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丽板生产:琴曲写意七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24:13
2009-3-21 20:00
3月21日,《復古殿的传奇——陈雷激古琴音乐会 》 将在深圳音乐厅举行,为了让观众了解和更好地欣赏这些古琴名曲,我们特邀深圳商报主任记者许石林先生撰写了琴曲写意七篇,以飨广大音乐爱好者。
《流水》:中国人的“我的祖国”
○许石林
一日,发短信给数位琴友:“捷克作曲家斯美塔娜的交响乐《伏尔塔瓦河》又称《我的祖国》,古琴曲《流水》就是中国人的‘我的祖国’,更形象、绵永、大气……”
南华寺僧人琴友回短信问:“请教:如何才能听出古琴曲《流水》是中国人的‘我的祖国’?”
我再复:“僧人无祖国!”
僧无言。
我暗自思忖:莫非琴僧指我有分别心?

“高山流水”四字,是一个成语、也是一个文化程式,富含中国人的情感默契和精神密码,你要把这四个字给非中华文化圈的人解释清楚,需要许多文字,而中国人只需要这四个字就可以了。
世界上的民族都是被一条条大河哺育成长起来的,因此,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音乐里,许多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情感的作品,都是以歌颂吟咏一条河流为主题的。很久以来,许多人误以为中国古琴曲的代表作《流水》所描绘的“水”是虚指,其实,此曲恰恰是一首描绘中国人的母亲河——长江的音乐,是一首在中国人心里流淌了千百年的“长江之歌”。
正因为如此,美国宇航局1977年8月22日向银河系发射“航天者号”太空飞船,携带了一张镀金唱片,其中就收录了中国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古琴曲《流水》,作为人类向外太空传递的最能代表人类美好声音、最能涵盖人类丰富文化信息的音乐,在茫茫太空寻觅知音。
长江之滨,湖北汉阳,至今犹存伯牙琴台胜迹,两千多年前的琴人伯牙就是在这里抚奏《流水》,与樵夫钟子期相识相知,从此中国文化里产生了一个温暖的概念:知音!长江万古奔流,琴曲绵绵不绝,千古知音温煦和感慰了一代代悲欣交集的中国人。
今人弹奏的《流水》乃是清代川派琴人张孔山根据前人的各种版本传谱,整理修订而成的。据说他为了修订《流水》,沿长江顺流而下,中途驻足考察,体会山川胜貌,俊得江山助,浩然之气油然而生,得大江之风貌神韵于其心,而应神奇琴艺于其手,终于修订成广泛流传的琴曲《流水》,收录于《天闻阁琴谱》,亦称《天闻阁流水》,或《大流水》,亦或《七十二滚拂流水》,为各派琴家所宗。有琴家赞曰:“《天闻阁流水》艳称海内,琴家每以不得其传为恨。”
曲分九段:一、旋律时隐时现中预示主题,春阳融雪,珠玉飞溅,云霞蔚缭,旷远空寂,勃郁的生命激情孕育其中。二、三段,泛音清澈,节奏活泼,如潺流从容,激石越岩,声闻幽谷,“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泠泠,松根之细流。”四五段,婉转流畅,细流汇集,洪深浪涌,琴韵悠扬坦荡,渐入坦深之境,烟波浩淼。五、六段,用连绵不绝的滚拂指法,弹奏出古琴特有和声,营造汹涌澎湃,激流险滩的形象和情景,汪洋浩瀚,无限壮观,如乘筏穿峡,目眩神移,群山奔赴、万壑争流。八九段,全曲结尾:场面宏阔、波浪宽缓,轻舟已过,势就徜徉,大江入海,力不可挡,“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
