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担保有限公司:向毛泽东学管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56:03

把员工统摄到宗旨的大旗下

向毛泽东学管理 解析毛泽东成功管理、整军治国的最大秘密

  一个团队要想有战斗力,首先要有凝聚力。如果缺乏凝聚力,连人都留不住,靠谁去战斗?如何提高团队凝聚力,是管理者必须优先考虑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许多创业者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当初几个朋友合伙打天下时,想法肯定很简单:一求生存,二图发展。每个人都势单力薄,只有相互帮衬,精诚团结,扭成一股绳,才能有所作为。可一旦企业做大了,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目标基本实现了,想法自然就变了,“宁当鸡头,不做凤尾”的问题也出来了。每个创业者都觉得自己有本事,贡献大,应该在打下的地盘中占更大份额。矛盾越来越多,越来越尖锐,越来越难调和,争执的程度终于超过合作的意愿,最后双方不得不分手了之。

  如果说企业创办者还有求生存、图发展的创业冲动,那么对后加入的员工来说,进企业可能就是谋个饭碗。企业的一切都是老板的,自己不过是个打工仔。觉悟高一点的,拿一份钱,尽一份力;等而下之的,则能偷懒就偷懒,自然更谈不上什么忠诚度了,谁给钱多就跟谁干,跳槽就成了家常便饭。

  今天企业管理者遇到的这类问题,毛泽东当年也遇到过,而且相当尖锐。纵观整个民国史,简直就是一部军阀背叛史、军队哗变史。不仅袁世凯、冯玉祥等叱咤风云的大人物,最终是被部属的倒戈搞垮的,就连营连一级的军官,也都拉上队伍自奔前程。

  以袁世凯为例。他称帝后,起先是一线的重要骨干冯国璋、李纯、朱瑞、靳云鹏、汤芗铭偷偷地联络其他各省的将军,联名上书逼他退位,到最后连那些对帝制最卖力的二线干将陈树藩、陈宦一看大势不对,也起来窝里反,纷纷宣布独立,就算没有蔡鄂在云南举义,袁世凯这个皇上也做不成了。

  蒋介石算是挖墙脚的顶尖高手。1929年初,蒋介石在打败了桂系后,把矛头指向冯玉祥,利用高官厚禄收买了冯玉祥的两员大将韩复榘、石友三,致使冯玉祥精锐部队兵力损失三分之一。在其他军阀身上,蒋介石这一招也屡试不爽,以至于搞垮了一大批与之作对的军阀,然而,最后他自己也落了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而毛泽东却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毛泽东的军队从来没有督战队,也没有大把银元奖励,但他的军队却最富有献身精神,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的军队。除了改编的部队外,解放军历史上几乎没有整建制哗变、叛逃的。即使张国焘这样的高级领导叛逃时,也只带了一个警卫员偷偷跑到武汉。叛逃后,张国焘曾经叫人带信给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要警卫员张海回到他那儿去。周恩来问张海去不去。张海坚决表示不愿意去,他说:“我是个共产党员,难道他不革命我也不革命吗?”周恩来夸奖他是个好同志,不去对!后来,张海回到了延安保卫处,解放以后任湖北省军区副司令。20世纪80年代他还专门写文章,谈到当年为什么不跟着张国焘走。

  那么,毛泽东是靠什么凝聚这样一支举世无双的铁军呢?说到底,靠的是信仰,靠的是宗旨。

  毛泽东在早年组织和改造新民学会的过程中,做过这样一段总结:不但要有一班刻苦励志的人,而且要有一个大家信守的主义。主义好比一面旗帜,旗帜竖起来后,人们才有所趋附。既有了主义,又有了人,剩下的任务就是去建立一种组织,把信守这个主义的人组织起来,并通过这些人,拿了这个主义去组织联络更多的人。

  这里的主义,就是一种信仰和信念。毛泽东用信仰和信念去统一思想。

  对于这一点,就连张学良也不能不佩服。经过长征的红军,到了陕北,装备极差,营养很差,破衣烂衫,和叫化子一样,但是却把张学良装备很好的部队打败,为此张学良感慨万分地说,红军走了两万五千里,是一支疲惫之师,还能把我的部队打败。我们都是带兵的,我们谁能把部队带成这个样子?走了两万五千里,还跟着你走,而且还能打胜仗,还没把部队带没了,带散了!

