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岚虎的未婚妻千代:一生的"必修课"——新时期中共党员如何提高自身修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3:53:58
2011年06月21日 08:04:08  来源: 新华网
今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对一个走过90年光辉历程、拥有近8000万党员、在世界人口最多国家长期执政的大党来说,党员的自身修养问题,是一个决定其生机与活力的重大问题;而对每位共产党员来说,如何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也是一个伴其一生的“必修课”。
今天,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和严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新形势下,党员的修养问题不仅是一个党员的个人问题,更是一个事关全党的重大政治问题。
《人民日报》自5月3日以来推出“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修养系列谈”,迄今已登出《谈理想》、《谈信仰》等八篇文章,现集纳以飨读者。谈敬畏:一些执政多年的老党人亡政息教训之一就是失了敬畏心(6月21日)
敬畏,本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敬”指恭敬有礼,“畏”指心存忧惧。近来,“敬畏”频繁出现在党的各项纪律制度和从政准则中,成为新时期共产党员不可或缺的党性修养和思想境界。
值得肯定的是,当前绝大多数共产党员都能够做到严以律己、谨慎行事、廉洁从政、秉公用权,也就是做到了敬畏之心常有。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仍然有少数党员已经或正在失去敬畏之心。
纵观过去20年的各国风云,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曾经呼风唤雨的大党之所以风雨飘摇、一些执政多年的老党之所以人亡政息,一个重要教训就是,这些政党及其党员失去了敬畏之心,背离了立党之本。因此对于我们党来说,要保持先锋队的本色,就必须时刻保持敬畏之心。
——有的失去了对真理的敬畏,他们的理想信念日渐动摇,原则性、正义感日渐退化,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虚无主义成为左右他们行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的失去了对人民的敬畏,他们已经忘记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血脉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党的成败在人民的历史经验。在他们的心目中,“人民”两个字正在失去分量和价值。
——有的失去了对历史的敬畏,他们不再思考自己所走路程中的正误得失,不再反躬自省,丧失了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流、主线和本质的能力,对虚化颠覆的历史失去了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有的失去了对法度的敬畏,他们妄自尊大,无视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禁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徇私枉法、贪得无厌,甚至肆无忌惮、无法无天。 纵观过去20年的各国风云,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曾经呼风唤雨的大党之所以风雨飘摇、一些执政多年的老党之所以人亡政息,一个重要教训就是,这些政党及其党员失去了敬畏之心,背离了立党之本。因此对于我们党来说,要保持先锋队的本色,就必须时刻保持敬畏之心。邓小平同志曾说,共产党员“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这里所谓的“怕”,就是敬畏。这种敬畏之心就是:对真理的叩问存有执着,对人民的安危存有忧患,对历史的评判存有警醒,对法度的规则存有畏惧,对时代的创新存有善意,对信仰的追求存有担当。心有所敬,行有所循;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没有了敬畏,就没有了思想的标尺、没有了行动的准则。
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党的建设状况和队伍素质,同每位党员能否经受这些考验息息相关。广大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带头人、贴心人,是党和国家的骨干力量,要时刻谨记权为民赋、责重山岳的道理,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放任。只有全党一心,团结一致,我们才能担负起时代的使命,不负人民的嘱托。
谈群众: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盛衰的根本因素(6月14日)
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在90年风雨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同这一点,因此,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始终不渝地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这样的道理其实人人都懂,有的党员干部讲起来甚至头头是道,但做起事来却是另外一套了。有的不了解下情、民情、社情,凭空指手画脚;有的不办实事,衙门作风;有的不关心群众疾苦,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有的专横跋扈,颐指气使,官气十足。这些人的作风、做派,自然会引起群众的反感、厌恶、鄙视,从而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我党的执政基石。危害之大,决不可小视。
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同志在得知自己的警卫员要回乡探亲时,就谆谆告诫他:不要认为在我这里工作就了不起了,要注意听听老乡们对咱们政府的意见和反映,别在群众面前装“老子”!话语虽平常,含义却深长,在60多年后的今天听来,仍令人警醒,发人深思。
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在90年风雨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同这一点,因此,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始终不渝地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与群众亲如一家、打成一片、情同鱼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也是合格共产党员的基本修养。每位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只有从我做起,坚持群众路线,心里装着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将党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相反,如果脱离群众,把自己凌驾于群众之上,在群众面前装“老子”,受损害的不仅是个人声誉,而且是党的威信、党的形象。
