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事韩国完整版在线看:感触中国传统文化之八 空王释迦牟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3:57:06
',1)">
缘起:讲到本文的催生还要感谢心觉居士,不是和他关于‘空’和‘有’的一番对话,我也想不到写这一篇文章。佛教讲‘四大皆空’,所以有人称它为‘空教’,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又被称为‘空王’,好比我们的儒家始祖孔圣人,后世尊称‘素王’一样。我们去曲阜的孔庙,在大成宝殿端坐的夫子就是冠带帝王旒冕之相。因为他虽不是帝王,但孔子有千秋的事业,说孔子的言行思想,影响将及于千秋后世,实在是超过了历朝历代任何一个帝王的作为。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提出了‘空’的理论,讲到空,例如《心经》说「诸法空相」,《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拜佛、念咒、参禅等等八万四千法门,乃至练气功,都是有为法,有个方法在修。一切众生所求的,求神通,求悟道,只要你心中一想,就已经是有为法了。举凡世间法,宗教、哲学、科学等都是有为法。如果你不来世间,一个人上山修道,就是无为法了吗?还不是。没有悟道之前都是有为法,有为法学到了,学到了底,就证到无为法。无为法是什么?是空。佛法最高是到空,到无为法,也就是涅槃。中国大乘佛法都喜欢讲无为法,一上来就讲空,可是你空不了啊!譬如有人说他上座就觉得身体没有了,很平静。其实这还是念。你说自己没有动念啊。错了,你有个境界是念,有个空、有个清净还是念,都是有为法,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空要有为到极点了就是无为,有到了极点了就是空。尽到了极点,就是无尽。但是你也不要守一个空,守一个清净的境界,一守就又转到有为法了,无尽不尽,又回到尽了。你看,这佛说法之妙啊!所以一切大阿罗汉、声闻众乃至菩萨,在没有证得菩提,没有成佛以前,所有的修持都是有为法。一切禅宗密宗,一切修持,都是加工的,都是加行法,都是助道品。《金刚经》说,真正的道是「了无一法可得」,那就是佛道。讲到有为与无为,我忽然想起明朝有位大禅师叫作栯堂法师,他有两句诗,「千丈岩前倚杖黎,有为须极到无为。」就是说必须要修到了极点,才能够空。学佛想要进到空,有多难啊!密宗的,尤其是黄教一派,要得中观正见,才算见道得根本智。什么是中观?不空也非有,即空即有。得中观正见的前提,要先见空性,先见到空的一面,也可以说是见性空。了解了性空,自性本来空,学佛的第一步就迈开了,不是理论上了解,是要身心都进去。现在讲话都懂,这是理论,没有用的。你纵然能把佛经倒背如流,佛学好的不得了,生死来到时一点用都没有。不要讲生死,就算感冒来了你也挡不住,你空空看,喷嚏照打,肚子饿了你去空空看,还是饿得受不了。真得到空性的人,却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所以什么叫悟道?什么叫证道?是身心整个投进去。就像这杯茶,白开水冲泡茶叶就有味道,你只讲空话,讲得再香再浓,白开水仍然是白开水。这个性空是要证得的,证得了性空还不算佛法完全成就了,只是起步而已。性空了还要知道缘起,真空要起妙有的作用,那佛法就又进一步了。但是这还不算成功,要空非空,有非有,即空即有,非空非有,才真能算了解般若性空缘起,缘起性空,这个道理就是中观正见。这个空是不是究竟呢?绝对究竟。最后得中观正见,连中也不中了,彻底的空,所以讲是性宗般若毕竟空。这个空的境界要如何求得?有人打起坐来拚命想求空,求不到的道理在哪里?就因为你在忙着求空,真是空忙。要知道,是空来空你,不是你去空它。你懂了这个道理,很自然就空了。你现在看这篇文章,空不空?不空啊,这是有啊。但是你听到、感受到的,没有一点可以停留住的,它早跑掉了,当你一听到就已经没有了。所以是它来空你,不是你去空它。结果我们学佛的都走了反路,都在求空,岂不是背道而驰?它本空啊!你了解了本空不是就很解脱吗?用不着怕有个有的。你想把我们的思想、感觉停留住,那是停留不住的。不过有一样你感觉到好像停留住了,就是当你痛苦时,你硬是空不掉。其实还是空得掉的,那个感觉痛苦的就是受阴,就是业力的根本。业在哪里?就是被痛苦烦恼束缚,被这个力量捆住了,解脱不了,就是业。这是一个感受的作用,你打坐觉得静了,但是你里头还有一个静的境界,就是受阴,你就解脱不了。等你觉得空了,就又着相了,有个空相,这空相也要空掉。你说空了觉得清净,可是既然还有个清净,又不空了。空,是彻底的无相。既然无相就当然无作无愿,我也不希望有个空来,它自然空的。你造出来个空的境界、光明境界,那就是有作。有作在修持的程序上就是有修有证,无作是无修无证。所以得了道的人跳起来是道,坐下来还是道,这肉身完了,可是法身是不生不死。我们修持能达到大乘的三解脱门:空、无相、无作。(无作在有的经典上也翻成无愿。看到无愿有人就觉得奇怪了,学佛不是都要念《普贤行愿品》吗?学佛不是都要发愿吗?无愿其实就是无作,作而不作。)则心意识自然空了,自然就解脱了,自然就入道了。学佛不论大小乘,不论任何宗派法门,归纳起来,最后都是求解脱。什么解脱呢?不是功夫,不是信仰,是智慧的解脱。所以学佛的成就是大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不是境界,不是迷信,不是信仰,而是智慧的解脱。但是同时也包括了功夫,也包括了境界,也包括了正信。心意识是很难解脱的。心意识不是一个东西吗?为什么要分三层?佛经上常这么分,尤其是禅宗语录,在宋朝以后的大师们,常常提到要离心意识参话头。禅宗是个顿悟的法门,要离一切相而见到本性。但是说回来离心意识我们还参个什么!那我已经成功了嘛!所以说参既是无参!这就是个话头!现在不讲禅宗,讲教理。意,大家都知道,以六根来讲,佛学把我们生命分成六个工具:眼耳鼻舌身意。相对外在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另一种分类,是分成五蕴:色受想行识。你把五蕴研究通了,也可以悟道了。唯识宗主张万法唯识,把物理世界和我们的精神的生命合起来,分成八个识,这又是一个系统。这八个识当中,主要的中心在意,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根本,整个的叫作八识,就是唯心,所以叫作八识心王,心是主体。