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开发者如何登陆:塞爾維亞:今安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9:03:11
塞爾維亞:今安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1-28 18:19:30  

  《塞爾維亞的輪回》 閻京生 劉怡著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1年6月第一版 216頁,28.00元           金重遠

  不久前我得到了一本名為《塞爾維亞的輪回》的歷史書籍,時值盛夏,炎熱難擋,但一經翻閱,馬上就被吸引住了,一口氣便把它讀完。

  塞爾維亞是一個位於巴爾幹半島不起眼的小國,總面積只有八點八萬平方公里,比我們的江蘇省還小,但在歷史上卻一向轟轟烈烈,不屈不撓,為後人留下了不少輝煌和動人的篇章。

  民族之痛在1389年

  公元六至七世紀,塞爾維亞人隨著原游牧在東歐平原的斯拉夫人奔騰南下,開始定居到巴爾幹半島上。

  在中世紀,儘管塞爾維亞人屢遭拜占庭帝國和保加利亞王國的欺淩,但仍頑強地生存下來,並建立起強大的尼滿雅王朝和塞爾維亞王國。十四世紀時,在塞爾維亞王國斯特凡.杜尚統治下,國力強盛,疆域一度擴及巴爾幹三分之二左右的地區,斯特凡.杜尚亦被人尊為皇帝。

  然而隨著土耳其人的入侵,整個巴爾幹半島也面臨奧斯曼帝國的嚴重威脅。為了保衛自身的獨立,塞爾維亞民族奮起抗爭。1389年6月28日,由塞爾維亞大公拉扎爾一世率領的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和瓦拉幾亞等國聯合軍,在科索沃原野上和土耳其蘇丹穆拉德一世親率的數萬大軍展開了一場生死之戰。拉扎爾一世的女婿米洛什.奧比利齊眼看土軍氣盛,便佯裝投降,得以進入蘇丹的禦帳,乘蘇丹伸出腳讓他親吻時便突然拔出短刀,挑開蘇丹的下腹,將其殺死。他本人則在蘇丹衛士的亂刀下身亡。奧比利齊的英勇獻身並未能扭轉敗局,聯軍全線潰退,拉扎爾一世被俘,並被處死。

  科索沃曾是塞爾維亞王國的中心,保留有許多東正教文明的遺跡,系塞爾維亞人民心中的一塊聖地。

  科索沃戰役給塞爾維亞人民留下了永恒的記憶,此後不斷有各種傳說、詩歌、小說來歌頌塞爾維亞人民這一英勇的業績。

 1912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期間,塞爾維亞軍隊終於得以進入科索沃,當走過五百多年前的這塊古戰場時,官兵們都懷著敬畏的心情,紛紛脫下靴子,生怕驚動長眠在此的往日英靈。

  科索沃戰役後,塞爾維亞遂淪於敵手。大批塞爾維亞人只得背井離鄉,流亡國外,其中最多的是前往黑山,因為那裡一片崇山峻嶺,易守難攻,可以抵擋土耳其人的侵略。不少塞爾維亞人都在黑山安家落戶,和那裡的人結親,從而使兩國在很長一個時期都形成了一種特殊友好的關係。

  與此同時,塞爾維亞人也進行了英勇的反抗,在十九世紀初便舉行多次起義,先後建立卡拉喬治維奇王朝和奧布廉諾維奇王朝,並在1878年取得獨立。

  民族在巴爾幹戰爭中崛起

  二十世紀初,老大的奧斯曼帝國早已搖搖欲墜,此時已取得獨立的巴爾幹各國遂決定乘勢盡快將土耳其人從歐洲悉數清除出去。為此它們首先著手組織反土同盟,在此過程中,塞爾維亞始終扮演著十分積極的角色,它先後與保加利亞、希臘和黑山組成針對土耳其的政治、軍事同盟。

  1912年10月,四國同盟趁阿爾巴尼亞民族起義剛告一段落和意土戰爭未了之機,向土耳其發動猛攻,節節取勝,迫使土耳其在1913年5月求和。

  但不久同盟內部便漸生齟齬,矛盾越演越烈。保加利亞首先發難,於1913年6月向昔日盟國塞爾維亞、希臘等國不宣而戰,開始第二次巴爾幹戰爭。此時保加利亞不自量力,與幾乎所有的巴爾幹國家為敵,再加上土耳其也趁火打劫,加入反保聯盟,致使保加利亞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迅即敗北,只得於7月停戰求和。

  在兩次巴爾幹戰爭中,塞爾維亞共有三萬六千五百五十人戰死,另有五萬五千人受傷,物資損失則達五點九億法郎,確實傷了元氣。但儘管如此,它也乘機增強了國力:土地面積增加到八萬七千五百平方公里,人口也增加了一百三十萬人;再加上科索沃的回歸,更實現了民族的夙願。

