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云关不了仅wifi下:西周贵族在陕西宝鸡西岐咋样生活?(4P)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6:48:23

西周贵族在陕西宝鸡西岐咋样生活?  

   

2010-12-10

 

 

 

  《诗经·大雅·绵》有这样的记载:“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曰止曰时,筑室于兹。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
  从记载可以看出,3000多年前,周的先贤来到宝鸡岐山脚下,营建居所,册封官职,展开了一张发源于神州西陲的政治宏图。如今的岐山县京当乡,就是西周早期王城的中心,所谓京当,京城当中之意。古公亶父来到这片沃土之后,开始了一种怎样的生活?在那个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年代,这些西周文明的开创者又是怎样励精图治,打造了一个名垂青史的周王朝?

 
  黄土深埋古老城池
  村民在地层中发现的红烧土,揭开了深埋地下的古老城池的神秘面纱

  之所以能够展示西周早期贵族生活的点滴,是因为岐山周原遗址,它被很多学者认定为西周早期王室所在地。
  1976年,在岐山凤雏村,当地村民取土作业的时意外地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红烧土是古代建设城郭所用的黄土烧制后的产物,大量的红烧土被发现,只有两种可能:这里要么是烧土窑的所在地,要么就是一个王朝城郭的所在。
  岐山周原博物馆研究员贺世明说:“发现红烧土以后,对当地的考古工作立刻展开了。社科院、省文管会、北大等考古人员在这里开始进行联合考古,力图还原出一个完整的西周城池出来。”
  随着考古发掘的进行,一个巨大的城池从沟壑纵横的黄土层下面浮现。在城池的中心,一座完整的宫殿遗址引起了专家的兴趣,这座宫殿外的照壁让学者惊叹:这座城,就是3000年前的西周王城!
  因为在史书《荀子·大略》中有记载:天子外屏,诸侯内屏。能在等级制度严格,礼乐之道盛行的西周早期,将照壁修筑于宫殿之外,肯定就是天子居室的所在。而除了建筑遗址之外,在建筑内发现的“龟室”,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档案馆,如非王城,绝不会有这个设施!
  鲜肉美酒五谷杂陈
  不但有圈养的牲畜提供鲜肉,还有多余的谷物被酿成美酒
  住高堂大宅、穿丝绸貂裘,这些西周贵族,又会吃着什么样的美食呢?
  《诗经·閟宫》中记载:秋而载尝,夏而楅衡。白牡骍刚,牺尊将将。毛炰胾羹,笾豆大房。万舞洋洋,孝孙有庆。用今天的话来翻译就是:秋天尝祭未开场,夏天设栏把牛养。公牛有白也有黄,牛形酒樽多漂亮。生烤乳猪肉片汤,盛满笾豆和大房。文舞武舞排场大,孝顺儿孙有福享。
  这里所记载的,是西周时期鲁国贵族的饮食方式。作为一个诸侯,鲁国贵族尚能享受如此美食,西周早期京城贵族的生活,应该也不会差。
  在《诗经·生民》中,刚刚会爬行的后稷,就能有识又知意,已能自己找食物。他种植的大豆,长势茂盛质量好。禾穗饱满又美好,麻麦茂密长得高,木瓜小瓜硕果累累。这说明在当时,农作物的产量和品种已经有了大幅的增加,而西周贵族从普通百姓那里得到的农作物堆满了仓库。这些多余的粮食,逐渐有了新的用途——酿酒。
  据贺世明介绍,发现西周早期城郭遗址之后,北大考古学者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进行试探性发掘的时候,发现了很多陶器、青铜器。这些器具中除了部分作为法器之外,很多则是用来盛酒、盛菜。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周贵族们不但有肉吃、有新鲜蔬菜,还有酒喝。遗憾的是至今还未发现确系西周早期美酒的相关实物,那时的酒味如何,只能想象了。


