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走漫画真相只有一个:源潭溯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1:09:28

唐河,位于南阳盆地,属于长江流域的唐白河水系,古谓泗水,唐代称泌水,清代始称唐河。它发源于方城县境内伏牛山脉的七峰山,其源头的潘河、赵河在社旗县赊店镇交汇南流,经唐河县、新野县,汇集毗河、桐河、泌阳河、三夹河等10多条支流后汇入白河,而后入汉水,最后归入滔滔长江。它全长230多公里,流域面积8600多平方公里,贯穿南阳盆地腹地,两岸地势属川谷形,河道弯曲,水量丰沛,航运便利。清人郭平鼎《唐城怀古》诗云:“毂击戾摩比户卦,淮襄千艘竞并冲。”显示了唐河沿岸城镇交通和商业的繁荣景象。
从社旗到汉口这条唐、白河、汉水“黄金水道”号称“茶叶之路”,可与著名的“丝绸之路”相比美。明清时期,西商大量采买福建武夷山、湖南安化、湖北蒲圻等地的茶叶,形成批量后大都由水路运抵汉口,由汉水至襄阳,转泗水(今唐河)北上达源潭、赊店,改陆路,用马匹、骆驼驮运北上,过平顶山、洛阳,渡黄河,入太行,穿过晋城、长治,出祁县,再经太原、大同分别到张家口或归化(今呼和浩特),然后换乘骆驼,穿越戈壁大漠和外蒙直至俄蒙边界的“买卖城”恰克图或库伦,与俄蒙商人进行面对面的贸易。明清时期,在商界叱咤风云的 陕晋商人名扬四海,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唐河源潭就是清代商贾“茶叶之路”的重要中转站。

       
     唐河自源潭镇袁楼村入境,河段全长8公里,是境内唯一通航河道。在镇南1.5公里处与泌阳河、毗河交汇,流向西南。清光绪二十年(1840年),源潭的码头已是唐河县境内较大的码头之一。同治六年(1867年),上可致赊店(今社旗),下能达老河口、襄樊、武汉,丰水季节,船只沿支流上溯到大河屯、桐河等地。抗战时期,专门从事码头装卸的工人就达800余人。强大的码头卸运,离不开渡口船舶的停靠。民国36年(1947年)前,源潭境内就有较大的渡口9处,他们主要是唐河水域的十七子河、马湾、三叉嘴;毗河的薛湾河、宋凹、李湾;泌阳河的王湾、何庄、秦埠。稍小一点的渡口更是胜不胜数。《源潭镇志·水路》载:“清代,源潭水运已相当发达。丰水季节,往来帆船1000余只,年运输量20余万吨。抗战时期,源潭成为唐河水运终点,水运更为繁忙。随着工商业的逐步发展,更多商船往来于此。仅从事船只修造的行业就有40多家。大量货物在源潭装卸、起运。”这么大量的货物装卸起运,使源潭人不从商也得从商,不改变生存理念也得改变生存理念。
侃水路离不开“航道”。最早唐河上游往来船只上行可达赊店、方城,后因赊店人嫉妒,为截留船只,发展商业,拦河修石桥一座,船只受阻,不能上行。方城绅士怒而化铁汁铸成巨型大锅,用杉木穿串,堵塞了河源黑龙泉。水位顿落,船只从此不能行至赊店,源潭成为河运终点。为各种商品的集散地,商贾倍增,百业发达。商号店铺甚多,经营者大部分为陕西商人,主要从事布匹、山货和日杂等生意。到光绪年间,源潭的店铺达到三四十家,有时店铺达到百余家。解放初,源潭有商铺300多户,清代初中叶正是陕商大规模进入之时,他们把湖南等地的茶叶运送至北部,但更多的陕商只是小本经营,大部分从事杂货铺不过,陕商的身份在后来动荡的岁月中,也让他们及其后人饱受磨难。源潭有个巷子名叫山货街,这条巷子里曾住着不少陕商,以前在源潭很有名气。有知情人士说源潭陕商大部分都回了老家。有些人是抗战胜利后回去的,有些人是公私合营以后走的,也有些人在“文革”期间才回陕西老家,有些人留了下来。水路畅通带来商业繁华。源潭镇现存的陕西会馆就是这个历史的见证。在河南的很多地方,都有山陕会馆。在明清时期,陕西、山西两省形成两大驰名天下的商帮——晋商与秦商。山西和陕西,一河之隔,自古就有秦晋之好的佳话。当时,山西与陕西商人为了对抗徽商及其他商人的需要,常利用邻省之好,互相结合,人们通常把他们合称为“西商”。山陕商人结合后,在很多地方建造山陕会馆(也称西商会馆),形成一股强劲的力量。仅河南就有开封、周口、洛阳、南阳多处山陕会馆,而南阳一地尚保存完好的就有社旗会馆、邓州会馆和唐河会馆。所谓唐河会馆,就是指唐河源潭镇的陕西会馆,又叫关帝庙。随着京汉铁路贯通,再加上河流日益细小,已经失去了水路交通的优势,源潭水运昔日的辉煌慢慢消融在历史的尘烟之中,当初的喧嚣也归于沉寂。而今,似乎只有矗立在风雨之中的山陕会馆在诉说着西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