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妖怪日月努力值表:菩提心贯注在整个生命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20:17:09

念佛法门专题——

 

菩提心贯注在整个生命中

净空法师讲述

净空法师于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四日在新加坡净宗学会开示“念佛法门专题”,共计二小时。讲记小组亲聆音带,摘要记录,顺文整理,草成此篇,供养读者。

讲记小组恭敬整理

 

诸位同修大家好:

学佛就是学作佛,学习佛的存心,心与佛同,才能真正掌握根本。“南无阿弥陀佛”,每个人都会念,可是结果却不同,有人能往生,有人不能往生。说实话,往生的人少,不能往生的人多。即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也不相同,有人生实报土,有人生同居土,这些原因何在?就是没有把佛的根找到。佛的根是什么?《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往生正因”中,世尊特别强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上辈、中辈、下辈乃至一心三辈,都不离此八字。若只有一心专念,不发菩提心,即使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菩提心发了,有人发得圆满,有人发得不圆满,因此往生品位也有所差异。善导大师讲:“往生品位总在遇缘不同。”你遇到的缘殊胜,透彻了解这些理事因果,这一生中可以实报土上品上生;若理解的不透彻,发了一点菩提心,能与菩提心相应,也能往生凡圣同居土。这就是造成往生品位不同之原因。

何谓“圆满菩提心”?《观无量寿佛经》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也讲:“直心、深心、大悲心”。所以,菩提心是真实、究竟、圆满、觉悟之心;换言之,菩提心是觉而不迷。为了方便同修体会,我将菩提心写成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就是菩提心。我们要将这十个字掌握住,变成自己的心,运用在日常生活、工作应酬、处事待人接物中,就是真心,就是菩提心。

何谓“真诚心”?古人讲:“一念不生是谓诚”,真诚心里没有念头,即经上讲的“真心离念”。换言之,有念头是妄心,不是真心。由此可知,我们一念不生时是真心。真心为什么会变成妄心?佛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用的是妄心,妄心是轮回心,用轮回心不论修什么法,还是出不了轮回。如何将轮回心转变成菩提心,这是我们学佛的目的。转的方法,就是决定不用妄想、分别、执著。只要不用妄想、分别、执著,你的心就是菩提心,就是真诚心;掺杂妄想、分别、执著,真心就变成妄心。我们用真诚心念佛,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才与佛相应。不是以这种心念佛,就不能与佛相应,只能与西方极乐世界结个善缘,这一生很难成就。要想一生成就,往生极乐世界,必须以真诚心、清净心,处世待人接物。

何谓“清净心”?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决定不污染;污染就是心生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五欲。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我跟外面人物接触,不起七情五欲,那我不就变成木头了?”我们要知道,佛外面的表演也跟世间人一样,看到可爱的喜欢,看到不可爱的也有讨厌,但那是演戏,不是真的,心里决定不染,这叫“离一切相”。所以,“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不坏世间法就是表演的时候很生动、很活泼,而且是真心表演。世间人讲的爱、恨是假的,虚情假意,为什么?他的心是假的。佛菩萨虽然表演,但他是真心表演,真心跟镜子一样,所以用心像镜子。我们笑,镜子里的人也笑;我们哭,他也哭。我们笑哭有心,他笑哭没有心,表演得非常逼真,他确实没有情、没有执著,他是高度圆满的智慧。学佛要从这里学起。

以世间人来说,谁有真感情?佛菩萨有真感情,真感情称作“慈悲”。世间人虚情假意,决定不可靠。他说他爱你,你听了别当真;当真,你会生烦恼。他说他恨你,也是假的。所以,世间人用的是虚情假意,绝不真实。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佛的真实,真的决定是清净,决定是智慧,里面没有情识。佛慈悲一切、神爱世人,那个爱都是智慧,不是感情,所以他的爱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

众生感受诸佛菩萨的慈悲,能感受多少,看你的用心。你有几分真诚心,就有几分感受;一分诚敬,感受一分;十分诚敬,感受十分。所以,修行首先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诚心、清净心。而清净心是决定没有感情的污染,感情的污染最严重的就是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比七情五欲还要严重。

何谓“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决定不傲慢,把一切众生看作诸佛如来。我曾经讲过,我念佛与你们不一样,我心目中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是阿弥陀佛,我对一切众生的尊敬、赞叹、供养,跟对阿弥陀佛决定没有差别。这不是把众生当作阿弥陀佛,众生本来就是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的意思是无量觉,哪一个众生不是无量觉?哪一尊菩萨不是无量觉?《华严经·出现品》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一切众生都是阿弥陀佛,只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才不能证得。我们透过《无量寿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学习,才认识、体会到了。体会到了就要落实,“一切众生皆是诸佛如来,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我们要真正做到。学佛就是要学习存心,一定要具足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五个心。菩提心是讲三心,我们现在讲五心,五心就是三心。真诚关怀一切众生,照顾一切众生,决不能分别。

菩提心一发,所有罪障都消除,所有冤亲债主都得福。为什么?发菩提心就成无上道,菩提心不发,你是凡夫;菩提心一发,就入圆初住的位次;圆教初住菩萨叫发心住,在别教就是初地的位次。我们用这个心念佛,决定往生。

如果再将菩提心落实到生活上,每天二十四小时,念念不失菩提心,念念不离菩提心,你这一生念佛是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菩提心如何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贯注在我们整个生命过程中?“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写了五个科目,作为净宗同学修行的纲领:“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就是菩提心的圆满落实,也就是《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所说的“一念、十念决定往生”,因为你与佛的心、佛的念、佛的行为完全相应。因此,菩提心不是口头上说说就管用,一定要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做到。

一、三福

(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世尊教导我们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对父母、师长有没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佛法总结来说,就是这两句话。佛法的修学从孝亲尊师开始,大圆满也在此。所以,什么人能将孝亲尊师做到百分之百圆满?诸佛如来。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孝敬还欠缺一分。因此,佛法就是孝道、师道,孝道和师道是虚空法界的大圆满,决定不能疏忽。

