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的意思是什么:苏俄攻击型核潜艇大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28:45
      苏俄攻击型核潜艇发展之路:从N级到雅森级

    苏联共有3类执行战斗任务的核潜艇:携带弹道导弹执行战略打击任务的弹道导弹核潜艇;携带飞航导弹打击水面舰艇、航母编队和陆上目标的飞航导弹核潜艇和既不发射弹道导弹,也不发射飞航导弹,只能发射各种型号的鱼雷、火箭助飞鱼雷和反潜导弹打击水面舰艇和潜艇的攻击型核潜艇。
    在解体前,苏联共研制了8型攻击型核潜艇。其中有一型645型,北约未编代号。一型“北德文斯克”型(885型)是在苏联解体后才开工的。这9型核潜艇,从发展上来看可分为4代。除此之外,另有一型M型(685型)也是攻击型核潜艇,只建了1艘。1989年该艇失事沉没后,俄罗斯就再也未将其列入发展的序列中。从该艇所携带的武器来看,可将其列入第2代和第3代之间。但是该艇有个最大的特点,是世界上下潜深度最大、钛合金制造的攻击型核潜艇。
    时至今日,俄罗斯已不再发展新型号的飞航导弹核潜艇。随着武器的发展,已将攻击型核潜艇装上巡航导弹,同时承担飞航导弹核潜艇打击航母编队和陆上目标的任务,“升格”为“多用途型”核潜艇。
    
    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
    
    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有2级,即627型和627A型的N级和645型。
    1)N级,627型。这是苏联的第一型核潜艇。研制的目的是解决核动力装置装备潜艇的问题。1954年4月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美国的“鹦鹉螺”号服役。可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苏联只要研制成功核动力潜艇,那怕携带的只是常规潜艇的武器,也是巨大的成就。
    但是N级还提出一个更为困难的任务,就是要把一种长24米,口径1550毫米的T—15型鱼雷发射装置装在627型上。由于鱼雷的研制并不成功,最后不得不放弃。
    纵观N级的设计,除核动力装置外,艇上的其他设备,能用常规潜艇现成的就不研制新的。集中力量解决核动力装置装艇问题,这已经是够复杂的了。
    可以简单概括地说:N级就是将柴电动力装置的鱼雷攻击潜艇换了个核动力装置。这有效地提高了潜艇的水下航速和水下续航力,使其不受携带燃料量的限制,而只取决于艇员的体力承受能力和所携带的粮食储备。N级开创了苏联核动力潜艇的历史,从而627型以立下历史功勋苏联的第一艘核潜艇而载入史册。
    N级的首艇K-3艇1958年12月17日交付海军,其后续艇均按627A型建造。627A型只是对627型作了有限的修改。
    2)645型
    645型仅造1艘,虽交付海军服役,但一直处于后备役。645型的命运就没有627型那么好了。
    627型采用的是压水堆,而645型采用的则是用液态金属(铅—铋合金)作冷却剂的反应堆。对645型没有提新的战术任务书,设计工作直接从技术设计阶段开始,可见当时的主攻目标就是使这种类型的核动力装置尽快装上潜艇,设想其能发挥比压水堆更大的优点。在627型的基础上,645型的设计只作了不大的修改。
    在627型首艇还未交付海军的1957年11月就发出了645型的施工图,可见当时苏联的急切心情。645型1958年6月开工,1962年4月下水,1963年10月交付海军。
    645型上有2座BT—1型反应堆。2台汽轮机,双轴,双桨。这种类型的反应堆有它的优点:液态冷却剂的压力低,而蒸汽参数却较高等等。
    645型在使用过程中虽然出现过一些问题,如用低磁钢制造的非耐压艇体出现裂缝;消磁装置设计得不好;降噪措施也明显不够等等。但是最大的带颠复性的问题出在所采用的液态金属作冷却剂的反应堆上。这种动力装置操作复杂。即令在停航时,也要将冷却剂保持在其熔化温度125℃以上。其他的配套设施也复杂得多。
    1968年5月24日在一次出海进行科目训练时,反应堆发生严重事故,使9人丧生。645型艇也就从此报废。
    美国人也经历过类似的失败,用液态钠作冷却剂的S—2G型反应堆也发生过重大事故。此后,美国人在核潜艇上就一直使用压水堆。但是苏联并未放弃对液态金属作冷却剂的反应堆的研究。
    可以简单概括地说:645型就是把N级上的压水堆换成液态金属作冷却剂反应堆的动力装置的核潜艇,但是带给苏联海军更多的是经验和教训。不过他们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可敬的。
    
    第二代攻击型核潜艇
    
    第二代攻击型核潜艇也有2级,即V级和A级。V级中又分为3个型号,V—1、V-2和V-3型。A级虽有705和705K型,不过北约统称A级。
    第二代攻击型核潜艇比起第一代来有了显著的改进,有些改进可以说是突破性的。
    1)V级(671,671PT,671PTM型)
    a)从V级开始,攻击型核潜艇除能执行攻击水面舰艇、布设水雷等任务外,还能执行反潜任务。
    从V级开始,苏联的攻击型核潜艇采用了水滴型线型和单轴单桨推进。这是对苏联传统设计的一个突破,大大有效地改善了艇的快速性。当时为了采用水滴型线型、单轴单桨推进,居然被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作为“例外”批准。有趣的是,从V—1开始所有的攻击型核潜艇都毫无“例外”地采用了水滴型和单轴单桨推进。
    V级的特点还有,虽是单轴、单桨,但却有2座反应堆。N级和645型是2座反应堆,但为双轴、双桨。
    V级的水下最大航速V—1型为32节(N级为28节);V-2和V-3型均为30节。V级的下潜深度也比N级和645型的大,为400/320米(分子为极限下潜深度,分母为工作下潜深度。下同)。
    b)V级的武备有了加强
    V—1型可发射自导鱼雷53-65K和СЭТ-65型鱼雷。和СЭТ—65是一型反潜鱼雷,在V—1型开工较晚的3艘艇上,还赶上了安装“暴风雪—53”型反潜导弹(类似“萨布洛克”型)。反潜导弹又称火箭助飞鱼雷,潜艇从水下发射后先出水,再入水,可用核装药打击敌潜艇的一种武器。而反潜鱼雷是发射后不出水的白导鱼雷。V-2型上也有“暴风雪-53”型反潜导弹。
    在V-3型还有一型“暴风”型鱼雷。这种鱼雷可称为“火箭助推鱼雷”。“暴风”是一种高速直航雷,航速可达200节。此外,V-3型上还装备有“瀑布”型(533毫米)反潜导弹。
    这型反潜导弹再入水后,放出УМГ—1型(400毫米)自导鱼雷,搜索攻击敌潜艇。V-3型还有2艘艇进行了改装,安装了“石榴石”(PK-55)飞航导弹。这是一型类似“战斧”的飞航导弹。不过只是进行了试验,于1983年8月完成了国家试验。
    c)V级加强了观通导航设备,特别是水声设备。(如第二代的声呐“红宝石型”МГК-300,其中有“弧度”(МГ—509)探雷声呐和回声声呐等。以后V-1型又改装了“卢比孔”声呐的部分设备。)
    V—1型还首先采用了交流电制,这在A级核潜艇上也沿用了下来。
    可以简单概括地说:第二代中的V级首开采用水滴型线型,单轴、单桨推进之先河,有效地提高了水下航速。加强了武备和观通导航设备的配置,作战能力有很大提高,不仅能打击水面目标,也具有较强的反潜能力。V级是一级性能较优的攻击型核潜艇。
    2)A级(705和705K型)
    第2代中的A级就没有V级那么“幸运”了。这是一级饱受争议的攻击型核潜艇。
    A级的研制是想在V级的基础上作更进一步的突破。特别是1960年7月23日苏共中央发出No.704-290号决议,要求研制一型高速反潜鱼雷潜艇,并批准艇的主要性能为:正常排水量约1500吨,水下最大航速约45节,下潜深度不小于400米和艇员不超过15人。
    可以说,这个研制目标,就是在今天也是难以实现的。1500吨,不说是核潜艇,就是柴电动力装置潜艇,今天也到了2000吨以上的正常排水量。
    A级潜艇的研制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力求取得技术上和作战使用上新的突破。
    a)采用单壳体,小储备浮力,大分舱,不保证水上不沉性。
    b)采用钛合金制造艇体,减轻艇的重量,降低排水量,以求提高水下航速和加大下潜深度。
    c)采用水滴型线型和“高级轿车”型光顺的指挥台围壳,连指挥台围壳和上层建筑处的舷侧甲板过道也取消了,做成了光顺的。
    d)采用液态金属冷却剂反应堆,核动力装置的重量和外形尺寸都小,经济性也较好,有利于降低排水量,提高艇的水下航速。
    e)对武器的使用,艇的机动和驾驶操纵都研制了可以进行自动控制和遥控的器材设备,提高了自动化水平,也有利于减少艇员人数。
    f)采用了400赫、380伏的交流电力系统,也是为了减轻电气设备的尺寸和重量,也有利于艇上组成统一的电网。
    还有其他的一些措施。
    对于研制这样一型高性能的攻击型核潜艇,海军和工业部门都不反对,何况有苏共中央的决议。设计局更是以此为“尚方宝剑”,全力以赴,力求实现中央下达的设计指标,但海军从使用角度出发,有它自己的立场。
    研制过程几经周折,反反复复,导致海军不接纳A级核潜艇的主要原因有二。
    首先是液态金属冷却剂反应堆事故频繁,可靠、安全性差。
    另一项是海军没有放弃对保证水上不沉性的要求,不同意采用小储备浮力的单壳体潜艇。设计工作在这一点上没有取得突破。
    A级首艇K-64艇在1972年4月,反应堆的液态金属冷却剂就发生了凝固过程,最后被堵死。后于1974年8月将其除名。A级的K—123艇(705K型)也在1982年4月发生冷却剂泄漏。在大修和中修后也于1996年7月除名。最后建成的K-316艇,K-373艇也都在90年代退出现役。
    A级核潜艇只配置了普通的反舰和反潜鱼雷,并无特色。但是它采用的气动液压式鱼雷发射装置是新颖的,鱼雷发射深度可达400米,艇上还设置了可供全体艇员水下逃生的漂浮救生舱,这在攻击型核潜艇上也是首次。
    可以简单概括地说A级攻击型核潜艇是界于苏共中央要求研制的高速反潜鱼雷潜艇和海军“捍卫”其水上不沉性要求和为确保艇的安全、可靠性而屏弃[或说“不赞成”]液态金属冷却剂反应堆这两者之间,研制完成的一型折衷产品。A级没有达到苏共中央所批准的性能指标,但也聊以自慰的是:正常排水量小,2300吨(约1500吨);水下最大航速高,39节(45节);下潜深度400米(不小于400米)和艇员32人(不超过15人)。(括弧内为苏共中央下达的指标)。上述几项指和V级比较起来,仍是提高了一步。
    
    第3代攻击型桉潜艇
    
    第3代攻击型核潜艇也有2级。S级(塞拉级),有2型945型和945A型和阿库拉级。
    1)S级攻击型核潜艇
    由于装备了新型武器,S级的作战任务又比第二代扩大。它主要的作战任务是反潜和反航母编队。
    a)用钛合金制造艇体,大大增加了下潜深度,达到600/480米。虽然排水量已达6400吨左右,但水下最大航速仍有35节。
    b)着重加强了武器和观通导航设备。S—1型(945型)有2具650毫米鱼雷发射管(艇上可携带8枚65-76型鱼雷)和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32枚УСЭТ-80型鱼雷)。可发射“瀑布”型反潜导弹和M5“暴风”型火箭鱼雷,特别是艇上装备的第二代反潜导弹“风”型(650毫米),其发射深度和射程都比“瀑布”型大得多。
    c)S-2型(945A)的武备不同于S—1型,艇上的6具鱼雷发射管全是533毫米的。除了可携带УСЭТ-80型鱼雷,M5“暴风”型火箭鱼雷或“瀑布”型反潜导弹外,还可用鱼雷发射管发射“石榴石”型(PK-55)战略飞航导弹,可用核弹头打击陆上目标。另外,艇上还可携带对空导弹(“针-M"型)。
    S级的武器比V级有了加强,其观通导航设备的性能也有了提高。
    可以简单概括地说:S级是一型先进的攻击型核潜艇。它不仅下潜深度大(600/480米),而且水下最大航速也较大(35节)。更主要的是它所配备的武器更为先进,有对海、对潜的鱼雷,更有反潜导弹和战略飞航导弹,具备了对海、对潜和对陆上目标打击的能力,甚至还有自卫的对空导弹。但由于使用钛合金制造艇体,限制了其大批量建造。
    2)阿库拉级(971型)攻击型核潜艇
    S-2型已经可以称为“多用途型核潜艇”,但苏联只从阿库拉级开始,将其称为“多用途型核潜艇”。
    阿库拉级的作战任务同S级。可能是由于钛合金昂贵,供应紧张,阿库拉级改用了高强度钢(屈服强度100千克/毫米2),但其下潜深度和S级相同,水下最大航速33节,只比S级稍低。
    和S级比较,阿库拉级携带的武器和S级相同。艇上有4具650毫米和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发射“风”型(650毫米)和“瀑布”型(533毫米)反潜导弹。
    阿库拉级的特点在于它的降噪设计,是苏联当时噪声最低的核潜艇。据专家分析,其噪声级约和美国的海狼级相当。
    艇上的主要设备、中央指挥室、战斗部位及指挥室都布置在有减振装置的分区模块中。每个分区模块都用夹布橡胶气胎减振器和艇体隔开。艇上还有先进的双层减振系统,所有机械设备都安装在经减振的基座上。
    从1985年5月开工的K-263艇开始,艇上还安装有一种航迹探测系统,可根据航迹,探测敌潜艇和水面舰艇,是其他几型攻击型核潜艇上都没有的。
    可以简单概括地说:阿库拉级是S级的“高强度钢版”,但比S级有多项改进设计。特别重视降噪设计,是当时苏联噪声级最低的攻击型核潜艇。由于不采用钛合金建造,初步统计,苏联大量批产了18艘。
    
    第4代多用途型核潜艇
    
    1980年俄罗斯就开始设计雅森级(885型)核潜艇。这是一型通用的、用于反潜,又能攻击水面舰艇和打击陆上目标的多用途的核潜艇。其首制艇于1993年12月开工,为“北德文斯克”号。
    由于俄方未正式公布其战术技术性能有关资料,尚不便对其作出综合评价。按俄原设计方案和国外有关报道试综述如下。
    雅森级装有“缟玛瑙”型(亦称“宝石”型)战役—战术导弹。有俄资料报道其射程约5000千米,西方有报道为3000千米的,可装核弹头。有8具垂直发射装置,每个发射筒可装3枚导弹,共24枚。据称一次可发射12枚。
    此外,艇上还装有在“石榴石”(PK-55)导弹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俱乐部”系列导弹(有称“俱乐部导弹族”)。其中的3M-549和3M-54Э1(西方称3M-54E和3M-54E1)为反舰导弹。射程有220千米,和300千米。
    “俱乐部”的3M—14Э(西方称3M—14E)为打击地面目标的巡航导弹,射程为300千米。3M-14Э上有惯导系统和卫星导航接收机(用俄罗斯的“格罗纳斯”系统,而不用GPS系统)。而“俱乐部”中的91PЭ1和91PЭ2(91RE1和91RE2)则是反潜导弹,用以攻击潜艇。
    艇上的鱼雷发射管布置在艇的中部。这是因为采用的“阿亚克斯”(“АЯКС”)水声系统的主基阵太大,占去了艇首部的空间,而不得不将8具鱼雷发身寸管(4X533毫米和4X650毫米)布置在艇中部,伸向舷侧。可发射按航迹自导、线导的鱼雷、反潜导弹和“俱乐部”的各型导弹。
    据西方报道,还有一型“阿尔发”(SS-N-27)反舰导弹,俄称其为“试验型”,准备装备雅森级。这是一型小尺寸(8.5米X0.53米)的飞航导弹,可从鱼雷发射管发射,射程将近200千米。
    “阿亚克斯”水声系统具有强大的搜索能力,有新的水声通信系统,据称能将实时数据传送到1000千米处。
    艇的水下最大航速为31节。耐压艇体用高强度钢制造。下潜深度有不同报道,分别为极限下潜深度800米及550米。但550米较可信。
    由于“北德文斯克”号建造进度拖延,因此很有可能在建造过程中就有一些修改完善的工作。西方预计,雅森级将于2007年交付海军服役,但俄有关资料认为这一预测太悲观。
    可以概括性地初步小结如下:雅森级可以定位为巡航导弹核潜艇,因为艇上有巡航导弹。但俄罗斯也有文献将其定位为“多用途型核潜艇”。俄罗斯已不再发展以大翼展飞航导弹为主要武器的飞航导弹核潜艇。本文试将雅森级定位为多用途型核潜艇,视其为攻击型核潜艇的发展,而不是飞航导弹核潜艇的发展,不知妥否。由于未见到雅森级的设计定型资料,现根据有关资料分析,认为该级是一型通用的,可反舰、反潜,可打击陆上目标的多用途型核潜艇。和前几代攻击型核潜艇相比,仍是以加强武器装备,改进艇上的观导设备为主。艇的下潜深度很大,和S级相当。噪声级很低,和阿库拉级相当。  苏联第一艘核潜艇"十一月"号

    神秘的使命 艰巨的任务
    
    1952年9月9日苏联部长会议作出了一个不寻常的决定—开始研制苏联的核潜艇。这是一项神秘的使命,当时是绝对保密的。
    按照苏联的舰艇研制程序,海军需要的新型潜艇都是由海军提出作战使用要求和战术技术指标,再由当时的潜艇设计局进行设计,待完成技术设计后,由军方和造船工业部签订协议,进行施工设计和开工建造。但建造核潜艇的任务非同小可,提出核潜艇研制任务书的不是海军,而是当时的部长会议。知道这一绝密任务的,只有极少数的专家和那些直接参加研究设计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最初的工作地点也不在列宁格勒,而在莫斯科的化工机械研究院内。从列宁格勒的第143特种结构设计局和第18中央设计局共派出了35名专家。
    二战后,美国在核技术方面的领先震惊了苏联,使冷战中的苏联领导层深感不安。当时苏联的核技术远比美国落后。1945年8月,美国就在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而苏联在1947年才在莫斯科启动了第一座实验堆,直到1949年才爆炸成功第一颗原子弹。当苏联在1954年建造第一座核电站时,美国的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已于同年4月开始服役了。苏联在研制核潜艇时,只有少得可怜的美国“鹦鹉螺”号的公开资料,甚至连陆上核电站的研制经验都没有,在核潜艇的核动力装置研制中将遇到的困难也就不难想象了。
    从1952年9月苏联部长会议作出决定算起,到1958年底研制成功,总共不过6年多一点时间,可真算得上是高速度了。
    
    本想一箭双雕 海军表示反对
    
    这样的绝密任务,不用说,参加设计的人员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潜艇总设计师B·H·别列古多夫在当时是海军工程上校。他才华出众,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有丰富的舰队服役经验。他甚至还在西班牙验收过按德国图纸建造的潜艇。后来,他担任过613型(W级)重型常规潜艇的总设计师,并晋升为海军工程少将,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当初参加核潜艇设计的人数达300人,平均年龄只有28岁。
    1953年3月,627型的方案设计已经完成。按照苏联的研制程序,方案设计阶段要完成制定艇的战术技术任务书。设计局提出了一个不同于一般常规潜艇的作战使用要求和方案设计。
    该方案不仅要求实现核动力装置上艇的问题,还要完成一个更艰巨的任务,就是要把一种长24米、口径为1550毫米的T—15型鱼雷发射装置装在627型上,用来发射装有核弹头的鱼雷。24米长、1米半直径的鱼雷,就是今天听起来都有些不可想象。为了艇的自卫,还要装上两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同时取消通常的尾部鱼雷发射管。
    1954年7月,当627型的技术设计完成后,这一绝密设计才和海军的专家见面。专家们高度评价了设计工作,但提出一个颠覆性问题:这型潜艇不能有效地完成它预定的作战任务。因为潜艇实施攻击,必须接近离目标40千米的地方,并且依靠岸上的地物目标,用雷达来确定本艇位置。而该艇要做到这一点,既要通过严密的防潜带,又不被敌人发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尽管这是第一艘试造的核潜艇,鉴定组还是作出了武器配备论证不足的结论,而且认为设计航速24节也是不够的,用于自卫的鱼雷仅有两管两雷也是不足的。
    后来的研制表明,设计局虽然采用了自航式鱼雷出管的方法,但核弹头大鱼雷的研制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最终不得不放弃T—15鱼雷发射管方案。
    经过这一番周折,任命了海军舰艇部A·中·扎罗夫海军工程上校为驻设计局的全权代表。他们详细了解了艇的设计情况,查阅了几乎所有已经绘制的图纸资料,甚至已超前绘制了部分施工图纸,作出了必须重新修改技术设计的决定。最主要的就是去掉首部的大口径鱼雷发射管,换装8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技术设计的修改工作一直进行了一年左右,到1955年的年中才完成,同时也更改了已经绘制的施工图。这些施工图早在海军鉴定组未到设计局前,在技术设计还未完成的情况下,从1954年3月就已经开始绘制了。从设计程序上来看,也算得上是超前行动了。而更为超前的是在1954年6月就已经提前在船厂实际开工了。
    
