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女性五官:小故事 大主题:《华尔街日报》文体的特色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1:32:19
作者:肖隆福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更新时间:2009-10-28 14:59:40
一个媒体的新闻写作,能够形成独具个性且具有标识性的新闻文体,并不多见。我们所熟悉的有梁启超开创的“笔锋常带感情”的时务文体,新闻史书中用“如饮狂泉”来描绘当时读者阅读梁文时的情形;新华体以其及时、准备、鲜明、简短、生动活泼而深受业内人士好评,如《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名篇,至今仍广为传颂,奉为经典。近年来,随着特稿写作的兴起与发展,不少媒体又引入了一种新的写作文体——《华尔街日报》体(以下简称华体)
《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于1889年由查尔斯。H。道创办,是道琼斯公司财经新闻社的喉舌,销数200万份以上。1940年以后,该报发展为以金融界为主的综合性报纸,读者群体涵括金融企业界人士,政界及中上层知识分子;内容涉及金融经济报道与评论,并重点报道国际国内重大新闻,刊登政治、社会、科学、教育和艺术方面的评论和特稿。在国际社会有着良好的声誉,报纸行销100多个国家。于1978年在香港出版《亚洲华尔街日报》。
华体指的就是该报常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多运用在非事件性新闻报道与写作中,以引人入胜,趣味盎然的人物小故事开头,再自然过渡,层层递进,如同剥笋般逐步地把所要交待的新闻大主题和盘托出,最后又呼应开头,回以开头时的人物身上,作点化式结尾。写作步骤与结构如图所示:
第一步:开头(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第二步:过渡(承小故事启大主题)→第三步:展开(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第四步:结尾(回应开头故事作总结或升华)。
华体借鉴了文学写作中的故事描绘手法,因而常常能使枯燥、干瘪、索然无味的硬新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易读性和趣味性。既见事又见人,用故事制造悬念,处处埋下伏笔,是华体的魅力所在。该报头版第一栏和第六栏通常既不是时效性很强的商业事件,也不是重大的热点政治经济新闻,而是一些时效性不强,背景材料比较丰富的独家报道。为何读者还对此情有独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采用了讲故事的方式,从个别到一般逐步推进,把生硬的财经事件通俗简洁地呈现给读者。以普通人的视角来写作,透过普通人这个点来深化有主题的面,一方面赋予了人情味,另一方面又突出了贴近性,极易使读者产生共鸣。这种写作方法与我们古典小说中所强调的文章写作要锻造凤头、猪肚、豹尾有异曲同工之妙,十分讲究文章的起承转合。
《南方周末》作为全国性的周报,时效性自然比不上日报和晚报,但它的发行量一直居高不下,读者群很稳定,除了舆论监督内容具有品牌性外,其写作技巧的独特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毕竟其文章大部分都是较长的深度报道,文本写作上没有一定的创新与个性是很难吸引读者“啃”下去的。笔者注意到它的好多文章都有华体的风格和特点。下面以该报一篇报道为例,试图对华体的写作特色作个浅要的剖析,以期能对该文体有个形象而直观的认识。
2004年4月1日《南方周末》头版刊文《四川:铁腕治警》,请看该文结构与行文特点:
开头(启):
又是一夜没有睡好。
大清早吕卓就坐在办公桌前,望着一沓紧急上报材料,心事重重。
那是2003年8月的一天,在事隔大半年之后,让吕卓想来依然刻骨铭心,他称之为“最烦恼的日子”。从39岁始,吕卓已在四川省当了9年的公安厅厅长。
但他现在遭遇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桌上的那些材料上说,四川一些城市诸如绵阳、广元、内江、达州等地,一些派出所的所长、公安局的局长准备辞职不干了!
