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绘图层:德耀中华——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孝老爱亲模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16:52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11名)

  孟佩杰(女)  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学生

  王冬梅(女)  甘肃省两当县金洞乡太阳村村民

  张  蕾(女,土家族)  贵州省铜仁学院中文系学生

  王  欣(女)、顾金钟夫妇  王欣系大港油田总医院纪检监察办公室主任;顾金钟系天津市公安局大港分局海滨派出所民警

  曹阳飞宇  福建三明学院外语系学生

  陈  九(女)  河南省濮阳市高新区皇甫街道前皇甫村村民

  杨德碧(女)  重庆市涪陵区龙潭镇义和村村民

  李建珍(女)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铁路局柳州机车车辆厂工人

  王现伟  安徽陆军某预备役师步兵一团副参谋长

  朱清章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矿务局河滩沟矿二采区退休职工

  陈礼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96401部队高级工程师

 

杨德碧,女,汉族,1970年4月生,重庆市涪陵区龙潭镇义和村村民。

杨德碧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用柔弱的肩膀挑起生活的重担,19年如一日,侍奉着亡夫前妻的父母。她用真爱诠释了什么是倾注与付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孝老爱亲的美德。

1989年,吴明超经人介绍与刘永禄的二女儿结成夫妻,但结婚不到1个月,妻子离家出走下落不明。吴明超选择了“留守”,独自一人照顾着岳父岳母,从女婿变成了“儿子”。两位老人深受感动,亲自为他重新选择伴侣,操办婚事。1992年,22岁的杨德碧与吴明超喜结连理,夫妻俩与和他们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刘永禄夫妇,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因为家庭贫困,结婚后,吴明超外出打工挣钱,杨德碧独自在家料理家务,侍奉两位老人。当时,两位老人都已年过花甲,体弱多病,家里家外、田间地头的事情全靠杨德碧一个人张罗忙活。对待两位和自己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老人,杨德碧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她经常省下钱来,为老人改善生活、添置衣物。老人的生日,她也是熟记在心,再忙再累,都会为他们准备丰盛的菜肴。两位老人生病的时候,她忙着嘘寒问暖,端水递药。2001年,69岁的公公刘永禄得了肺结核,每天干完活,杨德碧就守在公公床边,熬药喂汤。在她的细心照料下,公公康复了,可是她却整整瘦了6斤。

天有不测风云。2007年1月,在煤矿打工的吴明超因瓦斯中毒不幸死亡。安葬了丈夫后,杨德碧擦干眼泪,毅然选择了“留守”,她毫无怨言地肩负起整个家庭的重担,一如既往地服侍着年近80的“公婆”。2009年,刘永禄白内障加重,她亲自送到涪陵区中心医院做手术,天天在医院侍候老人,同病房的人都认为杨德碧是刘永禄老人的亲闺女。吴明超去世后,好心人不断地给杨德碧介绍对象,公婆也不停地催促杨德碧再婚。但只要有人上门提亲,杨德碧就提出三个条件:一是对方必须上门当女婿;二是要对刘永禄夫妇好;三是要德行好,勤劳。杨德碧敬老爱老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一个人,2010年3月,龙潭镇万寿村民陈永连走进了杨德碧的家,接过了杨德碧身上的重担,帮助她承担起了赡养两位老人的义务。一年来,他们一家人和和睦睦,夫妻恩爱,老慈幼孝,成为远近闻名的幸福家庭。

整整19年,杨德碧用平凡而质朴的行动写下了一篇感人至深的尊老诗篇,奏响了一曲令人钦佩的敬老乐章,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

 

张蕾,女,土家族,1987年2月生,中共预备党员,贵州省铜仁学院中文系学生。

张蕾8岁那年,父亲因患青光眼视神经萎缩无光感而完全失明,母亲不堪重负离家出走。村中长辈劝张蕾放弃读书,应该开始学会养家糊口。面对双目失明的父亲、年幼的弟弟,懂事的小张蕾流着泪点点头,第二天便扛着锄头下了地。那一刻,她的童年结束了。每天天蒙蒙亮,小张蕾就出发了,下地犁田、栽秧;中午还要回家给父亲、弟弟做饭;夜晚11点才一身疲惫回到家。怕年幼的弟弟吃不饱,平时吃饭,张蕾总是自己吃小碗,给父亲和弟弟吃大碗。虽然日子过得艰难,但张蕾内心仍十分渴望读书。失明的父亲读懂了女儿的心,懂点二胡的他决定,去沿街拉二胡卖唱乞讨,送自己的一双子女读书。辍学一年半后,在父亲张正学的坚持和青岛市妇联的资助下,张蕾又回到了学校。

