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兰店万达广场影城:汉字常识你知多少??(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37:30

一、表示人体部位

  “人”字,甲骨文、小篆的字形相近。《说文》说这个字“象臂胫之形”。“尸”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像现在人们坐在凳子或椅子上的姿式,这是当时东夷人典型的坐姿。汉族人当时的坐姿反映在甲骨文的字上,像人跪着的样子。这几个字都反映了一个完整的人。

  “头”字,繁体字写作“頭”,该字右半部分是头的古字“页”,篆体写法像是人头下连着身子。以“页”作偏旁的字很多,如“颅、须、项、颈”等等,都与头有关。

  “目”字,甲骨文的“目”画的就是人的一只眼睛,金文作了一定的简化。金文之后,人们又将“目”立了起来,最后形成小篆的写法。

  “耳”字,小篆是由甲骨文逐渐演变而来的,从它的字形可以明显看出象形特征。

  “手”字,金文是一个象形字。古代表示手的还有“又”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均像人的三个手指加上腕部。

  “足”字,金文即一个圆圈下有三个脚趾。

  “腰”字,小篆上像人头,下像人脚,中间就是“腰”。

  “背”的古字是“北”,很像是两个背对背站立的人。

  “心”字,甲骨文很像一颗心的纵向剖面图,清楚地表现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可见古人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对心脏的结构有相当准确的认识了。

二、表示动物

  最初形成的表示动物本体的文字一般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独体象形字,它们与动物的关系是直接对应的,比如:牛、羊、犬、豕、鱼、鸟等等。

  除了这些独体象形字,还有不少合体字也指示动物本体,比如:

  雀,依人小鸟也。从小、隹。

  翟,山雉尾长者。从羽从隹。

  蝇,营营青蝇,虫之大腹者。从黾从虫。

  枭,不孝鸟也。从鸟头在木上。

  狼,似犬。锐头白颊,高前广后。从犬良声。

  熊,兽,似豕。山居各蛰。从能,炎省声。

  豫,象之大者。从象予声。

  凤,神鸟也。从鸟凡声。

  这样的汉字还有不少。它们都是古人对动物的形象化的描述。

  还有一些汉字的形体明显与动物有关,意思却不直接指示动物本体,而是表示某些与动物有联系的概念,比如:

  闯,马出门貌。从马在门中。

  骑,跨马也。从马奇声。

  麗,旅行也。鹿之性见食急,则必旅行,从鹿丽声。

  在《说文解字》中,明确地将有关动物的六十几个独体字作为部首去统领一系列合体字。这些动物部首字有虫、鸟、马、鱼、犬、贝、牛、隹、羊、鹿、虎、豕、鼠、兔等,具有这些部首的汉字数量很大。可以看出,动物部首字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代人们对动物的认识进入了新阶段。

三、表示度量衡

  此外还有以下几类:

  关于长度的计量字有:丝、忽、寻、常、仞、庹、咫、索、肘、武、指、扶、弓、墨等。

  关于纺织品的计量字有:匹、端、纵、张、两、寻、常、墨等。

  关于容量的计量字有:斛、龠、合、勺、撮、抄、圭、粟、颗、粒、黍、溢、掬、豆、区、釜、钟等。

  关于质量的计量字有:担、钧、铢、锊、鼓、锱、镒、锤、捷、举、衡、引、粟、圭、黍等。

  关于土地、里程的计量字有:步、肘、弓、引、晌、绳、硅、方等。

  关于禾谷的计量字有:秉、庾、秭、缶等。

  关于时间的计量字有:时、刻、分、秒等。

  在这些传统计量用字里,有相当一部分以手、足、毛、禾、米、弓、金等为意符的,说明古代的计量方式主要是以人体某部位(如肘、指),以某自然物(如粟、豆),以常用器物(如弓、斛)为准的。

四、表示衣服

  举例如下:

  冠。贵族男子戴的普通帽子。“冠”字里的“元”即首,表示头的意思;“寸”表示法度的意思。冠是身份的象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冠主要是由冠圈、冠梁和缨组成。缨是冠圈两旁的丝绳。冠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附件叫“笄”,也叫“簪”,是用来把冠固定在头发上的细长签子。由于簪和缨是戴冠所必不可少的,所以古代作品中常用来指戴冠的人。如:“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杜甫《八哀诗》)。

  冕。天子、诸侯、大夫祭祀时戴的礼帽。从字形上看,“冕”字从“曰”,可知是一种帽子。

  弁。古代贵族男子穿礼服时戴的一种次于冕的帽子。

  胄。古代士兵作战时戴的头盔。“介胄”指穿戴盔甲的士兵。如:“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史记·绛侯世家》)。

  帽。据考证,“帽”字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曰”和“冒”是帽的古字。古代特指用布帛缝合的圆形软帽,一般不在正式场合佩戴。到了唐代,帽子已经很普及,而且常常出现在正式场合。

  巾。可以裹头,也可以擦汗。“巾”是象形字。戴头巾之风,汉末时盛行。以后有诸葛巾、东坡巾、山谷巾、程子巾等不同的名目。

  衣。衣服的总称。古人特指上衣。《周易》中“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意思是说,治理天下从衣裳开始。可见,衣服是礼仪制度的象征。

