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拍微信小视频:[组图]“放歌六十年”——让“藏品”说话(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06:26
 [组图]“放歌六十年”
——
让“藏品”说话(下)

      
  2009年10月07日16:55 来源:拾荒者 -强国博客-人民网
 [组图]“放歌六十年”——让“藏品”说话(上) 

虔诚者的制造

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伟人相继逝世后,国家出版的纪念画册无数。一位虔诚者出于对伟大领袖...

奏响时代的新乐章 

        我作为一位与共和国同龄人,往事历历在目。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无论从城市到农村,还是从人们的吃穿住行,相信我们每个人,从身边的点点滴滴,都会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巨大的变化,我们伟大的祖国这艘巨轮终于航行在文明和谐健康美好的航道上,我为祖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绩和进步而激动不已,对更加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 
 奏响时代的新乐章  

八十年代的农村姑娘穿着连衣裙照相笑得有多自然

  

农村社区建设起的液化气供用站

 

我母亲81年也居然敢带上“蛤蟆”镜照相了 

 
1950年参加革命时的母亲就是这样的装束
  
 

千百年来中国农民最朴实的愿望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实现了——衣食足

好大一颗树...

喇叭裤引领的那场服装革命...

        1980年电影《庐山恋》,号称是中国第一部吻戏,女主角张瑜片中的服装,换了43套,远远超过《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的23套旗袍——它的公演在那个刚刚开禁的年代里,对普通人的观念构成了巨大冲击,特别是年轻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山村栖息的一对金风凰


     服装款式的单调也压抑着每一个年轻人的个性。 在那个年代,人们只有衣服,没有时装...

那个时代的小“大人”

        一个时代的躁动,居然是从一条子开始的......喇叭成了个性与不羁的象征,更是时尚和潮流的标志。它成了年轻人对国人审美习惯最初的挑战,虽然刚开始挑战者只是极少数.....

        有人指责这是盲目模仿“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喇叭也常常被看作“流氓”“阿飞”的行头...走在街上,还可能遭遇“剪无赦”!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在温州,这些都曾发生过......

        身穿喇叭、手提收录机,招摇过市更成了当时年轻人眼中的时尚。那是个思潮涌动,对美敢于追求,个性充分张扬的年代......

        这种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它恰恰有一个张扬的名字,像大声朗诵给这个时代的青春宣言,像民众向往个性与自由的旗帜...

        尤其是女性,当时敢于穿上一条暴露曲线的喇叭,需要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社会的指责

 

        最让老人们无法忍受的,是它不论男女,链全开在正前方要知道,在此前女装从来都是“右侧开口”,所以一些老人将此不男不女,颠倒乾坤”的不吉之物这时的老人们仍然刻守着自己的装束.....

 

        喇叭长头发等服饰新潮流,是一道构成开放之初的生活冲击波,它们包含更多趣味、情调的符号,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但毕竟,改革开放的历史车轮不可逆转。国门一点点打开,不同的观念、思想开始激荡。喇叭像雨后春笋般,迅速横扫了神州大地.....与喇配套的,还有小伙子脚上的高跟皮鞋,跟上钉着三角铁片,走起路来踢踏直响,绝对引来路人惊叹的目光。更有新潮青年,干脆身穿喇叭戴蛤蟆镜......

     1979年底《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谈引导——从青年人的发式和脚谈起》,为青年人说话:“头发的长短,脚的大小和思想的好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它不仅定格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更镌刻着无数人关于改革之初人们最质朴、最真实的记忆。

一组彰显革命志士“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人生观的系列新旧照  

吴老和他1949年前一起在襄南公学院学习的监利校友组成的俱乐联会
第二排右起第三人为吴老        下面以我岳父的亲身经历为线索,岳父口述,我笔录,见微知著,以文字介绍图片的形式见证改革开放30年给吴老、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毕竟这是历史真实的记录。

 

     这帧我岳父艰苦创业时期的经典老照片参赛《建国60周年全球影像献礼》幸运地获得了优秀奖

        三年困难时期,我服从组织安排来到监利县杨林山林场艰苦创业。

        杨林山林场当时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所谓林场其实就是一个二十来人临时组织的小集体。饮用水全凭往返四华里远的长江挑,下雨的时候成了我们最高兴的时刻,锅、碗、瓢、盆凡是拿得出来的容器会全部拿出来接雨水,雨下得越大,我们叫得也越欢,时常会有人冲出屋外来个凭天浇,一来洗个天然澡,二来顺便将衣服将就将就处理一下。

        就这样,老伴为生活用水艰难地挑着水,女儿为学习不管天晴下雨往返在读书路上,我尽职尽责的守护着这片山林,老岳母也在这里颐养天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复,一晃就是二十多年。可以欣慰的是,在我的试验下,江北不能栽杉种竹的历史终于成为了过去,杨林山林场变成人见人爱的花果山.....