2004年,张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印江民族中学。为了不再让父亲出去卖艺乞讨,她在学校食堂里做起了临时工,还利用晚自习之后的时间到夜市去帮别人洗碗,靠每天十元钱的收入来维系父亲和弟弟的生活。2007年,张蕾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顺利考入铜仁学院中文系。在她的辅导和鼓励下,弟弟也于2008年顺利考上了贵州职业警官学院。此时,家中只剩下双目失明、疾病缠身的父亲。为了照顾父亲,年仅21岁的张蕾作出了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带着父亲上大学,一边读书一边打工挣钱。2008年,张蕾在铜仁学院老校区后面租了一间面积不足8平方米、月租60元的简陋民房。为了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每天放学后,她都必须去给父亲做饭,徒步往返于新老校区之间,行程达10多公里。她还要利用晚上和周末的课余时间打工挣钱,给父亲买药治病。生活虽然艰苦,但她的学习成绩从未落后,还担任了学生会干部,并在2010年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张蕾的感人事迹经新闻媒体报道后,贵州全省掀起了向张蕾学习的热潮。2010年,她荣获第二届贵州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朱清章,男,汉族,1950年8月生,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矿务局河滩沟矿二采区退休职工。

2006年,一个沉睡了31年的老太太,在养子朱清章的精心照料下,居然奇迹般地重新站了起来,演绎了一段爱的奇迹。

1975年冬天,朱清章的母亲生火时不慎将省吃俭用的一千多块钱给烧掉了。气急攻心,突发脑溢血摔倒了。经过内蒙古医院救治半年后,命总算是保住了,却成了“植物人”。为了给母亲看病,朱清章欠下4000多块钱的外债,一家人的生活捉襟见肘。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个时候父亲又因工伤患了外伤性振颤麻痹综合症,后来发展成半身不遂,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年轻的朱清章独自撑起了这个家。两位老人病倒没多久,朱清章从邻居那儿得知了自己被抱养的身世,但是他没有丢弃这对养育过自己的苦命夫妻。

1977年,张凤英看上了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的朱清章,走进了他的生活。常年床前伺候,朱清章成了半个医生。每天,他都要给母亲按摩,从腿部到头部,拍打、滚动、搓揉,一次至少半个小时。婚后,朱清章就和妻子一道承担起伺候两位病人的责任。洗衣按摩、帮老人擦洗身体都井井有条,勤快的张凤英把老人和家里都打理得干干净净,光屎尿布就准备了五六十块,朱家门前常年飘扬的布头成了邻居们眼中熟悉的风景。

1997年,瘫痪在床14年的父亲去世了。两年后张凤英患胃癌也离开人世。朱清章似乎一下子垮了下来,但母亲还在,需要他的照料。他坚强地挺了过来。2004年,朱清章照例一大早来到母亲的床边,给她擦洗身体,念叨念叨这两天街坊里发生的新鲜事儿。就在他转身准备离开的时候,奇迹发生了,母亲竟然伸出手拉住了他,用两个手指头捏起一块鸡蛋,示意要他吃进嘴里。母亲的手能动了,朱清章高兴地流下了泪水。2006年春节,朱清章在火炉上烧了一壶水便出去劈柴,十几分钟后,他再回到屋里吃惊地发现母亲竟然一只手拎着壶站在火炉边。

31年的生命守候,31年的不离不弃,迎来了希望。如今,80多岁的老太太不仅能下地行走,还能自己生火、做饭,一家人其乐融融,尽享着天伦之乐。

 

陈九,女,汉族,1923年10月生,河南省濮阳市高新区皇甫街道办事处前皇甫村村民。

89岁,对许多老人来说,正是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美好时光。而陈九却仍在为一家四口人的生计奔波。她独自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91岁的大伯哥及智障眼盲的侄子,成为家里3个男人的生活支撑。

