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社会化的内容:人民网文字直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01:58

“人民日报校园行”走进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 [人民网传媒频道]:2011年11月29日下午14:30,人民日报校园行活动将走进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届时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秘书长阎晓明率人民日报社记者代表与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子交流对话,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同时上午举行“人民日报号”高级训练机命名仪式。人民网将对整个活动进行现场视频、图文直播。敬请关注![14:14]
  • [人民网传媒频道]:今日上午“人民日报号”飞机命名仪式在四川广汉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举行。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民航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军出席并致辞。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院长郑孝雍向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秘书长阎晓明赠送了“人民日报号”飞机模型。民航西南管理局局长周毅洲,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党委书记朱勇以及人民日报社各部门相关领导,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教职工代表师生代表共300余人出席仪式。[13:41]
  • [人民网传媒频道]:14:30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秘书长阎晓明将率人民日报社记者代表与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子交流对话,敬请关注。[13:42]
  • [主持人赵婀娜]: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来到“人民日报校园行”系列活动——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之行活动的现场。今天的活动应该说是“人民日报校园行”系列活动当中具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场。因为与之前几场不同的是,我们今天第一次走进了行业院校,而且是如此一所非常卓越和优秀的行业院校,一所有着“中国民航的黄埔军校”、“飞行员的摇篮”之称的优秀的院校。能与我们国家未来的飞行员和“蓝天人”面对面的交流,倾听你们的心声,这对于人民日报校园行的历史来说,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14:21]
  • [主持人赵婀娜]:同时,今天是11月29日,也就是两年前,我们人民日报校园行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所以,今天很特殊,就是在在场各位同学、各位师生的见证之下,我们人民日报校园行活动迎来了两年征程,也迎来了走过8所高校,已经同几十万名高校大学生心手相牵的美好的纪念。想此时此刻,在座的所有各位都应该和我一样有着喜悦和兴奋的心情。那么,作为人民日报一名普通的年轻记者,能有幸担任本次活动的司仪,我个人也感到非常荣幸。接下来,就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今天出席本次活动的各位领导和来宾。[14:22]
  • [主持人赵婀娜]:中国民航局方面的领导有:中国民航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军;中国民航局政工办主任崔晓峰;中国民航局人教司副司长杨胜军;中国民航局西南管理局局长周毅洲。[14:22]
  • [主持人赵婀娜]: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领导有: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党委书记朱勇;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校长郑孝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大伙;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副校长陈布科;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副校长关立欣;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副校长吴旭勇;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副校长张泽龙;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工会主席黄清文。[14:22]
  • [主持人赵婀娜]:人民日报社方面的领导有: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秘书长阎晓明;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廖玒;人民日报社四川分社社长张忠;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副主任吴绮敏;人民日报社总编室摄影图片室主任李舸;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港澳台采访室主任吴亚明;人民日报社地方部机动采访室主任禹伟良。[14:23]
  • [主持人赵婀娜]:应该说,在几场人民日报校园行的系列活动当中,本次活动的阵容可谓是阵容庞大、精英荟萃,他们都是人民日报这份中国第一大报目前的中流砥柱,在待会儿的活动现场,我们尊敬的张社长、阎晓明秘书长还会和我的同事一道面对面的分享、交流,分享大家一些不知道的重大新闻采访事件背后的不为人知的故事。[14:24]
  • [主持人赵婀娜]:我们知道大学是精英的沃土,今天的莘莘学子将会是明天的国家栋梁。60年甲子轮回,如今人民日报已经创刊63载了,在这63年的风雨兼程当中,人民日报人始终在关注和思考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今的大学生,你们在关注着什么,你们喜欢读怎样的新闻。因为我们深深地知道,贴近青年就是贴近生活,贴近未来才能把握明天。这也是今天我们来到飞院,来到同学们身边的主要目的。[14:24]
  • [主持人赵婀娜]:另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本次活动是通过人民网和人民微博现场直播的,大家也可以通过人民微博说出你对本次活动的感受,我看到屏幕上已经打出来了,大家可以把你们想说的话通过微博发送到106901957306201这个号码,也可以把自己对人民日报关心的问题,告诉我们,待会儿我们会请我的领导和同事们选择其中的一些问题来给同学们作出解答。[14:28]
  • [主持人赵婀娜]:接下来让我们以热烈掌声有请中国民航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军致辞。[14:28]
  • [中国民航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军]:尊敬的张社长、尊敬的阎秘书长,各位朋友、老师们、同志们、同学们,下午好![14:29]
  • [中国民航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军]:在全党全国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人民日报校园行”今天走进了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这是“人民日报校园行”的第八站,是走进行业院校的第一站。张社长亲自率领20余名编审和记者前来,是人民日报对民航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高度关注,更是对民航飞行学院的巨大关怀和支持鼓励。[14:29]
  • [中国民航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军]:我受李家祥局长委托,陪同张社长一行来院参加这项活动,感到十分荣幸。我首先代表民航局党组、代表李家祥局长,向人民日报社长期以来对民航发展给予的关心和支持和组织这项活动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民航飞行学院取得的辉煌成绩,特别是对你们有此机缘和获此殊荣表示热烈的祝贺![14:29]
  • [中国民航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军]: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自1948年创刊以来,已经走过了63个年头。人民日报是一面高擎的旗帜,是一座雷鸣的战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教育、鼓舞、激励和警示的各个方面的作用。人民日报也是一所大学校,又是一个大家园。我们在这里相识、相知、相亲、相敬,我们在这里获取知识、吸取营养,受到教育。我们都是人民日报的报友,也是人民网的网友。[14:29]
  • [中国民航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国民航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正在向建设民航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民航飞行学院是一所以培养飞行员为主体的民航核心的中央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堪称中国民航飞行员的摇篮。目前,中国民航90%左右的飞行技术人员出自该校,95%的飞行领导干部出自该校。[14:32]
  • [中国民航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军]:历经55年的建设发展,飞行学院已经成为全球办学规模最大、教学水平一流的民航高等学府,为中国民航快速发展快速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我们在这里可以说世界第一大党报与世界第一飞行学院结缘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大事。特别是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我们正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14:32]
  • [中国民航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军]:在这个时候,我们党中央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在这个时候,我们张社长带领,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了解来到我们飞行学院。我们要学习人民日报领导的崇高的精神境界、思想境界,学习他们优良的工作作风,学习他们高超的领导艺术。[14:32]
  • [中国民航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军]:今天上午,在广汉机场举行了“人民日报号”,飞机的命名仪式,人民日报社与民航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标志着民航与人民日报的合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衷心希望民航广大干部职工和学生,把人民日报当做观察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窗口,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提高自身素质,也希望飞行学院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认真抓好落实,推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向前发展,推动民航的行业文化建设,为实现建设民航强国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谢谢大家。[14:33]
