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辅酶q10的用法用量:66666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0:32:22
教师精彩课堂用语50句


1. 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
2. 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3. 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
4. 我从你们的姿态上感觉到,你们听明白了。
5. 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6. 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7. 我的解释不知是否令你们满意,课后让我们大家再去找有关的书来读读。
8. 你们的眼神告诉我,你们还是没有明白,想不想让我再讲一遍?
9. 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10.从听课的情况反映出,我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

1. 谢谢你,你说的很正确,很清楚。
2. 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
3. 你很有创见 ,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4. ××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再补充。
5. 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我把你的馑甲龀隼?,然后再请你学说一遍。
6. 说,是用嘴来写,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首先要说清楚,想好了再说,把自己要说的话在心里整理一下就能说清楚。
7. 对!说得很好,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认识,很高兴你能说得这么好!
8. 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9. 说话,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说时要想想,别人听得明白吗?
10.说话,是与别人交流,所以要注意仪态,身要正,不扭动,眼要正视对方。对!就是这样!人在小时候容易纠正不良习惯,经常注意哦。

1. “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 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
3. 经过这么一读,这一段文字的意思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
4. 请你们读一下,将你的感受从声音中表现出来。
5. 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特别是这一句,请再读一遍。
6. 读的要求应该分出层次。首先是通读,将句子读顺口,不认识的字借助工具读准字音。对于这一点,我们同学的认识是清楚的,态度是重视的,做得很好。
7. 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们。
8. 默读时,贵在边读边思考。现在我们将默读的思考心得交流一下。
9. 默读,要讲究速度。现在我请大家在十分钟内看完这段文字,并请思考……
10.“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请各位再把这部分内容多读几遍,弄懂它的意思。

1. “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2. 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
3. 这里有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看看是否有答案。
4. 你们现在真能问,能问在点子上,能抓住要点来提问。
5. 我们同学的思想变得很敏锐,这些问题提得很好。
6.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让我试着回答,也不一定准确。
7. 今天我们提问已大大地超出了课文的范围,反映了我们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及强烈的求知欲望。
8. 有些问题我们可先问自己,自己有能力解决的,就不必向别人提出,让我们试试看,刚才新提出的问题,哪些是自己有答案的?
9. 有一个问题,是我要求教大家的,谁能帮我解决。
10.我从同学们的提问中,看到的是思维的火花,非常烂灿,与其说是我在教你们,不如说是你们在教我,你们的学习能力是在提高。

1. 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本很干净,书写也端正。我很高兴,感谢大家。
2. 请同学们看(用手扬起一大叠本子)我今天要表扬这么多同学,让我来介绍他们的名字。这些同学的作业字迹端正,行款整齐很少有错别字,文句通顺,进步很大。
3. 同学们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我也写了一点,现在我念给大家听,希望大家能喜欢。
4. 写文章的目的是与别人交流,将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让别人了解。我们的作文也应该有读者,有读者群。我建议大家互相交流。看完后将自己的体会,用一两句话写下来,目的是互相鼓励。
5. 优秀的作文是全班的财富,应该让大家来共享,请大家出出主意,如何使这些财富充分地发挥作用,让每一位同学得益,特别请这些财富的创造者出出主意。
6. 用自己的笔写自己心里的话,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班×同学做得比较好,他的作文虽然也有缺点,却给人一种真诚的感受。
7. “有纳才能吐”,有积累才能够表达。我们有些同学作文中的词语是丰富的,看得出他们课外有较大的阅读量。
8. ××同学从生活中找写作材料的本领很大,即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他也能留心观察,作为原始材料积累起来,他的写作材料总是那么新鲜、独到。
9. 刚刚过了××节,同学们一定还有深刻的印象,就“××节”为题,写一遍作文,好吗?
