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之回忆啥意思:友情类诗歌鉴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10:35

                                           ~~~友情类诗歌鉴赏``````

友情是人类情感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她与家国情、儿女情、故乡情等等,共同构建成人们心魂的依托、精神的支柱。很难想象,一个人如果缺少了温馨的友情滋润,关闭掉心灵的这扇窗子,将如何渡过这一生!正因为如此,在文学史上,友情题材理所当然地占有重要的位置,从来都为文人作家所珍重。友情题材表现于文学创作上可谓源远流长。从《诗经.伐木》篇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到屈原《九歌.少司命》歌吟人生悲欢时“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的深切感受。从历史佳话伯牙鼓琴钟子期知音的传说,到春秋时管仲和鲍叔牙之交的美谈等等,可以说,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友情的滋润与陪伴。

    友情,原不是单调的肤浅的情感,她的多样性以及深刻性绝非某种模式所能规范、所能划一,因为人们的生活原就是丰富多样的。层面各异,经历有别,时代不同,决定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友情的多姿多彩。人们根据各自的体验,累积着友情的各种感受,稍加分辨就不难发现友朋之交是可以分别为:患难交、金石交、道义交、贫贱交、君子交、生死交、神交、忘年交等等。于是,心相通的知音,默契式的理解,义无返顾的支助或警戒,种种情谊的侧重之面,将友辈又可分辩成:挚友、诤友(能直言规劝的朋友)、畏友、韵友、战友……正是这种价值意义上的人生体验的审察分辨,人们将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小人之交,和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的乌合之交排除于友情这圣洁的界域之外。

    常听人说,人世间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童时代。这是一句极其悲凉的话,居然有那么多的人赞成,人生之孤独和艰难,可想而知。其实,孩童时代的友情只是愉快的嬉戏,成年人靠着回忆追加给它的东西很不真实。友情的真正意义产生于成年之后,它不可能在尚未获得意义之时便抵达最佳状态。

    在文学史上,有一个很有名的成年人的友情故事,那就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以它为题材创作的诗文戏曲话本小说,真是难以计数。因此,这个故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一般的。

一、知音情长

——俞伯牙知已难觅摔琴谢知音

    有道是,人生得一知已足矣!如今,也称理解万岁!古往今来,寻知音、叹知音的诗文无数。如下列诗句词句: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孟浩然)

    可见知已难觅,知音可贵。这里并不是说世上难觅友情,而是只是友情的错位。在人生的诸多荒诞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友情的错位,这个错位更让渴求友情的人类感到悲哀。因此,难得对了位的友情便格外珍贵,并传为佳话。比如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上述的诗与词中都提到了琴和知音,因为那个著名的故事是由音乐来接引的,接引出万里孤独,接引出千古知音,接引出七弦琴的断弦碎片。一个无言的起点,指向一个无言的结局,这便是友情。人们无法用其他词汇来表述它的高远与珍罕,只能留住“高山流水”四个字,成为中国文化中强烈而飘渺的共同期待。

    要读懂这些诗的内涵,让我们重温一下传颂千百年的伯牙摔琴谢知音的诗歌和故事: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此为伯牙摔琴诗,伯牙是春秋时楚国人,在晋国做官,官至上大夫之位。一日行路水上,时值中秋之夜色,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船暂泊山崖之下。不多时,风平浪静,雨止云开,伯牙在船舱中独坐无聊,命童子取琴来弹。伯牙一曲未终,“刮喇”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大惊,叫童子去问船夫船停的是什么地方。回答说是荒山脚下,没有人家。伯牙很惊讶,心想,我的琴声突然有变,接着又断了琴弦,一定有人在暗中听我弹琴,可是船靠的是一处荒山,怎么会有听琴的人?正想着要上岸查寻一番,忽听岸上有人答应道:舟中大人,不必见疑。我因为打柴遇雨在山脚下躲雨,所以停留下来听琴了。伯牙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于是问:既是听琴,可知道我刚才所弹的是什么曲子?岸上那人说:刚才大人所弹,乃根据孔仲尼叹颜回谱的曲,词是“可惜颜回命早亡,教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到了这一句就断了琴弦,下面不曾弹出的那一句我还记得——“留得贤名万古扬。”伯牙听他这么一说,心想,这不是一个俗人,便命左右下船去请那樵夫上船聊聊。下人去接对岸的人上船时告诫说:“樵夫,下舱去见我老爷要叩头,问你什么要小心答应着,我家老爷官尊着呢。”只见樵夫不慌不忙,将蓑衣、斗笠、扁担、板斧放在舱门之外,步入舱内揖而不跪,只说一声:“大人施礼了”。俞伯牙是晋国大臣,眼界中哪有这样的布衣,下来还礼恐失了官礼,只是说,你且坐了。那樵夫也不谦让,伯牙见他不告而坐,有点不太高兴,也不招呼手下人看茶。默坐了一会儿,伯牙问道:“我且问你,既来听琴,那你说说琴理。结果樵夫从这只琴的来历讲起,并详细解说了此琴的六忌(大寒\大暑\大风\大雨\迅雷\大雷),七不弹(闻丧者、奏乐、事冗、不净身、衣冠不整、不焚香、不遇知音),八绝(清奇幽雅,悲壮悠长)。伯牙见他对答如流,心想也亏他了,让我再试他一试。

