、资金、信息等更便捷地流动,比较优势相互补充,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县区互动,城乡协调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从根本上改变了城乡差距过大的现状;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体制探索进展最快、创新最多、效果最好的实验区,为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提供很好的启示。
第一、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各种公共服务的投入,促进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在道路、供水、供电、学校、医院、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上,基本与城镇接轨。
第二、促进城镇统一规划和布局。打造各镇的特色文化,发展城市旅游,加大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力度,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实现城乡产业协调发展。重点推动城市产业向农村延伸,原料生产基地和配套产企业向农村扩散,技术、管理、资金向农村流动,形成联系密切的、能够实现互动的城乡产业链。
第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在市区周边发展了像三圣街道、五朵金花等一批具有休闲旅游的农家乐,成为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一大亮点。
第五、产业带动促进区域互动。以城带乡形式的灵活多样,一人带一户、一企带一片、一区带一县等多形式灵活进行。
第六、以利益为纽带共推农用地流转。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促进土地集约规模经营和优化配置。
第七、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创新财政金融支持农村建设方式,搭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融资平台,建立财政金融持续投入农村的体制机制,增强了农村的发展能力。
第八、发展定单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建立了农民长效的增收机制。与大型超市签订优质农产品经销协议,实行定点供应、定点销售。
综上所述,这种模式属于西部最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这种模式对于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来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采用这种模式必须应具有三个条件:交通便利,距离城市较近,靠近消费市场;有怡人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能满足城市游客食、住、行基本要求的等基础设施。休旅产业带动,首先,要以城镇社区建设的理念来改造传统的村落,建设整洁优美的农村社区;其次,要大力发展基础公共服务,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垃圾和污水处理、通讯信息、连锁超市和劳动就业服务等体系的建设;第三要形成富裕舒适的田园生活,积极推进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改房,继承农村和睦亲近的邻里关系和优良纯朴的传统文化,保留山水交融的田园风光和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使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与农村田园牧歌式的传统生活方式得到有机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吸引都市人群的到来,也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独特魅力。
因此,在西部贫困山区距离所在县域,城镇、自然风光较为美丽、交通较为方便的地方,发展这种模式的休旅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具有较高的可复制性。但在发展中也有几个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在发展时要注意整体规划,突出特色,因地制宜,避免盲目上项目;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大力保护环境和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休旅产业品牌,要特别重视生态保护;转变当地农民的思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农民职业培训,使传统农民成长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生活、善经营的现代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