10.文章写完了,自己应该小声读两遍,注意有没有词句的毛病和写错、写漏的字。
中国近现代史关键句

第一章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它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领导禁烟运动的林则徐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
2、广州附近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
3、鸦片战争使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1843至1844年,《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相继开放。英国驻上海第一任领事巴富尔,故意曲解《虎门条约》,在上海划定了外国侵略者在中国最早的租界。
5、鸦片战争后,由于洋布畅销,“松太布市,销减大半”。东南沿海的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尽管这种现象是局部地区的情况,但它表明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外商也开始操纵着中国丝、茶的出口贸易,使中国的丝、茶生产依赖于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日益殖民地化。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瓦解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6、19世纪50年代是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扩大国外市场,抢夺殖民地,成为当时资本主义列强的共同愿望。法美借口“修约”,英国援引“最惠国待遇”利益“一体均沾”的条款,共同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企图借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7、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在广州成立了联军委员会,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英法联军在广州维持了近四年的殖民统治。
8、英法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其中规定:允许华工出国。
9、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经济上的影响: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10、为了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目标。英法美侵略者借镇压上海小刀会起义之机,夺取了上海海关管理权;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将上海海关制度推广到各通商口岸。
1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后来《天津条约》规定值百抽五的原则,但实际上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这大大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资源。
12、1865年,在对外正当贸易中,中国第一次出现逆差。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3、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以商品输出为主,但是早期的资本输出也已经开始。当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的方式有走私鸦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等方式。在资本输出方面,1848年,英商东方银行上海分行开业;经营轮船公司美国旗昌轮船公司、英国太古轮船公司等。它们很快垄断了中国远洋和内河的航运。为掠夺中国的资源和剥削廉价的劳动力,外商创办了各种工厂。
14、在农民起义的潮流中,受西方宗教影响的洪秀全,于1843年创立拜上帝教,目的是推翻清朝的统治。
15、1851年秋,太平天国在永安整顿建制,初步建立了政权;1853年春,占领南京,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同清朝对峙。
16、《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并没有真正实行过。究其原因主要是:从客观方面说,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分田方案;从主观方面说,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没法实施。
17、太平天国进入天京后面临的形势是:要推翻清朝统治,必须北伐;要巩固天京革命大本营,必须西征;要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必须东征。
18、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9、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它对外国侵略者展开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同中国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在思想上、组织上,它都高出一筹,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的领袖还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后期又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太平天国运动属于亚洲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一部分,它们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
20、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提倡“经世致用”,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林则徐提出了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他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1、《海国图志》中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主张利用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它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对开阔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起了积极作用。
22、洪仁玕提出的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的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方面: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兴办保险事业等。文教方面,反对迷信,提倡兴办新式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严禁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它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所以,它根本没实行。
第二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23、总理衙门全称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署”。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地位高于六部。下设英国、法国、俄国、美国、海防五股。同文馆和海关总税务司是其附属机构。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它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但更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朝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24、《北京条约》签字以后,以辛酉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上公开勾结道路。1862年,清政府决定向英法两国借师助剿。
25、慈禧太后认为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要保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26、总理衙门是推行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的实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是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方面。
27、清政府决定由满族官僚崇厚筹办天津机器局,进展不大,后来由李鸿章接管,到80年代初,成为北方的洋务中心。
28、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
29、洋务运动当中,最成功、最有远见的活动是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
30、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洋务派企图靠单独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
31、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也将缓慢地走向资本主义社会。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方面摧残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截断了中古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
32、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投资于近代企业。伴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诞生了,中国无产阶级在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产生于外商企业当中,主要来源于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其优点和特点必然使它成为中国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33、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为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列强加紧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场所和殖民地,地域辽阔的中国成为它们争夺的主要目标。
34、1875年清政府派左宗棠率军进军新疆,并于1878年初收复新疆,经曾纪泽的努力,1881年中俄签定《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仍丧失一些领土和主权。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加强了内地同新疆的联系。中法战争结束以后,清政府鉴于台湾在国防上的重要地位,1885年在台湾建立行省,刘铭传为台湾第一任巡抚。
35、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曾强迫开放西藏的亚东为商埠。从此英国势力侵入西藏。
36、1874年,日本军队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遇到台湾人民的顽强阻击,在英美等国的调停下,日本勒索50万两白银后,才从台湾撤军。
37、1883年底,中法战争爆发。清政府采取“不可衅自我开”的妥协退让方针。在马尾海战中,李鸿章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的投降政策。马尾海战后,清政府被迫对法国宣战。
38、1885年夏,李鸿章和法国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在中越边界开辟商埠;中国日后在广西、云南修筑铁路应与法国商办;等。法国不仅达到了侵略越南的目的,还最先取得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法国侵略势力从此伸入我国云南、广西,中国西南的门户被打开了。
39、列强的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其中,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德法为了乘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权益,也极力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准备尚未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
40、在平壤战役中,李鸿章的命令是“先定守局,再图进取”;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虽然受到损失,但主力尚存;在威海卫战役中,李鸿章的命令是“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整个甲午战争中,李奉行的是避战求和的政策。
41、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42、《马关条约》规定,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这是日本继俄国之后,对中国进行的一次严重的掠夺。它使台湾和祖国隔离,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它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在中国开设工厂,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3、台湾保卫战充分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44、列强利用修筑铁路,直接控制中国交通大动脉,便于从军事上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从经济上掠夺中国的财富,还控制了铁路沿线的地方,把他们的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45、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和租借地,实际是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46、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得到西方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使得列强在中国空前激烈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47、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48、《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的代表作,它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发”。梁启超的《变法通议》猛烈抨击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因循守旧,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他提出只有实行变法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49、1895年,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从1895年到1897年间,国内设立的学会、学堂、报馆共五十多所,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