  • [主持人赵婀娜]:谢谢李军局长。正如刚才李军局长所说,人民日报和中国民航的合作将会是强强联合,正如今天上午命名的“人民日报号”飞机一样,其所象征以意义是“人民日报号”将承载着共同的光荣和梦想来起飞远航。这架飞机将见证我们共同而持久的友谊。接下来我们掌声有请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党委书记朱勇致辞,有请。[14:35]
  •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党委书记朱勇]:尊敬的张研农社长、尊敬的阎晓明秘书长、尊敬的李军副局长,各位领导、记者朋友们、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今天,在张研农社长的亲自带领下,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来到了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对于我们学院来说,今天是个大喜的好日子。[14:35]
  •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党委书记朱勇]:两年前的今天,“人民日报校园行”活动在北京大学启动,两年后的今天,“人民日报校园行”活动来到了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由此,我们学院有幸成为“人民日报校园行”活动的第八站,也是西部高校第一家和行业院校的第一家。对于我们学院来说,这是一件可以载入历史的大事件。在此,我代表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全体师生对人民日报社对我院的巨大信任和支持表示最衷心的感谢![14:37]
  •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党委书记朱勇]:多年来,我们是读着党报成长的。但在我们的印象中,人民日报也是神秘的,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人民日报的记者们也是高深的,是超乎寻常的媒体精英。我们心中的人民日报是高不可攀的。但是今天,人民日报“飞入寻常百姓家”,真真实实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发现人民日报是可亲的、是可近的、是可触的。人民日报的记者是平和的、是谦逊的、是睿智的。由此,我们相信,飞行学院的学子们不仅热情欢迎人民日报的到来,更热切地盼望着向人民日报专家们的学习和请教。[14:37]
  •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党委书记朱勇]:我们知道,国内有许多知名大学都在积极争取人民日报进校园,我们感到之所以选择我们,是因为我校是以“蓝天做课堂,机场做黑板”的特色大学。自1956年创建以来,共培养了15000余名飞行员,占中国民航飞行员总数的90%以上,被誉为“中国民航飞行员的摇篮”。之所以能选择我们,是因为我校“严字当头、德育为先”的育人传统,我校坚持实施准军事化管理,用“严”字打造思想作风的硬度、磨砺意志品德的纯度,用“德”字唱响主旋律,站好主阵地,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牢思想基础。之所以能选择我们,是因为我校是全球最大的飞行学院。我们地跨四川、河南两省,占地16000多亩;配有13种机型236架飞机。目前,年飞行训练时间达到30万小时,年培养飞行学生达到1200人以上。[14:40]
  •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党委书记朱勇]:人民日报进校园不仅生动实践了“走转改”,更是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贯彻,这次人民日报不仅走进了我们飞行学院,而且还将与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这将是对我院全面建设和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我们要倍加珍惜这个机会,不断深化合作论坛,扩大合作领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人民日报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下,为建设一流的蓝天大学而努力奋斗。[14:40]
  • [主持人赵婀娜]:谢谢朱勇书记。刚才书记提到了学院正在为建设世界一流的蓝天大学而努力奋斗,那我们人民日报人目前也正在奋斗于向世界一流媒体迈进的征程当中。尽管我们身处于不同的行业,但是我们却有相似而卓越的目标,那就是世界一流。因此,在未来的日子里,我相信我们也将进一步的携手努力,追求卓越。在两位领导致辞后,接下来用最热烈的掌声有请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致辞。[14:42]
  • [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尊敬的李军局长,尊敬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老师们、同学们,今天来到著名的中国民航飞行。上午的活动已使我们大开眼界、大长见识,深受教育,也深受鼓舞。首先代表人民日报社向大力支持此次活动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各位领导和全体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首先代表人民日报社,向大力支持此次活动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各位领导和全体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14:43]
  • [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是共和国民航人才的摇篮。今天,民航飞行学院的大批优秀校友已经成为中国民航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你们不愧为中国民航飞行教育事业的“领军者”。人民日报同样担负着"领军者"的名号。这是一份有着63年光辉历史的报纸。[14:43]
  • [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我们正处于一个媒体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异军突起,给传统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今,同学们在互联网上浏览新闻,在微博上发表看法,已经成为常态。人民日报社正在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着力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举、官方声音与民间舆论呼应。这注定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也注定离不开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支持和关心。[14:46]
  • [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这也正是我们举办这个活动的原因。2009年的11月23日,"人民日报校园行"在北京大学启动以来,两年中我们走过了北大、清华、中国传媒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感受青春的飞扬,触摸青年的需求,也向同学们展现人民日报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许多同学在近距离接触人民日报后发出感慨:“原来人民日报是这个样子”,"原来人民日报也这么好看"。青年是时代的未来。通过活动,让更多的青年朋友喜爱人民日报,让人民日报交结年轻的朋友,这是我们的心愿。[14:47]
  • [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今天,我们来到这里。我们希望,能借这个难得的机会,与我们的老师同学进行一次深入坦诚的交流。你们的意见和建议都将成为我们改进工作的强大动力,你们的业绩和奋斗都将成为我们新闻报道的重要资源。[14:47]
  • [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超越自己,才能不辱使命;与时俱进,才能永立潮头。同学们,你们的身上,担负着中国民航的希望,担负着中华民族的希望。今天,人民日报正处于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加强传播能力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的目标都是要建设世界一流,未来,我们愿与你们一道,紧跟时代,共同成长。谢谢大家。[14:47]
  • [主持人赵婀娜]:谢谢张研农社长。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学都还记得刚才张社长在致辞的结尾是这样说的,超越自己才能不辱使命,与时俱进才能永立潮头。同学们,你们身上担负着中国民航的希望,更担负着中华民族的职责。我校是准军事化管理的原则,我在这里做一个小小的互动,刚才我们社长向大家提出了期望,你们能不能做到实现我们社长提出的期望呢?我问一下,同学们,你们能做到吗?(能)。谢谢你们,也再一次掌声献给张研农社长。[14:49]
  • [主持人赵婀娜]:接下来就是我们今天活动议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双方签署合作协议,让我们用掌声有请出人民日报社编委、秘书长阎晓明与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院长郑孝雍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有请两位。根据合作协议,民航飞院将利用自身的优势为人民日报社参与重大突发性新闻采访提供航空支持,人民日报社还会鼓励飞航飞行学院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在民航学院设立人民日报人民奖学金。接下来请两位代表双方单位互赠礼物。阎晓明秘书长代表人民报社送给飞院的礼物是国家领导人修改人民日报手迹选,这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礼物。郑院长代表民航飞行学院回赠的礼物是高级教练机的模型。[14:49]