心起的作用就是意。把心意识三个层次勉强作个分类比方,心像大海;意像大海中起的波浪,一个一个思想不停;识像波涛面上的浪花。空、无相、无作与心、意、识之间的关系,要怎么样配合呢?这个无作是指什么无作?无作配心。无相配意。空配识。空、无相、无作,随便由那一个法门证入,一门深入,就彻底成功了。再归纳起来讲一句话,妄想就是般若。真正悟了道的人,悟见自性本空,这宇宙是无量无边的,现代的天文常识都知道,这虚空是无尽的,太空中像我们这样的银河系统是算不尽的,同佛经所说的一样。何以称它是无尽?这无尽相就是空。有人说今天打坐比较空,我就了解,你那个空,大得像个小洞而已。空!那只是你意识的一点清净境界。你那凡夫境界的意识透不过去的,你怎么幻想也透不过去的。能透过去你就解脱了,那就可以了解一点无尽相。空也好,不空也好,都是真空相。你打坐就不用求个空了,就那么一坐不是蛮好嘛!是真的哟!你真的能这样放下就差不多了,不要另外求一个放下。问题是我们一上座都求一个放下,因此永远放不下。其实无尽相就是空,空就是无有尽,无有不尽。无所谓到底,无所谓不到底。无量无际讲了半天,就是空嘛!空在哪里?空就在这里!怎么空得了呢?你不要空就空掉了。不要空的那个就是空的,空的那个就是不空的。这样我们就无法了解了,只好付诸一笑,你真的一笑,就空了。只可惜你不是真的一笑,所以不得解脱。我们都爱说:‘色即是空’,连罗大佑在《皇后大道东》里也高唱‘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包括了物质世界,地水火风四大,都是色,这是有形的。无形的呢?唯识上的八触(动、痒、轻、重、冷、暖、涩、滑)所生的色,意境上所生的色(法处所摄色),也包括在内。例如男女之爱,好色,觉得漂亮或不漂亮,就是色法,虽然不是四大,但也不离开四大。喜欢艺术,喜欢山水也是好色。「色空」,能够把色证到了空,真是太难了,不要吹牛了。但是色法的本性是空,不相信吗?有个办法,你找个喜欢看的人,整天跟着看,包你看不到半个钟头就厌。世界上谁最漂亮?自己最漂亮,对不对?在镜子里看自己愈看愈美(有人不同意),不是?那你是菩萨了。你试试,只要在镜子里看自己看上三分钟,那个就不是你了。你不要害怕,有时好像身体都没有了,是很恐怖的。但是有人会利用这个方法,进入空定的境界,不过要赶快把眼睛闭了,不要再看镜子,再看下去会疯了的。不疯至少也灵魂出窍,很严重的。实际上,这有科学根据,透过注意力集中一点会使你空掉,要注视自己,不要动,也不要去分析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盯住看,这一下就没有了。不但镜中的影像没有了,自己也没有了。做到了这一步,你就可以了解到色空无我,就晓得色即是空。色的本性自然就是空的,不用你去想办法让它变空,所以色即是空。《心经》上又加一句「空即是色」,也是非色灭空。不是把物质毁坏了,变成空,而是色相的本身就是空。有一句流行的古话说,「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一点都没有错。你说花好看,同花本身有什么关系?是你自己着迷。因此庙子里的菩萨都塑得很庄严,你为什么不着迷呢?因为你有恭敬心在。换了是位小姐,男生看了就着迷了。受(感觉)想(思想)行(生命本能活动)识(意识),也同色一样,合起来叫作五阴。五阴都是一念变出来的,是意识变出来的。所以接下来讲识空为二,意识是有,空是没有,看来是对立的,其实识即是空。为什么叫你们修白骨观?要解脱成道非修不可,是了色阴境界很快的法门。色阴境界一了,下面四阴很快可以跟着了啦。「非识灭空」,不是用意识境界造出来一个空,如果用意识境界灭了一切妄念达到空,那是非究竟的。因为意识本身自然就是空的。如果修证的功夫集中而通达的话,自然达到喜金刚的成就,心中会有无比的喜,比你中了什么彩票都要开心。所以,要能证到空性,才能真正得喜。地水火风四大种性没有固定的,它本性是空的,为什么?因为种性与心念的作用是一样的。念头分成前中后,在教理上也叫三心,是出自《金刚经》的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过去心是前际,未来心是后际,现在心是中际,所以又叫三际。学禅宗的人讲三际托空,就是讲把这三个念头的边际解脱了,在这中间呈现一段空灵,就是当下即空,也是此地说的「中际亦空」。我们谈‘空’先说到这里,否则说得太多就落到‘有’的一边了。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本师释迦牟尼一生的行迹。释迦牟尼佛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他的父亲名叫净饭,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非常英明仁慈,母亲摩耶夫人,是拘利国的公主,为人十分贤慧。她四十五岁的时候,怀孕太子,已满足了十个月,便在归宁途中,距离国都约五英里的蓝毗尼园,诞生了太子。太子能周行七步,脚踏之处,现出七朵莲花;且举目四顾,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自言自语:“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传说当时天上飘落香花,还有九龙吐水为太子沐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说的就是法身境界,我们不要误会成佛祖说只有自己了不起!这个我们特别要注意!‘法身’境界就是众生平等无二,也是儒家说的‘天下大同’!在法身来讲我们和佛也是一体无二。所以佛祖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徳相,而且必将成佛!只是时间早晚不同,这就取决于我们每个人不同的修为和因缘了。佛家‘法身’就是如来,既是宇宙万物本来的实相。父母晚年得子,喜出望外。当太子回宫后,全国举行欢庆,有阿私陀修士来访(阿私陀为信奉婆罗门教之修士,当悉达多太子未降生前,彼在禅定境界中现出天女预备为太子降生时散花之瑞相)说太子相貌庄严,预言将来可做统一全世界的“转轮圣王”(转轮圣王为世界第一有福之人。有四种福报。一、大富、珍宝、财物、田宅等众多,为天下第一。二、形貌庄严端正,具三十二相。三、身体健康无病,安稳快乐。四、寿命长远,为天下第一。