50、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守旧势力进行的激烈的论战,论战中的封建顽固势力包括洋务派。这场维新与守旧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51、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了《应诏统筹全局折》,请求光绪帝确定维新变法政策。这个奏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同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救亡团体保国会。保国会以“报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北京、上海设立总会,各地设立分会。保国会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在它的影响下,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52、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经济方面: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军事方面: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变法诏书的颁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因此,这次变法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但是,新政内容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这表明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退步了。
53、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戊戌变法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并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戊戌变法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54、1898年秋,鲁西北义和拳首领赵三多在冠县竖起“扶清灭洋”大旗,率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55、1899年6月中旬,义和团战士包围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并发动猛烈进攻。不久,清廷对外宣战,义和团运动达到顶峰。
56、八国联军在北京实行分区占领。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在紫禁城设立司令部,统治北京城。
57、《辛丑条约》第六条为:修订商约。清政府同意将各条约中通商行船的内容加以修订,以便利帝国主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此条约规定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按照条约规定,清朝官吏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改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此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它们在华的代理人。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第三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灭亡
58、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的目的包括: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59、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但仍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这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的物质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成长起来。
60、由资产阶级发起并领导的收回利权运动,是为维护国家资源与主权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也带有保卫家乡的反侵略性质,使人民群众感到反侵略的迫切性,并加深了对清政府卖国政策的憎恨。
61、1895年,还未发动就被破坏的广州起义表明,资产阶级革命分子已同清政府决裂,以武装起义迈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一步。
62、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国内相继建立起来,这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
63、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64、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族”即民族革命,也即“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把斗争矛头直指清王朝,也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即社会革命,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有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65、同盟会成立以后,保皇派与革命派的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资产阶级革命派把武装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作为奋斗目标。
66、黄花岗起义后,清朝的统治基础更加动摇,革命党人的勇敢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67、20世纪初,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受到在海外的康有为等人的欢迎,在国内,地主、绅商也有热烈反响,张謇等人还组织了“预备立宪”公会,他们既反对清朝统治的现状,要求有所改革;也反对革命,所以称为“立宪派”。
68、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孙中山很快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这些措施对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以及改革社会风气,都起了积极作用。
69、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1912年3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标志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了。
70、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也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第四章北洋军阀的统治
71、袁世凯先后通过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修改总统选举法,将民主制度破坏殆尽,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72、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举国反对。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起来,维护共和制度。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也反对袁世凯称帝。
73、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一是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决定的。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具有分散性,军阀割据是中国封建经济的必然产物。二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决定的,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74、辛亥革命前后,俄国通过《俄蒙协约》、《中俄声明》等文件,加强对外蒙古政权的控制,外蒙古实际上成了俄国的变相殖民地。此后,又进一步强占了我国唐努乌梁海地区。
75、日本以对德国宣战为名,在山东登陆,侵占山东许多地方,使胶济铁路完全处于日军控制之下。接着,英日联军攻占青岛。这样,中国的胶州湾就从德国手里转到日本手里。
76、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经过这场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实业的热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这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辛亥革命前后,群众性的反帝斗争此起彼伏,有利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作用尤大。“抵制外货”“发展实业”“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要求。
77、从封建营垒内部分化出来的一些有识之士,如张謇等,大力倡导发展实业,“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投资新式工业。
78、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这时期的民族工业使在帝国主义列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暂时放松对中国侵略的空隙中,进一步发展的 。大战结束不久,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79、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无产阶级的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第五章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80、新文化运动的经济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是民权、平等和进化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81、辛亥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对照西方国家的历史,认真研究,认为中国革命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几千年封建文化毒害的结果,因此,救亡之道要首先打倒中国的封建而代之以西方的文明。蔡元培的“思想自由”,是让新思想能在北京大学得以传播;他的“兼容并包”,是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82、新文化运动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8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美国乘机加紧经济侵略中国,尤其是日本,已经成为侵略中国最主要的国家,这就促使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日益高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84、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学生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的签字”,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给北洋军阀政府重大压力。
85、五四运动的伟大功绩在于“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86、五四爱国运动使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这个阶段的主流。《新青年》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87、五四运动以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他们到工人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的觉悟进一步提高,要求成立能领导自己斗争的政党。1920年秋,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促进了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不久,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李大钊对北方共产主义组织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88、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而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89、一大确定,中共的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大会确定党成立以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90、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与以往任何政党都不同。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它是新型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91、1922年7月,中共二大:指出:中国社会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前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大会还指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大会制定党的最低纲领,即民族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共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92、二七惨案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而凶残的,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赤手空拳,是无法战胜敌人的,必须联合农民阶级和其他阶级,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战胜国内外一切敌人。