陈雷激氏,二十多岁时演奏《流水》,即被誉:出音刚劲、徽分精到,纯真豪放,舒展惬意。
《广陵散》:慷慨悲壮之歌
○许石林
古琴名曲《广陵散》,是一首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叙事曲,它描写的是历史上著名的“聂政刺韩王”,为父报仇的悲怆故事。它显然不是“中正平和”的雅乐,古人称此曲:“其怨恨凄恻,即如幽冥鬼神之声,邕邕容容,言语清冷;及其悱郁慷慨,又亦隐隐轰轰,风雨亭亭,纷披灿烂,矛戈纵横。粗略言之,不能尽其美也。”
《广陵散》一直被作为儒家正统思想的叛逆,在琴家中秘密地传承着。传承此曲的历代琴家,情感和思想都是极其矛盾的:一方面秉承古琴的“正声雅乐”传统,一方面又难以克制对《广陵散》的由衷喜爱,而《广陵散》分明是琴曲中的异类,它杀伐激越,悲壮而浪漫,以下凌上,顽强反抗,为封建正统所不容。明代皇子朱权是一个善于韬晦的人,也忍不住将《广陵散》收入其编著的《神奇秘谱》中。

在封建正统思想看来,这一描写“聂政刺韩王”的叙事音乐,是以下犯上,甚至是“恐怖分子”的音乐,应该禁绝。唐代琴人陈拙拿着《广陵散》琴谱去向另一位琴家孙希裕求教,孙希裕一见,非但不教,还把琴谱夺过来烧了,并教训陈拙:“吾不欲传者,为伤国体也!”越不让干的事儿越神秘,也越吸引人,宋代琴学兴盛,《广陵散》最受琴人喜爱。不一定可以随便弹奏,但努力学会《广陵散》并弹奏得好,是琴人抑制不住的内心冲动。宋代理学家朱熹十分反感《广陵散》,他说:“琴家最取《广陵散》操,以某观之,其声最不平和,有臣凌君之意。”他特别批评《广陵散》表现出的“愤怒急躁”情绪;明代文学家宋濂也曾大骂《广陵散》:“不可为训,宁可为法乎?”
这些对《广陵散》的指责和批评,从另一个方面恰恰证明了它流传千百年的价值所在。东晋“竹林七贤”之嵇康,遭到司马氏集团的陷害,临刑前要求抚琴,从容不迫,弹奏《广陵散》,就是因为该曲能抒发嵇康对强权的蔑视和反抗以及慷慨愤懑、悲壮激昂之情。传说嵇康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对追随他多年,要求传授《广陵散》的琴人袁孝尼说:“你一直想学《广陵散》,我都没有教你,现在我为你弹奏一遍,从此天下《广陵散》绝矣!”
嵇康之死,令《广陵散》更加神秘起来,名气也越发大起来,不仅使《广陵散》未绝,反而琴家人人争当其传承人,有一种神奇的使命和默契。元代琴家耶律楚材甚至认为该曲就是嵇康所作,原因是该曲以慢商弦与宫弦同声定调,有臣行君道之意,是嵇康故意影射司马氏有篡权的野心。
《广陵散》其实一直秘密地传承于历代琴人中间,不仅因为它的内容是那么另类,更因为它作为古琴曲,来源甚古,在曲体结构上为世所罕见,是我国现存的保留汉魏遗音的古老琴曲。
从它的分段标题,分别有“井里”、“刺韩”、“冲冠”、“怒发”、“投剑”等,共四十五个小乐段,分六大部分,描述战国青年聂政,为报父仇,不惜毁容改形,潜入宫廷,假扮琴师,在为韩王弹奏琴曲的时候,从琴身取出匕首,成功刺杀韩王。故事像一部恢宏的大戏,曲折动人,气贯长虹,引人入胜。
历代人为了保存流传《广陵散》,为它做了许多掩护,其中取名为散乐,以区别于在宫廷演奏的雅乐。
陈雷激为今人演奏《广陵散》常常取其中几个乐段演奏。
《酒狂》:有道存焉
○许石林
酒引导人进入另一个世界,可以说,醉酒是人的另一种活法或者说死法。
当一个人不能按照正常的、愿望中的方式活着的时候,他很可能选择酒,即选择另一种活法或死法。
