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第三方理财:岑勋与李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6:59:07
岑勋与李白(2011-06-24 05:52:09) 转载▼标签:

杂谈

  将进酒  〖唐〗李白 《乐府诗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zūn)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huán)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cén)夫子,丹丘生,将(qiāng)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lè),斗酒十千恣(zì)欢谑(xuè)。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jìng)须沽(gū)取对君酌(zhuó)。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译文:

你没有看到汹涌的黄河之水是从天上倾覆而下,滚滚东去,奔腾至海,永不复还。   

你没有看到正直和邪恶得到公正的对待而慷慨悲愤白了头发,晨曦还恰似青丝,入暮便已如皓然霜雪。   

人生得意之时既需纵情欢乐,莫让金樽空淌一波月色。   

苍天造就我雄才伟略就必有用武之地,千金散尽亦有失而复得之日。   

烹羊宰牛聊以享乐,只一豪饮便应当是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继续喝啊,切莫停下。   

我要为你们唱一曲,请你为我倾耳细细听:   

钟鸣鼎食有何富足,只但愿长久沉醉下去再也不复清醒。   

自古以来圣人贤子皆被世人冷落,唯有寄情于酒的饮者才能留下美名。   

陈王曹植曾在平乐观大摆酒宴,畅饮名贵好酒,尽情欢乐。   

主人啊,为什么说钱已经不多了呢,那就应当买了酒来让我们恣意畅饮啊!   

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豪奢的千金裘,叫孩子们拿去统统换了美酒,   

我要与你们一起借这千杯美酒,消融那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岑勋,李白之友。 夫子是尊称。

李白和岑勋、元丹丘的友谊

岑勋生平不详。李白在《送岑征君归鸣皋山》诗中称他是“相门子”,但文献上没有记载。李白的同代人岑参有“吾门三相”之说,这里或许是诗人有意附会以抬高他的身价。后来隐居鸣皋山。《河南通志》说此山在嵩县东北50里。

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李白和他的交往很深,在《李太白 全集》中写给他的诗多达11首。从“畴昔在嵩阳,同衾卧羲皇”(《闻丹丘子营石门幽居》)来看,两人曾共同隐居过一段时间。嵩阳,即嵩山之阳,这正是元丹丘的主要隐居地。从李白诗中可以看出,他又常到别处去隐居或修炼。例如,“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说明他在西岳华山修炼过;从“疑是天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里”(《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可以看出他还到过四川。

李、岑、元三人相聚饮酒之事,在《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诗中有生动的记载。全诗如下:

黄鹤东南来,寄书写心曲。倚松开其缄,忆我肠断续。

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宵。

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蹇余未相知,茫茫绿云垂。

俄然素书及,解此长渴饥。策马望山月,途穷造造墀。

喜兹一会面,若睹琼树枝。忆君我远来,我欢方速至。

开颜酌美酒,乐极忽成醉。我情既不浅,君意方亦深。

相知两相得,一顾轻千金。且向山客笑,与君论素心。

《将进酒》很可能就是这次酒宴上的祝酒辞。

 