    伯牙将断弦重整,沉思一会儿,心中想着高山,抚琴一弄。樵夫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会儿,又起琴声,意在于流水。樵夫听了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只这两句全道出了伯牙的心事。伯牙大惊,推琴而起,与樵夫施宾主之礼。连呼“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先生高名雅姓?”这时樵夫欠身而答:“在下姓钟,字子期。”这就是钟子期了。两人相见恨晚,又重新将子期让坐于客位,看茶摆酒,款款叙谈。子期宠辱不惊,伯牙愈发爱重。便问年纪,得知子期二十七岁,自己比子期长一岁,便执意要与子期结为兄弟,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当下结拜,以兄弟相称,生死不负。最后二人洒泪而别,并相约明年的这时候,也就是明年的中秋节伯牙再来看子期。

    离开后,伯牙心中只想着知音之人,不觉得春去秋来,中秋又近,伯牙向晋主告假,去与子期见面。到了约定地点,子期全无踪影,伯牙很纳闷。于是命童子取琴安放于船头,才弹几个音,伯牙立即停下来,说:“哎呀,商弦中有哀怨声,吾弟必遭忧在家。去年说父母年事已高,莫非是父丧或是母亡?”一夜不眠。第二天一早,他便携琴下了船,去子期住的村子里找人。半道上向人问路并打听子期,结果被告知子期几个月前染病死了。伯牙一听,五内崩裂,泪如泉涌,大叫一声,昏绝于地。

    醒后来到子期坟前又放声大哭。取出琴来,在子期坟前弹了一曲: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

三尺瑶琴为君死!

    唱罢,伯牙从衣间取出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用力往石上一摔,这张名琴粉身碎骨。一旁的人惊问:“先生为何摔碎此琴?”伯牙吟出了前面的那首诗。

    这段文学史上的著名故事,就是以“高山流水”寓示友情、知音含义的典故出处。

    历来有一种说法,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这种说法既表明了朋友的重要,又表明了朋友的价值在于被依靠。但是,没有可靠的实用价值能不能成为朋友?一切帮助过你的是不是都能算作朋友们?

    又说,患难见知已,烈火炼真金。这又对友情提出了一种要求,盼望它在危难之际及时出现。能够出现当然很好,但友情不是应急的储备,朋友更不应该被故意地考验;

    真正的友情是不依靠什么的。不依靠事业、祸福和身份,不依靠经历、方位和处境,它在本性上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它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它使人们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所谓朋友也只不过是互相使对方活得更加自在的那些人。

    在古今中外有关有情的万千美言中,我特别赞成英国诗人赫巴德的说法:“一个不是我们有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友情都应该具有“无所求”的性质,一旦有所求,“求”也就成了目的,友情却转化为一种外在的装点。我认为,世间的友情至少有一半是被有所求败坏的,即便所求的内容乍一看并不是坏东西。让友情分担忧愁,让友情推进工作……友情成了忙忙碌碌的工具,那它自身又是什么呢?应该为友情卸除重担,也让朋友们轻松起来。朋友就是朋友,除此之外,无所求。

    其实,无所求的朋友最难得,不妨闭眼一试,把有所求的朋友一一删去,最后还剩几个?

    李白和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推祟的了,但他们的交往,也是那么短暂。相识已是太晚,作别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别诗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此再也没有见面。多情的杜甫在这以后一直处于对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写出了刻骨铭心的诗句;李白也应该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达、交游广泛,杜甫的名字也再没有在他的诗中出现。这里好象出现了一种巨大的不平衡,但天下的至情并不以平衡为条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了单方面的美好承担。李白对他无所求,他对李白也无所求。

    友情因无所求而深刻,而美丽,不管彼此是平衡还是不平衡。我们再来看一则因无所求而深刻的一段在文学史上记载了的朋友之情,这段友情感人肺腑:

二、朋友情重

--------顾贞观以词代书救穷途之友

    古往今来,情深义重的友情被写了又写,说了又说。抒写友情的诗和词非常多,但最让我倾心感动的是康熙年间顾贞观与老友吴汉槎的那一番以生命作抵押的友情。他有两首词就是顾贞观以词代书救穷途之友所体现的那番义和情的见证:

《金缕曲》二首

顾贞观

(其一)

季子平安否?

便归来、平生万事,哪堪回首?