“慈心不杀”,不杀害一切众生,亦不恼害一切众生。若众生因我而生烦恼,我就错了。所以,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在任何场合要令人生欢喜心,别人看到我不高兴,我就回避,要与人结善缘,决定不结恶缘。

真正发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处世待人接物,一切众生对你无不尊敬、欢迎、爱护。我们得不到社会大众的谅解,一定要回头反省,反省就是开始觉悟,发现自己过失要立刻痛改。改正自己的过失,就是真修行。所以,修行不仅是念佛、磕头而已,最重要的是把佛陀的教诲,落实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之中。

个人行持最基本的是“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身的三善业。偷盗就是没有得到别人的同意而非法占有。以佛法讲,贿赂也是属于偷盗。你有权有势,人家不是甘心情愿,而是逼不得已给你的,你收受也属于偷盗。偷盗的范围很广大,所以古人解释为“不与取”,意思很深广。

口的过失最多、最容易犯,所以佛说了四条:“不妄语、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恶口(恶口是说话很难听)、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凡是文化艺术作品、戏剧影视,会引导人犯身口意三恶业者,称为绮语)。”用真诚、清净、慈悲心,修十善业道,就是菩萨行。凡圣之差,就在用心之不同,一个用真心,一个用虚妄心。

意三善是“不贪、不瞋、不痴”,这是讲存心。对世、出世间法都不贪,一有贪瞋痴,心就被污染了,心就不清净;心不清净,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都没有了。这五句十个字,每一个字圆圆满满含摄其它四句八个字,一有一切有,一条没有就统统没有。《华严经》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一定要认真修“十善业”,以十善业约束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与它相应,这就是圆满的佛法。

我们看到佛的画像上有一个圆光,圆光上面有三个字“唵、阿、吽”(有用梵文写的,也有用汉字写的)。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就是身口意三业至善。换言之,十善修到圆满,就是这三个字。“唵”是身,“阿”是口,“吽”是意,三业清净。《无量寿经》一开端就讲:“三业清净”,并且特别把口业放在前面,“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三桩事做得圆满,就成佛了。因此,初学佛从十善业下手,成佛也从十善业圆满,怎么能疏忽?我们起心动念,要时时以十善为标准,观照自心,这就是从根本修。

菩提心是心之根本;“孝亲尊师、慈悲十善”是行之根本,是落实在事相上之根本,若将此根本舍弃,修学任何法门都不踏实。这就是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要从根本修,只要念念不离根本,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能成就,“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要是忘失根本,念佛一生也不能成就。

(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从这个根本再往上修,就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从凡夫提升到二乘,超越六道,进入四圣法界。

(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再往上提升,就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最重要的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理事统统圆满。净宗祖师大德常教人“三心圆发”,这里的发菩提心就是三心圆发,圆发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统统做到了。

“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不是别的因果,是净土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要坚定信心,决定要信净土,决定不怀疑,这就是深信因果。

“读诵大乘”,我们选择的大乘经典是《无量寿经》,每天都要读诵,并且要深解义趣。如何才能深解?一定要依教奉行。佛在经上的教诲,认真努力去做,做到了要保持不失;没有做到的,一定要发心做到。然后你对经的意思愈理解愈深,愈理解愈圆满,天天生智慧。从前六祖惠能大师见五祖忍和尚时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何以常生智慧?依教奉行。我们今天何以不生智慧,常生烦恼?我们没有依教奉行,当然生烦恼。所以,此地“读诵大乘”,并不是叫你所有大乘经都去念,没有这个必要。“一经通一切经通”,我们以《无量寿经》为主,如果你们要听《华严经》也可以,就以《华严经》为辅助。《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详细注解,《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精华,这两部经确实是一部经。所以,我们受持以《无量寿经》最好,抓住纲领;理解上,《华严经》讲得详细。我们现在在新加坡开“华严班”,目的就是让同学们深入经藏,能讲好《无量寿经》、《观经》、《弥陀经》。

“劝进行者”,就是为人演说,表演给人看,决不是口说。由此可知,世尊很慈悲,真的把菩提心、把念佛教给我们,而我们自己粗心大意忽略了。

二、六和

“六和”即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六和敬”是佛教导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决定不能违背;违背六和敬,就是破和合僧,要堕阿鼻地狱。

六和敬里最重要的是“见和同解”。我们没有明心见性,没有证果,见和同解如何落实?放弃自己的成见,也就是放弃自己的想法、看法,一切遵循佛陀的教诲,就见和同解。清朝初年,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宫廷里读诵《无量寿经》,以《无量寿经》来达到见和同解,建立朝野共识,所以那时国家强盛。皇帝不用自己的意思,用佛的意思,大家没有话说,个个都欢喜。到了慈禧太后废除宫廷读经制度,那时意见就不统一,国运就衰退了。因此,我们相信佛的话,依照佛的教训去做,所有不同意见都能化解。这一条属于思想问题,其余五条属于事相。

落实在实际事相上,要“戒和同修”。“戒”是广义的,指佛陀的教诲、教诫。我们要养成守法、守规矩的习惯,大家生活在一起有常住公约,应当要遵守。古今生活习俗不一样,一定要因时因地,使我们的生活方便。佛家的戒律,在中国唐朝百丈大师立清规时,将印度戒律中国化,对释迦牟尼佛的戒法,做了一次适合于中国人修学环境的修订。佛无有定法可说,要记住这个原则。所以,每个地区定的规矩,只要符合佛法的精神,在事相上可以变更,原理原则不变。佛法是开放的,特别是大乘佛法,能够适应时代。佛法一定要落实在本土化、现代化,才能普度众生,才能利益众生,如果守住一成不变,只能利益古人,不能利益现代人。

