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国企捐赠是“慷他人之慨”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7:30:08
钟宏武 2008.4.8

                    2008年02月25日  08:12:4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捐赠属于国企的正常经营权

        ●回报社会有利企业长远发展

        ●有助改善公共关系树立形象  

        ●能提高美誉度增强竞争能力  

    近年来,社会对国企捐赠合法性的质疑和争论一直未决。其中代表性观点是:“国企没有捐赠权利,因为国企的钱是国家的,要么上交用于社会再分配,要么留在企业内部进行调配。”国企捐赠是“慷他人之慨,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笔者认为,这是对国企捐赠问题的“误诊”!  

    在现代社会,捐赠是一项“互利”的社会投资行为,是每个企业都享有的正常经营权,国有企业也不例外!首先,公益捐赠有助于国企维系生存权,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在发生1998年洪水、2003年非典这样的重大灾害时,社会希望各类企业都能施以援手,对占有公共资源、享有市场特权的国企有着更高的期望,如果国企无动于衷,作壁上观,以一句“我们没有捐赠的权利”来应答社会,相信全国人民都会义愤填膺,群起攻之!放眼海外,跨国经营的国企如果在海啸、地震这类重大灾害面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外宣布,“我们是中国国企,利润都是中国政府的,只能上交中央财政,用于中国的社会再分配,或者留在企业内部进行调配,你们的痛苦,我们深表遗憾,但爱莫能助!”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其次,公益捐赠有助于国企改善公共关系,做实“道德账本”。现实中,国内外经营的国企都是一出小问题就惹大麻烦,虽然不乏恶意攻击和片面炒作,却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国企的道德账本仍显太薄,经不起风吹雨打!而真心、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有助于做实增厚自己的道德账本,在危机时撑起一把道德的“保护伞”。  

    再者,公益捐赠能提高美誉度,是现代企业重要的战略竞争手段。当今世界是一个“责任竞争”的时代,企业之间的较量不仅仅是价格、质量和服务,还包括责任品牌!在跨国公司大打责任竞争牌,挖空心思争夺民意,收买人心之时,我们仍在讨论“国企有无捐赠的权利”,假以时日,真不可知国内人心的向背将会如何?!对走出去的国企而言,面临的责任竞争压力更大,如果企业自缚手脚,拒绝公益,如何立足和发展?  

    国企捐赠虽然没有做错,但是,并没有做好!国企捐赠理念和管理模式落后,科学性不足,引起“误读”。首先,国企捐赠方针不清晰,决策过程不透明,随意性强、连续性差,易使公众认为企业经营者在公益捐赠上搞“一言堂”,利用捐赠为自己牟利捞名,也就有了所谓“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的说法。  

    其次,捐赠领域过于传统、捐赠形式单一、捐赠宣传不力,不为社会所知。从捐赠领域来看,国企捐赠一般都是利他型的,功利主义色彩较少,多数指向救灾、扶贫、助学等传统慈善领域,企业慈善与政府慈善严重重叠,很难体现出国企对社会的贡献。从捐赠形式来看,国企仍集中于现金捐赠,外资企业已经从单纯的资金捐赠转向产品捐赠和员工志愿者行为。以2003年非典为例,国企大多捐赠现金,而外资企业捐赠物资的比率高达99%,既降低了捐赠成本,又提升了宣传效果。从事后宣传来看,国企将捐赠视为“尽义务”,捐助很低调,捐赠一般不与企业品牌相联系,也很少公开宣传。  

    最后,国企在该不该捐、捐助给谁、捐赠多少、如何捐赠等关键问题上屡屡犯错,引发社会争议。以“某石油企业捐赠松花江治污风波”为例,事后捐赠使公众认为企业捐赠动机可疑,试图以捐代罚,逃脱安全生产责任,引起了极大的反感,不仅影响到该企业的声誉,还引起了国企是否有捐赠权利的大讨论,恶化了整个国企的公益捐赠环境。  

    在责任竞争时代,公益捐赠是国企的一项基本经营权,是企业提升合法性、进行社会投资和应对责任竞争的重要手段。实践中,国企捐赠暴露出捐赠理念落后和管理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引起公众的“误读”,但这些不足都是科学性问题而不是合法性问题。如果诸多争论能从解决国企捐赠的科学性问题出发,对深化国企改革、推动公益事业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