这样的道理其实人人都懂,有的党员干部讲起来甚至头头是道,但做起事来却是另外一套了。有的不了解下情、民情、社情,凭空指手画脚;有的不办实事,衙门作风;有的不关心群众疾苦,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有的专横跋扈,颐指气使,官气十足。这些人的作风、做派,自然会引起群众的反感、厌恶、鄙视,从而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我党的执政基石。危害之大,决不可小视。
针对一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种种弊端,许多人至今非常怀念革命战争年代的党群干群关系。抗战时期,由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率领的南侨总会慰劳团回到祖国,慰劳抗战中的祖国军民。在重庆,陈嘉庚看到的是官僚腐败,民不聊生,民怨沸腾;而在延安,他却看到官兵平等,军民团结,同仇敌忾。陈嘉庚由此得出结论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进入新时期,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影响和制约党群干群关系的深层次矛盾日渐突出。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着眼,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乃是当务之急。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党员干部应当主动“接地气”: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真心服务群众,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让群众来参与、让群众来评判、让群众唱主角;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感恩群众、敬畏群众,牢记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以实际行动回答好、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始终坚持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与群众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才有资格、有底气在群众面前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袁新文)
谈吃苦:有的党员淡忘了吃苦精神,与民争利、与老百姓比享受(6月7日)
吃苦,是共产党人的一种传统。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强调乐于奉献、甘愿吃苦。纵观我党历史,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从改革开放到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取得的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论社会如何发展,条件如何改善,对党员来说,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个光荣传统必须永葆不变。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党员却淡忘了吃苦精神,不愿吃苦、不想吃苦、不敢吃苦,他们思安逸、图享乐、求快活,有的甚至与民争利、与老百姓比享受。这显然与党的宗旨不符,与党章的要求相悖。
“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新形势下,共产党员要比群众能多吃一些苦,先于和乐于承受一般群众承受不了的艰苦工作、艰苦环境和艰苦待遇。须知,只有苦群众所苦,才能乐群众所乐。
党报:谈吃苦
“党在任何时候都要同群众同甘共苦;党员必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是《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明确要求。
“享受让给人家,担子拣重的挑,吃苦在别人前头,享受在别人后头。这样的同志就是好同志。”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这样教导广大党员。
吃苦,是共产党人的一种传统。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强调乐于奉献、甘愿吃苦。纵观我党历史,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从改革开放到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取得的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论社会如何发展,条件如何改善,对党员来说,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个光荣传统必须永葆不变。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党员却淡忘了吃苦精神,不愿吃苦、不想吃苦、不敢吃苦,他们思安逸、图享乐、求快活,有的甚至与民争利、与老百姓比享受。这显然与党的宗旨不符,与党章的要求相悖。
吃苦,是共产党人的一种精神。“苦”与“乐”是相对的。就人的本性而言,一般都愿意享乐,而不愿意吃苦。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在选择“苦”与“乐”的问题上,则更多地反映出精神。刘玉美是重庆一名基层司法所长,为了工作,常常带着一床棉被、一双解放鞋、一个饭盒“三大件”,走乡串户,为百姓办实事、解难题。她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首先就要过‘苦关’,不仅要到矛盾最多最苦的地方去,而且还要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会信任你、尊敬你。”与刘玉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的党员认为,人生在世就是为了吃喝玩乐,尽情享受。与刘玉美的精神境界相比,这样的人是何等渺小!
吃苦,是共产党人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要求每一位党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把损失留给自己,把好处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把利益让给别人。换句话说就是,把苦留给自己,把乐让给他人。有人问杨善洲:放着好日子不过,何必自讨苦吃?他回答:“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现在任务还没有完成,我怎么能歇下来?共产党人就是要‘自讨苦吃 ’!”如果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映的是古代少数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的话,那么今天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则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
