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植绿和吴磊:《太上感应篇》讲解二一(净空法师主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6:59:07

《太上感应篇》讲解二一(净空法师主讲)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管理员 www.510817.com www.25768.com


太上感应篇﹝第一五四集﹞

澳洲净宗学会 / 档名:19-12-154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六十九节:

【逞志作威。辱人求胜。】

下面一节是:

【败人苗稼,破人婚姻。】

我们先看前面这两句。《汇编》批注里面说的是「君子正直律己,和惠待人,人自畏而爱之」,到这里是一小段,这是古圣先贤教我们做人的原则,也是做人的本份。儒家将读书人、有德行的人也分为三个等级,圣人、贤人、君子。君子之称,就是你的学问已经有了成就,像现在学校读书你已经拿到学位了,君子是最初的一个学位,像我们现在讲的学士,大学毕业了,古时候这称为君子。他做人的标准是正直、端正,心直、行直这两个字,就是我们佛法里头常讲的如理如法,合乎理论,合乎道理,合乎法度,合乎人情,情理法都能做得很圆融,这是对待自己,律己。对待别人是和惠,和是和平,惠就是恩惠,与人相处一定和睦,一定平等,一定肯帮助别人,这个惠就是帮助别人,能成就别人,这是君子的德行。儒如是要求,佛也如是要求。佛法里面讲得更详细,讲的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佛家这些科目都离不开这四个字,「正直和惠」。

我们学佛的同修尤其要注意,如果人都做不好,怎么能够成佛?太上这两句话,实际上的意思是劝我们处世待人要谦虚,要恭敬。纵然有了纷争,我们有理,以理说服人,都唯恐引起别人的怨恨,何况我们的理要是不充足,那就造罪业了。所谓是仗势欺人,这个「势」范围很广,现在一般多半都是自以为是,所以『逞志作威』,作威作福。『辱人求胜』更不可以了,刻意的侮辱别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把自己的身份抬高。我们曾经听说过,有一些人遇到与自己身份地位相当的,或者有比自己身份地位要高过的,他在大众之下批评侮辱。他的目的何在?叫别人看到自己比他们都高。这个作法,实际上只能够自欺欺人,真正有德行、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看见了,听到了,就明白了,你将来的前途,人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实在讲,这是自己侮辱自己,别人有没有受到损害?没有。

批注里面说「若动逞威棱」,以行动逞威作福,凌驾于人,「即有慑服,而人不怀德,何以居人上乎」。这种行为,纵然别人表面上对你这个威德好象服了,其实那个心不服。这样你怎么能够领导别人?你怎么能够去领众?一个成功的领袖人物,一定是非常谦虚,懂得忍让,以礼待人。这个地方讲得好,以正直对自己,以和惠对别人,这种人无论在世法、在佛法里面,决定成就。儒家讲的「正心、诚意」,遵守圣贤的教诲,圣贤人对一切众生基本的教导,几乎是相通的;儒家教人守礼,「仁、义、礼、智、信」,儒家讲五个字,这是做人的基础,做人的根本,能够遵守,就是正直对待自己。佛家讲五戒,天主教、基督教《新旧约》里面讲的十诫。

十诫里面,前面的三条是侍奉上帝,我读过,跟我们佛法里面讲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它就是这个意思。不过他们对的是?是对上帝,对上帝不怀疑,敬仰上帝的心不夹杂、不间断。第四条是孝顺父母,后面就是佛家讲的五戒。五戒我们佛家讲「不杀生」,他讲的不杀人,这个不一样;我们的范围大,他的范围窄小,只是讲不杀人。其余的「不邪淫、不偷盗、不饮酒」都有。他们酒是允许可以饮的,但是决定禁止酗酒,决定禁止醉酒;你可以饮酒,不能喝醉。所以我们看到世出世间这些圣贤教化众生,总原则、总纲领都相同的,违背这是大恶。

和惠待人,佛给我们制定对待一切众生以「六和」、「六度」,佛家讲得非常具体。尤其是以「六和」做基础,我们今天为什么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就是「见和同解」这一条做不到;这一条做不到,往后统统都做不到。为什么诸佛菩萨做得那么完善?他第一条做到了。第一条很难,就是你的见解,你的想法、看法是相同的。跟谁相同?跟诸佛菩萨相同。诸佛菩萨对宇宙众生的想法看法是一体的,现代人讲的一个生命共同体,所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的清净法身。我们没有这个观念,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总不能够等同。真正觉悟了的人,见才能够同解。

可是佛法教初学,那就要受过很好的教育。教初学在什么时候?儿童的时候;成年之后,没有法子教了。古人明白这个道理,教人一定在孩童的时候,在这扎根。他天真烂漫,他能听话,你可以逼迫他,塑造他的模型,容易!人长大了,他有他自己的想法,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不会接受别人的意见,那就没有法子教了。我们过去跟李老师学习的时代,老师常讲,真正教学是在童子,二十岁以前,这是正规的教育;从二十岁到四十岁,这个阶段是补习教育;四十岁以后就不能教了,那个人已经定型,什么都随顺了,纵然他有恶业恶行,也只好随顺,不能跟他结冤仇,四十之前还可以劝导劝导,四十以后不可以了,只会给人结冤仇。能够接受别人劝告的,那是善根非常深厚的人,没有深厚善根,四十以上他还会听你劝告?不能接受。这些道理我们都要懂得。你作恶,你做错事,不敢讲你,随你去!在这个地方修我们自己的忍辱波罗蜜。古人都是经验之谈,所以我们对人、爱护别人,特别是童年,要好好的教导他,这是真正的爱护,真正的慈悲。可是今天这个社会非常非常困难,他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不善的,所以教一个人学好,真的比登天还难。你家庭教育再好,小孩一出家门接触社会,社会是个大染缸,你说他不被污染,那个人是佛菩萨再来,决定不是凡夫。凡夫不受社会污染,不可能!社会教育崩溃了,何况今天家庭教育也没有了。