陈九的侄子张铁山从小痴傻,嫂子临死前把傻儿子托付给了陈九。丈夫张玉科1958年因病去世,留下了刚满1岁的儿子张宝堂,从小智力同样有问题。为了这个家,才三十几岁的陈九含泪在丈夫面前立下誓言,一定会把家照顾好。从此,一个年轻的妈妈,独自带着两个孩子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艰难生活,把自己的青春和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这个家。

儿子张宝堂智力有障碍,多年没有成家。8年前,儿子终于成家了,儿媳妇的到来为这个家增添了不少生机,不幸的是3年前儿媳因心脏病突发去世。2009年冬天,儿子又遭遇车祸被撞成重伤,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年近九旬的大伯哥在下地劳作时摔断了腿,卧床不起。自此,这个“四口之家”3个残疾人的生活起居,全部落在了陈九身上,年逾八旬的她,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

家里3个男人,既病且老。为方便照顾,陈九就把一家人都安排在一间房子里,相对像样些的床铺和被褥分给了侄子、儿子和大伯哥,自己睡在低矮的小炕上,没有一块完整的木板,被褥又旧又烂,她一住就是数十年。一家人的生活,吃饭是头等大事,也是陈九每天要面对的最实际的困难。由于收入来源少,一家人平时都是馒头加咸菜,半年才能改善一次生活,买上几块钱的肥肉,让全家人沾点荤腥,有时到村口捡些烂菜叶,保证每周能炒两次菜。

苦难的经历,长期的劳作,严重的营养不足,无情的岁月霜刀,压不垮陈九老人的信念,却剥蚀了她当年的风华和挺拔的腰身。她的背驼得更厉害,身高不足一米五,体重不足40公斤。大伯哥、儿子和侄子生活都不能自理,3个男人的大小便问题,都要由陈九来解决。大伯哥、侄子可以端碗吃饭,儿子却要一口一口地喂。面对3个残疾人的“四口之家”,80多岁的陈九依然选择坚强面对,用无尽的善和爱温暖残缺的生命,以母性的光辉照亮暗淡的生活。

陈九的事迹经各级媒体报道后,在广大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感动了千家万户。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她家纳入了低保,并组织了捐款,村里还安排了专人帮她料理家务、打理农事。

2010年,陈九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陈礼国,男,汉族,1953年3月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96401部队高级工程师。

“这人还活着吗?”一些国内知名医学专家看到陈礼国妻子脑室CT片子时,常常感到不可思议。每当听到这个问题,陈礼国都自豪地回答:“活着,还活得好好的!”

陈礼国对妻子忠贞不渝的爱,创造了医学奇迹,也感动着许多知道他们故事的人。

1996年7月的一天,不幸突然降临陈礼国原本十分幸福的家庭。他的妻子突发脑溢血,手术后失去部分记忆,并伴有狂躁和自虐倾向。医生告诉他:“你妻子能活着,已是奇迹。如果细心照料,可以活3到5年。”从此,帮助妻子战胜病魔,成了陈礼国工作以外的头等大事。他每天坚持扶着偏瘫的妻子上下楼梯,采取绑腿拉脚等办法,帮助妻子恢复肢体功能;用筷子夹黄豆等办法,帮助妻子恢复记忆。为鼓励妻子快乐地活下去,他还陪妻子到北京天安门看升国旗,到白云山下逛五羊城,到上海滩游东方明珠塔……

造化弄人,不幸再次降临。2006年3月,陈礼国的妻子脑溢血再次发作,彻底失去了记忆和知觉,成为植物人。“只要妻子还有一口气,孩子就有妈,我就有一个完整的家,就要尽到一个丈夫应尽的责任。”从那时至今的近1500个日日夜夜里,陈礼国忍着悲痛,悉心照料重病的妻子。他坚持为妻子按摩,擦洗身子,给妻子讲工作和生活中的喜悦和烦恼。

2008年国庆节,在妻子的病房里,陈礼国为女儿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婚礼,完成了妻子“看着女儿成家立业”的夙愿。妻子患病后,陈礼国又当爹、又当妈,精心呵护年幼的女儿。女儿高中毕业考取西安交通大学,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女儿留学期间,得知母亲再次病重的消息,执意要中断学业回国。对此,陈礼国坚决不同意:“天塌不下来,即使天塌下来,也由老爸替你顶着!”他还发动亲人给女儿讲道理,劝女儿完成学业再回国效力。