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

记不起,从前杯酒。

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

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

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

只绝塞,苦寒难受。

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

置此札,君怀袖。

(其二)

我亦飘零久。

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

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

曾不减,夜郎愁。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

千万恨,从君剖。

兄生辛末吾丁丑。

共些时、冻霜摧折,早衰蒲柳。

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

但愿得,河清人寿。

归来急翻行戌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

言不尽,观顿首。

    这是一个被再三慨叹为“良朋爱友”、“一时佳话”(袁枚《随园诗话》)“昔人交谊之重如此”“昔人交谊之重如此”(梁令娴《艺蘅馆词选》)的动人故事。

    词作者顾贞观,字华峰,号梁汾,江苏无锡人。生于明末崇祯年间,卒于康熙年间,他与名士吴兆骞(qian)(字汉槎cha )是至情好友。顾贞观的上述两首词还得从吴兆骞遭遇的那一场的恶运说起。

    满清入主中原后,为网罗天下知识分子,从顺治三年又重新恢复了中国历代进行的科举考试。由于封建科举考试是直接为朝廷所举行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便总会有人企图通过科场达到“青云直上”和光耀祖宗、门第贴金的目的,种种科场腐败案也就相伴而生。江南名士吴兆骞生不逢时,碰上了清代最为罕见的一场科举案。顺治十四年,吴汉槎参加江南乡试中举,因主考官作弊江南乡试放榜时,人们看到中举榜上有一些靠贿赂官员而上榜,于是两江士子哗然。那些落第士子们群集江南贡院门前抗议,并且将门上‘贡院’两个大字的‘贡’字中间加了一个‘四’字,改成了‘卖’字;‘院’字用纸贴去耳字旁,变成了‘完’字,于是‘贡院’就成了‘卖完’。顺治皇帝得知江南科场丑事后,怒不可遏,当即下令:“方犹、钱开宗考试官,俱革职,并速拿来京,严行详审。”为了鉴别案子真假,顺治皇帝决定亲自在北京主持复试该科江南中举的考生。参加复试者每人都身带刑具,考场两旁大兵列阵,杀气腾腾。每两名军士看守一位举人,气氛极其紧张。当时已值冬天,考场的举人们冻得浑身发抖,但也不敢吱声。复试时,二十四人被罚停会试;十四人因文理不能,革去举人;只有七十四人准许参加会试。顺治一看结果,认定江南乡试有假,于是便下令将方、钱二人立即正法,其“妻子家产,籍没入官”,另外十八人也受到“责板四十,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兄弟妻子一并流放到黑龙江的古塔处分”。此案中本来并无吴兆骞什么事,但这位江南名士看不惯上朝如此愚弄考生,特别是当他走进考场,看到考场像刑场的感觉后,加上惊惧,便交了白卷。这下可激怒了顺治皇帝,也将吴汉槎的家产查抄,并与家人一起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且一去就是二十三年……。

    宁古塔是清代最著名最令人恐怖的流放地,在清代数百年间,不知有多少所谓的“犯人”的判决书上写着“流放宁古塔”!“宁古塔”三个字成了当时官员和文人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因为这三字往往是与残酷的政治迫害和惨烈的人生遭遇相联系的。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常常半道上就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能在那里活下来的也是过着非人的苦难生活,几乎就没有人能够从那里出来。

    顾贞观自一开始就悉力奔走以营救遇难之友。康熙十年冬,在北国古塔一个寒夜,江南名士吴汉槎万万没有想到在流放十八年的荒蛮之地见到了好友顾贞观,两人抱头痛哭。当下,顾贞观对吴汉槎许下诺言:五年之内,一定帮助好友重归江南故里,回到北京,他以词代书挥泪写下这篇双调《金缕曲》。多少年来,他多方奔走,倾心相救,但一介贫寒文士,有何力回天?但他发过誓要赎救朋友从苦难的宁古塔回来,让朋友在晚年过几天安定的日子,于是他想方设法,不惜放下所有做人的尊严,叩拜座座侯门为赎金集资,但这事不能光靠钱,还要让当朝最有权威的人点头,向皇帝说项才行啊,可这又谈何容易。为解救朋友,他两次入京,看来是有违家门的高风亮节(明亡后,其祖与父均殉节,兄舍弃一切隐逸于乡),还主动早早出仕,并设法结交一些要害人士,这应该都与解救朋友有关。但十几年过去了,事情却没有进展,因而每每念及,便痛心疾首。康熙十五年冬,顾贞观寓居北京千佛寺,于冰雪中感念良友的惨苦无告,作《金缕曲》二首寄之,以代书信。词中的那份对至爱亲朋的侠肝义胆,令人钦佩亦让人叹惋唏嘘。诚如陈迁焯《白雨斋词话》所评:“两阕只如家常说话,而痛快淋漓,宛转反复;两人心迹,一一如见……千秋绝调也!”“二词纯以性情结撰而成,悲之深,慰之至,叮咛告诫,无一字不从肺腑流出,可以泣鬼神矣!”真是肺腑之言。后来还是这两首词在救吴汉槎的过程中起了作用。

    词起第一句“季子平安否” 季子你平安么?吴汉槎在兄弟三人中最小,故称之为季子。这是作者对朋友的问候,但却不是一般的浅浅之问,五个字里实在包含了太多的思念与关切,太多的焦虑与挚情。

    “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即使你回来,这一生的坎坷与伤痛又怎堪回首。这“万事”,实难数尽,下面的词句就是这难以堪的“万事”中的大概方面:

    “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关山万里,路途遥遥,谁来安慰与援助你呢?而且你家中母老子幼,又穷困潦倒。寥寥几句,使人读来心酸。