阮籍,应该算是高干子弟——他的父亲很受曹操的器重,曹操多次礼请,他都不给面子,跑到山里躲起来,曹操只好派人烧山,用赶野猪的方法把阮籍的父亲哄出来,阮父这才当了曹操的官。但以琴传家的阮家,终究是琴德滋养而成的君子之家,不是趋炎附势的小人,阮家一门,真如先儒所说的君子之风:“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可欺以其方,难枉以非其道。”——被强权人物看得起、器重,很多人羡慕得要死,但却不是我的幸运,也不能让我快乐。阮家就是这么不识抬举,从阮籍的父亲一直到阮籍的子侄、孙辈,都是这样的脾气。阮家都是很聪明有智慧的人,知道自己可以一时做戏,虚意逢迎上司,也会让对方舒服、高兴,但不能永远难为自己,他们也可能很羡慕那些生来就身段灵活、口蜜会说的人,但是自己的脾气自己知道,你可以尽可能地装作很妩媚很顺溜儿,但偶尔眼神里射出的一道寒光,会把你在对方心目中建立起来的顺溜形象彻底颠覆。阮父果然因为一次言语不慎,得罪过曹操。

有抱负、有才华,性格也软弱、敏感,为人又善良多情,又有人格洁癖,不愿意做自己看不上的事儿,但心里又想做事儿,却不知道从何做起,也不知道做什么,这使得阮籍这种人生在一个政治形势复杂凶险的魏晋时代,十分痛苦。
正是因为这样的矛盾,阮籍才决意不做官,寄兴山林,沉醉于酒,给自己另一种活法或死法。也因为喜欢饮酒,他为了酒,也做过官——他听说当步兵校尉可以喝到好酒,就去做了,但做官只是为了喝酒,也就做不好、做不长。他当了步兵校尉,喜欢一个人驾着车,车上载着酒,到处游荡,行至无路处,彷徨徘徊,自问自答,大哭而归。与他同为“竹林七贤”的刘伶更绝:走到哪里都随身带着酒和扛着铁锹的童子,想喝就喝,醉倒便睡,嘱咐童子,醉死了的话就地把他埋了——“提锹随后,醉死即埋”。阮籍虽没有刘伶那么极端,但刘伶和阮籍的行为,是没有分别的,都是一种酒的活法或死法。
酒盖脸,他可以说清醒时不方便说的许多话;酒壮胆,他可以做清醒时做不得的许多事儿。
阮籍越是借酒逃避,他的名气反而越大,仰慕和喜爱他的人越多。名气大,很多力量就拉拢他。比如连皇帝都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阮籍的儿子,阮籍不敢明着说不,就借酒沉醉,一醉六十天,躺在地上,遍地狼藉,不省人事,生生地让一桩别人看来攀龙附凤的“好事儿”黄了。
你要是把阮籍理解为一身傲骨,就是把他看简单了。他就是个矛盾,他不敢直接顶撞和反对强权,但他又不愿意与他们合作,看不上他们,关键是他以自己的智慧和眼界,发现那些强权别看气焰蒸腾,不可一世,其实最不安全、最危险、更不长久,跟他们混,结局会更不好。因此,他只好隐居山林,藏匿于酒中。清醒的时候,他是很痛苦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伤我心。”
巨大的孤独,强烈的悲哀,他抚弄琴弦,奏出了千古名曲《酒狂》,给后来有同样心绪的人,一个释放心中块磊的空间:酒狂时,有道存焉。
《龙翔操》:肃穆逍遥,有我无我
○许石林
古琴“广陵派”的代表曲目。张子谦先生最擅此曲,有“张龙翔”之誉。张子谦传龚一、龚一再传陈雷激。
正如弘一法师所言:天下的学问,终究是义理浅,头绪多而已。《龙翔操》的本版、曲名和形象,困扰过许多人。
龙翔,即龙在天上飞翔的样子。
王昭君出塞了,她的随行侍从和仪仗是按照一个汉朝公主的规格配置的。出塞和番的人马走出了长安城,往北,一路颠簸,一直走到天高地阔的草原。昭君掀开帘幕,举头望着蓝天白云,她有些快慰:大漠草原,并不像深宫里宫女们传说和想像中的那么荒寒苦寂,雄鹰在蓝天上翱翔,野马野鹿在奔跑,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王昭君的心里突然涌上了一种说不出的愉快和甜美!

