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再集团2017校园招聘:太极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0:48:37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一种,归类为内家拳。 现多作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和武术比赛。 有人认为[谁?]可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又称太极推手/推手。

太极拳派别多。 108式外有18式、24式、37式、42式、48式、56式、王兰亭64式老架....等。 练习者多国中外人士皆有。

目录

[隐藏]
  • 1 太极拳十三势
  • 2 现存流派和种类
    • 2.1 传统以师承分类
    • 2.2 国家重编以用途分类
      • 2.2.1 国家新编套路
  • 3 练习与实战简介
  • 4 对健康之好处
  • 5 历史﹑演变与沿革
    • 5.1 关于太极此名
    • 5.2 论太极拳之成名
    • 5.3 太极拳经.王宗岳(唐豪修订本)内容
  • 6 近代考证及各家说法
    • 6.1 陈王廷造拳说
      • 6.1.1 唐豪考据之争议
      • 6.1.2 陈王廷拳术与少林武术
    • 6.2 王宗岳传蒋发说(民国初年后,杨、武门人所持)
      • 6.2.1 蒋发传陈长兴说(民国初年后,杨、武门人所持)
      • 6.2.2 蒋发创赵堡太极门说(赵堡太极门一系所持)
    • 6.3 难以考证之重要人物
    • 6.4 民初历史
    • 6.5 太极拳支派的发展
    • 6.6 其他源流难考的“支派”
    • 6.7 “支派”的特色
    • 6.8 “支派”众多的原因
    • 6.9 “义”不离宗
  • 7 传播
  • 8 传媒材料
    • 8.1 小说
    • 8.2 电影
    • 8.3 电视
  • 9 参考书籍
  • 10 注释
  • 11 参看
  • 12 外部链接

[编辑] 太极拳十三势

  • 太极十三势:掤、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包括八卦,拳打方向;五行,步法方向。

    • 四正:掤、履、挤、按。
    • 四隅:采、挒、肘、靠。
    • 五行:进、退、顾、盼、定。

[编辑] 现存流派和种类

太极拳门派当中,论源流久远,广被承认,修习者众的,以陈、杨、吴、武、孙这五大派为最。

陈、杨、吴、武、孙五家本身有着承传关系。此外,赵堡太极(和式、忽雷架)和李式太极(太极五星捶)也分别跟陈、杨二家有着脉络上的关系,且都历史悠久,广为人知。

[编辑] 传统以师承分类

(排名先后按笔划分)

  • 王兰亭太极拳/王兰亭太极拳
  • 吴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
  • 武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
  • 陈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
  • 孙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
  • 杨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
  • 赵式太极拳/赵氏太极拳

[编辑] 国家重编以用途分类

  • 供大众健身用: 廿四式简易太极拳 (1953年订)
  • 供全国性国际性比赛用: 四十二式比赛套路

[编辑] 国家新编套路

所谓新派太极是中国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以杨式风格为主,并吸收了陈、吴、武、孙多家太极的特点,自1957年以来先后创编的多套新编太极套路。坊间多以“国家体委套路”、“国家套路”、“新编套路”、“简化套路”、“竞赛套路”或“新派太极”。

国家体委此举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去除传统套路以门派、家族为本之色彩
  2. 减低传统太极的技击色彩,使之更适合可作为一种全民体育活动
  3. 简化以利普及、推广
  4. 规范全民武术,以便建立教材、建立国际武术竞赛制度,以及建立武术锻链的等级制度(段位制)

由于国家套路重体育而不重技击,普遍被传统太极习练者视为“太极操[1]”而非“太极拳”。当今各地常常表演的“太极”大多以此为根据。

[编辑] 练习与实战简介

上海广场前大家在学习简化太极拳

太极拳行拳时讲究松沉圆活,用于实战如何展现特点,主要后发制人,注重观察了解对手(听劲),通过引导而不是抵抗对手的发力,和改变占位来使对手的进攻落空,同时让对手暴露弱点,然后自身蓄力和发力进行反击。

