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纹身小图案:55师165团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访谈节目策划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3:25:42

我就是这个团的士兵。只是晚了许多年。中印边境作战是我的前辈们。摘一遍文章在这里。学习。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访谈节目策划案

 

主题与目的:通过老战士讲述48年前的故事,让人们铭记历史。48年了,许多参加过这场战争的老红军们都一个一个的离开我们了,记忆会不会因此断裂?人们只知道这一场战争,中国获得了胜利后后撤了20公里后的遗憾,但战争中有许多感人的细节与故事并不为人知,我们想把它拍摄成为一部讲述历史型访谈节目,片子想说48年前老红军们在战斗中故事,形成他们的回忆链条。

 

实现手法:故事由老人亲口讲述。

 

 

 

 

访谈节目

 

片头(中印战争的1分钟短片)

 

    主持人: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1962年由于印度对中国边境的不断蚕食和侵犯,导致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爆发,就此历史问题,今天我们非常幸运的请到了参加过本次战役的老兵赵老先生为您重新揭开这段历史。赵老先生,您好!

 

    赵:你好!

 

    主持人:赵老先生,您当时是在参加了哪部分的作战呢?

 

    赵:我当时是陆军第55师165团,当时我们的部队是主攻部队。

 

    主持人:赵老先生,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首先想请您帮我们解读一下发生这段历史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赵: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在印度扩张主义者一再侵犯中国的边境,在长时间采取了蚕食政策,当时印度方面讲的是前进政策,在此情况下被迫举行的。按当时中国政府的讲法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之举,在进行了自卫反击作战之后,中国政府几十年来一直希望缓和中印边界的关系,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利的措施,使得中印边界的形势得到了缓和,这为中国在国家建设方面,在整个西南战略方向赢得了一个长时间的和平稳定的环境。

 

    主持人:在这个战争爆发之初,当时的国际形势是什么样的?

 

    赵:中印边界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划定过,因为在以前的环境下,你想想,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边画不出一片地图来,而且在人烟稀少的地方来讲,确实是各方面都不清楚。中印边界既然来讲没有划定过,甚至包括两国边民在历史上来往的时候只能是靠一种传统的习惯的这样一个管辖区来划分界线。

 

    主持人:哦,等于是因为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非常的恶劣,导致了我们无法在最早的时候去划定一条清晰的中印的边境。

 

    赵:是的,几十年过去了很多人不理解中印边境的历史情况,他也不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按照通常的国与国之间的边界概念,认为是一个很清晰的山川河流作为标识,中印边界没有这种很清晰的标识,在历史上这个地方归属情况又很复杂,而且一直到现在,多数地带是无人区,雪峰林立,高寒缺氧,在这个地带来讲,怎么划分边界,按照中国政府的立场那就既考虑到历史,也考虑到现实,以互谅互让的基础,和平谈判解决。

但是,印度恰恰集成了英帝国主义的衣钵,印度政府在独立之后采取了两方面的政策,一方面也和新中国发展相互之间的关系,另外一方面又支持西藏的地方分裂主义者,同时在中印边界上采取蚕食政策,50年代后期,印度首先插手中国西藏事务,50年代中印之间的矛盾还不是边界问题,边界的问题人们一开始还不太清楚,主要是西藏问题,想把西藏作为印北缓冲区,这不可避免的引起了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到了1959年,中国政府评定了西藏叛乱,印度收容逃亡达赖和其他的西藏叛乱分子,这就使两国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在这个时候,中国政府还希望能够中印两国维持正常的关系,但是这个时候印度又挑起边境争端,这就使得原来本来就不很清晰的中印边界的划分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插入短片,解说词:中印边界有三段,东段、中段和西段,三段的归属都有争执,东段是喜马拉雅山以南的,下坡地带,按照传统习惯线,因为过去印度的管辖范围直到喜马拉雅山的山脚下,而这个所谓“麦克马洪线”是英国人划的,划到喜马拉雅山分水岭上,分水岭到山脚有9万平方公里的下坡地带,这个地带过去印度没有控制,英国1914年划定之后,当时印度还归英国统治,英印当局就派兵逐步蚕食这个地区,1951年人民解放军准备进藏的时候,它干脆把整个控制线就推到“麦克马洪线”,这样就造成了事实上中印两国的控制区域以“麦克马洪线”为界这么一个现状。西部的阿克塞钦和北边的阿里的一小部分,这个地带过去只有少数中国牧民,平常很少有固定居住的地方,高寒荒凉地带,印度势力包括英国和后来印度独立之后的印度当局从来没有派军队和什么人员进入这个地区,更没有他的居民,他向这个地方提出领土要求更是荒谬无理,他从来没有控制过这个地方。)