其中一个县的30个派出所中,竟然有14个派出所的所长萌生了辞职的念头。
文章所要报道说明的是:“严厉整肃公安队伍,建立警察经费保障机制,四川领中国治警风气之先”这样一件大事。但文章开头并没有直入主题,而是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从一个人物写起,用了五个小自然段,层层设置悬念:当了9年的公安厅厅长又是一夜没睡好;还心事重重;事隔大半年之后,2003年的8月的那一天仍被他称为“最烦恼的日子”;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公安局长要辞职?……一系列的问题不禁调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有了不得不往下读的冲动和欲望。
过渡(承转):   这可是从没有过的事。吕卓知道,这些所长、局长是冲着省公安厅颁布的一项措施来的。
这个过渡段虽只有二句简短的话,却不可或缺。前一句“这可是从没有过的事”,很自然的把笔锋一转,起承上的作用。后一句又巧妙地把主题引出来,还为下文作了个铺垫式的悬念。又一次诱使着读者往下读。
主体(展开):2003年1月发生的“李昭远事件”,引起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高度重视。四川省委决定以此事为契机整肃政法队伍,并要求“政法队伍整顿,公安先行”。
6月5日,根据四川省委常委会决定,四川公安厅颁布了第6号令《关于严禁公安民警参与经营娱乐服务场所及为其违法活动提供保护的规定》以及第7号令《关于严禁公安机关乱收费、乱罚款的规定》,两令各有4条,合称“8条严禁”。
6号令严禁警察经营或参与经营服务娱乐场所、接受这些场所经营者的馈赠,或者为这些场所的色情、赌博、吸贩毒提供保护等;7号令严禁自立项目收费、超标准收费,严禁超标准、超范围罚款,严禁下达或者变相下达罚款指标等等。违反6号、7号令者,轻则给予纪律处分,重则降级、撤职甚至被开除,违反禁令又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
文章在主体部分里着力写了“八条禁令”出台的背景;出台后各方的反应;吕卓自己所受到的巨大压力;所采取的保障经费有着落而不乱收乱罚的措施,及各地方的反映和动作。
结尾(合):尽管有许多未尽事宜,但吕卓还是充满了信心:“套用一句话,现在是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疏通。”
在张罗1号文贯彻的同时,四川警方又干了两件与经费保障相关联的事:其一,清退了数千名曾经靠滥收乱罚养活的协警员(有些地方叫“二警察”),其二,开始在一些城市试点,要减少管理警察的中间环节,把警力充实到基层;现在一方面是基层警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却又机关化倾向严重,警务运行机制不科学,造成警力浪费。
“我感到很开心。”吕卓说,2003年毫无疑问是四川警方的阵痛和改革之年,在整个过程中,警察失去的是特权,而得到的,将是广大民众的支持和爱护。
行文结束时没有像倒金字塔那样嘎然而止,而是回归到开头的故事人物中去,以故事人物的话来点破得升华主题所具有的意义,即“现在是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疏通”“警察失去的是特权,而得到的,将是广大民众的支持和爱护。”整篇文章浑然一体,读来“荡气回肠”,尽管其文有近六千字。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受众阅读除了求知层面的需求外,还有消遣和娱乐的需求。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满足这种心理需求,就要求媒体在求真求善的同时,还要充分顾及求美。换言之,假借文学手法报道新闻事实,目的在于增强新闻的审美感,而且丝毫不会因为“软化”处理而有损新闻的硬度、厚度及应有的力量。“讲故事的目的是增添读者对新闻的理解深度,绝不是夸张或是增加稿件的长度。”⑴从上文实例也可看出,华体的最大优势在于用人们最能迅速接受且兴趣不减的故事作由头和引子,扣人心弦,层层深化,在轻松愉快或动人心魄或诙谐幽默中,不知不觉地让读者接受新闻事实,效果往往比生硬的说教和强拉硬推乱塞要好。