    克服重重困难 攻下设计难关
    
    虽然艇的研制任务只剩下一项最繁重、最核心的工作是在627型上采用核动力装置,不再考虑安装大型鱼雷发射管,但总的研究设计工作仍是异常艰巨。
    627型的作战使用要求提出,艇的排水量不超过3000吨。当时苏联最大的常规潜艇是611型。据俄罗斯现在解密后公开发表的资料,这型艇原型的正常排水量只有1830吨。627型的下潜深度也要求比611型深100米,达到300米。水下航速要大大提高,而611型只有16节。627型的水下持续航行的速度要达到25节,持续航行时间50—60天。
    为了提高航速,就必须有一个阻力小的线型,同时还要满足适航性和操纵性方面的要求。研究线型的任务就交给了第45中央科学研究院和莫斯科茹科夫斯基中央空气动力研究院,他们的线型研究各有侧重。最后设计成的线型有一个长长的平行中体,柠檬状的首部,指挥台围壳小而低,一眼看去就象一条很大的鱼雷。当时考虑采用柠檬状的首部就是为了安装大口径的鱼雷发射管和降低水下阻力。第45中央科学研究院还进行了降低机械噪声和潜艇噪声方面的工作。
    为了加大下潜深度,需要研制更高强度的钢材和焊接材料,这一研制任务交给了第48中央科学研究院。他们为此制造了潜艇的耐压舱室,进行了静压和爆炸试验,还进行了潜艇强度和结构设计项目的工作。新研制成的钢材就是后来在苏联得到广泛而长期使用的AK-25钢种。
    为解决艇员长期在与外界空气隔绝的情况下的居住性问题,他们在一艘改装过的潜艇上专门进行过持续航行50天与外界空气隔绝的艇员居住性试验。
    从建成的627型艇不难看出,除动力舱室外,首部的几个舱,还有很多设备和常规潜艇是相同的。艇的正常排水量达到3065吨,储备浮力很大,为30.5%。
    为解决艇上众多设备的布置问题,专门制作了一个实大的舱室木模。这样就能比较直观地,通过各种布置方案的比较,找到最佳的舱室布置方案。
    与艇的设计同时进行的,还有苏联科学院物理能源研究所在奥勃宁斯克造了一套装艇用的陆上核动力装置原型,有潜艇的反应堆和汽轮机舱室,安装了发生器和一台汽轮机,还有艇用的操作控制系统,用液压制动器来吸收动力装置发出的功率。这种在陆上试验台上作动力装置实际运行的工作,一直到1956年3月才完成。后来接艇的机电部门艇员曾在这座陆上试验台进行过培训。
    参与苏联第一艘核潜艇工作的,前后有超过350家科学研究机构、设计局和工厂。
    九大耐压舱室 大储备浮力原则
    “十一月”号全艇共分9个耐压舱室,首部的3个舱室和一般的常规潜艇基本相同。
    I舱—鱼雷舱。“十一月”号没有尾鱼雷舱,这是和一般常规潜艇不同的。8具发射管全布置在首鱼雷舱。
    Ⅱ舱—和一般常规潜艇一样,是居住舱和蓄电池舱。
    Ⅲ舱—指挥舱。
    从第4舱开始才显示出与常规潜艇不同。
    Ⅳ舱—柴油机舱。
    Ⅴ舱—动力舱。有两座反应堆和屏蔽,也可称反应堆舱。
    Ⅵ舱—汽轮机舱。有两台汽轮机,每台功率17500马力。
    ⅦⅧ舱—电机舱。设有辅助推进电机,可以保证8节的航速。
    Ⅷ舱—居住舱。
    Ⅸ舱—尾舱。
    水平舵(42)潜艇除象水面舰艇一样有垂直舵(1)外.还象飞机一样,有水平舵。两对水平舵,一对在首部(图上未示出),一对在尾部。其传动装置也有首尾各一套(26和3)。首水平舵布置在艇首部。
    出入舱口(5)潜艇上只有很少的艇员出入舱口。“十一月”号共有3处,分别在第6舱、耐压指挥室(19)和第1舱(图上未标出)。
    耐压指挥室(19)早期潜艇的耐压指挥室比较大。潜望镜是经过耐压指挥室伸出到水面的,艇长可以在耐压指挥室进行观察和指挥。现在潜艇的耐压指挥室较小,主要成了一个进出潜艇的通道和失事时脱险救生用的设闸室。
    指挥台围壳(18)指挥台围壳里布置有潜艇的各种升降装置,如潜望镜、攻击雷达天线、侦察雷达天线、环状天线和水下天线等(图上未标明天线),耐压指挥室也在指挥台围壳内。指挥台围壳做成流线型,以减小水下阻力。水下航行时,指挥台围壳内充满了海水。各种天线只有在使用时才伸出到指挥台围壳外。
    信号浮标(4)也称救生浮标,当潜艇失事沉没时,可将信号浮标从艇上放出,浮出水面,以指示沉没潜艇的位置。信号浮标内还有可供和艇内联系的电话。信号浮标一般有两个,首部和尾部各一。
    调整水舱(31)从理论上说,潜艇在出航前和在水下航行时,应始终保持浮力和重量相等。实际上,艇重在航行期间是不断变化的.食品,燃油,武器等在不断消耗,使艇重减轻。艇的浮力由于不同海区的海水比重不同,也会产生变化。调整水舱采取注水和排水的方法调整与平衡潜艇的浮力和重量。调整水舱是耐压的。
    环形间隙水舱(28)鱼雷发射管中的鱼雷和发射管的内壁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在发射鱼雷前首先应将发射管注满水,这些间隙也就充满了海水。发射时用高压空气或其他方法将鱼雷射出。注入的海水就来自环形间隙水舱。
    鱼雷补重水舱(51)鱼雷补重水舱是用来补偿备用鱼雷的重量用的。当装于发射管中的鱼雷发射后,再向发射管中装填所携带的备用鱼雷时,就将发射管中的水转注到鱼雷补重水舱,保持艇的平衡。
    纵倾平衡水舱(29,41)纵倾平衡水舱布置在艇首部和尾部,用以调整艇的纵倾。当艇首偏轻时,可将纵倾平衡水从尾部转注到首部,或反之。
    快潜水舱(33)快潜水舱注水后可以造成艇的负浮力(艇重量大于浮力),使艇快速下潜。快潜水舱布置在艇的中部偏首,是为了在造成负浮力的同时,使艇产生小的首纵倾,快潜水舱是耐压的。
    高压空气瓶(6)潜艇上除空气压缩机外,还有很多高压空气瓶。高压空气瓶有些布置在上层建筑内,有些布置在耐压艇体内。
    综合声呐站(北极)这是一种能同时满足多种战术功能要求的声呐站。当以被动方式工作时,可用作噪声测向,当以主动方式工作时,可用作回声定位。序号21为其基阵。
    侦察声呐站这是一种用于侦测敌方声呐发射的信号和方位参数用的声呐。只要敌声呐站在工作,就可以发现有敌舰艇。序号20为其基阵。
    美国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只有7个耐压舱室,其中第4和第5舱是动力舱室。第4舱是反应堆舱,为了减轻屏蔽的重量,这个舱室不是很长,但第5舱很长。而“十一月”号用了4个耐压舱室作为动力舱室。这也反映出美苏设汁指导思想的不同。美国人是“大分舱、小储备浮力”,而苏联人则是“小分舱、大储备浮力”的观点,所以苏联潜艇的不沉性比美国潜艇要好。
    
    加速建造进度 海军终于验收
    
    627型于1954年6月就已实际开工,在北德文斯克第402造船厂建造,这也是违反常规的。因为这时不仅没有完成施工设计,连技术设计也未经过鉴定和批准,这是不等到完成和批准技术设计就开工建造的特例。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后来成为一个大量建造核潜艇的船厂,象以后的667型(Y级)、941型(台风级),685型(M级),705型(A级)、675型(E—2级)等等都是这个厂建造的。这是苏联最北的一个大型造船厂,离白海港口阿尔汉格尔斯克不远,地理位置隐蔽,远离交通要道,便于保密。
    尽管在1954年6月就已开工,但还是在1955年9月24日举行了正式开工典礼。施工建造抓得很紧,到1957年8月就已经完成主要设备的安装,并于当月下水,下水后立即开始系泊试验。9月14日启堆那天,部长会议军工委员会主席、海军司令、造船工业部和中型机械工业部的领导都到了现场。
    1957年9月至1958年7月进行了系泊试验,发现了一系列机电设备和系统中的问题。在反应堆活性区装料前就发现艇的放射性本底较高,这是由于一些仪表的刻度盘上发光的磷光涂料含有放射性,最后不得不把这种带放射性的涂料全部换掉。后来在海试中,蒸汽发生器的管路系统中出现泄漏,而不得不采取措施予以消除。
    艇的建造周期很短,按1955年9月24日开工算起,到1958年12月17日交艇止,总共只用了38个月23天。对于象这样复杂的、从未建造过的新型核潜艇的首制艇来说,其建造周期是够短的了。
    第一艘核潜艇后来取得了K—3的编号。K-3的第一任艇长是Л·Г·奥西片科上校,曾经是柴电潜艇的艇长,参加过二战,后来成为海军少将和苏联英雄。第一任副长和机电长当时都是海军少校级,后来也都晋升到海军少将和海军工程少将。调到K-3艇来的也都是精心从舰队挑选来的优秀军官。
    1958年7月4日10点3分,K-3艇第一次实现了使用核动力的水下航行,较之美国“鹦鹉螺”号于1955年1月17日实现世界核潜艇的第一次水下动力航行晚了3年半。在核动力装置发出60%功率的情况下,艇速达23.3节,比计算航速高出3节。如按全功率折算,艇速可达30.2节。但是规格书只要求全功率时最大航速达到27.2节。实际上在80%功率时,航速就达到了28节。在航行试验时,艇的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10米。
    当首制艇还没有获得试航结果时,苏联部长会议就已在1955年10月22日作出了批量生产627型潜艇的决定。实际上,除了首制艇为627型外,后续艇都按修改后的627A型建造。627A型没有大的改变,它参考了海军的意见和在627型上发现的问题。因为保密,海军专家只是在看到艇的技术设计资料后才能提出意见,但已来不及在627型上改正了。从627A型开始,设立了艇的总监督师,加强了对艇的研究设计工作的监督。
    
    完成历史任务 全部退出现役
    
    从苏联第一艘核潜艇建成到现在已近50年了,连同首制艇和按修改后的627A型一共建造了13艘,北约称其为N级的苏联第一代核潜艇,早已全部退出现役。它的研制成功为苏联日后成为世界核潜艇大国打下了基础,并成为以后苏联核潜艇设计的母型。1962年7月17日K-3艇航行通过了北极点。由于它为苏联海军装备建设立下的功绩,1962年,K-3艇被正式命名为“列宁共青团”号。
    苏联和美国都建造了太多的核潜艇,这是冷战时期的产物。据初步统计,苏联建造了大约250艘核潜艇,保守的估计也有230艘。一般潜艇的服役年限为30年就算很长的了。退役的核潜艇都应该拆除,不能让其长期停泊在水面。更重要的是拆除反应堆,卸下核燃料处理好放射性废料。但对这艘立下历史功勋的苏联核潜艇第一艇,象美国人对待“鹦鹉螺”号一样,俄罗斯人也想作为历史珍品予以保留。1989年由“孔雀石”设计局为它做了一个展览馆的设计,准备把实艇作一些处理后(主要是反应堆的问题)展出。据说直至2006年,俄罗斯经济状况好转的情况下,这一计划将得以实施。
    第一代核潜艇也曾历经坎坷。1970年就有一艘627A型核潜艇在一次大型的海上军事演习中遇难,艇起火后在大风浪中沉没,牺牲了数十名艇员。首制艇K-3也发生过火灾,牺牲了数名艇员。还有3艘该级艇,由于不同原因,重新更换了反应堆。也由于当时艇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在1962年的古巴危机中,派去远征的是柴电潜艇而不是核潜艇。
    注:“十一月”号是北约给“列宁共青团”号取的名称。仅装一枚超长鱼雷的"十一月"号草案

    在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苏联为了扭转在核潜艇研制中的落后局面,对第一艘核潜艇“十一月”号的研制工作采取了很多不同寻常的措施。例如,应按设计程序进行各阶段的设计工作提前交叉进行在技术设计阶段就开始设绘施工设计图纸;技术设计尚未完成就已开工建造;试航尚未结束就决定批产等。
    为了保密,最初居然把苏联海军排除在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制工作之外。海军代表没有参与研究设计工作,海军也没有进行过艇的战术技术论证和制定战术技术任务书。
    直到已经完成了技术设计,也没有让海军接触技术设计资料。后来还是一位在国防部工作的海军工程少将П·Г·科托夫看过要审查的技术资料后,才说服部长会议副主席和国防部长H·A·布尔加宁和造船工业部B·A·马雷舍夫部长,应尽快让海军代表接触设计资料,海军代表这才看到技术设计资料。
    按理,舰艇的订货方应是海军,但“十一月”号的订货方却是当时的部长会议第一总局(后来成为中型机械工业部),而这个总局当时是由大权在握的Л·П·贝利亚掌管的。订货方要把T—15型超级鱼雷装上“十一月”号,在订货方看来,核潜艇只是这种超级鱼雷的运载工具而已。
    T—15型鱼雷长23米多,直径1.5米,核装药,用于攻击敌近岸目标,未考虑用于攻击敌舰艇。这样的鱼雷就是今天看起来都有些不可想象。
    为审查“十一月”号的技术设计,海军成立了一个由A·E·奥尔洛夫海军少将领导的专家组。俄罗斯新公开的材料说明,当时的海军总司令库兹涅佐夫就持坚决反对的态度,认为舰队不需要装备这种鱼雷的核潜艇。海军专家组也要求修改技术设计,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
    最后,海军专家组的意见被采纳,修改后的技术设计于1955年5月被批准。修改后的技术设计取消了T—15型鱼雷,换上了8具533毫米的鱼雷发射管,鱼雷总数达到20枚。核潜艇的作战任务也改成为消灭在海洋交通线上的敌舰艇和商船。
    后来,俄罗斯终于发表了T—15型鱼雷在“十一月”号上的布置图,令人大开眼界。艇上只有一枚T—15型鱼雷,I舱和Ⅱ舱都被鱼雷发射管占用了,发射管的外径约有2米,每枚鱼雷重几十吨。为简化发射管构造和鱼雷发射系统,没有采用液压发射方式,而让鱼雷自航出管。为将鱼雷装入发射管需造成大纵倾,以便从发射管前盖将鱼雷装入。
    在这张总布置图上签名的有:院士А·П·亚历克桑德罗夫,通讯院土H·A·多列扎利和总设计师B·H·别历古多夫。"十一月"的难日—比斯开湾K—8核潜艇救援记

    K-8号核潜艇出事了
    
    坐落于莫斯科市中心的前苏联海军总司令部,每天昼夜不停地向各舰队下达指示,收集报告,做出重大决策。总司令部不只是海军的心脏,而且是海军的头脑。
    1970年4月,总司令部特别的繁忙,因为正在进行前苏联海军史上规模最大的四大舰队联合演习—“海洋”演习。4月10日12点40分,海军中心指挥所的内部电话传来了黑海舰队作战值班员十分焦急的声音:“保加利亚海军司令多布列夫海军中将给我们打来电话,说某轮船公司收到这样一份电报:急电。‘阿维奥尔’号内燃机船。北纬……西经……,一艘苏联潜艇遇难。没有别的数据。”
    作战值班员马上给海军总司令打电话,海军元帅谢尔盖·格奥尔吉耶维奇·戈尔什科夫听完了报告,一声不响地放下电话听筒。几分钟后,他来到中心指挥所,同海军总参谋长尼古拉·德米特利耶维奇·谢尔盖耶夫一起走到北大西洋形势图前。
    “保加利亚报告的坐标点位于K—8号潜艇的航线上。”海军总司令部作战部长科马罗夫海军中将报告说。
    “我看到了。”戈尔什科夫锁紧眉头点点头,转身对谢尔盖耶夫说:“向K-8号传达我的命令,立即报告自己的位置和采取的行动。”
    “是!”总参谋长简短地回答。几分钟后他口授了电报内容,又与北方舰队参谋长接通电话,命令说:“把潜艇的位置报告图—95飞机,让它们搜索事故地点,与潜艇取得联系。向在海上的附近船只和渔船通报全部情况。”
    这时总司令办公室里的电话铃声响了,是北方舰队司令打来的。
    “总司令同志,多布列夫报告了‘阿维奥尔’号发来的另一份电报:遇难潜艇告知了它的呼号……”
    “明白了。”戈尔什科夫叹了口气。“请您与多布列夫保持联络。”他放下听筒,扫了一眼世界海洋图,这张地图几乎占据了办公室的整面墙壁。现在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了:根据呼号判断,在比斯开湾失事的正是K—8号潜艇。
    按总司令的命令,迅速成立了由总参谋长亲自领导的营救部门。应召到这里的有海军装备部的专家、核物理工程师和具有指挥潜艇经验的军官。他们围在总司令接待室巨大的橡木桌旁,把几米长的图纸展开,根据传送给他们的点滴信息掌握潜艇的事态进展,提出拯救建议。
    14时,北方舰队接到命令,让供应舰“伏尔加河”号紧急准备出航,将在舰上搭载一批与K-8号同样的人员。出海准备用了不到4个小时。同时,保加利亚海军司令通过自己的船长转告潜艇,苏联军舰正前往救援,并吩咐“阿维奥尔”号留在潜艇所在海区,按艇长要求给予一切必要帮助……
    
    K-8号准备将43人转移
    
    经商量,艇长弗谢沃洛德·别索诺夫海军中校和副总队长符拉基米尔·卡希尔斯基海军上校决定把部分艇员转移到保加利亚船上。第一副艇长维克多·特卡切夫海军中校拟定了名单,列入名单的首先是那些吃尽了苦头从舱室里爬出来的人,以及年轻的水兵,并由副艇长奥列格·法列耶夫海军少校负责。在以后的法列耶夫报告中说:“艇长对我说:‘你准备走吧!艇上的情况不要泄露出去。’我走到第二舱室准备下艇。艇长跟着我下来,亲自确定名单。名单中的军官包括:维利海军少校,阿德日耶夫上尉,彼得罗夫中尉。遵照政治副艇长的命令,我把自己的党证交给他了,其他人也这样做了,我们把防寒衣送给留在艇上的人……”
    核潜艇的上甲板已经被淹没。在艇首的几个舱室里,一通风装置坏了,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且第三舱室渗漏出二氧化碳气体。试图通过第一舱室入口给艇首舱室通通风,但奔腾的海浪迅猛地向入口涌来。艇长把全体人员召集起来,宣布了离艇43名人员名单。军官和水兵默不作声地听着,又默默地散去。艇在不断地倾斜,艇尾逐渐沉下去,艇首翘了起来。天色逐渐地黑了下去……
    别索诺夫在电报中报告说:“火灾原因没有查清,第三到第九舱室已密封并断电。反应堆已熄灭……ИДА—59型隔离式呼吸器和ИП-46型防毒面具全都用上了……全体人员都在第一和第二舱室里。蓄热可用14昼夜。17时30分,43人转移到‘阿维奥尔’号上。全体官兵精神状态良好……”
    
    莫斯科全力展开救援工作
    
    海上运输部长通知海军总司令,他已把从古巴归来的内燃机船“萨沙·科瓦列夫”号和“卡西莫夫”号派往事故地点,可能还有油船“柳布利诺”号,它们将于第二天早晨到达潜艇所在海区。供应舰“伏尔加河”号于17时从北摩尔斯克启航,比预定时间提前1小时。一艘护卫舰把K-5号核潜艇上的换班人员送到供应舰上,这批艇员是直接在海上登上护卫舰的,他们根本不知道要把他们送往何处去,也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大家明白,大洋里什么地方发生不幸,需要他们去帮助那里的同志们。正在海上的北方舰队旗舰“摩尔曼斯克”号也调转航向驶往事故地点,按演习计划要求,舰队司令和航行司令部就在这艘旗舰上。“摩尔曼斯克”号以最高航速行驶,航行中由油船“沃尔霍夫”号为其补给油料。
    19点25分,海军总司令通过“阿维奥尔”号转告K-8号艇长:“做好拖带潜艇的准备,最主要的救援手段是保证潜艇不沉,你们要监控好舱口,尾舱要始终关闭,必须通风时要有人值班。牺牲者的遗体待军舰到达时移交。请告诉全体官兵,我们寄希望于您和他们的经验与勇气。戈尔什科夫。”
    不久,从“阿维奥尔”号传来新消息:“我靠近潜艇,撤走43人,其他人仍在艇上。为迎接驶来的舰船,我将根据申请发布到达这里的无线电方位。请告知都要在哪些频率向谁提供无线电方位。”
    
    拖带潜艇行动失败
    
    K-8号潜艇失火将近两昼夜了。在莫斯科,时钟刚开始新一天的读数时,内燃机船“萨沙·科瓦列夫”号出发了。船长报告.他们开始接收“阿维奥尔”号的无线电导航,又过了1小时,干货船“立陶宛共青团员”号也开始接收导航;紧接着是内燃机船“卡西莫夫”号;其它舰只、潜艇和船只定时出发,报告自己的位置。
    凌晨3点,“萨沙·科瓦列夫”号驶至用目力能看到K-8号的地方。莫斯科再次要求该船船长:“靠近弄清情况。主机如何?各舱室如何?有多少人?都在什么位置?为恢复通联需做些什么?”
    “萨沙·科瓦列夫”号回答:“我们与潜艇联络过,他们什么也没说,黎明前联络中断。”4点10分又从莫斯科发来一份电报:“你们的主要任务是尽快弄清情况。将由内燃机船‘卡西莫夫’号或‘立陶宛共青团员’号拖带。为保障飞机飞行并与它们联络。在XXX频率开设无线电值班,它们的呼号是‘大衣’,用实际船名呼叫你们。”
    过了1小时,“立陶宛共青团员”号到达,7点30分两架图—95飞经该海区。飞机告知说降到700米高度,但它们没有穿过云层。从雷达上可以看到亮点,可是谁也没有联系。“卡西莫夫”号接踵而至。这样,4月11日清晨已有1艘保加利亚船和3艘苏联船只在K-8号潜艇附近。当“立陶宛共青团员”号接近“阿维奥尔”号时,K—8号潜艇副艇长法列耶夫抓起扩音器:“这里有43名潜艇艇员!必须把他们接到苏联船上!”他喊道。
    “明白!”“立陶宛共青团员”号船长回答。“我要拖带潜艇,由‘卡西莫夫’号去接你们!它正向你们驶去!”
    “立陶宛共青团员”号船舷对着波浪,摇晃得很厉害。从那里把拖缆导索抛了出去,但没有抛到,落到水里去了。又试了几次都未成功,于是船长命令把汽艇放下去,终于靠它把导索送到潜艇上,艇员把拖缆收起来。别索诺夫和卡希尔斯基决定把拖缆挂在艇首水平舵上,没有成功……于是把拖缆拴在拖索钩上。“立陶宛共青团员”号开始低速行驶。拖缆扯紧了,不料一下子就绷断了。这时一连几个巨浪把汽艇淹没了,马达停止工作,小艇很快被冲走。“立陶宛共青团员”号暂时把K-8号搁在一边,向被冲走的小艇扑去。追上后把它吊到船上,又向潜艇驶去,在风暴继续增强的情况下继续试着拖带潜艇。天完全亮了时,“卡西莫夫”号驶近“阿维奥尔”号。法列耶夫让自己的艇员排好队,按名册点名检查一遍。然后他在队列前向船长和政治副船长,并通过他们向全体船员表示谢意,感谢他们给予的帮助。他请求把在抢救行动中表现突出的保加利亚同志的名单交给他,为了他们表现出的勇气和兄弟般的情谊。
    