 

 

主持人:当时印度政府提出这么一个荒谬的建议,东部已经占领的地方,他让中国政府承认是他的,西段根本从来没有进入的地方,阿克赛钦地区,他还让中国政府承认给他。

 

赵: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不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了,1959年年末,毛主席当时采取了一个措施,就是建立缓冲区或者叫隔离区,那什么是隔离法呢?因为1959年以前我们部队还没有进入到中印边界上,除了在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东段没有进入。在西藏实行的方针是守点保线,控制西藏都很困难,西藏的地方当局还制造分裂活动,还制造叛乱,我们完全没有把西藏控制住,谈不上中印边界问题。1959年平息了西藏叛乱,解放军在追击叛乱分子的时候向边界推进,这才与印度方面发生了接触。因为边境的位置谁都不很清楚,那个时候也没有很先进的设备,没有设备,地图标识都不太清楚。

当时中央军委要求尽量不要接近“麦克马洪线”,为了避免发生冲突不要接近“麦克马洪线”,但是那个位置在哪儿,只是在地图上英国人划的一条边,新疆军区的一个部队与印度发生了1959年9月发生了朗久事件,之后印度就掀起反华浪潮,其实完全是他无理的事情,在这个时候毛主席就提出来双方各自后撤20公里,不接触,当时总参也提出了解决方案,双方拿枪的人碰到一块儿,这就容易打死人,搞一个无枪地带,脱离接触,结果印度不干。毛主席说,那我们就单方面来,不进入实际控制线的20公里之内,总的目的是为了赢得西南的安定环境,西藏问题按过去毛主席的想法是拖下去,后来他搞叛乱了,不得不平息叛乱,叛乱结束之后,他平定对于西南这个方向,这还可以采取继续拖下去的方针,不影响我们国家建设的大局。考虑国家的全局问题,小道理服从大道理,首先是从我们整个国家的和平建设的角度来考虑,对中印边界问题应该说我们中国的领导人一向是这么考虑的,实在是不想和他打这一战,但是印度的尼赫鲁得到美国和苏联的援助之后,1962年他也看到中国国内发生严重的经济困难,就想破坏现状,东段已经占了便宜了,在西端的阿克赛钦地区又想夺一块,所以引发中印边界当年边界冲突,因为中国没有把它定性为中印战争,引发为中印边界武装冲突的直接导火索,中印边界的西段,有些人不懂,以为是“麦克马洪线”引发中印边界冲突,其实这是不懂历史的。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方面一再提出谈判,和平解决这个边界问题,他不谈。后来一再进行武装挑衅,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经过反复的考虑,尽管当时中国的经济非常困难,国际环境也很不利,在当地作战的后勤供应也实在难以保障,尽管有这么种种困难,还是毛主席最后以大无畏的精神拍板,坚决进行自卫反击,那真是狠狠教训他一下,于是在1962年10月我们部队在中印边界的东西两段都发起了反击作战,因此我们讲中印边界的反击战确实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不得以打的这一仗。

 

主持人:为了保护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决定出兵之前,我们做了哪些战前的准备呢?

