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插件:用“班班通”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3:58:38

有效使用“班班通”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班班通”顾名思义是每个班级都通网络。而数学是思维的艺术,具有极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直观与形象,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更是以直观形象的思维接触抽象的逻辑知识。合理使用班级中的电教媒体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具有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动态逼真等特点。它能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这必将有力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我认为课堂教学使用电化教学:选材要新颖,应侧重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构思要精巧,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学生的认知矛盾而适时使用;演示要适度,既要演示出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使媒体切实体现学生思维“导向员”的地位。

  
   一、利用“班班通”媒体教学,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效率

   1.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要充分考虑利用电化的直观性与可操作性强等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或以鲜艳的图片刺激学生的感官,或以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或以直观演示展现新旧知识的矛盾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从心理上为学生获取新知铺路搭桥。新入学的儿童,从轻松自由的幼儿班到比较正规有一定约束力的班集体,环境有所改变,知识要求有所增加了,他们扮演的角色也改变了,由随心所欲的幼儿转变为真正的小学生,是他们成长中的第一次转变,但他们的心理、生理并不能随着角色的改变而立即转变。那么,怎样使这些刚入学的儿童较顺利地学习数学呢?实践证明,利用电化媒体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好,抽象思维较差,根据这个年龄特点,他们对生动、形象、具体的事物易记住,而对枯燥、单一、乏味、抽象的数学知识毫无兴趣。例如:教学“3的加减法”,可以通过电脑演示,将制作的课件在课上进行演示,色彩、声音、动作通过电脑的直观教学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另外,一年级的几何初步知识尤其需要直观教学,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学会识别几何形体。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形体时,让学生从家里找来火柴盒、手电筒、药盒、罐头盒等,将这些东西根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进行分类,分类后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形体的特征,再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而这些物品更可以通过电脑的动画演示,或者是电脑上的图片让学生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由于这堂课利用了媒体教学,并结合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学生很快掌握了这堂课的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还能运用于实际,效果很好。

  2.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媒体教学。由于学生入学水平不一样,教学时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力求做到前有伏笔,中有突破,后有发展。也就是说,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直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以应用题教学为例:结合10以内的数的认识,就要进行看图口述应用题的训练,使学生通过初步了解加、减法的意义,来了解一步应用题的基本结构,为正式解答文字叙述的一步应用题作铺垫,解答加、减一步应用题,要学生看图初步掌握它们的数量关系,电脑演示内容数量或者图示,或者从媒体上先出现一个条件,由学生回答后再出示第二个条件,或者根据问题,反过来找出能找到它所需的条件,从而为解答两步应用题作准备。当然,学生的知识并不是一次完成的。特别是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不能急于求成,要允许学生有个逐步消化、掌握的过程,允许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反复。

  3.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离不开媒体教学。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无意注意占优势。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声、形、色来吸引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或学生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设疑,充分利用班级媒体技术解疑、答疑,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比如,在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学生往往容易不加分析地见多就加,见少就减,为了减少这种思维定势的干扰,教材中就编排了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逆向题。其中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有10辆大卡车,大卡车比小汽车多3辆,小汽车有几辆?这是一道求比一个数少几的逆向题,难度比较大,我利用媒体直观地给同学们演示了一下,利用媒体技术,把车辆进行比较,这样同学们很快搞清了数量关系,大多数同学都知道应该这样做:10-3=7(辆)。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采用直观的电化教学,将上述题目用课件组成,化抽象为具体,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注意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班班通”,教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改革、深化,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深入课堂。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除了低年级的直观教学,媒体也有助于中高年级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时,简单的首先出示一张投影,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了投影上所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现在通过演示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变形,然后再根据图形的变化求面积有很大的不同,学生通过媒体演示,更能记得住、印象深,然后再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一块地或一个操场是平行四边形,还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面积吗?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学生很快就会将答案做出来。

  教室内的电脑和办公室的电脑是联网的,更有利于教师随时随地使用在平时的电子备课中穿插的课件,教师的备课只要共享就能在教室内清晰地显示,每班安装好终端显示后,利用媒体的可控性,有选择地再现所需要的内容。而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知觉活动。学生对观察的目的越明确,感知就越清晰。然而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东张西望,抓不住事物的特征。现代媒体中的录相、电脑、投影等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就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观察中分清主次,抓住重点,从而教会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三、利用“班班通”提高学习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如何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爱学习,这点是值得我们不断去研究的一个问题。运用声像媒体,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求图形的面积时,光靠讲解是无味的,必须根据儿童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联想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视学习为乐。
   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每位小朋友都有好奇的天性,悬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班级媒体,根据学生已经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加上巧妙地创设教学、思维情境,使学生觉得特别、新奇,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2.研究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结合数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根据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征,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进行动手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动手实践,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摆、动脑想,看看媒体解决方案,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变枯燥被动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通过让学生具体实践,动手操作,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并且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收到较大的效果。
  
   四、利用“班班通”提高学生观察的效率
  
   小学生的感知较笼统,总是满足于观察事物的整体,获取对事物的综合印象,而忽视对事物的更为具体、细致的把握。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一课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作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再分别闪烁出亮点和两条射线,使学生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又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提高了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率。这种功效,不但能使学生对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产生成功的心理体验,而且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五、利用“班班通”,发展学生思维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又能伴随着图象的变化、动听的音乐,诱发愉快的学习情绪。例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应用题中用文字表述的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可视图形——线段图,创设了按题意配制的活动物景。通过“变色”、“闪烁”、“移动”等手段来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和问题——单位“1”与几分之几的量的相互关系,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迪思维。
  
   实践表明,充分运用“班班通”,应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尝试、探求、发现的境界之中,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因此,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接受的信息量大,获得的知识多,并且能迅速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能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