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联盟登录后不出来:两次鸦片战争与中国人的心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1:46:41
两次鸦片战争与中国人的心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作为东亚文明圈的中心,中国人官民上下处于一种混沌的优越感之中,几乎没有人
知道东亚以外世界的情况,中国人的视野仅限于东亚一隅:东边是世代臣服、久已王化的朝鲜,再往东
是偏居海岛的倭人。南边安南,习我文字,服我教化,其余缅甸、暹罗诸国,亦属时来朝贡之藩邦。北
边是野蛮凶残的罗刹人,百年前曾袭边犯境,也早已为康熙爷圣武所制服。西边是回部,再往西,称为
泰西,既名泰西,远离我中华上邦,想来所居之人不出茹毛饮血之辈,此等夷人,若愿远来朝拜,我天

自以圣德抚慰,若惧怕路途遥远,我天朝恩泽照拂不及,也就只好由他自生自灭了。
英国人用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人天朝大国的迷梦,强行将中国纳入现代国际秩序中。现代意义上的国际
秩序,从一开始就是强权的产物,它起源于欧洲各国间的互相征伐,继而又挟炮舰之威传布全球,对于
中国人而言,这种秩序是被动接受的。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局,使中国威风扫地,雄视东方的天朝
大国,败于泰西蕞尔小国,现在回顾历史,这确实是千古未有之大变局。但在当时,这次战争,在满清
朝廷看来,不过是一次小小的边患,和历史上无数次边患一样,无伤大局。极少有人认识到了中国正面
临前所未有的大敌。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人的心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绝大多数的官僚,他们远离前线,对战争的
具体情况不甚了了,或许他们中的一些人对战争稍有耳闻,但战争和他们的实际生活毫无关联,因此,
他们的心态和战前并无二致,依旧懵懂平和。2、参与战争的官僚,他们亲身体验了英军的实力,认识
到了冷兵器与热兵器之间不可比拟的差距,他们之中心态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承认不如人,开始睁眼看
世界,希望通过学习模仿、西方物事来改变中国所面临的不利局面,摆脱西方的威胁。另一种人便采取
鸵鸟政策,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他们看见英人对中国市场的垂涎,便认为英夷志在商利而不在土地,
试图通过出让商业利益来换取一时的和平。中国人的心态变迁最初产生于参与了战争的官僚们,他们不
再认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程度最高的国家,夷亦有所长,面对挑战,必须有所回应。战争打开了
中国人的国际视野。清代中国的普通民众毫无参政权可言,同时,他们普遍的文化素质也很低下,在信
息闭塞的时代,对于远离战火的民众来说,战争是遥远的事,顾住自家嚼用更现实。对于战争发生地的
东南沿海居民来说,战争是痛苦的浩劫,和以往的兵患、匪患不同的是,这次的贼人金发碧眼,衣冠古
怪而整齐,手持远胜寻常鸟枪的火器。真是一伙厉害贼人!
中国的中央朝廷自古以来对待外敌,不外乎“抚剿”二策,敌强则抚之,委曲求全亦为抚。敌弱则剿之
,不捣黄龙,决不收兵。英夷是前所未见的强手,而且他们的价值观念、国际观念与中国传统观念格格
不入,面对这样的对手,以前的办法显然行不通,然而,阶段不可超越,处于当时的中国人,不可能认
识到这点。因此,缺乏了解的两种文明在充满偏见和敌意的状态下相遇后,必然会以战争这种残酷的形
式来相互认识。
果然,英国人并不满足于赔款、割地和五口通商,不久他们就要求在中国,按照西方的国际交往方式(
互派使节,设立使馆)与中国中央朝廷打交道,这恰恰是清廷不可容忍的,作为天朝上国,清王朝在东
亚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外国使臣只有朝贡后领赏走人的义务,哪能容他们长踞帝都!在清王朝看来,
战争的失败仅仅是暂时的、局部的,不过出让了一个荒岛,赏赐了一些银两,开辟几个港口恩准夷人通
商罢了,尔等竟敢得寸进尺!
战争再一次爆发了,时断时续的几年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烧掉了圆明园。皇帝被迫北狩热河。战争
对于民族的心态影响是最直接的,一场失败就可以动摇一个民族的信心,接二连三的失败足以摧毁一个
民族的信心。虽然中英双方的差距——经济、政治、军事——是全方位的,但是,最初刺痛中国人的是
最外在、最直接的军事差距。
此时的清廷,真正感受了夷人的骄横和锐不可挡。夷人进来了,却无力赶走他,面对这等不可理喻的民
族,清王朝只好委屈的答应他们的要求,同时设立了一个新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门负责夷务
。这是中国原有政治体制被动接受改变的第一步,中国终于在血与火的危机中开始了痛苦而曲折的近代
之路。
中国的官员们由对待西方事物的态度不同而逐渐分化为两派,一派被后人称为顽固派,他们闭着眼睛,
一味的念叨西洋物事不过奇技淫巧,我堂堂中华,只要收拾人心,重振朝纲,何愁洋夷不能翦灭。这派
人物或身处内地,或常居京畿,与西洋人缺乏接触,不过,即使他们有机会和洋人打交道,他们也会不
屑一顾,深恐沾染上洋人的腥膻气。另一派即洋务派,他们多为与洋人办过交涉的沿海、沿江地区的官
员,他们倾慕洋枪之强,洋器之便,希望通过购置和仿制的办法来实现富国强兵之梦。
最终承受战祸和动荡的苦果的,还是广大社会底层民众,处于交战区的民众,他们甚至不清楚战争的因
果,就惨遭家破人亡。而那些未直接遭战乱波及的地区,也不能幸免,清廷为了偿付巨额赔款,横征暴
敛,加剧农村的绝对贫困化,而大量涌入的西方廉价工业品,又逐步的迫使传统手工业走向破产。
本文来自:飞越涨停板 http://to288.5d6d.com
相较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带给中国人的震惊是空前的,两种文明的碰撞,胜负立判。盲目
的优越感被残酷的现实扫荡一空,接下来是莫名的惶恐不安,朝廷对于西人的态度由傲慢陡转为谦卑,
从此以后的八十年间,失败主义情绪和深深的民族自卑感像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缠绕在整个民族的心间
。西方列强节节进逼,清廷步步退让。整个官僚集团对列强是又怕又恨,不论官事、民事,只要涉及洋
事,那一定是洋大人有理。顽固官员仍是闭目塞听,关上门来大讲华夷之辨。洋务官员隐忍退让,大讲
韬光养晦之策,于是乎,举国一致,后来所谓之“阿Q”精神其时就已大行其道。中国人向来为独一无
二的文化自豪,以往的改朝换代、外族入主,都未对中国文化产生真正的冲击,而现在面对的异文化,
却是前所未见的强悍。统治层中间缺乏真正了解西方文化的人,西方何以战胜,中国何以战败,他们归
结于器械不如人。至于制度、文化方面的原因,当时并没有人意识到。即使是最热烈赞成洋务的官员,
也从未怀疑过传统。 本文来自:飞越涨停板 http://to288.5d6d.com

在以后的岁月里,真心救国的人们,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反省,对本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产生了深
深的怀疑,并且,这种反省和怀疑心态随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直至对传统的全面否定,认定中国之所
以落后,便是由于过于漫长的五千年文化的拖累。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各种变乱、冲突不断加剧,在
亡国灭种的危机前,从统治层到知识界,所有人似乎一直充当救火队员和补锅匠的角色,整个民族都无
法心平气和的思考。非对即错、非友即敌的二元判断思维左右了整个社会,激烈的时世催生了贯穿近代
始终的民族急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