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华鼎奖全程回顾:中外伟人、明星如何看待佛教(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3:08:54

【引用】(转)中外伟人、明星如何看待佛教(二)  

2011-08-19 11:09:43|  分类: 伟人风采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持戒清净《(转)中外伟人、明星如何看待佛教(二)》

中外伟人、明星如何看待佛教(二)


梁启超(1873—1929,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佛教为最崇贵圆满之宗教,其大乘教理尤为人类最高文化之产物。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佛学广亦、大亦、深亦、微亦,切于人事,证于实用,实天地间 最高尚圆满、深切著名之学说也。有放万丈光焰于历史上者焉,则佛教是也。 六朝至唐数百年中,志行高洁、学识渊博之士,悉相率入于佛教之范围。

梁漱溟(1893-1988,中国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国学大师):

在他九十四岁高龄时参加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大会上公开他的“秘密”:“我今天告诉大家,我是一个佛教徒,我从来没有告诉别人,怕大家笑话,现在我要说,一个人有前生、今生、来生,我的前生是一个和尚,是一个禅宗的和尚”。

林则徐(1785-1850,号竢村老人、竢村退叟,民族英雄):

林则徐一生虔心奉佛并真实履践。林则徐早年进入仕途,有缘得闻佛法,即深信不疑,亲书《弥陀》、《金刚》、《心经》、《大悲》、《往生》等小册经咒,随身携带,虽政务繁冗,坚持课诵,行持诚笃,终生不变。受佛法熏陶,并深信力行,奠定他终生坚持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为做人作事准则的深厚思想基础。他尝撰联语为座右铭,一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为:“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针对世风日下的时弊,于一八三九年九月巡视澳门后,在前山写了《十无益格言》: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视无益;

    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作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为富不仁,积聚无益;巧取人财,布施无益;

    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淫逸骄奢,仕途无益。

这《十无益格言》也可以说是林则徐学佛心得点滴,对现代人仍然有深刻的教育和鞭策意义。

凌子风:佛教必将更加深入人心。这是一个自然的趋势。

刘长乐(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及行政总裁):我感受到即使在最苦难的人间,佛陀所代表的觉悟和慈悯,仍平等无碍地安抚着人最深的伤痛,触发着人最深的希望。我感受到佛教悲智的力量!中国佛教没有排他性,讲的是包容,在当今世界上很值得好好的弘扬。

刘德华(法名“慧果”,台湾灵岩山寺妙莲老和尚之皈依弟子):皈依前,我的埋怨比较多,甚么事情也要问个为甚么。皈依后,我较能安于现实,未至于无求,但也不会因为某一件事不称心如意而受影响,心境较以往平静得多了。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信佛很深,他在《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中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他还指出,佛家“其教人,始于性善,终于性善”,“儒以礼行,觉以律兴,一归真元,无大小乘。”;“儒以礼立仁义,无之则坏;佛以律持定慧,去之则丧,是故离礼于仁义者不可与言儒,异律于定慧者不可与言佛。”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释迦牟尼真是伟大的圣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于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

吕蒙正(北宋名相),晨昏礼佛诵经不辍;一家世代信佛。

罗伯特·奥本海默(美国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如果问电子的位置是否不变?我们肯定会说:“不”;问电子的位置是否随时间而改变?我们肯定会说:“不”;如果问电子是否运动?我们肯定会说:“不”;当有人询问佛陀有关人死的灵魂问题时,佛也同样,给以否定的回答。但这些不是十七、十八世纪科学所通晓的回答方式。

罗伯特·巴乔(当代著名足球艺术家):佛教让我寻求觉悟,给我力量,帮助我避免迷失,迷途是容易的。如果没有佛教,我现在可能正在卡尔多尼奥和父亲打铁,或者更糟,沉迷于吸毒或其他恶习中。

罗候罗尊者(博士,印度):佛教是现实主义的,就在于它对生活及世界持一种现实的观点。它不是错误地把我们拽进傻子的天堂,也不是用各种假想的恐怖和罪感来吓唬折磨我们,它确切地、客观地告诉我们自己是谁,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什么,并向我们展示了一条通向圆满自在、和平、宁静的幸福之道。