    又有一批人从潜艇上转移
    
    脱离拖带之后,艇长决定给艇尾舱室吹吹风。然而暴风逐渐增强,巨浪冲向核潜艇舷侧,又象瀑布似地落向站在舰桥上的人们。整整用了一天时间试图挂拖潜艇,但未获成功,K—8号依然任凭风浪摆布。22点10分,封闭的舱室内传来一阵敲击声。舱口被打开了,第5部门长瓦连京·帕申海军中校爬到甲板上。他严重煤气中毒,呕吐不止,摇摇晃晃。别索诺夫从航行舰桥下去了。
    “弗谢沃洛德·别索诺夫,进舱室的煤气越来越多,大批人中毒,许多人呕吐,有些人已失去知觉。”帕申报告说。
    “二氧化碳超标2倍。”随后爬上来的化学部门长说。
    “把人带出来。”艇长命令,“只好把大家都安置在上面了。”
    水兵和军官开始一个跟随一个地爬到甲板上,用手抓住栏杆,走进指挥室防护栅。海浪不时淹没舱口,海水涌入艇内,把人们打倒在地。最后一个人终于离开舱室,舱口彻底关闭了。但把留在艇上的人全都安顿在相当拥挤的指挥室防护栅内是不可能的,因此决定再把部分艇员转移到船上。5发红色信号弹飞向附近的一艘船,原来是“卡西莫夫”号,它很快尽量靠近潜艇。别索诺夫把手握成喇叭状,对着内燃机船喊道:“能不能接收30人上舰?”
    “能接收!""卡西莫夫”号船长回答。“我把汽艇放下去!”
    别索诺夫着手拟定名单了,确定为了拖带和恢复工作必须把谁留在潜艇上。政治副艇长开始销毁密码文件。争论一番后决定,副总队长卡希尔斯基也应当上船,以便直接与海军司令部联络(他在报告中写这这时潜艇的倾度为3度。我和艇长对潜艇的状况并不担心,认为我们能在第三和第四舱室进行恢复工作……)。
    别索诺夫把艇员召集在一起。大家都被海水浇湿了,直打哆嗦,疲乏得要命,摇摇晃晃地互相扶着,听艇长讲话:“谁想离开,我不会挽留他。”他扫视一眼艇员们。
    然而谁都不说愿意离艇。于是艇长宣读了留下人员名单,名单写在“作战日志”上,是他从信号兵那里取来的。留下大约20人,然后别索诺夫宣布:“其他人离艇。”
    有两人马上向他走过来,他们是第一副艇长特卡切夫和中士列奥尼德·切克马列夫。
    “艇长同志,”特卡切夫抓住别索诺夫的衣袖。“我决定留下来。我们一块航行,死我们也要死在一起。”
    “算了吧,维佳,我们还要战斗呢。”艇长回答说。
    “但作为您的第一副艇长我必须留下。”
    “好,那就留下吧。”
    别索诺夫决定不与切克马列多罗嗦。
    “切克马列夫,上汽艇!”
    “艇长同志,”这位却不肯让步。“让哪位年轻人替我走吧。我们这里有结婚的,还有有孩子的……”
    “你指的是什么?”别索诺夫皱起眉头。
    “不指什么,我留下,毕竟我比较有经验……”
    “那就留下吧。”别索诺夫挥挥手。
    从“卡西莫夫”号上放下的汽艇第四次进入才靠上潜艇舷侧。离去的人望着艇长,他把两只手掌握在一起举在头顶上。从旁边可以特别清楚地看出,K-8号潜艇处于多么严重的状态。巨浪在艇尾上方咆哮,艇首恰恰相反,高高竖立。
    预备役海军中校根纳季,西马科夫回忆说:“离开时,我回头看了一眼潜艇。站在甲板上的人向我们挥手,水已没到潜艇指挥室,看不到艇尾。……记得最后一次望着自己的潜艇时,产生一种惆怅感。我们驶向‘卡西莫夫’号,涌浪把我们给淹没了,有时觉得会靠不上去。上船是这样进行的:当风浪把靠着船的小汽艇抛起来时,刹那间它与船的甲板出于同一高度,这时我们当中就有人一跃,正好扑在抓住他的水手们的怀里”
    卡希尔斯基在报告中写道:“……登上‘卡西莫夫’号以后,我被领到船长那里。自我介绍以后,我请求用船长的文件给海军总参谋长发报说:目前正在对潜艇组织不间断观察。2点40分,水文调查船‘拉普斯夫’号出现了,经超短波联络后得知:用了11小时试图拖带潜艇毫无结果……”
    
    向K-8号潜艇靠拢
    
    2点40分,水文调查船“拉普斯夫”号赶到了现场,试图拖带潜艇。然而,11个小时过去后,仍毫无结果……
    卡希尔斯基在报告中写道:“高压空气可用到23点;第一组6个气罐每罐储存200千克,第四组4个气罐每罐100千克。此时,正在用第一蓄电池组给第一和第二舱室照明。艇上急需一批保证潜艇生命力的器材,特别是ИП-46型防毒面具,还要用防险救生器材给艇上输送高压空气。”
    4月11日的夜晚是个不祥的夜晚。23点20分,波罗的海轮船公司值班员向海军司令部转达了“卡西莫夫”号发来的令人不安的消息:“目标失去浮力,我船开始撤走人员,风力6~7级,海浪5~6级。”12日1点20分,又发来一份电报:“拖带未果。试图从目标上撤走一部分人员。下一次试拖带将于黎明时分进行。”
    此时,水文调查船“拉普斯夫”号来电:“我听到‘立陶宛共青团员’号在导航,我按导航行驶……将于4点钟到达潜艇附近。”
    与此同时,“紧急”号驱逐舰火速出发,将海军防险救生部部长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奇克尔少将送到救生船上,救生船接到将军后便迅速驶向K-8号潜艇。海军中从水兵到总司令都知道,奇克尔善于在最复杂的情况下找到办法。
    “如果奇克尔来得及,一切都会正常,潜艇就有救了。”海军司令部里带着一线希望。然而,尼古拉·伊万诺维奇没有来得及发挥他的才能,他迟到了12小时……
    莫斯科时间12日凌晨4点零5分,“哈里通·拉普捷夫”号靠过去与K-8号联络。船在风浪里颠簸,倾斜得很厉害,人在甲板上挪动非常吃力。第一副船长谢尔盖·博德里科夫走到首楼,他冒着被冲下去的危险,呼唤潜艇艇长,要他重复听到的话。博德里科夫回忆说:“艇长对谈话表现得非常冷淡,这实在令人感到惊讶!他不愿回答提出的问题,明摆着是不信任,虽然探照灯光把烟囱、舱面室和船首上的字照得通明。他对我们说:我们的上级在‘卡西莫夫’号上,把他叫到你们船上,那时我们将坚持下去!我理解我们的潜艇艇员经常把自己的水文船看成美国侦察船,因为这两种船的白色船体和用拉丁文写的船名容易令人混淆,遗憾的是,与K-8号会晤因此弄成这样。”
    很快,水文调查船“哈里通·拉普斯夫”号被海浪卷弄着,如果不赶快离开,几分钟后难免要与遇难的潜艇碰撞。船长亚历山大·阿福宁海军少校亲自站到送话器前,船在涌浪旋涡里倾斜颠簸着,这时政治副船长跑进指挥室:“报告船长,海军总参谋长要与您联络!”
    阿福宁少校走向报房。谢尔盖耶夫转达了最新消息:“艇上的情况是这样的:30人牺牲,部分人员在‘卡西莫夫’号。潜艇已失去浮力,请您搞清楚,实际上是谁在指挥潜艇。关于潜艇的情况我们知之甚少。一切都应当查明……指挥机关期待您报来有关潜艇的准确消息。”后来水文调查船收到一份电报—莫斯科要求把呆在“卡西莫夫”号上的潜艇负责人卡希尔斯基接到调查船上。
    调查船驶近“卡西莫夫”号,放下小艇,副船长博德里科夫首先跳到摇摇晃晃的小艇里,其他人也随后跳了下去。小艇在7级海浪里抛来抛去,博德里科夫驾艇费力地驶到“卡西莫夫”号跟前。卡希尔斯基直接从上甲板跳到小艇上,这当然很危险,不过还算走运,小伙子没有失手,5点30分,卡希尔斯基顺着舷梯爬到调查船上。
    风越刮越大。海浪贪婪地吞吐着的“哈里通·拉普捷夫”号、“立陶宛共青团员”号和“卡西莫夫”号,它们竭力地靠近潜艇,构成一个三角型,将K-8号围在中心。
    
    K-8雷达信号消失
    
    定位器天线不停地转动,指示器屏幕上显示出目标—一个不大的淡绿色光点。莫斯科时间6点13分,“卡西莫夫”号的二副看到一颗红色信号弹在潜艇上方腾空而起。同时定位器屏幕上的标记开始迅速暗淡起来,尔后完全消失。
    忽然,“卡西莫夫”号的船体由于两下强大的水压冲击而颤抖起来。副船长马上发出警报,全速向潜艇驶去。
    副艇长法列耶夫少校在报告中写道:6点30分,我在舱室里休息。维利海军少校突然跑进来把我叫醒:“您听到水压撞击声了吗?这是怎么回事?”
    “雷达上没有标志?”我问。
    “消失了!”
    “潜艇不存在了,很有可能是蓄电池爆炸。”我直言道。
    6点32分,我们跑到舰桥上,第5部门长已经在那里。得出的结论是:潜艇已沉到海底。用超短波话报与‘哈里通·拉普捷夫’号和‘立陶宛共青团’号取得了联系,他们也确认听到爆炸声,观察到雷达屏幕上的潜艇标记在渐渐消失。6点25分,用超短波命令向潜艇所在位置机动,所有的探照灯都打开了……
    海军上校卡希尔斯基在报告中写道:“‘哈里通·拉普捷夫’号把小艇放到船尾系艇索上,开始驶近潜艇。我和政治副船长在报房里,与莫斯科进行无线电通话,讲完时,我俩感觉到激烈的冲击,好象是巨浪冲击;然后,船长报告说:6点零8分与潜艇失去雷达接触。6点18分,船上所有的人都听到两声水压撞击声。船上打开探照灯,加快速度,开始对该海区进行搜索,但什么也没有发现,潜艇消失了。我和政治副船长报告了这件事……并开始搜索,试图搭救潜艇上的人员……”
    
    艇长以身殉职
    
    由于天很黑,又不停地下雪,海面上的能见度很差,探照灯在夜幕中照出的只是浪峰。当营救船只驶近悲剧发生地点时,只听到溺水艇员的喊叫声。我们终于在“卡西莫夫”号船头方向发现一个人,抛下救生圈,这个人试图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抓到它,但这时巨浪把他淹没了,此后再也没有见到他。
    尽管风暴很大,“哈里通‘拉普捷夫”号和“卡西莫夫”号还是不断向下放送小艇。突然,“哈里通·拉普捷夫”号上的水兵看到顽强浮在水面上的潜艇航海长尼古拉·什马科夫上尉,水手长巧妙地用钩抓住他的制服……就在最后时刻,制服破裂了,这个即将得救的艇员便永远消失在大海里……
    此后,活下来的K-8成员都会记得,有那么一瞬间,探照灯在被风暴掀起的巨浪中照见了身着方格衬衣的第一副艇长维克多·特卡切夫,但转瞬间便淹没在翻滚的恶浪之中。
    巨浪和纷纷扬扬的大雪妨碍了搭救工作,但几艘小艇仍在继续搜寻活着的人。不久人们发现了生命垂危的潜艇艇长弗谢沃洛德·别索诺夫,他的头部撞破了,身子由于穿了件加拿大毛皮衣才漂在水面上。艇长的身体被钩住,向小艇拉过来,并触摸到他的手。然而,一个巨浪打来,小艇被抛到一边,试图把别索诺夫拉上来的水兵手里只留下一本作战日志,上面写着留在艇上的人员名单。艇长永远留在他的战位,临终前他履行了自己最后的义务,上交了最后的报告。
    7点35分,卡希尔斯基上校向莫斯科报告:“6点18分,3艘现场营救的船都觉察到强烈的撞击,随后便失去与潜艇的雷达接触。搜索时发现艇长的躯体,头盖骨破裂,未能把他捞上来。我认为潜艇已沉没,但正在全力搜索。”过了1个多小时,他又与莫斯科联络,告知牺牲者的名单。
    13点15分,海军总司令命令卡希尔斯基负责统一指挥搜索行动,命令“卡西莫夫”号驶向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摩尔曼斯克”号,转交救上来的潜艇官兵。海军总司令通告舰上的北方舰队司令:“未能救出K-8号。我们与您一起为这一重大损失感到悲痛!以艇长别索诺夫为首的全体艇员为保住潜艇而奋力拼搏,履行自己的义务直到最后时刻。艇长牺牲在战斗岗位上,救上来73人。所有救上来的人都由巡洋舰接收,为他们治疗,让他们休息。迄今事故情况尚不清楚。与艇员谈话时应回忆当时情景,我指的是,应把所有的谈活资料都交事故调查委员会。”
    “摩尔曼斯克”号回答说:“我们为舰队蒙受的不幸而感到非常痛心!K-8号潜艇官兵为挽救潜艇而英勇斗争到底,我们前去把艇员接到巡洋舰上。请命令‘卡西莫夫’号船长把船开到这个位置:纬度……经度……我的位置……航向220度,航速24节。”
    驶抵事故地点的科特林级驱逐舰“敏捷”号,“哈里通·拉普斯夫”号和“立陶宛共青团员”号排好队列,连续3昼夜不停地在潜艇沉没海区搜巡,希望再能发现点什么。图—95、美国的“猎户座”和英国的“希尔顿”飞机在它们的上空盘旋……
    4月15日,“敏捷”号奉莫斯科命令把卡希尔斯基接到舰上。但在离悲惨事件发生处不远的地方,它发现一艘驶向K-8号失事地点的不明潜艇,在与它建立声呐接触之后,它驱赶这艘潜艇达2小时之久,然后全速开往波罗的斯克。
    海军指挥机关要求尽快把卡希尔斯基海军上校送来,以便弄清潜艇沉没的情况。此时,“立陶宛共青团”号等已离去,只有“哈里通·拉普捷夫”号仍留在事故地点。活下来的艇员已在西部海岸的补给舰“伏尔加河”号上醒来,莫斯科派了个事故调查委员会到那里,并开始通知死者亲属。
    
    调查结果
    
    后来,在海军第一副总司令符拉基米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卡萨托诺夫海军上将的领导下,委员会对K-8号发生火灾的可能原因进行了研究,最后谈了两点意见:
    一、第七舱起火,可能因有机物质落在密封不好的卡盘上;附近电缆可能被火损坏,造成电缆短路及通往艇体的电缆短路;在第三舱室电缆或电器的某一极有可能短路的情况下,第七舱室通往艇体的电缆短路可能会导致第三舱室电缆短路;第三舱室电缆短路可能导致舱室里的声呐起火。
    二、由于绝缘物发生机械损伤,通往艇体的电缆短路,或因第三舱室电缆或电器的某一极着地而使第七舱室动力网中的某一极短路,这样使可能在第三和第七舱室同时出现电弧;电弧可引起火灾,促使氧气从第七舱室未密封的卡盘里泄漏;第七舱室里的电弧也能引起火灾,虽然不会发展得那样严重,但会造成烟雾弥漫。”
    委员会在结论中指出,K-8号的沉没是“由于密封垫被烧毁,水从缝隙进入尾舱,结果失去纵向稳性而倾倒。加速核潜艇覆没的另一原因是暴风,潜艇沉没时风力达到7~8级。
    委员会在结论中特别指出潜艇官兵表现出的集体英雄主义、毅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技能,请求为K-8号全体官兵颁发国家级嘉奖。
    关于火灾的原因,虽说委员会的结论接近真实情况,但只有把核潜艇从4125米深处打捞上来时才能彻底为这个问题划上句号。
    过了一段时间,K-8号活着的官兵被送去渡假,休假归来之后他们参加了牺牲同志纪念碑的奠基仪式。
    时间在流逝。在格列米哈驻军所在地出现了弗谢沃洛德·别索诺夫大街;山岗上竖立着牺牲潜艇官兵纪念碑,上面画着一位舰上军医为抢救水兵的情景。现在对新一代潜艇官兵来说,久远的1970年发生的事已成为历史。命运把艇员及其家人分散到全国各地。尽管老战士们越来越难以在每年的4月12日在列宁格勒会见,但在自己的潜艇沉没25周年那一天,他们却又聚到一块了。为的是纪念自己的战友—那些彻底为祖国履行义务而牺牲,不曾退却不曾胆怯的人们。直到生命的最后瞬间,他们始终忠于自己的誓言、义务和荣誉。  苏俄第二代攻击型核潜艇:671型V级

    1958年12月17日,苏联第一艘N级核潜艇交付海军。潜艇核动力装置和N级核潜艇的研制成功,加速了苏联弹道导弹核潜艇、飞航导弹核潜艇和攻击型核潜艇的研制步伐。
    还在1957年12月,就准备用N级已研制成功的BM-A型反应堆,开工建造E-1级(659型)飞航导弹核潜艇,携带水上发射的П—5Д型飞航导弹。П—5Д型在W级改装的644Д型潜艇上发射过。1959年2月又决定建造E-2级(675型)飞航导弹核潜艇,携带水上发射的П—6型飞航导弹。
    1958年10月就开工建造H级(658型)的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所用的导弹是在G—1型常规潜艇上装备的Р—11ФМ型弹道导弹,以后才改为在G-2型(629A型)已试验成功、水下发射的P-21型弹道导弹。
    可见,在军备竞赛方面,当时的苏联在进度上是抓得很紧的。不过H级和E级都是采用核动力装置,在常规潜艇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采用楔形首、扁平形的尾和双桨。
    在电子设备方面,很多都沿用了装备于常规潜艇上的产品。这些都是为了尽快研制出新型的核动力潜艇。
    在攻击型潜艇方面,则在1959年11月批准了V级(671型)攻击型核潜艇的战术技术任务书。1960年3月完成方案设计,同年12月完成技术设计,1963年4月首艇在列宁格勒的海军部造船厂开工。
    
    V级的作战任务
    
    美国人在军备竞赛方面也不甘落后。为了对抗苏联的导弹潜艇,于1960年11月建成了“白鱼”号(SSN-597)(不是常规潜艇“白鱼”号SS-580)反潜核潜艇的试验艇。此后,就将为“白鱼”号研制的声呐等系统用于发展长尾鲨级反潜核潜艇。这样在1962-1967年间美国就增添了14艘更先进的长尾鲨级反潜核潜艇,构成了对苏联潜艇的威胁。
    在发展弹道导弹核潜艇方面,美国也加倍努力。1959年就建成了装备“北极星”A—1型弹道导弹的乔治.华盛顿级首艇。为了对抗美国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威胁,苏联也急需发展反潜核潜艇。
    V级攻击型核潜艇,除能承担攻击敌水面舰艇、破坏敌海上交通线、攻击商船和布放水雷等任务外,还能执行反潜任务。V级不携带弹道导弹和飞航导弹,其主要武器是鱼雷和火箭助推鱼雷。在出现“战斧”飞航导弹后,苏联攻击型核潜艇除执行反舰、反潜任务外,还担负有打击陆上目标的作战任务。现在的攻击型核潜艇,苏联已称为“多用途型核潜艇”。
    V级核潜艇共有3种型号,分别是V—1型(671型)、V-2型(671PT型和V-3型(671PTM型)。
    
    V-1型的主要战术技术要素
    
    V级核潜艇前后3型的总设计师都是Г·Н·切尔内舍夫,设计工作由当时的第143特种设计局完成。
    V—1型的水上排水量3500吨,水下排水量4700吨;最大长度93米,最大宽度10.6米,平均吃水7.2米。核动力装置OK-300型,2座压水堆,BM—4型,总功率144兆瓦;齿轮传动式汽轮主机ГТЭА—615型1台,31000马力,2台自主式透平发电机2X2000千瓦;单桨(定距桨);辅助动力有柴油发电机2台,2X200千瓦;蓄电池为铅酸蓄电池2X112块,辅推电机2X375千瓦,也有报道为ПГ—137型电机,2X275千瓦,2部双螺距螺旋桨。水上最大航速10节,水下最大航速32节,用电机时水下航速5节。极限下潜深度400米,工作下潜深度320米。
    按粮食储备量的自给力为50昼夜(有报道为60昼夜的),艇员68人(有报道为76人的:22名军官,54名军士长和士兵)。
    第143特种设计局是1948年3月为研制新型动力装置的快速潜艇而创建的。1948年至1953年主要进行蒸汽燃气轮机动力装置617型潜艇的研究设计。617型艇于1955年4月交付海军服役。1953年开始进行627型N级潜艇的研究设计。B·H·佩列古多夫担任艇的总设计师。1977年第143特种设计局和第16中央设计局(“波浪”设计局)合并,成为现在的“孔雀石”设计局,位于圣彼得堡市。
    当时的苏联就有3个潜艇设计局:老资格的第18中央设计局(“红宝石”),1948年新建的143特种设计局(“孔雀石”)和1953年新建的第112特种设计局(现在的“天青石”中央设计局,位于内地伏尔加河畔的下诺沃戈罗德市,即过去的高尔基市)。
    为了确定671型核潜艇的总体设计单位,还组织了一次设计方案的竞赛,最后将设计任务下达给了第143设计局。那时,第18中央设计局已承担了H级和E-1级的设计任务。虽然不排除有“平衡”设计局间任务的考虑,但从V级的设计方案来看,确有其独到和创新之处。
    
    苏联第一级水滴型核潜艇
    
    在苏联的潜艇上采用水滴型线型(“大青花鱼”型)和单轴推进,671型的海军总监督师B·H·诺维科夫中校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他向海军总司令论证这种艇型的合理性。1957年,当作者还在列宁格勒的时候,就曾在克雷诺夫研究院水池见到有用帆布盖住的水滴型潜艇拖模。苏联海军内很少有人能向总司令论证出什么。可是,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作为例外”而同意了。“作为例外”也就是“下不为例”。但实际上继续采用水滴型单桨推进的潜艇还大有所在。671型采用水滴型,但保持传统的双壳体、大储备浮力、小分舱,保证了潜艇的水上不沉性(任何一舱破损)可能是戈尔什科夫同意这一方案的“底线”。
    水滴型艇型,是由对称的翼型绕其中线回转而形成的流线型回转体,水滴型的横剖面都是圆形,因此在相同的排水体积中,艇体的湿表面积要比舰队潜艇艇型的小。水滴型是球形首、尖尾,在艇体周围的水流平滑匀称,艇体的形状阻力小。加之可以采用较大直径、低转速的螺旋桨,可提高推进效率。这些都有利于降低艇的总阻力和提高航速,同时还可降低螺旋桨的噪声,提高隐蔽性。
    V级指挥室围壳的外形很象一个流线型的小轿车,这也是为了降低指挥室围壳的阻力。关于V-1型的水下最大航速,仅俄罗斯就有3种不同的报道:31节;32节和33.5节。
    有一个评价潜艇快速性的指标—海军系数C。C=D2/3/V3/P,其中D是潜艇的排水量,V为航速,P为主机功率。我们取N级的水下排水量为4000吨(也有不同的报道,但约为4000吨的比较可信),水下最大航速取30节,主机功率为35000马力,则N级的C值为194.4。另取V-1型艇的水下排水量为4700吨,V为32节,P=31000马力,则V-1型的C值为296.6。算出来的结果是V-1型的C值要比N级的大很多,也就是V-1型的快速性好得多。
    但是这种比较不是很精确的,特别是两艇的艇型,排水量有较大出入时,不宜采用。但反过来可以说,如果N级的C和V-1型一样大,则N级的水下最大航速就可达V=34.5节。
    V—1型的艇尾采用十字形尾舵。尾水平舵设有一大舵和一小舵。这主要是考虑在水下高速航行时,哪怕是操很小的舵角,艇也会有较大的反应。如不小心,很可能艇以高速冲向海底或抬首冲向水面,因此在高速时就操小舵。但是这使操舵装置变得复杂。当时苏联还未有过水下航速超过30节的高速潜艇,艇员也无高速时的实际操艇体会和经验,不得不对高速时的操纵性倍加关注。
    