“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新形势下,共产党员要比群众能多吃一些苦,先于和乐于承受一般群众承受不了的艰苦工作、艰苦环境和艰苦待遇。须知,只有苦群众所苦,才能乐群众所乐。(王比学)
谈认真:真认真还是假认真,群众看得最清楚(6月1日)
说“认真”,名人名言无数,搜肠刮肚,竟找不到更好的词。还是那句话最经典: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谁说的?毛泽东。
认真的中国共产党,坚持革命、坚持建设、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沧海变桑田,旧貌换新颜。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表现,给“认真”做了生动的注脚。
认真,是一种状态。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一分子,共产党员时时都在亮相,处处都在展示。怎样亮相,怎样展示,却有天壤之别。有的爱岗敬业、埋头苦干,成为单位的中坚和骨干;有的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创造了优异的成绩;有的关心群众疾苦、带领群众致富,为群众所称道;有的坚持改革、不断攀登,造福于人民……这样的人,都是认真的人。认真如焦裕禄,认真如孔繁森。但是,也有人展示的,却是负面的状态。他们一事当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记挂的是自己的前程;他们常常挂在嘴上的“认真贯彻、认真落实”,其实是“秀”给上级看、糊弄老百姓的。对工作,他们敷衍了事;对待遇,他们锱铢必较;对群众,他们冷漠无情;对权力,他们紧追不舍……即便“认真”做的事情,也是那些劳民伤财、搞花架子一类的形式主义。什么样的人真认真,什么样的人假认真,群众看得最清楚。
谈认真(红船观澜·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修养系列谈⑤)
袁建达
据人民日报6月1日报道 说“认真”,名人名言无数,搜肠刮肚,竟找不到更好的词。还是那句话最经典: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谁说的?毛泽东。
认真的中国共产党,坚持革命、坚持建设、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沧海变桑田,旧貌换新颜。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表现,给“认真”做了生动的注脚。
认真,是一种承诺。每一个共产党员,入党时都作过庄严的宣誓。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谋利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奋斗一生。这些表达,高尚深远,令人心动。言既出,行必随。有人视承诺为生命,勇于担当,绝不食言。有人却将承诺当儿戏,说了、唱了、表态了,却从来不打算实行。认真者,如人民医学家吴孟超,年近90还站在手术台上,治病救人,服务国家。为什么?答曰:“我一生中有过两次宣誓:当医生我是宣过誓的,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是宣过誓的,宣了誓,就要信守诺言!”他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这样认真的人,令人景仰,让人信服。认真,是一种状态。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一分子,共产党员时时都在亮相,处处都在展示。怎样亮相,怎样展示,却有天壤之别。有的爱岗敬业、埋头苦干,成为单位的中坚和骨干;有的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创造了优异的成绩;有的关心群众疾苦、带领群众致富,为群众所称道;有的坚持改革、不断攀登,造福于人民……这样的人,都是认真的人。认真如焦裕禄,认真如孔繁森。但是,也有人展示的,却是负面的状态。他们一事当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记挂的是自己的前程;他们常常挂在嘴上的“认真贯彻、认真落实”,其实是“秀”给上级看、糊弄老百姓的。对工作,他们敷衍了事;对待遇,他们锱铢必较;对群众,他们冷漠无情;对权力,他们紧追不舍……即便“认真”做的事情,也是那些劳民伤财、搞花架子一类的形式主义。什么样的人真认真,什么样的人假认真,群众看得最清楚。
认真,是一种坚守。“认真”两个字好写,真正讲认真,真正认真一辈子,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很难认真起来;没有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也很难做到认真。“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始终而不渝”。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人,才能认真一生,一生认真。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当地委书记,是人民群众贴心的“草鞋书记”;他上了年纪退了休,钻到山沟里植树造林,想的还是“人民”两个大字。杨善洲不愧是一座大山。在这座大山面前,那些见利忘义、折腾百姓、不思进取、弄权贪心的人,不显得那样的渺小和不堪吗?
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讲认真,党组织才会得到人民的信任;讲认真,党员才有良好的形象;讲认真,我们的事业才能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谈学习:共产党员要警惕五种不端正的学习态度(5月24日)
人这辈子,谁都离不开学习。学习是生存的需要,就像灶台上的盐,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学习也是发展的需要,就像漫长旅途中的加油站,是一种能量的补充。当今社会日新月异,一个人不坚持学习就会落伍,就会被远远抛离在时代车轮的后面。
学习之于普通人尚且如此,对作为先进分子的共产党员来说,意义则更为深远。一个合格的党员,不光需以学习提升素质、修养身心,更应以学习推动工作、促进事业,为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贡献心力。反之,不重视学习、不坚持学习,党员便无以保持先进性,更谈不上发展先进性,也就失去了做时代“弄潮儿”的资格。90年漫漫征程,我们党之所以始终葆有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党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正是由于有千千万万名共产党员始终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始终永不自满、永不停滞。眼下,一个学习的热潮正在华夏大地蓬勃兴起——近8000万共产党员投身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大课堂”,接受这一触及灵魂的“心灵洗礼”。
学习这个历久弥新的“法宝”,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受关注。
人这辈子,谁都离不开学习。学习是生存的需要,就像灶台上的盐,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学习也是发展的需要,就像漫长旅途中的加油站,是一种能量的补充。当今社会日新月异,一个人不坚持学习就会落伍,就会被远远抛离在时代车轮的后面。