罗克希米·那兰苏教授:佛是一位看见孩子们在世俗烈火中玩耍,权巧方便,施以各种适度的手法把他们从烈火燃烧的房子里救渡出来,并把他们引向安全的涅槃境地的人。

我们可心断言,佛教是唯一不带任何狂热色彩的宗教。它的目的是通过征服自我使每一个人产生一种彻底的内心改造,而不是叫人以权力、金钱来诱使他人归信自己的宗教。佛陀仅向人们展示了一条完全取决于每一个人自己是否实践的解脱之道。

将心智的开发和证悟作为解脱的必要条件是佛教的伟大所在。佛教主张道德与证悟互为依存,不可分离,道德构筑了人生最高境界的基础,而知识与智慧则完善了这一人生最高境界的构筑。一个人如果不具备必要的洞察力和知识,不真正明了缘起性空的基本道理,他就不可能被认为是一个具有真正德行的人,在这一点上,佛教有别于所有其他宗教。所有一神教均基于某种假设概念之上,当这些假设被日益发展的知识而驳斥时,则越来越沮丧。然而,佛教与假设无缘。它是建立在坚实稳固的现实基石之上的,因此,佛教从来就不曾逃避知识的公平无私。

马哈特玛·甘地(印度前总理):我慎重地认为,佛陀教法的核心现已成为印度不可分割的部分。印度教的印度,今天已不可能折回原路去重温乔达摩(释迦牟尼佛在家做皇太子时的名字)发动的那场影响了印度教的伟大改革。他的巨大奉献,他的出家学道和毫无瑕疵的生活,在印度教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印度教也会永远感激这位伟大的老师。”

麦克斯·穆勒(德国语言学家,1823—1900,比较宗教学家):佛陀是他所倡导的一切美德的化身。在他那成就非凡、经历丰富的四十五年的布道生涯里,他以行动诠释了自己的言教。在他身上找不到一点人性的弱点和低劣的东西。佛的道德准则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完美无上的。

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1893—1976):《金刚经》很值得一读。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渡众生,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他不当王子,出家创立佛教。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们共产党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压迫和痛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在古代,佛陀传扬恢弘的教义,保佑普天之下太平无恙。

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

信仰是人类的精神支柱,如果把它神化了就是宗教。

孟庭苇:从佛法里找到心灵的归依,人不能有太多欲望,欲望只会使人变得憔悴,现在的我比以前还要富有,名利、金钱对我已如浮云,当把佛号唱出来时,心情相当平静,把眼睛闭上,仿佛进入佛国净土般,贪嗔痴是人生烦恼的根源,只要领悟这个道理,就可以活的很快乐。

摩尼巴格西(著名学者):最让人吃惊的是,佛陀是一个冷静的科学大脑与一颗包含深切同情的爱心的独特的结合体。今天的世界越来越朝向佛陀,因为,只有他是人类良知的表率。

牟尼·巴格(《我们的佛陀》作者):佛教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有意而公开地把自己建立在对生命问题、解脱方法问题进行系统和理性分析的伟大宗教。

佛陀最显著的地方是:他几乎是唯一把冷静而科学的头脑和热情而慈爱的心集于一身的人。当今世界越来越需要佛陀,因为他是唯一能代表人性良知的人。

佛陀是人类慈爱者的先驱,也是唯一有着充沛精力和辉煌人格的人。2500年来,佛的教导铭记不忘,人们争先恐后,踊跃围绕“知识源泉”这一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也许,他以自己的言行为人类树立的楷模比自身的智慧更要伟大。

纳丹(新加坡总统):我对于所有宗教,最尊重的是佛教,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

南怀瑾(当代国学大师、佛学大师、文化泰斗、旷世奇才):佛早说过,太阳系统的一昼、一夜,一个白天,一个晚上,我们地球上就是一年,但是你说太阳很伟大吗,不伟大,别的太阳里头的,别的世界的太阳,一昼夜,等于我们这个太阳的一年,所以时间是相对的,这个时间相对论,科学家爱因斯坦就发现时间相对论,到佛离开几千年以后才发现。他说,我们这一个太阳系统这一个世界算什么,在虚空中像这样太阳系统的多的很,多得不可说,不可说,不可思议的,所以叫做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太阳系统,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一千个太阳系统合起来叫做一个小千世界。累积到一千个小千世界合起来叫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起来叫一个大千世界。这个宇宙里头,三千个大千世界无量无数,不可知,不可说,不可思议,可是真的吗?科学越发达,越证明他老人家的话是真的。

