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关于好奇400字:姚庆江副书记亲自撰写关于教育的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58:26

明 年 春 色 倍还 人

——探索秀山教育科学发展之路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人人有责。教育事业关乎中华民族未来,承载千家万户期待。一度时期,秀山教育事业发展各项指标滑向历史低谷,导致社会剧烈反响,指责谩骂者有之,失意丧气者有之,奋勇建言者有之,声音不绝于耳,社会众说纷纭。一方面,表明各界人士对教育越发关注,另一方面,说明我县教育亟待破茧重生。我们要全面审视现状,深入分析原因,把握发展规律,理清发展思路,为重振秀山教育把脉定向,开创一条全新发展道路,为秀山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察言观色“望”现状:气数势微,教育乱象丛生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近年来,我县教育发展现状呈现出“前进中落伍”的直观印象,越往前走,差距越大,底气越弱,在横向上缺乏可比性,在渝东南丧失竞争性,抢不到话语权,没有了影响力,表现出五大乱象:

(一)教学质量低下,升学率节节败退。用学生成绩这架“天平”衡量我县近年来的教学质量,缩水十分严重,斤两越来越少,砝码越来越轻。看高考上线率,大大低于全市平均,远远落后周边区县,重点本科已成“稀有物种”,不及酉阳一个班级,不到黔江一点零头,不如涪陵开个根号,甚至与周边任何一个区县相比,都相去甚远,令人羞愧难当;看中考及格率,语数只算勉强,英语是个弱项,理化更加难看,31所中学除体育外各科最低平均分都在60分以下,甚至有的学校理、化、政、史及格率未能实现零突破,令人痛心疾首;看小学及格率,平均成绩在及格线以下的不在少数,甚至部分学校及格率不到三成,令人不敢置信。无怪乎,人们评价秀山教育到了“唱国歌”的时候,让人感到形势危险,希望难觅。

(二)教育投入偏少,办学校债台高筑。“两基”攻坚和高级中学建设,全县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设施都有较快发展,硬件建设甚至成为渝东南的“形象代言人”。但骄傲背后有难以言说的痛苦,办学校是举债投入,至今尚有高达上亿元欠债,甚至部分欠账是以校长和教师名义在银行贷款或进行担保,经常有债主到学校要账追债,校长和老师疲于应付,缺乏相应解决措施。同时,财政持续投入教育资金仍显不足,占比不高;筹集教育经费渠道不广,办法不多;未能充分组织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领域。目前,由于投入不足,仍有一批旧校危房急需改造。另外,由于投入上畸轻畸重,长期注重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投入,使得漂亮学校内部的设施设备档次不高,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教育人才培养不够。粮草不饱,军心难振,直接导致教育水平持续下滑。

(三)学生生源欠丰,优等生肥水外流。“水浅鱼争跃,林疏鸟宿难。”教学质量下滑,社会各界对秀山教育发展信心不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家长,担心本地学校误人子弟,一些条件稍好的家庭,包括相当一部分干部职工甚至老师,争先恐后将“心肝宝贝”送往酉阳、黔江、涪陵、渝西、主城等地。生源流失量长年居高不下,其中相当部分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外送生源学龄也越来越低,以前多是高中、初中生,现在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连小学生都送出去了。每到周末和假期,数千名学生、家长们北上南下,成为火车、汽车上一道“风景”,大把大把的钞票以及人气,都随着这道“风景”源源不断流向外地。

(四)学校布局散乱,特色化觅无踪影。全县义务教育学校点多面广,布局凌乱,多年没有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进行调整,且教学理念落后化,模式雷同化,方法简单化,缺乏办学特色,缺乏自身内涵,缺乏优质教育,找不到一所能代表地方形象,在周边有影响的学校。城乡小学饱饿不均,一些农村学校生源不够,成班率不高,造成资源闲置浪费,甚至部分学校已成为摆设,弃之不用;城区小学挤破门槛,人满为患,一些校长在为控制招生而得罪不少人的情况下,仍然难免“大班额”现象。初中学校数量多,体量小,23所学校中,规模小的只有100余人,规模大的也不过2000余人,部分乡镇初中已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城区初中以及寄宿制学校建设在满足和适应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以及人员大量转移流动的需要方面,显得“慢了半拍”。对城乡学校布局进行重新规划调整和资源整合,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与此同时,高中教育一校独大,缺乏竞争性,且离即将实行的“普十二”要求差距较大;职业教育发展缓慢,与产业化关联程度不够;农村幼儿园数量不足,学龄前儿童入园率不高等问题,也不容小觑。