所以自古以来东方西方讲的预言,我们这个时代要遭劫难,我相信,我完全肯定。我不是相信他们那些预言,我看到现在社会教学的状况。你看看现在年轻人,他想的是什么?他说的是什么?他表现的是什么?我们就很清楚、很明白,这是非常不吉祥的预兆。现在人看不出来,没有读古书。为什么说读古书的人就会看出来?读古书是吸收古人的经验,他们一生的经验。换句话说,增长我们的见识,你看东西就能看得远、看得深、看得广。我们中国人讲史实,读历史就是吸收古人的那种经验常识。经是长学问,是智慧、定慧,读历史是长见识。这见识的依据是什么?依据就是因果。所以中国一部《二十五史》,就是讲的因果报应,几千年记载,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你真正通达明白了,你看看现代人造的是什么业?他想的是什么?意业。说的是什么?口业。一举一动是身业。身语意三业都不善,说是来好果报,这佛经常讲「无有是处」,这个一点迷信都没有。

中外这些预言提供我们做参考,提起我们高度的警觉,我们再冷眼细观这个社会现象,就知道了,这个大灾难不能避免。怎样避免?除非一切众生都能够觉悟,都能够回头,断恶修善,这灾难就化解了。但这个事情不可能,做不到!所以佛菩萨教我们自度,我们帮不了别人忙,要帮自己的忙。一个人回头,一个人得度;十个人回头,十个人得度,佛度有缘人,谁肯听佛陀的教诲,谁肯依教奉行,这个人得度了。所以我们不能看到社会乱,这个社会要遭大劫难,我们自己很不幸遇到里头共业。但是你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生在现前这个世间,未尝不是好事,对我们有高度的警觉心,逼着我们非用功不可,非成就不可,这是好的增上缘,是逆增上缘。不处在这个环境里头,我们的警觉性没这么高;生在这个环境才知道,非成就不可,非快速成就不可,慢了一定卷入这个漩涡。赶紧跳出,赶紧脱离,这是智慧的选择,这是真实的利益,我们才体会到佛菩萨对一切众生的恩德。

不是佛菩萨教诲,我们实在讲没有能力脱离这个苦难。我们得到佛菩萨的教诲,佛菩萨的教诲是平等的,有人乐意接受,他就得到;有人还不愿意接受,还在那里徘徊,犹疑不决,那他得不到。所以佛心清净,佛心平等,在乎我们自己有没有善根福德。因缘我们今天具足了,遇到了,就看自己有没有善根福德。自己有善根,能信、能解;自己有福德,肯干!肯依教奉行,这是有福,知道自己怎么修学,怎么样帮助别人。所以无论跟什么人相处,跟一切众生相处,决定不能够违背六和、六度,六和、六度就是这个地方讲的「和惠待人」。这个「和」要用佛家来看,就是六和;惠就是六度。处处要学谦虚,要学忍让,不能跟人相争。现在社会提倡一切「竞争」,这两个字太可怕了,我们听到这个音声,看到这两个字,感到恐惧;彼此互相竞争,互相不忍让,这个世界走向毁灭,所以这种名词,在中国古籍里头找不到。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第一五五集﹞

新加坡净宗学会 / 档名:19-12-155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从第六十九节:

【逞志作威。辱人求胜。】

到七十五节:

【乘威迫胁。纵暴杀伤。】

这一段是「刚强之恶」。第一节我们曾经给诸位做过报告,小注里头一开端给我们提出四个字│正直和惠,这四个字确确实实是我们做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儒跟佛都讲发菩提心,菩提心世尊在《观经》里面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起信论》里面所说的「直心、深心、大悲心」,我们把经论合起来看,实在就是儒家所讲的「诚意正心」。「正直律己」,这个正就是正心,正心是直心;「和惠待人」就是大悲心,就是回向发愿心。所以我们仔细读诵体会,世出世间这些大圣大贤,他们说的言语不相同,意思完全是一致的。所以世法跟佛法很容易会通,世法跟世法也没有障碍,《华严经》里面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真理的确只有一个,在佛法里面称之为佛,称之为心性;其它宗教里面称之为真神,称之为真主。它起作用,广大而没有边际,所以才能够普度一切众生。「度」就是协助的意思,教导的意思,帮助的意思,服务的意思。我们从这个地方着眼,从这个地方去修学,这是大乘教下祖师大德常常勉励人从根本修。我们现在明白了,根本是什么?根本是一个概念,是一个观念,哲学家所讲的宇宙观,人生观。我们对于人生的看法,对于宇宙的看法,与事实真相相应的,在佛法有些时候说与性德相应的,这是正法;如果与性德相违背的,这法就是邪法。但是要知道,邪法跟正法都不离自性,所以说「邪正不二」,这是其它宗教里头没有的,这的确是高一个层次了。邪正在心性上讲是不二,在现相上讲也是不二,念头上有差别,感受上有差别。但是这种差别,仅限于凡夫有,迷的人有,觉的人没有,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明白这个道理,依据这个道理,我们才有正觉,再向上提升才正等正觉,你的思想纯正,见解正确,你的行为自自然然就如同诸佛菩萨一样。

我们总结佛菩萨教导我们的纲领,枢纽的纲领,「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自自然然就相应了,怎么会有恶念?怎么会有恶行?逞强好胜,作威作福,总以为自己在别人之上,总觉得别人都不如自己,这个念头错了;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行为也错了。这一段里面,这是「刚强之恶」,这两句是总纲。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我们从这些例子,举一反三,就晓得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有没有做错事情。

【败人苗稼。】

说我们没做,这是破坏农夫这些庄稼。但是以此类推,凡是破坏别人生活方面的,物质受用方面的,都属于这个意思,所以你要懂得这个意思的引伸。住在都市里面,工作的方式很多,从事于政府方面部门服务的,拿薪水过日子,靠这个生活。除此之外,有经商的,有做工的,他们有他们谋生的方法,你去障碍他,你去破坏他,使他丢了饭碗,失去工作;或者使他工作待遇降低,都是属于这一类。第二句:

【破人婚姻。】

这里面就包含着破坏别人家庭的和睦。诸佛菩萨决定是促成这个家庭,相亲相爱,互助合作,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无论在哪一个宗教,对于家庭都非常重视,佛法教给我们修行基本的科目是「孝亲尊师」,几乎所有宗教里面的圣贤教人都没有例外的,都是从孝敬教起。佛家讲孝亲尊师,把孝亲摆在第一,尊师摆在第二;其它宗教里把敬神摆在第一,孝亲摆在第二,没有不重视的,这是佛跟其它宗教不相同的地方。佛法是师道,师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没有孝、没有孝亲,不可能有尊敬师长,这是合乎逻辑的,中国人讲合乎天理人情的。

但是宗教一般要尊奉一个神,肯定神是造物主,神主宰一切,所以把敬神摆在第一,一切仰赖于神,在佛法讲「他力法门」。佛法的修行证果靠自立,不靠他力;唯独在净土宗与密宗,这所讲的二力法门。虽然是二力,二力就是靠自己,也靠他,二力里面还是以自力为第一。这是跟一般宗教观念上不相同的,就是你自己一定要认真努力,如理如法的修行,才得到佛菩萨威神的加持。你自己要不用功夫,要想得到佛菩萨威神加持,是办不到的。这个我们现在仔细想想,合情合理!我们自己有一分功夫,佛对我们加持是一分;我们有两分功夫,佛加持两分;我们有十分的功夫,佛的加持是十分,这真的是合情合理合法,不是完全仰赖于神明的。

佛菩萨对我们的最大的恩惠是教诲,教导我们。譬如世间人想求财富,佛教给我们生财之道;也就是说你要得到财富,佛给你讲得到的道理,以及你得不到的道理,都讲给你听。这个理论通达明白了,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肯认真努力去学习,去修福,果报就现前了,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要想丰收,佛教你怎样去种植,你就会有丰收,佛是这样教给我们的。一般宗教里面所说的完全要靠神的赐予,如果他们要错会了神的意思,其实他们神的那个赐予,真正的意思跟佛法讲的没有两样,就怕错会了意思,以为自己可以不必努力了,完全靠神的赐予,一切都仰赖于神,这是什么样的生活?靠救济过日子,我们每天生活所需要靠别人救济。佛教导我们是教我们怎样去生产,古圣先贤他们的意思不错,就怕我们自己错会意思。我们看许多宗教徒错会了神的意思,再回头看看自己,佛门里面有很多佛教徒,也错会了佛菩萨的意思。这个原因在哪里?大经大论里面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问题出在没有人教导。我们读经,凭凡夫的知见,凭自己的想法,往往把经典意思想错了、曲解了,所以佛才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道理在此地。

对于日常生活的教训,尤其是生活细节方面,确实有些宗教说得真好,说得非常详细,像伊斯兰教。佛教里面也有,但是佛教是世尊多半教导出家人,出家人的戒律、威仪,也说得很详细。但是这一部分,现在大家都疏忽了,没有人学习了。不要说太繁杂的,最简单的《沙弥律仪》,十条戒律、二十四门威仪,今天去看的人已经不多了,去学习的人没有了,所以今天佛教在行门上讲,不如其它宗教。我们比不上天主教,比不上伊斯兰教,他们在生活细节里面,依旧在讲求,依旧在奉行。我们经典反而变成只是在经论上谈谈这些道理,不切实际。

这一次李会长从中国回来,带来了不少各个宗教的书籍。昨天他拿了一些给我看,我在里面看到两册精装本很厚的书,伊斯兰教的,要用中国话来讲「仪礼」,日常生活规范。我看到一开端教你洗脸怎么洗法,洗澡怎么洗法,你看看人家着重生活教育。那我们有没有?我们有,不是没有。虽有在《大藏经》里面,没有人去翻了,忘得一乾二净。我们要不把这些东西拿出来,多看看,多研究研究,把它用在日常生活上,我们落在其它宗教之后。当然有些人说这些是细行,小事!细行不能疏忽,疏忽细行往往障碍你的大德。为什么别人能做到,我们不能做到?我们今天要学习,学人家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一点一定要重视。

中国「宗教局」、「宗教出版社」,确实这些年来出版了许多好东西,每个宗教里面都有。可是我现在在考虑,同学们现在这个东西能不能看?看,怕扰乱大家的定慧。这些东西学习在什么时候?开悟之后。所以佛法的修学,要求的先成就根本智,先成就自己的戒定慧;慧开了,统统可以看,可以接触,成就我们的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对于自行化他有真实的利益。换句话说,后得智是生活的智慧,是处事待人接物的智慧,但是一定先有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根本智是清净心、平等心,我们讲的这五个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根本智。所以要加紧的培养,比什么都重要。

李会长回来,昨天晚上跟我谈到茗山老和尚的几句话,我听了也很难过。现在朴老的身体不好,从我在北京跟他见面之后,李居士告诉我,最近这个身体没有进步,我们很担忧。茗山老法师去主持上海玉佛寺觉醒法师的升座之后,就进了医院,年岁太大了,太劳碌了。在医院里特别约见李木源居士,很感叹的告诉他,如果朴老走了,再没有第二个朴老了。然后讲到他,他这么大年纪了,到处还传戒,到处奔波。这么大年龄生病了,还要入医院干什么?念佛求往生就好了,这他说的。他说我今天还是要入院,希望这个身体在这世间多留几年帮助后学。大慈大悲!我们知道这些老人慈悲到极处,对我们非常爱护,我们要能体会到,要认真努力的学习,知恩报恩。他们确实风烛残年,随时都会走的。这些人住世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我们在他的福荫之下,有好的环境来修学,一定要认真努力,发愿续佛慧命,接替他们度化众生的重担,我们要发心。

《感应篇》是行经,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它讲的多半是原理原则,不像《沙弥律仪》,伊斯兰、天主教他们的生活规范,讲得那么详细。可是这些原理原则我们掌握住了,读这些生活规范就非常欢喜,你自自然然羡慕,自自然然想去做,而不是别人勉强你去做,不是别人劝你去做,你自己就很想去做了,所以道理不能不懂。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第一五六集﹞