尼采(德国哲学家):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据实证的宗教。它视善良和慈悲为促进健康,不可以仇止仇。

尼赫鲁(杰出印度政治家,第一任印度总理):如果有什么问题我们不得不去考虑它时,我们得按照佛陀的教诲,平平静静地,民主地去考虑它。

佛比起所有的学说和教条显得更加伟大,千百年来,他的启示一直震撼着人类。 历史上大概没有任何其它时候比现在正身处苦难与心烦意乱之中的人类更需要他的和平的启示了。在这个充满冲突与风波,仇恨与暴力的世界中,佛陀的教理就象太阳一样大放光芒。 在这个充斥着原子弹和氢弹的世界里,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需要这个教理了。

佛有超然于一切教条和教理的伟大思想,古往今来,他的不朽言教一直令人振奋。也许在今天,对于那些饱受苦难,迷痴狂乱的人,有关佛倡导和平的教诲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更为需要。

尼克·阿诺德(英国科学家): 我说过,我还要说,我还要一遍又一遍地说,佛教与现代科学之间存在著一条紧密的智力纽带。

牛顿:人死之后,决非悉归消灭,人死之后,有神识存在。

诺曼裴耐斯教授(英国):佛教是医治‘崇尚’摩登病的良药。在我们这个痛苦疲惫的欧洲,我们断然需要佛陀教理,这教理就是‘中道之教’。 它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启发我们的觉悟,引导我们达到和平光明的大道,并能获得大智慧。

潘基文(联合国秘书长):“母亲这辈子每天都到寺院去祈祷。我也受到母亲的影响,从小就接触佛教,并学会行善积德的道理。”

乾隆(1711一1799,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长春居士):

乾隆皇帝笃信佛教,章嘉大师(1717-1786)是乾隆皇帝的老师、朋友,也是当时的大清国师。乾隆皇帝受他的影响很大,除了在北京紫禁城内兴建寺庙,蒙古的多洛诺、热河一带以及北京雍和宫,都成为佛教的重地。乾隆年间,完成了由雍正开始的汉文大藏经的雕刻,是为“龙藏”,或名“清藏”。乾隆三十八年 (1773),乾隆帝又组织人力,将汉文大藏经译成满文,经十八年完成,与由藏文译成的蒙文大藏经同时雕印。他明确表示,翻译满文藏经的目的,不在于要人们懂得佛教的哲理,而是使他们“皆知尊君亲上,去恶从善”。乾隆帝继位之初,他就颁下定例:“皇上阿哥每年造八宝塔十万座,刷印绿色救度母佛像十万尊,岁底送各寺庙,” 同时又命内务府造办处每年造十万个擦擦佛分送各寺庙。

与顺治帝相比,乾隆帝已是从个人行为和国家行为两方面去实践着他的崇佛信念,从另一个角度看似乎乾隆帝对佛教的态度更为理性,更为执着,他对佛教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更大。乾隆六度朝礼五台山。乾隆五十七年三月,其时,乾隆皇帝已经八十高龄,但仍带领蒙古王公第六次朝拜了五台山。乾隆五十一年二月,他第五次朝山时,其时已年逾古稀。“时适值瑞雪霏霏”,因而赋成《至灵鹫峰文殊寺即事成句》一首:“开塔曾闻演法华,梵经宣教率章嘉。台称以五崇标顶,乘列维三普度车。萦缪抒诚陟云栈,霏微示喜舞天花。曼殊师利寿无量,宝号贞符我国家。”

钱学森:21世纪是人体科学的时代。人体科学是高科技中的高科技,将会带来人类科学的革命。应把宗教纳入科学的轨道来研究。

一九八七年,赵朴初到四川一个佛教胜地看到被人贴迷信标语的事实,回来写了一份报告,钱学森博士看见了,他回信说:“宗教是文化。”

钱文忠(中山大学教授):把科学当成唯一的真理,其他以外的都是迷信,是现代人的一种狂妄,殊不知,古人对宇宙人生真相的认识,比我们更透彻更明了。

乔治·万雷(美国纽约市佛教徒会会长):现在世界急需拯救。 我以为只有佛的光明和佛的圣洁,人们才能得到真正的拯救, 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和自由。