转轮圣王出现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没有天灾人祸。此乃由过去生中,多修福业,而不修出世慧业,仅成统治世界有福报之大王,却不能修行悟道证果。)或博学的“一切智者--佛陀”。父王对他寄予非常殷切的希望,所以特请著名的婆罗门教徒,替他取个名字,叫做“悉达多”,是吉祥及一切功德成就的意思。幼年及少年时代悉达多太子诞生七天,母亲就去世了。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为净饭王继后,抚养太子。她把太子当作亲生儿子一样疼爱,使太子仍旧在幸福舒适中生活长大。七岁时,太子开始读书。净饭王聘请名师教他学习梵文,由浅入深的研读五明(①语文学的声明。②工艺学的工巧明。③医药学的医方明。④论理学的因明。⑤宗教学的内明。)和四吠陀。(吠陀梵文VEDA,是明智的意思。①梨俱吠陀--宗教的赞歌。②沙磨吠陀--祭祀仪式的颂文。③夜柔吠陀--祭祀仪式的歌词。④阿斯婆吠陀--俗世相传的咒术。)聪明的太子,闻一知十,没几年(十二岁时)便博通了一切学问。后来又学兵法和武术,也都很快就精练了。在一次王家子弟的比武会中,他表演了优越的体力角斗,和超人的射箭武艺:诸王子中最好的,只能一箭射穿三鼓,太子却能一箭连穿七鼓。十六岁时,父亲就令他结婚,娶的是邻国公主耶输陀罗。后来生下一个名叫罗睺罗的儿子。当罗睺罗出生时,太子叹气道:“罗睺罗有般奴。”意思是镣铐锁住了父亲的颈项。 净饭王很爱太子,希望他继承王位,所以特别为他筑了“寒”、“暑”、“温”三时宫殿,挑选许多宫人美女服侍他,让他过著快乐的生活,但是悉达多太子对这世间的富贵、快乐,却不感到兴趣。悉达多太子,是个王子,但他看见当时印度四阶级的不平等待遇,(①婆罗门,②刹帝利,③吠舍,④首陀罗。)十分不满意。他常想著:“首陀罗为什么做奴隶?难道他们不是人吗?有什么办法,使他们过著自由平等的生活?”有一次,悉达多太子随著父王,到田野去游玩。看见农夫在耕田,上身没有穿衣服,在猛烈的阳光下晒著,全身是泥浆,大汗直流,气喘不息。耕牛颈上勒著绳子,皮破血流,还要受农夫的鞭打。犁过的泥土,翻出许多小虫,鸟雀飞来争著啄食。太子生起慈悲的同情心,觉得为了求生存,贫民是多么痛苦!而生命的互相争斗残杀,更是一幕大悲剧!他便在大树下静静的想著:“应该怎样去救济他们,让大家过著合理的生活?”太子想得出神,几乎忘记了回宫。后来他出游四城,遇见老人、病人、死人的痛苦情形,又看到出家修士的快乐神情,因此左右思维,知道任何人都逃避不了老病死的痛苦,且一切众生为了求自己的生存,更做出种种罪恶,甚至不惜互相残杀,造成种种悲剧,结果还是向著老、病、死亡的路上走,这悲惨的生命界,这矛盾不合理的人生,应如何去解脱痛苦呢?这些问题,使太子不能安住于王宫,享受尊荣与富乐,终于在十九岁那年的一个月圆光辉夜里,下了最大的决心,抛弃了王位、财富,和父母妻子,只带著侍从车匿,骑著犍陟白马,偷偷的离开了王宫,越过了阿那玛河,((RIVER ANOMA)是一条小河,经过二千多年泥沙的积聚,现在如不下雨,已没有河水。悉达多太子离开王宫时经过这河流,沿著河岸前走,又越过这河水南下访道。)到深山旷野去追求痛苦的解脱与人生的真理。悉达多太子出家以后,在阿那玛河畔,自己剃掉头发,披起袈裟,叫车匿带了冠服白马回宫,车匿哭泣,白马悲鸣,舍不得离开太子。净饭王看见车匿回来了,却看不见太子同来,悲痛万分,立刻派遣大臣去追他回来。但是太子出家的意志,非常坚决,对来追的大臣说:“我如果不觉悟真理(成佛),誓不回宫。”国王无法,只得选了亲族中的五个青年,去跟随太子修行。太子向旷野前行,进入跋伽仙苦行林,看见那些苦行者,为求生天,而修种种苦行,觉得不是正道,立即要离开。苦行者见他的道志异常,告诉他到恒河南面的苦行林,去寻找名师,定可达到愿望。于是他向南而行,越过恒河南岸,到了摩竭陀国,就在王舍城中乞食,之后,走向班达岩去。频婆娑罗王知道了,特到班达岩去访问太子,要请他进宫去,供养一切饮食,并要让给他王位,和赠送给他半个国土和财物,劝他还俗。太子因修道意志坚定,不愿接受,频婆娑罗王非常敬佩,对太子说:“你如果成佛,不要忘记度我。”太子说:“大王,我一定能如你的心愿。”于是他向王告辞,朝著苦行林的路径,再去寻找名师了。太子同五侍从向追求真理的征途前进,访问了当时著名的宗教师阿罗逻迦兰和郁陀迦罗摩弗;可是他们的学说都不圆满,不能满足太子的希望,便离开他们,向他处寻访。太子在尼连禅河近处的宇奴唯拉村(URUVELA)修苦行,过了六年极其刻苦的生活,日食麻麦,身体消瘦,四肢无力。后来自知过份的刻苦,并不能获得真理,便放弃了苦行,接受牧羊女苏嘉塔(SUJATA)乳糜的供养,恢复了身体的健康。随从的五个人,以为他失了道念,就不再跟从他了。于是太子到尼连禅河去洗澡,把六年来的污秽洗掉,并下定决心要追求最圆满的真理。释迦太子自己一个人,渡过尼连禅河,走到迦耶山附近的菩提迦耶,时有割草童子,先在一棵菩提树下,用草铺了一个座位,太子即在所铺草座上面静坐。他发出坚强的誓愿:“我不成正觉,誓不起此座。”(佛经称此座为金刚座)过了第七日深夜,传说当这时候,太子在禅定中现出魔境扰乱,即摩王波旬,派遣魔女来诱惑他,发动魔兵魔将来威吓他;太子意志坚定,始终不被他所动摇,结果魔王被降伏了。这传说,是说明了太子内心中克服情欲与威势的心理过程。降魔后,把精神全力集中起来,运用最高的智慧,去思考大地众生的问题。终于在三十一岁那年(公元前五八八年)夜半,看见明星出现,豁然觉悟一切真理,完成了无上正觉。从此世人就尊称他为佛陀,圣号就是释迦牟尼佛。佛陀所觉悟的真理是什么?最重要的是缘起的理法,宇宙人生是从缘起而有的,万法是由因缘和合共依存。例如我们的躯体是由父母生育为缘,而生命是自己带来的业力为因,我们是自己过去所做的无明烦恼业力,所以招感这个身体果报,有了果报身体的生,那么老、病、死,就不能避免,所以要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只有修道断除根本烦恼的“无明”。当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而不能成佛的原因,是无明烦恼障蔽了佛性。故佛陀的成道,是了悟缘起,断除无明,慧光焕发,佛性显现,内心清净,燃起了真理光芒,照耀人间。佛陀成道后,就开始说法济度众生的工作。最初,到鹿野苑教化勪陈如等五人,他们听佛说四谛法得道后,就成为五比丘。这是教史上最早的僧伽。又有波罗奈国,俱梨迦长者的儿子耶舍,和五十个同伴,一齐来跟佛出家。俱梨迦长者及夫人也来皈依佛陀,成为最早的优婆塞和优婆夷。