新加坡净宗学会 / 档名:19-12-156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现场有来自中国黑龙江的同修,有来自台湾的同修,这个聚会非常的难得。这一次李会长从中国回来,现在大家都意识到出家人担负起弘法利生的使命,德行的修养非常重要。这个工作要从哪里落实?过去我们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有所谓精神教育,每天早晨升旗,校长、老师训话,内容是教导我们怎样做人。我们对于做人的道理,处世的道理,从每天老师的开导、熏陶这个地方得到一些。现前我们四众同修聚集在一块,每天早晨我们半个小时的聚会,目的也在此。而这半个小时非常重要,从同修们要求我利用早晨这个时间将《太上感应篇》再讲一遍,而《太上感应篇》的内容,也是帮助我们,成就我们德行的教育,这个问题在今天实在是非常的迫切。

印光大师看得非常清楚,非常明了,所以一生当中极力提倡因果的教育。因果的教育,它的实质就是德行的教育,这个事情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屡次给大家报告。佛在经论上常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是因果的大道理。我们要知道自己的前途是光明的,还是黯淡的?就在自己起心动念、所作所为,就知道一个大概了。我们要看这个世间是乱世,还是治世?只要看看这个社会大众,他们想些什么?他们说的是什么?他们做的些什么?我们就很清楚,很明白了。现在这个社会是什么样子?未来的演变又是什么样子?我们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可是仔细反省自己,观察社会,前途实实在在是值得人忧心,那就是普遍的都是自私自利,所作所为多半是损人利己。

社会我们天天听到「竞争」,竞争是互不相让,社会怎么会不乱?怎么会有安定?怎么会有和平?今天和平变了一个口号,和平变成个幌子。许许多多人都在喊和平,高唱和平,和平两个字怎么讲法不知道。印度教里面有和平祈祷|三层和平。我曾经跟大家做了个简单的解释,「和」是大家和睦相处;「平」是彼此平等相对。第一个和平,我们祈求人与人能够和睦相处。不分种族,不分国家民族,不分宗教信仰,都能够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平等对待,这是第一个和平的意思。第二个和平,希求我们人与自然环境和睦相处。我们生活环境里面,有动物、有植物、有矿物,我们要爱护它们,对于它们也要平等相处。第三个和平,我们祈求与天地众神和睦相处。神与神之间,人与神之间,也是平等对待。我们尊敬神,每一个宗教里面都特别强调爱神,我们要把尊敬神、爱神这个心行,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这是真正对众神的恭敬。三个和平里头有很深的意义,我们明了,我们能做到,落实在生活当中,社会才有安定,世界才有和平,众生才有幸福,这些都要建立在我们德行修养上。

儒家的教学四个科目,第一个是德行,第二是言语,其次才是政事、才是文学,它有次第的,有先后的。我们再仔细观察每一个宗教的教育,也都是把德行摆在第一,所以我们不能够不重视,不能不认真学习。如何能够叫自己真正回过头来,肯在德行修养上下功夫?往年我有一次在休斯敦,跟念公的公子,他是个大学教授,我们在一起吃饭谈到这些问题,蔡念生老居士的公子。他向我提出一句话,他说现在人所以不能够奋发向上是「不知耻」,我听了很有感受。圣人教给我们「知耻近乎勇」,这个「勇」就是佛家讲的勇猛精进,我们疏忽了。什么是耻辱?不如人是耻。什么人是标准?诸佛如来是标准,我们跟诸佛如来比一比,不如他。佛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换句话说,我们妄想执着没有放下,就是不知耻。「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现在为什么还落得如此地步?蔡居士讲得好。当时他告诉我,他说我们来搞一个「知耻运动」,我说好,这个构想太好了,组成一个志同道合的,大家组成一个「知耻学社」,我们来推动知耻。实在说这个构想是一个从根本的讲法,根本作法。孔老夫子常说「行己有耻」,就是知耻,人不知耻,永远不能奋发向上,必定自甘堕落。知耻的人决定不会作恶,断恶修善,他会欢喜接受,欢喜奉行。

现在这个世间灾难频繁,种种灾难从哪里来的?佛在经论上常讲「一切诸法从心想生」,西方极乐世界从心想生,诸佛净土也是从心想生,心清净就生净土。佛在经上说,我们这个世间众生心不清净,所以佛菩萨眼光看到我们这个地区叫「五浊恶世」,浊就是不清净、混浊,恶是众生造十恶业。他不是造十善,他造十恶。身造杀盗淫;口是妄语、两舌、绮语、恶口;念头是贪瞋痴慢,所以我们生活环境无非是业感变现出来的。我们今天的业不善,要希求好的生活环境,决定做不到的,在佛经上常讲「无有是处」。十恶业,我们仔细观察它在增长,几何级数的增长。我们走遍世界许多国家地区,看到的是普遍的在增长,我们怎么能不忧虑?这个果报是世界上的大灾难,灾难是我们业力感召来的。

所以有许多同修问,灾难用什么方法消除?消除的方法有,可是做不到。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只要回心转意,断恶修善,十恶业再不造了,反过来修十善业,我们念头,我们行为,真正转过来了,这个世间灾难就消除了。现在我们不要问别人,问自己,自己肯不肯转?从哪里转起?从放下自私自利的念头,从这转起。从今天起不再想自私自利了,起心动念想社会大众的利益,想一切众生的利益,这是从根上把念头转过来;然后断十恶,修十善,就不难了。我们今天为什么断恶修善那么难?就是你那个根,自私自利那个念头是根,这个根没有拔掉,念念不能舍弃自己的利益,你怎么会利益别人?怎么能够把损人利己这种心行断掉?