瞿秋白(1899—1935):无常的社会观,菩萨行的人生观,引导我走上了革命道路。

萨拉乃浮夫人(美国女佛教徒会创始人):佛教在其长远历史中,无时不在向前迈进。 它不但保持了它的与近代科学之并进,并且超出而立在科学的前面。 佛教在今日, 正如科学一样,崭新而适用。 何以故? 因为佛是以颠扑不破的真如之理为基础故。

沈家祯(1912—2007,当代大实业家与科学家):我本人是科学家, 对科学很感兴趣, 我对佛法同样感兴趣。我个人认为佛法和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做人不只要惜缘、惜福,更要知足,当人拥有生命,就是拥有「福报」,所以接下来该做的事就是要懂得「回报」、回馈社会。

顺治(1638-1661,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法号行痴):

清朝十位皇帝,大多信佛,特别崇奉喇嘛。

顺治皇帝,清朝入关后第一位君主,六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宿根深厚,天资聪颖,十几岁的时候就善根萌发,于万机之暇探访善知识,随喜各道场。二十余岁的时候就惊觉世间无常,皈心佛教。顺治讲:“朕前生的确是僧,今生每常到寺,则低回不能去”。又说:“财宝妻孥,人生最贪恋放不下,朕于财宝固不在意中,即妻孥,亦觉风云聚散,没甚关情。”顺治十五年,玉琳禅师到京,听说自己的弟子溪森为帝剃发,就命众人集薪烧森,帝知道后,才答应蓄发。帝写了一首恳切感人、向往出家生活的《赞僧诗》,诗曰: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身难。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未曾生时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不如不来亦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宜;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宿世种菩提;个个都是真罗汉,披搭如来三等衣。金乌玉兔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禹开九州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黄泥。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落在帝皇家。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与万秋。

苏有朋(歌星,笃信佛教,经常行善的“乖乖虎”):我觉得我蛮有佛缘的,会被佛教上面的教义感动,而且我相信,人是应该要做好事的,我相信因果报应。

苏轼(1037—1101,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东坡笃信净土,又善参禅,常与高僧参禅论道。《超然台记》:“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哺糟啜醴,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无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 ? 物有以盖之矣 !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门,又焉知胜负之所在 ? 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 ”

孙中山(1866—1925,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佛学为哲学之母,救世之仁,研究佛学可以补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佛教是造成民族和维持民族一种最雄大的自然力。佛教以牺牲为主义,救济众生,他的动机是大勇、大智、大仁。

泰戈尔(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大文豪,印度诗圣、文学之父、艺术家、佛学家):我认为释迦牟尼佛乃世上最伟大的圣哲!

谭嗣同(1865~1898,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佛教大矣,孔(丘)次大,耶(稣)为小。

王安石: (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晚年王安石倾心于佛教,与僧人交往频繁密切,这些非但对其自我心理的调节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更为王氏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开拓出一方崭新的天地。《佛祖统纪》卷45《法运通塞志》记载,元丰三年(1080)王安石与张方平的一段对话很能说明问题:荆公王安石问文定张方平曰:“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后绝无人,或有之,而非醇儒。”方平曰:“岂为无人?亦有过孟子者。”安石曰:“何人?”方平曰:“马祖、汾阳、雪峰、岩头、丹霞、云门。”安石意未解。方平曰:“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安石欣然叹服。后以语张商英,抚几赏之曰:“至哉,此论也!”

王安石皈依佛门前,写了一首《望江南》,题为《皈依三宝赞》,表明了自己皈依佛门的心愿:

皈依众,梵行四威仪。愿我遍游诸佛土,十方贤圣不相离。永灭世间痴。

皈依法,法法不思议。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了法更无疑。

皈依佛,弹指越三祗。愿我速登无上觉,还如佛坐道场时。能智又能悲。

三界里,有取总灾危。普愿众生同我愿,能于空有善思维。三宝共住持。

王国维(著名考古学家):佛教是科学的宗教。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早年就信仰佛教,曾“十年座下,俯伏受教”于道光法师。他一生习禅,与南、北二系的禅师均有交往,先受北宗神秀一系禅学思想的薰陶,又受南宗荷泽一系禅学思想的影响。