其余的“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好懂。六和敬是我们处众必须要遵守的原则,若离开这六条,纵然是很多出家人住在一起,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团体,不可以称为僧团,僧团是决定修六和敬的。如果你的家庭四个人,每个人都依照佛的教诲修六和敬,这个家庭就是道场,就是僧团。凡是僧团一定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一定要把这六条做到,如果做不到,你家里供一百尊、一千尊韦驮菩萨,也没有一尊韦驮菩萨真的保佑你。护法善神是依法不依人,不是讲人情的。你心正、行正,虽然没有供护法神,护法神也不离开你,决不是说供他就有保佑,不供就没有。供养要用我们的心、我们的行为,而不是每天用香花水果去供养,那是贿赂、巴结,护法神不会接受。我们要用真心、用菩萨行去供养。

三、三学

三学即戒、定、慧三学。这是佛法教学的总纲领。戒学是如理如法,定学是清净平等,慧学是真诚慈悲。

四、六度

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是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必须遵守的原则,决定不可违背。

“布施”是放下,般若是看破。放下什么?布施是放下悭贪,持戒是放下恶业。对于世、出世间法没有贪心,没有悭吝心,自己有的,肯毫无保留地帮助别人。比如说:我有财物,用财物帮助别人;我有能力,用能力帮助别人;我有智慧,用智慧帮助别人。也就是今天讲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一切众生服务”,这称作“布施”。

“持戒”是断绝一切恶业,持戒就圆满了。

“忍辱”是对治瞋恨、嫉妒,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瞋恚、嫉妒,这称作“忍辱波罗蜜”。

“精进”是对治懈怠。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自己修学(就是自己过日子),服务大众,帮助别人,决定不懈怠、不懒散,这就是精进的意思。

“禅定”是对治散乱。世人所谓精神集中、意志集中,就是禅定的意思。禅定不是天天面壁打坐,而是我们面对一切人事物,心有主宰,不会受外面境界动摇,这叫禅定。《金刚经》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是禅,不会受外境诱惑、干扰;如如不动是定,定是心有主宰,不为所动。内不动心,外不受干扰,这叫禅定。《楞伽经》云:“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行住坐卧都是禅定,也就是说行住坐卧都能外不著相、内不动心。

“般若”是智慧,看破世界。《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世尊在《大般若经》上讲了几千次“不可得”,我们如果真正明了“不可得”,得失的念头就没有了。于是在现实境界当中,你得到了,决定不会生欢喜心;你失掉了,也绝对不会懊恼。为什么?不可得。说到极处,生死不可得,所以对于死不恐怖了,这是真实智慧。对于宇宙人生性相、理事、业因果报,样样清楚、明了,觉而不迷,这是般若。

全世界通用的佛教教旗——五色旗,总共六条,前五条是单色的,一条一个颜色,代表前面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后面一条是杂色的,五种颜色都有,代表般若。这个意思就是说,布施里面有般若,才称作“布施度”;布施里面没有般若,那是修福。前面五度里面没有般若,都是世间有漏的福报。譬如你修禅定成功了,生色界天、无色界天,但不能出六道轮回;如果禅定里面有般若,就超越六道。

般若究竟是什么?世尊在《金刚经》上说了一句名言:“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离一切相”是般若,“修一切善”,一切善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佛教给我们的,非常具体,这就是菩提心的落实。

五、普贤十愿

菩提心究竟圆满的落实是“普贤十愿”。大经云:“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净宗法门的殊胜,在于落实普贤行,《无量寿经》云:“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行无量无边,整部《华严经》所说皆是普贤行。佛菩萨慈悲,把无量无边普贤菩萨的行持,归纳为十个纲领,就是普贤十愿。

(一)礼敬诸佛

诸佛是指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有情众生是佛,无情众生也是佛。礼敬是平等的礼敬,真诚的礼敬。以真诚、清净、平等心,尊敬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皆是诸佛。佛在经上说得很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有佛性皆当作佛,这是佛对我们说的。佛在《华严经》、《圆觉经》上讲真话:“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我们很难体会。说一切众生皆当作佛,我们能体会,他现在是凡夫,慢慢修行将来会成佛。说现在就是佛,很难体会,但是佛所讲的是事实。所以,我们对于一切众生怎么能不恭敬?怎么能不尊重?但我们没有做到,不但没做到,甚至连父母、老师、同学都瞧不起,以这种心态念佛,怎么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个个修普贤行,你与普贤行无丝毫相应,当然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从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到实报土上上品,全是普贤菩萨。我们的行为与普贤行不相应,怎么能进入普贤法界?所以,祖师把“普贤十愿”列入早晚课,就是要天天提醒,时时刻刻不能忘记,起心动念要与十愿相应。

(二)称赞如来

如何落实“称赞如来”?惠能大师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句话就落实了。普贤菩萨只有赞叹,没有毁谤,见一切善事称扬;见不善事,心中不落痕迹。而我们是见到人家的好事,忘得干干净净;人家的恶事却记得很清楚,永远不忘,完全与普贤十愿颠倒,怎么能往生?因此,你只要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十愿相应,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无一不欢迎你。

(三)广修供养

“广”是平等、普遍的意思。不分国土(诸佛如来无量无边国土)、不分族类、不分宗教信仰,清净、平等的供养。我们去参加天主教的礼拜祷告,也是修供养,以真诚心、恭敬心、爱心供养。所以,“广修供养”是没有界限、没有分别执著,尽虚空、遍法界平等的供养。

(四)忏悔业障

如何忏悔?把其它九愿都做到,就是忏悔;若有一条没有做到,忏悔就不彻底、不究竟。忏悔不是做错事在佛菩萨面前祷告,求佛菩萨赦免我的罪过,那是迷信。对诸佛菩萨来说,你求不求他赦免罪过,与他毫不相干,为什么?你造的所有罪过,佛菩萨心里痕迹都不落。佛菩萨只记一切众生的善,决不会记一切众生的恶。你造的恶业,你自己会感受恶报。忏悔是改过,后不再造,即儒家讲的“不贰过”。知道错了,以后不再造重复的过错,名为真忏悔,诸佛欢喜,天龙善神尊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大善,就是改过。知道自己的过错,承认自己的过错,并能将之改过,这是真正忏悔业障。