  • [主持人赵婀娜]:谢谢两位。我相信经过刚才的一刻,我们都很有信心,自此以后,双方将进一步加强联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共赢。接下来就是今天活动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项环节,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有请出人民日报社阎晓明秘书长发表主旨演讲,有请。[14:52]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尊敬的李军副局长、朱勇书记、郑孝雍校长,尊敬的民航总局和民航飞院的各位领导,尊敬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老师们、同学们,刚才李局长、朱书记和人民日报社的张社长作了非常精彩的致辞,他们的致辞,知识丰富,思想深刻,充满激情而又理性,既讲政治,又讲人情,在这个高潮之下,我走上台来,这个情形就像一台晚会,周杰伦和张靓颖已经把晚会达到高潮之后,又有一个歌手上台表演。我的心情按照你们年轻人的说法是非常纠结的。[14:53]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其实这种紧张的心情,半个月前就体会到了,在我接受和大家学习交流的任务后,我觉得特别的不轻松。我的压力主要是来自于这是人民日报校园行第一次走进专业的院校。校园行的前七次活动都在综合大学,它面对的基本是文科的学生,甚至是新闻学院的,学校的课程是与新闻理论,相当多的学生有加入新闻行业的意愿,他们渴望在报纸和键盘中实现人生价值,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个人的实际利益都和新闻甚至与人民日报密切相关。而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你们学习教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是精密的仪器和航向、气流,是物理学、气流学,是翱翔天空的职业和在蓝天上书写理想的胸怀,是名副其实的天高任鸟飞,所以我感觉到航空飞行工作和新闻工作之间,好象有一种隔行如隔山的距离。直到几天以前,我准备这个讲稿,坐在电脑前查询飞院的资料的时候,我忽然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进入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你只要有一台电脑甚至一部3G的手机,你就可以接受全世界的信息。同时,你也可以把你知道的信息向全世界发布。飞院的天之骄子们,我相信毫无疑问是麦克风前的佼佼者。[14:55]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我现在想,也许你们来到这个会场之前,有的同学在中午吃饭后就刚刚被网上一条信息发表了你们的见解,也许你们现在通过微博把双方签署的消息发送出去,还有可能配上图片,也有可能对我做一番评论。[14:55]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同学们是否意识到这两个你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举动,事实上就已经在扮演记者的角色。而仅仅是十年前,这样的技能还只能靠媒体和职业记者来完成。于是我就找到了飞行员和记者的关系,我们是全媒体时代的记者同行,充其量是职业和业余的区分。而我们刚才签署的合作协议和上午的活动,把你们的教学机命名为“人民日报号”,以及在重大报道中为人民日报提供采访支持。从这些活动中间,我也找到飞机航空业和报纸的关系,更找到了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与人民日报的关系。[14:56]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我想,民航是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志,民航空姐这个职业是很多中国年轻女孩的梦想,飞行员是许多中国大男孩的梦想,而乘坐飞机依然是今天许多中国人的梦想。所以,这些话题让我想到一个问题,就是你们在天空是神圣的,你们在地面是神秘的。我相信通过我们这次交流,我们中间是会亲切的。这个亲切的原因很多,我觉得这个亲切还包括我们以下这些有很多交流内容的热烈话题,比如说在这样一个时代,就是我刚刚讲的,人人都是记者的一个时代,自媒体与公众媒体的关系是什么?职业媒体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共同需要遵循的道德是什么?担当的责任是什么?我想,我今天向大家汇报和学习交流就从这里开始,我汇报的题目是“我们的担当”。[14:57]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在我开始汇报之前,我也想提一个建议,就是如果在座的各位有兴趣,那么请大家写一条这期人民日报校园行的微博,一会儿在互动交流的时候,同学们也有兴趣的话,我们可以做一个交流。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人民日报,我是这样理解我所供职的这份报纸。[14:58]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人民日报,它版面上是展示党和国家的发展历史,字里行间记录着人民奋斗探索的足迹。我们先从这张图片开始。这是一张战火中诞生的报纸,人民日报创刊于1948年6月15日,这是我们的创刊号。从1948年6月15日开始,我们的编排号一直延续到今天,我在来之前做了一个查询,今天是人民日报的第23152期。人民日报的报头是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大家看到当时毛主席写了四个版本,人民日报的同志从中选了四个字,一直沿用到今天,报头题写的过程就是中国最高的领导人对报纸的题写,这是一种标志,标志从创办指出赋予人民日报独特的政治地位。关于人民日报的地位,也是老一辈领导人刘少奇同志曾经做过这样的阐述,他说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大家看到上面有华北记者团的谈话,这个华北记者团就是当年专门为人民日报培养骨干力量的一个团队。从那个时候开始,人民日报就承担起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使命,应该说人民日报的特殊地位和独特的作用是历史形成的,这一政治地位的背后是一份多少代人民日报人须臾不敢懈怠的政治责任。[14:58]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人民日报”这四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社长张研农同志曾经做过这样精辟的概括,他说在纷繁复杂的舆论格局中,人民日报是一面旗帜,是一个品牌;在传达解读中央方针政策中,人民日报是一个标准,是一种尺度;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中,人民日报是一个航标,是一种召唤;在开展舆论斗争中,人民日报是一座堡垒,是一道防线;在广大读者心目中,人民日报是一位朋友,是一个家园;在人民日报社广大职工心目中,人民日报是一份寄托,一种责任。我想这是我们的担当,也是我们的追求。[14:59]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不仅仅领导人民日报,也悉心指导人民日报甚至是作者。甚至他们就是人民日报的作者,他们给人民日报撰写过很多文章,审改过很多社论、评论和文章。其中毛主席和人民日报的渊源非常深,当年,辽沈战役展开后,傅作义当时在北平是司令,利用后方的空虚打算偷袭石家庄,当时中共中央根据地在西柏坡,这个情形非常的危险,我们发现后调动军事力量非常的紧张,来不及,毛主席当时利用人民日报唱了一场空城计,连续写了三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第一篇告诉傅作义的军队,我知道你要来;第二篇告诉傅作义的军队是我们已经准备好了;第三篇是表达河北人民和石家庄人民奋力抗击敌人的决心。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傅作义的军队知道,在前线指挥站看到后我们还没有充分,你们什么都知道了,我们还有什么意义。就用这样的方式退掉地并,保卫了中共中央的所在地,这是战争年代所发挥的特殊意义,这是毛主席和人民日报的关系。[15:00]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邓小平同志也非常关心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有106篇社论和文章是小平同志亲自改的,他改得非常好,映射出深邃的思想之光,至今令我们受益无穷。江泽民同志1996年来到人民日报考察发表重要讲话,江泽民同志的讲话收录在《江泽民文选》。2008年6月,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刊之际,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到人民报日报社考察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15:01]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我们报社的档案部门曾经做过大致的统计,就是党和国家的几代领导人对人民日报稿件的修改、审阅、批示的记录,大概有四千多件。人民日报社把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史记汇集成册。我刚才和校长互相赠送的一份礼物中间就有这样一种汇集,这种汇集是我们一段历史,也是我们人民日报永远的骄傲。[15:01]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正是因为人民日报独特的政治地位和它记录中国发展进程的历史责任,它也成为世界高度关注的焦点。国外的许多政府部门、研究机构都以人民日报为观察和研究中国问题的文本和瞭望台。[15:02]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有一位外国的政要对人民日报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认为非常有代表性,他说你可以喜欢它,可以不喜欢它,可以赞成它,可以不赞成它,但你必须重视它、研究它。这就是人民日报在外国人当中的地位。[15:02]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第一期人民日报只有4个版,印了4万多份,主要在华北解放区发行。六十三年过去了,人民日报肩负着中共中央机关报的神圣使命,忠实记录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63年中,党和国家的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都反映在人民日报的版面上,每一个前行的脚印都记录在人民日报的字里行间,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日报的版面就是党和国家63年的奋斗日志、发展图景、探索轨迹。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报纸之一”。[15:03]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民日报不再是一枝独秀,大家知道新浪微博中排名前六的粉丝数都已经超过1000万,人民日报今年的发行量是247万,我们明年力争达到270万。这两个数字比较,就意味着这些新浪微博上的粉丝他们每一句发言,直接的听众就是人民日报发行量的3到5倍。在这个时代,谁必须靠唱出来的歌好听来吸引受众,谁无法单独靠某一种特殊的地位成为“麦霸”。[15:05]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今天的人民日报正在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传播能力,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和现代传播体系。具体是两个方面,一是打造全媒体传播的媒体战略,二是传播观念的变革创新。[15:05]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这是我们“媒体方阵”。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三个"人"字号鼎立,下辖《环球时报》等20多家社属报刊。 这是我们一些版面,大家看还有一些标题。去年国庆60周年的时候,人民日报对每个省、每个重要的行业都做了一个专刊,就是人民日报等于在那一天出了全家福,这份人民日报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在市场上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同志们有兴趣的话,可以来找我。[15:06]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这是我们人民日报社的标识,以人民日报英文(PEOPLE'S DAILY)首写字母“p”和“d”作为主体元素,结合中国共产党党旗红黄两色的主体色调,设计基调围绕“使命”与“潮头”、“国内”与“国际”两组关键词展开,力求表达党中央对人民日报社提出的"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要求。[15:07]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说到这个地方,我来到飞行学院以后,我觉得人民日报和飞行学院有一个非常相似的共同点,就是都不会宣传自己,也看我是搞宣传的,很多人对人民日报不熟悉,是因为我们宣传不够。飞行学院也是,我们在来之前,我们做记者的,应该说有灵敏的耳朵和很灵敏的嗅觉,真是没有想到在广汉四川的腹地有占中国民航飞行员的90%的院校是世界最大的院校,你们的校园这么漂亮,你们的学生也是这么的漂亮,你们的飞机也那么的漂亮,真让我们出乎意料。[15:09]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主流媒体必须适应潮流,这是人民日报面临的一个迫切任务。