接著,佛陀独自到迦耶山上,度化三迦叶兄弟,三迦叶是拜火教的领袖,大哥名优楼频那迦叶,有五百徒众,二弟名伽耶迦叶,有二百五十徒众,三弟名那提迦叶,也有二百五十徒众,合共一千个徒众集体来出家,大大提高了佛陀的声望。佛陀带了三迦叶兄弟,和徒众千人,到摩竭陀国去,频婆娑罗王恭敬迎接,虔诚皈依,并且建筑了竹林精舍,献给佛陀与比丘们,这是佛教史上第一座寺院,也是佛陀在古印度南方说法的根据地。佛陀在竹林精舍说法,王舍城内的著名异教徒,舍利弗和目犍连,也因崇拜佛陀所说的缘起真理,联合他们的徒众二百人,跟佛出家。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成为佛陀转法轮的助手。不久,有摩竭陀国大富长者的儿子摩诃迦叶,来皈依佛陀,成为头陀第一,后来佛陀涅槃,他就承受了佛陀的遗钵。须达多长者,皈依佛陀,在憍萨罗国舍卫城建筑祗园精舍,献给佛陀作为说法道场,这寺院的规模比竹林精舍更为宏大。是佛陀在北方说法的根据地。拘萨罗的国王波斯匿和皇后末利夫人,也都来皈依佛陀,成为忠诚护法的佛教徒。佛陀成道后的第六年,回祖国探望年老的父亲。姨母波阇波提,和阿难陀等几个堂弟及罗睺罗,也信佛,后来都出了家。当净饭王高龄九十三岁那一年,已是病重垂危,佛陀特再回国为父王临终说法,送终扶棺,布施财物,表示孝敬。佛陀是大众的安慰者与救护者,他把一切人,都当作自己的父母儿女一样爱护,替生病的比丘洗涤脓血,替瞎眼比丘穿针缝补。释迦族和拘利族争水,他不辞劳苦,特地远道去替他们调解。毗舍离疫症流行,佛陀不怕传染,特别进城去安慰病人,教化病人,并且指导他们,国家应有民主的政治方法。佛陀以慈悲无畏的态度,深入民间,去传播中道的真理,凡是同他接触过的,听他说法过的,无不深受感化,而衷心地信仰。佛陀的信徒,从国王、后妃、大臣,以至贫民、乞丐、奴隶,应有尽有,遍布社会的每一阶层,这是他提倡慈悲平等,济度众生的伟大表现。佛陀说法四十五年,席不暇暖地奔走,足迹踏遍了恒河两岸。到了八十岁那年,从摩竭陀国到毗舍离,在毗舍离的大林精舍,作最后一次的教诲。这时,佛陀身体染了疾病,已自知将在三个月内涅槃。又渐渐向前走,经过每一村落,便利用休息时间,向村民说法。在波婆村接受金工(金属铁匠)名纯陀的最后供养。病势加重,于是复步行到拘尸那拉城外的娑罗双树林,佛陀就选择在娑罗双树间之处,作他入灭的地方。佛陀在阿难陀铺好的僧伽梨(大衣)上,右胁卧下时,已经疲倦不堪。当时一位外道名叫须跋陀罗(SUBHADRA)的来求见时,佛陀又抖擞精神向他说法,成为最后度化的弟子。随侍佛陀的阿难陀等见佛病势沉重,十分难过,佛对阿难陀等说:“别难过,信任自己,紧握真理明灯,在真理中求解脱。”阿难陀三次请佛住世,佛陀回答:“万法自性仍归于灭,人人有生必有死,我的肉体怎能永存呢?我这段生命,必须循著自然法性而归于寂灭。”阿难陀和阿那律、罗睺罗等听了,不禁流泪!于是众弟子公推阿难陀请问佛陀四个问题:1.佛陀住世时,我们依佛陀为师,佛陀涅槃后,我们依谁为师?2.佛陀住世时,我们依佛陀安住,佛陀涅槃后,我们依什么安住?3.佛陀住世时,恶性的比丘有佛陀调伏,佛陀涅槃后,恶性的比丘,如何调伏?4.佛陀住世时,佛陀的言教,大家易生信解,佛陀涅槃后,经典的结集,如何才能叫人起信?佛陀说:“我答覆你们的四个问题,你们好好记著:1·我涅槃后,应依戒律为师;2·我涅槃后,应依四念处安住;(四念处:念身不净、念受是苦、念心无常、念法无我。)3·我涅槃后,恶性比丘,应“默摈”(不与之往来谈话)置之;4·我涅槃后,一切经典首句应安“如是我闻”等证信的句子。阿难陀和众弟子在佛陀身旁默默流泪,佛陀像慈母般的安慰他们说:“你们不用悲伤,我一生所说的教法已经很多,只要你们依照著去实行,就是我的法身永远在人间了!”又说:“一切众生均有佛性,皆当作佛;断善根的阐提也可成佛。”就在这年(公元前五四三年)的五月月圆夜半,从容安静的涅槃(华译圆寂,即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了。拘尸那拉国国王和佛陀众弟子们,用最隆重的礼节,为佛陀举行了火葬。佛的舍利(华译灵骨,或坚固子,是修戒定慧的功德结晶而成的。)由八国国王请去建塔供奉。这种舍利塔,一直到现在,还留在人间。而佛陀一生慈悲救世的精神,永远为人们仰慕与崇拜。佛陀将他所觉悟的道理,说了出来,指示我们怎样做人,与怎样由做人而成佛的方法,这就叫做“佛法”。佛陀成道以后,到涅槃以前,一直宣说佛法。从鹿野苑对五比丘的最初说法,到拘尸那拉对须跋陀罗的最后说法,从三十一岁到八十岁,整整的说了四十九年的佛法。佛陀说的这些教法,在他涅槃的那年(即佛涅槃后的九十天)由五百大阿罗汉,公推摩诃迦叶为首席,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七叶岩集会编辑起来;先由持戒优波离诵出律藏,次由多闻第一的阿难陀,诵出经藏。经过大众的印可,完成了第一次的结集。后来,又经过几次的集会整理,并且翻译成各种文字,传播到世界各国去。我国翻译的佛经,一直流传到现在的总名大藏经,在世界文化上,是极有价值的文献。佛法的内容,说明了宇宙的真相,人生的意义,和道德的轨则。佛法之目的,在教我们怎样去止恶行善,转迷为悟,离苦得乐,舍己利人。佛法实是世界上最圆满的真理,是人生所最需要的学问。人人能去研修佛法,弘扬佛法,将可转娑婆为极乐。大乘佛法透露给你,释迦牟尼佛虽然和我们一样有生老病死(佛陀死于寒风发背),但这只不过是佛示现给娑婆众生的一种教化!这正是佛祖难能可贵的地方,他已经成佛了,有无量大的神通之力,却都不用出来,把自己弄得很苦,所以又出家,又苦行,又饿肚子才得道,都是做给众生看的。一切佛出现世间,是为众生而来,他说法教化必须取得像我们一样的肉身,讲我们的话,来教化我们。当佛出现在哪一个世界,目的就是为了把那个世界变成净土。诸佛菩萨为了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形相有种种不同,但他所得道的成果是一样的,因为本体只有一个,形相不同而已。例房间里装了许多不同的灯,尽管外表形相不同、光度不同,但是电源是一个。同时又难得有诸位大菩萨,像是弥勒、文殊、观音等等,都这么劳苦谦虚(这些菩萨中,好多是早已成佛了的,为了要帮助释迦牟尼佛,所以愿意来到世间),发起无限的大悲心,才愿意生到这个世界上来。来干什么?就是来渡我们这些刚强难化(个性倔强,又刚愎自用所以非常难以教化)的愚痴众生!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尤其是那些玩弄神通,追求发光动地的所谓修行者尤为要注意!