 

赵:其实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之前,政府实在是不想打这一仗,因为从国家的全局看,东部是中国的战略重点,经济中心,我们发展的重点也是人口、经济各方面的集中的地带,西段特别是边境地区,高寒区,缺氧,雪山林立,那些地区历来不是中国的战略重点,1959年印度掀起反华浪潮的时候,毛主席当时就亲自修改了致印度外交部的信,就把中国的底盘明确的告诉印度,中国的战略重点在东部,不在西部,印度是中国的友好国家,我们不能有两个重点,告诉他,我们当时军队的部署来讲,重点也在东部,西部没有多少部队,在西藏平叛之前,部队才1万多人,那么辽阔的西藏才那么一点人,和平时期在西藏养一个兵等于在内地养7个兵,何况到边境地带,打仗的时候供应量需要更大,而且当时的交通条件又非常差,因此实在是不想打这一仗。

1962年春天发现印度在中印边界西段越过实际控制线入侵,新疆军区采取以哨所对哨所的方式,把它顶住,那个时候也没有准备打一场大规模的作战,但是印度得寸进尺,他认为中国不敢打他,气焰越来越校长,东段也破坏破坏边境现状,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当时是反复考虑而作出的决定。从1962年6月份开始准备,10月份反击战正式开始,准备期在西藏方向大概有4个月的时间。

 

主持人:我军此次打印度,在作战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赵:在中印边界地区作战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在中印边界东段,那属于高山峡谷地带,中印边界东段,打一个比方吧,那是在世界最高的山峰喜马拉雅山的南麓,中国等于是居高临下,往下坡冲,印度进犯的时候从下坡往上爬他也很费劲,我们问当时的俘虏,你们作战的时候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他说最大的困难是往上爬,行军的时候,有的人走在路上走着走着就死了,他爬上来很不容易,中国方面反击,从上往下,越打氧气越多,还好一点,但是爬喜马拉雅山也是非常困难,最大的问题是后勤供应非常困难,当时内地到西藏只有两条沙土路面的公路供应,一个是青藏公路,一个是川藏公路,川藏公路老遇见泥石流,而且冬天大雪封山很难走,那个时候人讲,一辆运油车从铁路的终端西宁跑到中印边界自己往返消耗掉就要半车油,当年为了进行边界反击战动员了几万翻身农奴,连小孩都动员起来了。经过四个月的战前准备,真是靠牦牛、人驮储备了将近4万吨的作战物资,这才能保障当时作战的需要,当时作战实在是太困难了,西部是海拔最高的战场,有的地段是海拔5000米,氧气的含量只有海平面的40%,冲锋的话,冲不了100米人就要趴下来大喘气,子弹跟在平地都不一样,喷火器经常是冷喷,在当地作战,汽车开起来都很困难,轰轰直响,汽车也缺氧,在那个地段很难展开大规模的作战。

 

主持人:在战争结束后,我们双方的战俘是怎么处理的?

 

赵:在整个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中国方面没有人被俘,至于印度方面被俘人员一共被俘3900人,对于印军被俘人员,我们部队在撤军的时候很快都把他们释放了。

 

主持人:有人说中印这场战争一下子给中国打出了30年的和平,您认为这场战争我们取得胜利的意义是在于哪些方面?

 

赵:毛主席当年决定在中印边境采取反击作战,目的不是为了解决中印边境问题,实际上当时打一仗,估计中印边境打一仗可以迎来10年的边境安定,打一仗现在证明1962年到现在47年过去了,边境基本上是安定了,印度的战略经过1962年这一仗也有了根本的改变,以前是在中印边境采取前进政策,经过这一仗,按照当时《人民日报》的评论,“他懂事了一些”。

 

主持人:好,今天很感谢我们的老战士为我们讲述这段历史。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赵老先生。

掌声……

片尾(当时战斗中的图片)

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