以不变的理想推动传播方式变革,提升报道能力、舆论引导水,形成人民日报社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举、官方声音与民间舆论并重的现代传媒架构,是我们胜任新时期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15:09]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总的来说,对于人民日报而言,不管时光如何流转,不管政治“晴雨表”的作用是否有所淡化,社会“风向标”的使命必须坚守,主流舆论的旗帜要勇敢地举起,主流舆论首席代表的责任仍然要担当。25种子报刊、新媒体有着不同的风格和定位,但它们更有着人民日报共同的理想和责任。而扛起这份责任的是人民日报的每一位记者,他们笔下的每一篇报道[15:10]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作为一个人民日报的老的职工,我对人民日报的记者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人民日报记者,他是一个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站在田埂上找感觉的群体。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是人民日报记者的崇高追求。人民日报的记者有这样一个比喻: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站在田埂上找感觉。站在天安门上,才能眼中有大局,不迷失方向;站在田埂上才能心中有群众,不脱离实际。在这样的坐标系下审视自身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日报记者,以高度自觉自信自强的精神,承担起时代变迁记录者、“中国声音”传播者、群众利益维护者、社会进步推动者、社会裂痕弥合者的历史责任,书写着共和国的历史,同时也被共和国的历史所记录。[15:10]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第一,人民日报记者是时代变迁的记录者。这是历史庄严的记录。人民日报创始人之一李庄,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采访,这是1949年,见证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组成人员和决定国旗、国徽、国歌、首都的全过程。他采写的报道成为第二天人民日报的头号新闻。这是开国大典的辉煌时刻。摄影记者高粮拍摄了第一面五星红旗,陈柏生和张家炽获准登机采访,见证人民空军首次列队飞越首都上空的历史时刻,他们采写了一篇很有名的特写《我们飞行在人民首都的上空》。[15:11]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报道新中国开国大典是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老一辈人民日报记者一生的辉煌与骄傲。时间的长河奔流不息,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日报记者,坚守着前辈们那份激情与责任,忠实地记录着共和国60多年来的喜乐与悲欢、光荣与梦想,书写着“共和国日记”。[15:11]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我们今天来的一个记者就是李舸,是搞摄影的,他把他采访重大事件所采访的记者证给大家展示了一下。大家可以看到,这上面有我们庆祝新中国60周年,还有建党90周年的许多重大的活动和一些重要的典型人物,还有四川汶川的,还有乌鲁木齐重大突发事件。[15:12]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从“站起来”到“强起来”,人民日报对共和国的成长做了忠实记录。研究这段历史,瞭望未来航程,没有人能绕开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记者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紧密相连,也造就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名记者。[15:13]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第二,人民日报记者是“中国声音”的传播者。这是一个战地采访的故事。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当时人民日报驻南斯拉夫记者吕岩松,从火光冲天的使馆房间跑出来,本能地抓起相机采访。他最早报道了我驻南联盟大使馆遭美国导弹袭击的事实。它不仅为本报抢得了第一时间新闻,也为我国的外交、我国政府的决策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总有我们的记者冒着枪林弹雨采访的身影。在没有硝烟的战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也总有我们记者响亮发出的“中国声音”。[15:13]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2009年3月初,我们推出署名“国纪平”的文章,“国纪平”就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的评论,这篇文章叫《对西藏的错误认知违背发展进步潮流》,这篇文章着眼大局取材,寻求共识论理,把西藏的民主改革放在世界废奴运动体系中去论述,引起很多国家的关注和媒体转载。[15:14]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大家可以看一下上面的数据,就是我们在世界上,在许多重大的事件上,我们听到的大多数是西方的声音。针对这样的情况,人民日报是党中央最重要的宣传舆论阵地,努力掌握在国际舆论交锋中的话语权,展现中国形象、宣示中国立场、维护中国利益,是我们从不曾改变的使命和责任。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是党中央交给人民日报一项紧迫的任务。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要求:要有一手的材料;要讲国际的通用语言。我们做了许多探索。目前,在34个分社,驻外记者近百人。[15:16]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第三,人民日报记者是群众利益的维护者。[15:21]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先给大家看一组照片,这是前一段时间出版的《朱镕基讲话实录》。《朱镕基讲话实录》第四卷(第224页)首次披露了朱镕基同志在人民日报的《信息专报》刊载的《关于广西南丹矿井重大死亡事故的再次紧急报告》上的批示。此外,《朱镕基讲话实录》第四卷(第286页)还披露了朱镕基同志在一次讲话中也提到人民日报《信息专报》批示有一句话,要不是人民日报信息专报的报道,上百人就会冤沉水底。南丹发生矿难之后,当地的官员和矿主勾结,把洞口封起来了,似乎想蒙混过关,人民日报的记者得到信息后实地调查,他们受到很多威胁,可以说冒着生命的危险揭露了事实的真相,使中央及时对这个事情作出了明确的决策。[15:22]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人民日报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每天,"人民"两个字印在报纸的首页,也铭刻在一代又一代人民日报记者的心中。做"人民记者",是一代又一代人民日报记者的追求。正如参与南丹矿难报道的人民日报社广西分社记者郑盛丰所说:"倘若今天又面对有如当年南丹矿难那样的重大安全事故,我们还能像当年那样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么?回答是:我们别无选择,因为我们是党和人民的记者!"[15:22]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做"人民的记者",就要本着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对一些不符合中央要求、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科学依法进行舆论监督。[15:23]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大家看这个PPT就是监督的文章,《决策为何连连失误》、《瞎指挥搅黄了退耕还林》、紫金矿业污染事件报道,这些由人民日报驻各地记者采写的舆论监督报道,都获得了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舆论监督作为媒体的重要功能,在人民日报记者的笔下增加了一份更深的含义,那就是建设性以及报道的社会效果。它不是为批评而批评,也不是简单的情绪宣泄,更反对追求轰动、吸引眼球。而是着眼于推动工作、扬善惩恶、着眼于使人民利益得到充分维护。[15:23]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第四,人民日报记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15:24]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恢复高考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们国家经过10年动乱以后的一项伟大的政策,同学们可能没有这种感受,在座的父母亲在讲到这段历史的时候会讲一段催人泪下的经历。这项制度整整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某种意义上说也改变了民族的命运。这一历史进程中清晰的留下了人民日报记者的脚印。这是今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党史》第二卷,书中1014-1015页详细记载了恢复高考的台前幕后,(这是小平同志爬黄山的时候和刚恢复高考的同学们交流的图片)[15:24]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在1977年召开高考座谈会上,邓小平同志要求今年恢复高考,但是在当时教育界有一个说法就是“两个估计”,17年的教育路线培养的学生是资本主义,无产阶级的教育路线否定了从建国到文化大革命的立场,当然也否定了这段高考制度。这一段思想观念对恢复招生形成了巨大的阻力。面对这样重大而敏感的问题,人民日报的记者敏感的把两个估计形成的背景,就是当时形成的背景和四人帮的用心调查清楚,以内参的形式报给中央,小平同志看了以后,找教育部的负责同志谈话。在邓小平同志的指导下,中断了10年高考的制度在1977年终于恢复。我本人就是恢复这一制度后的第三届的学生,是受益的,从另一个角度也是人民日报记者报道的受益者。[15:26]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在一些重大历史关节点上,人民日报记者总能挺身而出,秉承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传统,站在时代变革的潮头,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兢兢业业地肩负一个以不负党和人民期望为己任的媒体责任和使命。从解放初及时传递党中央声音,迅速稳定人心、恢复生产,到上世纪50年代冷静思考、反对冒进,从上世纪70年代末彻底否定“文革”、发出思想解放先声,到80年代至今不遗余力地参与改革、倡导改革、推动改革,人民日报记者笔力千钧,唱响时代强音。[15:27]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这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系列报道,以建言献策的态度和形式报道出来,反响热烈:中央领导同志作出批示。(PPT)[15:28]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这是人民日报独家报道的两个扎根基层的典型人物,两次启动"基层之路怎样越走越宽"的讨论,引起了决策层的关注。(PPT)[15:28]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大变革的年代,新闻工作大有可为,这是我们这代人的幸福。[15:29]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第五,人民日报记者是社会裂痕的弥合者。[15:29]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今年8月,针对民航旺季航班延误频繁发生的情况,本报记者及时跟进采写报道,解疑释惑。