  在戰爭中充分顯示了塞軍的戰鬥力,使奧匈帝國感到惶惶不安。戰後奧匈帝國的總參謀長康拉德不止一次地表示,塞爾維亞在現有實力的基礎上,再加上俄國的支持,必將成為南部斯拉夫人聯合的中心,因此必須絲毫不留情地把它消滅掉。

  於是,一個巨大的威脅便在一步、一步地逼近塞爾維亞,大難即將臨頭。 
 
         民族在世界大戰中拼殺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蓄意選擇五百二十五年前發生科索沃戰役的日子派皇儲斐迪南大公前往波黑首府薩拉熱窩閱兵,以羞辱塞爾維亞人民的民族感情。結果斐迪南大公夫婦雙雙被刺殺,頓時在全歐洲引發一場嚴重的政治危機。

  得到德國支持的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實施步步緊逼,在7月28日便向這個不願屈服的小國宣戰,隨後歐洲各大國也紛紛捲入這場衝突,就這樣開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此時的塞爾維亞僅有四百五十萬人,立即動員四十萬人抗議。奧匈的軍隊一度曾占領貝爾格萊德,但在塞軍英勇的反擊下,只得棄城而逃。此戰奧匈損失二十八萬名官兵,另有四萬八千人被俘;塞爾維亞也傷亡逾十萬人,但終於得以遏制住奧匈軍隊的攻勢,守住了國土。

  由於1915年9月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巴爾幹的局勢遂發生了重大的變化。10月,保加利亞夥同德國、奧匈,三國共出動二十個師團向塞爾維亞進行夾攻,塞軍雖英勇抵抗,但終因眾寡不敵,只得放棄貝爾格萊德,向阿爾巴尼亞方向突圍。沿途共有五萬人死亡,僅存的十五萬人最終撤退到科孚島上。

  經過休整,此後塞軍約十餘萬人陸續重返戰場,支持協約國作戰,在1918年的大反攻中,一舉在四十五天中前進五百公里,並在11月1日光復了貝爾格萊德。在協助協約國擊潰同盟國方面,塞爾維亞可說是竭盡全力,完成了自己應盡的義務。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塞爾維亞帶來的最重要的成果是在它積極推動和領導下,巴爾幹半島的南斯拉夫人終於聯合成一個統一的國家。1918年12月1日,一次大戰的槍火剛停,“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王國”便正式成立,它擁有二十四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一千兩百萬人口,由塞爾維亞的卡拉喬治維奇王朝統治。

  這個王國在1929年更名為南斯拉夫王國,沒過上幾年和平的日子便又迎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風暴,並在1941年4月遭到德國、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亞四國的圍攻,隨後又慘遭肢解。

  根據希特勒的意志,塞爾維亞劃歸德國占領,四年期間受盡剝削和蹂躪。克羅地亞則成為所謂“獨立國”,其首領為法西斯組織“烏斯塔莎”的頭目帕韋利奇,對外投靠德國和意大利,對內則實施種族清洗,肆意屠殺了境內的二十萬塞爾維亞居民。這樣,整個塞爾維亞都處於腥風血雨之下。

  塞爾維亞人民在以鐵托為首的南斯拉夫共產黨領導下,組成人民解放軍,團結南境內各族人民,先後七次粉碎德軍的圍剿。到1943年底,人民武裝已迅速壯大成為一支三十多萬人的隊伍,1944年10月配合蘇軍解放貝爾格萊德,翌年5月又光復全國領土。

  為了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塞爾維亞人民付出了極為沉重的代價,共計死亡五十萬人(全南斯拉夫為一百零四萬左右),可見塞爾維亞承擔了最大的民族犧牲。 
         民族在戰爭漩渦中掙扎

  二次大戰的勝利給全體南斯拉夫人民帶來了又一次聯合在一起的機會。1945年11月成立了以鐵托為首的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它由塞爾維亞、波黑、馬其頓、克羅地亞、黑山、斯洛文尼亞六個社會主義共和國,以及一個自治省(伏伊伏丁那)和一個自治區(科索沃-梅托希亞)組成。

  此後聯邦政府對內實行自治社會主義,對外頂住斯大林的壓力,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倡導不結盟運動,在經濟、政治、外交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然而南斯拉夫終究是一個情況十分複雜的國家,有人調侃說,南斯拉夫可由六個數字來代表,即1.(一個黨、一個領袖),2.兩種字母(拉丁、基裡爾),3.三種官方語言(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馬其頓),4.四種宗教(東正教、天主教、新教、伊斯蘭教),5.五個主體民族(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馬其頓、黑山),6.六個共和國(見前)。

  這樣一個多種民族、宗教、語言的大雜燴,一旦有風吹草動便會激化各種矛盾,甚至引發十分可怕的後果。

  塞爾維亞按人口在南聯邦中位居老大,但因長期擔任黨和國家領導的鐵托是克羅地亞人,而塞克兩族在歷史上又是死對頭,因而一直以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聯邦政府時有摩擦。尤其是1966年,當時在國家最高層擔任領導職務的塞爾維亞人蘭科維奇遭清洗後,更加深了塞爾維亞人憤憤不平的情緒。