听劲的基础建立在掤劲上,没有掤劲,听劲很难听得明,若掤劲够强,则听劲会十分明显。

[编辑] 对健康之好处

柔软运动可以松弛紧张和焦虑的心理。 长期练习活动比较慢的太极拳操,对老年人平衡控制,动作灵活性和心肺功能皆有帮助。

  • 促进血气运行
  • 正骨骼
  • 宣肺
  • 健肠胃
  • 促循环
  • 利脑养性

另外太极拳还可以减轻年轻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患者。 太极拳的舒缓动作所燃烧的热量甚至超过冲浪、接近滑雪。 太极拳提高免疫系统方面的功能十分显著,一直表现发病率降低焦虑、抑郁、情绪不安整体,[2]。 一项试验研究已发新证据显示,太极拳及相关气功有助于减轻糖尿病。

最新研究证明,太极拳的练习增强免疫系统,对老年人抵抗带状疱疹有帮助。[3]

[编辑] 历史﹑演变与沿革

[编辑] 关于太极此名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拳取名其义也。

太极拳将阴阳五行与中医理论融入武术技击之中。

太极名字出现于1852年,即道光(1821-1851)之后,由武禹襄最早提出,他说得到了王宗岳著之《太极拳论》。

根据李亦畬于光绪六年(1880年)著之《太极拳小序》中说武禹襄爱好杨露禅 的武术,与其比较,只学得大概。武再往赵堡,跟陈清萍请益,逗留了月余。

后来武禹襄称于陈家沟盐店得到王宗岳的太极拳谱。 经过唐豪先生考证,指出现于太极拳谱中之十三势,即陈家沟所传之长拳五套中之头套。

武禹襄以后,“陈家沟拳术”的历史改变了;演变出(太极拳)历史,加入了王宗岳,蒋发等人物。

民国袁世凯后,又有太极拳创自武当派张三丰之说[4]


[编辑] 论太极拳之成名

太极拳可以扬名,主要是由清代的武学家杨露禅先生开始。 由于各种因素条件成熟,他的传奇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因而造就了太极拳之名气。

由于杨露禅学得了陈长兴的拳法,杨将这套拳法带进了京城(北京),从此这套拳术发扬光大。

杨露禅未入北京之前,于家乡永年授拳时称为绵拳,而从武禹襄带出来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公开之后,太极拳之名才开现。后来武汝清(武禹襄二哥-刑部四川司员外郎)介绍杨露禅到北京城‘小府张家’教拳。后又受聘于王府。太极拳的成名,除了杨家父子的名声,更有赖于后辈多为北京政要有关。

据说当时的京城武术代表人物们一一向其挑战,居然尽皆败北,故技惊群雄,北京武术界尊称其为‘杨无敌’[5],一说杨露禅偷拳、另一说为陈长兴见杨天赋异禀,乃破家传之例倾囊相授之、然而传说之言皆不可考。

[编辑] 太极拳经.王宗岳(唐豪修订本)内容

主条目:太极拳经

[编辑] 近代考证及各家说法

据2001年在河南考古发掘出的李氏家谱,太极拳实为陈王廷和李信(即李岩)、李仲兄弟之发明。

有关太极拳的起源与始创人,从辛亥革命后众说纷纭。杨派传统说法为赵宋的张三丰。

清初黄黎洲根据高辰四所著《王征南言行》而为内家拳家王征南 (明遗民),撰写《王征南墓志铭》。墓志铭文中以为“内家拳”起于宋张三峰(没谈及太极拳),又说“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

又据《明史?方伎传》记载,言张三丰是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又记曰“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均未有创太极拳之说。

徐震在其著作〈太极拳考信录〉中否认张三丰创拳说,仅引用孙禄堂《太极拳学》自序判断王宗岳为目前太极拳的确定源头。孙禄堂及徐震皆学太极拳于武氏,为民初武学名家。而孙禄堂自序之说,根据何在,则孙氏并未指出。

[编辑] 陈王廷造拳说

据民初唐豪考据,现代流行之太极拳应是由陈王廷所创的“陈家沟拳术”五路中长拳一百零八势衍演出来的诸多分枝。

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套有五路;长拳十三势头路,长拳一百零八势一路、炮捶一路、红拳一路。也有〝金刚十八拿法〞等〝散手〞和〝短打〞。

[编辑] 唐豪考据之争议

根据一些八年抗战前出生的老前辈(民国初年-北京)所言,太极拳源流出于王宗岳而非“炮捶陈家”。直到唐豪考据,方为争议之端。然此种说法,亦跟前述所论相同,除无有力的证据佐证,亦无相关史料可考,所谓民国初年拳家,即前述所谓部份杨吴后人所传,既不合武术进程发展,亦不合逻辑的伪论。