岑  勋 岑仲休五子。与李太白、颜真卿友善,曾撰《多宝塔碑记》,颜真卿书之,会稽徐浩篆额,世称三绝。

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

  南阳岑勋撰。朝议郎判尚书武部员外郎琅琊颜真卿书。朝散大夫检校尚书都官郎中东海徐浩题额。

  粤。妙法莲华,诸佛之秘藏也。多宝佛塔,证经之踊现也。发明资呼十力,弘建在于四依。有禅师法号楚金,姓程,广平人也。祖,父并信著释门。庆归法胤。母高氏,久而无妊,夜梦诸佛,觉而有娠,是生龙象之徵,无取熊罴之兆。诞弥厥月,炳然殊相,歧嶷绝于荤茹,髫龀不为童游,道树萌牙,耸豫章之桢干,禅池畎浍,涵巨海之波涛,年甫七岁,居然厌俗,自誓出家。礼藏探经,法华在手,宿命潜悟,如识金环;总持不遗,若注瓶水。九岁落发,住西京龙兴寺,从僧也。进具之年,升座讲法,顿收珍藏,异穷子之疾走;直诣宝山,无化城而可息。尔后因静夜持诵,至《多宝塔品》,身心泊然,如入禅定。忽见宝塔,宛在目前,释迦分身,遍满室界。行勤圣现,业净感深,悲生悟中,泪下如雨。遂布衣一食,不出户庭,期满六年,誓建兹塔,既而许王及居士赵崇,信女普意,善来稽首,咸舍珍财。禅师以为辑庄严之因资,爽垲之地利,见千福,默议于心。时千福有怀忍禅师,忽于中夜,见有一水,发源龙兴,流注千福。清澄泛滟,中有方舟。又见宝塔,自空而下,久之乃灭,即今建塔处也,寺内净人,名法相,先于其地复见灯光,远望则明,近寻即灭,窃以水流开于法性,舟泛表于慈航,塔现兆于有成,灯明示于无尽,非至德精感,其孰能与于此。及禅师建言,杂然欢惬,负畚荷插,于橐于囊,登登凭凭,是板是筑。洒以香水,隐以金锤,我能竭诚,工乃用壮。禅师每夜于筑阶所,恳志诵经,励精行道,众闻天乐,咸嗅异香,喜叹之音,圣凡相半。至天宝元载,创构材木,肇安相轮。禅师理会佛心,感通帝梦。七月十三日,敕内侍赵思侃,求诸宝坊,验以所梦。入寺见塔,礼问禅师,圣梦有孚,法名惟肖。其日赐钱五十万,绢千匹,助建修也。则知精一之行,虽先天而不违,纯备法仪,宸眷俯临,额书下降,又赐绢百匹。圣札飞毫,动云龙之气象,天文挂塔,驻日月之光辉。至四载,塔事将就,表请庆斋,归功帝力。时僧道四部,会逾万人。有五色云团辅塔顶,众尽瞻睹,莫不崩悦。大哉观佛之光,利用宾于法王。禅师谓同学曰:鹏运沧溟,非云罗之可顿;心游寂灭,岂爱纲之能加。精进法门,菩萨以自强不息。本期同行,复遂宿心。凿井见泥,去水不远;钻木未热,得火何阶。凡我七僧,聿怀一志,香烟不断,经声递续,昼夜塔下诵持法华,炯以为常,没身不替。自三载,每春秋二时,集同行大德四十九人,行法华三昧。寻奉恩旨,许为恒式。前后道场,所感舍利凡三千七十粒。至六载,欲葬舍利,预严道场,又降一百八粒。画普贤变,于笔锋上,联得一十九粒,莫不圆体自动,浮光莹然。禅师无我观身。了空求法,先刺血写法华经一部,菩萨戒一卷,观普贤行经一卷,乃取舍利三千粒,盛以石函,兼造自身石影,跪而戴之,同置塔下,表至敬也。使夫舟迁夜壑,无变度门。算墨尘,永垂贞范。又奉为主上及苍生写妙法莲华经一千部,金字三十六部,用镇宝塔。又写一千部,散施受持。灵应既多,具如本传。其载,敕内侍吴怀实,赐金铜香炉,高一丈五尺,奉表陈谢。手诏批云:师弘济之愿,感达人天,庄严之心,义成因果,则法施。财施,信所宜先也。主上握至道之灵符,受如来之法印,非禅师大惠超悟,无以感于宸衷;非主上至圣文明,无以鉴于诚愿。倬彼宝塔,为章梵宫,经始之功,真僧是葺,克成之业。圣主斯崇,尔其为状也,则岳耸莲披,云垂盖偃,下崛以踊地,上亭盈而媚空,中其静深,旁赫赫以弘敞,承陛。琅槛,玉居楹,银黄绋户,重檐叠于画,反宇环其璧 ,坤灵以负砌。天俨雅而翊户或复肩驾挚鸟,肘擐修蛇,冠盘巨龙,帽抱猛兽,勃如战色寸千名,盈尺万象。大身现小,广座能卑。须弥之容,入芥子;宝盖之状,顿覆三千。昔衡岳思大禅师,以法华三昧,传悟天台智者,尔来寂寥,罕契真要。法不可以久废,生我禅师,克嗣其业,继明二祖,相望百年。夫其法华之教也,开玄关于一念,照圆镜于十方,指阴界为妙门,驱尘劳于法侣。聚沙能成佛道,合掌已入圣流。三乘教门,总而归一;八万法藏,我为最雄。譬尤满月丽天,萤光列宿;山王映海,蚁垤群峰。嗟呼,三界之沉寂久矣。佛以法华为木铎,惟我禅师,超然深悟。其貌也,岳渎之秀,冰雪之姿,果唇贝齿,莲目月面。望之厉,即之温,睹相未言,而降伏之心已过半矣。同行禅师,抱玉飞 ,袭衡山之秘躅,传止观之精义。或名高帝选,或行密众师,共弘开示之宗,尽契圆常之理。门人菡、如岩、灵悟、净真、真空、法济等,以定慧为文质,以戒忍为刚柔,含朴玉之光辉,等旃檀之围绕。夫发行者因因,圆则福广;起因者相相,遣则慧深。求无为于有为,通解脱于文字。举事徵理,含毫强名偈曰:佛有妙法,比象莲华,圆顿深入,真净无暇。慧通法界,福利恒沙。直至宝所,俱乘大车。其一。于戏上士,发行正勤。缅想宝塔,思弘胜因。圆阶已就,层覆初陈。乃昭帝梦,福应天人。其二。轮奂斯崇,为章净域。真僧草创,圣主增饰。中座耽耽,飞檐翼翼。存臻灵感,归我帝力。其三。念彼后学,心滞迷封。昏衢未晓,中道难逢。常惊夜枕,还惧真龙。不有禅伯,谁明大宗。其四。大海吞流,崇山纳壤。教门称顿,慈力能广。功起聚沙,德成合掌。开佛知见,法为无上。其五。情尘虽杂,性海无漏。定养圣胎,染生迷,断常起缚,空色同谬,现前,余香何嗅。其六。彤彤法宇,我四依,事该理畅,玉粹金辉。慧镜无垢,慈灯照微,空王可托,本愿同归。其七。

  天宝十一载岁次壬辰。四月乙丑朔廿二日戊戌建。敕捡校塔使正议大夫行内侍赵思侃。判官内府丞车冲。 

捡校僧义方。 
河南史华刻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颜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人,一说为琅琊临沂人。玄宗开元进士,出为平原太守。肃宗时迁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代宗时官至刑部尚书,累进封鲁郡公。颜真卿家学渊源,精於书法,师承褚遂良、张旭,而自成一格,是唐代的大书法家。此碑首题“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正书三十四行,每行六十六字。原在唐长安安定坊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现藏于西安碑林。 楷书,高285厘米,宽 102厘米,此碑为岑勋撰文,颜真卿书,史华刊石。天宝十一年(公元 752年)刻於陕西兴平县千福寺,今存西安碑林。

 

颜真卿《多宝塔碑》作者:颜真卿  来源:拙风文化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