    V-1型的结构和总布置
    
    V-1型虽然采取了水滴型,但仍保持了苏联传统的双壳体结构、大储备浮力、小分舱的舱室布置,这是和美国人的水滴型核潜艇不同的。
    耐压艇体采用了更高强度的AK-29钢制造,增加了艇的下潜深度。除艇尾部分外,都是外肋骨,这样给艇内让出了空间用于布置设备。艇内舱壁和首尾端的舱壁都是平面的。平面舱壁的两面耐压相等,是按10千克力/厘米2压力设计的。而N级核潜艇沿用了W、Z、F级等常规潜艇的设计,有4个内部的球面舱壁和首尾端的球面舱壁。制造平面舱壁比球面舱壁简单,现代潜艇已不再采用球面舱壁了。
    非耐压艇体,上层建筑的首部,方向和升降稳定翼都用低磁钢制成,声呐导流罩和舵叶是用钛合金制造的,在非耐压艇体上有吸声橡胶消声瓦。上层建筑的流水孔数量也大为减少,流水孔不仅增加阻力.还产生水动力噪声。把R、Z、F级等的照片和V—1型的一对比,可明显看出。
    所有的主压载水舱都安装了通海阀,有通海阀比只有流水孔可靠。因为在水上状态时,海水可以通过流水孔进入主压载水舱。这样在潜艇失事的情况下,特别是有风浪时,计算潜艇的吃水状态也就更可靠。
    全艇分7个舱室第1舱—首鱼雷舱;第2舱—中央指挥舱。分3层,中央指挥部位在最上层,最下层是辅机舱;第3舱—反应堆舱;第4舱一透平舱,布置有主透平和2台独立运行的透平发电机组。第5舱—电气和辅机设备舱,并布置有医务室;第6舱—居住舱及柴油发电机舱;第7舱—推进电机及舵机舱。在V级潜艇上,和第一代核潜艇N级不同,采取了一些适应短而粗的水滴型艇型的舱室布置形式。
    首鱼雷舱分上下3层。最上层分两排布置有6具鱼雷发射管,上排2具,下排4具。这是和前几型常规潜艇将6具发射管分左右两舷并排布置不同的。新的布置方式让出了舱室下半部的大部分空间,用于布置蓄电池、居住舱室、各种液舱、鱼雷射击指挥仪和声呐站设备,而在耐压艇体外的首端下部又可以布置大尺寸的声呐基阵。鱼雷装载舱口也和其他几型潜艇的不同,做在了首隔壁上。备用鱼雷也存放在第1舱。
    核动力装置的2座反应堆是分两舷并排布置的,而N级的两个反应堆是按前后纵向布置的。横向布置有利于压缩艇的长度(V—1型长93米,N级长107.4米)。当然,V-1型耐压艇体的直径也大一些。反应堆也布置得更紧凑。一回路的设备、管路的配置都有很大的改进。核潜艇装置的自动化及监测仪表也有更大的改进,遥控阀件(阀门、闸阀、档板等)也比前增多。设备的安装都注意减振和降噪,以减小动力装置产生的噪声。
    从纵剖面图上可以看出,在反应堆舱和透平舱之间还设有一专门围壁。在围壁中布置有控制动力装置的集中操纵台,有2名操作人员操纵。俄罗斯从来没有公布过反应堆舱屏蔽的情况,但从图上可以看出,反应堆舱的上层和第3舱上层的中央指挥部位是有通道的。
    1961年7月海军部造船厂制作了7个舱室的实大木模。这主要是为了精确确定设备的安装位置和管路、电缆的敷设、走向。制作实大木模在建造F级时就已有过。
    
    V-1型的武备和观导设备
    
    V级潜艇为执行打击水面舰艇和反潜的任务,必须具备相应的打击能力和探测目标的能力。前者主要是指应有相当射程和杀伤力的武器,对后者则是应有探测目标,特别是探测低噪声目标的观察通讯设备。探测目标的有效距离,应与武器的射程相适应。能探测到远距离的目标,而武器的射程却达不到,这是一种不适应。而武器的射程很远,但却无法获得目标指示,这也是一种不适应。这时就必须借助外界传来的目标信息,就象奥斯卡级核潜艇那样。为了有效地催毁目标,使其丧失战斗力,武器必须要有足够的威力,或者发射多发武器,达到饱和攻击的目的。
    和N级比较起来,V级的武器和观导设备都大有改进和提高。
    V—1型可发射53—65K型和СЭТ—65型鱼雷。这两型都是自导鱼雷。53-65K是一种尾迹声主动自导鱼雷,为反舰鱼雷,速度为45节,射程20千米,1969年列装。西方认为可装核弹头。СЭТ—65是双平面声主/被动自导鱼雷,是一种电动鱼雷。可装银锌蓄电池。速度为40节,射程15千米。自导头的作用距离为0.6~0.8千米,是一型反潜鱼雷,打击目标的深度很大。1965年列装。鱼雷射击指挥仪为“勃列斯特—671”型,也有资料介绍为“拉多加—2”型。
    早在1960年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就决定研制新型反潜武器,可见最高层对这项工作是抓得紧的,后来研制的“暴风雪”火箭助推鱼雷就成功地装备于V级核潜艇上。
    “暴风雪”火箭鱼雷有2型,“暴风雪—53"和“暴风雪—65”,分别为533毫米和650毫米口径。在650毫米口径火箭的头部有一个400毫米口径反潜的自导小型鱼雷,而在533毫米口径火箭的头部则有核装药。要求能在40—50米深度发射,实际达到50—60米。此前533毫米鱼雷的射击诸元都是在鱼雷发射管上用机械式输入,而对火箭则有电气输入。因此对发射“暴风雪”的鱼雷发射管要进行改装,也就是装备于V级上的鱼雷发射管和那些只能发射直航雷的发射管是不同的。
    “暴风雪”是一种水中—空中—水中型的火箭鱼雷,类似美国已于1964年服役的“萨布洛克”。火箭是固体燃料的,从鱼雷发射管中用高压空气发射出管。出管后火箭的发动机将其送出水面,然后在空中飞行,直至发动机停机,火箭就以惯性飞行。在轨道的末端,650毫米的火箭就放出400毫米的鱼雷,搜索潜艇。而533毫米的火箭则放出核弹头,在预定的深度爆炸。对火箭的控制都是由弹上的惯性系统来进行的。这种火箭助飞鱼雷又可称为反潜导弹,是和反潜鱼雷(例如СЭТ—65等)不同的。
    为研制“暴风雪”火箭鱼雷,从1962年10月起就开始进行长期的试验台架上的试验,以后又由特种设计局对一艘W级潜艇(C—65艇)进行改装设计。这就是613PB型试验艇。直至1967年5月16日至1968年7月25日,用了一年多时间通过了国家试验。又隔了一年才于1969年8月4日装备海军。这时V—1型的首艇已于1967年11月交付海军了。
    这样,在V-1型开工较晚的3艘艇上(K-314,K-454和K-469)按671B进行修改,装备了“暴风雪—53"反潜鱼雷,这比美国的“萨布洛克”晚了约5年。“暴风雪—53"的战术技术性能如下(括弧中为“萨布洛克”的):
    弹长:8000(6250)毫米;重量:2200(1853)千克;口径:均为533毫米;发射深度:均为50米;射程:40(56)千米;均为核装药;均为惯性控制系统。
    V—1型加强了水声设备。МГК—300“红宝石”是苏联的第二代声呐,其圆柱形基阵布置在首部。发现目标的最大距离为50~60千米,比装备于R级、F级上的“北极”站远得多。其中包括有首低频声呐发生器,在指挥室围壳前部有МГ—509“弧度”探测水雷的高频基阵(以后又换为МГ—519型)。可用回声法进行测距,测定目标的航向角,给出目标指示的数据:也能发现敌方的主动声呐站。其中探测水雷的基阵用的是高频。因为水雷体形较小,低频声呐不易探测和分辨。不过高频信号在水中衰减较快,因此探测距离有限。不用高频又探测分辨不出。这是一个矛盾。可能和医学上的B超有点相象B吧,为了提高分辨率要用几兆赫的超声波。
    有几艘V—1艇又改装了“卢比康”声呐的部分设备,在目标分类方面有较高性能。这是一种低频率的低声波声呐,据称其最大侦察距离可超过200千米。高频信号在水中衰减快,而低频信号衰减慢,传播远。
    此外,还装有“闪电”通讯系统,“梯形瀑布”(MPK—50)或“信天翁”(РЛК—101)雷达系统,“港湾-П”(МРП—21A)搜索雷达,“烟幕”无线电定向仪和“奥里昂-10"对空导航潜望镜。此外,还有MT—70—10型电视系统,可观察在冰区航行时的冰层状况。艇上还有“西格马”全纬度导航设备。
    除上述外,V-1型还是苏联首先采用交流电制的核潜艇。有2台自主式透平发电机,每台2000千瓦,发出380伏、三相50赫兹的交流电。还有2台柴油发电机组(200千瓦,400伏,50赫兹),也是应急用的。
    
    V-1型的建造和服役
    
    V—1型首艇于1963年4月开工,共建15艘,均由列宁格勒的海军部造船厂承建,并在北方舰队服役(有3艘后转入太平洋舰队)。第15艘于1974年12月交付海军。而从1963年就开始671PT型(V-2型)的设计,1967年设计技术文件得到批准。V—1型和V-2型都属于第二代攻击型核潜艇。只有671PTM型(V-3型)才属于第二代与第三代之间的过渡产品。
    1971年9—10月,有两艘V-1型核潜艇完成了独立的北极航程。1974年1月,一艘670型(C—1型)和一艘V—1型艇完成了北方舰队驶抵太平洋舰队的107天战术编队航行,历经大西洋、印度洋到达太平洋,途经好望角、索马里的柏培拉港和马六甲海峡,航程中受到美海军舰艇和巡逻机的连续跟踪,但未发生交火事件。1976年,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和一艘V—1型艇也在执行护卫任务后,从北方舰队航渡到太平洋。1979年有两艘V—1型艇还在波斯湾执行过任务。当时在该地区的美海军舰艇多达50艘。最“精彩”的一次是在1984年,V—1型的K-314艇在跟踪美航母“小鹰”号及7艘护航舰只组成的航母编队,在3月21日上浮了解水面情况时,其尾部扎穿了美航母的舰底,使美海军结束在日本海的演习,不得不回到日本船坞。而V—1型艇也丢失了螺旋桨,被拖回港口修理,美舰队居然没发现。这些都说明V—1型是性能优良,具有高度探测能力和作战能力的攻击型核潜艇。
    
    加大火力的V-2型
    
    V-2型在V—1型的基础上改进而成,设计型号为671PT,671后面加上的PT,代表“火箭鱼雷”。所以,V-2型就是V级核潜艇的“火箭鱼雷”型,火箭鱼雷也就是火箭助推鱼雷。
    早在V-1型首艇1963年开工前的1961年,美国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为了打击美国航母,需要强大的火力,但是用舰炮和飞航导弹都难以将其摧毁或击沉,何况飞航导弹会被拦截。用飞机轰炸,更难奏效。只有航母的舷部是相对较弱的地方,经不起鱼雷的攻击。不过,战后美国航母改进了反鱼雷系统,因此,要求增大反舰鱼雷的作战使用距离和杀伤力,避免潜艇进入航母的反潜密集区发射鱼雷。
    当时,已经在3艘V-1型艇上装备了“暴风雪—53”火箭鱼雷,但还有已建成的13艘V-1型艇没有来得及装备,因为这牵涉到鱼雷发射管的改装。
    因此,V-2型和V—1型最大的不同,在于所装备的武器:
    首先,在V-2型上装备了“暴风雪-53“火箭鱼雷,北约将其列入反潜导弹,称为SS-N—15型。再就是将V—1型下排的533毫米口径的鱼雷发射管中靠中线面的2具换装为650毫米口径的鱼雷发射管,以发射65-73型或65-76型反舰鱼雷。
    65-73型鱼雷于1973年正式使用,是一种用过氧化氢的燃气涡轮的直航雷,可装核弹头。在1976年配备了尾迹主动自导和普通弹头(也可使用核弹头),成为65-76型。两型鱼雷的射程均将近50千米而65-76型为双速制,如用低速30节(高速为50节,和65-73型相同)的射程可达100千米。但低速射击效果很差。
    另一项重要的改进,则是进一步降低艇的噪声。和美国核潜艇相比,V-1型艇的噪声还是较大的,主要声源就是齿轮传动式汽轮主机。采取的降噪措施是将它和自主式透平发电机装在蒸汽透平机组的一个整体框架上,框架本身又和一个中间的过渡框架固定,形成双层减震,这就大大地降低了振动和噪声。降低噪声的设计工作是在副总设计师В·Д·列瓦绍夫领导下进行的。
    此外,将V—1型的柴油发电机由2台200千瓦的改为V-2型的1台,功率为460千瓦。这种加大柴油发电机功率的意见,在一艘核潜艇失事后就曾有。这样,当反应堆有故障停堆时,还可以保证用推进电机在水下潜望镜深度航行或者对蓄电池进行充电。虽然V级核潜艇没有象柴电潜艇那样的水下通气管装置,但在指挥室围壳上可以看到有一个供空气压缩机进气的升降装置,可能还专设有一个水下排气系统。如是这样,柴油机在水上状态和潜望镜状态就都可以工作了。不过只是将2台200千瓦换成1台460千瓦,不过增加了60千瓦,令人置疑。因为V-3型就用了2台46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
    由于在武器、动力装置、减振降噪和其它方面的一些改进,使得V-2型的长度略有增加,排水量增大,水下最大航速也略有降低。
    V-2型舱室的布置比V—1型也有了改变。变化最大的是V-2型的第2舱不再是中央指挥舱,同时又多出了一个第8舱。
    第1舱—鱼雷舱;第2舱—军官住舱、会议室及残渣抛出装置;第3舱—中央指挥舱,有中央指挥部位、辅机及粮库;第4舱—反应堆舱;第5舱—透平舱,有透平机组、制淡水机及动力装置站:第6舱—辅机及变流机舱,有空压机、蒸汽喷射制冷装置和ПР—501—2变流机组;第7舱—生活舱,柴油发电机在本舱;第8舱—推进电机、舵机传动装置、厨房、化学部位。
    650毫米鱼雷很长,使第1舱的长度也增大。出于对保证水上不沉性的考虑,第1舱还有一个水密的水平甲板,将舱室分成上下两部分。这样,在第1舱破损进水时,不致淹没全舱。
    V-2型的主要战术技术要素如下水上排水量3970吨,水下排水量5120吨;最大长度102米(V-2型的耐压艇体长度为78.6米,比V—1型的69.8米长了8.8米),最大宽度10.6米,平均吃水6.5米。核动力装置同V—1型;蒸汽轮机装置和自主式轮机发电机,同V—1型;柴油发电机由2台200千瓦,改为1台460千瓦的。蓄电池,同V-1型。水上最大航速10节(也有报道为11.8
    节的),水下最大航速30节。下潜深度、自给力均同V-1型,艇员70人。有报道说,实际人数超过设计时所定人数,为26名军官、46名准尉和16名士兵,共88人。而在使用过程中,人数又不断增至98人。
    武器:533毫米鱼雷发射管4具。艇上可携带53-65K、СЭТ-65或“暴风雪—53"火箭助飞鱼雷18枚(4枚在发射管内,8枚在鱼雷架上,6枚在第1舱甲板下的鱼雷舱室内)。650毫米鱼雷发射管2具。可携带6枚65-73型或65-76型鱼雷。鱼雷射击指挥仪为“拉多加1B—671PT"型。还有“和弦”作战情报指挥系统。
    观通导航设备“红宝石”(МГК-300),“卢比康”((МГК-400)声呐站,“梯形瀑布”(MPK—50)雷达系统,“港湾-П”(МРП-21A)搜索雷达和“ПЭНГ—10M”型对空导航潜望镜,MT-70-10型电视系统。艇上还有“牡熊星座—PT”导航系统。
    V-2型还有一种“破雷卫”通信系统的拖曳天线,其收放装置就布置在指挥室围壳的后面。这种天线可以在160米深度接收无线电的超长波。不过当时西方对这点没弄清楚,以为V—3型尾部垂直稳定翼上的导流罩内,是收放拖曳天线的装置。其实那是收放声呐拖曳基阵的。
    概括起来说,V-2型比起V—1型来是加强了反舰、反潜武器,降低了噪声和改进了部分观导设备。
    V-2型首艇于1971年4月在高尔基城的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开工,该厂建了4艘。为加快建造速度,1974年9月,又在海军部造船厂开工该厂建造的首艇。建造时,采用一种总段组装建造法。一般的总段建造法是将分散的各种设备和管路等装入车间内的总段,然后再合拢。而总段组装建造法则是将在框架上组装好的机组或组件整体装入总段内。例如蒸汽发生装置为一机组,就重达350吨,齿轮传动式汽轮主机机组就重达300吨,都分别从总段一端的开口用液压千斤顶将其从滚轮滑道上将其送入总段。
    由于即将开工建造更新型的V-3型艇,V-2型只建造了7艘。最后的一艘,也是在海军部造船厂最后开工的一艘,是在1978年12月31日由海军接收,这时V-3型艇已开工建造了。虽然V-2型艇的噪声在各个频段上都有所降低,但是艇的隐蔽性离当时的要求还差一些。原定于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建造的第8艇也被撤消。
    
    主力艇型V-3型
    
    V-3型又是在V-2型上改进而成。671PTM中的M表示“现代化改装”。该型是在Г·Н·切尔内舍夫领导下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电子设备和武器,艇的技术设计于1974年批准。
    V-3型的鱼雷发射装置仍和V-2型相同。但533毫米的鱼雷发射管除发射53-65K和СЭТ65外,还可发射“暴风”(BA—111型)鱼雷和“瀑布”第二代反潜导弹。
    “暴风”鱼雷是533毫米口径,用的是M-5型火箭喷气动力装置,据公开发表的资料介绍,这是一种速度可达200节的高速鱼雷,射程为10—11千米。对于这样的高速鱼雷,目标是很难规避的。但这是一型直航雷,于1977年11月列装。
    “瀑布”也是533毫米口径。和其前身“暴风雪—53”不同的是它的战斗部是一个小口径的УМГТ-1型自导鱼雷,其声频道的反应距离为1.5千米,航程达8千米,最大速度41节。“瀑布”的发射深度可达150米,发射距离也增大(20~21米深度发射时为5—50千米,从150米深度发射时为5—35千米),发射前的准备时间也大为缩短。2具650毫米的鱼雷发射管仍发射65-73或65-76型鱼雷,鱼雷射击指挥仪为“刺槐”型。
    当时,苏联的很多企业都参加了降低V-3型噪声的工作,想将噪声降到低于当时美国的洛杉矶级核潜艇的水平,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整个建造过程中,每艇的噪声都逐步有些降低,但最后由于拨款中止,最后也没有达到这个目标。V-3型的分舱布置仍分8个舱,和V-2型基本相同。
    V-3型的战术技术要素如下:水上排水量4900吨,水下排水量6280吨,最大长度106.1米,(用2个串列的定距桨的方案则为107.1米),最大宽度10.6米,平均吃水7.5米。核动力装置BM-4A型,是BM-4的改进型,但总功率不变。蒸汽轮机装置同V—1型。单桨或串列式双桨。2台辅推电机同V—1型。柴油发电机为2台460千瓦的,比V-2型多一台,报道比较可信。蓄电池不变。水上最大航速10节(也有报道为11.6节的),水下最大航速30节,下潜深度同V—1型.自给力80昼夜。艇员94人(671PTMK型为96人)。
    观通导航设备:‘鳐-KC”(МГК—500)或“鳐-2M"(МГК-500)声呐站。“梯形瀑布"雷达系统,“港湾—П”搜索雷达和ПЭНГ—10M型对空导航潜望镜,MT-70-10型电视系统。“闪电—Л”通信系统和“海啸—БМ”卫星通讯系统。艇上还有“牡熊星座—PTM"导航系统。“鳐”声呐是第三代声呐,它的搜索系统更优越,就搜索水面舰艇而言,已达到美国同类系统的水平。在正常水文条件下,发现目标的最大距离为230千米。在V-3型上已有被动工况噪声测距站的舷侧噪声接收基阵。此外,还有一个拖曳基阵。拖曳基阵的收放装置就在艇尾垂直稳定翼上方一个流线型导流罩内。
    还在批准V-3型技术设计的时候就已明确,首艇交艇时还装不上“鳐—KC"声呐,“公共马车—PTM”作战情报指挥系统和“牡熊星座-PTM”导航系统。可见当时苏联急于开工建造V-3型艇的心情。后来事实的发展也证明,在首制艇交艇3年后这几项设备才研制出来。
    V-3型从1976年开工至1984年在“共青城造船厂”和“海军部造船厂”建造了19艘。从1984年至1992年在“海军部造船厂”又按671PTMK型建造7艘。总共建造26艘。两个船厂各建了13艘。首制艇于1977年交艇。
    671PTMK将原来的一个7叶螺旋桨改为2个前后串联的4叶螺旋桨。此外,就是在671PTMK型上安装“石榴石”(PK-55)飞航导弹。加装导弹的设计工作也是“孔雀石”设计局进行的。原计划装7艘艇,但由于武器供货和压缩交艇日期的原因,只留出了布置舱室和设备安装的基座。不过有一艘艇(K-254)为进行试射完成了改装。1981年11月第一次试射,1983年8月完成国家试验。最后只有2艘艇在中修时按671PTMK型进行了改装。
    “石榴石”是一型战略飞航式导弹,可从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射程达3000千米,可装核弹头。这是一种类似美国“战斧”的巡航导弹,也采用惯性导航和地貌校正。
    根据一些专家的意见,671PTM型和美洛杉矶级(SSN-688)的性能接近。洛杉矶级的排水量为6080/6927吨,水下最大航速31节,最大下潜深度450米,有4具533毫米的鱼雷发射装置,也可发射鱼雷和火箭鱼雷。1976年服役。但洛杉矶级的噪声较低,声呐的性能也较优。
    671PTM型艇参加了多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最著名的是1985年5月至7月和1987年3月至6月的两次。演习中受到美国反潜兵力的搜索,但均证明美国海军对大量集结的现代化核潜艇不能组织有效的对抗。1985年的那次演习有3艘671PTM型和1艘671型,1987年的两次则有5艘671PTM型。
    但是最“戏剧性”的事件发生在1983年12月。当时K-324艇(“共青城造船厂”建造,1980年底交艇的671PTM型艇)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执行任务,跟踪进行低频声呐探测设备试验的美国护卫舰,并探测水面舰与其潜艇和固定式远程声呐探测设备联系的特点。突然,美护卫舰停止了试验。当时K-324艇也突然出现了强烈震动。于是艇就上浮,发现艇的螺旋桨竟缠上了400米长的拖曳基阵的电缆。艇上浮后,也被美方发现。很快就有2艘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驶抵试验现场,“监视”K-324艇。结果是K-324艇和美国的这两艘驱逐舰近距离“相伴”航行了10天之久。美舰想靠近K-324艇的尾部夺回基阵,而K-324艇的艇长也做好了炸毁本艇的准备。最后有一艘苏联船赶来援救时,紧急情况才得以缓解。美舰被召回基地,而K-324艇被赶来援救的苏联船拖到古巴进行修理。而这套声呐基阵就送回苏联进行分析研究,成了宝贵的“礼品”。  用钛合金建造潜艇