试以近代武术流变所论,如巴西柔术,由格雷西家族承接日本柔道寝技,在既有的地板技术上,历来格雷西家族成员加以研发。而日本柔道也非一人所能创造,而是由嘉纳治五郎,习得起倒流、天神真杨流后,加以融会贯通而成。

又如武术的发展,大多基于生存的目的而产生,其中最常见的,即为军队战技,例如近代因为街头巷战,以色列发展出高度实战的近战技术。同理,太极拳(最初仅名为长拳)比对戚继光《纪效新书》拳势,有近二十八式一模一样,足可推论其产生,必与军队格斗技术有关。怎可能会凭空冒出一位生平来历不名的王宗岳,就能独自创造的呢。

更何况关于王宗岳的种种,都来自于清末杨吴等拳家的凭空附会,既无强而有力的史料根据,亦无正史上的记载,如何可信?

据说唐豪编写太极拳历史时,找过杨氏太极拳掌门杨澄甫,并当众与之推手。唐豪暗示自己是中央人员,要杨澄甫手下留情,留点面目。杨澄甫不理,一下子把他发出。唐豪怀恨在心,回去后改编史稿。当时,其副手为陈氏高手顾留罄,最后唐豪决定把史稿改为以陈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之本源。所用的证据则是《陈氏宗谱》所载,陈王庭一编词中的一句话。词中云:“...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相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唐豪则说“闷来时造拳”,造的就是太极拳。

但是以上这些说法,除趁机诋毁唐氏、顾氏考论外,其余仍未见到相关报道、可信的史料,佐证杨、唐二人曾经推手大战的经过。这是继张三丰创拳、蒋发传拳、王宗岳授拳种种故事后的另一最新版本。惜目前没有任何根据可佐证,仍只能视为后人再次伪传之作。

[编辑] 陈王廷拳术与少林武术

关于陈家沟拳术创始者,见于《陈氏宗谱》第九代陈王廷(约公元1509年)记载〝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陈王廷青年时考过武举,武功颇佳,年老隐居,造拳自娱,他的遗词上半首有〝……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相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

陈王廷所造的长拳一百八势。单是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就被吸取二十九势,即懒扎衣、金鸡独立、采马拳、七星拳、雀地龙、悬 脚虚、伏虎势、兽头势、朝天蹬、朝阳手、指档势、跨虎势、当头炮等。

值得注意的是传习于少林寺的〝红拳〞,也见于《陈氏拳械谱》,该旧谱上有〝小四套亦名红拳〞拳谱,其第一势为〝太祖立势最高强〞,末两句为〝要知此拳出何处?名为太袓下南唐〞。另有〝盘罗棒诀语〞则:“古刹登出〈出字为封字之误,少林寺在登封县〉少林寺, 堂上又有五百僧。……要知此棒出处?盘罗留传在邵陵”〈邵陵是少林的音转〉。

少林寺拳棒在隋唐时即著名,在明代抗倭战争中少林寺僧很多献身于卫国战争。温县在黄河之北,登封县嵩山少林寺在黄河之南,仅一河之隔。

另据陈王廷好友武举李际遇以地主武装结寨于嵩山少林寺之前的御砦,反抗明皇朝的逼粮纳税,陈王廷只身入寨,劝说李际遇勿叛明皇朝的史料来看,陈王廷可能早先也到过少林寺。

有关少林拳法著作,今存者有上海蟫隐影印本《拳经拳法备要》一书,上海国技学社于1927年间石印的称为《玄机秘授`定穴道拳诀》一书, 唐豪也收藏有旧抄本今存北京。其中理法及身手步法,与陈氏太极拳精要处为吻合。

陈王廷既然采各家拳法,对距离不远的少林寺拳法不会不加采纳〈见顾留馨著 《陈式太极拳二路炮捶》13-14页〉陈氏太极拳传至十六世陈鑫(1849年至1929年)著书《陈氏太极拳图说》四卷阐发陈氏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

由戚继光军队演武拳势比对目前已知最早的太极拳种 - 陈式太极拳,当知二者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陈式太极拳明显是在明代军队战技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编辑] 王宗岳传蒋发说(民国初年后,杨、武门人所持)

据民国初年之杨氏太极拳前辈所言,太极拳源于明代武当山道士张三丰。

  • 1921年,许禹生所著‘太极拳势图解’说张三丰系宋徽宗时人,传拳术至元世袓时山西王宗岳(岳) 。王宗岳传河南蒋发。
  • 《杨氏太极拳真传》(2006年版)里的《太极拳经》,称张三丰著,王宗岳解。