民航现在遇到一个"成长中的烦恼",就是天空变得越来越"堵",因航班延误,乘客与航空公司的矛盾似乎多了,"霸机"等冲突事件时有耳闻。人民日报记者通过深入调查实事求是地解读误机中的误解,架起乘客与航空部门沟通的一条管道,消弭冲突的燃点。[15:29]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现在是一个物质丰富的年代,也是一个利益分化的年代,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走向多元多变。按照"不为官僚主义辩护,也绝不为偏激言行推波助澜"的指导思想,全面客观地报道不同利益群体各自关注的重点,求同存异,弥合社会缝隙,发挥社会舆论的平衡器作用,是主流媒体尤其是人民日报的责任与担当。[15:29]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大家看到这是“二代”现象的透视。这是人民日报民生周刊的版面,这些报道或者率先聚焦了大家叫贫二代、富二代的问题。关注特定群体的特殊利益,引导形成科学理性的一个力量,支持公平正义,理顺公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从我们这些创造向上流动的一个词,还创造了给力的词,也是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还有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这是一个评论,评论中间是说你们的人在网络发言,它是网络的强势,但不要忘记那些沉默的声音,不能哪一个声音强就关注哪一个声音,这个评论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寻找最大的公约数,形成社会共识,理解社会共识和供应,这成为人民日报评论疏导公众情绪的一个主要的方法。[15:29]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从医患矛盾到拆迁纠纷,从国企改制到城市管理,人民日报记者切实承担社会责任,通过新闻手段,包括评论与报道,不失语、不乱语,在充分尊重各种表达的基础上,"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15:30]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请在座的老师们、同学们继续关心人民日报、支持人民日报,希望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在人民日报记者追求的5者后再加上两者:人民日报的忠实读者和人民日报的热心作者。我在开始时,和同学们有个约定,希望大家就今天的活动发一条微博,我先把我写的一条读给大家,作为抛砖引玉,也作为今天交流的结束:刚才,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和人民日报社两个业界NO.1签订了合作协议,严肃的人民日报的编辑记者和飞院的师生进行了一次还算比较轻松的交流。双雄携手,人民日报借助航空技术的支持,可谓:居高声自远;飞院依托国内最大的报纸,也借用一句古诗可谓:好风凭借力,送你上青天。"我这条微博没有结尾,这个结尾需要一代又一代飞行学院的老师和学子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骄人的业绩和建树来充实,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民日报的记者同仁来描述。[15:32]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我想以一条新闻报道的形式结束今天与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15:32]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他们和中国民航一起高飞 本报四川广汉11月29日电 记者阎晓明校园行报道:乘坐飞机出行和通过航空货运,已经成为飞速发展的中国越来越重要的方式。而驾驶中国民用航空的飞行员中,90%都出自一所航空院校,这在世界航空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这所学校就是坐落于四川广汉的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被称为“中国民航飞行员的摇篮”。[15:33]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每天,飞行教练机就像翱翔的飞鸟一样,盘旋起落在浩瀚的蓝天白云和蜿蜒的绵阳河、沱江间锻炼翅膀,这是这座学院在天空留给人们的印象;端坐课堂,醉心于知识的海洋吸取营养是这座学院留给人们地面的形象。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犹如她的职业特点一样,有着像天空一样 宽阔的视野和远大的理想……[15:33]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这篇报道没有结尾,我想,这个结尾需要一代又一代飞行学院的老师和学子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骄人的业绩和建树来充实,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民日报的记者和其他媒介的记者同仁来描述,我衷心祝愿这篇报道结尾常新、常青。[15:34]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谢谢各位领导、谢谢同学们。也谢谢人民日报的我的领导和同事们,能有这样的耐性听完我的话,并且没有当场指出我的不足。[15:34]
  • [主持人赵婀娜]:感谢阎晓明秘书长的精彩演讲。阎晓明秘书长,准确的说是阎晓明记者发来的报道,同学们,喜欢么?刚才秘书长的演讲,应该说我的感受是这样的,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机会,一个重新打量和理解人民日报这份报纸以及人民日报人的机会。相信通过刚才秘书长的演讲,我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人民日报这份报纸所承载的历史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人民日报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可亲和可敬。特别要感谢的是秘书长演讲当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结尾,我想刚才这个结尾对于今天的演讲来讲是结束,但是对于我们双方的合作来说,寓意着一个开端,寓意着美好的无限的前景和未来。接下来就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有请出阎晓明秘书长以及我所有的同事来到台前,为大家进行一个交流和互动的环节,掌声有请。[15:36]
  • [主持人赵婀娜]:这一环节是大家期待已久,同学们通过人民微博把想提问的问题都已经发上去了。今天这个机会真的是非常难得,而且在座的各位,正如我们所说是人民日报的中流砥柱,我特别想给大家逐一介绍一下各位:[15:36]
  • [主持人赵婀娜]:阎晓明: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秘书长、高级记者,曾长期从事记者工作,多次参加重大新闻报道。
    廖玒,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张忠,人民日报社四川分社社长,曾任人民日报驻西藏、辽宁记者,曾长期参与人民日报涉各省区市重点报道、大型主题宣传的策划协调工作。
    吴绮敏,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副主任,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新闻奖等荣誉。作为随行记者,多次圆满完成国家领导人对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的报道任务。
    李舸,人民日报社总编室摄影图片室主任、高级记者,负责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事活动及国内重要新闻的采访工作。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吴亚明,大陆报纸类媒体最早赴台驻点采访记者,至今已超过10年。现为人民日报台港澳侨室主编,作品获中国新闻奖。
    禹伟良,地方部机动采访室主编,长期专注地方新闻采编工作,多次参加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的报道。
    [15:37]
  • [主持人赵婀娜]:经过我刚才的介绍,我相信同学们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台上的所有同事们,不仅有着扎实的新闻采写的经验,而且有着丰富生动的新闻工作经历,更有着全媒体人的管理经验。下面的时间就留给在场的所有同学们,机会难得,同学们尽可畅所欲言。[15:38]
  • [提问]: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空中交通管理学院的学生,很荣幸作为第一个提问者向在座的各位嘉宾提问,下面的问题是提给阎晓明老师的。阎老师,您好。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作为全球最大、世界知名的蓝天大学,无论是教学水平还是办学规模,在世界民航界都是首屈一指的。但是,我们也很遗憾的看到,媒体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位过于狭隘,往往只会关注国内为数不多的几所重大高校,而忽略了民航学院世界一流的行业院校。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们飞行学院在世界民航院校中的排名要远远高于国内其他知名高校在世界通类当中的排名。但是,我们的关注度却远远不如他们。请问,阎老师,作为新闻舆论的引导者,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新闻媒体,是否应当转变视角,更多的关注飞行学院,了解飞行学院和传播飞行学院呢?谢谢。[15:39]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非常感谢您,您给我们出了一个很好的题,就是我们在关注中国的综合性大学,关注我们教育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一个新的关注。你刚才提到的,如果从媒体角度来讲,是观察全面,也就是评价标准或者评价体系比较单一,从飞行学院来讲,我开个玩笑,因为民航飞得太高,高处不胜寒。[15:39]
  • [提问]:台上各位记者同志,你们好,我是来自计算机学院的学员。一直以来,从小我只看过新闻报纸,但是我们只看得到报纸上报道的东西。但是关于记者是怎样的工作情况,他是不是像其他职业一样,每天早上八九点钟有固定的上班时间,或者他跟踪报道事情的时候,他们是怎样跟着的,比如一些战地的记者,很难想象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做这样的报道。所以,我想台上的各位尊敬的记者朋友们跟我们说一下记者的一些平时工作生活。谢谢。[15:40]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我想用两句话概括记者的特点,有点像你们学生,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上班不来,下班不走。[15:40]
  • [人民日报社四川分社社长张忠]:刚才阎晓明秘书长说得确实很形象,记者这个行业还真是一个作息特别没有规律的行业,应该说它的一个特点,白天采访开会,晚上写稿,这是一个常态。有时候不是当天发的稿子,要经过晚上的时间,晚上两三点写稿,这种情况很常见的。另外,我感觉咱们选择做记者这个行当的,其实也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我的很多像我一样人民日报驻各地记者,他生活工作的流动性和变动非常大。拿我个人来说,我曾经在西藏做过几年的记者,还在辽宁做过几年的记者,我回到北京,在地方部也呆了近10年,我现在有机会来到四川工作,这种流动性,某种意义上也有居无定所的感觉,也有一种漂泊感。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哪怕是日常的作息也好,空间的移动也好,时间的变化也好。既然你选择了这样的职业,这是职业的特点,去习惯它,去喜欢它,也是我们的担当。就像阎晓明秘书长所讲的一样,是我们担当的一部分。[15:41]