    在苏联,钛合金最早用于航空工业和化学工业。在用钛合金建造潜艇方面,苏联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A级潜艇前研制的P级(661型)飞航导弹核潜艇就已经开始采用了钛合金制造艇体。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还进行了一些制造艇体和试验钛合金的工作,都说明用钛合金制造艇体是可行的。继A级和P级之后,又有M级和S级核潜艇采用钛合金建造。
    俄罗斯主要是利用钛合金高强度、重量轻、低磁性和耐腐蚀的优点制造耐压艇体,以降低艇的排水量、增大下潜深度和提高艇的隐蔽性。
    下潜深度是潜艇一项重要的战术技术要素,增大下潜深度:
    1、可以减少反潜飞机用磁探仪发现潜艇的可能性,而钛合金又具有低磁性的优点,更是适合建造潜艇的材料。
    2、有利于利用水面舰艇声呐的盲区,避开水面舰艇的搜索。
    3、有利于降低螺旋桨的辐射噪声。下潜深度大可以延缓螺旋桨空泡的出现,从而降低螺旋桨噪声。
    4、降低潜艇被深水炸弹命中的公算。因为深水炸弹的下沉时间长,可以给潜艇以机动的时间。
    5、可以扩大潜艇坐沉海底的范围,以及通过反潜区的可能性。
    在设计A级核潜艇时,曾将下潜深度定为600米,但受到造船工业部门负责人的反对。因为加大下潜深度,不仅对耐压艇体承压能力有要求,还需要提高所有承受舷外海水压力的潜艇系统以及一些密封件的承压能力等一系列问题。例如疏水系统也要承受加大了的下潜深度的压力,而不只是解决耐压艇体的承压问题。可能在研制A级核潜艇时,有关方面还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工作。
    另外,用钛合金制造艇体,可以大大减轻艇的排水量。从表中可以看出用钛合金制造艇体有明显的优点。
    由于钛合金比钢、青铜、黄铜都耐海水,因此也要求与海水接触的设备用钛合金。甚至为了减轻重量,不接触海水的也用钛合金。这样,螺旋桨、轴承、泵和各种设备以及汽轮机装置都采用了钛合金。
    但是,钛合金价格太高。以2-25毫米的板材为例,1965年时每千克14.5卢布,1966年为8.4卢布。球扁钢、冷轧管材更贵。那时的1卢布是个什么概念呢?从莫斯科到列宁格勒的快车硬卧票价只要12卢布。
    施工工艺中最困难的问题是钛合金的焊接。焊接时必须用隋性气体防护好正在冷却的焊缝金属及与其相邻的母材区域,以免受周围空气中的氧、氮和氢气的作用,这些会使焊缝本身和焊缝周围部分产生脆性并产生裂缝。
    经过努力,钛合金用于制造艇体的工艺终于得到解决。1960年第143设计局又向钛合金的研制单位提出了性能更优、工艺性能更好的钛合金的要求,随后得到了满足。
    由于采用钛合金制造耐压艇体,A级的水上排水量只有2300吨,而极限下潜深度为400米。
    昂贵的钛合金材料费用,其他工业部门对钛合金材料的需求以及钛合金加工工艺的难度并不是一般造船厂都能掌握的(涉及对造船厂工艺设施的改造,增添设备以及培训工人等),这些都是造成不能批产钛合金潜艇的原因。P级和M级都只各建造了1艘,A级也只建成6艘,S级建成4艘。也正是这些原因,使得美国人从来不用钛合金制造潜艇。特别是“长尾鲨”号沉没后,他们对追求大的下潜深度也持谨慎态度。
    俄罗斯的4级钛合金制造的核潜艇创造了两个世界第一:P级的水下最大航速达到44.7节,最快;M级的下潜深度达1000米,最深。
    不幸的是,M级的K-278艇(“共青团员”号)1989年4月7日在水下航行返回在挪威海熊岛西南180千米处的基地时,在第7舱发生火灾,艇随即上浮。火灾引起了短路,艇员进行损管作业,未能奏效,艇失去了电源和高压空气储备。艇员开始乘舢板离艇,但舢板又不够,从飞机上投下的救生筏又离艇很远,艇员又乘不上。K-278艇最后沉没在1685米海底深处,发生火灾的原因未能查明。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舱室的氧气浓度过大和电路短路造成的,另有说法是该艇出航前进行的试验表明,艇是不能出海的。也有消息说,艇员的训练不够,也是造成事故发展成惨剧的原因之一。共有42名艇员在这次事故中丧生,部分艇员获救。
    苏联的舆论界认为,政府的事故调查委员会公布的材料和文件没有包括关于事故原因的全面材料。参加调查委员会的“红宝石”设计局的代表和海军有些不同的看法,但都没有说是因为潜艇的结构和采用钛合金造成的。由于打捞困难,又缺乏资金,又怕打捞过程中再发生事故,最后放弃打捞,而让K-278艇卧沉海底为安。
    至于A级核潜艇,现已全部解体拆除。一般来说,解体钛合金潜艇应该能够实现收支平衡,出售从潜艇上切割下来的原材料能够支撑整个解体过程,但事实上担负潜艇解体任务的船厂亏损严重,特别是解体钛合金建造的潜艇,船厂的亏损尤为利害。因为处理钛合金的艇体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精良的设备。仅在K-463一艘潜艇的解体任务中,北德文斯克海军造船厂就损失了250万美元。此外,船厂由于无法获得稀有金属出口的税收减免政策优惠,当时俄罗斯规定每出口一吨钛合金需要缴纳1900美元的税,而当时国际市场的钛合金价格为1000美元1吨。因此船厂根本无法通过出口钛合金来获取所需的资金。此外,由于钛金属非常稀有,俄罗斯政府和国防工业部门希望能将这些钛合金留在国内。
    如今,俄罗斯现役的钛合金潜艇只剩下4艘S级中的1艘了,恐怕这也是全世界在役的唯一的1艘钛合金潜艇了。 苏俄A级核潜艇出笼的前前后后

    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美苏核潜艇的研制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期间美国开始建造的就有“鹦鹉螺”号(1954)、鳐鱼级(Skate 1957)、鲣鱼级(Shipjack 1959)、乔治·华盛顿级(1959)、“白鱼”号(Tullibee,1960)、长尾鲨级(Thresher,1961)和鲟鱼级(Sturgeon,1967)。(批产的均指其首艇建造年份)。
    而苏联在50年代末除了又有3艘627A型(N级)服役外,在建的还有H级(658型)和1艘645型,另有即将建造的E—1级(659型)和E-2级(675型)。研制中的下一代产品有P级(661型)、V级(671型)、C—1级(670型)、Y级(667型)和664型(未建造成功的运输核潜艇)。
    和美国人新建的核潜艇比较起来,所有这些苏联核潜艇的特点都与其不同:储备浮力大,约为30%,双壳体;双堆、双桨(除双堆、单桨的V级和单堆、单桨的C-1级外);水下最大航速不超过30节,其中只有下一代的V级预计可达31节,P级可达44.7节。当时已建成的艇下潜深度只有300米,设计中的可达400米。正常排水量,鱼雷核潜艇约3000吨。艇员约100人。
    苏联核潜艇比起美国的来还有一定差距,而且都是按照俄罗斯设计学派的思想设计的。V级核潜艇虽然有突破,采用了水滴型线型,但仍是双壳体,大储备浮力。当时在苏联就有关于美苏核潜艇结构形式的优劣和关于是否应保证艇的水上不沉性的争论。那时关于美国核潜艇的资料很少,有的也是零碎和互相矛盾的。美核潜艇的自动化水平,以及关于SOBIC(潜艇综合控制)计划的情况也知之甚少。而这又是与减少艇员人数有关的。
    为了弥补苏联核潜艇在设计建造方面的差距,于是在苏联就出现了一种新的设计思想。
    
    彼特罗夫关于新型核潜艇的构想
    
    俄罗斯的有关文献透露,关于新型核潜艇705型(西方称为A级)的最初构想是由A·E·彼特罗夫等人提出的。
    A·B·彼特罗夫1953年毕业于列宁格勒造船学院,后来是第143设计局研发科的领导。他们有一批志同道合者,提出了一种自动化程度很高,储备浮力很小,艇员人数很少的水下高速核潜艇的设想。
    B·H·别列古多夫(N级核潜艇的总设计师)当时是设计局的领导。他对彼特罗夫的建议很感兴趣,特别是对于控制过程的自动化问题。答应将此建议告核动力研究院和A.П.阿列克桑德罗夫院士(N级核潜艇的科技领导)。
    不久,А·П·阿列克桑德罗夫院土和自动化遥控机械学院的B·A·特拉佩兹尼科夫院土率领其属下的主要工程技术人员讨论了研制“歼击机型潜艇”(“水下歼击机”)的问题,并提出了关于这型核潜艇的几个要点:采用核动力装置、减小排水量、简化潜艇系统,所有设备、武器和操’艇设备自动化;减少艇员到10-20人;大幅度提高航速,改善机动性和其他性能,提高潜艇作战性能。实际上,这些也指出了俄核潜艇努力发展的方向。但是,没有对新艇的作战任务和武器装备提出具体的要求。对这一点,彼特罗夫等认为,有了高性能的艇,战术技术要求以后会定下来的。
    到1959年末,研发小组和设计局各专业科室一起,制定了有关新艇的研制原则:
    单壳体,并且不保证水上不沉性,
    从艇上的一个部位操纵全艇;
    研制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
    最大限度地减少艇员;
    采用高强度的材料;
    设置供全体艇员的逃生舱。
    半年后,1960年7月23日,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发出由勃列日涅夫和科西金签署的研制试验型综合自动化高速反潜鱼雷潜艇705型的No.704—290号决议,并批准艇的主要性能:正常排水量约1500吨,水下最大航速约45节,下潜深度不小于400米和艇员不超过15人。
    决议并说明动力装置为核动力,单回路反应堆,一台蒸汽轮机装置,单轴,对鱼雷射击、潜艇航行操纵、机械和系统应综合自动化。
    如果研制的705型核潜艇能满足上述要求,那就真是超越时代的“超前”核潜艇。
    
    彼特罗夫小组提出的A级核潜艇方案
    
    彼特罗夫小组提出了他们自己的设计方案。从图上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不同于苏联潜艇设计学派的设计方案,一种不同于苏联潜艇设计传统的新方案。
    1、全艇只划分为3个舱室。这就是西方设计流派的大分舱方案。
    2、单壳体耐压艇体结构,但又和西方的设计不同,耐压艇体为外肋骨,是为了有效利用舱室空间,可是为了使艇体表面光顺,又加了一层轻外壳。因为采用小储备浮力,舷间空间不需要用作布置主压载水舱,“舷间空间”很小。所以虽然有轻外壳,仍不算双壳体结构。
    3、艇的储备浮力很小,保证不了水上不沉性。
    4、采用了水滴型线型,并将指挥台围壳做成流线型、阻力很小的“高级轿车”型。围壳的舷侧壳板向下和轻外壳艇体“相切”,形成光顺的连接。这同时又扩大了指挥台围壳内的空间,在其中布置了漂浮救生舱、高压空气瓶和出入舱口等。
    5、鱼雷发射管在艇底部。这也是不同于一般的。鱼雷装载舱口仍只能设在首端上部,水线以上。装载鱼雷需通过住舱、工作舱室和自动控制部位甲板上的可拆板。
    6、艇上的观导设备很少,只有声呐、一部雷达和一根潜望镜。
    从作战使用的角度来看,海军可以对这样的方案提出很多不同的、乃至反对的意见。但是彼特罗夫小组认为,要想压缩排水量,提高水下航速,加大下潜深度,减少艇员人数,用苏联传统的双壳体、大储备浮力、小分舱的设计规范来设计,是做不到的。
    这个设计方案中包含的设计思想,成为日后设计工作过程中各方讨论、协调、争论的焦点,乃至总师和副总师反目的导火线。
    
    五个设计方案
    
    很显然,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在决议中对705型提出的要求是很难实现的。不仅那时做不到,就是40年后的今天也是很难做到的。设计局进行了多方案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放弃对不沉性的要求,取消柴油发电机和针对舰队的一些其他意见等等。虽然有党和政府的决定,但因为是在探讨过程中,海军总司令也决定:“让设计局完成小尺寸核潜艇的方案设计工作,提出他们的建议,同时海军第一研究院(即建于1946年的中央军用舰艇研究院)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这样我们就可以进行评估,看哪些建议是现实的,并作出决定,哪些建议我们同意,而哪些是我们不同意的。”
    海军总司令特别指出:航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保证艇员的救生问题,设计局要特别慎重进行研究。
    看来这位海军总司令不准备象为V级“作为例外”采用水滴型线型、单轴而开绿灯那样,再批什么“作为例外”了。
    在方案设计阶段,设计局研究了排水量从1560到2100吨,下潜深度包括400、500和600米,电力系统频率50、100和400赫和装备多种不同武器的设计方案。一共提出了5个设计方案。
    第1方案—单回路核动力装置,压水堆;
    第2方案—双回路核动力装置,液态金属冷却剂;
    第3方案—动力装置同第1方案,但在指挥台围壳内另有4具鱼雷发射管;
    第4方案—动力装置同第1方案,但装有8具“北极星”型的导弹。但苏联的Д—4导弹系统的导弹,长度和直径都大,发射筒内装不下。实际上本方案是不成立的;
    第5方案—按第1方案,但保证了海军要求的水上不沉性。
    方案设计资料在1960年的最后一天,发送各有关单位。元旦刚过后,1961年1月4日就在海军总司令那里召开了审查会。虽然会议是紧急召开的,但很多主要领导都参加了。
    会议赞同方案设计,海军总司令指示海军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制定艇的战术技术任务书。据分析,会议很可能做出了倾向于第2方案的意见。这一方案排水量为1560吨,液态金属冷却剂反应堆,水下航速44-47节,艇员15人。
    过去对方案设计说明书海军派出的总监督师是不出面签署的。可是这次,总监督师B·B·戈尔杰耶夫却在方案设计说明书上签署了3点意见:
    1、要保证水上不沉性;
    2、安装柴油发电机;
    3、要安装备用推进装置。
    这其中的第1点,成为日后有关各方争论的焦点。当然,这不是B·B·戈尔杰耶夫个人的意见。
    
    制定战术技术任务书
    
    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可以制定切合实际的战术技术任务书。战术技术任务书由海军制定,内容主要包括:艇的作战任务、排水量、武器、观导器材、航速及续航力、适航性和机动性、自给力和居住性、不沉性和生命力及其他特殊要求等。
    在讨论艇的战术技术任务书时,海军到会人数很多,为首的是海军副总司令П·Г·科托夫海军上将。会议上争议和分岐很大。争论的很多问题是带原则性的,如关于水上不沉性问题、武器的组成、备用动力;核爆炸时的安全半径和操作各系统的人数问题等。不过争议各方一致同意的是艇的排水量要小、航速要高,因此也要求作战器材和技术设备都应是最好的。
    实际上这是留下了继续争论的余地。各方只好暂时妥协。1961年5月初有关各方,包括海军、设计局和协作各方达成协议。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又于1961年5月27日以No.485-201号决议批准了705型核潜艇的主要战术技术要素:
    ——排水量不大于1600吨;
    ——6具鱼雷发射装置;
    ——水下全速43-45节;
    ——液态金属冷却剂反应堆。
    决议要求1962年1季度完成初步设计,1963年1季度完成技术设计。由196造船厂即苏达米赫造船厂建造。1965年进行航行试验。
    
    初步设计和总监督师的拒签
    
    在随后开展的初步设计中,逐个地解决了所有的重大技术问题,以保证实现战术技术任务书的要求。诸如确定了电力系统频率、选用“海洋”水声系统,确定艇的下潜深度以及通信
    器材、潜艇系统、自动化、居住性、作战情报系统等各方面的问题。
    设计局原拟定艇的下潜深度为600米,并向所有承制单位提出了研制能承受600米水深压力设备的技术要求,但是却遭到造船工业部门负责人的反对。再者,为加大下潜深度,艇体的重量也会加大,最后下潜深度定为400米。
    持续进行了15个月的初步设计,于1962年3月完成。设计工作深度大,图纸和技术文件的数量也比其他艇型的初步设计多。特别是,在设计说明书的扉页还有А.П·阿列克桑德罗夫院土批准的签署。
    初步设计的结果是排水量增大到1780吨,水下最大航速42—43节,未能满足战术技术任务书的要求。1962年3月31日设计局发出初步设计图纸和技术文件,但其中所列的战术技术要素、重量表和总布置图却意外地遭到总监督师的拒绝,这几乎等于否定了初步设计。
    由于在此前的2月21日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由Д.Ф.乌斯季诺夫主持,有海军总司令参加的审查会议上肯定了设计工作和艇的主要性能,因此,除上述外,总监督师还是签署了的。
    但不知为什么总监督师拒签这几份关系到潜艇的总体设计最重要的几份图纸和技术文件。
    
    技术设计和总设计师的最后一博
    
    初步设计并不解决所有的技术问题,仍有问题留待技术设计解决。所有的技术问题都应在技术设计中解决,一个不剩,这样才能在技术设计基础上完成施工设计,设绘施工图纸,制定工艺文件和试验文件等。设计工作矛盾各方的较量已经到了收官阶段。
    海军对初步设计的结果并不满意,因为排水量增大,航速降低和有其他一些问题。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因为设计局完全破坏了潜艇已经定型的构造型式和对潜艇所形成的概念,而首要的就是设计局放弃了保证水上不沉性的要求。
    1962年开始技术设计,1963年3月完成。在此仅举出其中最有戏剧性、最激动、也最关键的一场争论,即要不要保证A级核潜艇水上不沉性的问题。
    这时艇的排水量已上升到2000吨,水下最大航速只有41节。这主要还是因为设计局不保证艇的水上不沉性。这一方面是М·Г·鲁萨诺夫本人的决定,但也得到设计局内一些部门的支持。海军中也有一些潜艇军官认为,对现代核潜艇保证水上不沉性的要求是过高了。
    鲁萨诺夫原任653型飞航导弹核潜艇的总设计师。因为该艇装备的П—20型飞航导弹研制工作下马,653型的设计任务也就撤消,正好这时他又担任了A级核潜艇总设计师的工作。
    鲁萨诺夫要求严格,有着卓越的工程直觉和广阔的知识,很有个性,是一个优秀的总设计师。他经常以这样的精神来要求大家:要设计的是一型艇,如果都按你们每个人的做法,那设计出来的就是你们每个人的、各式各样的艇了。
    对水上不沉性的问题争论不下。就在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上,出乎意料之外,艇的副总师B·B.罗明声明,他对这一问题有着和总设计师不同的观点。
    从这一刻起,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就丧失殆尽。鲁萨诺夫无法原谅,他称之为的背叛行为。这“背叛行为”一词可能是指罗明原来是同意不保证水上不沉性的,而现在背叛了。或者指罗明背叛了他们的潜艇设计事业。
    1963年4月2日和3日海军和造船委员会的领导研究了艇的技术设计资料,特别集中地研究了技术设计中用于保证水上不沉性的柔性应急水舱。这反而引起了表面本已平息的争论,安装这些柔性应急水舱就要修改技术设计,改动各舱内的设备布置,使多数潜艇系统变得复杂,以及需要更换部分设备等等。这个柔性应急水舱的设置未被采纳。
    设计局提出了种种不需要保证水上不沉要求的理由。
    —为保证水上不沉性会降低艇的作战性能,加大排水量,降低水下航速和使机动性变坏。因为这需要多设置主压载水舱和舱内舱壁数量,要求增大高压空气量,增加自动化操纵和控制的设备。
    —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浮在水面的潜艇被消灭的可能性非常大。
    —就是在和平时期,核潜艇也是大部分时间在水下航行,因此和水面舰船碰撞的可能性很小。
    —计算表明,就是在碰撞后,潜艇结构的总强度能保持耐压艇体的水密性。
    ——为了保证水上不沉性,就需要有复杂的系统和设备,由于复杂,就要求能自动控制,其结果将降低可靠性,等等。
    柔性应急水舱是橡胶做的,用卡普隆的网包住,置于舷间空间的上部,充高压气后就可形成球形,抛出舷外,而其下端则固定在耐压艇体上。全艇装20个柔性应急水舱,每个37米3。在苏达米赫造船厂不仅制成了柔性应急水舱,还进行过试验。
    不难设想,海军对设计局提出的种种理由都不会同意,也不会同意在每艘艇上再背上20个大橡胶袋,作为柔性应急水舱。这些理由中也没有一条是援引美国核潜艇不保证水上不沉性的实例。那岂不是拿“外人”来压俄罗斯!
    保证水上不沉性的要求是写在当时苏联潜艇设计的暂行规则和要求上的:潜艇应具有水上不沉性。在耐压艇体内任一舱室进水及与其相邻的2个主压载水舱破损的情况下,潜艇仍应处于水面,且具有正浮力。此时横倾面》15°,纵倾角》10°……。
    这一要求,到今天并无根本的改变。有报道称,俄罗斯最新的拉达级常规潜艇已开始采用了小储备浮力、单壳体结构,准备用于出口,打入国际市场。不知是否也将用于俄罗斯海军,而在40年前又有谁能推翻这一设计规则呢?恐怕海军总司令也不能“作为例外”,批准放弃水上不沉性要求的吧。而且这一设计规则在当时苏联潜艇部队中也有不少维护者。
    1974年罗明接任了A级核潜艇的总设计师,其时鲁萨诺夫才65岁。如果不是因为健康原因或是他主动辞职的话(这也是可能的,因为A级核潜艇并没有按他的方案做下去),那么对于这样一型受到高度重视的核潜艇的总设计师来说,退下来似乎早了点。何况当时只有首艇K-64艇于1971年交艇,其余有5艘尚在建造之中,1艘(K-463艇)尚未开工。
    尽管如此,A级核潜艇仍是一型有很多优点和有所突破的核潜艇。A级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和新材料,是当时苏联核潜艇中排水量和主尺度最小的,水下航速和下潜深度最大的,艇员最少的,自动化程度最高的,以及其他一些优点,但是比起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对A级核潜艇研制的要求来说,则是未能全面实现的“超前”核潜艇。
    这是一段曲折而又真实的史实,是一个顽强的核潜艇总设计师的设计工作纪实。可以看到在核潜艇设计中要有所创新,不仅在技术上有种种困难,又会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遇到重重阻力。苏联核潜艇的发展史显示,虽然从V级核潜艇开始,突破了“常规线型”而采用了水滴型线型,但A级核潜艇也终未能突破苏联海军“捍卫”的确保“水上不沉性”的防线。这篇A级核潜艇研制工程纪事中的潜台词,就留给读者解读了。 苏俄第二代攻击型核潜艇:705型A级