  茅屋环绕殿宇恢弘
  通过试掘发现的建筑遗址,与西周平民的地穴式居所形成鲜明对比
  西周作为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鼎盛期,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而在西周早期的三百年间,周的先民用严谨的生活态度孕育着一个亘古未有的王朝。
  据贺世明介绍,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西周遗址,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为1980年左右发现的岐山凤雏西周早期甲组宫室(宗庙)建筑基址,在如今岐山县城所在地东南25公里处,南北宽45.2米,东西长32.5米,占地1469余平方米,有房32间,其中还有廊檐等建筑遗存。其二为1990年,陕西省地矿局通过红外线遥感技术在凤雏宫殿周围发现的西周早期城郭遗址。它建造于一个1.3米高的夯土台上,城墙残高2米,厚度达到8米,南北长1200米,东西长800米,占地2000多亩。
  这些发现,印证了《诗经·大雅·绵》中对周王城的描述: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
  贺世明说:“那时候的周王城建筑非常宏伟,占地面积也很大。由于始建于周太王之时,所以又称为周太王城,或者叫西岐城。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城郭遗址之内,主要是西周早期贵族们的居住地。”
  在城郭遗址中发掘出的陶器、青铜器等这些贵族才能享用的器具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据史料记载,西周时期的制瓦技术还不成熟,很多普通百姓的房屋只能是用茅草覆盖屋顶,而能够建起茅草屋的人,算是平民中的富裕者。“通过一些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那时候的普通百姓,大都住在地穴式建筑中。所谓地穴式,就是在平地上挖一个坑,然后一家人居住其中,这应该是西周普通百姓的住所。”贺世明说道。而在京当乡齐家村发现的众多地穴式建筑,则印证了贺世明的推断,“那些简陋、阴暗潮湿的地穴建筑,应该就是当时普通百姓的居住之所。和贵族生活在高大建筑里相比,他们的生活很清苦。”
  宝马香车公路发达
  周王不但享有四匹马拉的车,还有从京当通向镐京的四车道马路
  “在京当乡宫里村进行考古发掘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车马坑。规模不算很大,但通过这个发现,再结合史料中对西周贵族所乘坐马车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一个重要信息:西周贵族出行,基本都是马车代步的。”贺世明说道。
  有一个关于马的成语:驷马难追。有史记载它最早的出处为《新五代史·晋高祖皇后李氏传》,而在贺世明看来,这个驷马难追最早应该是从周王们的马车得来。“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当时周王出行,用的是四匹马拉的车子,如今只知道马车宽1.8米,由四匹年龄相仿、毛色一致、品质相同的马拉着。我认为这才是驷马难追的原型出处。”贺世明说道。
  且不说驷马难追究竟从何处而来,但在1999年,西周贵族出行乘坐马车这一推论,终于有了实物证据。当年,北大考古研究者和山西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在对西周早期城郭遗址进行大范围勘探的时候,发现了一条古道,这条古道成西北——东南走向,宽度约为十多米,路中稍微隆起,两侧略低,这和现代的道路基本相同,而当时宽1.8米的马车,在这样的路上,可以并排跑四辆,也就是说,这条古道当年是四车道。
  而这条古道的方向更是让考古人员振奋。西北——东南的走向,西头就是如今的凤雏宫殿遗址,而东头则指向了西周后来的都城——镐京。“通过这条古道的宽度、方向,我们可以确定,这应该是连接西周两座都城的官道。”