(五)队伍素质不高,为师者身心难静。教学水平不高,与教师的言传之能和身教之德有直接关系。就业务素质讲,全县教育系统中,高端人才寥寥无几,大专以下文化还有相当比重,存在思想观念不新、教学方法不活的现象。甚至有极个别同志揽了“磁器活”,拿不出“金刚钻”,无法达到“授人一杯、先备一桶”的本领。特别是民转公教师素质良莠不齐,还有一部分文化基础弱,教学水平差,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工作要求,急需加强业务培训和素质提升。就师德师风讲,虽整体不错,主流较好,但不排除极少数人受趋利原则、不公言论、负面舆论、不良环境等外因影响,以及自律不严、修养不深、学习不够、境界不高等内因作用,没能严守“灵魂工程师”行为规范。有的职业意识淡化,上课走神,备课分心,“身在曹营心在汉”,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甚至有的老师看不起自己的职业,没有荣誉感,某些场合不敢亮出教师身份。有的奉献精神缺乏,混日子出工不出力,没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气节和“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的态度,心浮气燥,怨气重重,心理失衡,甚至在学生面前发牢骚,在网络上面泄私愤。有的纪律作风不严,学校有偿家教、变相兜售屡禁不止,老师违规违纪、打牌赌钱时有发生,学校校长远离讲台、官僚习气滋生蔓延。

简而言之,我县教育事业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教育理念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符合,教育质量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待不相适应,资源分布与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不相协调,发展形势与建设武陵山区经济强县和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不相统一的问题,已到了四面楚歌、岌岌可危的境地。

二、全面透视“闻”原因:病根深埋,问题积重难返

“无风不起浪,事出必有因。”透视制约我县教育发展内因,问题复杂,症结较多,但追根溯源,根子在思想上,关键在用人上,薄弱在管理上,缺陷在机制上。

(一)认识上的不足导致投入上“挤牙膏”。毫不讳言,我县过去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存在“说得激动、听得感动、少有行动”的现象,实则是没有真正从思想深处触及灵魂式地认识到教育的根本重要性。没有从利长远、打基础角度,没有站在秀山可持续发展高度来认识和对待教育问题。认为教育是软指标,不直接产生GDP,不能立竿见影;认为教育是单方面投入,只花钱没有产出,只有成本没有效益;认为教育是一项扯得长缩得短的“橡皮”工作,作用可大可小,地位可轻可重,工作可紧可松。特别是没有树立“教育产业化”观念和意识,没有把教育作为一个新的增长点来发展,而是为应付上级任务被动接受,被动重视,被动发展。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投入上就只能是“挤牙膏”,哪里有洞补哪里,不仅使教育经费捉襟见肘,更是让办学陷入债务泥潭。

(二)思路上的误区导致行动上“走弯路”。思路决定出路。一度时期,无论是教育系统,还是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发展理念、大政方针、政策体系断章取义、片面理解,产生一些误区。认为抓素质教育就是彻底抛弃考试成绩,抓教育改革就是全部剔除传统模式,抓学生减负就是一味降低学习要求,抓教育公平就是放弃打造亮点品牌,导致我县教育发展思路偏差,走了一些弯路,吃了一些苦头。尤其是在处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考试成绩与全面发展关系上,没有充分认识、全面理解、结合实际。科举制度实施几千年来,已经在中国大地根深蒂固,要彻底铲除它,并非一朝一夕、立谈之间能够办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性的方向,是一个理想化的观念,我们要为之努力,但不可逾越现实鸿沟。况且,全面发展,也需要以各个方面成绩来体现和衡量,这一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完全矛盾。由于缺乏这点认识,我县教育一度时期脱离实际,片面追求素质教育,甚至“拔苗助长”,过早地变考试为检测、考察,对考试结果不加利用,失去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导致对学生成绩的忽视。特别是导致小学、初中阶段没有了考试和升学压力,基础打不好,成绩上不去,高中阶段再来弥补,为时已晚。

