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和汇金黑社会催收:新课改呼唤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5:24:29
一、.教师教学理念的变化: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坚持“身心健康第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的变化具体表现现在:由注重学生的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由统一目标、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的“统一模式”向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转变。教师不再是消极地扮演教学大纲和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一个和专家、学生乃至家长共同构建新课程的设计者;不再是一个只懂得教人如何学习的“教练员”,而是一个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
二、.教师教学策略的变化: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也关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与态度与价值的形成。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的发展。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也关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与态度与价值的形成。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学生素质的形成,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流水线上加工完成的。因此,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发展,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评价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应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合作者及促进者,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构建者
  (1)教师应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合作者。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裁判者,是绝对的权威。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话如同封建社会的圣旨。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想方设法把个性差异很大的学生统一按照自己设计的模式发展,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性的见解,统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让这些千差万别的学生说话、做事如同出一辙。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种合作、参与意味着平等、民主与和谐,传统意义上的师道尊严将被这种民主、平等的新型的教学关系所替代,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构建的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2)教师应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角色的这一转变,主要是指教师在评价领域的角色转变。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教师的评价是区分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学生中有这样的话:“教师的笔就是判官的笔。”在传统的课程评价中,关注的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是一种面向过去的,终结性的评价,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是教学的终级目标。建立传统评价理论的理论假设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应符合正态分布,即只有少数学生是学习成绩优秀和学习成绩很差的,多数人只能获得中等的学习成绩。这样,评价就变成了一种对学生的变相甑别,只有少数中学学习优秀的学生能够体会到教育学习成功的乐趣。新课程标准主张建立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发展的、有利于体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评价体系。通过评定,形成学生自我批评认识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它提倡注重质性取向、有利于促进发展的评价方式,既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又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新的课程理念有效地改变了这种评价现状,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新课程的评价推向了多元、主体、开放的方向,使课程评价不再成为学生区分等级的分割线,而是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的兴奋剂。新的评价观念和思想,不只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注重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把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由评价学生等级的“法官”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种转变需要教学观念的转变,更需要教学行为的转变,需要教师把这种理念创造性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让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评价有效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3)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构建者。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用被局限与控制在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里,教师的教学过程只是照本宣科的过程,教材上有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师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复制”教材内容、“粘贴”大纲要求的过程,教师只是在完成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这样一个过程和程序,课堂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教学相长,彼此将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诚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