 
  夏着丝绸冬裹貂裘
  西周早期的桑蚕业领先全国,野兽的税赋,目的就是它们温软华丽的皮毛
  据史料记载,西周早期,养蚕业已经相当发达,蚕丝,正是制作上等服装的原材料。现在苏杭的丝绸名满天下,而在西周早期,岐山附近的丝织业,绝对是全国纺织行业中的翘楚。
  “在进行遗址发掘的时候,在京当乡贺家村,发现了一个墓葬,虽然从陪葬品和墓冢的大小形状来看,这个墓室的主人只是小奴隶主,但其身上所穿的衣服,震惊了所有人。”贺世明说道。
  这位墓主人身上的丝绸衣服,层层叠叠穿了十多层,而且并不臃肿。
  “一个小小的奴隶主,在死后竟然能穿十几层的丝绸衣服下葬,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丝绸在当时属于高档衣物,只有身居高位的贵族才能享受,而当时墓葬主人身穿十几层,说明当时的丝绸纺织已经有了较大规模的生产。此外,这个小奴隶主所穿的丝绸衣服,肯定不是西周时期最为华丽的,相信只能代表当时丝绸工艺的一般水平。”贺世明说道。
  而就是这个一般水平,已经让考古人员惊叹不已。因为这些在地下埋藏了3000多年的丝绸衣服,不但经纬分明,而且有三种颜色,这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着色丝绸。
  夏天穿着丝绸制作的衣服,冬天又如何度过呢?根据史料记载,西周时期的冬天相比今天来讲,气温要低得多。据《诗经》记录,西周早期,流量很大的渭河水在冬天时会全部结冰。在这样寒冷的冬季,贵族为了保暖,下达了一个命令:所有臣民所捕获的高级、大型野生动物,必须交给国家。这个任务是硬性摊派,还好,在那个水草丰美的时代,百姓完成这样的任务并不是太难。
  贵族要野兽何用?不仅仅是冬季的肉食储备,更重要的是看上它们温软华丽的皮毛。
  据记载,当时贵族们穿着加工过的皮毛衣服已经非常盛行,这是西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佐证。
  美食美器凌阴保鲜
  出土量极少的西周早期瓷器为贵族专享,古老的藏冰方法一直延续至清朝

  如果你认为,瓷器只在秦汉之后才有,那就大错特错了。周原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已经有很多瓷器,根据考证,这些瓷器除了装饰品之外,大都是餐具酒器。这些做工仍显粗糙的瓷器,可以看成是那个时代最高生活品质的代表。
  “在发掘和考证中我们发现,西周早期盛行陶器和青铜器。青铜器主要作为礼器来使用,作为生活用具是要经过审批具有一定资格才可以的。大多数贵族使用的仍然是陶器,但陶器有一个坏处,就是盛放液体容易渗漏,而瓷器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贺世明说,“瓷器在当时制作麻烦,而且出土数量很少,所以我感觉当时的瓷器可能只有王室成员拥有,一般的小奴隶主很难使用到。”
  如果说瓷器使用还有一定范围的话,冰箱在西周时候的贵族中就很常见了,在西    周时候,冰箱叫“凌阴”,不用通电,不排放有害气体,而是一种地窖一样的建筑,用来储存很重要的东西——冰。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说的就是西周早期,人们在寒盛冰坚的十二月开凿厚厚的冰层取冰存储起来。据《逸周书·作雒解》记载:“武王既归,乃岁十二月崩镐,殡于岐周……元年夏六月,藏武王于毕。”大意是周武王伐商后病逝在长安,灵柩停放在岐山,后来安葬在咸阳一带,这一过程长达半年左右,在这期间,为了防止尸体腐烂,“纳于凌阴”中的冰便派上了用场。除此之外,冰被贵族们用来储存肉食、瓜果,这一方法,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制造“凌阴”费用很大,不但要有空间,还要有排水、通风以及储冰设备,普通老百姓根本无力承受,所以用冰,只能是贵族的专利了。
  除此之外,1989年,在京当乡宫里村还出土了一个青铜彝盖,上面刻有20多个铭文,仅仅盖子就重达80斤,能享受如此重器的人,肯定是贵族成员,而其出土地为宫里村,种种迹象表明,这里应该是当时的后宫所在地,而这个仅剩盖子的器具,当时应该为后宫之物。
  黄钟大吕歌舞升平
  虽然还未发现西周早期乐谱,但出土的编钟和玉罄仿佛让人听到三千年前的绝响
  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满足了基本的吃穿住用行之后,接下来就是精神层面的要求了。西周早期的贵族们的生活,提前两千多年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理论。
  “1994年,就在与我们博物馆一墙之隔的地方,一位村民在地里耕作的时候,发现了一组编钟,一共有三件。相比起战国时期的编钟,这组编钟还是比较简单的,但也足以说明,当时西周贵族们,已经开始享受生活了。”贺世明说道。
  除了编钟之外,玉罄也是当时主要的奏乐工具。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并不知道它们的具体使用方法,也没有乐谱可以研究,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当时的礼乐文化,已经开始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