第六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93、1923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会上确定了合作的方针;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中共三大的决定,有巨大历史功绩。但是在这次会上,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94、在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主要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孙中山以总理身份出任大会主席。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以适应时代潮流的精神。这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大会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一致,这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95、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党一大后,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96、黄埔军校与以往的军校不同,它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黄埔军校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97、1924年冬,孙中山扶病北上,并发表北上宣言。宣言提出:对内要消灭军阀势力,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要求“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之统一和建设”。很快,一个对内要求结束军阀统治,对外要求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国民会议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
98、五卅运动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潮,其本质特征是集中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它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以前所未有的打击,为后来的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99、1925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汪精卫任主席。国民政府将所属军队统一编为国民革命军。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许多共产党员在军队中担任党代表或政治部主任。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100、为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1926年,国名政府决定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个军阀。北伐期间,上海工人为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举行了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第三次武装起义在陈独秀、周恩来亲自指挥下,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各地人民进行反帝斗争,纷纷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撤退外国军队,收回租界。这次斗争,成果最大的是湖北、江西的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的权益。
101、经过“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蒋介石已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国民党右派的代表。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后,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于4月18日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抗。汪精卫也在武汉召开国民党中央“分共”会议,正式决定同中国共产党决裂。汪精卫等以“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为口号,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血腥大屠杀。这就是“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终于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102、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惨痛的失败给中国人民以深刻的教训,使共产党人认识到要领导人民革命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第一章 国共十年对峙
1、        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
2、        所谓“训政”,就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就是蒋介石独裁专制。
3、        法币政策是中国货币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它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作用。
4、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南昌起义中诞生了。
5、        “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八七”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6、        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广州起义中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
7、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8、        毛泽东的三篇文章,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这就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它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9、        从1930年底到1931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三次反革命“围剿”,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情况,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干净、利落地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反革命“围剿”。
10、        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11、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政府急于发动一场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借以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缓和阶级矛盾,并依靠掠夺中国的财富,来医治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
12、        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国民政府节节退让,蒋介石由最初的“不抵抗”政策,改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继续推行向日本帝国主义妥协、对红军“围剿”的反动方针,引起爱国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不满,。他们纷纷举起抗日反蒋的旗帜。
13、        1933年初,在上海的临时党中央迁入中央苏区,“左”倾错误,特别是军事指导方针上的错误,在革命根据地得到全面贯彻。
14、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5、        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第一,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第二,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最后到达陕北不足三万人。但这是经过千锤百炼保存下来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他们够正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第三,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16、        瓦窑堡会议以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他指出:目前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改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共产党和红军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人,要成为抗日政府和抗日军队坚强的台柱子。这个报告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推动了全国各阶层爱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7、        “一二九”运动,打击了国民党的卖国政策,揭露了日本企图吞灭中国的阴谋,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广大学生响应党的号召,走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新高潮。
18、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同红军和解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西安事变显示出中国各个阶层,包括国民党内部的爱国人士,要求实现团结抗日的强烈愿望。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充分表明了团结抗日的诚意。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它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第二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9、        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20、        为了迫使国民政府投降,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史称“八一三”事变。第二天,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
21、        1937年秋,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此后,在聂荣臻的领导下,建立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那时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所在的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22、        为了向全国人民指出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23、        1938年秋,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迫于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和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威胁,基本上停止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进攻。就中国方面看,正面战场连续败退,人民抗日力量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才能打败侵略者。这样,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24、        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了效忠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伪国民政府。汪伪政权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侵华政策的产物和工具。
25、        日本侵略者在农业、工矿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劳动力等方面,对沦陷区进行不同形式的掠夺,大肆榨取中国的资财和掠夺劳动力。其总方针是把沦陷区的经济变为它的附庸经济。日本侵略者将矿业、钢铁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定为“统制”事业。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在学校教育方面,日伪政权在东北沦陷区加大初等教育阶段在整个学习年限中的比重,目的在于从小就向青少年灌输奴化思想。日军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采取并村、清查户口、发放“良民证”、实施保甲连坐制度等办法,企图肃清沦陷区内的抗日力量。在华中,日伪政权发动“清乡运动”,对抗日爱国人士实行恐怖政策。
26、        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这一方针的确定,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蒋介石集团把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国民党开始执行一条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维持国共合作,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7、        抗战开始以后,国民政府在对内政策上仍然坚持一党专政的基本立场。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互相结合、渗透,是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在经济上实行统制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强了经济垄断地位,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起来。