学习之于普通人尚且如此,对作为先进分子的共产党员来说,意义则更为深远。一个合格的党员,不光需以学习提升素质、修养身心,更应以学习推动工作、促进事业,为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贡献心力。反之,不重视学习、不坚持学习,党员便无以保持先进性,更谈不上发展先进性,也就失去了做时代“弄潮儿”的资格。90年漫漫征程,我们党之所以始终葆有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党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正是由于有千千万万名共产党员始终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始终永不自满、永不停滞。
学习态度与学风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员学习成效的大问题。当前,虽然绝大多数党员学习的态度是端正的、学风是扎实的,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也有一些党员干部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有些党员干部不愿学。他们不思进取、碌碌无为,一学起来,往往浮光掠影、浮夸虚报。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多半只是应付差事、敷衍塞责。
有些党员干部不勤学。他们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一说具体工作就精神抖擞,一说读书思考便意兴阑珊。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多半只是闲来为之、可有可无。
有些党员干部不真学。他们把学习场面搞得很大、声势搞得很壮,热衷于出头露面,结果却华而不实。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多半只是装点门面、走走形式。
有些党员干部不深学。他们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往往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甚至张冠李戴。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多半只是时髦工具、夸耀资本。
有些党员干部不善学。他们学而不思、学而不用,或是食而不化、学用脱节。一到解决实际问题,往往束手无策。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多半只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这些不良倾向,充分反映出一些党员干部的学习意识不浓、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对、学习约束不强,在诸多方面存有“病灶”,值得高度警惕,必须加以纠正。“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末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邓小平同志当年的话现在听来仍发人深省。
如今,我们正身处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矛盾凸显期,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我们不懂得、不熟悉、不精通的东西还很多,或者过去懂得的、熟悉的东西,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的迅速更新,又变成不懂得、不熟悉了”。历史与现实反复告诫我们:只有重视学习、坚持学习、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每一位党员才能担当起历史赋予的使命与责任,不负人民的期待与重托。(王苏宁)
谈忠诚:共产党人永远不要做背叛蛊惑的俘虏(5月17日)
忠诚,就是始终如一地恪守信仰、职责和情操,绝不背叛自己的誓言。
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党性原则的政治忠诚,是对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高度热爱的朴素情怀。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篇篇感天动地的忠诚华章。大革命时期,面对敌人的“白色恐怖”和血腥镇压,李大钊、萧楚女、熊雄、李启汉等共产党人“断头流血以从之”,誓死忠于革命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从战场上的黄继光、邱少云,到新时期的好干部孔繁森、牛玉儒,成千上万的英雄模范,哪一个不是一腔赤胆,不是无限忠诚?
毋庸讳言,我们的队伍中也曾出现过少数背信与变节者。但如同乌云无法永远遮盖太阳的光辉一样,在千百万忠诚的共产党人面前,背叛者的可耻只能更加衬托出忠诚者的光荣。
谈忠诚
冯春梅
忠诚,就是始终如一地恪守信仰、职责和情操,绝不背叛自己的誓言。
忠诚之所以宝贵,在于它对于组织之成其为组织、政党之成其为政党,具有关系存亡续绝的决定性意义。任何一个失去了忠诚的组织、政党,都将陷入崩溃。
忠诚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常常“吹尽黄沙始见金”,往往需要经历生与死、得与失、荣与辱等重大的考验和锤炼。只有敢于、善于付出牺牲,只有真正做到了危难时刻显身手、风吹雨打不动摇,才能得到人们的认知和肯定。
忠诚之所以宝贵,是因为一旦千百万人的忠诚联合起来,就会创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中国共产党这个当初只有几十人的弱小组织,能够创造彻底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中国、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人间奇迹,就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忠诚的共产党员不怕牺牲、冲锋在前。
忠诚是所有政党、政权都极为珍视的政治品质。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把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等作为自己的神圣义务和永恒品质。“对党忠诚老实”、“永不叛党”,就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规定的党员义务,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入党誓词中的庄严承诺。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党性原则的政治忠诚,是对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高度热爱的朴素情怀。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篇篇感天动地的忠诚华章。大革命时期,面对敌人的“白色恐怖”和血腥镇压,李大钊、萧楚女、熊雄、李启汉等共产党人“断头流血以从之”,誓死忠于革命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从战场上的黄继光、邱少云,到新时期的好干部孔繁森、牛玉儒,成千上万的英雄模范,哪一个不是一腔赤胆,不是无限忠诚?