“礼敬诸佛”是改不敬一切人事物的过;“称赞如来”是改对一切人瞋恨嫉妒的过、专看别人错误的过、专门宣扬别人过失的过;“广修供养”是改悭贪的过,改心量狭小的过。因此,十愿条条都是忏悔法。

(五)随喜功德

“随喜功德”是特别加强改嫉妒、障碍的过失,人家有好事不能嫉妒、障碍,要随喜。随喜就是帮助他、成就他的好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他做对社会、众生有好处的事,纵然他是我们的敌人、冤家,也要去帮助。我正面去帮助他,冤家对头不接受,还说我不怀好意,譬如我们帮助他钱财,可以请别人转交给他,不要用自己的名字。将来他知道了,冤结就化解了。所以,要修随喜,不可以有障碍。

(六)请转法轮

“教学”,这是世间第一等的善事,我们疏忽了。现在社会动乱,人心没有归依,原因何在?《无量寿经》云:“先人无知,不识道德”,因为没有人教,才变成这样。所以,我们有责任请转法轮,请善知识来讲经说法,教化一方,也就是提倡佛陀教育。

(七)请佛住世

如果这位善知识的教导、德行,受到此地大众的尊敬、仰慕,愿意跟他学习,就请他常住在此地,这就是“请佛住世”,这个地方的人也就得利益了。大家在《金刚经》上念到“祇树给孤独园”,就是给孤独长者请佛住世,礼请释迦牟尼佛连带他所有的学生,常住在舍卫国,弘法教学,利益众生。如果没有人请,佛就不会来了。所以,要懂得请法师讲经,请有德的高僧或者大德居士,常住在此地教学。普贤十愿这两条太重要了!

普贤十愿,“愿”只有这七条,后面三条是回向。第八、“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第九、“恒顺众生”是回向众生;第十、“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就是回向自性。所谓“回向”,即拓开心量,也就是大乘法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八)常随佛学

常随佛学,哪个是佛?一切众生皆是佛。一切众生的善,我们要学;一切众生的恶,我们要反省、改正。所以,善恶都是善知识、老师,都是菩萨学处。

(九)恒顺众生

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要现代化、本土化。两千年前,佛教刚传入中国,印度高僧大德就能随顺中国人,将道场建成中国宫殿式的,而不是印度式的。如果把印度式的建筑搬到中国来,中国人不会接受。佛教到中国能够生根,能够弘扬,而基督教(唐朝时称作景教)也是那个时候传来中国的,为什么不能像佛教这么兴旺?就是它建的教堂是外国式的,我们一看就不喜欢接近,这是不懂得恒顺众生。再看佛的造像,在中国,一定是中国人的容貌;在日本,日本人的容貌;在西藏,西藏人的面孔;在泰国,泰国人的面孔,这叫恒顺众生。

很多中国法师到美国建道场,建成宫殿式的,结果只有几个老华侨进去,外国人一个都不进去,因为外国人一看到,“你们是外国文化”,他有抵触情绪,这样就不能度众生。因此,我极力提倡,希望这些法师在美国建道场,要建成白宫的样式。为什么?中国的道场建宫殿样式,因为宫殿是从前皇帝住的;而美国总统住在白宫,所以到美国就要建白宫的样式。而且佛像面孔一定是美国人,美国人一看很亲切,他就来了。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众生喜欢什么法,就跟他说什么法,这是恒顺众生。我们的过失就是分别、执著,这是破我们分别、执著的过失。

(十)普皆回向

这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拓开心量,改我们小心量的过失。

这是“发菩提心,一心念佛”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日常处事待人接物上,统统是念佛,不是口念;与普贤十愿完全相应,你的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应酬是念佛,无一不是念佛。现在人学佛,真的是愈学心量愈窄小,愈学愈执著,完全违背了佛陀教诲,还自以为是佛教徒,自以为很如法,自以为天天在修积无量无边功德,真正原因是不读经之过,不研教之过,不能深解义趣之过。

以上是净宗同学修学的五个课程。佛讲的方法太多了,我们只要抓住这个纲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与之相应,就是真正念佛,把念佛落实了,而不是口念。你是心念、身念、行为念,这是佛心佛行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是真念佛。如此念佛,生活是功德,工作是功德,处事待人接物无一不是功德,只要与这五个科目相应都是功德,以此功德回向求生西方净土,决定得生,真的是古大德讲的“万修万人去”。末后,“归心净土”,世尊教化能事就圆满了。

最后,我特别节录出《净土指归》所讲的十种信心。

一、佛所说法,金口诚言,真实不虚。

我们决定相信佛的话,佛用的是真心,我们用的是妄心,所以自己的意见不可相信,自己的想法、看法不可相信,一定要相信佛陀的教诲。

二、凡夫识神不灭,六趣循环不已。

识神就是是非人我、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忘掉,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

三、此土修行,未得道果,不免轮回。

“道果”即阿罗汉果。你不能证阿罗汉果,就决定不免轮回。阿罗汉果是见思烦恼断尽了,也就是分别、执著断尽了,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再不起分别、执著的念头,超越六道轮回。我们还有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就决定脱不了轮回。

四、未出轮回,虽生天上,不免堕落。

这是讲修行不错,有成就,不求往生极乐世界,你所修积的功德,果报在天上。你修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在欲界天;你修禅定,功夫成就了,生色界天、无色界天,但是出不了六道轮回。天的寿命虽然长,毕竟还有到的时候,寿命到了还要堕落,纵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八万大劫之后,还是要堕落,所以不是究竟的。