  鐵托死後,尤其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東歐風雲突變時,南聯邦便呈加速瓦解之勢。塞爾維亞當時一方面仍力圖保持南聯邦,並在聯邦內繼續處於領導地位,而另一方面又打算在聯邦解體不可避免時,把南境內所有的塞爾維亞人都聯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大塞爾維亞。

  在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黑和馬其頓相繼於1991年宣告獨立後,塞爾維亞見大勢已去,遂於1992年4月和黑山組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標誌著南聯邦的正式解體。

  在這一過程中,先後引發了兩場血腥的戰爭:

  一、克羅地亞內戰。1991年6月克羅地亞宣告獨立,內戰隨即爆發。其境內的塞爾維亞人也組成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宣布脫離克羅地亞,並得到塞爾維亞的支持。這場內戰延續至1992年2月始平息,共造成兩萬餘人死亡和三萬餘人失蹤,以及五十多萬人無家可歸,物資損失則高達七百億美元。

  二、波黑內戰。1992年3月,波黑境內的穆斯林和克羅地亞居民投票贊成獨立,塞爾維亞居民則堅決反對。內戰隨即於4月爆發,雙方相互殘殺逾四年之久,共造成二十多萬人死亡,一百多萬人淪為難民。直至1995年12月,南聯盟、波黑、克羅地亞三方最終在巴黎簽署《波黑和平協議》,使波黑成為一個由穆克聯邦和塞爾維亞共和國兩個實體組成的一個統一的國家。

  在1999年3月爆發的科索沃戰爭中,由美國主導的北約把攻擊的矛頭指向塞爾維亞,通過六十多天的狂轟濫炸,使這個巴爾幹小國蒙受巨大損失,造成千餘人的死亡,五千餘人的受傷和千餘億美元的物資損失。 
         科索沃戰爭後,塞爾維亞連遭厄運:

  2002年3月,南聯盟改組成為一個鬆散的聯合國家,易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2006年6月,黑山獨立,塞爾維亞從此回到十九世紀那種孤零零的狀態。2008年2月,科索沃又宣告獨立,使每個塞爾維亞人都感到心痛不已。如果科索沃成功脫離塞爾維亞,那麼這個巴爾幹小國的領土又將減少一萬零九百平方公里,比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結束時的國土還要小。如今,塞爾維亞仍在通往歐盟的道路上苦苦掙扎著。

  許多塞爾維亞的著名領導人均已被政治的風暴卷走:前南聯盟總統米洛舍維奇暴死在海牙大牢中;波黑塞族前領導人卡拉季奇和姆拉迪奇正在等候前南國際法庭的審判……

  寫到這裡,我不禁會想起一位塞爾維亞史學家阿夫拉莫夫所講的話:“假如有什麼歷史的嘲諷的話,那麼無疑就是南斯拉夫的瓦解和把塞爾維亞宣布為它自己國家的侵略者。這個國家在兩次戰爭中對建立一個民主的歐洲作過很大的貢獻,而在冷戰中則起過穩定的作用。”

  目前我們常見的歷史類圖書一般都很少配有圖片,因此讀上去十分枯燥乏味,據說是因為圖片製作的成本很高,於是一般出版社也就望而卻步。而這部《塞爾維亞的輪回》卻是個例外,幾乎每頁都配有很精致的圖片,確是一部圖文並茂的佳作。

  我們不妨做個比較。即以書中所涉及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我翻遍法國拉羅斯圖書公司在1979年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辭典》,只找到七張有關二次大戰的圖片。再拿意大利在1971年發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圖片編年史》來說,反映二次大戰的圖片也僅有八張。而《塞爾維亞的輪回》卻一口氣提供了一百零三張有關圖片,其中有些還是很珍貴的,如165頁上的一張戰時南共中央領導人的照片,上面不僅有鐵托,而且還有卡德爾、蘭科維奇和德熱拉斯等,這是人們很難看到的這些南斯拉夫風雲人物在戰時的身影。

  研究戰爭是個很大的課題。以前總說,戰爭只有在剝削階級產生後,也就是在奴隸社會時才有的。但不久前在澳大利亞某處洞穴的石壁上卻發現了原始社會時人類的戰爭場面。可見戰爭覆蓋了人類的全部歷史。

  我國學界對世界戰爭史的研究當前尚處於肇始階段,缺少資料,尤其缺少人才。欣悉,北京已有一批民間史學家投入這一工作,而且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

  不過《塞爾維亞的輪回》一書不知為什麼竟然沒有一個注釋,在當今我國學者十分關注巴爾幹的時候,應該努力做到資源共享,希望該書的作者以後能把這個空白補上。(來源:上海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