    “记不起,从前杯酒。”从前诗酒相欢的朋友早已烟消难忆。

    “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魑魅”,传说中的山泽鬼怪。““魑魅搏人”寓有小人陷害之意。“覆雨翻云”,形容人情反复无常。吴汉槎被流放宁古塔,或许出于同辈的陷害,故有此言。这句是说吴汉槎被魑魅魍魉的小人诬陷,无处伸冤,只能叹一声“应见惯”,哀一声“总输他”。

    “冰与雪,周旋久。”日夜与宁古塔的冰天雪地周旋,而且时间很长。

    上片表达的都是作者对朋友的至深的关切和同情。

    下片是深情的安慰。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牛衣”是给牛御寒的覆盖物,一般用草或麻编成。牛衣在这里指粗衣野服。伤心之至,泪滴牛衣,但不可浸透,不要太消沉绝望,还要想开些。天涯处象吴汉槎这样流放边荒的人还有很多,但他毕竟还是全家骨肉团聚在一处,这也算是很难得的,还算是不幸中的大幸。此二句是劝说吴汉槎不要太难受,在无奈境地还要自我宽慰。

    “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这就好比红颜多是命薄,好人总是磨难一样,红颜薄命,自古而然,不仅是今日有此事。这也是一种劝说朋友要学着在不平中寻找平衡的宽心话。

    “只绝塞,苦寒难受。”绝塞,是指极远的边塞。顾贞观虽说在宽慰朋友,但想到朋友在极远的荒地边塞苦寒难当,便又是痛彻肺腑。他一定要救朋友脱离这样的苦难之地。于是很自然地又想到二十年前立下的“终相救”的誓言。

    “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这里用了两个典故:春秋楚国大夫伍子胥为避害被迫从楚国逃到吴国,他对申包胥说:“我必覆楚”,申包胥答:“我必存之”。后伍子胥引吴兵攻陷楚都,申包胥入秦求救兵,在秦廷前痛哭七天七夜,感动了秦国,秦国最终发兵救下了楚国。这里是作者借以表明自己一定要象申包胥实践要使楚国存的誓言那样,自己是一定要实践自己立下的“终相救”汉槎的诺言。

    “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的意思是期望出现奇迹,救友而归。燕太子丹为人质被拘秦国,求归。秦王说“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燕太子丹仰天长叹,后人曾以“乌头马角”比喻不可能实现之事。在这里的意思是,即使是困难重重也要营救你回来,一个“盼”字,表现了作者渴望奇迹出现的心情。作者在词中又一次信誓旦旦,要不惜一切拯救朋友回关。十七年的奔波,十七年的徒劳,他没有颓丧,没有放弃,他要像申包胥救楚国那样,哪怕乌头马角,也要救友回来。从词中“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句子看,顾贞观在朋友流放发配时已立誓营救,而且以此为终身使命!二十年为期,不再给自己留多少退路。

    “置此札,君怀袖”,是化用古诗中的句子:“置君怀袖中,三岁字不灭。”意思是,你把这写着誓言的信收入怀袖之中让誓言的字迹不会磨灭,等着看吧,我一定要做到我说的。呵,想想吴季子何其不幸,平白遭冤,颠沛塞外,欲活不能,欲死不能;然而吴季子又何其大幸,平生得知己如此,虽重案在身,身处绝境,却时时在朋友的惦念与关怀之中。这不容置疑的“置此札,君怀袖”,念及便令人热泪潸然。

    词的下篇作者写得更是动情至性,一句“我亦飘零久”,便淋淋漓漓地道尽了作者自别故友以来的境况。其实,天涯沦落,都是苦味缠身的同病人。贞观写此词是1676年冬天,冰天雪地,贞观时已四十岁,而妻新丧,挚友又远在塞外,真是千般挂念,万般感伤,还有更多的忿时痛世。多年营救仍无结果,朋友仍在边地受难,所以他又十分自责:“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这样的句子读之令人动容。

    “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宿昔,从前。杜陵,指杜甫,这是以杜甫的晚年的憔悴消瘦喻作者自身。“曾不减,夜郎愁。”夜郎在此指李白,因为李白曾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一带)。这两句是说,当年,两人以文章词采而齐名,如今,憔悴消瘦也不相上下,犹如李白杜甫晚年那样穷愁潦倒、颠沛流离。

    “薄命长辞知已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薄命长辞”是作者自悼亡妻,“知已别”指与吴汉槎长别。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都远远地离开了,真是凄凉万分。当情深义重用生命作注脚时,生命反轻友情重。然而即便用生命作抵押也无济于事时,这就是人生的最大凄凉了,几近惨烈。每读到此,我总仿佛看见一个清癯的身影,木立于溯风呼号的窗前,而后啜泣而呼:“问人生,到此凄否?”“千万恨,从君剖”然则凡此种种,又怎一个“恨”字了得?