他在《谒璇上人并序》中为禅僧作精神画像说:“外人内天,不定不乱,舍法而渊泊,无心而云动。色空无碍,不物物也;默语无际,不言言也。”这是禅家的最高悟境,也是诗家的最高化境。《过福禅师兰若》:“欲知禅坐久,行路长春芳”。

《西方净土变尽赞并序》:“愿以西方为导首,往生极乐性自在。”

王阳明(王守仁,1472—1528年,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王阳明。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创始人):

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被谪为贵州龙场驿丞。一夜,突然领悟格物致知的道理。这就是所谓“龙场顿悟”。关于王阳明的龙场顿悟,在《阳明年谱》里这样记载:“因念:‘圣人处此,更有道何?’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王阳明并非佛门弟子,故其能有此悟,实属与佛教渊源久远,佛门有这样一个公案:

王阳明先生有一次到金山寺去朝拜,觉得寺中的景物非常熟悉,一草一木似曾相识。信步浏览,走到一间关房之前,只见房门口贴了一张封条,左右观看,好像曾经住过。王按捺不住心中好奇,请知客师父打开关房瞧个究竟,知客师父说:“对不起!这间关房是我们一位老祖师五十年前圆寂的地方,里面供奉着他的全身舍利,他老人家遗嘱交待不可以开启,请您原谅,千万开不得。” “既然房子设有门窗,那里有永远不能打开的道理?”

由于王阳明一再请求,知客师父只好打开房门,让王阳明进去。昏黄的夕照里,只见一位圆寂的老和尚亘古如昔地端坐在蒲团上,王阳明一看,咦!怎么和自己的容貌如此相像?举头看去,墙上还有一首诗,写道:“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原来王阳明的前生就是这位坐化的老和尚,昔日自闭门扉,今日还来自启,为后世子孙留下一点证明。王阳明为了纪念这件事,曾经在金山寺留下诗句:“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阳水底天;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韦尔斯博士(二十世纪的英国史学家):佛陀原始之教,只要稍加整理、涤清而发扬, 对于人类命运前途,仍大起作用而弘传于世。佛教是教义,是自古迄今最锐利理智的成功。

威勒(世界几何力学之父):假使没有佛教因果律,宇宙就只有混乱。

文巴克博士(美国心理学家):通过特殊的催眠方法约有百分之七十的人,可鲜明地回忆出前世记忆,甚至有的可追忆到自己前九世的境况。

武则天(624—705,大周皇帝,居士)。

中国历史上唯一之女皇帝。先为太宗才人,帝崩,依制削发为尼。富于权略,善于用人,执政达四十余年。与比丘昙慈造大云经,以为符谶。然师事高僧神秀、法藏、义净等,颇能屈己尽礼。又度僧、造寺、塑像、写经,历年为之,从不厌倦。武则天虔诚信佛,经通佛法,护持三宝,独尊佛教,令中国佛教雕塑艺术在唐代光芒四射,为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武则天时期的佛教地位,与唐代的其它时期比较起来是最高的。很多佛经的开经偈是武则天写的。

佛经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金刚经》赞颂偈:“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云何以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

吴孟达:学佛不是迷信,是学佛的大智慧、大气度。

萧衍(464—549,梁武帝,受菩萨戒皇帝):是一个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学者。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在南朝诸帝中可以说是堪称翘楚。梁武帝虔诚佛事,以佛法治国。梁武帝坚持日中一食,并从大菩萨戒出发,发心断除酒肉。还三次舍身寺庙,讲经说法。每月斋会,诸寺院施财与食,而舍身由家臣奉赎的财帛货币不断储蓄就成无尽藏,然后以无尽藏施舍民众,完成布施;另外萧衍又令家臣去屠宰场购买即将被杀的生物,加以放生,数量以亿计。讲经、法会、舍身、布施、放生等,把萧衍的佛教虔笃表现得无微不至。梁武帝《会三教诗》:

少时学周孔,弱冠穷六经。孝义连方册,仁恕满丹青。

践言贵去伐,为善存好生。中复观道书,有名与无名。

妙术镂金版,真言隐上清。密行贵阴德,显证表长龄。

晚年开释卷,犹日映众星。苦集始觉知,因果乃方明。

示教惟平等,至理归无生。分别根难一,执着性易惊。

穷源无二圣,测善非三英。大椿径亿尺,小草裁云萌。

大云降大雨,随分各受荣。心想起异解,报应有殊形。

差别岂作意,深浅固物情。

杨坚(541—604年,隋文帝,乳名“那罗延”,梵语为金刚不坏之义)。

隋文帝杨坚登极后,大兴佛教。隋唐佛教之盛,是历史上的黄金时代。隋文帝在褓襁之际,就与神尼过着出家生活,吃斋奉佛,有十三年之久。南京摄山栖霞寺有一座舍利塔,塔上有智仙神尼的像,是文帝建塔给像报恩之义。