我们多从这些地方想想,怎么样救自己。佛在大乘经里面说得很多,我们与一切众生有共业,也有别业;别业当中有共业,共业里头有别业。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帮不了别人的忙,至少应该度自己,要帮自己的忙;换句话说,至少要能够自救自度。真正能够帮助自己,同时也就帮助别人了,这个社会上多了一个好人,多了一个好的样子,多了一个好的影响,好人渐渐多,这个灾难就会减轻。所以要真回头,时时刻刻反省、检点、改过自新,这个叫真正修行人,这是大经里面常说的「如来第一弟子」。我们要发心,这个心一发就是经上讲的菩提心,菩提是觉悟,我们真正觉悟了,觉悟之后立刻回头,回头是岸,回头就得救了。菩萨、佛陀,乃至于世间这些大圣大贤,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给世人做一个好样子,好样子无非是天天反省、检点、改过自新。世间人疏忽了,忘掉了,我们要提醒他们。所以德行的修养,不仅是出家弘法的法师,我们佛门四众弟子都要重视,都要认真努力的学习。《感应篇》是非常好的教科书,提供我们反省的条目,我们一桩一桩看,他里面讲的善心善行,我们有没有具足?他讲的恶心恶行,我们有没有毁犯?依照这些条目来修心,来修行,这样就好。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第一五七集﹞

新加坡净宗学会 / 档名:19-12-157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七十一节:

【苟富而骄。苟免无耻。】

接着底下一段,也是两句:

【认恩推过。嫁祸卖恶。】

太上所给我们举的这一些例子,都是一切众生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知不觉常常触犯的。『苟富』是稍稍富有,并不是大富,稍稍富有就显得骄傲了。『免』是幸免;夫子说「行己有耻」,上一次也跟诸位提到,人不能不知耻,不知耻的人,永远不会上进;《礼记》里面讲「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这就是「行己有耻」的具体现象。遇到不仅是财富,功名利禄都包括在其中,有得到的机会,要想一想我应不应该得到,这个就是有耻。不应该得到而得到,甚至于不择手段争取得到,那更是无耻到极处了。所以从前贤人君子接触过圣贤良好的教育,纵然有机缘得大富大贵,他也能够在一生当中安贫乐道,将他的富贵与社会一切大众共享。在中国历史上,印光大师最佩服的是范仲淹,这个人是得大富大贵,他将他的富贵施舍给他的宗族,给他的邻里乡党,给社会一切大众,所以印祖十分赞叹,我们在《文钞》里头常常看到他老人家提起。他的家道八百年不衰,范仲淹是八百年前的人,子子孙孙到现在家庭都兴旺,子子孙孙都能守住祖宗的成规,「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家庭教育好。

所以古人讲,对人对事对物,恭敬、节俭这是福报的根;骄吝、傲慢是灾祸的根源。我们在生活当中,不知不觉种下这些祸根,到果报现前的时候,不知道凶灾是从哪里来的,怨天尤人,罪上再加罪,这怎么得了!所以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能够与社会大众共患难,决不求幸免,一定要帮助社会,帮助苦难的众生度过灾难。我们看看,这是诸佛菩萨,这是大慈大悲,念念为众生想,为社会安全想,为众生利益想,没有替自己想。社会上多一个这样的人,这个社会安全就多一分保障。所以富,我们希望富有,富有可以有力量布施,有能力帮助别人,自己要节俭。我自己能够节俭一分,对社会就能多帮助一分;我们节俭两分,对社会就帮助两分,长存此心,无量的功德。我们多浪费一分,众生的福利就减少一分,我们把它浪费掉了,不知不觉就造罪业;纵然是我们本份应当享受的,也不应该。我们看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佛陀诸位都知道,「福慧二足尊」,福德是圆满的,圆满的福德他为我们所示现的,还是惜福,还是节俭,我们没有看到一尊佛菩萨浪费过。

批注里面引用古人处事待人接物的规范,我们要多读,要认真的学习,这里面所说的全是因缘果报。存心仁厚,待人厚道,都是得福;稍稍骄慢,轻视别人,都种下了祸根。你在得势的时候,别人不敢动;你在失势的时候,这些人报复就来了。人如是,得罪鬼神亦复如是。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自己无量劫来冤亲债主很多,这些在我们周边无形的一种压力,我们自己走运、气旺的时候,他不敢动,他潜伏在那里,没有消失;等到我们的运衰了的时候,他就来干扰了。特别是在病重的时候,垂危的时候,我们在《地藏经》上读到,在这个时候冤亲债主都现前了,善恶的业力这个时候统统都出现了,所以凡夫哪有不随业流转的道理,随业流转非常可怕。底下两句:

【认恩推过。】

这个就是一般讲的「冒功」。好事不是自己做的,自己要把它冒认,别人做的好事据为己有,自己有过失推给别人,嫁祸于人,这一类的事情我们也常常见。德行的修养,一定要从童年开始,让他养成一个习惯,能够辨别邪正是非。我们中国古老的教育,从童子就开始,所以这个社会能够长治久安,这个民族能够绵延几千年而不会被消灭,不会被淘汰,原因就在此地。可是今天我们这个民族遭遇到空前的危机,危机不是列强欺负我们,这个不在乎,危机是我们把祖宗教诲疏忽了、舍弃了,这个才是真正的危机,这个危机会导致亡国灭种。亡国不怕,还会复兴,灭种就可怕了。所以夫子教学第一个是德行,有道理!我们再看看古今中外,所有宗教教育,都是把德行摆在第一。儒跟佛的教学非常圆满,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个世间、古今中外圣贤的教学,我们也要细心观察,也要彼此了解,要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你对于自己的文化才真正产生了信心、爱心,乐意依教奉行,乐意将它发扬光大,利益一切众生,佛家常讲「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对他轻视,原因就是了解得太少了。

这个也难怪,你没有学过,没有人教导你,没有人给你讲,自私自利这个意念,永远不能够放下。如何修学,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也没有人教过你,现在要找到一个善知识教导你,几乎已经不可能了。李老师从前教我们,说得非常坦白,真正学习的年龄是二十岁以前。那我们要问一问,现在二十岁的这种青少年,谁肯听从善知识的教导?这个年龄是血气方刚,很不容易接受善导。人到四十岁的时候,习染已经成了习惯,很不容易改过了。纵然遇到善知识,我们知道古今中外的善知识,自己都非常谦虚。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五十三参,你看每一个善知识,自己谦虚,尊重别人。他们有智慧,有德行,有修养,有见识,看到你这个人可教,帮帮你的忙;不能教,那就惠能大师所说的,「合掌令欢喜」。各人造各人的业因,各人受各人的果报,诸佛菩萨有耐心,等你在业报受尽了的时候,你回过头来,佛再来教你,所以这个期间往往是经过多少大劫。