    但悲伤也好,忿懑也罢,顾贞观并没有让自己陷于绝望,因为他写信的目的是安慰季子,给季子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所以泪流尽后,贞观想到,在共同遭受冰霜摧折之后,人已如容易早凋的蒲和柳,这时候他深怕朋友因衰弱的身体撒手别他而去,于是嘱咐汉槎: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费神费心的词赋少作些,坚持着活下去才是最要紧的,这样,你与我在人世的心魂相守才成为可能。“但愿得,河清人寿。”此句是希望朋友能康强寿久,早日归来。大师里尔克有一句名言: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细细读来,梁汾要说的,又何尝不是这句话?

    “言不尽,观顿首。”顿首,常用于书信的起头或末尾,通用作同辈或下对上的敬礼。短小的词章书信说不尽心中所有,在此向你顿首。

    此词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都十分巨大。感动了后来解救吴汉槎的关键人物纳兰容若。事情是这样的,顾贞观作此词不久,结识了当朝相国的儿子纳兰容若。二十二岁的相国公子纳兰容若是一个人品和文品都不错的人,但他对顾贞观提出解救朋友的要求却觉得事关重大,很是为难。顾贞观这时拿出他曾经写给流放的朋友的这一封思念吴汉槎而写的以词代书的书信,同样是情深义重之人的纳兰容若,一读之下泪倾如雨。他对贞观说:“给我十年时间吧,我把这件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顾贞观一听急了,“十年?他还有几年好活?五年为期,好吗?”纳兰容若含泪点头应允了,他后来给顾贞观的词中有一句:“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说的就是这一次对顾贞观救友的承诺。后来,至情至义的纳兰果然信守诺言,与其父倾覆重金,上下打点,终于在承诺的最后一年(1681年)使吴汉槎活着回关。以纳兰相国公子、朝廷侍卫的身份,救赎吴季子尚需五年,可见此举成功有何等样的困难。若非“情义”二字,又哪有这一段伤心的佳话。

    吴汉槎入关后,经过纳兰容若的住所,看见墙壁上书写着一行大字:“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不禁放声大哭。吴汉槎的另一位朋友写诗道:“廿年词赋穷边老,万里冰霜匹马还。”是啊,这么多年,也只是他一个人从那样的地方回来,但这一万里归来的“匹马”,真把人间友情的力量负载足了。我读此词时也唏嘘感叹:顾贞观在凄风苦雨中对朋友拼死也不肯负恩的相救,纳兰容若一诺千斤重的情义,让人动容之余也让人嗟叹,这样的侠肝义胆而今安在哉?

    有一句老话,叫“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并不是以“古人的经验之谈”可以完全诠释得了的。曾经在一个车站的地摊上买到一本薄而旧的《明清诗词录》,坐在火车上读到这双调的《金缕曲》时,很是感动。同坐的一位老先生长叹一声说:“这词后有好多故事呢,金缕一曲在,后人莫言情啊。”当时并不知其中缘故,后来再读此词而知其事,想起老先生的话,不觉真有万千感慨了。

    这段朋友之情是以性命相托的生死之情,非常地感人,但它体现的是友情的极致,顾贞观与吴汉槎那样的事件并不是经常可能发生的,所以它并不是日常生活大多数友情的常态。日常生活大多数友情是无利益相伴,温暖醇厚、绵绵悠长、诚朴恬淡的那种,它也是情深意重的朋友的一种形态。请看下面几首诗歌:

《客 至》 

qSk7C g4d y:a'qX K0杜甫 三槐居语文网Y+YU7UBH_c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L+bo+q1J)s e*V J0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三槐居语文网S(g([6N(K!BGs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三槐居语文网,`8J|:LJ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离呼取尽余杯。 

:x)uifw{'U S*m0

z4i&aS'kA{0【注解】 1、盘飧:泛指菜肴。 2、旧醅:隔年的陈酒。 3、取:助词。

    【韵译】 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 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 这柴门今天才为您打开。 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肴菜, 家底大薄只有陈酒招待。 若肯邀请邻翁一同对饮, 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 

.`5ve?~zz0

S(`8M`8| WAnQ0    这首七律是杜甫在成都草堂落成后写的。诗写喜客的心情,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真率、诚挚的情谊。全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诗好在自大然浑成,一线相接,如话家常。

    首联“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描写草堂绿水环绕,春意荡漾,环境清幽,又以“但见群鸥”透露无人来访的寂寞,为下文写喜客作铺垫。

    颌联即写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一联已成为表现友情的经典名句。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柴门,今天才第一次为您打开。“花径”与“蓬门”,“不曾”与“今始”,“缘客扫”与“对君开”字字相对,妥贴工切。上下句意相反,又前后映衬。正是因为上句说从未有客、自己也不轻易延客,才格外衬出今日客至之喜与主客交谊之深。诗人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更显得真率、亲切,有生活实感。上下两句诗意蝉联而下,开成了流水对,节奏轻快,渲染出诗人喜出望外的心情。这联诗对仗兼用了“反对法”和“流水对”法,语态传神,情味十足,历来被人们作为友情佳句来传诵。“只家常话,而有天然真致”(《唐七律隽》);“喜气溢发纸上”(《唐诗偶评》),都很中肯。