    苏联的A级(705型、705K型)是和V级同为第二代的攻击型核潜艇。705型北约称为阿尔发级(Alfa),这和第三代的971型核潜艇阿库拉级的第一个字母同为A,因此其后的971型只好用全称阿库拉级,不能简称为A级了。945型(塞拉级,S级)和971型同为第三代的攻击型核潜艇,又称多用途型核潜艇。
    1960年7月23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发出由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签署的关于研制试验型的综合自动化高速反潜鱼雷潜艇的决定,并说明动力装置应为核动力、单回路反应堆、一台汽轮机装置、单轴,对鱼雷射击、潜艇航行、操纵、机械和系统应综合自动化。决定并批准艇的主要性能,包括对排水量、水下最大航速、下潜深度和艇员人数的要求。
    
    作战任务和主要战术技术要素
    
    A级的主要作战任务是搜索、警戒、跟踪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航母战斗群,并能在战斗中将其消灭。
    艇的总设计师是М·Г·鲁萨诺夫(1909年生于彼得堡,1936年和以后的造船工业部长B·E·布托马同时毕业于列宁格勒造船学院)和B·B·罗明(1974年起,原任副总师)。
    设计工作由143特种设计局(现为“孔雀石”设计局)完成。
    A级的水上排水量2300吨(A级中的705K型为2280吨),水下排水量3180吨;最大长度81.4米(705K型为79.6米),最大宽度10.0米,平均吃水7.6米。核动力装置OK-550和БМ-40A型,1部液态金属冷却剂反应堆,155兆瓦;齿轮传动式汽轮主机OK-7K,1x40000马X2台自主式汽轮发电机,2x1500千瓦单轴,可调螺距单桨;辅助动力,1台柴油发电机,1x500千瓦,银锌蓄电池1x112块,辅推电机2x100千瓦,辅推桨为双螺距桨。水上最大航速14.0节,水下最大航速41.0节(实际未超过39节),极限下潜深度400米(也有420米的报道),工作下潜深度320米(有350米的报道)。自给力50昼夜,艇员32人。
    值得注意的是,艇的水上排水量很小,2300吨,只相当于现代常规潜艇基洛级(877型,也是2300吨),水下的高航速,很大的极限下潜深度和很少的艇员数,但是这些并没有完全满足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的决定对A级核潜艇所提出的要求,不过在当时已经是比较先进的,是苏联核潜艇没有达到过的。
    
    结构和总布置
    
    A级采用了水滴型线型,双壳体结构。全艇分为6个舱。
    第1舱—鱼雷舱;第2舱—机电设备和辅机舱;第3舱—中央指挥舱,布置有各种电子观导设备;第4舱—反应堆舱3第5舱—汽轮机舱;第6舱—舵机和辅机舱。在艇尾部布置有辅助推进装置。
    耐压艇体由圆柱体和正截锥体组成。首端和尾端均为平面舱壁。第1舱和第2舱间的舱壁是阶梯形的(见总布置图上粗线条所绘)。第3舱的首尾端是球面舱壁。
    为了减轻艇的排水量和加大下潜深度,A级采用了钛合金制造艇体。钛合金除了强度大、重量轻外,还有低磁性和耐海水腐蚀的优点。
    
    艇的快速性与水滴型线型
    
    为追求水下的高航速,A级采用了水滴型线型,并对艇型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苏联的N级、V级、A级、M级、S级和阿库拉级等8型(V级有3型)攻击型核潜艇中只有N级是双轴、双桨的。自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作为例外”批准V级采用水滴型线型后,其后的几型攻击型核潜艇都毫无例外地采用了水滴型线型、单桨推进。
    A级潜艇除了采用最优化的长宽比外,为了使艇体光顺,指挥台围壳和上层建筑处的非耐压艇体也是光顺连接的,消除了指挥台围壳和甲板处的垂直连接、直角过渡,使得流经此处的水流更通畅,也消除了指挥台围壳两舷侧的水平甲板。
    为了减少艇体的摩擦阻力,要求钢板的表面粗糙度不超过10—15μ(微米)。艇上的流水孔和开口都做成可关闭的,以避免在水下时海水从开口处流进流出,增加艇体阻力。
    指挥台围壳也是很光顺的“高级轿车”型,看上去就象一部轿车装在艇上。这也是为降低指挥台围壳的阻力。
    首水平舵是可收放式的,在艇首部的中层处,水线以下。
    螺旋桨的转速为350转/分,这是很高的转速,不理想,但也是被迫的。因为如再降低转速,不仅要增加螺旋桨本身的重量,还要加大动力装置的尺寸和重量,而且艇的尾部舱室也布置不下。
    A级潜艇虽然是单轴单桨,但海军仍留恋双桨。单桨潜艇进出港时由于航速很低,舵效很差,有两部辅推螺旋桨,使艇便于离靠码头,便于机动,艇长对此是很欢迎的。否则就要靠拖船来帮助进出港,或者象有些艇那样在艇首、艇尾加装侧推装置。A级潜艇在高速时,也能有效地提高艇的回转性能,艇的机动性较好。
    经比较N级、长尾鲨级和A级的水下最大航速和海军部系数(括弧中),A级是较好的:N级30~31节(190)、长尾鲨级29—30节(350),A级41节(400)。
    
    液态金属冷却剂反应堆
    
    A级潜艇采用了液态金属冷却剂反应堆。
    早在1955年苏联就开始设计使用液态金属冷却剂反应堆的核潜艇645型,这就是采用铅-铋液态合金的BT—1型。在645型上有2台功率为17500马力的单壳体汽轮机,汽轮机在高蒸汽参数下工作。
    但是液态金属冷却剂的温度必须高于它的熔点(125℃),否则就会固化。而且在中子照射铋时形成的活性钋—210的放射性污染,使一回路的修理工作变得很复杂。后来,645型艇在使用中由于合金的氧化物和残渣落入活性区发生事故,不得不将645型艇沉没于巴伦支海。
    但是当时的苏联并没有放弃液态金属冷却剂反应堆的进一步研制工作,对装备于A级的核动力装置作了改进。整个动力装置比较紧凑,总体布置组合化程度高,自动化和机动性也较好,特别是和压水堆相比,经济性和重量、外形尺寸指标都较好,有利于减少A级潜艇的排水量,有利于提高水下航速。
    A级潜艇共有2型。区别是,705型装置的是OK-550核动力装置,而705K型的是BM—40型。两型都采用了模块化整体组合式设计。
    为了减轻A级潜艇上电气设备的尺寸和重量,采用了400赫、380伏的交流电力系统。这又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因为其他型号的潜艇电力系统或是直流电、或是50赫的。另配有400赫的变流机作为400赫的电源。比如N级(627型)就是用的直流电源。第二代核潜艇V级采用的是三相、50赫的交流电,这也是工业系统采用的。但是A级采用400赫的交流电,是利用提高电机转速,使发电机和电气机械设备减轻重量。此外,艇上还可组成统一的电网,因为不再需要为一些电子设备设置变频机了。
    —从表中可见,采用400赫的交流电,可以降低电气设备的重量和尺寸。虽然降低不多,但为了减少艇的排水量,设计局是“斤斤计较”的。
    —此外,可以使一些特殊的用户,从潜艇电网供电,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
    —可以减少个别特殊用户对电压曲线波形的影响和消除彼此间的影响。
    —藉助减少磁场的影响,提高潜艇的防护性和隐蔽性。
    
    气动液压式鱼雷发射装置
    
    虽然A级潜艇具有高航速、大下潜深度、高度的自动化水平等优点,但其所配置的武器,从有关资料所披露的来看并不突出,有点令人不解。
    全艇有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装置。据资料介绍,可以发射САЭТ—60、САЭТ—65型鱼雷,或24枚ПМР-1和ПМР-2型水雷,射击指挥仪是“沙尔岗”型。
    САЭТ—60是潜用反舰鱼雷,声被动自导系统,银锌蓄电池,航速42节,航程13千米,射深2-14米。
    САЭТ—65是由САЭТ—60声被动白导系统改进为双平面声自导系统的。但如果是双平面自导系统的话,就应该是СЭТ-5,即装备于D-l型上的СЭТ-65。СЭТ-65为潜艇和水面舰艇两用雷,银锌蓄电池,航速40节,航程15千米,1965年装备部队,射深将近400米,反潜鱼雷。从艇深来看很适用于下潜深度达400米的潜艇和从气动液压式鱼雷发射装置发射。
    值得注意的是A级采用的是气动液压式鱼雷发射装置,这种发射装置和W级、R级、N级等潜艇上的气压式鱼雷发射装置不同。气压式鱼雷发射装置发射时用压缩空气将管内的鱼雷和水一起推出管外,而且在鱼雷尚未完全出管时,无泡发射系统就将管内的高压空气和部分海水收入无泡发射水舱,以避免压缩空气出艇冒出气泡,暴露潜艇。
    如果发射深度为100米,压缩空气的压力就应大于10个大气压。这样的高压空气和海水发射时回收进舱内,不仅噪声大,艇员不好受,而且无泡发射水舱也承受不了,海水也会溅向舱内。
    液压平衡式鱼雷发射装置有一个带活塞的气缸。发射时,向气缸输入高压空气,活塞的传动杆就推动和发射管相通的水缸内的活塞。这时,水缸和发射管是都已充满海水的。于是,水缸内的活塞就将海水压入发射管,推动鱼雷出管。水缸活塞的两端均受等压,所以这种发射装置可以进行大深度的鱼雷发射。A级的鱼雷发射深度可达400米。
    据称,1971年12月曾在一艘705型艇上进行过“暴风雪”火箭鱼雷的发射,但以后未见正式列入A级潜艇的装备。
    作战情报系统“和弦”(МВУ—Ⅲ),可以处理“海洋”水声系统和“索日”自动导航系统获得的信息,确定3个目标的运动要素及另一个目标的方位,并将其显示在艇长的控制台面上;提出关于使用武器的建议,并将射击数据自动输入鱼雷、导弹和对抗装备中去。
    自动导航系统“索日”,这和装备于D-1型上的“托鲍尔”同属惯性导航系统。
    自动通讯系统是“闪电”,雷达系统为“凤头麦鸡”,电视系统是TB-1。
    水声系统是“海洋”。“海洋”和“刻赤”、“红宝石”同属第二代水声系统,其作用距离要比第一代的大3-4倍,具有功能更强的首部圆形基阵。“海洋”中一个主要的声呐就是“叶尼塞”。“海洋”站的功能:
    —探测潜艇、水面舰艇、鱼雷、水雷及其他障碍物;
    —处理数据,用于武器射击;
    —和潜艇、水面舰艇进行通信,识别(敌一我)所发现的目标;
    —探测其他正在工作的声呐站,并测定其信号参数;
    —保证潜艇的水下航行;
    —测定潜艇的真速(计及水流)及其他等等。
    “海洋”在探测能力方面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能安装在排水量较小、下潜深度较大的A级潜艇上,用400赫电源。1970年曾在太平洋舰队的AB-611型的6—89舰上进行过“海洋”系统中的主要声呐站的试验。
    
    提高自动化水平与减少艇员人数
    
    从A级的方案设计阶段开始,就深入地研究了综合自动化问题,艇员人数也压缩到了32人,核潜艇中没有比这更少的了。
    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出现,以及艇上器材设备的日益增多,自动化问题不断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是因为有些操作是人力不能直接完成的。由于艇员的反应可能不够及时,或者无法确定信息的精确性来及时制定和实现应采取的控制方案,甚至还有艇员可能误操时,自动化就显得十分必要。例如,反应堆控制棒的操作,是不能让艇员进入反应堆舱进行的。自动化还能有助于减轻艇员的劳动和减少艇员人数。
    为实现高度的自动化,研制单位对器材设备提出应能适合进行遥控和自控的要求,要求提高器材设备的可靠性,做到航行期间不需对其进行维护修理,以利于减少艇员。
    A级潜艇对武器的使用、战术情报的收集、处理、显示,以及艇的机动、驾驶操纵都可以进行自动控制和遥控。
    A级的自动化水平比已研制成功的其他几型核潜艇都高,能将所有作战器材、武器和设备的控制集中在总指挥部位,“和弦”作战情报指挥系统就是自动化水平较高的系统。对艇的运动、航向稳定性、下潜深度的控制,可由“铝土矿”系统来完成。自动调整均衡的工作由“坦”系统来完成。对动力装置的工作,包括电力系统、潜艇系统和装置等的工作情况,由“节奏”系统来保证控制和监控。所有舱室的门都可从中央指挥部位关闭。
    艇上还设置了可供全体艇员水下逃生的漂浮救生舱,这在苏联潜艇上也是首次。
    
    A级建造和服役情况
    
    首艇K-64艇为705型,由苏达米赫船厂建造(在建造期间该厂并入海军部造船厂),于1968年6月2日开工,1969年4月22日下水,1971年12月31日交艇。
    由于在705K型完成技术设计时,为705型建造的艇体己基本完成,如要换装成705K型上的БМ—40型反应堆动力装置,就得把第4舱整个换掉。另一方面,当时工业部门还提供不出所需的БМ—40型来。结果是,最后有4艘艇按705型,有3艘按705K型建造,共建7艘,都在北方舰队服役。705和705K型除反应堆动力装置不同外,排水量和艇的长度也略有不同。
    K-64艇在1971年11月码头试验(又称系泊试验)时,一回路中有一自控环路损坏,1972年2月又有一环路损坏。1972年该艇退入后备役。此时,批产艇的建造也暂停,有待查明事故原因。
    1972年4月,该艇进行出海准备工作时,不幸一回路冷却剂开始了凝固过程,采取种种挽救措施均未奏效,最终反应堆堵死,K-64艇被拖回北德文斯克拆除。首部的几个舱室包括鱼雷舱室和第3舱,被运到列宁格宁用作教学实习用。尾部舱室在北德文斯克拆毁,反应堆被封存在北德文斯克的一个岛上。1974年8月19日,K-64艇正式从编制中除名。
    K—123艇,705K型,在北德文斯克建造。1967年12月29日开工,比K-64艇开工还早,但1977年12月1日才交艇,1982年4月8日,一回路的冷却剂发生泄漏,放射性扩及全艇。从1983年10月6日至1992年8月27日,该艇进行了长达9年的大修。大修中切割了反应堆舱,并换上了新舱。1996年7月31日该艇从编制中除名。
    此外,在列宁格勒建造的还有K-316艇、K-373艇和K-463艇,都是705型,在北德文斯克建造的还有K-432艇和K-493艇,都是705K型。也有报道称,K-463艇未最后建成,就在船台拆除。
    这些艇的“命运”都不好,在90年代已全部退役,现在是一艘不剩。
    A级核潜艇从诞生(设计工作)起就倍受争议,研制工作历经艰辛。在最初的构思阶段,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都很重视,并得到了造船工业部门和海军领导的支持,最后又受到一些重要人物的批评和指责。然而也有赞美A级潜艇的,这主要是从事该艇设计、研究工作的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和海军中为数不多的艇队干部。
    A级核潜艇的优点是明显的:排水量小(2300吨),水下航速高(41节),下潜深度大(400米),机动性好,易于操纵。自动化水平高,艇员人数少(32人)。鱼雷发射装置的发射深度大,又首次设置了漂浮救生舱。这些都处于当时苏联核潜艇中的领先地位。艇的设计采用了过去没有采用过的多项新技术和新材料。
    但是A级核潜艇的缺点也是明显的,最主要的是液态金属冷却剂的核动力装置可靠性很差,事故频繁。美国人对此早巳舍弃不用。艇的噪声还较大。此外,有些设计局满意的,未必受到海军使用部门和工业部门的欢迎。例如,采用钛合金制造艇体就会因加工工艺困难复杂和价格太贵而不受欢迎,同时又会使钛合金的供应紧张。美国人也是不用钛合金造军用战斗潜艇的。“高级轿车”流线型的指挥台围壳,使艇员无法从首部甲板走到尾部甲板,艇员会感到不便。可关闭的流水孔、开口在设计、制造、安装上都会有一些麻烦。400赫的三相交流电,涉及苏联核潜艇的电制问题,同时也涉及一大批新电制产品的生产和老电制产品的存废问题。反对者不难从这些方面找到反对的理由。
    虽然在A级核潜艇的试验和操纵使用中未牺牲一名艇员,但也未立下显赫战功,甚至7艘艇都长期处于“限制使用”的状态,最后A级核潜艇终未被海军接纳。可能A级核潜艇研制的成败与得失有待俄罗斯潜艇史学家评说了。  介于二?三代间的攻击型核潜艇:685型M级

    60年代美国的弹道导弹核潜艇有了高速的发展,1961年就已开始建造第三代弹道导弹核潜艇拉斐特级,并率先装备了“北极星”A-2型导弹,后换装"海神"型,最后又有几艘换装“三叉戟’1型导弹。到1967年拉斐特级已建成31艘,美国研制第四代弹道导弹核潜艇已势在必行了。
    在这样激烈的军备竞赛形势下,处于冷战时期的苏联必需要有所应对。苏联的海军第1研究所经过论证,于1966年8月提出了大深度M级(685型)攻击型核潜艇的战术技术任务书,对70年代苏联的攻击型核潜艇提出了较高的战术技术性能要求,特别是对水下最大航速,最大下潜深度和所携带的武器。
    
    685型(M级)的战术技术要素
    
    685型(M级)的作战任务是搜索、跟踪和消灭敌核潜艇,攻击航母编队,大型水面舰船和运输船。685型是具有较强作战能力的攻击型核潜艇。
    685型先由第16中央设计局设计,后改由第18中央设计局(后来的“红宝石“)进行初步设计,并获得685型产品设计代号。1974年批准技术设计后即转入施工设计,1976年完成施工设计。总设计师是H·A·克利莫夫,后由Ю·Н·科尔米利曾担任。
    685型的水上排水量5680吨,水下排水量8500吨:最大长度118.4米,最大宽度11.1米,平均吃水7.4米:1座压水反应堆(190兆瓦),1台汽轮主机43000马力,2台汽轮发电机2X2000千瓦:单轴\单桨。1台ДГ-500型柴油发电机,1X500千瓦;2台辅推电机,2X300千瓦1组蓄电池,112块。水上航速14.6节,水下最大航速30.6节,用辅推电机时,水上航速可达5节。工作下潜深度1000米,极限下潜深度1250米。艇员57人。
    武器为艇首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装置,可携带22枚鱼雷和“石榴石”飞航导弹。
    
    685型的结构和总布置
    
    全艇为双壳体结构,耐压艇体由48-T钛合金制成,这是俄罗斯第3型采用钛合金制造的核潜艇。艇为球形首,水滴型尖尾,但和水滴型艇型又略有不同,艇中部是一个很长的平行中体,所以更象鱼雷的线型。685型比其他3型(P级、A级和S级)钛合金制造的潜艇的下潜深度都大很多,是世界上下潜深度最大的核潜艇。
    潜艇的下潜深度是一项重要的战术技术要素。在空战中的战斗机要抢占高度,潜艇的下潜深度大也可以占有作战使用上的优势。俄罗斯海军比较重视加大潜艇的下潜深度,下潜深度大:
    1)可以降低敌深水炸弹的命中公算。因为深水炸弹下沉到更大的深度,需要更多的时间,潜艇就有了更多的机动规避时间。
    2)可以利用水面舰艇声呐的盲区,避开水面舰艇的搜索。
    3)有利于避开敌反潜舰艇的搜索和攻击,通过反潜带。扩大潜艇坐卧海底的范围,以避开敌声呐的搜索。
    4)有利于降低螺旋桨的辐射噪声。下潜深度大,可以延缓螺旋桨空泡的出现。
    如果采用钛合金制造潜艇,不仅可以有效加大潜艇的下潜深度,还可以降低反潜飞机用磁探仪发现潜艇的可能性,因为钛合金不仅强度高、重量轻,而且又有低磁性的优点。
    这就是俄罗斯海军重视加大下潜深度,并且用钛合金制造潜艇的主要原因。
    685型采用钛合金制造耐压艇体,北德文斯克造船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工作,解决钛合金的加工工艺、耐压艇体的制造和耐压艇体强度问题。艇的下潜深度加大后,还要解决由于下潜深度加大后带来的一些问题:
    1)在大深度下,耐压艇体的变形也会加大,给耐压液舱,轴系、舱内铺板的设计及设备的安装都会带来新的问题。
    2)与舷外,海水有联系的设备、系统,也要能经受大深度的压力。
    3)潜艇在大深度失事时,如何将潜艇应急上浮至水面。
    4)如何拯救失事潜艇的艇员从大深度处脱险。
    对上述问题,设计局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采取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为了在大深度处潜艇发生事故时能应急上浮,艇上采用了一种吹除中组主压载水舱的火药吹除系统。因为在1000米的深度,艇上的高压空气系统气量不足,已经无力进行大深度的应急吹除。为研制火药吹除系统,进行过多次试验。试验时也曾发生过吹破压载水舱的情况,变成了不是火药吹除,而成了火药爆燃,但最终还是解决了火药吹除的安全问题。这是俄罗斯海军首次在大深度的核潜艇上采用火药吹除系统。
    为了拯救失事艇员,685型还配备了漂浮救生舱。救生舱位于耐压指挥室围壳内,圆筒形,直径上大下小,便于从艇上放出。能从1500米深度处上浮。舱内可容纳60—70人,有食物、淡水和无线电台,可在海上漂浮数日,以待救援。
    全艇分为7个耐压舱室。
    第1舱—鱼雷舱。上层有鱼雷发射装置,备用鱼雷存放架及通信设备,下层有1组蓄电池。
    第2舱—居住舱。有会议室、艇员住舱、食品舱、淡水柜及制淡装置。
    第3舱—中央部位,主要控制部位,“公共马车“作战情报指挥系统,数字计算机设备及应急柴油发电机。
    第4舱—反应堆舱。舱内有蒸汽发生装置及一回路全部设备及管路。
    第5舱—辅机舱及配电设备。
    第6舱—汽轮机舱。有1台主汽轮机组及2台汽轮发电机。
    第7舱—尾舱。有轴系,舵机及传动装置。
    在水平稳定翼的端部,还有2台浸水推进电机和辅推螺旋桨。
    遗憾的是,俄罗斯至今未公布过685型和661型(P级)较详细的总布置图。因此,所说的舱室布置情况,只供参考。例如,2台汽轮发电机是布置在第5舱还是第6舱,俄资料就有不同的报道。
    有意思且耐人寻味的是,对各只建1艘的661型和685型,在俄罗斯21世纪的一本海军出版物中,已不再将其列入俄罗斯核潜艇发展的序列中,仿佛将这两型核潜艇打入了“另册’。
    若将俄罗斯攻击型核潜艇的发展分为4代,则M级应位于第二代(V级和A级)和第三代(S级和阿库拉级)之间。
    
    685型的武备和观导设备
    
    艇首有6具533毫米的鱼雷发射装置。可以发射“石榴石”潜射战略飞航导弹(PK-55),射程可达3000千米,可装核弹头。“石榴石”是一种类似美“战斧“的巡航导弹,也采用惯性导航和地貌校正。”石榴石”导弹曾在V-3型(671PTM)上改装过,成为671PTMK型。
    本艇还可以发射“暴风“火箭助推鱼雷。这是一型火箭喷气动力装置的鱼雷,据称其航速可达200节,射程10—11千米。对于这样的高速鱼雷,目标是很难进行规避的。这是一型直航鱼雷。
    此外,本艇还可发射САЭТ-60M型鱼雷。САЭТ-60M是1969年对САЭТ-60型所作的改进型,采用声被动自导系统,速度约40节,射程约15千米。西方认为САЭТ-60M可装核弹头。这是一型反舰鱼雷。
    6具鱼雷发射管中可以布放6枚3种型号的鱼雷和导弹(各存放2枚),另6枚导弹和10枚鱼雷放在存放架上。
    艇上配有"鳐"(СКАТ,亦有译为"舡"的)主被动声呐。“鳐"声呐1978年列装,搜索距离可达200千米,比“卢比康”声呐的作用距离还大。
    本艇还配备有全纬度自动导航系统“牡熊星座-685”型,“海湾”(БУХТА)侦察雷达,"凤头麦鸡"(ЧНБИС)导航雷达,"闪电-Л"通信系统(包括“综合"卫星通信站,以及“茴香"和“树皮"短波和超短波电台)。有“公共马车”作战情报指挥系统。
    但是,在俄已公布的资料中,找不到有关M级装备潜望镜型号的报道,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是否俄罗斯在研究一种不穿过耐压艇体的新式潜望镜,或者是俄作者的遗漏呢?
    