这一生之中给你种个善因,阿赖耶识里头给你种一个种子,这是佛菩萨对得起众生了。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见到阿弥陀佛的形像,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古德告诉我们,这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这一生纵然不能得度,久远劫之后,必定还是这个种子起现行,能成就自己的道业。但是要等待多久,那就很难讲了。如果在这一生要想得度,「信愿行」必须要具足。可是我们仔细观察,仔细反省检点自己,「信愿行」三方面具不具足?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佛的教诲相应不相应?念念相应,行行相应,这一生决定得度。偶尔相应,这一生就很难得度,但是得人天福报是肯定的。真正依教修行,《无量寿经》讲得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菩提心没有发,一向专念做到了,你得天人恭敬,得人天福报,不能往生。往生诸位要记住,一定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真正觉悟,彻底觉悟;菩提心一发,《太上感应篇》里面所讲的一些过失都没有了。

所以这个小册子对我们来说,非常有用,我们常常读诵,常常检点,如果还犯这里面的过失,自己立刻就要警觉到,我没有发菩提心。我修净土,没有菩提心,你看看历代祖师大德告诉我们的,不要说祖师大德了,「四十八愿」里头就讲得很清楚,你得天人恭敬,你不能往生。换句话说,你得人天福报,脱离六道轮回、十法界,做不到!所以我们有没有真正发菩提心,可以从《感应篇》这里面的善与恶,善能够奉行,恶能够改过,这样的人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决定有份。如果断恶修善又能离一切相,念念不离清净心,这个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在实报庄严土。所以经上讲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得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你们想想看这话什么意思?细细想来,娑婆世界修行比极乐世界还殊胜,问题就是你会不会。你要会,比极乐世界殊胜;不会,那就远远不如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有进无退,进步得非常缓慢;娑婆世界是大进大退,会的人大幅度的进步,不会的人是大幅度的退转,这是大进大退,极乐世界是有进无退,但是很缓慢。我们明白这些道理,知道事实真相,要会!利用这个短短的机缘,要大幅度的精进。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有个同学提了个问题,他说他非常庆幸遇到净宗法门,天天听经,天天念佛。他说为了要抓住机会,早一天有把握往生极乐世界,普度苦难众生,他已经把工作放下了,想长时间在这个环境里面熏习佛法。他说生活费用他没有问题,而且在这个地方修学,世缘减少了很多。他说请问我的作法如法吗?

如法。如果你有这个环境的话,你的家庭眷属不障碍你,就很如法。

他说:如果有人毁谤,怎么处理?

毁谤随他毁谤,不闻不问。听到人毁谤,你就念阿弥陀佛,不要去理他,这样就好,你就会有成就。如果别人毁谤,你要是在意,放在心上,就把你整个道心毁掉了,那非常可惜。

太上感应篇﹝第一五八集﹞

新加坡净宗学会 / 档名:19-12-158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感应篇》第七十三节:

【沽买虚誉。包贮险心。】

这两句话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打知名度。批注里面引用孟子、庄子的两句话,说得很好。孟子说:「有诸内,必形诸外;庄子说:「名者,实之宾也」,这是古大德的见解,所谓「实至名归」,何必要去求知名度。有心去求知名度,这个心已经不善了,所以下面说『包贮险心』,储藏在里面的心不善。名,自己有时候觉得是个好事情,而实际上名与实要是不符,鬼神都嫉妒,也可以说一切障难的根源。所以古人所求的是德行的建立,决不求名声的远扬;诸佛菩萨为了教化众生,自己也不宣扬自己。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在古籍里面看到,世出世间的圣贤,没有一个不是自己谦虚而尊敬别人,抬举别人。我们想想其中的道理,果然能够参透,我们也就学会做人了。

心善、行善,我们得的果报善;心行不善要想得好的果报,没有这个道理。世间为什么会这样的浊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灾难?学佛的人晓得,「一切法从心想生」,种种灾变都是由于我们心想而显现出来的,我们包藏不善的心,自然就有不善的果报。我们学佛,佛菩萨用的是什么心?佛菩萨所用的心,佛经里面常讲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诚心,好善好德之心,成就别人之心,这是真善,所谓的是「止于至善」,在果报里面也是第一殊胜的果报。我们要明了,要觉悟,要认真努力去求,「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希望我们深深体会这个道理。名闻利养应当远离,这些都不是好事情,世间人追求是迷惑颠倒,我们看古今中外,世出世间的圣贤,从来没有去追求名闻利养的,从来没有去追求五欲六尘的享受,所以他们的道德能成就,功德能圆满。这个功德是帮助社会,帮助一切众生,建功立业。虽有殊胜的功德,也没有把它放在心上,所以永远是那么样的谦虚,永远节俭,永远对人对事对物恭敬,这是我们应当学的。下面两句:

【挫人所长。护己所短。】

这也是大病。从什么地方来的?从嫉妒障碍来的,看到别人有好处胜过自己,想尽方法去障碍,自己的缺点也尽心尽力去遮盖,这是大恶。可以欺骗世间人,但是欺骗不了佛菩萨,欺骗不了鬼神。总而言之,都是我们自己迷惑颠倒,念头错了,错在自私自利。从这些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坚固的我执,一切都是为了「我」。「我」是什么?佛法里面讲得很清楚「我见」,我见就是执着,我们讲的成见,执着有个我,执着这个身是我,这是所有一切错误的根源。从这里面生起了「我爱」、「我痴」、「我慢」,唯识经论里面讲「四大烦恼常相随」,这四个东西就是世间人执着是我。我们细细想想对不对?佛说的这四个字,其实就是贪瞋痴,我爱是贪,我痴是痴,我慢是瞋,瞋恚生的傲慢,这是我们无量劫来生死轮回的病根,这个根要不能够拔除,念佛也不能往生,这是我特别提醒同学们的。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希望真正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一点不能不留意。只要不能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动念还是为自私自利,对待别人嫉妒障碍,自己的缺点尽量的掩盖,这种行为怎么能往生?念佛念得再好,一天念十万声,也不能往生。必须要知道,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心地都是真诚、清净、慈悲。由此可知,我们如果具备了真诚、清净、慈悲,念佛就决定得生。第十八愿「一念、十念」必定得生,它的条件就是真诚、清净、慈悲。真诚、清净、慈悲是菩提心,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至诚心」,清净心就是「深心」,慈悲心就是「回向发愿心」,所以具足这三心,念佛才能往生。这三个心没有,完全跟这三心相违背,处事待人接物虚伪,不诚实,自私自利,贪图名闻利养,处处总是希望炫耀自己,自己在别人之上,错了!「深心」没有了,对待别人不是真的慈悲,假慈悲。什么叫假慈悲?对我有利的,对他就好一点,慈悲一点:对我没有利的,置之不问,一切都是利害作为衡量的标准。其实他的想法看法全错了,他所看的利是眼前的小利,这个看错了;眼前小利你得到了,往后的大害你必须要承受。