佛陀不追求这些,他只是平平凡凡的做人,老实本分的传播教法。这是真正大悲心的所在!我曾就此写过一首诗:‘五欲法喜羡维摩,动地发光便成魔。西方净土南瞻部,无心出世缘求佛。’在此和大家共同勉励!真正的净土就在这个娑婆世界!佛土究竟是怎么形成的?那是一切佛菩萨的共业所造。我们这个世界,是我们众生共业所生。所以只要我们把恶业转成净业,则净土就在眼前!这就是佛陀愿意来到这里的原因!我们可不要辜负他老人家的一番苦心孤诣。禅宗讲打七,那么打七是什么意思,就是七天当中专门用功,参禅学道,专门用功。这个“打”是普通话。为什么要七天专门用功呢?打七是中国唐代由禅宗以后开始的,就是四个字,剋期取证。剋期取证。自己指定时间,非成佛证道不可。譬如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他前面修外道,修一切的功夫,十九岁出家,换了好多老师。他一出家了以后,先修“无想定”三年,这要注意了,无想定,你看我们的多困难,一个人把自己思想完全把它关闭了,做不做得到?我们夜里叫你马上睡,有时候还睡不着。以释迦牟尼佛的智慧聪明福德,把自己的思想马上关闭了,无想,得到这个定,还练习了三年,他做到了,三年做到无想定。但是因为他老人家修道,证道了,科学也求证到了,他然后,佛经上怎么讲呢?四个字,古文简单只有四个字,现在的你要写二十个字,还搞不清楚,“知非即捨”,他知道错了,这个不是道,丢掉了。他又去找一个老师,学非想非非想定,也修炼了三年,怎么样叫非想非非想定,“非想”不是思想,脑筋里没有思想了,这里要点一点非想,非,非想,“非”这个字又要点一点了,下面非想,所以表面一看我们一听,非想,非,非想定,这是一个什么功夫,一个什么方法?不是思想,非想,下面又说,非,非想,又不是没有思想,这不是矛盾吗?非想既然说不是思想,又非,非想,并不是没有思想的思想,那算个什么东西。非想,非,非想,不是思想。但是,不是没有思想的,都知道可是不是思想。脑子没有乱想,心里没有乱想,不是思想,可是都……又不是说不是思想,就没有死人,世界上有谁做到,没有思想,棺材里头那个朋友,他是彻底没有思想的。所以他做到了非想,又非,非想定这个功夫境界,都很容易的,不是困难。可是大家因为佛学自己没有研究好就困难。可是在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样也修持了三年才做到。做到了以后,他都科学实验的,佛经上用四个字,知非即捨,他认为这个不是道,所谓道不是生命的究竟,他把它又丢掉了。没有老师可找了,印度的所有大师们他都学完了,没有可以找的,自己一个人跑开了,跑到雪山,雪山在哪里,就是现在尼泊尔的北面西藏的南面。他跑到中国西藏的南边,尼泊尔的北面,到这个雪山上修苦行,苦行,自己给自己苦吃,六年。传记同佛经记载,他每一天只吃一颗果子,乾果。所以六年当中饿得,自己摸摸肚皮摸到背脊骨了,你看肚子饿扁了,人是这个时候,他还只二十几岁,苍老的不得了,那就是现在人讲营养不良,什么毛病都来了,这样搞了六年。他为什么要修苦行呢?这个我们中国文化里头不会产生的,有,现在还有,现在也有大陆,我讲大陆,现在已经回到大陆,还讲大陆,中国,台湾,东南亚,日本,都还存在的修苦行。修苦行印度就更严重了,有些修苦行的人,自己头发拿指头都拔光,长出来就拔,胡子也拔掉,各种各样的磨练自己。有时候永远给火烤,有时候泡在水里。各种花样。印度当时的文化,一部份认为苦行是道,所以他也去修苦行,修了六年,他都做到了,知非即捨,不是,他就讲一句话,苦行非道也。可是我们注意哦,这一句话给我们好用了,所以我要快活一点,苦行非道也。我也不要吃苦,这样讲就错了,他说苦行非道也。然后,没有老师可找了,自己下山了,已经变成背也弯起来,瘦得不得了,跑到中印度,恒河边上,然后碰到一个牧场,一位牧羊女苏嘉塔看到这个老和尚,其实那个时候他不过三十一岁,这个老和尚好可怜,快要死了,才供养他牛奶,他重新又吃营养的东西,那么换句话说,他恢复普通人的生活,要营养的东西再恢复这个体能,又恢复了,到底年轻嘛。因此,他跑到印度的恒河边上,一棵树的下面,这棵树为了他成道的纪念,所以叫做菩提树。原来不叫菩提树,称作‘毕钵罗树’。菩提者觉悟也,大彻大悟的意思,梵文叫菩提。那么他在这个时候,在一棵树下,自己弄一些草来,做个座位打坐,自己弄个草,这种草印度有,现在我们到西藏学密宗呢,也用一种草,叫吉祥草。有时候学密宗插头顶,所谓顶开了,可以往生西方的一根草就插下去了,那个就是吉祥草。不过不要认为插了草就对了,插草就是把自己卖掉,中国人说是要卖身了,就弄个草在头上编起来,他以吉祥草做座位,自己没有办法了,坐下来,他就发了狠,这一次下了死的决心了,释迦牟尼佛座上盘脚打好,不证菩提不起此座。古文就是这样写。我假使不大彻大悟,找出人生宇宙生命的真谛,不证得这个菩提,菩提就是觉悟,不大彻大悟,不起此座,四个字要注意哦!不证菩提不起此座,多美啊!你想像那个内容代表什么,他说,我这一次假使不能悟道,就死在这里,两个腿不放坐到坐死算了。因此,七天当中。第一天,因为就发了天眼通了,第二天,天耳通,当然五、六天六通具足,第七天早晨抬头一看,佛经怎么讲的,睹,就是看见了,明星,这颗星是什么星,是太白金星,还是早晨起来的辰星,有人说是月亮,天快要亮的时候抬头一看,太空,天空上面什么都没有,一颗辰星在那里亮,这个时候他悟道了。他怎么讲呢?奇哉!真奇怪啊,自己感觉到奇怪,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世界上每一个人,不止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一个蚂蚁众生,包括了很多的生命,都是佛。个个都得道了,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注意这四个字,不能证得,所以不能够得道,不能成佛。那我们注意了,我们在家、出家,天天想打坐成佛,是不是妄想呢?是不是执著呢?你们一定……我们有时候自己解释,我们这个是学佛,学佛不是妄想啊,非打坐不可,那不是执著吗?这都是问题。那么我不打坐好不好呢?也是执著啊!我不学佛总行吧,更执著!这样讲话就是禅宗。反正你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不对的更不对,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所以他就要走了,这一下他得道了,那么才感动了天人,向他前面跪到,您老人家不能走,您多生多世发愿,悟道了以后要度人,世间一切众生。