(三)用人上的偏差导致情绪上“生怨气”。过去,教育系统用人,包括领导班子选配、机关干部交流、学校校长任用、教职员工招录,在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以及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群众公认原则上,做得不够严格,公信度较差,说服力不够。用人制度不系统,不完善,不规范,不具体,无章可循。用人程序不严格,随意性较大,存在个人说了算,民主氛围不浓厚。用人对象有偏差,存在任人唯亲、任人唯近、平衡照顾、失察失误等现象,用了一些德才平庸之辈,干不好事,服不了众,在教育系统内外产生了负面影响。

(四)管理上的薄弱导致状态上“磨洋工”。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的精气神不足、聚合力不强、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对管理者的管理不够,对教育者的教育不严,内部管理存在薄弱环节。行风建设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活动被动应付,检查过关了事,整改巩固不够,事后反弹严重,存在搞形式、走过场、一阵风现象。制度建设上,行政管理部门指导不力,一些学校缺乏系统、科学、完善的内务管理制度,或者制定的制度执行不严,逗硬不够,失之于宽,失之于软,造成一些干部职工、教职员工对制度熟视无睹,纪律涣散,精神萎靡,状态不佳,进而影响和薰染其他同志。队伍建设上,进口把关不严,出口渠道不畅,交流整合不够,监督管理乏力,随意借调、空占编制、人岗分离、苦乐不均现象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造成教师意见较大,影响队伍整体工作积极性。

(五)机制上的缺陷导致责任上“踢皮球”。从深层次看,我县教育系统存在领导体制、运行机制上的不适应、不符合问题。领导体制不顺畅,现行领导关系过于依附行政管理的区域性,且管理层次多级化,导致管理触角延伸不到位,横不到边,纵不到底,鞭长莫及,政令难畅,下派任务不落实,基层矛盾往上推。工作机制不完善,学校领导层职责范围不明,在教学管理上顾此失彼、轻重难分,部分中心校副职没有尽到对其他村小的管理职责;校际壁垒森严,缺乏有效交流机制、载体和平台,教育资源互相割据;考核激励制度不完善,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导向作用发挥不好,工作效率越来越低。乡镇责任不明确,实行系统管理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唱“独角戏”,几乎完全避开了乡镇对学校的管理,导致乡镇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没有真正发挥一级党委政府重教支教的应有作用。

一言以蔽之,我县教育问题积痹太深,不整不行,非治不可。必须以刮骨疗伤的勇气,以破釜沉舟的决心,以斩草除根的手段,大刀阔斧解决问题。否则,千秋伟业败于今,千古罪孽生于此。

三、查典寻方“问”路子:方针明确,未来趋向既定

“行迷方向但看日,度尽山险方逾沙。”当前,我县教育犹如茫茫大海中的航船,欲知岸在何方,必先找到指路航标,看清未来发展大势。

(一)教育必将顺应民生发展导向,更能得到重视支持。当前,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已成各方共识,并正在成为全国各地生动实践,道路越来越宽广,前景越来越美好。教育作为最基础、最广泛的民生,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承载着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其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将得到更加巩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的基本要求;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把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作为检验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是否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明确规定,坚持把教育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予以优先保障,依法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并保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4%。可以乐观预见,人民群众最关切、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必将得到有效解决,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体制改革必将取得新的突破,民生教育已经迎来发展春天,这是我们振兴教育必须把握的大气候、大环境、大机遇。