五、极乐世界,众生生者,永无退转。

这种功德利益,我们要清楚明了。真清楚了,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物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惠能大师说得好,“只见自己过,不见别人过”。人家有没有过失,我们不知道,如果相信自己意思就铸成大错。为什么?说不定做错事的人,是佛菩萨化身示现的,我们怎么会知道?五浊恶世龙蛇混杂,造罪的人多,佛菩萨在其中示现的也多。佛菩萨先示现造业,然后示现被法律判刑、枪毙,这是教诫众生,你们要是做错事情,就是这种下场。他是示现来教化众生,成就无量无边功德,我们如何会晓得?所以,佛一再劝勉我们,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证得阿罗汉果之后,才可以相信自己的看法、想法。

六、众生发愿,愿生净土,决定往生。

关键在发愿,发愿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愿生净土。菩提心的落实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否则你的菩提心是嘴皮上的菩提心,不能落实。这五个科目做到了,菩提心才能落实,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决定往生。

七、一称佛名,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这是经上常说的,可是我们每天念十万声佛号都灭不了罪。什么样的人一称佛名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发菩提心的人,就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相应的人。这是指真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的人,而不是平常人。所以,佛经的意思不能错解,错解了不但不得受用,反受其害,以为自己修得不错,到临命终时不能往生,还要怪佛菩萨,怪经上讲的不灵。其实是自己没有依照方法修行,错解佛的意思。

八、念佛之人,弥陀神通光明摄取不舍。

真正念佛人,佛菩萨常常在他旁边,照顾他、保佑他。

九、念佛之人,十方诸佛同以神力护念。

“念佛”不是口念,念是“今心”。你现前的心与佛心、佛行相应,就是念佛人。如果是口念,心行不相应,就是古大德讲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心行相应才是“念”。你的心是佛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的行是佛行,“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如此念佛,方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护念,一切龙天善神拥护。

十、净土寿命无量,一生当得无上菩提。

不管你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或是实报土上上品往生,都是无量寿,决定一生圆满菩提。

对这十种信心,决定没有疑惑,你是真正念佛人,虽然你现在还没有到极乐世界,你在极乐世界已经注册,你现在就是极乐世界的人,不是凡人,所以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

 


 

成  佛  之  道

净空法师讲述

讲记小组恭敬整理

净空法师于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在澳洲净宗学会开示「成佛之道」,共计一个半小时。讲记小组亲聆音带,摘要记录,顺文整理,草成此篇,供养读者。

 

 

 

 

 


诸位同修大家好:

这次来到此地,时间虽然很短,但是一切都很圆满,我非常高兴。借这一堂课的时间,我简单扼要的来谈谈“修行”。

一、何谓“修行”

“修行”二字,学佛的同修常挂在嘴边,而真正理解其意义的人不多。所以,天天说修行,自己的心行却没有改正过来。“行”是行为,行为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大,佛为了教学方便,把无量的行为归纳为三大类:身体的动作是“身”的行为;言语是“口”的行为;心里起心动念是“意”的行为,这三种行为称为“三业”。业是什么?业是造作的结果。我们正在造作的时候是事;事做完之后,结果就叫业。业可以分为三类:善业、恶业和无记业(说不上善也说不上恶)。这就将我们的行为、造作统统包括尽了。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恶的标准何在?佛讲了很多层次,正如学校教学一样,小学生的善恶标准与中学生不同,中学生的善恶标准与大学生又不同,大学生的善恶标准与社会大众又不同,佛法亦复如是。佛法讲的比这个更详细,因为佛教学的对象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而一切众生因为根性不同,文化、种族、生活方式、居住的地理环境、信仰的宗教也不相同,因此标准不只一个,一个标准决定谈不上契机,所以标准有很多。

何以有这么多标准?譬如现在交通便捷,资讯发达,我们到国外旅行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古代,别说是出国旅行,就算到其它城市去,都是一桩大事情。我们到其它的国家,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法律规章,与我们国家不一样,所以要“入境随俗”。在我们地区认为这是善的,可能他们认为是恶的;我们认为是恶的,可能他们认为是善的,所以就有很多不同的标准。

标准尽管不同,但总有一个永远不变的标准,那就是“爱”。无论是哪个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爱”是共同的标准。宗教也说“神爱世人”,因此“爱”是一个绝对的标准。我们掌握绝对的标准,犯的过失就少。

佛法不但说爱,而且是从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中发出大爱,这就是佛法讲的“慈悲”。慈悲是理性的爱,与其它宗教的爱不一样,其它宗教的爱是情,不是真智慧。感情的爱会变化,理性、智慧的爱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佛不用爱,用慈悲。慈悲与爱在形象上完全相同,但是用心却不一样;慈悲是用真心,爱是感情,是用妄心。用感情的爱会变成恨,智慧的爱永远不会变质。你爱诸佛菩萨,诸佛菩萨也爱你;你恨他,他还是爱你;甚至于你陷害他、嫉妒他、杀害他、毁灭他,他还是爱你,他的慈悲绝对没有丝毫改变,这是真实的爱。凡夫用的是妄心,妄心是生灭心,诸佛菩萨用真心,常住真心。换言之,凡夫用念头,佛菩萨不用念头,用禅定。何谓禅定?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不是不做事,事没有妨碍,心地清净,心有主宰,不为外境所动,就是禅定。

明了这些原理原则,我们就晓得如何来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看错、想错、说错,也做错了。怎么说是错了?六根随顺外面境界,完全是烦恼做主,这是过错的根源。众生无量劫来迷失了自性,见思烦恼当家,于是将一真法界变成六道轮回。因此,六道轮回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见思烦恼第一个错误,就是执著身是“我”,从这个地方一错到底,回不了头。

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身好比是衣服,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如果把这个道理参透了,人有没有生死?没有。譬如说我的衣服脏了,脱掉再换一件,脱掉就等于死,换一件就等于生。人在六道里面舍身受生,就跟换衣服一样。

