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电影下载:触摸耶路撒冷哭墙(国人看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9:19:37
王磊磊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12月01日   第 08 版)


哭墙一瞥
到了耶路撒冷老城,我们直奔圣殿山,去观览著名于世的哭墙。公元135年,罗马哈德良平定第二次抗罗革命,犹太人被迫远走他方,分散于万国之中。拜占庭时代,犹太人被容许每年一次于圣殿被毁周年日到西墙来,为国度复兴哭泣祷告,“哭墙”之名不胫而走。哭墙处祷告的地方被分隔成两部分,男左女右。进入哭墙,工作人员提醒我必须戴上一种小帽,希伯来语叫“Kippa”,是一种只能遮住头顶的圆形小帽。遮盖头部表示对神的谦卑,犹太人认为弥赛亚就住在哭墙之上。游客可由入口处自行取纸制小帽戴上,离开时交还。我缓步加入祷告的“大军”。靠近哭墙后,触摸到冰凉的巨石,心中感觉怪怪的。周围是专注祷告的信徒们,有大把胡子的老人,也有八九岁的小孩子,他们或站或坐,全都面向墙壁。有人大声朗诵着圣经旧约,有人则小声默念,靠近墙体的则手扶哭墙诵读经文。犹太人祷告时不断点头,我曾驻足倾听,再努力也听不明白,后来才知道是因为他们在祷告时不断读到神的名字,为免妄称神的名讳,于是呼一次名,点一次头,愈点愈多,变成惯例,这是恳切祷告的象征。人群中间有一些小柜子,内外放着各种版本的圣经,以供祷告者使用。哭墙的左侧是威尔逊拱,据说里面有圣坑,可印证西墙的深度,而且隐藏的墙体更宽阔,向北延伸至苦路,可惜我没有看到。拱内也有大段的墙体,祷告的人也不少,不过是感觉凉快了很多。拱后面有很多书柜,应该是近代建立的拉比学馆。我再次贴近触摸墙体,发现石缝中有很多纸条,其实是信徒们将祷文写于纸条塞进去的,代表祷告的认真和迫切。耳边嗡嗡作响的是犹太信徒的祷告声音,这声音略带悲戚,平缓却夹带着穿透力,使得我心生一点淡淡的恐惧,或许这正是宗教信仰表现出的某种内在力量吧。
时间已是上午十点多,太阳毫无遮挡的烤烧着光秃秃的广场。正襟危坐的犹太人虽然穿着较厚,却仍然在平静地祷告,完全是心无旁骛的样子。我慢慢退出了祷告区,心中却也不免生起一些祝愿,为着这个世界、这个民族、这个多难的国度而祈祷和平,真的,这是一种情不自禁的感觉,相信只有置身其中才能真正体会个中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