  • [人民日报社四川分社社长张忠]:我想作为记者的具体工作形式,确实是多种多样的。我刚才说的是地方的记者,还有行政记者、中央的团队记者,吴绮敏记者生涯又是一个很特殊的领域,还有摄影记者,他们的舆论方式是不一样的。另外,我们驻台的记者,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我们在大陆内地所处的环境又是不一样的,它的工作方式、它的注意点以及它的一些特殊性。[15:42]
  • [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副主任吴绮敏]:简单的说就是,见证者、记录者,真实地记录事件本身,认认真真的领会事物的精髓。[15:43]
  • [人民日报地方部机动采访室主编禹伟良]:记者确实是很辛苦,但也很幸福。所以,他能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我们有一个老总编辑说过,他说如果有来生,他还要当记者,这是我们很多人民日报人的一个心愿。[15:43]
  • [人民日报社总编室摄影图片室主任李舸]:对我来说,我理解记者不是一种职业,也不是一种工作,我觉得是一个事业,或者刚才像张社长说的是一种生活状态。我很乐于这种生活状态,我将为此奋斗终生。谢谢。[15:44]
  • [人民日报台港澳侨室主编吴亚明]:记者这个职业,只有一日的成功,没有成功的一日。[15:45]
  • [提问]:人民日报的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外语学院的学生,我今天有一个问题想问禹伟良老师,我知道您曾与人民日报的几位记者老师在9月27日到宁夏西级线走转改做过一个专访,在这个过程中,人民日报上作出了相关的报道,配有这样几幅图片,就是您和几位老师挑着水的图片。我看到您几位老师脸上挂着的笑容是非常喜悦的,您知不知道在西北地区缺水的地方,每天我们老百姓是怎样含着泪挑着水走山路的。我不知道我们组成的“走转改”的采访组是不是仅仅走一走、转一转,让采访组知道曾经到过那里、人民日报曾经到过那里而已。请问,当时“走转改”启动时宣扬的诸多的有利于人民的意义,是否真正在一线记者和一线报道中体现出来了?谢谢。[15:46]
  • [人民日报地方部机动采访室主编禹伟良]:我试着回答一下。“走转改”是中宣部对今年新闻战线展开的报道。看得出来,你很关注人民日报,我作为人民日报的一员,心里感到非常的高兴,我们的一举一动能够在读者眼下得到关注,这是我们最大的追求。[15:47]
  • [人民日报地方部机动采访室主编禹伟良]:关于走转改,我们社长包括我们人民日报社所有领导都亲自参与了。我们张研农社长已经两次“走转改”,第一次到山西大同煤矿,他深入到150米以下的矿井,这作为一个正部级的领导干部来说是很罕见的。今年他又跑到宁夏。我们的领导一直要求我们,“走转改”不仅仅要到基层走一走,而且要“身入”,也要“心入”。就是说我们去了,和当地的老百姓打成一片。至于说您看到我们在那里“走转改”为什么笑,那是挑水,勾起儿童时期的回忆。我也是来自农村的孩子,我家里长期也挑水,但不是在那里感受一种在西北宁夏那个地方的水特别的珍贵,人家说估计我们在这里采访的时候,你有可能不知道,我们在那里住的地方就是没有水的地方,我们早上起来没有水洗脸,没有水刷牙,唯一的一瓶矿泉水用了两次,包括晚上和早上起来。但是,我要跟你说的是,我们为了跑到这个村,当时我们走了多少路,我们是直接从北京飞到银川,从银川当天直接赶到了六盘山,当时的安排已经采访完了,但是我们感觉到没有到西海固地区,大家知道,这个地方水贵如油,所以这个点我们还感觉没有抓住宁夏的特点,我们要求再继续往前走,再往深山里走。对方说,这个路不好,而且有一段路不能走了。司机坚持要开,我们都不敢,我们坚持步行,而且又是下雨,我们找到那一个点已经是到了傍晚的时候,老百姓说这个井是我们每天晚上排队去抢水,所以我去帮助农民挑了一次水,在挑的过程中,他想换我,他觉得我挑不动,我说我挑给你看,所以就笑了。[15:48]
  • [人民日报地方部机动采访室主编禹伟良]:总体是我们报道“走转改”绝对不是一种形式,而是真正的既是记者的作风,也是走进农村的活动。同时我们的很多报道在我们编委会的率领下,很多报道包括年轻记者的报道,都获得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也获得了很多读者的肯定。大家说,通过“走转改”,来自基层的人和事上了人民日报的版面,是不是头版,这是过去不敢想象的。这次也确确实实带来了明显的变化,不知我的回答你满意了没有,如果没有,我下来继续跟您互动。[15:48]
  • [主持人赵婀娜]:感谢这位同学,也感谢禹伟良。正如刚才所说的,每一篇新闻报道的背后,每一张新闻图片的背后,都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其中有我们记者的思考,也有我们很多记者的辛劳。特别谢谢这位同学。[15:49]
  • [提问]:尊敬的各位领导,下午好!我是空中交通管理学院08级交通运输学院的学生。今天早晨我有幸参加了“人民日报号”飞机的命名仪式,而吴绮敏老师经常随国家领导人出访,而今天早上她的优雅的行为方式留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提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朱镕基讲话实录》出版有何深刻的含义?第二个问题,7.23特大动车事故之前,我观察到《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高铁和动车的文章,比如生产最好最快的动车,中国高铁领跑世界的文章。在事件发生后,人民日报提出高铁要坚持科学发展既定轨道的评论,那么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15:55]
  • [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副主任吴绮敏]:第一个问题,可能我不是一个最合适、最权威的回答者。个人感觉,出版这样一本书是群众欢迎、广大干部群众都非常欢迎的,读者欢迎。这本书当中记录了很多可能当年有一部分大家还不是特别熟知的一些谈话,一些记录。但是我觉得它反映的都是中国的一段历史。但是我觉得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出版,我们都要很认真的去读和很认真的学习。[15:56]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我觉得你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说明你是一个善于思索的记者。你如果做记者,应该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记者。关注中国高铁的问题,我自己也是关注高铁报道的一名记者。在报道的时候我自己写过一篇文章,关于高铁的问题,这是我们国家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行业。应该说它改变了我们的交通方式。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广的国家里面,它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您说是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讲高铁的安全,一段时间在安全事故后再讲科学范围内讲科学发展,这中间也不是有矛盾。我们不能说因为高铁发生了一次这样一些事故,就觉得对高铁彻底的否认和它的安全都有问题。但是在一个事故后,作为人民日报社,它要做的就是从事故中间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做什么样的反思,同时,我觉得也要引导人民那种情绪的舆论,那样一种情绪回归到理性来正确和科学的看待工作中间可能出现的问题。当然,高铁中间存在很多问题,我觉得中国的高铁,应该说在中国定义当中还是非常有前途和有潜力的行业。[15:57]
  • [主持人赵婀娜]:我在这里要迫不及待的和大家分享同学和微博进行的互动。两个同学的帖子非常的有趣,第一个帖子是这样说的:“影坛出了个黄晓明,媒体出了个阎晓明,此明甚彼明,锐气风致,又帅气,有学者的雄劲和老男孩的创新。”还有一个帖子是这样说的:“人民日报记者问,天空何时不排队?李军局长、郑校长回答,‘人民日报号’绝对不排队。”[15:59]
  • [提问]:我想问一下李舸,您多次担任两会和国内外领导人的会晤,在拍摄和采访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是难以拍摄的场景,把您的一些糗事说出来,让我们知道一下。[16:00]
  • [人民日报社总编室摄影图片室主任李舸]:天下摄影是一家,只要拿起相机,大家在一起就是朋友。糗事,至少当着社长的面,我承诺一句,每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我都会出色的完成。至于完成的过程,肯定要付出很多的艰辛。刚才几位领导也说了,做记者是很苦的,也是很难的。尤其搞摄影记者,高一级别的叫摄影家,低一级别叫狗仔队。拍照片确实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像这位同学说的,参加一些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还是做一些调查性的、监督性的报道,其实都是不容易,都要付出一定的艰辛。还是钢铁那句话,只要你发自内心地去爱好你所从事的这项工作,你就一定能够干好。谢谢大家。[16:00]
  • [提问]:尊敬的各位老师,我我是来自航空运输管理学院的。可以说,我是《环球时报》的忠实读者。我们都知道,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GDP从1978年从一万多亿元,到目前的四十多万亿元,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发现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国民经济和精神文化建设在有些方面是不相辅相成的。比如去年的河北邯郸一位老人在地上摔倒,当时的众人很漠视,这位老人由于没有得到救助而去世了。在最近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我们都可以看得出来,这里面产生了很多的问题,我想问一下阎老师是怎样解读这个问题的?[16:03]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谢谢这位同学,您确实也关注了目前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一个热点问题。我们国家这几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是非常迅速。这位同学有没有想起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讲的,我们改革中间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有时候跟人的思想品质和它的文化发展有时候是脱节的,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我们的改革成果和经济成果会丧失,而且很多我们文化的成果也会丧失。最近中央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的是文化问题,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很少有的。这个文化问题中间有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就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16:03]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我们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我们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形成了我们固有的道德传统和价值观念。但是改革开放后,因为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多元化,包括西方文化的进步,我们传统的一些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我们新的价值体系还没有顺应这个时代,非常好的构筑起来。你刚才讲的这些问题确实就是我们现实中间存在的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也引起了人们的焦虑。我觉得引起关注和焦虑的时候,就是要解决它的时候。作为媒体来说,在这个时候,我们重要的做法就是要让公众去深思,而不是简单的情绪发泄。第二,我们也要去探索,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16:04]