    685型的建造和服役
    
    685型的施工设计在1976年完成后,并未立即开始建造。有资料报道,那时北德文斯克造船厂的车间和船台已被台风级所占用(台风级首艇TK-208艇于1976年6月开工,1980年9月才下水,第2艇TK-202艇于1978年4月开工,第3艇TK-12艇于1980年4月开工),相比之下,台风级的军事、政治意义比M级要大。直到1978年4月,M级才开始建造(也有1980年才开工建造的报道)。1983年艇经验收合格,交付海军,仅建1艘,是为K-278艇。
    1983年10月,K-278艇移交北方舰队。从1984年8月至1988年6月进行试验性运行。这第1艘大深度的潜艇,试验性运行的项目较多。除进行了极限下潜深度的深潜试验外,还进行了鱼雷发射试验,参加了舰队的演习,说明在1000米下潜深度,声呐和其他设备实际上很难发现K-278艇,敌方武器也很难对其进行攻击。
    K-278艇于1988年10月被命名为“共青团员’号。
    1989年4月7日,K-278艇在返回基地时,第7舱突然发生火灾。艇即发出损管警报,进行损管作业,但未能扑灭火灾,艇即上浮至水面状态。火灾引起了短路,失去了电源和高压空气。上浮后的潜艇也产生了横倾。艇员开始乘舢板离艇,但舢板又不够。派来援救的飞机投下的救生筏又离艇很远。最后因舱室进水,艇产生了大纵倾,迅速沉没在1685米海底深处,共有42名艇员丧生,但有资料报道生还者27人。这69人应是这次随艇出海的人数。漂浮救生舱,在这次事故中未能发生作用。
    火灾的起因,一直没有确切的说法。有种说法认为开始是局部火灾,但由于破坏了火灾附近高压空气总管的紧密性(据有关资料,该艇采用40MPa的高压空气),致使高压空气泄向舱室,造成供氧,使火势越来越猛。
    不过“红宝石”设计局和海军都没有说,艇的失事沉没是因下潜深度大,艇体结构强度不够造成的。
    由于打捞困难,苏联海军最后放弃打捞,而让K-278艇这样一艘世界上下潜深度最大的核潜艇从此长眠海底。  苏俄第三代攻击型核潜艇:945型S级

    S级和阿库拉级属苏联第三代攻击型核潜艇。还在进行第二代攻击型核潜艇各项工作的时候,海军和设计局就已经开始了第三代核潜艇的研究、论证工作。其中,就有高尔基市(现“下新城”,亦译为“下诺夫哥罗德”市)的112设计局(“天青石”设计局)的一项研究工作在1971年成为第三代中第一型核潜艇的基础。
    1972年,提出了研制大型多用途型核潜艇的战术技术任务书,同时海军要求将其排水量限定在能在苏联内地船厂建造,特别是在伏尔加河畔高尔基市的红色索尔莫沃船厂建造。
    1973年,苏联在“阿尔古斯”(意译是“双向接头”)计划中提出了反潜战思想。为此,开始研究了一项可以显示外部状况的“海王星”综合系统。
    在“海王星”综合系统中,新一代多用途型核潜艇是一种最重要的探测手段,是跟踪并消灭敌潜艇的手段。列入这一系统中的还有:探测潜艇各种物理场的固定系统,由舰艇或飞机布放的水声浮标,以及根据各种暴露迹象来探测潜艇的空间卫星系统。此外,还包括各种机动力量,如飞机和水面舰艇。“海王星”综合系统能对情报进行收集和处理、显示及分配。
    这一综合系统组成了苏联的反潜体系,是针对美国在60—70年代快速发展起来的核潜艇部队的。
    
    S级的作战任务和主要战术技术要素
    
    S级,北约称之塞拉级(SIERRA)(945、945A型)的主要作战任务是搜索、探测、跟踪敌导弹潜艇和攻击型航母编队,并在接到命令后进入战斗,将敌舰艇消灭。S级的主要武器是鱼雷、火箭鱼雷、反潜导弹,也可携带水雷。
    S级共有2型,S-1型(945型)和S-2型(945A型),由112设计局,即“天青石”设计局设计。Н·И·克瓦沙为总设计师。这也是这一设计局设计的唯一一型攻击型核潜艇。而实际上,阿库拉级才算是真正的多用途型核潜艇。
    S—1型的排水量为6300/8200吨(分子为水上的,分母为水下的排水量。下同);主尺度为107.0x12.2 x8.8米(最大长度x最大宽度x平均吃水,下同)。核动力装置OK-650A型,1部压水堆,190兆瓦,齿轮传动式汽轮主机1x50000马力,2台自主式汽轮发电机2x3200千瓦,单轴,低噪声可调螺距单桨;辅助动力,2台柴油发电机2x500千瓦,铅酸蓄电池。为了保证5节以下航速航行,艇上有2台外伸式全向推进器和辅推电机,2x300千瓦(有2x370千瓦的报道);最大航速12.2/35节;极限下潜深度600米,工作下潜深度480米。自给力100天,艇员60人。(水上最大航速有19节的报道。)
    为了完成规定的作战任务,海军最主要的要求是增大艇的下潜深度,要比第二代核潜艇大1.5倍;装备最新型的鱼雷、导弹武器,增加武器数量完善目标系统,并且要求能在高尔基市的红色索尔莫沃船厂建造。在内地船厂建造,对艇的排水量有限制。
    
    S级的结构和总布置
    
    S级的两型都采用双壳体结构、水滴型、大储备浮力、小分舱的俄罗斯典型设计方案。
    为了增大艇的下潜深度和降低排水量,艇采用了屈服强度为70—72千克/毫米2(kgf/mm2)的钛合金制造耐压艇体和非耐压艇体。耐压艇体的形状也比较简单,中部是圆柱体,两端是锥形体,而首尾端舱壁为球面舱壁,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施工。为了掌握钛合金的加工工艺,红色索尔莫沃船厂用钛合金制造了一个实尺舱段模型,还为将来建造超大深度潜艇用的强度更高的钛合金制造了一个半实尺舱段模型,一起运到北德文斯克,在专用的高压试验筒进行静力及疲劳试验。用钛合金制造艇体有效地降低了艇的排水量,加大了下潜深度,艇体也耐腐蚀,具有低磁性。
    非耐压艇体有冰区加强结构,保证艇能在冰区上浮。
    艇的耐压指挥室围壳是“高级轿车”型的,这是为了减小指挥室围壳的阻力。高高的垂直尾翼上有拖曳声呐基阵的导流罩。在艇体的流水孔和开孔处装有盖板,这是为了减小流水孔和开孔的阻力和产生的流体动力噪声。而且,在所有的主压载水舱都装有通海阀。为了在失事情况下(例如压缩空气系统遭到破坏或丧失气源)应急排除主压载水舱的水,设有一个应急吹除系统,能用燃烧发生器用燃烧固体燃料产生的气体,应急吹除2个主压载水舱,使艇上浮。此外,全艇还有一个漂浮救生舱,可以容纳全体艇员。
    在非耐艇体和耐压艇体的外表面还覆有橡胶防声呐涂层。为了降低艇的噪声,所有机械装置的安装都采用了双层减震,所有在低噪声工况时需要工作的设备都安装在多层减震的框架里。
    有2台АГ—300型柴油发电机及逆变器(2x750马力),可发出直流电供推进电机用及发出直流电供艇上用户用,这是当主动力损坏时作应急备用的电源及备用推进装置用的。
    全艇分为6个舱室。迄今尚未见俄发表其总布置图。不过据分析,其分舱情况和阿库拉级(971型)可能很接近。因为据俄相关资料介绍,1976年俄就决定971型以S级为母型,但不采用钛合金作艇体材料,而是改用屈服点为100kgf/mm2的高强度钢。此外,971型的设计是根据S级的战术技术任务书进行的。更引入注目的,是971型的设计工作跳过了初步设计阶段。
    夸大点说,971型是用高强度钢设计建造的S级。当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971型有些改进,比如,也和S-2型一样,装备“石榴石”型战略飞航导弹,比S级进一步降低了噪声等。
    根据有关资料和971型的分舱情况,有理由认为S级的6个舱为:
    第1舱—鱼雷舱。首舱有弹药存放架,并有纵向和横向传递的快速装填装置。在鱼雷发射架下方就是声呐基阵的围井。关于鱼雷发射管,据俄资料分析,S-1装备的是4具533毫米;2具650毫米;S-2是6具533毫米。但据S—1型第一艇K-239艇分析,其上装备的是8具鱼雷发射管。因此,在简氏战舰年鉴上,不仅排水量等数据和俄公开资料有出入,对鱼雷发射管数,更认定为8具。这是特别要在此说明的,因为这里引用的数据均源自俄罗斯相关资料。
    第2舱—中央部位和住舱。“公共马车”型作战系统也在本舱。
    第3舱—辅机舱。所有的升降装置都在本舱。
    第4舱—反应堆舱。
    第5舱—汽轮机舱。
    第6舱—辅机舱。
    S-1型的武备和观导设备
    和V级、A级相比,S级的武器和观导设备都有了加强。
    S—1型(945型)有2具650毫米的鱼雷发射管,可携带8枚650毫米的65-76型鱼雷或88P、“风”型反潜导弹。这2具发射管都布置在最上一排。另有4具533毫米的鱼雷发射管可携带32枚533毫米的УСЭТ-80鱼雷,“瀑布”型反潜导弹或M5“暴风”火箭鱼雷。
    65-76型鱼雷是65—73型的改进型,1976年使用,可装核弹头或普通弹头。直径650毫米,长11米。双速制,30/35节。航程相应为100/50千米。发射深度可达400米。采用尾流自导加声自导,燃油和过氧化氢为燃料。有一种意见认为,2000年8月奥斯卡级的“库尔斯克”号就是因为这型鱼雷燃料泄露,引起爆炸而沉没的。
    УСЭТ—80,直径533毫米,长8米,航速45-50节,航程200千米。发射深度大于400米,采用尾流自导加声自导。用银镁电池,海水为电解质。
    “暴风”型火箭鱼雷,533毫米口径,用固体燃料发动机,据媒体介绍其射程达10-11千米,速度可达200节。1977年研制成功,是一型直航鱼雷。
    “瀑布”型反潜导弹,533毫米口径,长8.2米。它的战斗部是一个小口径的УМГТ-1型自导鱼雷,其声频道的反应距离为1.5千米,射程8千米,最大速度41节。“瀑布”的发射深度可达150米,在20-21米深度(有资料报道为20—50米)发射时射程为5—50千米,从150米深度发射时为5—35千米。1981年装备部队。
    以上几型都曾装备其他几型核潜艇上。例如奥斯卡级装备有65-76型、УСЭТ—80型和“暴风”型;V-3型上有65-76型、“瀑布”型、“暴风”型等。
    装备于S—1型上的“风”型反潜导弹的最大航程和发射深度都比“瀑布”型大一倍,射程可达80千米,发射深度据称可达300米。既可装核弹头,也可配装УМГТ—1型鱼雷,于1984年装备部队。
    “风”和“瀑布”型,俄都将其列为第二代反潜导弹。
    此外,也有资料介绍,S—1级还可装备ТЭСТ-71型双平面线导、自导鱼雷。备ТЭСТ—71是一新型鱼雷,是在备СЭТ-65型的基础上研制成的潜用线导雷(СЭТ表示双平面声主动一被动自导系统的电动鱼雷),采用银锌蓄电池。其放线长度将近20千米,在鱼雷和在艇上都有线盘。应该说,苏联在研制线导鱼雷方面起步较晚,但ТЭСТ-71的隐身性能超过美国的Mk-48型鱼雷,只是Mk-48的航速较高(50节),因为Mk-48是采用活塞发动机的。
    ТЭСТ-71型发射深度约400米,在搜索工况时,航速24节,接收工况时为40节,并可多次转换工况。最大航程在15~20千米范围内(与航速有关)。[简氏战舰年鉴报道航速/航程为40节/15千米和25节/20千米]。有了线导鱼雷就能对鱼雷的运动和自导设备的工况进行监控,并可从艇上根据战术技术状况对鱼雷进行控制,如使其改变目标或停止自导。ТЭСТ—71于1971年装备部队。
    S—1型装备“舡-KC”(МГК-500)水声系统,该系统也曾装备V-3型核潜艇。有拖曳基阵,比V-1、V-2核潜艇上的“红宝石”МГК-300第二代声呐的发现目标的距离大,达230千米。此外,还有“闪电—МЦ”通信系统。这是一种自动无线电通信系统,系统中的设备可以接收几个短波信道和一个超长波信道。这一系统还能隐蔽自动调谐到工作频段的任何频率(在自动调谐时不发出电波信号,以免被发现)。系统包括卫通及“破雷卫”,有拖曳天线,可以接收超长波通信。“破雷卫”漂浮天线在D级核潜艇上也有。卫星通信系统是“交响乐”型。作战情报系统是“公共马车”型(台风级核潜艇也有)。
    此外,还有“弧度”(МРКП—58)雷达系统(台风级核潜艇也有)、MTK—10电视系统、电视潜望镜“库图姆”和“天鹅—21”型指挥潜望镜。
    
    S-1型的建造和服役
    
    S级中的S-1型为945型,共建2艘。其首艇K-239艇于1979年7月20日在红色索尔莫沃船厂开工,1983年7月29日下水,1984年9月29日交付部队,编入北方舰队。1994年12月入北德文斯克的“小星星”船厂中修。1998年5月30日由于财政经费不足而退出现役,转入“军用物资处理处”处理。
    另一艘K-276艇于1984年4月21日在红色索尔莫沃船厂开工,1986年7月26日下水,1987年10月27日交付部队,编入北方舰队。1992年2月11日在战斗训练中于基力津岛水域曾和美洛杉矶级核潜艇第2艘“巴吞鲁日”号(Baton Rouge)在水下相撞。K-276的非耐压艇体和指挥台围壳受损。1992年3月28日至1993年6月29日进行翻修(恢复性的修复)。而“巴吞鲁日”号受损严重,回港后已不再翻修,并退出美海军编制。
    S—1型现今仍有一艘在役,即与美核潜艇相撞的K-276艇。
    S-2型(945A型)的主要战术技术要素及建造和服役
    S-2型(945A型)是以945型为母型的改进型,Н·И·克瓦沙任总师,其作战任务仍同945型,但其武器有加强。
    排水量6470/8500吨,主尺度110.5x10.2x9.4米;核动力装置OK-6506型,1部压水堆,190兆瓦;组合式齿轮传动汽轮主机,1x50000马力,2台自主式汽轮发电机,2x3200千瓦单轴,低噪声可调螺距单桨:辅助动力1台柴油发电机,1x800千瓦:铅酸蓄电池。为保证5节以下航速航行,有2台外伸式全向推进装置和辅推电机,功率为2x300千瓦(也有2x370千瓦的报道)。
    最大航速12.2/35节。极限下潜深度600米,工作下潜深度480米,自给力100天,艇员65人。
    艇体材料仍是钛合金。全艇分为6个舱室,但也有分为7个舱室的报道。由于俄未公布S级的总布置图,分析下来.S—1型是分为6个舱室,但S-2型就无法判断了。
    S—2型和S—1型的武备不同,艇上没有650毫米鱼雷发射管,只有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以携带36枚УСЭТ—80鱼雷、M5“暴风”型火箭鱼雷或“瀑布”型反潜导弹。此外,还可从533毫米的鱼雷发射管发射“石榴石”型(PK-55)飞航导弹。这型导弹也曾在V级的671PTMK型(V-3型的改进型)的2艘试改装过。“石榴石”型是一型亚音速战略飞航式导弹,射程可达3000千米,可携带常规弹头或核弹头,打击地面目标,采用惯性导航和地貌校正,可称为苏联的“战斧”。“石榴石”型导弹数应计入36枚的鱼雷总数中。此外,艇上还有12枚“针—M”型对空导弹(有2个存放导弹的筒)。
    945A型将“虹—KC"换装为“虹—3”型(МГК—540型)水声系统,“弧度”МРКП—58换装为“弧度”МРКП—59型雷达,“库图姆”型潜望镜换成“信号—3”型。此外,在耐压指挥室围壳前端装有“航迹探测仪”的传感器,而在945型指挥室围壳尾部装有做试验用的水声信号侦察站。这些从附图上都可以看到。
    945A型共建2艘,由内河航道运往北德文斯克完成建造工作。首艇K—534艇在1986年2月15日开工,1989年7月8日下水,1990年12月26日交付部队,在北方舰队服役,后因核动力装置的活性区发生故障而进行翻修。第2艘K-336艇于1989年7月29日开工,1992年7月28日下水,1993年12月14日交付部队,在北方舰队服役。S-2型现有两艇均在役。
    本来准备在945A型的基础上再发展一型945АБ型,1990年3月就已开工,945АБ型将是一型接近第4代核潜艇水平的艇。由于缺乏资金,于1993年11月停建并拆除。
    用钛合金建造的S级只有4艘。苏联将批量建造的重点放在了用高强度钢材建造的第三代核潜艇阿库拉级上(971型)。而这型才可称为多用途型核潜艇,可执行对海、对潜和对陆的攻击任务,又携带有对空导弹的核潜艇。  苏俄第三代攻击型核潜艇:971型阿库拉级

    "猎豹“睥睨世界

    2001年12月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飞往阿尔汉格尔斯克州视察工作,并出席了在北德文斯克举行的”猎豹“号核潜艇的正式下水仪式。他亲手在”猎豹”号上升起了国旗,视察了建造厂,并向参加建造潜艇的有功人员授勋。这是普京就任总统以来第3次视察北方舰队。
    与“猎豹”号同属阿库拉Ⅱ级的前一艘则是早在1996年1月8日加入舰队的“野猪“号。
    “猎豹”号在1991年便在北德文斯克市的北方机械制造厂开工建造,但由于军费紧张,建造工作时断时续,1996年曾一度停工。1999年9月,普京视察北方机械制造厂,指示加快“猎豹“号的建造工作。2001年6月,俄通社从北德文斯克发出一篇报道—最新一艘阿库拉Ⅱ级“猎豹”号核潜艇已在白海进行最后试航。
    “猎豹”号融入了饿罗斯近年来最新的军事技术研究成果。据艇长科索拉波夫上校透露,该艇长110.3米,宽13.6米,平均吃水9.7米。正常排水量8140吨,最大排水量12770吨,下潜深度600米,水下最大航速33节,水面最大航速20节,续航能力为100天。潜艇共分7个舱,有78名艇员。最多可携带28枚装有核弹头的SS-N-21巡航导弹,弹头当量为10万吨TNT。此外,“猎豹“号吸取了”库尔斯克”号的悲剧教训,装备了更加完善的、可以疏散全部艇员的救生舱。
    “猎豹“号是目前世界上噪声最小的核潜艇之一,它所属的阿库拉级核潜艇噪声水平仅次于美国的海狼级。1995年,该级潜艇曾驶抵过美国东海岸,在那里停留一段时间后安然返回俄罗斯,美国海岸防御预警系统竟然没有丝毫察觉。而“猎豹”号则是阿库拉Ⅱ级的最新改进型,其在降噪方面又有了进一步的改善,俄罗斯在宣传报道时对此也刻意强调有加。
    阿库拉级由于性能先进,火力旺盛,造型亦酷,确可被认为是当今核潜艇中的翘楚。
    