  其实,早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由于中国红军来源复杂,军心并不稳。为了帮助红军提高阶级觉悟,明确革命的目标,毛泽东在建军之初,就确立了红军的唯一宗旨。后来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他对解放军宗旨做出了经典概括:“这支军队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所有参加这个军队的人,都具有自觉的纪律;他们不是为着少数人或狭隘集团的私利,而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

  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下,广大官兵不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而是为共同的理想而结合,为人民的利益而战斗的。因此,旧军阀之间相互“挖墙角”的那些办法,对这支军队根本不起作用。高官厚禄、金钱美女也许可以收买少数意志不坚定者,却无法改变整支部队的性质。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为广大官兵接受后,人民军队便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1935年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兵力只剩8000人,人困马乏,粮草枯竭,各方面都十分困难。而先期到达陕北根据地的徐海东领导下的红15军团,不仅人数上与中央红军差不多,而且武器精良、兵强马壮、给养充足。如果按农民起义军的规矩,应该是大鱼吃小鱼,两军合并后由徐海东说了算。可由于红15军团的全体指战员有信仰、有宗旨,徐海东不仅完全听从中央军委的指挥,而且从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了中央红军很大的支援。难怪毛泽东直到晚年还一再谈及此事,称赞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历史上解放军打败仗,被打垮、打散的情况是很多的,但由于建军宗旨深入军心,部队被打散后还能重新聚集起来,甚至一个不落地跑回来。罗荣桓元帅在回忆井冈山斗争的文章中,就讲过这么一个例子:“毛泽东同志曾率领31团的三营,下山去接应28团由湘南返回井冈山。夜间通过桂东地区,遭到敌人袭击,部队当时被打散了,大家很着急。但第二天清晨一集合,只少了一个担架兵。大家都以为他当了逃兵,谁知等部队回到井冈山,这个担架兵早已回来了。”①如果哪个企业、哪个组织能有当年红军一样的凝聚力,不用说,它肯定会“基业长青”。

  解放军的建军历史充分说明了,志同,才能道合;心往一处想,劲才能往一处使。要想巩固组织,凝聚军心,最重要的就是确立一个明确的宗旨,并使之深入人心。

  通常来说,企业留人一般都用待遇留人的办法,但只要竞争对手开出的薪酬更高,给出的待遇更优厚,就足以挖你的墙脚;靠情感留人,但情感不断变化;靠事业留人,有些员工会觉得与其跟老板干,不如自己创一番事业。总而言之,上述留人的办法总是有限,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相较之下,毛泽东显然“技高一筹”,他是把众人聚集到“为人民服务”这个大旗之下,共同为这个大目标去奋斗。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有不同的思维方法,有不同的行为习惯,难免各打各的小算盘。假如人心不齐,努力方向不一致,是注定要吃败仗的。所以。企业同样要确定一个共同目标,明确一个宗旨和价值观。

  曾先后在四通、华为担任过高层领导的李玉琢,在《我与商业领袖的合作与冲突》一书中,结合四通公司的发展演变,谈到自己的感悟:“‘做中国的IBM’和‘我们大家共同来努力干一番事业’曾将无数人才从四面八方集合到四通的旗帜下,人们在四通宏伟目标的激励下,充满了创业的热情,几乎没有谁计较过什么。”然而,到了90年代初,四通公司第二代领导人为了配合股份制改造,开始提倡“打工意识”,甚至在公司内部组织了关于“打工意识”的大辩论,将员工们的思想搞乱了。

  “在此之前,人们认为四通是大家的,为四通的成绩而骄傲,也为四通的困难着急。”而提倡“打工意识”后,大多数员工对四通变得漠不关心,失落与失望成为伴随四通没落的普遍情绪。

  四通公司后来的败落,固然有经营决策失误的原因,但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企业缺少一个能够凝聚人心的宗旨,或者员工没有真正完全认同公司的宗旨。在缺乏精神纽带的情况下,企业只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当有人用更多的利益做诱饵时,组织很容易土崩瓦解。

  共同的理念与信仰是企业与员工间的粘合剂。只有以共同的事业为纽带,以美好的愿景来感召,才能将员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如果只以金钱为媒介,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联姻不可能长久。所以,企业必须扯出“信仰杏黄旗”,把员工统摄到宗旨的大旗下。理念有多大,事业才能做多大。

 

  宗旨的力量

  (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

  这个军队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所有参加这个军队的人,都具有自觉的纪律;他们不是为着少数人的或狭隘集团的私利,而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

  在这个宗旨下面,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

  在这个宗旨下面,这个军队有一个很好的内部和外部的团结。在内部——官兵之间,上下级之间,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和后勤工作之间;在外部——军民之间,军政之间,战友之间,都是团结一致的。一切妨害团结的现象,都在必须克服之列。