(二)教育必将顺应经济社会需求,更好服务城镇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把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努力协调好教育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这对教育发展的服务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攻坚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深入推进,迫切需要教育为落实主题主线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适应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要。特别是在这场深刻变革中,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需要教育发展与之相适应并起到推动作用,而不是起反作用。就我县而言,一城两园建设将有力助推城市建设向着近期20万人20平方公里、远期50万人50平方公里规模快速成型,这意味着,大量人口将在短时期内从农村向城镇快速流动汇聚,农村学生减少、县城学生增加,已成既定趋势。这就要求教育发展要围绕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方向进行科学规划,学校分布要根据人口流动集聚情况进行重新调整,办学规模要通过准确预测生源进行合理确定,师资力量要依据学校服务覆盖范围进行平衡分配,职教专业要针对产业发展需求进行科学设置,真正做到“围绕发展抓教育,抓好教育促发展”。

(三)教育必将顺应人民大众呼声,更加突出优质教育。当前,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表明,虽然教育事业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还不完全适应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择校热、生源外流、群众意见大等等,都突出反映了人们对优质教育的强烈期盼。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把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作为一项战略目标,明确提出要提升教育整体质量和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实现从“穷国办大教育”向“大国办强教育”转变。这意味着,过去单一、落后的教育模式将得到逐步改进,未来教育将必然选择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特色办学、质量取胜,以适应人们的期盼和日趋多样化的选择。

综上所述,发展导向、社会需求、群众呼声,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只要我们把握了未来发展的风向标,就不会偏离航向,从而驶上一条教育科学发展的光明大道。

四、对号把脉“切”县情:情况具体,发展要求特殊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教书育人讲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育发展也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离不开县情实际,依靠于经济基础,受制于现实环境。

(一)经济落后,迫切需要教育超常发展。人是生产力的第一因素。秀山发展取决于人才,人才培养取决于教育。经济发展与教育事业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昭告我们:不能以经济欠发达为借口,忽视教育投入和发展,否则会陷入“经济越落后、教育越差劲、人才越欠缺”的恶性循环。越是老少边穷地区,渴求快速发展的愿望越迫切,提高人口素质的任务越重要,更加需要在教育方面卧薪尝胆,奋发图强,不能穷教育,不能亏学校,不能苦孩子。哪怕咬紧牙关,勒紧裤带,也要优先保教育,优先发展教育,而且要拿出超常规的勇气,采取超常规的手段,实现超常规的发展,这样才能培养更好更多的人才,进而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尽快走出怪圈,尽快摆脱贫穷。同时,要进一步转变教育发展理念,摆脱“就教育抓教育”,不仅仅是把教育当成一个民生工程,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入学需求,而是树立抓教育本身就是抓发展、抓经济、抓未来的理念,把教育作为秀山科学发展一个可持续的增长点,通过抓好教育,吸引周边学子,提升秀山人气,拉动消费需求,促进土地增值,推动整个三产,形成联动效应。

(二)士气低落,迫切需要实施品牌战略。高考升学率飞流直下,生源流失率居高不下,人们对教育的信心跌落谷底。哀莫大于心死,信心重于黄金。当前,亟需以提高升学率、及格率这个硬指标来振作士气,集聚人气,挽回名气。只要升学率上去了,就表明教育质量上去了,人就自然来了,名就自然有了。综观我县教育现状,虽然滑坡快、差距大、问题多,但并非病入膏肓、不可救药。“否去泰来终可待,夜寒休唱饭牛歌。”当前,我们要尽快找到突破口,在尽可能提升基础教育整体质量上,突出重点学校,打造品牌示范,在各个类型各个层次树立一批典型,让人们看到亮点,看到希望。高中教育,作为秀山教育的出口和窗口,是提振信心的关键,要形成高级中学和秀一中双核支撑、齐头并进格局,围绕提高升学率,打造拳头品牌;初中教育,作为高中教育的后备,要加强学校整合,减少数量,提升质量,培植亮点;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要加强校园建设,合理布局,确保所有适龄儿童就近入学。要通过重点培植,使高中、初中、小学、幼教、职教等各级各类学校在三到五年内,都涌现一批体量大、质量优、特色突出、在周边有核心竞争力的教育品牌,带动整体提升。