她甚至是庆幸自己能走出汉朝重重的宫帷,到匈奴去和番。自17岁被选入宫廷,5年多,从未见过皇帝长什么样子。宫廷里的倾轧、腐败和争斗,使她十分厌倦。很多年来,每当汉朝被匈奴打得受不了了,汉朝皇帝就将宗室或皇亲的女儿收为养女,封个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以女人换取苟且的几年安宁。这一回,是她自己亲自要求去的,与其呆在深重的宫院里无望地守候,不如走出去,听从命运的调遣。
于是她出塞了。
走出长安,临出发前,她也悲戚过、后悔过、绝望过、怨恨过……然而,环境能改变人对生活的态度,古人说“居移气”——当她走出黄土高原,来到草原的怀抱、大青山的脚下,广阔无垠的原野,给了她一种新生活的希望和喜悦。她甚至让人把马车的帷幔掀开,她周身沐浴在草原清香劲冽的风中。这时,天上的苍鹰,矫健地飞过,她的目光,随着苍鹰的身影一直往天上看,往天边看:天上洁白的云彩,不时变幻出各种形状,这是她在以往坐井观天的汉朝宫廷里看不到的景象!她第一次发现天空如此辽阔、如此美!那云彩变幻着形状,天边的云,像是一条巨龙在从容悠游地飞舞,那条龙方佛是专门来迎接美丽的王昭君的。
龙在天空,变幻着它巨大而优美的身形,活泼、欢畅、潇洒、优美,那自由而从容的变幻,感染着王昭君,让她有了一种飞出牢笼的畅快!
这就是古琴曲《龙翔操》描绘的昭君出塞的情景。过去曾经将该曲命名为《昭君怨》——昭君的确怨过,但却不是这首曲子所描绘的,后代人一直臆想王昭君一定是怨愤的,显然是把人理解得狭小了。也曾把这首曲子与《龙朔操》混同,这是因为“翔”与“朔”两个汉字形状接近,极易混淆。
龙作为图腾、作为文化象征,只在古人的想像中鲜活地存在着,现代人很难想像它在古人心里的地位和空间,即古人的胸怀广阔、浑然单纯,可以容得下龙翔凤舞,也容易与超现实的力量形象产生感应与共鸣。而现代人,迷信科技、迷信物质、迷信金钱、迷信色情、迷信权势,一个个鸡贼刁钻,虚伪矫情,所谓机械生于内、名利扰于外,声色犬马乱其神,富贵荣辱系其心,心无片刻宁、神无片刻安,龙在现代人心里,已经从高贵的精神象征和文化图腾,退化成凶狠的看门狗而已。
幸而,龙这一形象,仍然活在古琴曲中。广陵派大师张子谦说《龙翔操》:非怨恨期艾,乃是肃穆逍遥,无我有我。
《梅花三弄》:千古风流
○许石林
东晋王徽之是王羲之的儿子,也是当时名满天下的书法家、名士、琴家。此人很有性格,雪夜不眠,饮酒咏诗,忽然十分想念远方的朋友戴安道,就命随从连夜驾小舟溯河赶往朋友家,水路迢迢,经夜方至,到了朋友家门口,却命小舟往回走,不上岸,不见了。问其故,他说了一句千古名言: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就是这个王徽之,有一年进京,泊船清溪,见岸上有车马的喧哗声,有人告诉他是护军将军桓伊的人马过来了。王徽之一听,来了兴致,他知道身为将军的桓伊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尤其擅长吹笛子,且用的是东汉蔡邕的那管著名的“柯亭笛”,就派人上岸去请桓伊将军登船少驻,并请桓将军吹奏一曲。桓伊虽然显贵,也不失名士风度,为人温和风雅,久慕王徽之名士风度、狂狷博雅,于是下车登舟,取出“柯亭笛”,蹲在胡床上,“为作三调”——为王徽之吹奏了一曲优美动听的笛子曲,笛声悠扬悦耳,清亮激越,高妙绝伦,闻者无不陶醉沉迷。弄毕,桓伊随即登车而去,两人始终没有说过一句话!要说谁酷毙了,莫过桓伊与王徽之,二人真不愧为名士派头,千古风流!