当前,不少媒体都在玩转受众注意力,一方面千方百计吸引他们的眼球,但另一方面媒体面临着选题同质化的问题,那么如何做到独家新颖,技高一筹?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做好策划,精心打造独特视角,采用不拘束一格的写作风格等等。这方面华体新闻写作应是一个不错的借鉴。同时,也对记者写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华》报多年来都有一个报道与写作的原则和要点,如①句法简单。不要用副词、形容词,直接了当评述其事,一律用主动语态。当然,也有例外,不过这些例外是给纽约日报用的;②清楚易懂。你写的是不是你要说的?;③说一个故事。引用已证实的资料是强有力的旁白工具。当然,要安排在高潮处;④开头重于一切。修改30次,最后第31次地尝试,选出流畅完美的一段来。⑵具体到华体新闻写作,笔者认为还有几点需要把握,不应偏颇。1:深入细致采访。   一般而言,新闻只要求5W说清楚事实即可,然而随着受众阅读水平的提高,新闻不但要好看精彩,还应俱备一定的审美价值。华体新闻报道的多为非事件性新闻,没有时效上的优势,却还要报道信息,更要引人入胜,扣人心扉,仅有5W很难做到。记得斯大林曾经说过“一千万人死亡只是个统计数字,一个人怎样死却可以写成悲剧。”就是说写作角度要小,一滴水见太阳,能足以打动人。那么记者在采访相关人物和事件时就应充分开掘反映主题的感性化细节,因为新闻中往往是细节最具人情味和震憾力。华体写作的新闻中,“事”是靠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来衬托和突显的,因而需要记者能够“沉下去”,观察和记录反映人物独特性格的动作、表情等等,找灵与主题相关的动人的故事细节。要知道“这是一种超越倒金塔,要求记者像语言艺术巨匠那样,用感觉化、视觉化的文字报道新闻并发掘这个故事对读者生活的意义。”⑶因此唯有深入深入再深入,才能有新鲜活泼,让人眼睛发亮的精彩新闻奉献给读者。
2:精心选择视角
客观地说,新闻是一种选择的艺术。面对同一新闻,不同的记者因立场、角度等不同,报道时选取的视角也有各炯异。华体既然引入了讲故事的形式,那么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故事主角,而且最能引起多数人的共鸣,是首先应考虑的问题。其次选取人物的什么事、哪些精彩片段才最具代表性,又能与主题吻合,很自然地切入进去。实例中作者为什么选择的是公安厅长,而不是其他一些县市利益受到影响的局长?就因为这一事件关键性人物与决断者是厅长,个中的冲突他是最清楚的。并且作者在写作中弱化了他官位上的“高大”,从其个人角度入题,让公安厅长的普通面相跃然于纸上,一下奠定了文章平和的基调。很多情况下,华体新闻说故事的视角不是官员,而是平民。以普通人的视角切入主题,写他们的感受和变化才更有现实性与贴近性。如接二连三的矿难,受众早已对不断攀高的伤亡数字麻木了,如果报道能从一个有代表性的受害者着手,写其灾难前后的故事,再步步引入主题,抑或更能引发读者思考。
3:故事务必求真
真实永远是新闻的生命。华体新闻运用的故事不同于小说中的故事,它必须是真实的具有新闻性的故事,这是故事存在的前提。事实的真相不能因为采用了说故事的形式而被扭曲,否则失去的将是媒体的信誉。此外,求真的另一层含义是记者不能因文体结构的限制,为了故事而找故事,搞主题先行;或者找不到故事的情况下也要“捏面团”,非要生拉个故事往主题上套,更不要无中生有,闭门造车,合理想像编造故事来凑数。很多的假新闻都是记者或者撰稿人编制出的“奇特故事”。
当然华体新闻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比如因为是非倒金字塔结构的叙事,一般文章就相对较长;作风不正的记者在缺乏采访的情况下,往往会艺术加工一些故事等等。但不管怎么说,这种文体的新闻写作,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三贴近”报道原则是比较切合一致的,有效地引进,对丰富和改进我们的新闻写作不无裨益。期待着更多的媒体能加以借鉴。
参考资料:   ⑴⑶李希光《畸变的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⑵ 媒中媒 http://www.softkoo.com/bbs/read.asp?boardid=2&bbsid=78
车书明 《〈华尔街日报〉式新闻的写作技巧》 《中国记者》 2003(1)
刘其中 《诤语良言》 新华出版社 2003年5月版
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新闻写作教程》(美) 新华出版社 1986年8月版
张降栋 博显明编 《外国新闻事业史简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1月版
《南方周末》2004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