(三)社会期待,迫切需要恢复优良传统。先看昨天,秀山教育并非天生“矮个”,回想九十年代以前,虽然没有过辉煌,我县教育也曾比肩周边兄弟,至少没有多大落差,每年高考中考之后,总能听到一些喜讯,找到一点兴奋。那个时候,条件更差,资源更贫,但教学中心任务非常明确,就是一切围绕提高学生成绩这个指挥棒转,领导很重视,老师很敬业,学生很勤奋,大家为着一个目标奋斗。这说明,我县传统教学模式颇有可取之处,颇有发扬价值,而不可一弃了之。人们口里津津乐道于八十年代的秀山教育,心底里充满着怀念,潜意识里渴望着传统教学模式的回归。再看今天,虽然提出素质教育、均衡发展、学生减负等要求,但那只是长期的努力方向,尚无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社会评价仍然只看一个标准:成绩;高校招生仍然只有一个依据:分数;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仍然只是一个目的:升学。试想,有谁愿意把孩子送进一个考不及格的学校?有谁不是为了成绩把孩子送到黔江、涪陵、渝西、重庆?而送到外地名校就读的学生,没有一个接受的不是更加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些学校,他们应试的目的更强,付出的汗水更多。今天,我们应该懂得运用市场经济眼光和规律看教育,有市场才有销路,我们何不顺应家长、社会对教育的真实期待,用更加实用的教育方法,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呢?

(四)环境局限,迫切需要合理确定目标。我县教育需要实现超常规发展,但不等于可以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急功近利。作为县级层面、落后地区以及教育欠发达单元,我们目前没有能力、没有资格、没有必要去研究和探讨教育大方向、大政策、大格局问题,也难以实现前沿阵地上的创新和突破。同时,教育事业发展在大方向、大政策、大气候、大环境方面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它的改变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种状态没有根本改变之前,我们不可能脱离这个大背景,置身事外,独善其身,更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左右时局。否则,就会付出堂吉诃德式的代价,自不量力,提不切实际的空口号,做超越阶段的无用功,处处碰壁,得不偿失。为此,我们在研究教育政策、制定目标任务、开展教学实践、实施课题研究等方面,既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影响,又要仔细掂量自身能力,立足现实基础,在战略定位上量体裁衣,在目标任务上量力而行,在工作开展上尽力而为,脚踏实地,科学合理选择适应环境、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超常发展中少走弯路,不走窄路,绕开险路,避免无路。

无庸置疑,只有深化对县情的认识,才能为教育发展作出正确决策,选择正确道路,这是振兴秀山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五、对症治疗“开”处方:思路理清,重振指日可待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当前,我县教育被动局面呈现向好扭转迹象:“两基”攻坚持续投入创造了较好硬件条件;高级中学建成投用塑造了良好窗口形象;县委县府更加重视拿出了治教兴教铁腕举措;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形成了心系教育良好氛围;凤凰中学大气规划开启了义务教育精品之路;花灯广场铮铮誓言吹响了秀山教育振兴号角……现在,是谋划我县教育发力起跳、重建佳绩绝好时机,我们要抓住机遇,深入思考为谁教育、教育什么、怎样教育的问题,看准方向,理清思路,相机而动。