陈礼国让人们钦佩的,还有他对老人的格外孝顺,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在他的精心照料下,父母和岳父母4位老人都活到高寿,才含笑离去。

陈礼国先后有近20项科研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荣获全军“十五”期间武器装备管理先进个人,为我国战略导弹部队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建珍,女,汉族,1967年7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铁路局柳州机车车辆厂工人。

1991年,李建珍结婚后便生活在一个由三个不同家庭组成的大家庭里。20年来,她用责任和真爱精心呵护着三个家庭,一个是公公婆婆的家,一个是丈夫外婆的家,最后一个才是自己的家。

1991年李建珍与李文结婚后就和婆婆住在一起。由于公公因公殉职,婆婆体弱多病,李建珍便承担起了照顾婆婆的责任。后来婆婆与刘鸿儒再婚。1997年公公刘鸿儒患中风半身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婆婆当时因工作原因脱不开身,而公公的两个女儿都在外地,一时也无法赶回。李建珍又主动承担起照顾公公的责任。她和同事换班,白天去医院照顾公公,晚上再回厂上班。她每天细心照料,喂水喂饭,擦身按摩,倒屎倒尿从不抱怨。由于她的无微不至,同病房的人都以为她是老人的亲生女儿。刘鸿儒奇迹般地康复后,逢人就夸李建珍孝顺。婆婆95岁高龄的老母亲也曾与李建珍一家一起生活,老人家有轻微的老年痴呆症,大小便失禁,但李建珍从未嫌弃,精心服侍着老太太。几年后老太太搬回自己家居住,由几个女儿轮流赡养,当轮到婆婆照料时,李建珍除了及时送上生活费、买补品和日用品外,周六、周日还主动代替婆婆上门服侍。

丈夫的表妹李兵,夫妻俩都是下岗工人。2008年,李兵丈夫病重,李建珍一家鼎力相助,前后资助了上万元医疗费,帮他们渡过难关。当年7月,李兵的丈夫不幸去世,李建珍又主动帮李兵实现了再就业。后来,他们又把李兵上小学儿子的教育问题接管下来,当过老师的婆婆负责辅导语文数学,女儿李欣则担任了英语辅导老师。李兵对李建珍感激万分:“多亏有了建珍,不然我都不知道生活怎么过。”

李建珍的爱人李文在工厂上班,工作很忙。李文半是愧疚半是感激地对她说:“家里的事就全靠你了。”李建珍的女儿李欣从小就跟母亲一起悉心照顾老人,养成良好习惯,学习优秀,2005年至2006年,被评为柳州市优秀学生干部,2007年获柳州市“德育先进学生”称号。李建珍的这份爱,不仅在血缘、亲缘里荡漾,同事朋友、左邻右舍的事情她都看在眼里。今天帮张家大嫂照看孩子,明天帮李家师傅装修房子……左邻右舍无不对李建珍的孝心、热心交口称赞。

2008年,李建珍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2009年,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她的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

 

孟佩杰,女,汉族,1991年11月生,共青团员,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学生。

孟佩杰5岁那年,生父去世。迫于生活压力,母亲将她送给刘芳英夫妇收养。1998年,养母刘芳英患上了椎管狭窄症。经过治疗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只能依靠双拐勉强走路。一年后,养父无法忍受艰难的生活,悄悄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这一年,孟佩杰只有8岁。

从那时起,孟佩杰便开始承担起照顾瘫痪养母的重担。北方的冬天要烧炉子,孟佩杰每天早早起来给炉子添炭、掏灰。身子小,够不着灶台就站在小凳子上,摔伤、烧伤已记不得多少次;为娘俩洗衣服、为养母擦洗身子,手冻得又红又肿,膝盖不知磨破了几层皮;到市场上买菜,不认识葱姜蒜,她就按妈妈编着顺口溜记:“圆圆的是蒜、长长的是葱,扁扁的豆角绿茵茵……”

2007年,孟佩杰初中毕业,刘芳英的病情却开始恶化,最终瘫痪并完全丧失了自理能力。还未成年的孟佩杰主动选择了在临汾学院隰县基础部学习,就近照顾养母。2009年,按照学校的安排,在隰县上完两年后,孟佩杰还必须到临汾(总校)再接受3年教育。孟佩杰做出了令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带上母亲去上学!