桓伊为王徽之吹奏的三调,就是后来被移植为古琴曲的《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等。因音乐主题即对梅花的赞美,以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
古人的言行,多有玄机,对什么人吹奏什么音乐,实际上是对该人人品道德有所认识和称道。桓伊对王徽之吹奏《梅花三弄》,实际上是把王徽之比做品质高洁、凌寒傲放的梅花。王徽之静静地听着笛子曲,也不谦让,双方在音乐的氛围中,完成了人格上的交流和对撞。
这一千古风流的佳话,感动着一代一代士子之心,到了唐代,古琴家颜师古将其改为古琴曲,随即成为古琴名曲,代代流传,深入人心。
南宋词人洪皓,出使金国,结果被蛮横的金国无理扣留十多年。他面对金国的威逼利诱,不屈不降,保持了一个读书人的高洁气节。后来两国交涉,洪皓被放回。临行前,他满怀激情写下了著名的《江梅引•忆红梅》,其中有句:“断回肠,思故里。漫弹绿绮,引三弄,不绝魂飞。”表现了词人无限的激动心情,恨不能飞回家乡,操起绿绮琴,弹奏一曲《梅花三弄》,借梅花的高洁傲雪品格,对自己十多年的坚贞不屈做一个妥当的安慰!上无愧于天地先贤,下无愧于君父黎民,一个读书人,能做到这一点,并且自己人生在世还能看到自己做到了这一点,那是多么巨大的成功和喜悦啊!
清代状元陆润庠有一幅对联,有“与梅同疏”句。“疏”是什么?荀子曰:“谄谀者亲,谏争者疏。”疏,就是有我在,我作为一个独立意义的存在。也就是说,疏,就是有条件地跟你玩儿,有原则地跟你合作。因此,疏,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类似狂狷的精神。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孔子说的狂是进取,即有所为。“狷”就是“有所不为”。 “有所不为”就是自由的精神。因为自由的含义不但是“我有权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更重要的是“我有权不想干什么就可以不干什么。”因此,中国古代文化中以梅比喻高士,就是因为高士的人格“与梅同疏”,有“狂狷”的秉赋。
《梅花三弄》,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千古风流,蕴含其中。
《平沙落雁》:鸿鹄之志,逸士之心胸
○许石林
秋高气爽,江南江北,河里的芦苇扬花了、发黄了,被收割一空,一个个梭子形的沙洲露了出来,河面顿时变得宽阔起来,一望无际。秋天的河水,真像是少女清澈的眼睛,河面在秋阳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波。天空高远空阔,四周寂寥宁静,雨季过去了,秋水退到河心,露出两岸平阔漫长的沙滩……
一群大雁从天边由远而近,飞过来——
雁群在河上空徘徊,它们在仔细地观察河岸沙滩的环境,选择降落的地方。雁群在大河上空盘旋着,欲落将落的姿态,像是一条白绫在空中飞舞。
大雁依次落下,空阔无垠的沙滩此时属于大雁——大雁在沙滩上整理羽毛,相互交流、嬉戏、觅食、到河里饮水,用翅膀拍打着河水,像戏水的孩子一样兴奋地尖叫,有的雁突然会飞起来,然后落到不远处,大雁起飞又落下的姿态十分从容优美!雁群和睦融融,子母随而雌雄让,三五成群,呼朋唤友,使空寂的大河两岸显得十分热闹。
头雁一直高扬着头,从容地走在雁群的中间,或是在雁群的周围散布,像一个潇洒而有城府的统帅。

雁群在沙滩上停留、嬉戏、休息了很长一段时间。头雁一声并不响亮的召唤,大雁们都听到了,立刻停下嬉戏,收拾羽翼,开始有秩序地一个一个地起飞。大雁起飞了,翅膀将沙滩上的细纱惊起,大雁起飞的姿态潇洒而有尊严,从容安闲,不迫不急。
雁阵像一条长练,徐徐地飘向空中,飘向远方,前途万里,雁阵渐渐消失在无际的天边,而大雁的鸣叫,仿佛还在空中徘徊。
站在河岸远远地眺望雁阵的人,内心突然被感动了。一种若有若无的怅惘,油然而生……