三、离别情深

    自古多情伤离别,于古人的确是更甚。因为古代交通和资讯十分地不便,一去天涯便可能是永无见期了,所以总将生离与死别联系在一起,这样,送别往往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情深者尤其伤感。我们在读古人的诗和词,常常会看见霸陵折柳与送别联系起来的诗句。作为诗词常识性的东西我们讲一讲。

    我们先看一首李白的词,这是早期词中非常著名的一首: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楼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霸陵是古代地名,又称灞陵或霸上,由霸水而得名。汉文帝刘恒死后在此筑陵,故称霸陵。在今陕西长安县东,附近有霸桥,为东出客旅的必经之地,故汉唐人多于此地送别,霸陵多柳树,故经过此地时,古人往往折柳送别,似乎成了一种送别的习俗。因此,霸陵折柳几乎就成了一种离别的代名词。西出阳关无故人,此地一为别也许成了永别,故古诗词中常常能见到折柳伤别的诗和词。

    这首词的上片咏离情,上片的箫声、残梦、楼头月,霸陵柳,烘托了环境的凄清和离人的孤寂。下片咏秋望。由上片的凄咽之调转入慷慨苍凉,特别是最后两句,气象阔大,超出了离别之情,包含着一种山河兴废之感。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王粲 

“霸陵原上多离别,少有长条拂晓地垂。”

——韩琮

“不比霸陵多送远,残丝乱絮东本岸。”

——张先

    送别词中与李白的那首《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如汪伦送我行。”)同样脍炙人口的有下面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简析]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确是李白当时的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这样的送别意境被他的另一首诗中的句子也同样道出: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

    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在意境和情境上比较相似的送别句是下面岑参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最后四句: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处。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深情送别,从整首诗看,不仅送出辕门,而且一直送出轮台东门;不仅送出轮台东门,而且还一直望着远去,直到人被重重高山掩去了,还默默地看着雪地上留下的马蹄印迹沉思怀想,一颗依依难舍的心仍在送着、想着、念着。漫天的飞雪,铺满了山路,其难行可想而知。天苍苍,地茫茫,诗人的朋友武判官从遥远的边塞向京城归去,这一路该会遇到多少困难啊!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体察感受,细致真实地反映了出来。尤其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诗人冒雪目送友人远去,直到“山回路转”,人已无法望见,在视线之外,只见漫天雪花飞舞,边地一片寂静;而在的皑皑的雪地上,清晰地留下两行马蹄印迹,一直延伸向远处。这个没有人物、没有声音的景物“空镜头”,巧妙地表现出诗人长久地伫立在雪地上,凝望着友人留在雪上的马蹄印迹的形象,从而使人深深地我们感受到诗人那种依依惜别、怅惘若失的心情。深情在这个画面中凝固,令人回味无穷。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题中芙蓉楼的遗址在润州(今天镇江)的西北面。登临时可俯瞰长江。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在江宁(今南京市)做官期间。辛渐是他的朋友,准备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陪他从江宁(南京)到润州(镇江),然后在此分手。这一首诗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作者这样分明地感知,说明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同时,这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也是一个很开阔的境界。诗人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为下句的“平明送客”烘托了气氛。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上北归的舟船。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立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历来这样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是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茫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

    一个“孤”字如同情感的引线,自然而然地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早在六朝时,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一再被贬官职的诗人在这里是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唐代送别佳句赏析: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是王勃的五律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颈联。杜少府,名不详,少府是县尉的通称。之任,赴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县。一作“蜀川”,犹言蜀地。诗云:“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唐以前的送别诗,几乎都表现出一种“黯然消魂”的悲愁之情,王勃这一首却写得豁达豪爽,积极乐观,为传统送别诗拓出新境。特别是这一联,从眼前的送别情景中推开一步,说:四海之内只要有自己的知音,纵然彼此相隔天涯也如同在近邻。诗人以深情与哲理交融的警句,道出诚挚的友情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高度概括出入们共同普遍的感受,给人以巨大的宽慰和鼓舞力量。此联诗脱胎于曹植(赠白马王彪)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但将四句压缩成两句,并营构成工整、自然、流畅的“流水对”,融入哲理,因而远胜于曹诗,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

    这是王维的七绝《送沈子福之江东》的后二句。前二句“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点出送别时间、地点,友人乘船所去之地。这两句写友人已乘船远去,诗人依依不舍,眺望大江两岸,桃红柳绿,碧草如毡,春光骀荡。这时,他忽发奇想,感到心中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像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追随友人归去。这两句诗,巧妙地同时运用比喻、象征、拟人、联想等多种手法,把春色写得有情有意,又用这可见可触的春色,传达出抽象无形的相思之情;而这弥漫人间、充塞天地的明媚春光,作为诗人真挚友情的象征,还令人感受到友情的美好缠绵、无比深厚。新鲜独创的意象、超越时空局限的意境,使这两句诗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的后二句。元二,作者的朋友,生平不详。使,奉命出使。安西,唐代在西域龟兹设置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县北。