[编辑] 蒋发传陈长兴说(民国初年后,杨、武门人所持)

  • 武氏太极拳之《太极拳小序》,由李亦畬于光绪六年(1880年)著,曰:“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杨露禅)君,受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
    • 上文只论及太极拳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杨氏(露禅或再传)武禹襄。未有提及陈长兴及蒋发。亦未有蒋发传陈长兴之说。
  • 当今中华民国太极拳总会认同蒋发传陈长兴之说,曰:“(陈长兴)得其父秉旺之传,擅拳术。复得蒋发传授三丰祖师之太极拳术,技盖精强,在武林界享有盛誉。”[6]

[编辑] 蒋发创赵堡太极门说(赵堡太极门一系所持)

1935年后,杜育万(元化)所著《太极拳正宗》第二篇之《太极拳溯始》中说张彦传陈清平。太极拳始于老子,后传至张三丰,历传至蒋发。所以杜育万传人或赵堡太极门奉蒋发为开宗者(第一代)而陈清平为第七代。陈清平本为陈氏太极拳小架重要传人,后习练赵堡太极拳,融合两家,成为后来赵堡太极拳诸拳架之基础。 [7] [8][9]

[编辑] 难以考证之重要人物

  • 王宗岳
    • 《太极拳论》作者。自对太极拳起源有纪录以来,四氏及后来承陈氏太极而出现的赵堡太极门的部份后人,都认为他是蒋发的师父,惟无人知道此说究竟由何而出。
  • 蒋发
    • 氏四派部份门人一向持此说法。此说认为他是王宗岳之徒,陈长兴之师。陈长兴传承祖传之炮捶,后来被蒋发击败,拜之为师学拳(当时未有太极拳之名)。之后,杨露禅拜陈长兴为师而习得是拳。惟蒋、陈大战,亦无人知道根据何在。清末、民初历来陈杨各家拳谱、家谱,均未见到这样的说法。
    • 赵堡太极门视之为开宗祖师。

[编辑] 民初历史

  • 袁世凯主政时期(1912年-1916年),吴鉴泉及杨少侯传人,许禹生在1914年创立北平体育研究社。许禹生在此时期与宋书铭非常友好。
  • 许禹生于1921年初版之太极拳势图解称,
    • 替袁工作之宋书铭 ,自称藏有远祖宋远桥 之太极拳谱。说张三丰(元,明初人)传张松溪及张翠山,再传宋远桥,名十三式。
    • 称太极卅七势由唐朝,江南道人许宣平所传(?),称三世七。
    • 将唐李道子之先天拳,六朝韩拱月之小九天、明殷利亨之后天法作为太极拳(?)。
    • 又将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声谷等不同时期的人物集会一起,演变为张三丰之徒弟(?)。构成金庸的小说的资料。
  • 吴图南(1884年-1989年)于九岁时(1893年)成为吴鉴泉的首名徒弟。吴图南说宋书铭曾与杨少侯比试,杨胜(?)。吴图南先生的《太极拳研究》说张三丰的师父是火龙真人,名贾得升(道术里丹术的师父,与武术无关)。


[编辑] 太极拳支派的发展

历史上各大派之太极拳,依据其练习的需要。本身的套路种类就极为多样化,例如陈氏太极拳便有了老架、新架等等。由于再传的后人的发扬,在原有拳架长年的实践的基础上,终必有了自己的看法,而形成的“支派”,在太极拳界也极为普遍。以下介绍一些衍生自陈、杨、吴、武、孙五家的支派:

  • 陈氏太极拳:洪式(洪均生)、心意混元太极
  • 杨氏太极拳:吴图南式太极拳(杨少候小架)、王氏太极(王壮弘)、陈泮岭 (九九式)郑子太极(郑曼青)、董式太极(董英杰)、田式(田兆麟)、熊式(熊养和)、府内派、老六路
  • 吴氏太极拳:郑式(郑天熊)、例程(常远亭)、吴图南式(大架)
  • 武氏太极拳:郝式〔郝和(郝为真)〕
  • 孙氏太极拳:傅式(傅振嵩)、沙式(沙国政)
  • 宗岳门太极拳:王兰亭杨氏太极拳64式(老架),杨露禅传大弟子王兰亭,王兰亭传周玉祥(又名周祥),周玉祥传吴锦园,吴锦园于1949年随国民政府迁台,传于台湾叶金山;周玉祥称此架为(王道人太极拳六十四式),王道人即晚年遁入深山道门的王兰亭。此拳分为64式套路和核心功法,核心功法有引落术、连环术、串子术、罡气术。“王道人太极拳六十四式老架”的特色是“罡气为体、技击为用,式中有式、变打无穷;质本神明、貌若凡形,浅尝其妙、即可养生。”
  • 顾式太极拳:顾式太极拳源自顾汝章老师,顾老师是江苏阜宁县正红村人氏。自幼酷爱武术,精通十八般武艺,擅谭腿,尤得铁沙掌精奥。先后随孙禄堂老师习形意拳;后随李景林老师习太乙剑及太极拳。而李景林老师是前清将军,自幼精通文学、技击及摔跤,后随武当传人陈世钓老师习剑术及杨露禅老师的第三子杨建侯老师学习太极拳。因此,顾老师的北少林武术根基极为深厚,具有北派味道,故以为名。顾式太极拳的特式是极具攻防实战架势,此因源自杨家,故其大致相似。诸如:舒展大架、紧凑连绵、刚中带柔、拳路之起落进退等。但在桩步变化方面,就有明显差异。事实上,顾式太极拳是属大功架类型,步活身灵,开合鼓荡,处处要达到圆活、柔和、连绵不断,着着要前后贯串,虚实分清。偏身正打,开合活步,顾盼明显有北派之功架,融汇成今日之顾式太极拳。

[编辑] 其他源流难考的“支派”

其他源流关系难考的还有宋式太极(相传为宋远桥学自张三丰)、宗岳门太极拳、玄门太极拳、八卦太极拳、犹龙太极、龙形太极、龙蛇太极、蛇雀太极、猴形太极(丁鹤翔)、武当太极、峨嵋太极、鸳鸯太极、形意太极、平衡太极、循经太极、松溪派太极长拳、如意太极(石明)、昆仑太极(陈太平)、原地太极、咏太极、螺旋十三势太极、无极门太极、四维太极(薛安日)、东岳太极、龙岳太极(张伯夷)、张氏两路太极(冼孟豪)、樊氏太极(樊锦洲)、三星太极(李蓉)、Holistic Tai Chi……多不胜数。

[编辑] “支派”的特色

这些“门派”除了“历史”很短外,所传习的武术,或有把五大派的拳稍作更改,或有加入其他拳种的招式,或变换风格,有的甚至根本跟太极沾不上关系,只是自创新拳(套用维基的说法叫“原创研究”),然后托“太极”之名,比如说李蓉的“三星太极”,她声称是看了三星堆出土文物后有所感悟而创作的,打的时候手指总是捏著"OK"的手势,竖起中指至尾指三根指头,以紧扣“三星”这主题,造型“独特”,别家所无,主要在北美地区流传。

[编辑] “支派”众多的原因

出现“支派”众多这现象,有时候只是一些便称或误解(比如说董英杰一支虽有创编新拳,但董英杰、董虎岭父子并没有另外开宗立派,仍然以其师门杨澄甫的杨式太极为宗),有时候是因为同门阋墙,有时候是有人想开山立派,跟五大派分庭抗礼,有时候是因为门派内不同支的师兄弟间的套路出现了不同的演化方向。

此外,“支派”的出现,也有些时候是因为某门派出了杰出后人,该杰出者虽未必想离宗自立,只是杰出者死后,其再传弟子或想仰仗师傅名号,或想给师父面上贴金,先在“甲家太极”的门墙下以“甲家乙式”的称呼标榜自己的支派,后渐渐改称为“甲家乙派”,到最后完全摒弃师门名称,改称“乙派太极拳”或“乙家太极拳”,而“乙”姓宗师可能本非叛逆之徒,后人想给傅父“流芳”,却得了反效果。

[编辑] “义”不离宗

其实拳术代代相传,每代传人出了不同的发见、体会、领悟者,本是正常事。而具良心、对师门存忠义者,即使功夫已别树一帜,仍以师门称号承传排列,以表“异不离宗”的忠义传人,历史上还是偶尔会出一些的,最具代表性的故事莫过于赵堡太极陈清平见弟子和兆元武功已足以独当一面,建议他开宗立派称和式太极拳,但和兆元感于陈师之胸襟豁达,为谢师恩,向师言:“和式太极拳仍以赵堡传承排列,标异不离宗。”节义可风,后世人却努力标榜支派,拳不异却离宗,离古人高风远矣。