佛在经典当中对我们的教诲,佛的确是苦口婆心,教化一切众生,可惜众生麻木不仁,体会不到。佛法彻始彻终就是孝亲尊师,净业三福第一条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从这个地方做起,做到究竟圆满了,就证得无上菩提,所以佛的果位是孝道跟师道的圆满。我们不能够依教奉行,不能够改过自新,不孝,不敬。《感应篇》里面,太上训示世人的,善法我们不能行,是不孝,是不敬;恶法不能改,是不孝,是不敬,所谓是忘恩负义,背师叛道,这样的人还会有什么成就?首先我们要救自己,要知道自己无量劫堕落在生死轮回,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这一生当中非常幸运遇到佛法,佛的教诲我们懂了没有?我们信了没有?有没有去依教奉行?首先自己要做到,这是第一要紧的事情,别人能不能做到,我能帮多少忙,只要尽心尽力,功德就圆满了。他肯不肯听,肯不肯做,是他的事情。

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社会上提倡的民主自由开放,谁也没有权力干涉谁。所以在这个时代,父母不能够管教儿女,老师不能够督促学生,自由开放。能不能成就?完全靠自己努力了。自己能不能体会?自己肯不肯发愤?肯不肯学圣人、学贤人、学作佛菩萨?古时候父母师长可以勉强学生、弟子去做,可以勉强他去做,现在不能勉强了。不但青少年不能勉强了,儿童都不能勉强。过去我们住在美国,隔壁是些当地的美国人,中国人这个父母管教儿女,骂他几声,打他几下,他哭了,隔壁人听到了,跟小朋友说:「要不要我帮助你,我打电话去叫警察,把你爸爸、妈妈抓去坐牢,虐待儿童」。你看看有什么法子!儿童都不能管教。现代的社会跟我们中国古时候观念,完全相违背,一百八十度的违背,这怎么得了!要说这个世界上没有灾难,我不相信。我看到《慕西》里面美国的一些统计数字,我很担忧。即使我们现前能勉强平安度过,二、三十年之后怎么办?现在这些儿童长大了,那是什么样的社会?不堪设想。

所以现在古圣先贤这些道理,我们唯一能做得到的就是多讲,多多的劝导大家,希望广大群众当中,能有几个觉悟的,能有几个回头,给没有觉悟的人做一个好榜样,这就是大慈大悲。决定不能再做坏样子,做坏样子那就是恶魔,陷害这些苦难众生,我们要从这个地方觉悟。太上教导我们,善行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做;恶心、恶行,我们要常常反省、检点、改过自新,不辜负印祖一生极力提倡。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够认识,也能够体会到,印祖的悲心超过同一个时代的所有的这些法师、大德,他的智慧能够见到世间这一些状况,悲心提出这些东西来救,救护!唯有我们有这个深刻的认识,甚深的体会,我们才能够发心继续祖师的弘愿,把他的教学发扬光大,帮助这个苦难的世界,帮助苦难的众生。首先要自己成就,自己不能成就,要想帮助别人,佛经上常讲「无有是处」,所以自己必须觉悟,痛改前非。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第一五九集﹞

新加坡净宗学会 / 档名:19-12-159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七十五节,也是两句:

【乘威迫胁。纵暴杀伤。】

这也是我们平常所谓的「仗势欺人」,也是一般人很容易犯的,不知道这些事情跟众生结下了冤仇大恨,引起对方强烈的报复,而这个报复生生世世,没完没了。所以古圣先贤教人,在你有权力的时候,你有地位的时候,你有威势,你要懂得修福,要懂得积德,不应当乘势去欺负别人。你看,祸福就在一念之间。我们看《了凡四训》,了凡先生作宝坻知县的时候,这个时候有地位、有权力,他利用他的权势做好事,减租。这一个举止,他本来要发心做一万件好事,这一个举止受恩惠的人家,不止一万人,全县里面这些农民统统都受惠了。如果不懂这个道理,作威作福,欺压百姓,造作的罪业是地狱的果报。我们从这个明显的例子,就应当深深的省察,深深的去思惟,吉凶祸福确实是在一念之间。

我们也看到西方有一些传说,说人的一生从出生下来起,就完全按照自己命运去走,一生决不能改变。在古老的预言里面,我们也是这样看到的,好象依照剧本去演戏。我们要问,这个剧本是谁写的?是不是上帝写的?鬼神安排的?如果这是事实,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完全听别人摆布,听别人玩弄,这个话讲不通。所以有人来问我,西方这个说法根据什么?我说他这个说法跟《了凡四训》里面孔先生的讲法,没有两样。孔先生将袁了凡一生命运都算定了,而了凡先生从自己实际生活上去对比,果然不错。每年去考试,考中第几名,跟命里算的一样;每年所得的俸禄,也跟命中所说的一样,一点都没错,这是宿命论。人有没有命运?有,只有迷惑的人,按照自己这个剧本去表演。了凡先生没有遇到云谷禅师之前,亦复如是。遇到云谷禅师,云谷禅师把这个道理说清楚了,剧本是谁写的?自己写的,前世所造的。所以佛家讲「业力牵引」,这是真理。