    诗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前二句以晨光春雨、古城翠柳的清新明媚景色,将送别朋友的情意烘托得爽朗乐观,显示出王维诗歌特有的盛唐时代少年精神的青春气息。“浥轻尘”,暗示友人将踏上旅途。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习俗,故“柳色新”也象征送别。句中“渭城”、“轻尘”、“青青”、“新”,或叠韵或叠字,音节和谐优美,语调轻柔亲切,诵之如闻诗人深情地细语叮咛。后两句写临别殷勤劝酒。“更尽”,可见诗人劝酒,已一劝再劝,饮了一杯又一杯。“一杯酒”,将友爱、关切、依依惜别之意都注入这最后的一杯酒之中。一句诗将饯别情景全部概括,省略了许多不必要的细节交代。“西出阳关”同诗题“使安西”照应,说阳关无故人,安西在阳关之外,则安西绝无故人,意指后会难期,今日之送别格外令人珍惜、留恋,终生难忘。这两句劝酒辞一气贯注,似脱口而出,非常自然,而情意丰厚深婉,道出了人们与至亲好友分手时共有的真情实感,发人所未能发。因此引起了古往今来人们心弦的强烈共鸣。正如清人赵翼所评:“人人意中所有,却未有人道过;一经说出,便人人如其意之所欲出,而易于流播,遂足传当时而名后世。……王摩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至今犹脍炙人口,皆是先得人心之所同然也。”(《瓯北诗话》)此诗成为送别诗中的绝唱,在唐代就被谱为乐曲,广泛演唱流传。人们取其首二字为乐题,称为《渭城曲);后两句反复叠唱,又称为《阳关三叠》。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李白《赠汪伦》

    这是李白的七绝《赠汪伦》的后二句。李白游泾县(今属安徽)的桃花潭时,受到村人汪伦的热情招待。临走,汪伦又来送行。诗人深受感动,作了这首诗留别。诗的前两句写李白登上小船正待离岸远去,忽然听见歌声,原来是汪伦带领着村人们边走边唱赶来送行了。眼前的桃花潭水碧绿、深湛,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自然地将汪伦的深情同碧潭深水联系起来,从肺腑中进出美妙动人的诗句。这里兼用比兴手法。诗人由眼前的桃花潭即景发“兴”,又以水“比”情,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在具体描写时,先夸张说潭水“深千尺”,再以“不及”二字转换,使千尺潭水和汪伦的深情形成对比,而汪伦的友情比千尺潭水更深。这样一扬一抑,便有不尽曲折之意。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颇有见地。但这两句诗之妙,主要还是借眼前景物、本地风光抒情,景切情真,如信手拈出,语意天成,又避免直比,所以空灵而有余味。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这是高适的七绝《别董大》的后一联。董大,诗人的朋友,名字及生平不详。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大”。诗的前一联“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大笔勾勒出送别友人时的苍茫、荒寒景色,染上离情和失意者的悲愁,但又显得境界雄阔,饶有生气。三、四句突作转折,从眼前的送别推开,奇峰陡起,写出了朴质豪爽的宽慰、勉励友人之词:“朋友,不要为前面路上没有知己而忧愁,天下谁人不知道你呢!”这两句声情慷慨,从中可见诗人开阔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样,充沛着盛唐时代蓬勃奋发的精神。虽未能如王勃诗句那样概括人们共同的感情体验和包蕴哲理,但语调更豪放爽快,有一种高视阔步的气魄。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这是刘长卿的五绝《送灵澈上人》的三、四句。诗中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情景。前二句“苍苍竹林寺,杏杳钟声晚”,写想望中苍苍竹林掩映着的山寺,远远地传来寺院中报时的暮钟声,仿佛在催促着灵澈归去。接下去即写灵澈辞别诗人归山。他肩挂着斗笠,披带着夕阳的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走越远。“荷笠”活画出灵澈的背影,加上“带斜阳”一笔衬景,更烘托出这位诗僧潇洒出尘的风度。“青山”照应起句“苍苍竹林寺”,“独归远”明写灵澈独自归山,却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心驰神往之态。这一幅山僧夕归图,画面中心是渐行渐远的灵澈,以青苍的山林为背景,淡抹夕阳的金色余晖,配以袅袅的山寺钟声,多么清幽、淡远、秀美、迷人!但是,画外还隐藏着一位满怀深情、欣羡隐逸的诗人形象呢!诗中并未着一“送”字,送别之情却自然流露,韵味无穷。唐人送别诗,多以送者为“主”,行者为“宾”。这首诗却不落窠臼,别出心裁,由“宾”见“主”。全篇写行人归宿的景色环境,行人的风神意态,却能诱人想象出送者的神色、情怀、心绪。称得上构思新鲜,意境独特。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

    这是韦应物的五律《赋得暮雨送李曹》中的次联。诗中写暮雨中临江送别友人。前一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渲染了细雨迷朦、暮钟悠扬的景色。这一联继续描摹江景,景中更深地染上了离情别绪。暮色冥冥,烟雨霏霏,诗人伫立江边,隐隐见到孤帆驶来,因被细雨打湿,显得沉重难进;一只鸟儿向远处飞去,也因羽毛沾湿,飞得缓慢吃力。这里写来帆,暗示离舟早已从视线中消失了,诗人久立不归;对来帆的关注,不正衬托出他对去帆的遥念吗?