毋庸讳言,我们的队伍中也曾出现过少数背信与变节者。但如同乌云无法永远遮盖太阳的光辉一样,在千百万忠诚的共产党人面前,背叛者的可耻只能更加衬托出忠诚者的光荣。
是共产党员,就坚守你的忠诚吧!这忠诚的品质,是共产党人闪亮的名片和无上的荣耀。当革命和战争需要你的时候,敢于前赴后继,慷慨赴死。当和平与利益考验你的时候,能够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以党的事业为重。
是共产党员,就与背信弃义的行为作斗争吧!对于那些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组织信个人者;对于那些身在党内、心在党外,为背叛行为留后路当“裸官”者;对于那些失信于党心民意,搞虚假政绩和形象工程,甚至涉黑涉恶欺压百姓者;对于那些违法乱纪、贪污腐败者,予以坚决的斗争!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共产党人只有强化忠诚品质的修养,才能始终定住心神,站稳脚跟,挺起脊梁,永远不做背叛蛊惑的俘虏。
谈信仰:坚定信仰是共产党人最重要的党性修养(5月10日)
“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这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哲人说,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而人的终极思考,就是信仰。
今天,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思想多样、利益多元、人们面临种种诱惑的时候,我们不能不谈信仰;在我们党90岁生日即将到来的时候,谈论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修养,更是不能不谈信仰,或者说首先要谈的就是信仰。对信仰是牢记还是淡忘、是持守还是迷茫,这是检验一个共产党员合格与否的“试金石”。
信仰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科学的信仰不可能来自朴素感情或自发意识,而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有了理论上的清醒,才能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信仰的坚定决定着实践的自觉性。今天,我们已经不缺乏发展生产力的自觉性,缺乏的是对信仰的坚定性,缺乏的是高度的政治自觉。
谈信仰
温红彦
据人民日报5月10日报道  “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这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哲人说,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而人的终极思考,就是信仰。
今天,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思想多样、利益多元、人们面临种种诱惑的时候,我们不能不谈信仰;在我们党90岁生日即将到来的时候,谈论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修养,更是不能不谈信仰,或者说首先要谈的就是信仰。对信仰是牢记还是淡忘、是持守还是迷茫,这是检验一个共产党员合格与否的“试金石”。
有人说,有了信仰,石头在水上也能漂流。这话看似不合常理,但却道出了信仰的神奇力量。信仰是人类对崇高价值目标的敬仰和追求,它关乎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关乎一个政党的目标指向,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不同的信仰,反映的是不同的世界观,体现的是观察事物的不同的方法论。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选择并信仰了马克思主义,才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指的就是对共产主义学说和理论的信服和敬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发自内心地信服,理直气壮地敬仰。因为我们懂得,共产主义学说不是脱离实际的乌托邦,而是经过长期革命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因此,我们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者、建设者,对党忠诚、向党负责、为党分忧。
信仰是暗夜里的灯,是催人奋进的鼓。90年前,我们的革命先辈为什么不惜抛弃殷实、毁家纾难,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率领万千民众赤手托起即将沉沦的中华大地?因为他们坚信,党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必有胜利的一天,也许他们自己看不到那一天,但他们都怀着必胜的信念为那一天而奋斗。有了如此坚定的信仰,他们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中才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勇气,才会绝路逢生、创造奇迹。诞生在那艘红船上的中国共产党,今天已经发展到拥有近8000万名党员,她的光辉历程反复证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根本保证。
今天,时代变了,观念变了,但共产党人的信仰没有变、也不能变。对于每一位共产党员来说,坚定信仰是最重要的党性修养,只有坚定信仰,才能实践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在喧嚣中坐稳冷板凳、在纷杂中不迷失方向,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
信仰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科学的信仰不可能来自朴素感情或自发意识,而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有了理论上的清醒,才能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信仰的坚定决定着实践的自觉性。今天,我们已经不缺乏发展生产力的自觉性,缺乏的是对信仰的坚定性,缺乏的是高度的政治自觉。
因此,信仰之灯需常擦拭,信仰问题当常自省。只有这样,才能使党性更纯洁、心灵更明净;只有这样,“在临死的时候,才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谈理想:在一些党员干部眼中政治是虚的理想是远的(5月3日)
理想,看上去很虚,其实很实。革命战争年代,无数英烈抛头颅、洒热血,奋不顾身,勇于牺牲;和平建设时期,无数普通党员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甘于奉献。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远大目标和崇高使命就是最大的奋斗动力和精神支柱。
理想的支柱一旦倾斜,思想的大厦就会垮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党员谈享受的多了,谈理想的少了;谈回报的多了,谈奉献的少了;谈变通的多了,谈坚守的少了……有的务虚头头是道,工作敷衍了事;有的台上正襟危坐,台下贪赃枉法;有的白天道貌岸然,晚上灯红酒绿;甚至还有的烧香拜佛、抽签算命,不信马列信鬼神。在一些党员干部眼中,政治是虚的、理想是远的、权力是硬的、票子是实的,于是,“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检视一些落马党员干部的腐败轨迹,腐败行为的发生,无一不是“总开关”首先出了问题,放松了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把理想信念抛到了九霄云外。
在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岁月中,强调理想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每一次对理想问题的重申,都意味着全党正面临新的重大战略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动摇,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内在要求。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了立身之本,站得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自觉为党为人民的事业而奋斗”。
理想的支柱一旦倾斜,思想的大厦就会垮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党员谈享受的多了,谈理想的少了;谈回报的多了,谈奉献的少了;谈变通的多了,谈坚守的少了……有的务虚头头是道,工作敷衍了事;有的台上正襟危坐,台下贪赃枉法;有的白天道貌岸然,晚上灯红酒绿;甚至还有的烧香拜佛、抽签算命,不信马列信鬼神。在一些党员干部眼中,政治是虚的、理想是远的、权力是硬的、票子是实的,于是,“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检视一些落马党员干部的腐败轨迹,腐败行为的发生,无一不是“总开关”首先出了问题,放松了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把理想信念抛到了九霄云外。
理想既是一个思想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和艰苦的实践。忘记了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有理想但不付之行动,同样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就应当将远大理想内化为精神动力,外化为具体行动。在当前,就是要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找准理想与实践的结合点,自觉投身科学发展的实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这样,我们的每一个党员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演进
2011年06月09日 09:49:28  来源: 光明日报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将实现人民利益作为自身的目标追求和历史使命。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更是秉承“人民利益至上”的理论思考和逻辑起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人民利益观的内涵不断地进行丰富和发展,从而更加坚实地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及其前进方向。
是先强国还是先富民
——初创时期的艰难抉择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共面临着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双重困境,要在当时的世情国情下实现人民利益,就必须对形势有准确的分析,在强国和富民中寻找利益的平衡点。应该说,强国和富民本身并不矛盾,因为国强是民富的现实保障,民富又是国强的题中之义,但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初创时期,鱼和熊掌难以兼得。到底是先争取国强,还是先争取民富?毛泽东的回答非常明确,那就是:“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那末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05页)为了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段内把我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果断地选择了比较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计划经济体制,并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高积累、低消费的政策,并在全国发动了带有群众运动和大兵团作战性质的“大跃进”运动。