28、        为了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抗战形式的好转,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依次大规模对日作战。百团大战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29、        为了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各项政策和措施。在根据地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原则,按照这一原则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这就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思想上,1942年,中共开展了整风运动,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通过整风,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30、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1945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提出,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形势下,党的任务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这次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31、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三章 人民解放战争
32、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基本解决,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扶蒋反共是战后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蒋介石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阴谋发动新的大规模内战,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33、        蒋介石一面积极准备发动内战,一面又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压力,特别是由于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立即发动全面内战还有困难,于是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方针。为了尽力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以利于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中共中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并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到重庆同国民党当局举行和平谈判。
34、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的签定,是人民力量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通过这场斗争,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国民党被迫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它再要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政协协议的规定,冲破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许多方面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受到普遍的欢迎。
35、        面对严峻的形势,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同美蒋反动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36、        1946年秋,在美国的支持下,下令召开国民党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并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所以,这次大会又称为“制宪国大”,它确认了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1947年春,蒋介石限令中共撤消驻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代表团,封闭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至此,和谈之门被国民党当局关闭,国共关系彻底破裂。
37、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统区掀起了更强烈的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人民民主运动。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有利地配合着解放区的斗争,成为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这条战线的形成,标志着新的人民革命高潮即将到来,蒋介石政府已陷入全国各阶层人民的政治包围之中。
38、        1946年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从中攫取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这对中国民族资本是个毁灭性的打击,被称为“新二十一条”。
39、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国共产党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40、        1947年,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从战争规模和取得的战果看,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41、        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再会上作了重要报告,他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他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以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他还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这次会议解决了革命胜利以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42、        从中国共产党方面来说,主要是: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组成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并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以上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第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43、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成立新中国的条件成熟了,这主要表现在: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全国人民热烈拥护在共产党领导下迅速成立中央人民政府。
44、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的权利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4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主要有: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6、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同时,这一胜利,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47、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孤立地主阶级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这次土地改革实行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已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48、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人民的内战、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以及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造成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运输阻塞,物资缺乏,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十分困苦。特别是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趋向总崩溃。
49、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主要有: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没收官僚资本是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稳定,结束了我国连续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后来又实现了中央财政收支平衡,物资供求平衡,现金出纳平衡。合理调整工商业,主要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以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50、人民政府还在工矿企业当中,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废除了旧的各种压迫工人的制度,清除了隐藏的反革命分子和封建残余势力,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同时,废除了不合理的生产管理制度和技术管理制度。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大大地提高了工人的积极性,工人普遍开展增产节约和技术革新运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1、1953年,中共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52、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样,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到195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53、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次大会的首要任务,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还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这部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54、1954年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55、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说明中共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期,就注意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
56、1956年秋,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作政治报告。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式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大会提出了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在经济建设上,八大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57、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国内的敌我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突出地反映在各个方面。1957年春,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必须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科学论断,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他还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即“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同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通过整风,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57、在整风过程中,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共产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地进攻,针对当时情况,为了分清大是大非,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和党中央发动了一场群众性的反击右派的斗争,这在当时是必要的。然而,由于对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的过于严重,把大批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处理,反右派斗争严重地扩大化了。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是逐步导致了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从而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这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二是被错划为“右派”的人,长期受委屈和压抑,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国家的建设事业蒙受损失。