    而那羽湿迟去的鸟儿,似也是诗人幻觉中远去行人的象征。

    “冥冥”与“漠漠”两个叠字词对偶,加倍渲染雨意朦胧之状,“重”和“迟”两个动词,使帆来鸟去的动景显出相对的静态,这也加浓了阴沉压抑的气氛。诗人黯然神伤的感情和沉重落寞的心境,已渗透在景物画面之中。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写离帆渐去渐远,韦应物不写离舟而写来帆;李白诗情调乐观,音节轻快,境界开朗壮阔;韦应物诗情调伤感,音节凝重,境界压抑阴沉。两首诗景物意象迥异。古人云:“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杰出的诗人,总是善于选取有利于表现自己心情的景物意象入诗的。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二首》

    这是杜牧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一)的后两句。全诗抒写诗人同一位恋人惜别的深情。前二句“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写二人在别筵上凄然相对,干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多情人反而像是彼此无情似的。当举樽道别之际,他们竭力强颜欢笑,却因为感伤离别,总也挤不出一丝笑容来。这两句,已把情人离别时黯然销魂的矛盾复杂情态写得委婉尽致。因此,诗人在三、四句撇开离人,而去写那燃烧的蜡烛。在极度感伤的诗人的眼中,蜡烛也有一颗惜别的心,它在默默无声地流淌着热泪,替离别的情人伤心悲泣呢。这里,诗人运用了移情入物并将其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借物抒情。蜡烛本有烛芯,在点燃时又流溢烛泪,所以说它“有心惜别”、“替人垂泪”就切合它的自然特征。蜡烛作为象征感伤离别的意象,既新鲜独创,又精妙贴切。从“有心惜别”、“替人垂泪”直“到天明”,诗意层层深入,感情愈益深挚强烈,自然能触引读者心灵共振,也欲洒一掬同情之泪。

一首朋友别离的现代新诗:

《喝酒》

叶想

来吧,我的兄弟们

在你们的碗里倒满了酒

一起风过的,雨过的兄弟们

今夜,我们一醉方休

河流干涸了,岸还在

花叶都谢了,树还在

就算路途走散了,

记忆总还在

来,我的兄弟们

小酒店的灯光油腻却温和

木桌子朴实而敦厚

我们且自斟自饮

不说江湖,也不说天涯

把马匹系在门外的枯柳上

收拾起刀剑

放开你的酒量

但请你在转身痛哭之前

先干了这一碗

然后再把自己

摊开在这片月光下。

 

    这首现代诗歌用的是一种男性朋友别离的语言,以兄弟相称,“风过的”“雨过的”以名词作动词,言简意赅地概括了朋友交结的过程,在同行的路上一起经风经雨的哥们,到了告别的时候,以醉酒的形式话别,此中既有男性的豪爽的一面,又有离别中不能忍受清醒时必然会有的感伤的一面。

    人将离开走散,但有一种东西不会随着形体的分别而遗落,这就是记忆和友情,前两句与后两句在表述上用了比喻和类比的手法,很形象。小酒店的氛围很有特点,就象兄弟们的情谊,温和、朴实且敦厚。没有豪华的东西附在表面。很深的离别伤情包含在强抑的情感中。

 

附:

名人谈友谊 

    罗兰(台湾作家):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在我的半生中,得朋友的益处最多,不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要靠朋友的帮忙,就连在自己心绪不好或有困难想不通的时候,也都要靠朋友一番知己的劝导来指引一下迷津。

    梁实秋(现代作家):

    友谊之乐是积极的。只有神仙和野兽才喜欢孤独,人是要朋友的。“假如一个人独自升天,看见宇宙的大观,群星的美丽,他并不能感到快乐,他必要找到一个人向他述说他所见的奇景,他才能快乐。”共享快乐,比共受患难,应该是更正常的友谊中的趣味。

    钱钟书(现代作家):

    真正友谊的产物,只是一种渗透了你的身心的愉快。没有这种愉快,随你如何直谅多闻,也不会有友谊。接触你的真正朋友,感觉到这种愉快,你内心鄙吝残忍,自然会消失,无须说教式的劝导。

    毕淑敏(当代作家):

    友谊必须述说,友谊必须倾听,友谊必须在交流的时刻双目凝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在什么都是越现代越好的年代里,惟有友谊,人们保持着古老的准则,朋友就像文物,越老越珍贵。

    纪伯伦(黎巴嫩作家):

    把你最好的东西,都供给你的朋友。如果朋友一定要知道你的退潮,让他也知道你的涨潮。你竟为了消磨时光而找他,这算什么朋友呢?要经常为识时达务而去找你的朋友,因为朋友的时间是满足你的需要的,可不是填塞你的空虚的。在友谊的温情里,要有欢笑和共享的欢乐。因为在微米事物的露珠里,心可以找到它的早晨,而感到神清气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