的确,新中国建立初期,巩固政权和优先发展重工业要比解决人民群众的物质福利显得更为重要。而实践也证明,在这样的人民利益观指导下,我们不仅巩固了社会主义新生政权,而且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初步工业化成就,为社会主义和人民群众物质利益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本的政治与经济前提。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难以长期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高积累、低消费的政策也对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造成了一定的损害。这种情形显然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新社会就是“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22页)以及列宁强调的社会主义“就是如何使全体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列宁全集》第3卷,第571页)有较大差距。这样的状态不能不引发人们的反思,贫穷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究竟体现在哪里?
要强国,更要富民
——十字路口的重大抉择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从1958年到1978年20年间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发展和提高的状况十分忧心,认为“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6页)。在对当时的国情民情进行反复思考后,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3页)邓小平的这一论断,表明当时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仍然是实现国强民富,虽然这一目标没有变,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更强调富民,这就使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着眼点开始比较明确地从强国过渡到富民。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虽然民富并不必然会使国强,但民若不富,则国便难以强。建立在人民普遍贫穷基础上的强大只是一种假象,难以长久;只有建立在人民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强大,才是根本性的强大。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使人民富裕起来,邓小平大胆地探索了一条有效的实现途径,那就是实行改革开放,并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相继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本质论”、“共同富裕原则”、“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等思想,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偏向,制定了一整套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针政策,使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伟大历史转折,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这段时期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经过改革,我国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但遗憾的是,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理念指导下,社会的发展必然痛失全面与和谐,产生新的矛盾。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人们不得不再度思考:社会主义到底要如何发展?
要富民,更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走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
改革开放使民生取得了巨大的改善,人民富裕了。但在经济建设中还存在以物为本、以GDP为本等对经济效益片面追求的现象。这些问题表明,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亟待提上日程,它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更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人民利益的最高目标。
由于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依然要靠发展,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发展。在总结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应该是全国人民都热切期盼的,也应该是我们党的正确选择。
(李奕霏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
2011年06月20日 09:55:24  来源: 人民日报
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2011年中国人文社科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是“革命·建设·改革:中国共产党90年”。与会者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发展的基本脉络、基本特征和基本经验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与会者认为,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程可以归纳为6个字:革命、建设、改革。从时间顺序上讲,大体可以分为前后相继的3个30年。第一个30年是革命的30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推翻“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30年;第二个30年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30年;第三个30年是改革开放的30年,这个过程至今仍在继续。在这3个30年中,中国共产党进行了3种探索。第一种探索发生在第一个30年,就是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即探索如何在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大国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夺取政权;第二种探索发生在第二个30年,就是探索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第三种探索发生在第三个30年,就是探索社会主义如何自我完善,即如何通过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个30年是前后相继、不可分割的,每个30年都实现了一次跨越。
与会者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广大理论工作者应紧密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不断增强对党的信任;把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把握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把总结历史经验与总结新鲜经验结合起来,认真研究探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困惑、满足大众需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韩 宇)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辉煌的执政成就
2011年06月07日 10:45:54  来源: 红旗文稿
——访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副主任谢春涛教授
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成功应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的考验、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依然保持经济快速增长……这一系列重大成就和标志性事件,使国际社会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刮目相看。于是,“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等成了国内外许多人热议的话题。一些有识之士在思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为什么这样一个成立90年、执政超过60年的政党,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副主任谢春涛教授,请他解读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个个谜。
坚持真理,随时修正错误,真正与中国人民同甘共苦、风雨同舟
记者:谢老师,首先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既有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经验,也有因决策错误给党、国家和民族带来严重损失的教训。但中国共产党却始终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请您分析其中的缘由。
谢春涛:我想主要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执政60年里能够具有真正与群众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担当意识,及其勇于正视错误、修正错误的负责态度和言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其中有四个方面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首先,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 的伟大成就,使人民群众对党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充满信心。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结束语对这一阶段的伟大成就及基本经验是这样归纳的:彻底结束旧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祖国大陆的高度统一;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建立起巩固的国防,不断推进人民武装力量建设;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为世界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党的领导不断巩固加强,党的组织日益发展壮大。这些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就是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其次,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所犯错误一般是动机与效果严重背离导致的。从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独立探索寻找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视角来分析,“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错误的发生,反映出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动机与效果的严重背离。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使中国尽快成为一个大国、强国,赶超发达国家。同样,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观愿望是建设一个理想的社会主义新社会。保持革命的纯洁、建立理想的社会主义,这样的动机是无可挑剔的,问题在于目标脱离实际,且达到这一目标的方式和手段出了问题。