为了及时照顾母亲,她在离学校最近的地方租了房屋,并向学校申请了走读。孟佩杰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早上6点,帮养母穿衣服,给她洗脸、梳头,然后赶到学校上课。中午12点下课后,又匆忙赶回家,做饭、喂饭,给母亲擦洗身子、活动筋骨、敷药按摩、洗漱更衣、倒屎倒尿,换洗床单、被褥,下午两点再赶回学校上课。下午放学后,她又匆匆赶回家中做晚饭、做家务,服侍母亲睡觉。每天就这样奔波在课堂和出租屋之间。

养母久病卧床、大小便失禁,患上了褥疮,孟佩杰一天要帮其翻身擦身多次。为防止褥疮扩散,每天放学回来她都要给养母洗衣服和床单。她还专门跑去向老中医请教护理方法,天气暖和时,就抱母亲到窗前晒太阳。遇到母亲排便不畅时,她就用纤细的手指,帮母亲一点点抠出那些又黑又硬的粪便。刚强的母亲瘫痪后脾气也越来越大,孟佩杰就经常提醒自己,不能惹母亲生气,平日里功课再忙,她都会抽出时间陪母亲聊天。懂事的孟佩杰从来不乱花钱,时刻惦记着家里卧床的养母,对养母十几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任劳任怨,不离不弃。

2009年,临汾市委授予孟佩杰母女文明和谐家庭荣誉称号;2010年,孟佩杰成为临汾市年龄最小的十佳道德模范。

 

王冬梅,女,汉族,1969年5月生,甘肃省两当县金洞乡太阳村村民。

王冬梅是一个重恩情尽孝道的农村妇女。当家庭的负担、生活的不幸山一般向她压下来的时候,她没有退缩没有逃避。20多年来,她用无私的爱,悉心照料瘫痪卧床的养父和高龄婆婆。她用大山般厚实的情怀向世人诠释一个个真爱的故事。

王冬梅两岁的时候被收养,与养父、养母、爷爷、奶奶一家五口过着清贫却又充实的生活。天有不测风云。由于老人陆续生病没人照顾,冬梅不得不中途辍学回家。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烧火做饭、喂猪拾柴,然后和大人一起下地劳动。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王冬梅听从父母的安排招了女婿。她和丈夫起早贪黑、忙里忙外,共同撑起了这个贫困艰难的家。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爷爷就去世了,奶奶的病情也日益加重,还经常会莫名其妙地发火。老人发脾气,王冬梅总是顺着老人的心思,讲些高兴的事,这边说说、那边劝劝,逗得老人高兴了她也觉得很开心。每天,王冬梅都帮老人穿衣、洗脸、梳头,然后根据老人各自不同的口味和爱好,面条、稀饭、馒头、菜粥,一顿饭分几次做,隔三差五尽量换花样,让他们吃得高兴、吃得顺心。

2004年,王冬梅的养父突然发病,睡在床上一病不起。奶奶和父亲都相继卧床不起,吃喝要人喂,衣服要人穿,大小便要人帮。作为养女,王冬梅凭着一颗赤诚敬重的孝心,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精心护理。王冬梅每天为父亲按摩,帮助卧床的奶奶翻身,清理屎尿,擦身换洗,还经常把他们抱到院子里晒太阳。在王冬梅的精心照料下,两位老人卧床三年,身上没有一点褥疮,屋里也闻不到一点异味。2006年,97岁的奶奶和78岁的养父毫无遗憾地相继故去了。可谁知,王冬梅的丈夫却因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倒在床上。经过抢救,丈夫虽没有了生命危险,却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还欠下了2万多元的债务。家里的顶梁柱塌了,面对飞来横祸,王冬梅感到天旋地转,生活的重担又一次压在了她的肩上,她义无反顾地挑起了家里的重担。她说:“作为一个人,要上对得起老天,下对得起良心,不能撇下70多岁的养母和瘫痪在床的丈夫不管。”她只有一个信念,好好活着,伺候老人,抚育孩子,尽孝尽责。这两年,王冬梅通过养牛、养鸡,还清了家里的债务,两个孩子也已初中毕业,学会了做饭和理发的手艺,可以养活自己了。王冬梅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信心,现在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伺候母亲和丈夫身上,一有空闲,就和他们聊天,说说外面的事情,给他们宽心。