[编辑] 传播

除传统师徒师承外,经电视台、政府、社团、商业机构 推广影视版本, 由早晨体操类节目、纪录片、小说漫画剧集、商业影碟光碟、以至政府文娱部门的公开太极拳班......等渠道 指导公众认识和学习太极拳。

[编辑] 传媒材料

[编辑] 小说

  • 《倚天屠龙记》金庸
  • 《偷拳》 宫白羽

[编辑] 电影

  • 《太极拳》1974年、演员:陈沃夫、施思、韦弘
  • 《笑太极》1984年、演员:甄子丹、沈殿霞
  • 《太极拳》1985年、演员:李海燕、郭良
  • 《神丐》1987年、演员:王群、阿玲 长春电影制片厂
  • 《推手》1991年、演员:郎雄、王莱
  • 《太极张三丰》1993年、演员:李连杰、杨紫琼
  • 《太极拳》1996年、演员:吴京、胡慧中、钟丽缇、郑浩南

[编辑] 电视

  • 《太极张三丰》、《游侠张三丰》1980年、演员:万梓良、米雪
  • 《太极宗师》1997年、演员:吴京、樊亦敏、惠英红

杨氏太极拳开创者杨露禅陈长兴为师,据此发展出“杨露禅偷拳”的故事,《太极宗师》也是描写杨露禅学拳的经过。

  • 《太极》2008年,由赵文卓(演巫马)、 林峰(演段晓星)、吴美珩(演桑青)、李诗韵(演言翠翘)、胡杏儿(演言子规)、马国明(演米丰年)主演。


[编辑] 参考书籍

  • 许禹生著,《太极拳势图解》,1921年出版。
  • 吴图南著,《太极拳之研究》,香港商务印书馆,1984年出版。
  • 唐豪著,《少林武当考》。
  • 徐哲东(徐震)著,《国技论略》。
  • 沈一贯著,《搏者张松溪传》。
  • 明张时彻等编,《宁波府志.张松溪传》。

[编辑] 注释

  1. ^ “太极操”一词大约始见于民初,褚民谊在吴图南于1932年出版的《太极拳》一书的序文中就提到“……乃从国术前辈吴鉴泉先生学习太极拳……初学者习之,每感难习易忘之苦。于是而有太极操之发明。盖其功用与太极拳同……”,考褚民谊《太极操》一书,当时褚氏说的“太极操”其实是指圆形操练动作,书中并附有太极推手球、太极推脚球,并没有太极拳架式。然而现时“传统太极传习者”用到“太极操”一词时,多指没技击作用,纯粹模仿太极套路动作的轻盈体操,多带有贬抑色彩。
  2. ^ http://www.abc.net.au/
  3. ^ 这项由UCLA的Michael Irwin博士领导的研究,其结果出现在四月号的《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上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4. ^ 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 “先大父更诏之日,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 陈长兴师,乃蒋先生发惟一之弟子。”
  5. ^ 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 陈炎林 编著 益群书店出版
  6. ^ [1]。
  7. ^ 香港赵堡太极拳总会历代系统表
  8. ^ 杜育万《太极拳正宗》,“…陈敬柏先生。…收门徒至八百余。能得其大概者八人。能统其道者惟张宗禹先生一人。其后传给其孙张先生彦。先生又传给陈先生清平。……及本镇其少帅张应昌、和兆元、牛发虎、李景颜、李作智、任长春、张敬芝。……”
  9. ^ 杜元化所著《太极拳正宗》,第二篇:《太极拳溯始》。

[编辑] 参看

  • 太极拳论
  • 杨氏太极拳 
  • 陈氏太极拳
  • 郑子太极拳
  • 赵堡太极拳
  • 吴氏太极拳
  • 武氏太极拳
  • 孙氏太极拳
  • 吴家轮椅太极
  • 四十二式太极拳
  • 内家拳
  • 福音太极
  • 董氏快拳
  • 太极剑
  • 中国武术
  • 中国武术门派
  • 南拳
  • 太极
  • 武当派
  • 《王征南墓志铭》

[编辑] 外部链接

  • 太极拳是张三丰的吗?
  • 陈家太极拳
  • 王宗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