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新闻怎么样:中国贫困线标准岂能羞于与世界接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52:35
本文引用自为了忘却的纪念《(转载)王锦思:中国贫困线标准岂能羞于与世界接轨》近日,有关媒体报道,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09年年底超过日本。与此同时,中国贫富分化差距越发巨大,行业间收入差距或已达10倍,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96。显然,这种贫富分化的现象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容易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根源。

 

单纯的经济增长不一定意味着社会的成熟发展和有效进步。因此,中国古人就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马克思主义认为,私有制及其分配制度是衍生剥削、导致两极分化的根源,分配公平、共同富裕集中体现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改革开放后,为形成示范效应,提高效率,就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由于政策滞后,市场发育不全,中国由平均主义向贫富分化极剧倾斜。


国际上通常用基尼系数来衡量居民收入差异程度,其数值在0~1之间。数值越高,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越高。按照国际通常标准,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最佳的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0.4为警戒状态,达到0.6则属于危险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1978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317,2006年则升至0.496。有的统计认为,中国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5,远远超过国际警戒线水平。日本为资本主义国家,生活富裕的中产阶层占90%以上,基尼系数仅为0.25,十分公平。


 目前,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突破了合理的限度。统计显示,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这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2006年,城镇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25410.8元)是20%最低收入组(4567.1元)的5.6倍;农村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8474.8元)是20%最低收入组(1182.5元)的7.2倍。


中国基尼系数最低的地方是浙江,最高的地方是贵州,原因在于浙江的老百姓创业多,民营企业多,中等收入人群庞大,而贵州个体私营经济少,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中等收入人群太少;从产业结构上看,农业领域中很多的人分很少的“蛋糕”,平均收入太少,而第三产业中的服务行业发展也很不充分。


贫富分化差距不仅体现在东部和西部之间,也体现在行业之间。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


看一个国家发展如何,不能看富裕人口有多富,而要看生活水准最差的人有多穷。中国油价、房价、药价,官员、公务员的薪水和发达国家接轨,居民收入、福利、医疗、教育、养老、社会保障却跟发展中国家接轨,甚至比某些国家还低。


世界银行将世界贫困线标准设定为人均每天1.25美元生活费,中国却将贫困线设定为相当于人均每天0.31美元的生活费。有统计认为,如按世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贫困人口3~4亿左右,相当于日本总人口的3倍,远高于中国自己估计的农村1500万贫困人口。而为中国革命、抗日战争做出伟大贡献、付出重大牺牲的井冈山、太行山、吕梁山、沂蒙山等革命老区的人民生活水平十分贫困。应该加快将农民从农业领域中转移出来,发展中小企业,扩大中等收入人群,让更多人充分就业,这样基尼系数才可能降下来。


2005年,中国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社会应该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社会结构合理协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有人说:“如果你有钱又有权,生活在中国很潇洒很快乐;如果你没钱又没权,生活在日本稳定又安心。”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他畅销世界的论著《世界是平的》中说:“确实,日本是共产主义在确确实实发挥作用的唯一国家。”


                                                                                                                                                                                                                                                                                                                                                                                                                               中国青年报4月9日报道 世界银行今天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虽然中国自2009年提高了扶贫标准,但是中国政府的扶贫标准和投资计划依然难以达到国际标准。

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按照国际标准计算得出的中国消费贫困人口数在国际上仍排名第二,仅次于印度。2005年直接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按当年美元购买力平价,中国仍然有2.54亿人口每天的花费少于国际最新贫困线。这一贫困人口数字远高于中国官方估计的农村1500万贫困人口。这份名为《从贫困地区到贫困人群:中国扶贫议程的演进》的报告指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官方贫困线标准偏低所导致。

2008年底之前,中国政府确定的贫困线为人均年收入785元。该标准按照2005年的美元购买力平价约为人均每天0.57美元,而按照美元兑人民币现行汇率则只有人均每天0.31美元。这与世行推荐的人均1.25美元的贫困线相比,差距极为悬殊。

尽管中国政府刚刚宣布实施新的扶贫标准,将贫困线提高至人均年收入1196元,但世行的报告认为,这一新划定的贫困线依然偏低,并建议中国政府新增1546亿元投资,重建扶贫政策体系。

“采用更高的贫困线标准,是构建面向未来的扶贫战略的第一步,而且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世行报告认为,上述调整可使得政策关注的重点瞄准适当的群体,形成一致的操作手段,更可作为国家贫困评价和检测的基础。

依照世行的贫困线标准,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依然占全国贫困人口的90%,城市居民中的贫困人口仅占全国总贫困人口的1%至3%。世行报告指出,尽管中国的农村地区更为贫困,但“整个国家高度分权化的财政体制却持续地偏向城市”。

世行报告提出了一个中国大幅增加扶贫投入的政策框架。按照该计划,中国需要新增扶贫投资1546亿元,这大约是中国2007年中央和地方总税收的3.1%,占2007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DP)总量的0.6%。

国际贫困标准(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tandard)实际上是一种收入比例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76年组织了对其成员国的一次大规模调查后提出了一个贫困标准,即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这就是后来被广泛运用的国际贫困标准。

2008年底之前,中国政府确定的贫困线为人均年收入785元,中国政府刚刚宣布实施新的扶贫标准,将贫困线提高至人均年收入1196元。到2005年年底,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还有2365万人。如果按照人均1天消费1美元的国际标准,中国的贫困人口总数仅次于印度,列世界第二位。(资料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