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eter接口测试脚本:爱,是感觉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23:42:12

爱,是感觉么?

下面这篇文章是本人最近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读书俱乐部》每周三晚上10—11点(网址:http://listen.bjradio.com.cn/shenghuo/index.htm)直播节目中向广大听众朋友强力推荐的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的一个部分,内容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虽然是美国人写的,看来是适合全人类的。
或许在我们这一代,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像《少有人走的路》这样,给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带来如此巨大的冲击。仅在北美,其销售量就超过七百万册;被翻译成二十三种以上的语言;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它停驻了近二十年的时间。这是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毫无疑问,本书创造了空前的销售记录,而且,至今长盛不衰。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走上一条一个人心智成熟的漫漫旅程,唯有此,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爱,唯有此,我们才能经营好自己的感情生活,唯有此,我们才不会面对情感困惑怨天尤人。
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该书提到情感研究中一个很关键的领域:自律。很多人之所以在感情上很迷惑,就在于认为感情是很随便的事情,是可遇不可求的。很多人抱着一种天上掉馅饼的心态,找不到朋友仅仅归因于自己缺少相亲的对象,相亲很多次不成功就说“没感觉”,相处不下去就说“两人没有缘分”,分手(包括离婚)的时候就说“没感觉”。很多人在情感上之所以被人骗(包括那些被人骗了还在帮着人数钱),就在于他们认为感情是一种偶然事件,是一种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的事情。正是因为我们很多人把感情看的如此的不可捉摸,才会有不少情感上的职业“杀手”游刃有余。在一个没有任何游戏规则的情况下,那些善于运用潜规则的人就会如鱼得水。在绝大多数人眼里,感情反正是周瑜打黄盖的事情—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感情明显受了骗受了伤嘴里还在强硬着说“我愿意”,这种人往往不愿意正视自己的问题,更不用说研究情感中的规律了。正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大量充斥着对感情不讲任何的自律,婚外恋婚外情才会堂而皇之地充斥着社会,随之如泉喷涌地产生着大量的怨妇。老公出轨了,妻子不去思考老公为什么出轨,反而矛头指向第三者,认为他们的“美好”情感生活被第三者破坏了。如果老公对待感情没有一种自律的心态,那么我们这些怨妇是不是永远都要与那些前赴后继的第三者们战斗呢?究竟是老公们不够自律,还是我们的怨妇们纵容了老公们的不够自律呢?
自律是需要直面自己的勇气的。一个没有自律的人,哪怕他得到了爱,那么情感的花朵迟早也会枯萎的。
“感觉”只能给我们带来短暂的快乐,自律才是保证感觉永驻的法宝。
当“感觉”仅仅成了一些人关于爱情的口头禅,成了社会的一个流行语的时候,恰恰说明这些人,这个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还不够成熟。
======================================================================
爱,不是感觉
摘自《少有人走的路》作者:[美派克
  爱是实际行动,是真正的付出。不少人声称富有爱心,充其量只是渴望爱的感觉,他们所做的事情,没有爱的成分,甚至具有破坏性。真正有爱心的人,即使面对他不喜欢(甚至讨厌)的人,也能表现出爱的姿态,他们心中蕴藏的爱,才是真正的而非虚假的爱。
  爱的感觉与精神贯注密不可分。后者是把情感与兴趣“贯注”在外在对象上,并将其当成属于自己的一部分。精神贯注和真正的爱容易混淆,但仍有显著区别。
  首先,精神贯注的对象,不一定是有生命的事物,因此就不见得具有心灵的感受。精神贯注的对象,可能是股票,也可能是珠宝,贯注的过程,不见得以爱为出发点。其次,对某种事物产生精神贯注的人,未必会重视其心智的成熟。患有消极性依赖症的人,甚至害怕贯注对象成长和进步。那个开车接送孩子的母亲,显然是以孩子为精神贯注的对象。她把个人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却不重视其心智的成熟。第三,精神贯注可能与智慧和责任无关。在酒吧里初识的两个异性,可能在短时间内相互贯注。他们事前没有安排约会,没有做出过承诺,没有考虑过各自家庭的稳定性(它们显然要比性接触更重要),当事人的情感和需求,仅仅是追求性的满足。最后一点是,精神贯注随时都可能消失。性接触和性行为结束后,双方兴味索然,觉得对方毫无吸引力。换句话说,精神贯注生命力极短,不可能长久维持。
  真正的爱,须以全部身心投入和奉献,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使爱的对象得到成长,就必须付出足够多的努力(甚至是自我牺牲),不然爱的愿望就会落空。惟有真正投入和奉献,才是实现爱的最有效的方式。病人同医生建立“治疗同盟”,才能实现人格的健康成长。病人寻求心理治疗,是为了实现某种改变。他们必须信任医生,以求获得足够的力量和安全感。医生为建立同病人的“治疗同盟”,也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给予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医生需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医生未必有足够的耐心,去长时间聆听病人的倾诉,但其职业性的奉献精神,却要求他们不论喜欢与否,必须对病人的倾诉洗耳恭听。这种情形和婚姻极为类似:健康的婚姻和健康的治疗一样,双方都得做出适当的牺牲,把个人好恶暂且放在一旁,给予对方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同样,当伴侣双方的求偶本能结束,最终走出初恋的幻觉时,当双方愿意各自到别处呆上一段时间时,他们的爱才开始接受真正的检验,彼此之间才能够发现爱是否真的存在。
  在心理治疗或婚姻关系中,拥有健康情感的人,也可能产生精神贯注。两个彼此真爱的人,即便有了稳定的婚姻关系,仍会产生精神贯注,但其间更多的却是爱。精神贯注或坠入情网的感觉,会使爱具有更多的激情,带来更大的幸福感,不过,它们不是不可或缺的条件。真正有爱的人,不可能单凭爱的感觉行事。真正的爱,来自双方心灵的意愿,而不是一时冲动。真正的爱,是自我决定和选择,无论爱的感觉是否存在,都要奉献出情感和智慧。时刻都有爱的感觉,诚然是一件好事,而爱能否持久地延续,取决于我们是否有爱的意愿,是否有奉献精神。例如,我可能遇见一个心仪的女人,我很想去爱她,但这么做,就会毁掉我的婚姻,危及我的家庭,所以我会抑止这一想法,我会这样说:“我很想去爱你,可我不会这么做,因为我对妻子和家庭做过承诺。”同样,工作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我就不可能随便接收新病人,因为我对其他病人做过承诺,而且我的精力毕竟有限。爱的感觉,也许是无限的,爱的火苗,随时可能在心头燃起,但是,我们能够付出的爱有限,不能随意选择爱的对象。真正的爱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虑,是奉献全部身心的重大决定。
  把真正的爱与爱的感觉混为一谈,只能是自欺欺人。一个整天酗酒、不管妻儿的人,可能眼含热泪对酒吧侍者倾诉:“我爱我的家人。”对子女置之不理的人,也可能以最具爱心的父母自居。这种虚假姿态其实不难理解:把“爱”挂在口头上,或只在脑海里去想象真正的爱,并以此作为爱的证据,这些显然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通过行动去爱却相当困难。真正的爱,其价值在于始终如一的行动,这远远大于转瞬即逝的感觉或者精神贯注。真正的爱出自自我意愿,只能依靠实际行动来证明。“爱”与“非爱”的区别,正如“善”与“恶”的区别,有着各自客观的、既定的标准。爱是行动,不是空想,爱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头脑的主观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