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窗外的景色作文:直面像中世纪欧洲似的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9:33:17
直面像中世纪欧洲似的世界作者:叶江(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执行所长)

  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和西方大国面临的普遍挑战,使得人们对当代国际体系的转型基本不抱怀疑态度。然而,在当代国际体系转型的方向上,却有各种不同的判断和理论解释,其中,“新中世纪主义”理论的判断和解释颇为引人瞩目。
  “新中世纪”理论诞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观点是世界正走向“新中世纪”时代,即世界性的现代主权民族国家国际体系将向类似于中世纪欧洲重叠交错的多元政治结构转化。
  在当时两极对抗的冷战格局下,国际政治理论的主流是美国的现实主义、行为主义和自由制度主义等,带有明显欧洲学术色彩的新中世纪理论显得很边缘,也并未引起人们重视。
  然而,随着冷战终结,两极国际格局瓦解,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中世纪主义理论开始在欧美复兴。这一理论认为,当代国际体系在下述几个方面越来越具有中世纪欧洲的特征。
  第一,国际体系中具有影响力的行为体日益多元化。与以主权民族国家为主体的现代国际体系不同,中世纪欧洲的权力结构是多元而重叠的,帝国、王国、公国、各级封建领地、城市,乃至教会、行会等都拥有各自的强大权力并相互发生作用。与此相类似的是,当代国际体系中的权力结构正在向多元和重叠回归,除了国家之外,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公司、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宗教团体、现代城市甚至具有影响力的个人等都开始具备影响当代国际体系走向的能力。
  第二,国际体系中主要行为体国家的地位和作用正在下降。在中世纪欧洲,国家的地位与现代国际体系中主权国家的至尊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而恰恰在全球化的作用下,当代主权民族国家的这种至尊地位和绝对作用遭到巨大挑战。在当今世界,国家即便是大国甚至超级大国在处理由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性问题时往往显得太小,而在应对与全球化同时并存的分散化所带来的地方性问题时则又显得太大。
  第三,国际体系中人们的效忠多元化。生活在中世纪欧洲的人们并没有单独效忠国家的观念,由于政治单元的多元化,人们可以在向某个领主宣誓效忠的同时,也向某个教会效忠,甚至可以向其他领主效忠。毫无疑问,现代主权民族国家国际体系强调每个人必须效忠于自己的国家。然而,与此同时人们还会对某些超越国家的具有特定价值的组织或团体效忠。欧盟成员国公民对欧盟的效忠,跨国环保组织成员对其组织的效忠等就是这种多元效忠的表现。
  第四,国际体系中存在着某种“普世”价值理念。罗马天主教的宗教理念是中世纪欧洲的普世价值,它跨越当时的各种政治单元界限成为人们的普遍信仰,在中世纪欧洲人的精神领域具有高于一切的统一价值观。与此十分相似,普世价值观在当代国际体系中明显回归,只是其内涵发生重大变化,即由世俗的人权至上理念取代了基督教神权至上的宗教理念。
  十分明显,新中世纪主义的理论具有非常强烈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其中尤其是有关普世价值回归的看法更是在为当前西方大国的“人权高于主权”论和新干涉主义作理论上的证明和辩解。然而,新中世纪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却也道出当今国际体系转型的某些重要特征和未来世界发展演变的方向。因此,作为新兴大国一员的中国也应关注新中世纪理论,对当今国际体系向中世纪回归的某些客观特征予以充分重视,并对所谓的“新中世纪时代”作出积极有效的应对。
  首先,我们应当以更为开放的心态应对国际体系转型过程中这种向中世纪欧洲回归的状态。其实,现代主权民族国家国际体系本身就是从前现代的中世纪欧洲转型而来,对待国际体系这种客观轮回的变化,与其消极否认和回避,不如积极承认和应对。
  其次,中国应在积极运作大国关系的同时加大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协调。今天已被普遍接受的全球治理理念和实践就是建立在多元行为体互动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已经不仅注重通过20国集团推进大国间的经济合作,而且也重视参与由非国家行为体跨国公司和国家共同参与的达沃斯经济论坛。今后在参与环境、气候、能源、粮食等非传统安全的全球治理过程中,中国也要重视与非国家行为体的相互协调与合作。
  再次,中国应进一步加强培育国内的公民社会,促进和扶助本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以便于在国际体系转型过程中的全球公民社会中能有中国的声音。同时,还可积极推进国际组织落户中国的国际化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等。
  最后,在参与当代国际体系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必须坚持自身的固有价值和政治制度,坚持主权原则不动摇。与此同时也应当注意到在国际体系回归类似于中世纪欧洲状态的过程中,人们的观念和价值的变化。我们应尽可能地在多元化的国际体系格局中接受人类的某些共同价值,从而能更好地求同存异,在坚持我们的固有价值和政治制度的同时,积极建设和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