(一)明确指导思想。我县教育事业发展,要认真贯彻重庆市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顺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和日趋多样的教育愿景,围绕全县大局,服务地方发展,以“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为基本方略,以“少有所学”和“教有所成”为基本理念,以“质量立威”和“品牌扬名”为基本任务,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合理优化资源布局,积极营造改革环境,努力强化薄弱环节,切实完善运行机制,促进教育事业步入“环境好、教风正、质量优、发展快”的科学发展轨道,进一步增强我县教育核心竞争力、对外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学校、家长、社会“三满意”,为建设武陵山区经济强县和中心城市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明确目标定位。未来五年,县委县府有坚定的信心重振秀山教育,有坚强的决心打造教育品牌,建成武陵山区教育高地,主要发展指标在渝东南争先进位,重点实现以下六大目标:扩大龄前儿童入园率,学前三年、一年毛入园率分别达到80%、85%;提升中小学生及格率,全县小学毕业水平测试语文和数学学科平均及格率每年提高5%以上,5年后达到80%以上,全县中考各科平均及格率每年提高5%左右,总分600分以上人数每年增加50人,5年后每年达到1000人;增加职业教育就读率,两年后县职教中心每年招生人数超过1500人;突破重点本科上线率,全县高考重点本科上线人数两年后每年突破100人,5年后突破300人;减少优质生源流失率,3年后,初、高中生流出县外人数和比例开始下降,5年后流出学生人数降低80%;确保人民群众满意率,两年后,人民群众对全县教育总体评价满意率提高到75%,5年后到达到90%。

(三)明确突破重点。按照“解决突出问题,缩小发展差距,加快改革创新,凸显教育特色”的发展思路,在全面推进教育事业各项工作任务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有重点地实施好“四大工程”。一是实施“品牌培植”工程。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对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分别重点扶植1—2所学校,发展成特色学校、精品学校,使其在渝东南有竞争力,在武陵山有影响力,成为秀山教育的名片,通过打造秀山自己的名校吸引孔雀“东南飞”。二是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加强对教育者的教育,通过课堂培训、实践锻炼、考察交流,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同时推进“特岗教育计划”、“领雁工程计划”,引进短缺学科教师,充实高中阶段教师,培养一批国家级、市级骨干教师,每年开展一次名师评选,大张旗鼓表彰,激励教师提高素质能力,稳定教师队伍,形成“名师带高徒”良好格局。三是实施“优生激励”工程。建立高考、中考优秀学生、家长及学校的奖励制度,减少优质生源外流;实施“活动育人”,积极组织特长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使拔尖学生脱颖而出。四是实施“教研兴校”工程。有重点地开展教学研究,组织开展各层次各领域各类别的教研活动,鼓励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开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研课题,避免形成千校一面;建立教育质量评估办法和教育成果激励机制,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以及学校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总之,目标已经明确,前路任重道远。重振秀山教育,还需发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目标不动摇,希望之光终将闪现。

六、标本兼治“服”猛药:多措并举,强力保障发展

“乱世施重典,沉疴用猛药。”期待踏上“蝶变”之路的秀山教育,需要标本兼治,内外兼修,采取强有力的综合措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一)整合教育力量,资源利用要高效。整合力量,可以让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要依据城镇化发展趋向、人口流动集聚状况,准确预测生源,掌握覆盖范围,估量办学规模,按照缩点、扩面、提质、上档原则,对学校分布进行重新规划,合理调整。农村立足提高效益撤并一批,城区立足增大体量兴建一批,重点学校立足提升档次改建一批,空置学校立足盘活资源转向一批。使学校规模适度,质量上乘,结构合理,效益明显,有效解决城乡学校“大班额”、“小班额”饱饿不均以及师资不够、资源闲置、办学效益低下等难题。在此基础上,理顺内部管理关系,突破行政壁垒限制,取消二级法人资格,按区域派设管理机构,增强管理协调性,促进管理细致化,实现管理扁平化;明确学校管理权限,给足校长权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长负责制,实现资源的灵活调度和高效利用。