    倍受垂青的艇形
    
    阿库拉级攻击核潜艇又披称为鲨鱼级—“阿库拉”在俄文里是“鲨鱼”的意思。它是苏联海军第四代攻击型核潜艇,俄方亦称其为971型。它由“孔雀石”设汁局设计,首艇“美洲狮”号于1982年在共青城船厂开工建造,1984年下水,并于1985年交付苏联海军服役。
    苏联有三种核潜艇在外型上极为相似:阿尔法级(A级)、V级和阿库拉级。“阿尔法”与“阿库拉”的名称都是以英文字母A打头,虽然前者小而后者大,但在大海上拍的照片往往因为缺乏参照物而大小莫辨,所以两者经常会被人们搞混。阿库拉级是在性能较好的V级潜艇上发展而来的,但性能比V级又有较大提高。
    它的首艇服役后,后续艇便安排在共青城和北德文斯克两个船厂同时建造,形成每年2条的生产规模。这样做是因苏联国土广袤,舰队被零散分隔,苏联北部是不便航行的北冰洋,太平洋舰队的舰艇尽可能由位于远东的共青城造船厂建造。
    阿库拉级的长宽比为8.2:1,较之美国海狼级的7.7:1,它离水滴型最理想的7:1的要求差别要大些,但从造型上说,阿库拉级是迄今为止潜艇里最接近水滴型造型的了:它前粗后细,艇身前部剖面线条呈椭圆形,到艇长2/5处艇宽达到最大值,随后艇身的外廓线条向潜艇中线收缩,非常象拉长了的水滴。反观美国的海狼级,它的艇身主线条前后一般粗,至少从造型上看,与水滴的形态还不是那么象。采用这样的艇型有如下好处:1.在排水量相同的情况下,减少了艇体的湿表面积,从而使该艇对主动声呐信号的反射面积减少,增加了潜艇的隐身性能,2.在排水量和主机功率相同的情况下,减少了艇体阻力,提高了潜艇的航速:3.减少了潜艇的回转半径,改善了机动性;4、小长宽比线型使耐压壳体直径增大,使舱室容积加大,从而允许容纳更多的仪器设备。
    阿库拉级在减少航行阻力方面还采取了其它措施:整个艇体表面平顺光滑、绝少突起,各种开口也减至最少:它在建造工艺上也颇为讲究:虽然它的首升降舵仍然习惯性地放在艇首位置,但当它收起时,它与艇体外表面结合得严丝合缝、不露痕迹。它的鱼雷发射管前盖导流罩亦如此,指挥台围壳的各种升降装置都设有外舱盖,当它们降下时,整个指挥台围壳非常平滑、不留孔洞,另外,它的指挥台围壳也选用了低阻造型,这种自V级核潜艇开创的指挥台围壳造型后来被A级与阿库拉级进一步发扬光大,乃至连美国最新型的弗吉尼亚级在其第5艘以后,也将采用类似造型的指挥台围壳,而且美国人还给它起了个名号不凡的名字,叫“先进指挥台围壳”。可以预汁,各国今后在设计新型潜艇时,这种指挥台围壳将是一种时髦。这类例子我们可以随手拈来,就象德军钢盔的造型一旦被美国认可和采用,各国便一窝蜂地跟在山姆大叔后面、争先恐后地也为自己的陆军配备这种造型的钢盔,生怕自己落伍。而在此前,谁都知道这种盔形防护效果最佳,但谁都怕自家形象会因此跟纳粹沾边儿。
    俄罗斯一直以动物命名阿库拉级:首艇为“美洲狮”号(已退役),第2条艇为“海豚”号,第3条艇为“一角鲸",另外还有诸如”美洲钓“、”黑豹“、“狼”、“虎”、“龙“、”花豹"等等。
    在历史上俄罗斯曾有"猎豹"号潜艇,该艇于1917年在波罗的海沉没。新下水的阿库拉级潜艇以其命名,有缅怀,纪念的含义。
    由于阿库拉级性能出色,倍受俄罗斯海军的垂青,是继V级潜艇后建造最多的一级艇型。
    苏联/俄罗斯共建有"阿库拉"型(971型),I型(971U型)与Ⅱ型(971A/971M型)三种型别,其中"阿库拉”型造了7艘、I型5艘、Ⅱ型4艘。
    
    迷一样的“阿库拉”
    
    由于阿库拉级改型众多(据某些研究潜艇的人士推测,在同一型别中,甚至还有用钛合金制造的深潜型),关于其性能数据有许多相互矛盾的说法,甚至包括俄罗斯自己也说法不一。按俄罗斯1995年以前发表的资料,它的水上排水量为5700吨,水下排水量为7900吨,这里我们把它认定为“阿库拉”型:而在俄方出版的《1997—1998俄罗斯舰艇》一书中,它的水上排水量为8140吨,水下排水量为12770吨—不过这个数据若推敲起来会令人费解:依此计算下来它的储备浮力将超过50%,储备浮力如此之大会带来许多弊端,因而我们有理由对它的排水量数据有所保留,苏联潜艇的储备浮力一般都在30—40%左右,因而其抗沉性较之西方潜艇为好,但储备浮力过大也会造成潜艇的水下排水量过大,不利于潜艇水下的高速航行,此其一;其二是潜艇上浮时所耗用的吹除压载水柜的高压气也会因此消耗过多。显而易见,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潜艇在给高压气瓶组充气所耗费的时间就会加长。由于充气时潜艇必须在潜望深度以上的深度航行,因而它的隐蔽性将被大打折扣。从战术使用来看,储备浮力过大弊端亦多—而另外的资料来源称阿库拉Ⅱ型核潜艇水上排水量为7500吨,水下排水量为9500吨。总之,彼此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阿库拉级的其它数据也是五彩纷呈:最高航速从28节、33节到35节不等,最大下潜深度有400米,520米到600米之说。不过,从苏联/俄罗斯后期研制的潜艇看,下潜深度都很大,这应该是出诸军方提出的设计要求。所以,最大下潜深度400米这个数值应该可以排除,关于它的定员则有63名到78名的不同说法,等等。这些都使我们在了解”阿库拉”时如同雾里看花。
    
    性能:着眼隐身
    
    阿库拉级强调隐身性,因而千方百计降低噪声便成了俄罗斯设计师进行设计时的重点:他们对潜艇外形、总体布局、设备选择、管路降噪,隔振措施、材料使用等等各个环节进行了精心设计,并且不惜增大排水量以安排众多的减振降噪设备。他们采用水滴型艇体以降低流体噪声;采用平滑,开口很少的艇体外表以减少涡流噪声;采用低噪设备以降低机械噪声;大量安装减振浮阀以防止机械振动向艇体传递;采用加工精度极高、叶型设计考究的7叶大侧斜螺旋桨以降低螺旋桨航行噪声。
    采取了这些措施后,阿库拉级的水下航行噪声降到了110分贝,低于美国洛杉矶级最新型改型的噪声水平。就是与美国新一代的海狼级、弗吉尼亚级相比也相差不大。
    另外,它还一如既往地在艇身外表敷设消声瓦,以减小敌方主动声呐的回波反射。
    据说,以前美国潜艇远在100千米的距离上就可发现吵吵嚷嚷的苏联核潜艇,但现在这个距离急遽下降到十几千米,在海情复杂时,几乎是擦身而过美国潜艇也发现不了俄罗斯潜艇,这绝不是危言耸听。90年代初期,美国洛杉矶级第2艘SSN-689号在俄罗斯科拉半岛军港入口处与俄罗斯塞拉I级核潜艇在水下发生了不太严重的撞击,这说明俄罗斯潜艇的降噪技术已经取得了惊人的进展。
    
    火力惊人
    
    8具为常规设置(4具为650毫米,4具为533毫米口径),全部布置在艇首,并采用可在大深度发射的液压发射方式,这点与美国潜艇不同。但据俄资料介绍,还有两艘艇K-157和K-335经过改装具有14具鱼雷发射管,除8具常规发射管外,还有6具533毫米口径的发射管是设在耐压艇体外面的,因此,不具备水下再装填能力,这有点象战斗机携带的导弹,打完了算。虽然英国人前些年曾设想过这样布置发射管,被称为“马格耐姆”发射系统,但只有俄罗斯付诸实现。
    该级艇载弹量亦同样惊人:可携带40枚鱼雷或导弹,美国海狼级的载弹量是52枚,相比之下,阿库拉级还是稍逊一筹。若是仅执行布雷任务,水雷数量还可在此基础上翻番,最多可达80枚,只不过没谁这样出海作战。
    它的533毫米发射管可发射533毫米口径鱼雷、SS-N-15反潜导弹(俄罗斯版的“萨布洛克”)、“俱乐部-S”导弹族以及SS-N-21(俄罗斯人把其称为RKV-500M型)对陆巡航导弹。当然,还有水雷。
    阿库拉级核潜艇的远程对舰火力亦大为可观,如若装载"俱乐部-S"系列的3M-54E或3M-54E1潜-舰导弹,它具有单艇对水面舰艇编队发起饱和式导弹攻击的能力。正因为阿库拉级可携带SS-N-21对陆巡航导弹,俄罗斯把其称为多用途潜艇。
    阿库拉Ⅱ级的650毫米发射管可以发射650毫米口径鱼雷、SS-N-16反潜导弹等。65型鱼雷是一种大口径、大威力、远射程的鱼雷。俄罗斯的65型鱼雷有两种:65-73型用于反舰,65-76型为反舰/反潜两用型鱼雷。其中值得一提的是65-76型鱼雷,它弹重4500千克,弹头装药450—500千克,可以是核或常规装药。它采用尾流自导+声自导,泵喷推进,航速30节时航程可达100千米(此时一般用来反舰),航速50节时航程可达50千米,最大潜深400米。
    这种鱼雷造价昂贵,而且由于使用过氧化氢作燃料,其安全性不好。许多迹象表明,“库尔斯克”号就是披它葬送的,这对今后这种燃料在鱼雷上的应用会产生限制。
    阿库拉级的管内武器发射后能快速装填,它的武器发射速率很高。阿库拉Ⅱ级还在它的指挥台围壳处布置有SA-N-5/8短程防空导弹发射装置,载弹量为18枚,因而具有一定的防空能力,这是其它核潜艇所不具备的。
    
    优异的电子设备
    
    该艇装有“鲨腮”频艇壳声呐、“鼠叫”低中频主被动声呐,甚低频拖曳式线列阵声呐及声速仪等水声设备。它的水声对抗系统有两种:一种是从533毫米鱼雷管发射的潜艇模拟器,直径533毫米、长4米,是个重达800千克的大家伙,其航速15节,航程为15千米,能模拟潜艇的噪声,声呐回波并进行噪声干扰。遇到对方的反潜自导鱼雷攻击时,它又是声诱饵,负责把对方的自导鱼雷引开。
    另一种是口径为170毫米的气幕弹发射器,它能发射气幕弹。气幕弹里装有化学药剂,遇海水后会产生大量的气幕,以阻隔对方潜艇或鱼雷声呐的探测,其作用相当于坦克遇敌反坦克导弹攻击时施放的烟幕弹。
    该艇装有“魔伴”搜索雷达、“停车灯“雷达侦察仪、“公园灯”测向仪,“克里木-2”敌我识别装置,”帽沿“及“砖堆”电子对抗系统。
    该艇的作战指挥系统与动力系统都实现了自动化。潜艇的艇务与损管系统也实现了自动化。一条水下排水量万吨级的核潜艇,其艇员仅为78人,跟比它小得多的日本春潮级(71名)差不多,而美国的海狼级与洛杉矶级都是133人。由此可见阿库拉级的自动化水平之高。
 俄罗斯第四代多用途型核潜艇:885型雅森级

    殊途同归
    
    885型雅森(岑树)级核潜艇亦被西方称为北德文斯克级,是俄罗斯即将推出的最新一代多用途导弹核潜艇,既可作为飞航导弹核潜艇对敌方水面舰艇编队发起饱和突击,又可象攻击型核潜艇一样进行反潜作战,还可装载陆攻巡航导弹,对敌方陆地目标进行常规战术攻击与战略核打击。它既是对苏俄特有飞航导弹潜艇的肯定,又是对以往苏联潜艇用途划分过细的设计思想的一次否定。在潜艇设计上,苏俄与美国分别代表了东西两大流派,最后却殊途同归,都走上发展多用途导弹核潜艇的道路。
    放眼当今各国武器的发展,装备一代、预研一代是共同的规律。在奥斯卡级之后该类潜艇的何去何从问题上,苏联动手相当早。作为其后续艇型,雅森级核潜艇计划始于1977年,此时奥斯卡级还没开工(其首艇K-525“阿尔汉格尔斯克’号1978年才开工建造),因而苏联的决策者与设计师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深入的思考。
    据俄罗斯媒体披露,70年代后期,苏联在新一代核潜艇发展的问题上曾有过争论与反复,传统与创新就象一对阋于墙的兄弟,它们总是相伴相生,但学术思想的碰撞往往会产生科学的火花。雅森级于1985年被列入苏联海军新的建造发展计划,并于80年代末由列宁格勒第18设计局(即“红宝石”设计局)开始着手设计,总设计师为库尔米利奇。在苏俄,它被称为第四代核潜艇,与美国的海狼级核潜艇同年(1977年)起步。此前,苏联各装备、研制了三代战术核潜艇:攻击型有N级、V级,阿库拉级:飞航导弹型有E级,C级与奥斯卡级,这个“第四代核潜艇’的叫法颇有些将门派归于一统的意味。
    
    携载超强导弹
    
    红宝石设计局同海军第28研究所、机械制造科研生产联合体(负责宝石导弹设计)以及“革新家”设计局(负责“俱乐部“导弹设计)一道,组成了一个阵容强大的开发研制集团,它们密切配合、协作攻关,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大量的工作。在紧紧围绕着以使用P-800“宝石“导弹为核心武器的原则前提下,还为该艇装备其它导弹进行了周密的考量,这就大大地增强了雅森级对水上、水下和岸上目标进行打击的能力。
    雅森级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火力强大,在指挥台围壳后的导弹舱内布置8个多用途导弹发射管,每个可放置3枚“宝石”反舰导弹,共可携带24枚(导弹总设计师为叶夫列莫夫)。
    此外,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还可携带、发射P-900“阿尔法“(SS-N-27)反舰导弹。在执行对地攻击时,还可携带,发射同等数量的SS-N-21或3M-14E导弹,故其火力蔚为壮观。
    俄媒体透露,目前,一种新型巡航导弹正在进行飞行试验,既能携带核弹头又能携带非核弹头,最大射程超过5000千米。导弹采用了隐身设计,雷达反射面积很小,具有很高的命中精度(命中误差为5米左右),但消息来源没有透露导弹名称,估计指的是SS-N-X-24的改进型。SS-N-X-24导弹俄罗斯称之为P-750“雷”,一旦该导弹试验成功,雅森级也可装载、发射这种导弹。
    值得一提的是雅森级携带的“俱乐部-S”导弹族,是由俄罗斯“革新家“设计局研制,被称为“俱乐部”或“绿松石“是由PK-55“石榴石”导弹(即SS-N-21)发展而来。"俱乐部"导弹族是几种不同型号导弹的总称,可攻击水面舰艇,潜艇和岸上固定或低速机动目标。其研制工作始于1985年,1993年在莫斯科航空展览会上首次展出。
    “俱乐部”目前又分为两种系列:一种是"俱乐部-S",用于装备有标准533毫米鱼雷发射管的潜艇;另一种是“俱乐部-N”用于装备有通用导弹垂直发射装置的水面舰艇。"俱乐部"系统可使用的导弹包括:用于攻击水面舰艇的3M-54E和3M-54E1;用于攻击地面目标的3M-14E,用于攻击潜艇的91RE1和91RE2。其中"俱乐部-S"使用3M-54E或3M-54E1。3M-14E和91RE1;“俱乐郎-N"使用3M-54E或3M-54E1、3M-14E和91RE2。
    3M-54E和3M-54E1剧组成了反舰导弹族,两者的级数不同。其中3M-54E为三级反舰导弹,包括固体燃料助推级、亚音速有翼低飞级和超音速低飞末段级,其飞行中段采用惯性导航,末段采用主动雷达寻的。该导弹是世界上第一种装备超音速低飞末段级并由鱼雷管发射的反舰巡航导弹,可装备驱逐舰、护卫舰,小型护卫舰和潜艇。3M-54E1则是亚音速反舰巡航导弹,包括助推器级和亚音速有翼主发动机级,用于装备水面舰艇、潜艇。
    3M-14E是用于打击地面目标的巡航导弹,由助推级和亚音速主发动机级组成。导弹上的控制系统包括气压式高度表和“格罗纳斯”卫星导航接收机。采用气压式高度表的目的是为了以地形匹配方式保持导弹的飞行高度,二是导弹的隐身性能比使用雷达高度表更好。
    91RE1和91RE2均系反潜导弹,其战斗部都是具有水声导引头的鱼雷,用于打击敌潜艇,两者的区别在于助推器的配置不一样。
    装备“俱乐部”导弹系统的潜(舰)艇利用通用的火控系统为导弹制定飞行任务,并将其输入导弹,进行射前准备工作。所使用的导弹均使用通用的岸基系统进行例行检查和维护。
    从水面舰艇或潜艇发射后,3M-54E和3M-54E1按相似的弹道飞行。当导弹爬升至150米高度时,固体助推器被抛掉,弹体下的进气口张开,喷气式主发动机启动。同时,弹翼和尾翼弹出,导弹下降至海平面以上10—15米的巡航高度飞行。
    当距目标30—40千米时,导弹再次爬升至较高的高度并启动其ARG6-54主动雷达导引头。ARG6-54雷达的长度为70厘米,直径42厘米,重量40千克(不包括天线罩),最大作用距离60千米,可在5—6级海况下使用。
    3M-54E以2.9马赫的速度飞行,在距目标20千米时下降至3—5米的高度,以超音速攻击目标。3M-54E1则以高亚音速攻击目标。
    3M-14E与美国“战斧"陆攻巡航导弹相似,而91RE1和91RE2可以说是俄罗斯版的"萨布洛克"和"阿斯洛克"。
    由于“俱乐部-S"导弹族能执行反舰,反潜与对地攻击等多种作战使命,所以潜艇可以根据作战任务携带相应弹种。此外,导弹的检测、保养所需的技术保障设备也被大大简化,使维护成本降低。
    
    调整设计方案
    
    从俄罗斯媒体不同时期发表的线条图推测,雅森级的设计方案有过重大的改动。早期型设计方案的指挥台围壳外型类似塞拉级(945型):鱼雷发射管布置在艇首;采用泵喷推进器。据报,雅森级原计划采用P-100“白蛉"(即现代级驱逐舰装备的SS-N-22型)导弹,该导弹于7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从其研制时间看,与1977年初露端倪的雅森级是相互呼应的。当光流转到1985年时,苏联海军新的建造发展计划出台,这一年,P-800"宝石’导弹开始上马,雅森级计划装备的导弹也改为装备这种射程更远的。雅森级的整体设计方案也发生了重大调整:指挥台围壳外型采用类似阿库拉级(971型)的低阻造型;鱼雷发射管布置在艇体中部;采用7叶大侧斜螺旋桨推进,等等。之所以由先进的泵喷推进改为螺旋桨推进,估计是由于俄罗斯泵喷推进技术还不成熟而不得不出此下策。可以佐证的是,1998年俄罗斯才在877M型(基洛级)上进行安装泵喷推进器的877B型(即Б-871号)的改装工作,并于2000年底,2001年初开始试航。877B型是试验艇型,主要用来验证潜艇泵喷推进技术,新的雅森级设计方案采用螺旋桨推进,可能也是出于技术上的制约与无奈。
    雅森级的新型综合声呐系统被称为“阿亚克斯”,其有效探测距离为100千米,能适应各种复杂的水声条件,从而使搜索能力大大提高。该系统巨大的低频主被动搜索与攻击声呐的球型基阵设在艇首,占据了艇首的主要空间,鱼雷发射管因此后移,改设艇体中部。雅森级共有8具鱼雷发射管,左右舷各4具,可发射鱼雷、反潜飞弹以及"俱乐部-S”导弹族的各型导弹,亦可以用来布雷。其布置方式与苏俄潜艇以往的鱼雷管布置方式彻底告别;在它的两舷还装有舷侧声呐;方向舵上方设有与阿库拉Ⅱ级“猎豹"号类似的管状拖曳线列阵声呐导流罩,其拖曳线列阵声呐为“纸牌(Skat)-3"型,该综合声呐系统还包括水声测深仪,测冰仪,探雷声,内和水声通信系统等。雅森级还安装了集体逃生舱。
    雅森级安装了改进的综合导航系统,其中惯性导航系统为半解析连续修正式,并使用了静电陀螺。艇上装备了I波段搜索雷达、雷达侦察仪、电子侦察设备以及其它的光电探测装置。
    雅森级装有一座KTP-6型一体化反应堆,功率196兆瓦,反应堆有比以前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重量和尺寸都减小,是一种优良的自然循环式反应堆。反应堆采用全新的电子监测系统进行综合检测、操纵和控制,高度自动化和电脑化,有自动告警,紧急自动停车和自测能力。主机舱装有2台rT3A型汽轮机,最大输出功率43000马力。西方推测该艇的最大水面航速为20节,最大水下航速31—35节,俄罗斯公布的数据为28—31节,两者有一定出入。
    应该说,苏俄新型潜艇在技术指标上取得的长足进展就是噪声大为降低,其战术意义非常重大。雅森级为了降低舱内噪声,除了在主机等主要噪声源安装了减震基座(据西方推测,它采用了技术先进、效果更佳的主动减振技术),隔音装置和对艇内机械装置进行了降噪设计外,同时还敷设了多种高效消声瓦,因此该艇所产生的水下辐射噪声与声反射信号强度比阿库拉级核潜艇更低。它采用了俄罗斯最先进的潜艇技术来设计制造,充分反映了俄罗斯潜艇向多用途、深潜,安静,自动化发展的趋势,为其核潜艇的代表作。西方潜艇专家认为,雅森级具备的先进技术和总体性能,与目前最先进的美国海狼级核潜艇相当,是一型优秀的核潜艇,因而它是个更难对付,更为危险诡异的水下杀手。
    
    重振昔日雄风
    
    雅森级首艇于1993年12月21日在北德文斯克市的北方机械制造联合体(即北方造船厂,以前亦被称为402造船厂)开工建造,2001年底交付俄海军的阿库拉Ⅱ级“猎豹”号(K-335)就是由该厂建造的。雅森级首艇已于2005年下水,计划在2007年服役。
    自普京执政俄罗斯以来,对俄罗斯海军的发展倾注了很大心血,在任俄联邦总理期间就曾多次视察海军部队,就任总统后又几次参加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并乘潜艇出海考察装备和训练状况。普京在接见海军院校毕业学员时提出了“重振俄军雄风必须首先从海军开始"的观点。他多次强调:“俄罗斯必须加强远洋舰队建设,加强在世界各大洋的存在,以捍卫俄罗斯的利益。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能成为世界大国。”在2001年的海军节上,普京再次重申,“俄海军在历史上和将来都是国家力量的象征,必须确保海军的战斗力,必须用先进武器来装备海军,海军的强大有利于巩固国家安全,捍卫俄罗斯在21世纪的国家利益”。
    为了重振昔日雄风,普京总统签署了《俄联邦海军未来十年发展规划》,随后又签发了《俄罗斯联邦海洋学说》。这些法律性文件为俄罗斯海军制定了21世纪初发展战略,勾画了未来俄海军从人员编制,舰艇装备到组织指挥的远景蓝图,吹响了俄罗斯重塑海上强国梦想的号角。为了对海军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直接掌控,普京还下令在政府内组建一个其他军种都没有的海军委员会,成员由政府各主要部门一把手组成,目的是为海军发展提供雄厚的经费和法律保证。
    近几年俄罗斯经济已走出低谷,如果这个势头能够得以保持,发展,那么俄罗斯的海军建设将会迎来一个春天,雅森级潜艇也必定会否极泰来、早日下水并加入俄海军的战斗序列。
    
    885型雅森级诸元:
    长:110米
    宽:12米
    吃水:8.4米
    水上排水量:5900吨
    水下排水量:8600吨
    最大水面航速:17节
    最大水下航速,28节
    作战深度:450米
    晕大下潜深度:550米
    武器:导弹垂直发射筒8座,"宝石"或SS-N-21导弹24枚:533毫米鱼雷发射管8具,可携各型武器30件;“俱乐部-S”导弹24枚。
    艇员数:80(军官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