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能景顺罗斯投资公司:古代中医舌诊的发展(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2:14:51

古代中医舌诊的发展(图)

  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

 

《敖氏伤寒金镜录》中部分舌象图

 

中医舌诊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与《伤寒论》就有关于望舌诊病的记载。《素问·刺热篇》:“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这是现存对舌苔颜色的最早记录;而《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中也有“舌上白胎滑者,难治”等舌诊内容。然而,此后上千年的时间里,中医诊断学发展的重点方向是脉诊与望神色,舌诊始终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十四世纪的元代,一本名为《敖氏伤寒金镜录》的舌诊专著出现,受到了医学界的普遍重视,而此后舌诊也成了中医诊断学的最主要手段之一。

其实早在宋代以来,舌诊就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如朱肱在《伤寒类证活人书》中,提出以有无口燥舌干来辨别阴阳虚实;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则有“舒舌”、“弄舌”的分别,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陈言在《三因方》中总结前人诊察舌觉的辨证经验,指出舌觉变化有苦、淡、咸、酸、涩、甜六种;李东垣在《脾胃论》当中则分析了舌干可见的各种情况;而成无己则在《伤寒明理论》当中对《伤寒论》有关舌苔的论述进行系统总结,特辟“舌上苔”之专论。此后元代医家敖氏,则集众人之所长,著成《金镜录》一书,论及辨伤寒舌诊十二首,并附有舌象图十二幅,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可惜此书今已失传。

元至正元年(1341年),医家杜清碧在《金镜录》的基础上,又增补了24幅舌象图,合成36图,并列载方治于图下,撰成《敖氏伤寒金镜录》流传至今,为现存最早的验舌专著。在36幅舌象图当中,有24图专论舌苔,4图专论舌质,8图兼论舌苔与舌质。书中指出,舌色有淡红、红、青三种,苔色有白、黄、灰、黑四种,舌面则又有红刺、裂纹等变化,舌质的变化则有干、滑、涩、刺等,这些内容已基本包括各种主要的病理变化。每幅舌象图之下都配有文字说明,结合脉象分辨寒热虚实、内伤外感,并载有证治方药,还指出病情的轻重缓急和预后情况,不少经验至今仍具有相当的临床意义。历代医家对该书都有着很高的评价,明代薛已就说:“《敖氏金镜录》一篇,专以舌色视病。既图甚状,复著其情,而后别其方药,开卷昭然,一览俱在。虽不期乎仲景之书,而悉合乎仲景之道,可谓深而通,约而要者矣”。

《敖氏伤寒金镜录》作为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自此之后,舌诊作为中医诊断中的一种主要手段逐步得到普及。至明清时期,舌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到了十六世纪之后,随着温病学派的兴起,由于验舌辨齿在温病辨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受到了普遍重视,于是舌诊在外感热病辨证中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出现了众多的舌诊专著,如申斗垣的《伤寒观舌心法》,张诞的《伤寒舌鉴》,傅松元的《舌胎统志》,梁玉瑜的《舌鉴辨证》等。至今舌诊已成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并被普遍应用于临床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