  • [提问]: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空管学院10级的学生。在学生的工作中我是一名学习记者。问一下廖玒老师,您作为人民网的总裁,我想知道一下,对我们学生而言,大家平时获取资讯通过的很多都是微博、人人网这样一类的社交网站。我想听一下廖玒老师对这些社交网站,对于我们新一代,尤其大学生的看法?想问一下廖玒老师,作为人民网的总裁,您觉得人民网走进大学生,其发展有什么样的走向?或者对于社交网络,对于人民网走进大学生有什么借鉴之处呢?[16:04]
  • [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廖玒]:谢谢你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互联网进入中国已经十七年了,人民网创办已经15年了。互联网进入中国之后,给中国带来至少有三个改变,简单的说,一个是人们获取信息方式的改变,在当年可能很多人是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现在我想在座的大学生,大部分人可能很多时候是通过互联网来了解信息的,这是第一个改变,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16:05]
  • [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廖玒]:第二,改变了人们的表达方式。刚才秘书长的PPT中也演示了,互联网时代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在当年人民日报最火的时候一天能收到十几麻袋的读者来信,但是如果把读者来信上面的字变成人民日报上的铅字就非常难了。但是有了互联网这一切改变了,人人都有麦克风,在这当中“张三、李四”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16:07]
  • [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廖玒]:第三,某种程度上,互联网改变了社会生活,从2003年“孙志刚案”开始,到2011年,互联网的发展史,它既是一个技术的进步,也是一个促进中国民族进步的一个推进剂。所以我们只有借助新兴媒体,通过新兴媒体来提高自己,通过新兴媒体来学习、来认识,才能促进自己的全面成长。谢谢。[16:08]
  • [提问]:各位人民日报的记者,你们好!请问,基于你们的职业性质,你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请问台湾驻站记者经历的吴亚明老师,你们给给我们这些尚未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尤其是民航的大学生提一些建议和忠告吗?[16:10]
  • [人民日报台港澳侨室主编吴亚明]:我们每一个记者曾经也都是大学生,我们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记者,所以,每一个人都会接受后天的社会效应。我觉得在今天这个时代,时代给我们创造了很多吸收知识的机会,今天学习不光是在校园里面,刚才廖总也讲了,通过网络,更多的还可以通过社会。我觉得作为飞行学院的在校学生,第一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好、学扎实。然后再让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多元、更广泛,这样在你走入社会的时候,我觉得你会尽量减少你成长、成才的一个成本。[16:10]
  • [提问]:我们大家都知道作为一名女飞行员身上有着高收入、高关注、高风险的“三高”标签。而作为飞行员的我们要面临长时间身处蓝天,工作时间长,且不固定,节假日无法抽身陪伴家人等现实而无奈的问题,这与大家心目当中的传统女性在家相夫教子、贤妻良母,以家庭为主的是不同的。我们大多数有着高处不胜寒的烦恼。请问老师,我们怎样在将来毕业以后避免成为社会上的“剩女”呢?如何才能求得安稳,能否给我一点启示吗?[16:11]
  • [人民日报社四川分社社长张忠]:我刚才回答记者行当的时候讲到记者生活当中的变动、变化、变迁,其实我并不是强调记者的职业与其他的职业更加辛苦一点,我只是说它自身存在的一些特点。我后来想起来,我们在座的民航界的、飞行界的元老们或者现在的精英们,在座的学生们,未来也要跨入这个行当,我想你们未来生活当中、工作当中也是没有规律的,有时候你们飞国际航班,有的连续飞几天,你们有一种说法是飞几天歇几天。还有空乘专业的,可能要在空中呆一天,还有的是天气原因,你们可能也无法当天回到家。这就是职业的特点,这是对我一开始问题的说明,我不是特别强调记者这个行当是特别辛苦的行当。[16:13]
  • [人民日报社四川分社社长张忠]:当然,反过来说,有同事也说到记者是非常好的一个职业,因为他能每天接触到新的事物、新的人、新的地方,这也是记者这个职业的荣幸吧。我是头一次看到未来的女飞行员,就是现在的女飞行员我也没见到过,我很崇拜。我想飞行员是一个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职业。我今天试了飞了一下,我基本不知道,实际上不是我在操纵,是我边上一个女学生在操纵。一个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专业、一个行当,他在学习过程中吸取到各方面的知识,那种专业知识,实际上在生活当中会无形地散发出来、渗透出来。我感觉到一个高素质的人才,他在生活当中也会表现出、展现出他的特殊的魅力来。我想这位同学不用有这种担心,你将来操心的事情是怎样来取舍,而不用担心成为一个“剩女”。我要祝福你,我相信事实也会如此。谢谢。[16:13]
  • [主持人赵婀娜]:在这里有一个特别好的契机,请允许我代表人民日报社的所有成员祝愿飞行学院的同学们以及未来的飞行员事业有成、生活美满。[16:13]
  • [提问]:我想问一下吴绮敏老师,因为我现在看天涯论坛已经六年了,因为人民网是一个新闻性质的,关注也不是太多。前一阵子我看过一个很短的视频,是前美国驻华大使,现在在竞选美国总统的一个人,说要利用一部分中国已经觉醒的网民,在网络上发布一些对中国的发展或者我党发展不利的言论。你们也说了,你们想做一个中国舆论的领导者。你们想怎样把舆论引导到对我党和我国更有益的方向发展呢?[16:16]
  • [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副主任吴绮敏]:谈到国际舆论传播,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大的话题。要思考它,我觉得作为一个记者的角度,最简单的一句话就是摆事实、讲道理。我觉得人民日报做国际报道的同事还是做国内报道的同事也好,我们最根本的一个出发点,就是面对事物的时候要实事求是,我们实事求是地去报道它。我们可以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机关报,党中央机关报,我们传播的是中国的声音。那么,人民日报记者所要做的事情,在国际传播这方面所做的工作,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深刻领悟中央的精神。我们的广大干部群众关心人民日报,实际上我个人的理解就是他们特别希望知道中央的声音是什么样的,中国的政策究竟应该怎样去理解。包括外国人看人民日报,我觉得也是来寻求这样的信息。所以,我们第一件事情要做的就是准确的反映中央的声音。[16:17]
  • [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副主任吴绮敏]:至于说到国际舆论当中的一种竞争吧,刚才你说到网络上传播出来美国前大使的一些思考,或者他的一些呼吁或者倡导,我们该怎样看待?我觉得还是从中国总体外交方针作为出发点来看待。我们中国外交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不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也不同意别的国家来干涉中国的内政。我们追求的一种和平发展理念,就是推动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实现。[16:17]
  • [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副主任吴绮敏]:就当前来说,中美关系这样一种发展的现状来看,我觉得我们需要更多的是正面、积极的声音,倡导合作和伙伴这样一种主流。所以不管是美国的政治家也好,还是普通的民众看待中美关系,或者看待中美共同看待这样一种事物的时候有这样一种出发点,就是这种建设性的、负责任的态度来看待和传播这种应该传播的理念。[16:17]
  • [主持人赵婀娜]:感谢吴绮敏老师。其实在双方领导刚才签署的双方合作协议当中就有一条就是人民日报和飞行学院共建一个实践基地,也欢迎所有大学生成为我们的新闻阅评人,同时也欢迎有自己的国际视野,也欢迎有独立思考的同学们。[16:18]
  • [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廖玒]:我补充一点,说他经常看天涯,不看人民网。我想起网上有一个段子,说:“看一天天涯,要看一周的《新闻联播》来疗伤。如果我将来走了,请把我埋在、埋在《新闻联播》里。”换句话说,我是这样看的:网上的东西是很丰富的,你可能看到的只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叫“电脑+电视才是一个真实的中国”。那么,我的建议就是,你从电脑上或者一些论坛上看到更多的是中国的一些负面的东西,看到民不聊生、拆迁。看《新闻联播》,中国一百年都不会出事,看天涯论坛,觉得中国第二天天就要塌下来了,各种可能都存在,所以两个加在一起,才是一个真正的真实的中国。谢谢。[16:20]
  • [提问]:在此请问阎总一个问题,近年来应届高中毕业放弃高考的人数可以说是持续走高,在如今经济大潮下,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以及工作待遇是相当不乐观的,挤进社会更好为自己的发展谋划和实践,在此请问一下,您对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请问一下,作为我们这样一个来自相当有行业特色的院校的学子,作为人民日报,您方是否欢迎我们加入你们工作一行?[16:21]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我相信这位同学提的问题不是为民航飞行学院提的问题,飞行学院都是供不应求,这是为其他专业提的问题。同时也感谢你提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确实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在我这个大学时代,一个大学生是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就是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可以改变自己的家庭,那个时候是国家的。现在一个家庭要培养大学生要付出很多经济的负担,这样培养一个大学生以后,再不能就业,尤其对贫穷的家庭,会有非常大的压力,你关注的这个问题是我们国家发展当中遇到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也是尖锐的问题,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潮流。[16:22]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关于怎样看待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我不知道同学有没有印象,在我读大学的时候,我印象当时争论是美国的教授可以开出租车,意思说为什么中国的大学生非得做高档的工作。它的意思就是说,高等院校的学生可以做很多的工作。我讲这个观点不是说中国辛辛苦苦培养一个大学生去做其他的好象不能发挥特长的这样的一个工作。但是,我觉得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是需要发生一些变化的。您讲的大学生就业,我个人认为就业在表象上是许多大学生就业困难,实质上是结构的困难,许多行业和岗位没有人去,而很多岗位又没有人去就业,这样的结构矛盾说明我们教育设计当中存在问题,也说明我们学生就业观念重点存在问题,也说明我们教育设计的层级不一样存在问题。比如说是不是所有的高中生都去考大学,而不读职高。[16:23]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我的意思是说它是综合的社会问题,真正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要有好的经济发展速度,二是改变教育的结构,三是大学生,飞院之外的学生要改变择业观念,飞院之内的学生,刚才你讲改变择业观念,到人民日报,只要你参加考试,通过了,就非常的欢迎你来,谢谢。[16:23]