文帝在塔铭上说:“菩萨戒佛弟子,大隋皇帝坚,敬白十方一切三宝,弟子蒙三宝福佑,为苍生君父,思与民庶,共建菩提,今故分布利,诸州供养,欲使共修善业,同登妙果,仍为弟子,法界幽显,三涂八难,忏悔行道。奉请十方常住三宝,愿起慈悲,受弟子等请,降赴道场,证明弟子,为诸众生,发露忏悔。”

杨钊居士(旭日集团董事长),有一次,虔诚佛教徒的叔父给了他两本阐论佛教教义的专著,在用心阅读后,从中领悟到佛家度一切众生,帮助众生去除烦恼的慈悲心,人与人要和平相处,人与动物也要和平相处,人和自然界的相处也是平等和谐的。

 

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佛教是世界上伟大的宗教之一,两千多年前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一次北大的演讲中,一个北大学生问杨振宁:“您认为科学发展到终点,会是什么呢?”杨振宁几乎是想也没有想,立刻说到:“科学发展的终点是哲学,哲学发展的终点是宗教”。学生问:“那是可不可以这样说,科学的发展的终点是宗教呢”杨振宁答:“是的!”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科学发展的终点是宗教。

杨振宇(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我是一个信奉佛教的科学家。……佛教是世界上伟大的宗教之一,两千多年前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发展的终点是哲学,哲学发展的终点是宗教。

雍正(1678~1735,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圆明居士):

雍正在即位时,已计划“十年后庶政渐理,然后谈及佛法”。十年之后,朝廷政局大致已稳定,雍正开始颁发相关佛教方面的谕旨,以及编撰《御选语录》与《拣魔辨异录》,并於宫中举办法会,与天下释子、羽士以及王宫大臣等,谈佛论道。雍正晚年对佛教藏经的刊刻极为拥护,发展佛教事业更是不遗馀力,包括修缮佛寺、济助寺院以及传皇戒与斋僧等等。雍正特於十一年(1733年)春夏间,在宫中举办历时半年的法会。在这“宫廷法会”中,雍正亲自为王大臣说法,并召集全国有学行的僧人参加。据记载经由雍正的指引而证道者,“王大臣之能彻底洞明者,遂得八人”,“沙门羽士亦有同时证入者六人。”

雍正皇帝礼喇嘛章嘉活佛为国师。被公认为中国帝王之中唯一的真正亲参实悟、直透三关的大禅师。其语录文出义入,圆通无碍。通宗通教,不仅使得雍正成了承上启下、积引盛世的一代英主,而且作为开悟大德,在他手下开悟的人也不少,这在历史上甚为稀有。雍正皇帝在其《御选语录》卷十八的《御制后序》介绍他开悟时的情景:“壬辰(1712)正月,延僧坐七、二十、二十一,随喜同坐两日,共五枝香,即洞达本来。方知唯此一事实之理。”“至明年癸巳(1713)之正月二十一日,复堂中坐静,无意中忽踏末后一关,方达三身四智合一之理、物我一如本空之遭。庆快平生,诣章嘉所礼谢。国师望见,即曰:‘王得大自在矣’。”以下录其偈数首:

中秋:真空世界中秋月,旋碾清霄无障遮。盘古至今明此夜,何曾有意照天涯。

烧香:我香我焚,我烟我闻,香闻合一,我我谁分。

物我:情爱空闲闲空里,性耽山水水山中,谩言鱼鸟非相识,且共升沈上下同。

人生:浮生如梦幻,梦幻即长生,长生离梦幻,便是野狐精。

不识路:山自高兮水自清,乾坤物我太分明,偶然忘却来时路,偏向他人行处行。

解脱:悟是迷根,修为法缚。不悟不修,岁月耽搁。

何计度生,对病设药。海上奇方,一服病却。

平地金仙,百亿化身。不悟不修,名解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