58、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以后,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59、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在探索中,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大跃进”主要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结果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毛泽东认为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60、反“右倾”斗争产生了严重后果,一是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毛泽东认为庐山会议是一场阶级斗争,从而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升级,并把它引申到党内。二是使党内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的不良倾向在党内进一步发展。三是中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使错误持续的时间更长,给经济建设造成更大的危害。
61、面对严重困难,从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初,中国共产党召开有七千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委员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带头自我批评。会议前后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人平反。党中央的这些措施,鼓舞了全党全国人民,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虽然遭到严重挫折,但从总体上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顶住了国际上反华势力的巨大压力,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终于战胜困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62、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发展越来越严重,到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为此,他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那时侯,林彪、江青、康生一伙野心家别有用心地利用和主张了毛泽东的错误。这就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63、1965年冬,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远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这一批判得到毛泽东的支持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1966年夏,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发出开展“文化大革命”的“五一六通知”和《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这两个文件均认为在文化领域和党、政、军各个部门都混进一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提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产阶级道路的当权派”。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毛泽东还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实际上指出刘少奇是党内资产阶级司令部的代表人物。这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陈伯达、康生、江青、张春桥等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成为“文革”的实际指挥部。
64、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去,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经受了一定的锻炼;但是,大批知识青年在青春年华失去了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才的断层,从长远来说,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相当的困难。同时还将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下放到广大农村和“五七干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从事体力劳动。他们虽然经受了劳动锻炼、增加了对农村的了解,但是长期被排除在各项本职工作和科学、文化研究之外,耽误了工作和研究,给国家现代化建设造成了很大损失。
65、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事件的发生,是由于“文化大革命”中党的领导被严重削弱,大批富于斗争经验的老干部被打倒,党的组织严重涣散,国家的民主法制被践踏。这一事件,促使更多的干部、群众从个人崇拜的狂热中清醒过来,客观上宣告“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66、“文革”十年里,按正常发展计算,国民经济损失总计约有五千亿元。由于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的努力和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成绩。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实际上是系统纠正“文革”的错误。邓小平被诬为“天安门事件”的后台,四五运动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运动。它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建国以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了。
67、“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党和政府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但是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继续犯“左”的错误,党的指导思想也仍然没有改变,在经济建设上又急于求成,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68、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由于他的大力整顿,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出现了全新的面貌。邓小平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1978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他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并指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69、为了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次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70、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全会还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也是在这次会上开始形成的。这次会议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71、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消“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恢复了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党还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一些错案,其中影响最大、涉及人数最多的是为1957年错划的右派分子平反。
72、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国三十二年的历史,包括重大历史事件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客观评价,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和人民最宝贵的财富。
73、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到1985年,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经过改革,城市经济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7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根本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这一历史重任,落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肩上。
十二大——指导思想   十三大——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
十四大——主要任务 市场经济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江’核心
十五大——邓小平理论 基本纲领 战略部署
75、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76、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海峡两岸首先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主张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他指出,所谓“一国两制”,“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个伟大的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
77、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迈进了一大步。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终于回到伟大祖国的怀抱。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第九章 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各民族人民的团结
78、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为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当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它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1982年,党又提出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爱国统一战线方针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三部分力量,是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它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旗帜,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统一祖国而奋斗。中共进一步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更加密切了中共同民主党派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80、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少数民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以后,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1958年以后,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的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第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
81、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是:第一,“另起炉灶”;第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第三“一边倒”;第四,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大力发展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友好关系,加强同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友好往来,逐步成为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这被称为“一大片”的外交方针。
82、195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上,新中国不仅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而且在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1955年,新中国又参加了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即万隆会议。在会上,周恩来团长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亚非会议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人们把万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83、1971年7月,基辛格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公告的发表,引起世界的震动,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正当中美谋求改善关系之际,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中国恢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协定。
8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国的外交政策作了重要调整。首先,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有了变化,认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第二,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地表现为不结盟政策。第三,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第四,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第五,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第六,积极参与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