  在这个宗旨下面,这个军队有一个正确的争取敌军官兵和处理俘虏的政策。对于敌方投诚的、反正的、或在放下武器后愿意参加反对共同敌人的人,一概表示欢迎,并给予适当的教育。对于一切俘虏,不许杀害、虐待和侮辱。

  在这个宗旨下面,这个军队形成了为人民战争所必需的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它善于按照变化着的具体条件从事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争,也善于作运动战。

  在这个宗旨下面,这个军队形成了为人民战争所必需的一系列的政治工作,其任务是为团结我军,团结友军,团结人民,瓦解敌军和保证战斗胜利而斗争。

  在这个宗旨下面,在游击战争的条件下,全军都可以并且已经是这样做了:利用战斗和训练的间隙,从事粮食和日用必需品的生产,达到军队自给、半自给或部分自给之目的,借以克服经济困难,改善军队生活和减轻人民负担。在各个军事根据地上,也利用了一切可能性,建立了许多小规模的军事工业。

  (摘自毛泽东《论联合政府》,题目为编者所加) 

两种价值观之争:为顾客服务还是为金钱服务?

向毛泽东学管理 解析毛泽东成功管理、整军治国的最大秘密

 

  如果一个组织的宗旨十分明确,并得到大多数成员的认同,只是在具体方式、方法上出现了意见分歧,通常比较容易通过讨论达成一致;但如果组织的宗旨不明确,众人追求不同,各打各的小算盘,决策时自然难以形成一致意见。表面看上去,这些分歧是意见之争,或者方案之争,其实是利益之争、价值之争。

  在创建和领导人民军队的实践中,毛泽东也曾遇到不少重大抉择。如怎样规定军队的主要任务,怎样确定敌我友,怎样看待军民之间、官兵之间的利益关系,怎样处理军内外的各种矛盾,等等。

  在此情况下,如何做出决策,并赢得广大官兵的认同与自觉执行呢?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军队各项决策的最终依据。他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在人民军队的宗旨真正被广大官兵接受之后,决策更容易做出,而且一旦做出了决策,全军上下都高度认同,自觉执行,哪怕这个决策对自己是非常不利的,或者想不通的,也会坚决执行。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国共合作以后,党中央决定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在今天看来,这似乎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决策,但在当时却是一个艰难的抉择。试想,红军和白军相互厮杀了十年,结下了血海深仇,忽然宣布改编了,在昔日敌人的指挥下战斗,要让红军官兵在思想上转过这个弯子来,确实是太难了。很多战士都想不通:“我们打了十年白狗子,怎么自己也成白狗子了?”

  刘伯承在做思想动员时说:“这顶军帽上的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①许多战士在换掉红五星帽徽时,一边换一边流泪,但最后还是坚决执行中央的这一决定。可以说,人民军队的宗旨起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企业决策者来说,遇到的问题常常相当复杂。在此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企业宗旨,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政策“打架”也就难以避免。

  企业宗旨虽有不同表述,但说来说去,无非是为各利益主体服务。一般企业都突出四个利益主体,即顾客、员工、股东和所在社区,有的还强调要兼顾供应商、合作者等。

  有的企业常常将各利益主体并重,再三表明自己追求的是“多赢”。这一说法看上去似乎全面,可实际上难以实现。因为,在处理利益关系时,总会有孰轻孰重的选择,也就是应该把谁摆在第一位,主要是为谁服务的问题。并列第一,也就没有了第一;大家都是“上帝”,等于没有“上帝”。

  德鲁克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企业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创造顾客,为顾客服务。这与毛泽东关于唯一宗旨的表述不谋而合。

  有的人认为企业就是为金钱服务的,赚钱是最终目的,其他都是骗人的。他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人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企业家为了多赚钱,自然就会认真地为顾客服务。因此,“为人民币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企业的宗旨只有一个,那就是利润最大化”。

  不错,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的确要考虑利润,不赚钱就没法生存,但如果企业只盯着钱,一心想赚钱,忽略了顾客的需要和利益,企业就难以形成统一而明确的奋斗目标,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结果反而赚不到钱。这就好比军队就要打胜仗,而打胜仗并非军队的宗旨一样。

  有些企业什么赚钱多、来钱快就做什么,于是等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急不可待地去搞多元化。结果如何呢?决策前,好像处处是馅饼;到头来,却发现处处是陷阱。史玉柱在巨人大厦上的惨败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当时,他为了赚钱盲目扩张,结果导致资金链出现断裂,致使声名赫赫的巨人集团一夜之间垮掉了。