王冬梅2004年获得全国总工会、妇联、老龄委颁发的“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好儿女荣誉奖章,2010年被评为第二届甘肃省道德模范。

 

王现伟,男,汉族,1972年11月生,中共党员,安徽某预备役师步兵一团副参谋长。

一个患爆发性全身血栓的病人,被医院5次下达病危通知书,却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个瘫痪在床,被医生定为终生不能起床的“植物人”,却奇迹般站立起来。而创造这生命奇迹的人,是一名普通的军人、一位深情的丈夫。四年多来,王现伟怀着对家庭、对部队的感恩之情,勇挑家庭重担,不离不弃救治瘫痪妻子。

2006年11月,王现伟的妻子刘粹红突患爆发性全身血栓被送往医院救治。医生说:“这种病就是抢救过来也是植物人,而且会丧失语言功能。”在妻子被抢救的7天时间里,医院先后下达了5次病危通知书。妻子单位的领导赶来与王现伟商量后事,可他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困难,借债20多万元,坚持医治,终于将妻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妻子出院后,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都需要有人照顾。为了保持妻子肌体的健康,4年多来,王现伟坚持每天三次为妻子做全身按摩。为了防止妻子肌肉萎缩,他天天搀扶着妻子练习走路。每次练习下来,即使是在寒冬腊月,他的后背也浸满汗水。妻子有时会将大小便弄到身上和床上,看见妻子满噙泪水,一脸愧色,他总是一边帮她擦洗身子,一边笑着安慰她:“我们是夫妻,换着是我躺倒了,你会把我照顾得更好!”见到王现伟没日没夜的操劳,岳父母曾对他说:“粹红的病拖了这么长的时间,该尽的责任你也尽到了,趁着还年轻早点离婚吧,我们不怪你。”王现伟说:“在妻子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应该不离不弃地守在她身边。否则,我就不配是一名军人、一个丈夫!”

王现伟的衣兜里总是装着一张特殊的卡片,那是他为照顾好妻子专门制订的生活时刻表,无论走到哪里,这张卡片都在提醒他,家里有一个他深爱的妻子,到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了。

2009年1月,在王现伟的精心护理下,刘粹红的四肢渐渐有了知觉。慢慢地,她能挽着丈夫的手颤巍巍地站起来了。有一天中午下班回家,王现伟惊喜地发现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被子叠得整整齐齐。他以为是好心邻居来帮忙收拾的,便在纸上“问”妻子:“今天是谁来帮忙的?”“房间是我收拾的,我能干活了……”字还没写完,妻子已泪流满面。当年的主治医师得知刘粹红恢复的情形,曾惊叹:“天上所有的良药,都比不上人间的真情更有效!”

军人有军人的情怀,军人更有军人的使命。王现伟在照顾妻子的同时,多次参加重大军事演练,个人荣立三等功2次,被省军区评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

 

王欣,女,汉族,1971年5月生,中共党员,大港油田总医院纪检监察办公室主任。顾金钟,男,1969年10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公安局大港分局海滨派出所民警。

18年前,新婚四个月的王欣遭遇了人生中的大不幸——丈夫顾金钟因公致残。然而,她并没有被击倒。十几年来,王欣以常人难以想像的坚忍和毅力,艰辛付出,执着坚守,用爱谱写出了一曲困境中相濡以沫、彼此搀扶的感人赞歌。顾金钟在妻子精心照料下,奇迹般地站了起来,重返工作岗位,作出了突出成绩,被誉为警界“保尔”。

