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务新时空2014: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探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23:21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探析

杨慧芬 《 人民论坛 》(2009年第24期)

    【摘要】推进农村社会生态文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科学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发展推进。要牢固树立农村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农民的生态文明素质;积极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统筹城乡发展,继续推进生态文明村的创建;大力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积极培育新农村文明乡风。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生态文明  途径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是人类遵循自然生态系统规律,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并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农业大国,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基础和保障,是“三农”科学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比较薄弱,形势严峻。由于农村工业化的迅速加快,农村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现象非常突出,成为危及农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把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工作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不断化解冲突和生态危机,全面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健康协调的发展。

    牢固树立农村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农民的生态文明素质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维护“三农”的生态安全,也是为农民谋福祉,提高农民的生存质量和文明素养的务实之举。

    大力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生态意识。农村干部是基层农村的政治核心人物,是农民的带头人和主心骨。目前,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村基层干部生态意识淡漠,唯经济至上。必须强化农村干部的生态意识和绿色GDP意识,同时把选派到农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当作生态建设的生力军。各级政府既要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更要身体力行,率先做出榜样。切实倡导“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政绩观,把生态建设和保护成效作为首要标志纳入干部的实际考核评价体系中,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贯穿于实践行动中,以期真正达到上行下效,蔚然成风。

    采用多种方式和渠道,培养农民的生态文明素质。建设生态文明,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活得更舒适、更幸福。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要求,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及新闻传媒等多种渠道和各种载体,加大对生态思想的宣传教育力度,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消费观,强化农民生态保护意识,维护绿色环境,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文明进步、积极向上、保护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并潜移默化地落实到人们自觉的行动中去,使他们积极地承担起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责任和义务,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有效持久的开展打下坚固广泛的群众基础。

    积极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十七大明确指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保证人类健康的生存环境、保证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保障,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的和谐稳定。

    切实制定和抓好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条例。凡事预则立,立则行。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大环保管理力度,加强环境立法的完整性和执法的具体操作性,推进环保规范化、制度化,切实做到农村环保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依法可行,在生态建设的全局上处于主动地位,有条不紊发展。要把环保作为“前置”条件,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制订实施适合各地区的农村环境保护法规条例,健全农村环保体系,大力倡导和推动绿色GDP的增长,对农村环保违法行为,要依法严厉打击,不徇私情,以真正落实《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维护广大农民的生存质量。

    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资金投入。要真正落实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必须明确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污染防治;增加技术含量,研究和推广高新农业技术,降低农药、化肥、农膜污染的影响,改善土壤、水体和空气环境质量;严格控制农村企业的工业污染,抓出实效。同时,要建立有效的应急系统,提高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应急能力,从而真正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切实解决危害农村群众健康和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

    同时,也要建立健全部门协调机制,以保障农村环境保护目标最终实现。

    统筹城乡发展,继续推进生态文明村的创建

    创建“生态文明村”是我党推进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的光明之路,抓住了当前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是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向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农村整体文明程度,提升农民整体文明素质的创新务实之举,是寻求探索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经济文明、生态文明在农村协调发展的理想制度模式。

    以样板为表率,深入推进生态文明村的创建。创建“生态文明村”是农村发展的目标和动力,是改变农村落后的生活方式、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农村小康社会的有效载体。要进一步深化干部群众对生态文明村创建的认识,做好推广普及工作。河北省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实践成效显著,创造了成功的典范,得到了农民的理解和拥护,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要采取“政府推动,基层联动,经济驱动,示范带动”等措施,积极动员各个乡镇、村落广泛参与到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实践中,进一步建立各级生态文明示范村,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连片发展的农村新格局,使生态文明村逐步普及化、实际化。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生态文明村的硬件建设,加快“三农”发展步伐。一要以生态文明村为载体,加大对生态文明村硬件建设的投入,搞好农村道路硬底化建设。道路硬底化建设不仅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当地农民群众的行路难,更能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带动农业生态产业化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二要进一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态保健意识。通过创建生态文明村,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电讯信息和文化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整治,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全面治理农村脏乱散的环境,加快实施“四位一体(养畜、厕所、沼气池、温室)”工程建设,形成农村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生态链;大力实施农村绿化工程,全面推广村庄绿化,实现“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居绿中”的绿色生态家园,让农村处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同时,要加强农村“产业化”的发展,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载体,提升农民的文明程度和知识水平。创建生态文明村不只是村容村貌的巨变,更要注重农民思想观念的改变。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活动,以“文明化、生态化、知识化”为目标,紧紧抓住“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契机,深入指导和帮助农民成为新时代有文化、有能力、讲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如组建老年秧歌队,青年篮球队、戏迷会等,营造“乐观向上、团结友爱”的生活氛围;开展“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专栏和知识竞赛,建立农民阅览室,鼓励农民科学致富,文明发展。

    大力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积极培育新农村文明乡风

    文明乡风是生态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直接体现着农村的人文精神,反映着农民的精神风貌。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培育生态文明乡风,是文脉的延续,更是文明的需求。

    牢固树立生态文化观念,发挥其引导启发作用。发展农村和谐文化,倡导生态文化理念,在农村干部群众中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注重生态道德教育和义务教育。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形成习惯。发展农村生态文化是新农村文明社会生存并保持活力的精神支柱。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农村干部群众进行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培训,使农民充分认识生态文化对于农村经济社会以及自身生存发展的作用和意义,最终形成全体农民共同参与的生态行为习惯。

    着力完善农村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条件和保障,要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环境,规范农村文化大院,建设成为集娱乐、休闲、体育、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大院;完善各级生态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如垃圾分类箱、节水节电指示牌等标志性设施;建立生态文化教育基地,设置生态文化宣传栏、制作生态文化墙等,利用文化设施传播生态文化理念,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开展各种各样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

    开展生态文化创建活动,培育文明乡风。乡风文明是新农村的灵魂,农民是推动生态文化、培育文明乡风的实践者、创造者。真正做到用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就要讲实效、落实处,培育文明乡风,使崇尚和谐的生态文化内化为农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搞好生态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就需以生态文化为主题,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在活动中认识,在活动中消融。培育出崇尚科学、遵纪守法、举止文明、保护环境、遵守公德、讲究卫生、尊老爱幼、善良诚实、亲睦和善、拾金不昧、抵制迷信、革除陋习等新文明乡风,提升农村整体生态文明水平。

    (作者单位:邢台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