再次,即使在困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如果我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就应该承认,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要成就。根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提供的材料,从新中国建立到1964年,重工业各主要部门累计新建的大中型项目中,有2/3以上是在“大跃进”期间开工的,初步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体系。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这些开工项目和由此新增工业生产能力获得了扎实的成果。其中,特别突出的是石油工业的发展和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研发。所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谈到1956—1966年成就时指出: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一些工程艰巨的新铁路建成通车;一些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投产;核技术、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等尖端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更引人注目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周恩来审时度势,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使中国的外交工作实现了新的转变。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于2月28日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1972年9月中日邦交正常化,至1973年底,中国同西欧国家普遍建交。与外部世界的交流逐步增加,为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改革开放创造了外部条件。
最后,中国共产党能够正确对待所犯错误。对于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失误,中国共产党并不讳言,而是公开郑重地承认并反思错误、改正错误,引以为戒,体现出一个成熟大党应有的风范。勇于正视错误、修正错误之后,继续发展才会有正确的方向。不断追求真理,随时纠正错误,就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立于不败之地。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走出了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记者: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70多年的镰刀锤子红旗悄然降落,共产党执政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舞台上彻底消亡。在此前后,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政权相继易帜。但中国顶住了否定社会主义的风浪,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步伐愈加自信而从容。您认为中国共产党成功执政的根由何在?
谢春涛:首先,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一直领导中国人民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完成的,但对于照搬、照抄苏联,毛泽东一直是不满意的。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明确表示要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自己国情的道路。
在这之后,中国共产党探索的脚步一直未停。20世纪50年代末起一直到80年代,中苏关系由“蜜月”变为陌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取得了独立自主地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动权。当然,在探索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遭遇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挫折。但挫折之后,探索的主动权仍掌握在中国共产党手中。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开启探索新道路的起点。在为这次会议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果不其然,十年之后,思想僵化、迷信盛行的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真的就应验了邓小平的预言。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的客观实际出发,中国共产党十二大开幕词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邓小平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一时期,中国改革开放高歌猛进,人民奋发向上,国家朝气蓬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法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政府的统一意志,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支持。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一时期苏共及东欧仍然深陷于僵化的发展模式和陈旧的观点中不能自拔而终致亡党亡国。
其次,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选择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转变观念、改革创新的方针政策,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内部也达成了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共识。1982年起中共中央连续五年发出五个1号文件,推动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得到推广。在农村改革取得成功以后,以城市国有企业为重点的改革全面展开。在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承包责任制、改变用工制度、实行厂长负责制的基础上,逐渐开始股份制试验,尝试产权改革,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也推向前台。在这一过程中,资本、技术和知识等生产要素解放了出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具有创业能力的民间企业家的积极性、创造性解放了出来,生产力得到极大地提高。中国的开放源于创办经济特区,几年时间,昔日的边陲小镇变成了高楼林立、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随后,中国逐步形成了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到沿边、沿江地带和内陆地区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中国共产党党内外以及世界上的有识之士都认为,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人人都能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一幅“小平您好”的问候发自肺腑,折射出千万普通百姓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拥护与支持。1991年,邓小平进一步明确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概括得更为精辟: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兴衰存亡的扛鼎之言。党的十七大报告总结道: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再次,把改革、发展与稳定结合起来。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采取的是循序渐进式的发展战略。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中国“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代化。1997年,当经济发展的第二步目标提前三年实现之时,党的十五大又对第三步目标细化,提出了新的“三步走”目标,指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即2021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即2049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002年,党的十六大科学分析我国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思考国家的发展战略问题,鲜明地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标志的、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思想,指出,要看到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要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007年,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党的十七大将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扩充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主要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
这种将大目标分解为若干小目标逐渐加以实现的方法,既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当前需求,又使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两个阶段性的发展战略目标——“小康社会”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共鸣,获得广泛认可。在广大群众认可这两个目标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国际上的和平环境和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必需条件。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条件,三者必须有机统一起来。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注重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协调统一,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社会稳定,保证了社会主义中国的一路前行。
