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财富广场电话:人性善恶问题略探[兴华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13:16
人性善恶问题略探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本也;习,迹也。由于人们往往习惯于由迹以观本,由习以观性,因此便从习的不同中推出不同的“性论”。如,由善习推出“性善论”,由恶习推出“性恶论”,由习之有善有恶推出“性有善有恶论”,由习随善则善、随恶则恶推出“性无善无恶论”。等等。如是种种,恰似盲人摸象,各得一偏,而不足以关照人性全体。

性固然不离习,但不可以习为性,尤不可以偏习为性之全体,否则便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例如,单纯提倡“性善论”,“人人皆可为尧舜”,由此导向君子文化。然实则不可能人人皆为尧舜,而固执“人人皆可为尧舜”以至于“满街人都是圣人”,即为极端,极端而行,即不免于虚伪,虚伪横行,君子文化便名存实亡了。又,以争名逐利为小人事,即孔子亦不反对。孔子说过,“君子忧道不忧贫”。然自命君子,鄙弃小人,即孔子亦不能赞同。盖争名逐利,汲汲于衣食,乃是小人的本分。“食色,性也。”食色中存有天地之性。忽有人焉,于食色中睹见天地之性,即为先觉。先觉本小人。割裂君子小人而为二,割裂礼让与竞争而为二,其果为孔子之学乎?其果足以明孔子之道乎?

又如,单纯提倡“性恶论”,“人对人是狼”,“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由此导向丛林文化。然实则人人皆有亲,恶不及于亲,即是善。人人皆有家,私不及于家,便是公。由是而之焉,达于天下,即为忠恕。滔滔天下,非忠恕不能和谐。倘若恶及于亲、友,则祸不远矣;私及于家、国,则乱将生焉。又,倘从“性恶”得出“恐之畏之”的治理法则,则法为私法,吏为私吏,败乱天下,有甚于此者乎?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从西方引进的一种斗争哲学,它将人性与人的经济地位、阶级关系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对于社会的道德建构,它认为这是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的反映;对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它认为这是统治阶级的利益的体现。它否认某种社会形态的先验性,这一点它是对的。它否认某些道德原则的先验性,这一点它也是对的。它从一切形式的活动中看到了利益驱动,这一点它也是对的。但它只看到了利益,这一点它是错的。利者,器也;所以利者,道也。“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私利中自有道,公利中自有道。私而不私,公而不公,超越公私,清明自在,是道也。非道而公,自私也;非道而私,自残也。

偏见一旦压倒正见,则社会治理必然陷入困境,老百姓必然遭殃。“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其此之谓乎?

然则,何种人性观最能契合于优良的社会秩序和最能激发社会活力呢?排除偏见,我们大致可以得出如下原则:

首先,它要能容纳一切人。也就是说,它必须是开放的而不能是封闭的,它是能与一切新情况相交换的,而不能是自足自满的,它是可以改进的,而不是天然如是的。

其次,它是救人的,而不是杀人的。也就是说,它不能一味地要求人们实现什么,不能以自我为目标,而以人为工具,相反,它必须以人为目标,它应该服务于人。它不能凌驾于社会之上,相反,它始终应该居于社会发展之中。

第三,它是混沌中的清明,它必须承认混沌的先在性。它是恶中的善,它必须承认恶的先在性。它不能贬低混沌,不能贬低恶,不能无视恶、远离恶,不能以自己的清明作为自身优越性的证明。它必须表示对混沌、对恶足够的尊重、重视。它必须是混沌的,然后才是清明的;它必须是恶的,然后才是善的。

第四,它可以不赞美一切,但它能宽恕一切。它可以不赞美错误,但它可以宽恕错误。归根结底,它不是为了惩罚而存在。它不同于原始社会的禁忌,不同于农业社会的习俗,不同于工业社会的法律、纪律,这一切都是为了惩罚而存在,但它却是为了宽恕而存在。正因为它是宽恕的,所以它始终是清明的。正因为它始终是清明的,所以它才是普遍的。

总之,在今天这样一个传统道德溃败的时代,一味地主张个性解放并非正道,一味地咀嚼陈词滥调也非正道,创立符合于这个时代的人性观,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