到底什么是“我”?印度有些高级的宗教认为“神我”是我;中国人讲灵魂,佛法讲神识,印度教讲神我。他比我们执著身体是我,进了一大步。为什么?神识在六道里投胎,换一个身体就像换一件衣服一样,所以他们对于生死没有恐怖,心态非常正常。如果你一生修善业,这个身体就愈换愈好,人身换成天身,欲界天身换成色界天身,相貌愈换愈端庄,寿命愈换愈长,福报愈换愈大,这是“种善因得善果”。反之,造作恶业,这个身就愈换愈差。

最近,有些中国的同修到新加坡参学,他们告诉我,天津有一位老太太,她的儿子死了两年,有一天她做梦梦到儿子,她问儿子说:“你现在在哪里?”他说:“我现在在一个庙里。”她问:“你在庙里做什么?那个庙的名字你还记得吗?”他说:“我在庙里看门”。她听了很难过,醒来之后,过了不久,她和一些佛门同修结伴去朝山,到达的这个庙,好像就是她梦见儿子的那个庙。她向寺庙的老和尚打听:“你们这个庙有没有门房?”老和尚说:“我们没有门房。”她说:“谁在看门?”老和尚说:“有一个小虎。”她听到小虎的时候,寒毛直竖,小虎就是她儿子的小名。她说:“在哪里”?老和尚说:“它是一条狗。”她的儿子投胎作狗(可能这只狗长得很雄壮,像个小老虎般,所以人家就叫它小虎)。她跑到门口去找那只狗,那只狗看到他的母亲就流眼泪,人跟狗抱在一起。人投胎作狗,这是造不善业,所以换的身体就差了。以后此事在天津传遍了,天津人来看它的时候,它很有灵性,它就躲藏起来,不好意思见人;其它地区的人来,它就走出来。有些懂得佛法的人就劝老太太,把这件事情多多宣扬,不要难为情,这样能度很多众生。这是最近发生的事情,所以轮回是真的,决不是假的。

肯定了轮回是真的,我们起心动念就不能不注意。人在世间的时间很短促,死不可怕,重要的是死了以后到哪里去,这是非常严肃的问题。我们修行的目的也在此地,希望来生比这一生殊胜,明天比今天更好,因此要懂得如何修法。佛在经上教导我们的很多,我们要掌握佛陀教导的纲领。

二、修行的根本

佛教导我们最根本的,就是《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净业三福”。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是佛陀教学的核心、大根大本。无量无边的佛法就是以此为基础,所以佛法是孝道、是师道。《菩萨戒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孝养父母从这里建立。又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奉事师长的根就在此地。所以,菩萨眼睛中,一切众生是父母,一切众生是诸佛如来,以对父母的孝心对一切众生,以对佛陀的恭敬对一切众生,这是菩萨行。

我们今天修行不能成就,就是缺乏这种心态,处处总以为我是老大,我比谁都强,别人都不如我,无丝毫孝敬之心。以这样的心态,即使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无济于事,正是古德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将来该怎么堕落,还是怎么堕落。《楞严经》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地就是最初的念头。所以,修行就是要依照佛陀的教诲,把错误的观念修正过来。

经上常讲:“一切众生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说一切众生现在就是父母、诸佛,我们很难懂,所以佛才换一个讲法说:“一切众生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这样我们听了,勉强可以接受,但是还是不能落实。如果真正能落实,这个人就是菩萨,至少是初信位的菩萨,已经把基本的观念修正过来了。

宗门教下祖师大德都教人修行“从根本修”,这是根本之根本,从这个根就生出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佛陀教学的纲领,我们掌握住了,但是修学仍得不到受用,原因就是根没找到,所以一定要把这个念头转换过来。我们无量劫来生死轮回的原因,就是不知道宇宙人生与自己是什么关系。佛是过来人,他为我们说破了,我们对他要相信、要接受,要真的改过来,改过来之后,才能行菩萨道,菩萨道就是菩萨的生活。

“菩萨”是印度话,翻成中文是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我们都是有情众生,觉悟了就称为菩萨,不觉就称为凡夫。菩萨与凡夫,其实就是觉、迷不同而已。觉悟的人时时刻刻会将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所以,你要想把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首先要能发现自己的错误。发现错误,在佛法就叫做“开悟”;悟后起修,把错误改正过来,就叫“修行”。

三、修行的方法:六波罗蜜

菩萨修行有六大纲领,即六波罗蜜,对治六种大毛病。我们的第一个大毛病是贪心、悭贪,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佛教菩萨要“布施”,布施度悭贪。悭贪的根是贪生怕死,自私自利。我们如何用布施的方法,将这个毛病修正过来?那就要懂得布施的真正意义。布施不是到寺庙里捐一点钱、添一点香油。布施的真正意义,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一切众生是我的父母、师长,我要用真诚的孝顺心、尊敬心,为一切众生服务,这就是“布施波罗蜜”。我们舍财为社会、为众生造福,属于外财布施。我们舍身为众生无条件的服务,作义工,这是内财布施。时时刻刻心里想着社会需要什么,众生需要什么,我如何帮助众生,这就是法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统统都要具足。总而言之,布施就是为社会、为一切众生服务。

布施里有孝顺心、恭敬心,这个布施就称作“供养”,就变成普贤行,普贤行是最高级的修行。因此,养成这个心理,比什么都重要。决不能轻慢一个人,轻慢人就是轻慢父母(这是不孝)、轻慢师长,这个罪很重。天天造作罪业不知道,还自以为有大功德,所以念佛不能往生。

我们为社会、为一切众生服务时,无论事情大小,都须合理合法;合理是般若波罗蜜,合法是持戒波罗蜜。你办事方法很正确,没有过失,这叫持戒。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无论办什么事情,都有次第、程序,有条不紊,别人看到都尊敬你、佩服你,向你学习,这是“持戒波罗蜜”。持戒度恶业(坏习惯、坏毛病,不足为社会大众做榜样的行为)。无论做大事、小事,其程序、方法都要给社会大众做好榜样,这个心是持戒的心,这个行为就是持戒的行为,所以持戒不能死在戒条之中。如理,不论事情大小,合乎人情事理,这是智慧,这是“般若波罗蜜”。