最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对于苏东剧变,中国共产党一直深思其原因并力避其害。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以一个政治家、战略家的眼光高瞻远瞩地指出:“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要有一个真正稳定的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领导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入思考在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进入新世纪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多方探索,卓有成效。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党中央始终把惩治与预防腐败置于关乎党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的高度。党的十七大把反腐倡廉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一起,确定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此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特别是在查办大案要案、深挖腐败分子、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治理商业贿赂、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有鉴于苏东国家的共产党过分拘泥教条,失去作为马列主义政党应有的理论创新精神的教训,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说: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这句话正可解开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昂首前进的秘密。
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世界经济史的奇迹
记者: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中,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8%。2009年,中国人均GDP达到3000多美元,积累了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共产党究竟施展了什么样的“魔力”,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出这样一个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
谢春涛:首先,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之后,中国掀起了经济建设的热潮。即使面临苏东剧变,邓小平依然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此后,党中央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后来又提出科学发展观,可以说,发展一直居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中心。在党的十七大上,中国共产党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经验,认为只有坚持这条道路才能推动中国健康发展。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审议通过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未来五年工作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这实际上是为中国解决面临的问题和部署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定下了基调和目标。每五年中共中央都会提出相对明晰的国家发展规划建议,这也是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着实事求是传统的中国共产党,1984年10月20日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三年后,党的十三大又提出中国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经济运行的模式是“国家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首次明确了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造性在这里,特色也在这里。当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多国经济受到重挫的时候,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令很多国家为之赞叹。
党的十七大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着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予以深化,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第三,打开国门拥抱世界。中国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从建立经济特区开始的。经济特区、开放城市以及开放地区的设置,大大推动了中国和世界各国交流的进程,这些地区成为引进外资的基地,并通过这些地区资金技术的链条向广大西部内陆传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都带动了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
第四,把科技教育作为支点。邓小平复出后大声疾呼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国家发展的百年大计。1977年恢复高考是一件标志性事件。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免除贫困学生学费等措施迅速提高了中国公民的受教育年限。1995年中共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随后,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发展。2010年6月,中国政府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未来十年的中国教育发展进行了部署。各行各业众多有知识的公民,使中国经济发展获得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的劳动力支持。
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科技事业也十分重视。中国通过加强教育培育了大量科技人才,许多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包括“星火计划”、“火炬计划”、“863计划”等陆续出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等科技成果,促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纳米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基础软件从无到有,逐步打破跨国公司的垄断;载人航天、“中国芯”、基因组研究等一系列科技成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显著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2006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科教兴国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奇迹的重要因素。
中国共产党过去取得了很多成功,但眼前和今后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中国共产党一直对这些挑战具有清醒的认识,并且从制度层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应对这些挑战。奋进的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性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历史会再次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将一如既往地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跨越各种障碍,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王农媛)
共产党为什么能保障人权
2011年06月21日 07:20:45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随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罗豪才访问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席间有人问:中国共产党推动经济发展的成就毋庸置疑,但西方往往质疑中国的人权。那么,共产党是怎样保障人权的呢?
我答:
人所以为“人”就应享有人权。人所以为“本”就要保障人权。以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所宣称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为起点,世界上有三条各具特点的人权实现途径:一,形成于美国和法国大革命时期,激励个人意识高扬,鼓吹个性解放,重在保护公民自由免遭政府专横之害;二,形成于俄国革命、苏维埃政权时期,政府积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三,形成于第三世界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富强时期,外争国权,内保人权。虽侧重不同,但反映一个逻辑:“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马克思语)。”
共产党保障人权,不仅因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在于能自觉按照历史逻辑,立足中国国情,在争取民族解放和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选择正确的人权实现途径。
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已推进了一场推翻三座大山压迫、争取人民当家做主的伟大人权运动。新中国建立后,人口多、底子薄,外部压力大,首当其冲是保障生存权、发展权等集体人权,但不等于可以忽视公民个人权利,更不应误把人权当作资产阶级的专利而加以否定。痛定思痛,教训深刻。那么,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共产党是如何保障人权的?叶小文
其一,在重申党的宗旨、明确执政理念中保障人权。经过拨乱反正,党强调实现人民的意志、愿望和利益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从党的十五大开始,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确立为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
其二,在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保障人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中国的法律体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公民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等人权作了具体规定,从法律和制度上切实保证公民享有广泛真实普遍的人权和基本自由。
其三,在促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中保障人权。传统的人权保障要么拘泥于公民权利本位,要么强调政府管理至上。科学发展观要求超越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按照历史逻辑,立足中国国情,建立一条全新的、平衡的人权实现途径:既尊重人权普遍性原则,又从基本国情出发,切实把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保障人权的首要位置,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以自由为本、秩序为用,通过维护公共秩序来保障公民自由;以人为本,力促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
随着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权事业将不断进步。(叶小文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