现在您得道了,怎么可以不弘法不传出来。所以你看在法华经上到处看到佛说的两句,古文两个字,止!止!我法妙难思。什么叫止!止!呢,古文这两个字,现在怎么写呢?写白话。你算了吧!算了吧,不要讲了,算了,算了不要讲了。他说你要问我这个我没有办法传给你,我所得的法门,妙,非常妙,不是你们用头脑思想想得出来的,我给你一讲了,就变成学问变成知识,一变成学问变成知识你佛学再好了,佛学诗文也高明了,同这个道就越来越远了,所以说止!止!不要说了,不要说了,我法妙难思。但是他还是后来说法四十九年。所以打七,叫做剋期取证。等于佛一样,自己定了……他没有规定自己七天,他是剋期了,他的无期的,无限期的,我假使不悟道,死在这里,不起来了,结果七天他悟道了。所以后人禅宗仿造他的行为,拿七天来叫做打七,这是第一点。第二点释迦牟尼佛悟道,真正的下了狠心,只有七天哦,所以我们想想,也去下七天狠心,我们多两天,九天也可以,有什么关系,能做到吗?做不到,不要忘记了他前面他是一个太子,而且是独子,不要人家老百姓投票一定做皇帝的,他不干,他认为这个人生啊,不是一个政治、一个哲学、一个教育能够解决了。他要追求生命的真谛,他毅然跑去出家了,逃走了。逃走了以后,他经过十二年求证的苦修,才有后面七天的剋期证道,老实讲,他前面不是渐渐的渐修来,还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个,不是说拿七天来就……那么为什么七天呢?这同我们自己的文化也有关系啰!佛的文化是东汉以后才过来,我们老祖宗的文化早就告诉你了,在易经上,七日来复,这个宇宙的生命的道理,物理世界,这是个科学的问题,七天一个回转。我们要晓得,世界上讲科学,科学以数学一路领先,科学以天文学为第一位,天文科学,可是数学与天文学,数理学,数理的科学同天文学我们中国二千年以前就一马当先向前走的,我们二千年后,我们自己的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现在科学是万分的落后,都对不起自己的祖宗,所以我们祖宗早就晓得七日来复这个回转,大家只晓得讲气候,五天叫做一候,以阴历为标准,五天叫做一候,三候叫做一气,六候叫做一节,过节,清明节,不是端午节、中秋节,那个是不对的哦!二十四个气节,五天是一候,三候是一气,六候是一节。一年七十二个候,二十四气,二十四个气节,三百六十五天多四分之一。这个太阳在宇宙围绕,地球,地球在太阳系统里头,各走了一圈是一年,叫做一周天。这个周天当中,七的数字,七分钟,现在讲七个钟头,七天,七个月,七年,非常大的关系,同大家修道有绝对的关系。这都是中国文化的要点,很基本的道理,所以这个是第二点。介绍打七这个七天的重要。后代的禅宗用打七,禅宗用来打七是什么呢?禅宗从唐代马祖百丈以后,慢慢形成了禅堂,禅堂里头大家长年都在那里参禅修道,要求悟道,都大部份一辈子住在禅堂里头,老死在这个里头,没有悟道的,古文四个字,如麻如粟。学佛修道的人那么多,像农田里头的麻,像稻米那么多。换句话修道的人那么多,成功的一个都没有。如麻如粟那么多。那么因为禅堂里头出家的那么多,有许多人打坐坐在那里,好好的,坐得好得很,可以一天都不动,你看他在那干什么,还不是无想定,睡觉。打坐睡觉。两个肩膀一端,把头一架起来,睡得很稳,可以睡一辈子,天天打坐,都在睡觉,因此后来就是严厉到了冬天的督促住禅堂人打七,一天里绵绵密密的训练,这个叫打七,禅宗里头开始。所以打七的道理是这样。后来有各种各样的打七,学净土的人打佛七,七天念佛,那么其他的人,拜经忏的也用七天,各种各样都是禅宗里头来的。打七只是剋期取证的一种方法,那么剋期取证的又是什么?禅宗的最高宗旨就是了生死,世人最恐怖的就是生死。死了怎么办?死了就没有我了。有没有我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认为死了就没有我了,就是认为这个身体是我,在佛法上这是恶见,不是善见。身体不是我,是这一生借用的工具,是四大假合而成。一般人分生死,是以身体失去功用就叫作死亡。一般人的恐怖和悲哀就是怕死亡到来,我这个身体没有了,我到哪里去?学佛的人不应该有这样的看法,生命是永恒的,非断非常。一般人认为的生死,在佛学叫分段生死,所以凡夫的六道轮回是分段的,不论活多久,仅是整个生命中的一段。得了阿罗汉果的人,可以预知生死,乃至可以决定要活几百年几千年,因此认为自己没有生死,其实还是在生死中,在佛学上讲是变易生死。能离开分段生死,去掉变易生死,回到自己生命根本道体上,这样就是不生不灭,勉强可以叫作了生死。我们这个生命,不生不灭的根本,有一个名称,悟了道的人证得了这个叫法身。法身本来寂灭清净,不是我们修出来的。修它也寂灭清净,不修它也寂灭清净,所谓本性如然。譬如我们都市中盖了许多高楼,并不妨碍这虚空,以后如果都市回复到荒凉,这虚空还是一样。法身有如虚空,不生不灭。为什么我们不能知道自己在法身中,仅仅知道这个肉身?因为我们的习气,认小为大,抓住个小的当成是生命的根本。禅宗说明心见性,见的是这个心,不是思想的心。这个道理讲得最清楚的是《楞严经》,佛告诉阿难,我们的生命是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在的,可是凡夫众生颠倒知见,不认这个生命,却只认身体。像是不认大海,反而只认大海上的一个小水泡当作是自身。《圆觉经》上也说,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把这个四大假合的肉身认为是自己),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以为自己的思想是心,其实思想只是身体第二重、第三重的反映)。普通人把肉身看得很牢,等到肉身坏了,以为是两件事。庄子也讲过一个比喻,骊戎有位小姐骊姬长得很美,这个国家被灭,她被献给晋献公,当时的她怕得哭哭啼啼。在古代一旦进了宫中,就只有靠祖上积德,哪一天被皇上看中能选为妃子,否则可能一辈子老死宫中,连家都回不去。后来这位小姐果然被选为妃子,享受恩宠了,想想当时怕的心态,觉得很好笑。庄子就说,世人都怕死,可是如果死后比生前还好,就会觉得自己临死时怕得很没有道理。其实,生死不只是身体坏了才经历到,我们凡夫天天都经历生死,每晚睡觉,就是一次生死。再进一步讲,我们身上的细胞,因为新陈代谢作用随时都在生灭,因此这个身体也不断在变化,本身随时在生死中。所以生死没有什么可怕,就像换个房子住,修道成功了,就像是发财的人换新房子,对旧的房子毫不眷恋。那个没发财,被人赶出来的,对自己那个旧房子,不知道有多舍不得!