1993年,顾金钟在执行公务时发生车祸,颅骨骨折、额头塌陷、颈椎粉碎性爆裂,导致高位截瘫。对于一个20多岁的年轻女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她心里十分清楚。王欣发誓,不管顾金钟还能不能站起来,这辈子两人要相扶相伴走下去。经过两次大手术,顾金钟进入了身体康复期。王欣一边兼顾工作,一边照顾丈夫、打理家务。换液化气、扛米扛面、修理水电,这些本该男人干的活对王欣来说已是再平常不过的。为了帮助丈夫尽快康复,王欣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在上班前要给丈夫进行1个多小时的按摩,防止因为肌张力过高造成跌倒。晚上睡前也要进行1个多小时的按摩才能入睡,每次按摩对王欣的体力和精力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但她从没有放弃。在王欣的精心呵护下,1994年春节,卧床半年多的顾金钟终于能够扶着东西站立挪动双腿。但是身体的恢复远远不能弥补顾金忠精神和心理上的自卑情绪,他不止一次向王欣提出离婚要求。但是,王欣始终没有答应。她下决心要勇敢地面对社会,与丈夫共同闯过这一关。王欣开始请教专家,学习心理知识,经常陪丈夫聊天、参加聚会、外出旅游,用自己的乐观和豁达感染影响丈夫,体谅和包容着丈夫情绪上的变化,用无微不至的关心照料,让丈夫重燃生活的希望。渐渐地,顾金钟心情开朗起来,脸上也挂出了笑容。

突如其来的不幸,曾让顾金钟认为,能够重新回到热爱的工作岗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妻子王欣察觉了丈夫的盼望,努力帮助丈夫恢复身体。真爱创造人间奇迹。

2004年3月25日,在王欣11年的精心护理下,高位截瘫的顾金钟如愿以偿地回到派出所上班了,负责档案管理工作。6年多时间里,他录入案卷、信息资料近25万条,整理档案2.5万多册,办理户口事项3000多件,接待群众1万多人,群众满意率100%,创造了不凡的业绩。2006年,顾金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迎来了人生和事业的又一个高峰。

王欣、顾金钟的先进事迹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产生了热烈反响。王欣获得“杰出的人民警察妻子”和天津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顾金钟荣立个人一等功,荣获天津市公安局授予的爱岗敬业钢铁战士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

 

曹阳飞宇,男,汉族,1988年9月生,中共预备党员,福建三明学院外语系学生。

卖掉祖屋救治父亲,一边读书、一边悉心照顾生病的父亲……身为“80后”,曹阳飞宇过早地开始品尝生活的艰辛,同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爱心、孝心和感恩之心做了最好的注解。

曹阳飞宇8岁时,母亲因患癌症去世,年幼的小飞宇随父亲到厦门打工。和父亲一起奔波的日子是辛苦的。父亲患有严重的关节炎,手脚肿痛是常有的事情,每当发病,无论时间有多晚、天有多冷,小飞宇都会迅速奔向社区诊所请医生,及时为父亲减轻痛苦。

尽管是一名寄读生,但从小学到高中,飞宇的学习成绩始终保持优良。2008年9月,曹阳飞宇顺利考入三明学院外语系,成为了一名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年春节,曹阳飞宇61岁的父亲突然高烧不退,后被医院确诊为血行性播散型肺结核及慢性肾功能衰竭。在住院治疗的过程中,飞宇一人承担了照顾父亲的任务,从联系医生到筹措资金,从买饭喂药到精神安慰,从洗脸擦身到端屎端尿……十几天的住院治疗耗尽了飞宇家中所有的积蓄。为了给父亲做血透,飞宇毅然变卖了老家的房产。

面对病重的父亲,飞宇曾想休学照顾父亲,但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两难之间,飞宇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带着生病的父亲上大学!他在校外租了一间8平方米的房间,将父亲安顿在那里,开始了他一边照顾病重的父亲、一边读大学的生活。每天天还没亮,飞宇就起床烧开水、做早饭、喂药……安顿好父亲后,他又匆匆赶到学校上课。每天中午和下午下课,飞宇都要一路小跑回出租房给父亲喂饭……等忙过这些,他自己又再返回学校去上晚自习。虽然带着父亲上大学,日子过得很艰辛,但飞宇从没抱怨过,他用稚嫩的双肩撑起了在风雨中摇曳的家。

曹阳飞宇带着父亲上大学的事迹很快就传遍了学校的每个角落,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2009年,曹阳飞宇获得感动福建十大人物、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