  • [提问]:谢谢各位老师,我在腾讯网上看到一篇数据,来自中国社科院,上面写的是截至2008年,中国派出的留学生有140多万,但是归国留学生不到三成,滞留海外的留学生超过百万。对于这份数据,国内国外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像咱们犀利的韩寒说过这样一句话,全面凭优,美国杂志甚至把我们的清华、北大说成是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我想问的是,人民日报如何报道此事?[16:25]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我试着来回答你所提的问题。这位同学,你所提的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是一个老问题。中国的留学生,改革开放之后的公派留学生制度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从它一开始实行留学生制度,这个问题就伴随到存在。你讲的目前的提法,不算尖锐。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尖锐,把它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领域,我们还给公派留学生做了各种各样的限制,对个人的自费留学生也做了很多的限制。[16:25]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现在这样一种现象,我不知道我的感觉对不对,我认为是非常正常的。第一,我们国家为什么在改革开放之后对留学生的许多限制的门槛放低了。世界在发展,世界的科学体系是在不断的进步。向先进的国家学习科学技术,如果从人类情怀来讲,为全人类做贡献,这是中国的骄傲,中国的华人遍布全世界,扩大中国的影响,增强中国的软实力。我认为这是从大的环境来讲是这样的。从小的环境来讲,其实一个人滞留国外不回来,不能说他不爱国,也不能说明他不关心我们的国家,也不能说明他不能为我们的国家作贡献,因为这个时代和过去是不一样了。你可以注意观察一下,很多留在国外的留学生,现在是我们国家对外联络的一个重要的桥梁,是我们国家很多科研项目的一个骨干。[16:28]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第三,同学你也仔细注意一下,我们国家有很多专门的海归园,就是专门为海外归来的学者开辟的就业园区,他们在那样一个地方,我们给他们更超越我们体制的一种自由和他们各种的研究方式,他们在国外也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我总的是一句话,我认为爱国不分国内、国外,不回来照样也可以为中国作贡献。同时也可以为世界做贡献。谢谢。[16:28]
  • [提问]:台上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飞行技术专业的学生。请问一下吴亚明老师,港台方面的政治媒体和我们中国内陆的一些政治媒体在报道民生上是否有不同和相同之处?因为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关心娱乐、体育的方面的问题,而忽略政治民生,人民日报作为中国的政治民生的主要传播者,是否会作出一些改变措施来让这些年轻人关注重点呢?[16:29]
  • [人民日报台港澳侨室主编吴亚明]:港澳台报纸和中国的大陆报纸,它确实有一些差别。就台湾来说,台湾人在2003年通过了一个法律,也就是说党政军全部退出媒体,也就是说所有的党、军队、政府都不可以使用媒体。目前就报纸来说,都是私营的报纸。电视台来讲,有一家公共的电视,全部由政府来出资来办。通讯社,中央通讯社是政府给一半的钱来办。确实像您刚才说的那样,就台湾的报纸来说,实际上它是比较关注政治的。台湾的报纸今天是过度的泛政治化,它关注民生比较少。有鉴于此,社会的媒体的监督机构一直在呼吁,就是媒体作为一个社会公器,要更多的视角关注民生、关注社会,而不是一味地去迎和一部分人的心理,搞一些所谓八卦的新闻,或者说更多的去报道一些负面的社会新闻。[16:32]
  • [人民日报台港澳侨室主编吴亚明]:那么,我觉得人民日报在这方面,从来就没有偏离过正确的报道的方向。人民日报所作出的这些努力,诚如您刚才所说的,我们今天人民日报校园行就是告诉大家今天的人民日报是什么样子,在我们的认知里面,很多人没有认认真真地去读,没有认认真真地去关注人民日报,不太了解人民日报在过去这么长时间来所发生的一个巨大的变革。刚才前面还有一位同学说有什么忠告,除了要关心社会,还要多看人民日报。[16:32]
  • [提问]:刚才我在听各位老师回答问题,各位老师都非常的认真,很机灵。有时候感觉起来像外交官一样在回答问题。我认为作为一名新闻人,有什么就直接的把它陈述出来。就像油价的问题,为什么涨得如此快?为什么人们的工资涨得如此慢,以至于养不起一辆车。第二,请问各位老师,你们如何做才能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媒体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权利?[16:35]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你讲的这个问题是非常尖锐的,也是它涉及到的问题比较大,也是非常宽的一个问题。你刚才说记者不要像外交官一样,我非常的赞同你的说法。[16:36]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第二,关于记者的问题,其实新闻观历来就是我们中国的新闻观和美国的新闻观是不一样的,这毋庸置疑,我们中国什么样的体制就决定了什么样的新闻观念。当然,新闻的真实客观,我认为是新闻的一个基本规律,这是没有任何问题,都要遵循这样的规律。什么叫新闻的真实,什么叫新闻的客观,有不同的视角。[16:38]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我举一个例子,我这次来的时候,你们盘旋在广汉的上空,我知道有六条河,其中有一条,别的同志告诉我叫鸭子河,这是不是事实,是事实,但我没有选择它,我选择了绵阳河,为什么呢?因为我选择鸭子河,可能会产生其他的歧异,对民航可能都会有形象问题。你说这两个是否真实呢?都是真实的。但是作为新闻观选择的动机是不一样的。你们看到的新闻是记者过滤的新闻,是一个人的视角告诉你的新闻,是记者的视角,不是原原本本的事件。包括你看和旁边的同学看,都不会得出相同的结论。我们读一条新闻的时候,琢磨一下新闻背后的故事。美国的报道和我们的报道是完全不一样。[16:38]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我要说的是新闻要负社会责任的,你刚才说到如何保护记者的财产权利,我记得在去年的时候,中央提出新闻的三项,就是要善管、善待、善用。首先中国的新闻,我觉得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含糊,它是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这两方面的工作,不是简单的就新闻报道新闻,就情绪发泄情绪。事实上你注意一下,包括在美国,它的新闻也是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刚才我结合前面同学提出来的,世界范围内最讲意识形态的国家是什么?可能你们年轻的同学中间思想会多元,可能认为我们中国意识形态是最强的。我在年轻的时候,和你们一样的激烈、一样的偏激,经历很多事情以后,我现在有一种感觉,世界上最讲究意识形态的是美国,不是中国。一样的问题为什么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所以,我们在考虑一个问题的时候,要把它放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不同政治制度下。[16:39]
  •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我今年8月份,有幸受社长指派去了新加坡和朝鲜,这两个国家都是有特点的国家,我到了新加坡以后有一个特别深的感觉,我去了《海峡时报》和《联合早报》,是新加坡很有名的报纸。在这两个报纸有同一个问题,在新闻事实准确这个前提下,你选择的最高标准,告诉我是国家利益。所以,我觉得新闻媒体首先要讲国家的利益,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说是我就是一种好象对一个事情就事言事,他们重要的一部分,媒体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就是不做社会的撕裂者,要做社会裂痕的弥补者,弥补裂痕才会前进;成了撕裂者,就成了“强拆”了。[16:42]
  • [主持人赵婀娜]:据不完全统计,咱们今天这次交流活动的问题是历次人民日报校园行系列活动的问题回合最多的一次,我斗胆的说,我的同事们回答得精彩,问得也更加的精彩。现在给出最后一个问题的机会。[16:43]
  • [提问]:我是来自航空运输管理学院的学生,我在这里已经等了很长时间了,很难得张研农社长在这里,我想提问张研农社长一个问题。曾经说过人民日报像一张不苟言笑的脸,大家的感觉就是严肃、刻板,说话的调门比较高,回避现实生活,但是人民日报一项以权威著称,对于当今社会敏感的问题,人民日报是如何去报道的呢?[16:43]
  • [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谢谢你的这个问题,人民日报曾经在一段时间内给人的感觉就是居高临下、高高在上。因为这个时候,时代也不一样。但是人民日报即使在开创之初也一直强调要平等、要交流、要互动。所以进入现在这个媒体时代以后,人民日报,一个是本身主观上要从这方面努力。另一方面,客观的形势也逼着它要平等、要交流,不能采取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所以,我们说就是要贯彻“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要走到中间去,要放下架子。所以人民日报,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考察人民日报提出了一些,就是一定要回应社会的关切,要疏导公众的情绪,要紧扣社会的热点,提出这样一个方针。你不要板着面孔、是高高在上的态度,要跟群众很好的交流,这是群众路线的主线。所以,这几年还是在这方面作出努力了,我们要不断的向这方面努力。之所以搞“校园行”,也是想来直接的接触一下,多听听意见。每一次读者提问、反映,都给我们这方面的一种鼓励,也给我们这样一种教育。我们将不断地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尽量能够做的好一些。[16:45]
  • [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现在人民日报对热点,对社会的敏感问题、社会的热点问题,过去也可以说,在过去的时代,有的时候是回避的,现在,我们是不回避。因为我们觉得没有必要回避,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东西,完全可以公开、透明,及时、准确,把这个东西加以说明。我觉得只要相信这一点,报纸和人民就会有一个贴近。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希望你也多监督。[16:45]
  • [航空局副局长李军]:通过今天的“校园行”,我们感觉到张社长是很热情的,秘书长和各位也是风趣儒雅的。谢谢大家。[16:46]
  • [主持人赵婀娜]:谢谢刚才张研农社长的回答,也谢谢李局长对我们的肯定和表扬,也谢谢刚才同学们的问题。我想通过刚才张研农社长的一番话,相信所有的同学们已经能够感受到我们人民日报人的真诚。今天同学们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你们的每一个意见和建议,对我们来说都非常非常的宝贵。时间有限,今天的交流互动环节只能是到此为止了,我知道很多同学还有很多问题,很遗憾。不过,今后还有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机会,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的互通有无。相信通过刚才的一番提问和回答,我们都能够感受到所有的同学“远举高飞、博学笃行”的内在气质,也相信同学们也已经感受到了人民日报人的真诚和睿智,再一次把掌声送给现场的同学们。[16:47]
  • [主持人赵婀娜]:刚才秘书长做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我也借用开放式的结尾,就让咱们今天的主题活动在这样一个自由的、交流的空间和氛围当中结束,想给大家念一首人民微博上的一个同学们的微博,叫做校园行,合作情,承载我们共同的光荣与梦想,担当我们共同的职责与使命,高飞,远行。谢谢同学们。[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