真正了解我们的生命不是这个肉身,也就是悟道,见法身,见空性,见自性,见实相。若是没有悟道,那你所有学佛的功德都是在学加行,要见道以后才能修道。实相是什么相貌呢?本来清净,是无相,是空相。所以说清净是法身,圆满是报身。我们凡夫现有的身体是业报身。是善业来的,这一生福报好;是恶业来的,福报就不好。成佛得道了就是得圆满报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功德圆满。见到空性清净法身,才好起修圆满报身。圆满报身成就了,千百万亿化身当然就有了。明心见性见到自身实相了,就「不起见身」,不会把肉体看得很牢,身见没有了。以小乘来讲,有两种障碍使我们不能成道,就是见惑和思惑。思惑是我们带来的业报,就是贪、嗔、痴、慢、疑。见惑是观念的错误,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我们大家打坐念佛,搞了半天,实际上都是邪见。又想求通气脉,想自己健康长寿,身见也愈来愈重。《金刚经》告诉我们要无寿者相,把这些观念拿掉才能见道。也有人问,为什么有的出家人吃素修行,身体却愈来愈多病。好像佛法就是人寿保险,应该保证不生病似的,这是观念错误。其实人生以病苦为师,要遭遇痛苦和身体多病,才容易有道行。又健康又快活又功名富贵,一切都得意的话,是不会想修道的。因为有病所以不敢乱来,然后又当然有点私心,想把身体修好一点,就是这样才种进了善根。所以丛林规矩里,修行人不求无病,病还是善知识呢!所以不要看到肉体坏了就觉得生命死了,这好比只是工具坏了,换个工具就是。什么理由呢?「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这句话更严重了!我们学佛许多年了,几时见到过清净法身?清净法身在哪里?要把此身空掉了,把受阴想阴都空掉,好像连这个肉体都没有了,当然法身就清净了。所以法身就在你现在的肉身上。禅宗的云门祖师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这宝贝就在你肉体上:临济祖师也说:「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面门出入。」无位真人就是生命本来,就在我们眼耳鼻舌身面前跑进跑出,只是我们不知道。所以法身就在你这个肉体上找,你能把这个找清楚,也就对了。古德还有一首偈子:‘五蕴山头一段空,同门出入不相逢。无量劫来赁屋住,到头不识主人翁。’我们这色受想行识五蕴之上有一段空,这空就是法身,就在我们身体上,你怎么样去求证?为什么有人用观的或者用闻的就悟道了,而我们不行?法身就在你身上,能把这个找到了,才是悟道。进一步说,你也不要看不起这个肉体,肉体就是法身。所以永嘉禅师在《证道歌》也说,「幻化空身即法身」。因此根据大乘菩萨戒,自杀是犯了重戒,等于杀了佛、菩萨、罗汉。你的肉体就是佛的肉体,算不准你明天悟道成佛,而出佛身血是入无间地狱的罪。残害自己身体,任意糟蹋自己,浪费自己生命,都是犯菩萨戒的。前面曾提过,儒家文化的《孝经》也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古代儒家反对佛教,其实不是反对佛法,是反对出家人,父母都不养,剃了头发出家,认为是不孝。这个观念就是要保重身体,因为身体是父母亲生育养育而来,他们希望我们能健康,你把身体毁伤了,就是不孝。又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也是这个道理。身体虽然要保重,但是儒家的道理是「死有轻如鸿毛,有重于泰山」,看情况,该牺牲时,也义无反顾。所以中国文化关于生死之间,是有很多道理的。懂了身与灭身不二的道理,肉身与法身一样,生与死一样,就可以当下从我们身体上了生死。有很多人学禅,本来很潇洒、很从容,可一旦钻了进去,往往变得缚手缚脚,对于佛法也抓得很牢,有时就爱咬文嚼字,变成迂腐不通的冬烘先生。从佛法上讲叫‘粘滞’,就是拖累、负担、桎梏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一般学佛的人都犯了这样的错误,以有所得心来求无所得法。佛法是无所得的,你用做生意的观念,求利益的观念来求法,因地就错了。因错了,你修死了也修不出来。所以白居易有一首诗说的好诗:「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你根本路线已经错了,走错路了。尤其年轻人学佛更是如此,连作个什么梦也当大事,还有同学念咒子或者拜佛,唉哟,昨天得了一个境界,你来讲境界时,那个境界早不晓得跑哪里去了,还要来说境界。这种心理,都是以有所得心,有所得相来求法。没向菩提相、空见上去求。《心经》说「诸法空相」,一路无到底,最后,「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无所得是菩萨境界。若无所得,就无所取也无所舍,既不要提起什么,也不需要放下什么。很多人说自己放不下,放不下你就提起来嘛!但是又要问怎么提起,不知道就放下嘛!再问怎么不放下,那就只好说,去你的!这是第三法门啊,第一是放下,第二是提起,你前两个都做不到,只有第三了。你真能去你的,就行了。坐在那边心念放不下,去你的!如果能无取也无舍,那当下就是道了。道就在这里了,既不提起,也不放下,既不求空,也不求有。为什么一定是空才对?那有呢?有也不对!那是什么呢?是什么就是什么嘛,现在就是现在嘛,那就对了,就是这个!但是你要懂这个,要功德福德圆满了才能懂。真了得了生死也叫做‘涅槃’佛法最高目标是进入涅槃,当然涅槃可分小乘和大乘两种。小乘涅槃在教理上是有余依涅槃,证得性空,但是一切习气的根根没有断,是还有剩余的,所以是不究竟的。大乘涅槃是无余依涅槃,在学理上有的再加个名称,叫作无为涅槃,为而不为。阿赖耶识一切种子,善、恶、无记,通通转成菩提种性,不留丝毫习气,是无余依的。何以能够如此呢?因为涅槃自性本来无为,本来清净。学佛是想要求入涅槃,因为厌恶这个烦恼悲哀世界,所以想要出离。涅槃的翻译,有时用寂灭,有时用圆寂,有时用不生不灭,有时用清净圆明等等,都没有对。尤其一般人看到圆寂就认为是死了,所以也把涅槃了解成是死的意思。平常说某某老和尚涅槃了,如此一来,把学佛法的最高目的弄成是在学死。不止是一般人如此,清朝的大才子袁枚,他一辈子非常洒脱,不过就是不碰佛经,你说他不懂吗?全懂。真懂了吗?也不是。他曾经写过,「佛说:学我者死。」你查遍佛经,也找不到佛说过这样的话,袁枚也不是假造,而是延用一般人的观念,就是把涅槃当作死。