服务要有耐心,耐心就是“忍辱波罗蜜”。做事情没有耐心,就容易发脾气,忍辱是对治瞋恚的。大的事情要很大的耐心,小的事情也要小的耐心,没有耐心决定不能成就。《金刚经》云:“一切法得成于忍”。菩萨修学的六个纲领,特别提出忍辱,就是说娑婆世界的众生没有忍耐心,所以世法、佛法、一切事业都不能成就。要想成就,一定要培养自己的耐心。

无论做什么事,做得太积极、太快容易出差错,缓慢一点好。所以,明了事情的缓急、次第,这是学问。中国儒家的教学,进德修养要急、要快,物质生活上的追求要缓、要慢。积极追求的是品德的修养,佛法讲道业的修养,生活方面过得去就行了。许多宗教都重视苦行,基督教、天主教不叫苦行,叫神贫,过一种清苦的生活。从这个原理原则,我们体会到:为众生的事情要积极,要认真努力;为自己的事情要缓慢。一定要为社会、为众生造福,不为自己。这就是“精进波罗蜜”,精进度懈怠。

禅定度散乱。我们的心思很乱,禅定就是精神意志集中。《金刚经》上,须菩提尊者发心度化众生,佛教须菩提尊者,度化众生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定慧。经上讲:“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六祖惠能大师的教学,也是根据这两句话,但他说得浅:“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外不著相”就是不取于相,“内不动心”就是如如不动。你能具备这个条件,就可以度化众生,什么地方都可以去,什么境界都可以接触,因为你有定慧,不会被外境所转,你有能力转境界。没有这个功夫,就去教化众生,反而会被众生度了。自己接触外面群众起贪瞋痴,合自己意思的生贪恋,不合自己意思的生瞋恚,这是没有定功,没有智慧。有定慧的人,顺境不起贪心,逆境不起瞋恚心,始终保持自己心境清净平等,这叫禅定。

修禅定不是在禅堂里面壁打坐,面壁打坐是教初学的。接受训练之后,离开禅堂,在社会上也要像在禅堂一样。在工作当中接触各个层面,心地如如不动,不会被外境所转,这是修禅定。《华严经》上,鬻香长者修禅定,是在最热闹的市场。所以,在家里看电视,或在热闹场所唱歌、跳舞、看戏剧,都能保持“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是“禅定波罗蜜”。外面境界是表演,清楚明了,那是智慧,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是一切明了,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定慧等持。

这六条纲领,如果学会了,一生受用不尽。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决定得生。佛说,只要你有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念头,念佛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十念、一念凭什么往生?凭平常修学的功德,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功德。

四、修行就在生活中

菩萨将这些原理原则应用在生活上、工作上,并没有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也没有换一个工作,在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所以,在任何环境、工作当中,都是行菩萨道。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甘露火王、胜热婆罗门、伐苏蜜多女,在我们看来都是做杀盗淫之类的事,可是他们是在修菩萨道。五十三参就是现实社会,所以各行各业都有菩萨,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是在行菩萨道,广度众生。由此可知,佛法涵盖了整个社会。他们从事的行业,都是真诚心、清净心、大慈悲心,为众生、为社会造福,这些不善行业是替众生消灾、消业障,那是菩萨。我们不懂这个境界,不是发菩提心,不是行菩萨道,做这些不善行业就是恶因恶报。

《华严经》的教学,行门上的纲领,就是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普贤菩萨的“十愿”,这二十条是华严海会法身大士修学的总纲领,每一条的境界都是尽虚空、遍法界,深广无际。对我们初学来讲,修学找个好环境是必要的,因为我们是佛法幼稚班的学生。《华严经》是佛法的大学,他们的修学,就在自己现实生活环境当中,在现前工作里面,不改变生活方式,也不改变工作行业,就在本位上修十波罗蜜,修十大愿王,本位当中就成菩萨、成佛。我们要懂这个道理,虽然事上我们现在做不到,但理上要晓得,自己的境界才会不断向上提升。如果你不明白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纵然修行很认真努力,境界也不高,因为你的观念就是一个界限,使你无法突破。

这些年来,我们跟许多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接触,这就是修《大方广佛华严经》法,这是真修!古德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华严经》到最后,文殊、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因此,你只要遵守这些理论方法去修学,修正我们错误的生活行为,错误的想法、看法,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就生实报庄严土。这种殊胜的功德利益,诸佛菩萨说之为“不可思议”,我们这才真的懂得这个意思。由此可知,《华严经》对现代众生很契机。

五、懂得掌握机缘

虽然现在众生造的恶业太深重,但这些众生也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可惜的是他没有遇到好的缘分,如果有好的因缘,他的善根、福德就能引发出来。念头一转就是大乘圆顿根性,转不过来,这一生就空过了,古人所讲的,“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念头一转,就立刻破迷开悟、转凡成圣,正是善导大师所说的“总在遇缘不同”。因此,我们修行证果,“缘”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可是凡夫毕竟是凡夫,听一百遍、一千遍、一万遍,还是回不了头。所以,世尊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千遍万遍才能唤醒我们,这样佛度化众生的目的就达到了。现在佛不在世,我们的缘有没有缺乏?没有,缘是要你自己懂得掌握。“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林长陈光别老居士,最近往生了,他就是能把缘抓住。他今年八十六岁,八十三岁的时候身体不好,所以放下工作,在家养病。养病期间,每天听经八小时,听了四年,他成功了,这就是缘殊胜。临命终时,预知时至。往生前三个月,就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走。两年前他见到阿弥陀佛时,就要求往生,阿弥陀佛嘱咐他再等两年,大概是要照居士林这个道场。果然照顾到这一届的改选,改选的时候,他坐着轮椅参加,改选完之后,没几个月他就走了。我们所有的录像带,他都有,这是他的缘殊胜,一般人没有这个缘。