因果报应,佛说得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要想到你前世造的是什么业,我们这一生所受的就是,这一生所受的果报。「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问我来生怎么样?你这一生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这是你的修因。因好,果当然好。所以我们晓得过去迷惑颠倒,没有善知识教诲,错了!这一生很幸运遇到佛法,遇到经典,逐渐逐渐我们明白了、觉悟了,痛改前非。迷的时候,我们不知好歹,以为人人都是坏人,人人跟我都是敌对,一天到晚小心去防范;觉悟之后知道了,这是自己的错误。日日是吉日,人人是好人,哪个人不好?我自己不好,我对人怀疑,我对人猜忌,我对事犹豫,对理迷惑,我自己不好。人哪有不好的!这一回头,就是学佛了,学佛就是学觉悟,学佛就是学做好人。迷惑的时候,起心动念总是欺负别人,总是伤害别人;觉悟之后,我们才真正忏悔,从今而后,处处忍让、礼让。

佛是一切人中至善之人,佛眼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有人告诉我,我们在新加坡听到很多,甚至还有人到居士林去质问李木源居士,我们佛教的供养,为什么送给外道?好象我们犯了很大的过失。李居士有智慧,给他详细说明,他才明白了。四弘誓愿里面,「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句话怎么讲?是不是不信佛的人我就不度他,信其它宗教的我就不度他,不是我们同一个族群的我们不度他,是不是这个说法?这个愿那就要改一改了。众生无边,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你连那些动物,佛家还常常提放生,你还要救它,跟你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信仰,那是人,你的眼光当中,这些人连畜生都不如了。畜生我还帮它忙,还救它,这些人都不问了吗?哪有慈悲心!这学佛学到哪里去了,心量变得这么小。自己也会念,佛寺当中常常念疏文,疏文一开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口会念,不知道什么意思。心量那么小,甚至于小到连自己都不能包容,你说可怜不可怜?

菩萨六波罗蜜里面的「布施」,有没有界限?有没有分别?普贤十愿里面「广修供养」,有没有差等?常常读这些大乘经,我们天天在这边研究讨论,如果还有这样的分别执着,那就肯定你对于佛法一丝一毫都没有契入。不但境界不能契入,佛法所讲的你也一窍不通,你没有懂。大乘戒经佛教导我们,「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那个「一切」怎么讲法?不同族类的,那就不是了?不同宗教的,那也不是的了?那「一切」就讲不通了。可见得一切里头不分族类,不分宗教信仰,只要是男子,就把他看作是父亲一样;只要是女人,就要把她看作母亲一样的孝顺。我们是佛弟子,我们的财物怎么能说是不可以供养其它宗教,不可以供养其它的族群,讲不通!佛的心量怎么会这么小,这么可怜。连基督教经典里面,上帝还劝世人,「你爱人,也应该爱你的仇敌」,你看人家心量多大!我们佛教徒比上帝差太多了。

这个过失是我们读经白读了,完全不解如来真实义。起心动念都在造业,念念都是妄想分别执着,轮回心造轮回业,我们不要说将来的果报,眼前的果报就有许许多多的苦难。这个苦难是人为的,彼此不能兼容,彼此不能相让,那就要斗争了。斗争演变就是战争,以自己的威势逼迫势弱之人,所谓是「弱肉强食」,进化论这些知见大有问题,误导了许许多多众生他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这个过失大了。所以佛法跟我们讲业力,跟我们讲因果,跟我们讲感应、报应,这是事实真相,这是真理。所以自己在自己本位生活上,若有方便应当多多帮助别人,决定不要有分别执着,这样就好。佛在经教里头常常勉励我们「积德累功」,积德累功的根本是觉悟;觉悟之后,你才有真诚心,你才有恭敬心。没有觉悟的人,他的心是虚妄的、不实的,他那个恭敬是感情的,不是真实的,所谓「虚情假意」,《地藏经》上才说「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我们想想佛菩萨的话不为过。

《感应篇》到这个地方是一个段落。下面这是讲不知道爱惜物力,今天讲浪费资源,要给我们说这一些过失。这个以上是对人,下面这一段是对物。所以诸位仔细去观察,世出世间圣贤教导我们,我们把它总归结,不外乎教我们怎么做人,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底下一段再教给我们,人与大自然、与这些万物如何相处?人与天地鬼神如何相处?天地鬼神,决定不迷信,虽然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现在我们清楚,我们生活空间维次不一样。我们生活在三度空间,他们可能生活在四度、五度、六度,或者是更高维次的空间,我们看不到他,高维次的他能看到我们,低维次的他看不到我们。所以古人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那就是不同空间维次的众生,我们怎样跟他相处?我们看不见、听不到、接触不到,但是知道他存在,我们用真诚的心、恭敬的心,礼敬他们,平等的礼敬。不仅是礼敬,赞叹!高维次时空众生,他们的智慧福德高过我们,值得我们赞叹,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佛在「六念」里面教我们念天。「念佛、念法、念僧」,这是念三宝;念天、念戒、念施。天修上品十善业道,天人修慈悲喜舍,念天是念上品十善,念慈悲喜舍。念念当中要效法,要向他们学习,这是真正的尊敬,礼敬赞叹,以我们的修德回向供养。我们拿什么供养?我们自己修得很好,就是对他的供养。普贤菩萨讲「如教修行」,就是供养。这三种关系搞好了,很清楚,很明白,做得很圆满,天下太平,身心安乐,烦恼自然不生,智慧自然增长,何乐而不为之!为什么要造作恶业?对待任何人,感恩戴德。人有恩于我,一餐饭的恩德,一天接待的恩德,终生不忘,时时刻刻有图报之心,这样就好。别人侮辱我们,陷害我们,决定不要放在心上,把它忘得干干净净,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人人是好人,人人是佛菩萨。世出世间圣贤是这样教我们的,时时要懂得忍让,决定不可以有意,或者是无意的伤害别人,伤害万物。不但人不能伤害,树木花草都不可以伤害,这是佛菩萨、贤圣教我们做人之道。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