(二)加强队伍建设,师德师风要纯正。“师有百行,以德为首。”为人师表者,只有具备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要抓好整顿,坚持从严治教,从严治学,切实加强教育系统作风建设,严肃整顿政风、校风、师风、学风。以亮剑精神在管理层中治庸、治乱、治浮、治腐,以铁的手腕在教职员工中治懒、治散、治玩、治软。对有问题的干部要调查,对吃空饷的人员要清除,对不胜任的校长要调整,对乱借用的职工要清退,对不敬业的教师要教育,对有怨气的人群要引导,对作风差的单位要整肃。坚决破除“潜规则”,打垮“利益链”,净化“生态圈”,让教育队伍正气回归,作风扭转。要抓好教育,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开展以“做教书育人排头兵,育又红又专接班人”主题活动,加强师德师风和职业道德教育,深入查摆、整改存在的作风问题。扎实开展“三项活动”,引导干部下基层,校长上讲台,教师做家访,提振队伍精气神,沉心静气抓教育。要抓好监督,构建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网络监督多位一体监督体系。采取教师评校长、学生评老师、家长评学校、社会评教委的倒评方式,以及明查暗访、定期督查、密集抽查等监督方式,促进作风根本好转,营造树师德、铸师魂、正师风的良好氛围,使教育队伍真正尽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崇高职责,真正成为青少年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

(三)健全激励机制,考评导向要正确。《韩非子·八说》载言:“计功而行赏,程能而授事。”按照今天的说法,是要对功过是非进行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进行奖赏。全县教育机构数以百计,从教者数以千计,德能勤绩有高下优劣之分,需要通过科学考评,进行客观鉴定,促进绩效提升。要合理确定考核方向,学校、校长、老师的业绩考核,重点看升学率,看及格率,看群众满意度,用教学的实绩说硬话,凭学生的成绩论英雄。要正确运用考核结果,实行考核结果与经济待遇(津贴)、评优晋职(职称)、交流提拔(任用)“三挂钩”。特别是加强对校长队伍考核,实行末位惩戒,对学期综合排名居同类学校后两名的校长诫勉谈话,对连续两年综合排名居同类学校最后一名的校长停职培训。要依据考核选人用人,机关进人重一线教研业绩,校长遴选重学校考试排名,教师交流重任课班级成绩,所有用人重综合考评结果。同时,实行全程比选,推行竞争上岗,采取差额表决,强化人事工作竞争性,增强选人用人公信度。通过选贤任能,形成“好班子带好队伍,好校长带好学校,好教师带好班级”的用人格局。

(四)加大资金投入,物质保障要有力。有投入才有产出,大投入才有大产出。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投入是支撑秀山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要把教育作为民生的最大工程、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要确保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年增长,确保教育经费来源稳定、教师工资逐步增长、人平经费标准不降、重点建设保障有力、学校债务逐步化解、激励奖励全面兑现、办学条件有效改善,财政用于教育支出处于渝东南和武陵山区上游水平。实行公办民办并举,探索学校企业合营,建立教育发展基金,鼓励社会捐资助学,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经费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学校经费管理使用制度,严格执行大额经费使用集体决策和报批备案制度,确保教育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五)净化社会环境,尊师重教要实在。孟母三迁,旨在为孩子寻求适宜育人环境;程门立雪,为的是拜上一位好的老师。教育振兴,离不开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要优化校园环境,加快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人文校园“五个校园”建设,创建安全、文明、卫生、健康、和谐的现代化校园。要净化周边环境,把学校周边环境整纳入综合治理重点内容,经常性加强检查,大力整顿黑网吧游戏室、娱乐场,切实维护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打击各种扰乱正常教育秩序的不法行为和侵害师生生命、财产的犯罪活动,营造一片洁净天空。要同化舆论环境,加大宣传引导,阻断有害学生成长的不良信息,少发挫伤教育士气的不良言论,提倡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欢迎见解独到的意见建议,多树正面典型,彰显教育成效,让教师感到荣耀,让家长看到希望,让学生近悦远来。要强化社会环境,加大公民教育,增强公众尊师重教意识;加大交流合作,推行联姻办学、强弱捆绑、教师互派、资源共享,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帮扶力度,探索部门、乡镇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的全新模式和长效机制,特别是向乡镇合理分摊涉及农村基础教育的任务,强化乡镇的教育责任和行为,努力形成政府尽职责、各方尽义务、人人有行动的生动局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正在起步扬帆的秀山教育,乘着教育改革发展强劲东风,依靠全县人民戮力同心,定会沿着科学发展轨道,风雨无阻,劈波前行,走出山重水复,迎来柳暗花明,奔向辉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