  裳。古人特指下衣。如《诗经·齐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是说天还没亮就起床,急急忙忙把上衣下衣穿倒了。

  襦。指短上衣,是一般人平时御寒所服。

  禅。指单衣,是夏天的衣服。

  亵。指贴身穿的上衣。

  裘。指皮衣。如“五花马,千斤裘。”(李白《将近酒》)。

  袍。指长袄,长至脚背,有里子面子,中间絮丝棉或乱麻。“袍”是形声字,声旁“包”有包住全身的意思。

  褐。用粗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贫苦人所穿。

  衰(蓑)。用草编成的雨衣。

  襟。最初指衣的交领,后来指衣服的前幅,也叫“衽”。

  裾。指衣服的下摆。

  袖。很长的袖子。如古代作品中常提到“长袖”和“广袖”,也叫“袂”。

  绅。指腰带系结后的下垂部分。古代士大夫入朝时,把记事的手版“笏”插在腰带间,叫“缙绅”。所以后来“缙绅”就成了士大夫的代称。裙。指下衣,也就是“裳”。

  裤。古代写作“绔”。只有两个裤筒,两腿分别套入裤腿,没有裆。和现在的裤子不同。

五、表示植物

  据《说文解字》,与植物有关的汉字中,“草”部字有445个,“木”部字有421个,“竹”部字有144个,“禾”部字有87个。这些字的总和占到《说文解字》所收总数的11.7%,比例很高,汉字与植物的密切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植物分为草本和木本两大类。草本植物的类名,汉字用“艸”和“草”来表示。“艸”是象形字,像并排而生的两株草。《说文解字》解释为“百卉也”,即百草的总名。在汉语中,“草”除了表示草本植物总称以外,还有“草野”、“草率”、“微贱”、“起草”等义,这些都与草的特点有关,反映了古人对草的认识。

  木本植物的类名,汉字用“木”和“树”来表示。“木”字,甲骨文即有,也是一个象形字,上部象枝和茎,下部象根。与“艸”字比较,多出了表示根的部分。

  植物种类繁多,名目各异,一般叫得上名来的植物,都有相应的汉字。尤其是一些名贵花木,不光有表示专名的汉字,而且这些汉字经过历代文人的运用,还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松、竹、梅、兰等。

  表示植物各个部分的字,也很有讲究。表示植物的根的文字有“本”、“根”、“柢”。“本”字是在“木”字下加一横,指明根的位置;“根”和“柢”则是形声字,“根”指蔓根或旁根,“柢”指的是直根。“枝”字,即树干上旁生的小条。“叶”是“葉”的简体字,《说文解字》说:“葉,草木之葉也。”“花”字,是个形声字。“果”字,在金文里,像是树上结了一个大果子的形状。

  与植物性状有关的汉字,有茁、荏、荟、萃、萋、葆、蔚、蕃等;与植物有关的表示动作的汉字有相、析、休、算、箝、箍、藏、蔽、薅等。

六、表示颜色

  在甲骨文中,就有了四个表示颜色的字——“幽”、“白”、“赤”、“黄”。《说文解字》中收了表示颜色意义的字75个,后世又增加了一些。这些汉字按部首可分为糸部、丹部、青部、艸部、赤部、白部、木部、黄部、黑部、衣部、羽部、玉部等。下面是一些例子:

  红。《说文》:“帛赤白色。”本义指浅赤色的帛,后世常用来指大红绸子。唐代杨汝士《贺筵占赠营妓》有诗句:“一曲高歌红一匹,两头娘子谢夫人。”其中的“红”,指的是大红绸子。“红”最常用的义项是表示颜色的粉红色、桃红色以及像鲜血一样的赤色。

  绿。《说文》:“帛青黄色也。”本义指蓝染料与黄染料调配后染成的帛,后来引申指像草和树叶壮盛时的颜色。

  紫。《说文》:“帛青赤色。”本义指青赤色的帛,后来引申指青赤色。

  素。《说文》:“白也。”本义指本色的生帛,后来引申指本白色。

  丹。《说文》:“丹,巴、越之赤石也。”原来指的是一种水银与硫黄的天然化合物,后来引申指大红色。

  青。《说文》:“青,东方色也。”青原指靛青,是古代最常用的染料之一,后引申指蓝色或深绿色,也可指黑色。

  蓝。《说文》:“染青草也。”蓝的本义是蓼蓝,古代最重要的染草之一,后引申指颜色。

  碧。《说文》:“碧,石之青美者。”原指一种青绿色的玉石,后引申为青绿色。

  白。《说文》:“西方色也。”白本义指日光的白色,后引申为白色。

  黑。《说文》:“火所熏之色也。”指的是火熏过的颜色。

  朱。《说文》:“朱,赤心木,松柏属。”本义是一种木材,后来指朱红色。

  黄。《说文》:“黄,地之色也。”本义指大地的颜色。在古代是尊严崇高的颜色,帝王都穿黄袍,皇宫用金黄色的琉璃瓦。

  翠。《说文》:“翠,青羽雀也。”本义指一种鸟,后引申为颜色。

  从以上这些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可以看出古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了不起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