        我现居老家安度晚年。每回顾我一生走过的路,虽有悖于族人当初的愿望,没有当什么官,但我早年追随革命,跟共产党走,为人民服务,我终生无悔。

        现每逢我大的寿辰,监利县老干局及昔日同事都要来为我祝寿。

        遗憾的是, 我六十岁生日没有留下一张影像。
        我七十岁生日这一天.....

         吴老八十寿辰这一天


香港华人深深的中华情



        公元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在喜迎香港回归的日子里,关世雄先生终于扬眉吐气地写下了“还我河山”四个响彻云霄的大字。


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曾观祖先生早年在弯弯的海港个人照。  
曾观祖先生的“霪雨竟成空浩劫”纪实摄影展


      “名园西街山上的山洪倒泻而下,如万马奔腾,所有停摆在斜坡的车辆,被冲横七竖八,毁坏一园。”有数人系在该街区驾车时为山洪所冲,被困于车内致死。



《星岛日报》一九六六年六月十二日对这场灾难的报道:

豪雨造成惨重灾情

死伤失踪54人

  康福台山坭冲下四死一失踪

  (本报专讯)新闻处发表,截至今日下午一时卅分止。港岛灾情如下:死亡十三人;推测已死亡者十人;失踪十三人;受伤十人;无家可归者卅七人;撤退者六百七十人;毁屋一间;屋宇损坏者两间;木屋塌毁在廿一间;木屋损坏者四十间;小艇沉没者七艘;山坭倾卸廿二宗。

.......

  北角康福台,今晨大雨倾盆之际,山坭大树顺水势冲下,造成四死一失踪惨剧,死伤者均为住于该处木屋居民......

此图片摄于山洪暴发下之前,那些车辆,本来是摆得齐齐整整,但山洪一至,俨如玩具小车,随水而走。



豪雨之中发出的“呻吟”......


一老伯在这场灾难中,艰难地趟过泥泞地,来到自家门前,却只好如此了.......



《星岛日报》一九六六年六月十四日对这场灾难的继续报道中称:

霪雨竟成空浩劫



伍伟明君所拍,曾观祖先生评介:“细心观察才能

发现图中洋人在深深享受阳光的美妙神情及姿势。”



曾观祖先生1983年的投稿照片,照片背面题字为:表现日间全景 选择万里晴空



        这是双层有轨电车。据网上介绍,电车:只在港岛市区(北面)行走,收费最廉(现价2元),但速度较慢,如作短程乘搭或市区观光,最为惬意。




夜总会、商铺巨幅招牌的香港街道



        曾观祖先生拍摄的一组悲痛欲绝的照片,报上只简单介绍这是“树仁学院新闻系摄影讲师曾观祖先生,充满冲击力的纪实照片。”



        据一九六七年二月二十八日《星岛日报》载“今年已是七十九岁的龙焯老伯伯,出身音乐家庭,自幼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二岁那年已懂得弹钢琴,及长又研究中国音乐,龙伯不仅会演奏西乐同时古代七弦琴也弹得不错,可谓古今中外音乐均有所认识......”,“他对音乐非常喜欢,十七年来,聆听全港学生演奏,风雨无间.......此种恒心与毅力,终于在去年为当时主办音乐节主任发觉,除了亲自嘉勉之外,且送了一个嘉宾章与龙焯,他能随心所欲,尽情沐浴在瑰丽的音乐之中。”

 

这是龙焯老伯手持嘉宾章低头细看时,曾观祖先生抢拍到的一张照片。

          这套香港原版老照片一共六十余张。其中二十多张系香港树仁学院新闻系著名教授曾观祖先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摄影讲师时在香港拍摄的纪实作品,曾老这一时期拍摄的纪实作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那个时期香港社会的历史面貌,特别是1966年6月12日那组“霪雨竟成空浩劫”的纪实作品更具震撼力; 其余三十多张作品为曾观祖先生的学生八十年代所摄。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香港华人深深的中华情。

        图片配文部份摘自网上,因作者不详,故在此敬请原作者谅解,同时也表示诚挚的感谢! 资料人物照片均为后配,虽不属于同一地区,但都属于同一时期的照片。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