  相反,那些有明确宗旨的企业,盯紧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做大做强,追求的是为这一领域的顾客服务,自然就不容易为送上门来的所谓“赚钱机会”所诱惑。

  例如,任正非就在《华为公司基本法》中明确提出:“我们要以服务来定队伍建设的宗旨,以顾客满意度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准绳。”为此,他承诺华为永远不进入电信服务领域。

  对于这一点,当时很多人不理解,电信服务领域是一个来钱快的领域,为什么有钱放着不赚呢?甚至华为内部人士对此也有异议。但任正非坚持自己的决定,理由是电信服务商是华为的客户,因此,华为不应该进入客户从事的领域,这是华为给自己的定位和对客户的承诺。这项决定后来被证明是明智的。

  如果企业本着利润至上的宗旨,当自身利益与顾客利益产生矛盾时,难免做出损害顾客利益的事情来,如缺斤短两、以次充好、虚假宣传、霸王条款等等。这样做虽然一时可能占到一些便宜,却损害了顾客利益,最终必然损害到企业和管理者自己。相反,那些以服务顾客为宗旨的企业,遇到矛盾时,宁愿自己少赚些钱甚至吃点亏,也要处处维护顾客的利益。所以,他们才能真正赢得顾客的心,将事业越做越大。

  选择以利润最大化为宗旨,还是以为顾客服务为宗旨,这与企业家的精神境界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创业之初,难见宗旨。多数企业家是一心想赚钱,因为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只要能赚钱,干什么,怎么干都可以。用联想公司柳传志的话说,企业家最初都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像当年毛泽东等革命者那样,一开始就以为人民服务作为价值追求,是不现实的。

  但是,当企业家的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甚至手下人也富起来以后,促使他们继续办企业的动力不再是钱,而是使命和价值观。一些著名企业家都经历了这样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

  松下幸之助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1918年开始创业,把一个只有几名员工的小厂,慢慢发展成有相当规模的松下电器公司。随着个人及其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松下幸之助感到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他想,有了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去经营企业?

  1932年的某一天,年仅37岁的松下幸之助因参加宗教活动,被信徒的奉献精神所感动。晚上回家后,他浮想连翩。

  他想到,信仰是丰富人心灵的神圣追求,人类生活要求精神上的心安,也要求物质上的丰富,两者互相配合。如果精神安定,但物质缺乏,维持生命就会发生困难;如果仅仅物质丰富,却缺少充实的精神生活,那就毫无生存的幸福与价值可言了。因此看来,信仰与企业经营,是同等重要,也同样神圣的。

  想到这里,松下幸之助感到热血沸腾,他懂得了真正的使命,心情无比激动,这同以前曾有过的无数次创新时所感觉到的喜悦心情一样,是无法形容的。由此,他确立了松下电器的终极目标——生产无限多的物质,使得人类能安居乐业。

  当年松下幸之助的困惑,今天中国许多企业家也同样遇到过。巨人集团的创立人史玉柱在凭借脑白金东山再起后,造就了一大批富翁,公司的一些高层人士春风得志,青春年少便获得巨大的财富,在公司内部一言九鼎、呼风唤雨,于是,骄傲、追求享受的思想自然滋生。彼时,别墅、高尔夫、跑车是某些高层聚会的重要话题,甚至一些基层员工,也不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工作上,而是格外关注待遇问题。

  当一家公司的中层以至高层经理人更多地考虑个人的利益、考虑如何享受,不再为公司的生存发展而尽心尽力之时,也正是危机出现之日。对此,史玉柱有清醒的认识。于是,他引入风险机制,把员工推向市场的风口浪尖,将新设项目分拆成立公司,让它们个个接受客户的检验,靠服务好客户求得生存之地。结果,公司又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几年前,张瑞敏在与记者的一次交谈中,谈到现在不少民营企业家,特别是南方一些企业家,已感觉不到办企业有什么乐趣了。他认为,这可不是好现象:国企管理者因为钱少而不干,民营企业家因为钱多也不想干了,中国的经济怎么发展?张瑞敏由此得出结论说,在中国真正成大事的人,要有一种觉悟,一种境界,有一种为国家、为民族、为企业员工甘愿奉献牺牲的精神。

  松下幸之助的醒悟,史玉柱的反思,张瑞敏的感慨,是否已经回答这个问题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