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2o2与酸反应:当代书法之辩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8:48:33


当代书法之辩殇

——洗心

关于“当代书法缺什么”这一话题,时下有很多人在争论、探讨。其观点,总结起来大致包括:一、缺文化;二、缺传统;三、缺高标准的批评;四、缺少完整的教育体系;五、缺少操守等。

由此可以看到,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当下还有这么多人为之呕心沥血,让人欣慰则甚。欣慰之下,又感觉像是吃了块怪味糖,甜蜜之余,又感觉怪怪的。吃了这块糖后,一时手痒,既然大家都在摸象,我也窥一次豹,有这么多热心人,不多我一个,“多乎哉?不多矣!”对于以上诸多观点,我也一一谈谈一孔之见,这有点像《西游记》里猪八戒对南山大王手下小妖说的,“别拉,别拉!且让我一家一家慢慢吃来。”

——缺文化。

文化与艺术是母子关系。持有这种观点的这类人的主要理由是:现在书家所书写得内容都是前人的诗词章句,还给这类书家起了个名“文抄书家”,诚可谓热心之至。这一观点有段时间还被拿到书协常务会议上讨论,后来没有被采纳(至于没有通过的原因,估计是与会者感觉自己也做不到)。既然说到缺文化,那么对于书法而言,是缺什么样文化、同时还得看书家持有怎样的艺术观。那么谁能判定书法作品的好与否,与其是不是书写自己创作的诗文有直接关系?现在我们已经把书法当作一门艺术,我们看待书法是否应该在艺术的框架内呢?既是书家又是诗人,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那是最好不过的,但是这跟他的书法艺术高低并无直接的关联。有人说诗词能提高人的境界、修养,当然!但不写诗的人不一定不读诗、不懂诗,如果不会写诗就是不读诗、不懂诗就是没有境界、没有修养的话,那纯属胡扯!搞自然科学的人,境界、修养不一定比搞文学的人差,具体地说不比诗人差。看到鼓吹当代书法缺文化人的观点,我怀疑其人(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有问题。

文化是社会科学继承与发展的总合。说当代书法缺文化,从现象上看,当代书法艺术缺少的是应有的独特的文化背景,即: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结晶——优秀的传统人文精神。绝不是时下所说的缺少所谓某某方面文化的问题。写到这,笔者得出个结论:说中国当代书法缺文化的人缺文化。

——缺传统。

传统是继承与延续。持当代书法缺传统观点的人,可能对传统理解颇深,我想请教下持有这一观点的人(人们),传统具体的说是什么?就一件作品而言,传统与否如何衡量?传统的价值如何? 体现在哪些方面?我想,回答这个问题应该充分正确地理解什么是传统。“传统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那么就书法来说,传统绝不单单是点画与结字,最重要的是作品中是否具有思想与文化的汇集,展示出来中华优秀的文人精神,散发出来的独特的人格魅力与独行的艺术风貌。只有具备这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这不单是书法,也是所有人文艺术真正价值所在。

——缺高标准的批评

持当代书法缺少高标准的批评这种观点的人,我不知道你从哪里来?你懂秦汉、魏晋吗?艺术有啥标准? 啥是高标准?标准是一刀切的界定与量化,艺术批评可以一刀切吗?切了之后还叫艺术吗?衡量艺术高低可以量化吗?我想还不如说当今艺术批评缺少高水平的批评家更恰当。现在的评论家、批评家都是不实践的,不过别要求过高,人家毕竟不是干粗活的,是搞纯学术的嘛!但很奇怪人又往往对于自己一知半解的事津津乐道,结果就好比太监入洞房,对于男女之事只能停留在纯理论层面上,如果这方面对于太监而言过高地要求那就不厚道了。真正能批评到位的还是实践者,古代的书论基本都是书家写的,所以能直指问题的要害而备受后人推崇。现今的书家学乖了,你想都是混饭吃的怎好砸自家饭碗呢?因此优秀的批评家应该做到,对于所批评对象的深入理解和高尚的道德良知。那么,当代书法批评不是缺少高标准的批评,是批评者缺德。

——缺少完整的教育体系。

学校可以培养出真正的艺术家吗?好像不会。持这观点大概是哪个学校的教授吧。即便可以,但现实的教育体制能做到吗?现在的院校还有学术吗?现在的教育对于被教育者除了束缚还是束缚,今天大学就像个精神监狱,你能指望通过监狱管教出完整独立的人格吗?人格都不完整还谈什么艺术创作!新中国的教育没有培养出一个在世界上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可见我们的教育能力。不对,应该说我们的教育很有能力,书法教育更是瑟瑟其中,持此观点的人不知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的道理吗?

——缺少操守。

当代书法艺术缺失操守是笔者惟一赞同的观点,操守是要用人格作为依托的。随着书法艺术品走向市场和各种各类书展频繁的举行,造成了从艺者的逐利与盲从。我当然希望艺术家生活美好,名利双收。现今大部分人为了上展放弃了自己的艺术追求,为了上展而书写,什么风格好上,就学什么,更有的干脆学评委的风格,而我们的评委是全世界最有人情味的,学我就能上展,甚至获奖。上展者一登龙门声价十倍,评审者书风可以光大双方受益。这导向多么人性化啊!蔚然地形成了作者与评委之间空前和谐地局面。

还有部分人组成各种小的学术团体,蓄意推出其标志性的书风,其特点立异标新、哗众取宠。自诩为是对传统的再认识与反叛,有点造反派的劲头。最有影响的如“流行书风”,说其有影响不是真的艺术水平有多高,而是这里边不乏名家大腕,使其声势彰然。一时全国上下闻“风”而动,响应者万千数,人人都想流行一把。当时看展览的感觉不是享受,就像看恐怖电影,令人惊悸。但流行的东西都是短暂的,“流行书风”又犯了“流行”二字之忌,所以短命是必然的,现在当初效仿者后悔不迭,声援者由的赞誉变成了声讨与谩骂,真可谓四面楚歌,现在虽然还有少数人苟延在坚持“流行”,想让风再刮一会,但已经是风中之烛,幻灭将至罢了。当然不能说“流行书风”就没有一点意义,我想让今天的书风回归传统这个作用还是有的。

最让人发指的是一些所谓的评论家。为了钱可以把黑的变成白的,把丑的说成美的,把恶的说成善的,把平庸者说成大师,妖言惑众,无耻之极,为了钱他们放弃了起码的道德与良知,简直是斯文败类,这其中不乏响当当的人物。

这些弊病都是追逐名利的结果。所以作为从事文化艺术的人如要不为利益所动,操守就显得很重要了。操守是文化人的作为文化人的人格标志,更是艺术家道德良知和其艺术作品凛凛风骨。


钱钟书在其杂文《一个偏见》中说道:“文艺批评是用一个偏见批评另一个偏见。”这样想来,此文亦然。鼓噪这么多,只为博方家一笑耳!但“中正偏左”,前贤如是说是有道理的。

2011626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