关于《平沙落雁》,清代人说:“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此曲有多种版本流传,关于作者,说法亦不统一。有的说是唐代陈子昂,有的说是明代朱权,还有人说是明代被朱棣赶下台流亡途中的建文帝,此传说最为动人——建文帝被朱棣赶下台,流亡在外,孤苦无依,身边只有几位贴身随从。到处都是朱棣的势力,他们无处可逃,选择了灯下黑——最危险的地方是最安全的,他们逃亡到了燕王朱棣的藩属地辽河岸边,反而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心情寂寥的建文帝在辽河岸边沉默不语,迎风远望。时至秋深,河岸上空旷寂寞,万木露出萧索的气象,这时一群南迁的大雁,路径此地上空,在河上盘桓不已,仿佛在同情他这个失意人,雁群降落在沙滩上,嬉戏、觅食,那热闹和睦的景象,感染了他,也使他获得了一种温暖和快意,他的胸襟渐渐地舒展开来。
建文帝命随从将琴取出来,他坐在河边,看着眼前的景象,目送雁阵翩然而去,手下自然而然地弹奏出了一曲,琴曲意境恬静雅逸、旷远幽缈——平沙落雁。
清代诗人张梁有《平沙落雁》诗——
秋水渺无际,天空扬远音。
芦花一片月,寂寂寒江深。
嘹呖止还作,回翔开复沈。
凉颸听又起,萧飒满疏林。
《阳关三叠》:深情的惜别
○许石林
早春的凌晨,天还没有亮,王维就急忙出了京城长安,他骑着马,只有一二随从相跟着,行色匆匆。
他要去渭城驿馆送别朋友元二。他得到朋友即将出使西域的信太晚了,王维平常住在京城长安以南百里外的辋川,山高路歧,送信的人把时间耽误了。他得着信儿就匆匆地出了辋川,赶赴京城驿馆。到了驿馆,友人元二已经辞馆,去了咸阳渭城驿站。元二要在那里等自己的随行人员,一起走过咸阳桥——就是杜甫写过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隋唐以来,朝廷派往别处的官员,都在咸阳桥边或灞河边上道别,折一枝杨柳让行人带上,表达亲友的祝愿和依依惜别之情。

渭城在咸阳西北,距离长安也不远。一弯残月还斜斜地挂在天边,早春的风清洌,也有些许寒意,王维的马从驿道上了渭河大堤小跑着,他宽大的衣袖在风中高高地扬起,随从们被他的快马甩在后面。远远望着河堤上驰马急行、衣袂高举的王维,随从们仿佛看到了传说中的仙人飘然下凡。
一场轻绵的夜雨,使河岸上的草结了重重的露珠。已经发芽的柳条在风中依依摆动,不时拂打着王维的脸,露珠打在他脸上,他分明能闻到柳枝那青涩的香味儿。马蹄踏着河边的草地,窣窣地响。渭河宽阔,河中心不时暴露出的梭子形沙洲上,去年的芦苇已经干枯了,在风中发出清脆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更增加了安宁静谧。
朋友元二奉命要出使数千里外的安西(今新疆库车),一路上风尘劳累,险象不断,一般人平安到达安西,路上都要走一年时间。王维的脑海里不时地想像着元二一路风尘,历尽千辛万苦的情形:出了关中平原,就进入了陇地,经河西走廊,出阳关、玉门关进入大漠,路越走越荒凉,人烟越来越稀少,故乡遥远,风俗迥异……从古以来,有多少人都死在了西出阳关的路上!可是官身不由己,出了阳关,性命安危一般就交付给了命运和上天。东汉名将班超,在西域达三十年,年过七十,思念家乡咸阳扶风,给朝廷上《乞归疏》:其词恳切真挚,可怜巴巴地说:即使朝廷需要自己仍然镇守西域,也希望能调到距离阳关附近的地区,以便让儿子能常常回到中土看一看家乡的土地,祭扫一下祖先的坟茔。其情如清夜猿啼,其辞如利镞穿骨,读之令人动容,伤感不已。王维想到这里,不禁更加快了马鞭。
天已大亮,王维赶到了渭城驿馆,他见到了朋友元二。两人执手相谈,随从热好了王维带来的酒,三杯下肚,两个人都有点伤感。此时元二的随从也准备好了行李,前来禀告。元二起身振了振衣服,拱手告别。王维走到书案前,提笔写下了千古名句:《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一出,立即被广为传诵。后来辅以琴曲,成为琴歌,故又名《渭城曲》。因琴歌将王维的诗变化性地唱了三遍,故称:“三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