六、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没有这个缘不要紧,只要有一卷就行了,你每天听八个小时,保证你的功德超过老林长。“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戒定慧三学统统具足。你每天修八小时的戒定慧,修上三、四年,哪有不成就之理!所以,我们自己不能成就,不能怪别人,不能怪运气不好,没有遇到善知识、好的同参道友,这都是推卸责任。真正修道人过失都在自己,别人没有过失,环境也没有过失,都是自己错过了机缘。

十五年前,我在美国讲经,洛杉矶的赵立本居士听得很欢喜。他找到我早年讲的两套录音带,一套是《六祖坛经》,一套是《金刚经》,在家里反复听了二十六遍。来问我:“法师,我学经教,我听这两样就够了,其它的我不听了,我就念佛求生净土,行不行?”我说:“行!你听多少遍了?”他说:“二十六遍。”我说:“太少了!至少要听一百遍。”他真干!一百遍听完了,我告诉他再听一百遍。现在这两部经,他讲得很好,而且很多地方请他去讲。所以,熟透了就变成自己的。这个修行方法就是戒定慧三学统统具足;依照这个方法修学就是持戒,专心不再学别的东西,你心定了,定了就开智慧。为什么一般人不能开智慧?心太乱了。心定就开智慧,听经遍遍都有新悟处,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大彻大悟,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决定得生。《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他是属于“一心三辈”,他不是修《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修学其它大乘经典,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也能成就。这些人修学的方法,都足以给我们做榜样。

所以,今天科技发达,只要自己有一部经、两部经的带子就足够,利用录音机、录像机重复的听,哪有不成功的!只要自己真正肯做,菩萨六波罗蜜都在其中,做任何一桩事情都具足六波罗蜜。六波罗蜜不是分开的,任何一桩事情统统具足六波罗蜜,这是菩萨行。要明白这些道理,知道自己如何修行。

由此可知,这些成就的人,真的如佛所说的:“一切法得成于忍”。他有耐心,他不改变,天天听经,天天改过。佛对我们的教训,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听懂了、听熟了,自然就记得了。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上,念头一起,就知道是对、是错。如果是错误的,立刻改过,这是真修行、真用功。不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一切随顺佛陀教诲,没有不成就的!《无量寿经》上说,这种人是“如来第一弟子”。如来第一弟子的条件,就是世尊常常嘱咐、勉励我们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只要把这一条做到,就是如来第一弟子。

佛所说的,你真听懂了,就会接受;还不能接受,就是你没有真懂。大经常讲要“深解义趣”,为什么你不能深解?你读的遍数不够多。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读书、听讲都是一个道理,你听讲听上一千遍、两千遍会开悟;听的遍数太少了,不管用。听经要专,不能杂;杂,悟门就堵死了。能做到专,听经、读诵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如果听多了、听杂了,就是“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没有任何受用。秘诀就是专精,长时间的熏修,就会得定、会开慧。妄想少、烦恼轻、智慧长,这是得定的样子。处事待人接物聪明了,从前常常做错事,现在不会做错事,这是慧的样子。一切都在功夫要用得深,才能把无量劫来错误的习惯扭转过来,转烦恼成菩提,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

这是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关键就在你懂不懂这个诀窍;不懂这个方法,你会把修行看作与生活工作毫不相关,天天在念佛堂念阿弥陀佛,禅堂里打坐,坐上一辈子都不能成就。懂诀窍的,任何一种行业、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能成就。

因此,穿衣、吃饭都离不开三学六度,点点滴滴再小的事情,都具足圆满的波罗蜜,这才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行都具足无量无边的行门,一行不是独一,不是专一,而是任一,任何一个行门都具足圆满波罗蜜,所以一成一切成。大乘经教里的这些原理原则,我们要常听、要多听,才能把妄想、分别、执著突破,使我们对修行不至于产生误会、产生障碍。

今天时间虽然不长,我把修行的重点、关键,向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报告。这个录像带要多听几遍,现在有这些科技设备方便了,可以重复听,这是我们比古人殊胜之处。一遍听不懂就再听,听的遍数多了,真的明白了,就晓得路应当怎么走法,这是“成佛之道”。


 

净业学人修行四纲要

 

知  恩  报  恩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一、教依

⒈ 总依净宗五经一论。

⒉ 专依《无量寿经夏会集本》,《佛说阿弥陀经蕅益要解》,《普贤行愿品清凉疏钞》。

⒊ 净宗祖师语录,《印光大师文钞》。

二、理依

⒈ 信依要解六信,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⒉ 十界一真,世出世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观法如化,三昧常寂,通诸法性,达众生相。

⒊ 住真实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惠以真实之利,于诸众生,视若自己,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觉海。

⒋ 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之心,以看破、放下、自在、随缘之行,破除一切妄想执著。

⒌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决定一生往生不退成佛。

三、行依

⒈ 观经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⒉ 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⒊ 三无漏学——起心动念,远离三毒恶恼,必与清净(戒)、平等(定)、正觉(慧)相应。

⒋ 菩萨六度——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

⒌ 普贤十愿——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一礼敬诸佛,二称赞如来,三广修供养,四忏悔业障,五随喜功德,六请转法轮,七请佛住世,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十普皆回向。学习菩萨,修此大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四、果求

⒈ 实践四好: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成就自身,庄严众行,轨范具足。

⒉ 效法华严五三善友,誓作世间众生、家庭、工作、社团之好模范。

⒊ 和睦各各族群、宗教、文化,存异求同,共存共荣。

⒋ 安定社会,崇德兴仁,互助合作,人皆均富乐利,幸福美满,劝谕策进,世界永久和平。

⒌ 深信因果,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共诸上善同会弥陀一乘愿海。

 

 以上四纲要谨贡献给

 首届净宗联谊会诸上善人参考指教

            

释净空敬献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