因为涅槃的意义很难准确翻译成中文,古代仅翻音为涅槃,不翻成圆寂或其它。涅槃也有极乐的意思,所以佛在临走时所讲的经为《大涅槃经》《般涅槃经》《入涅槃经》,般就是入,是梵音。佛说没有一个佛是涅槃的,都在,一切众生本来也都在涅槃中。涅槃就是常、乐、我、净的境界。涅槃是不生不死,不是寂寞凄凉,不是没有。涅槃的乐是极乐,世间一切乐是相对的,涅槃的乐是绝对的,没有烦恼也无悲。众生认为有个「我」,那只是假我,不究竟的。得了涅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真我,假名为真我。涅槃就是一切佛的净土,因为心净了,则国土净。这里岔进来一个问题,宗教是很妙的,只要有人的地方一定有宗教,即使没有宗教的名称,也有宗教的事实。目前世界上大的宗教算起来没有几个,例如佛教、基督教、回教等,细算的话可能不止三百个。所有宗教都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对这个世界的看法都是悲观的,认为人生是凄惨的,是站在日落西山的观点看这个世界,所以觉得来日不多。但都鼓励人不要怕死亡,因为有个天堂招待你,使人有个信仰的寄托,这是宗教。真正的佛法不一定是宗教,是超越宗教、哲学、科学的,但是也有宗教、哲学、科学的内涵。一般人厌恶世间,所以希求出离,而证到涅槃极乐境界,这样把世间和出世间分开为二。其实涅槃是不能分的,世间出世间都在涅槃中,涅槃就是自性,涅槃就是本体,是常乐我净的。这个就是道,道是分不了的,世间就是出世间,出世间就是世间。五代张拙悟道后作的偈子,「随顺世缘无窒碍,涅槃生死等空花」,生死就像作梦一样,涅槃也是梦,涅槃与生死是平等平等的,都像是空中的花。你在外头为生计奔波觉得很苦,像梦一般,就想到禅堂来坐,得个清净,其实也是作梦,是清净梦。凡夫活着一生都是在作梦,佛菩萨弘法也是在作梦,两个不同的梦境。谁醒过呢?没有人昏迷过,个个都自然会醒。所以佛在《涅槃经》中说过,一切众生,不论是最好或最差,到了因缘成熟时,都会成佛。这同《法华经》的道理一样,没有一个众生不成佛的。所以生死涅槃皆如作(‘昨’也可以)梦,真悟道的人不入涅槃,也不厌世间,这就是得到不二法门,佛法就是如此。有的人学佛说厌倦红尘要遁迹山林。他把山林和世间分成二样了,山林也是世间啊!山林修道不如世间舒服,什么道理?你想跳出红尘,其实早就入了另一个家了。每天还要洗脸打水、生火做饭。山上白云漫漫,云里面没有神仙,都是湿气,身上衣服都是湿的,所以要吃辣椒和姜发散。其它像米、芋头、菜、油、盐都要到山下去买。自己做饭吃,吃完了几乎累得不想打坐了。吃过的碗都泡在水里,一洗又是半天。好不容易天晴了,哪里能打坐,赶快去打柴,还要趁天好晒干。本以为上山好好修行,多多打坐,结果五六个月下来,坐不到五六次,去你的吧!把东西一丢,下山去了。你们要去住一人茅蓬,受得了吗?如果是三个朋友一同上山住茅蓬,结果更糟,正应了那句老话,「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由此你知道,谁能够跳得出世间?你就算一个人住,总还要有人下山买包盐吧!你拜托一个人就劳累一个人,还是没有离开世间。古人说一个人「遗世而独立」,那是非常非常难的。所以说真正的修行是在世间修,另外一个重点是,涅槃就在生死中,就在烦恼中,没有另外一个东西的。天台宗讲得道的境界有三:法身、解脱、般若。般若是大智慧,佛眼又称为慧眼,见道是智慧的眼才能见,慧眼既看不见又无所不见,有智慧的人,什么东西一看就懂,那个笨人看一百遍也不懂。记忆不是智能,思想也不是智慧,智慧是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想都不要想就通了,用不着加以思想的。要考虑一下才懂,就已经是后天的聪明,不是智慧。智慧也不是直觉或灵感,灵感仍然是意识境界,所以真得道的人,无得无不得。因此你就懂了,《金刚经》中须菩提对佛说,佛啊,你许可我证得清净梵行,因为我了不可得,所以你才许可我证得清净梵行。为什么要智慧?解脱不是靠功夫,烦恼起来要如何解脱?你能丢下不想就解脱了,就这么简单。如何不想呢?要有智慧。所以修行要有般若才能解脱,解脱以后就自然清净,证得法身涅槃。也可以倒过来说,你法身不清净就不会解脱,不解脱就没有般若。学佛这三样,缺一不可。被捆住了当然想解脱,若没有被烦恼捆住,何必求解脱?没有捆住,也没有解脱,就无所谓讨厌哪样或喜欢哪样,就证得涅槃。禅宗的三祖去见二祖求法,三祖一身是病,非常痛苦,病是业来的。二祖问他为什么来,三祖答,请师父教我解脱法门。二祖就问,是谁绑缚了你?三祖说无人缚我,二祖说:「无缚何必求解脱?」三祖就悟了。他悟道了后,什么病都没有了,所以病痛也是自心把自己绑起来才有的。我们常在生病中,这病无药可医,只有吃解脱药,自求解脱。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了解六祖的偈子,「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就要在世间烦恼中修,若没有烦恼,你也不需要解脱,也不需要佛法了,所以说佛法是‘空的学问’ 啊!我们由‘空’说到‘空王’,又说到‘打七’,最后谈到‘了生死’,其实都是为了说明释迦牟尼和他的教理行化!佛祖和孔子是同时代的文化先行者,他们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们尽一生的岁月历经坎坷、献身说法!时间过了2500年,佛教已经成了世界第一大宗教!佛教的寺庙和佛窟造像也成为祖国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为人膜拜瞻仰。‘经、律、论’三大藏也成为我们日常修行的圭臬准则!信佛的人都以成佛为最终目标,佛是什么?佛是‘法身’。‘法身’是什么?‘法身’是‘如来’。‘如来’是什么?‘如来’是‘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就是‘空’!‘空’是‘宇宙万物本来的实相’,‘宇宙万物本来的实相’是什么?就是无穷无尽,无形无相!包藏宇宙万物,而又不染一尘!它也是我们修行做人的道理:众生平等、慈悲喜舍、量同太虚、智周万物。
⊙当你把脚印留在我家园,你就走进了我的心田里,我会用感激的目光注视你,紧追寻着你离去的足迹,把幸福与快乐给你带去。五象之鹰图书馆祝你开心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