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汇编软件:贴近,新闻的魅力之所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0:16:13
               贴近,新闻的魅力之所在

    魅力,人或事物归原主的吸引力、迷惑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贴近性,则是新闻的魅力之所在。
    贴近性,指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受众(传播学中的对广大读者、听众、观众之称谓,又称受信者)生活现实及其思想感情的远近距离。即新闻报道无论在何种时候、何种情况下都必须贴近受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真诚地正确地反映受众的愿望、呼声和需求,真心实意地为受众服务,想受众之所想,报受众之欲知。
    所以说,新闻的“魅力”很大程度取决于其是否贴近受众。尽管新闻报道是新闻传播者采集报道的,但报道过程的真正完成却必须通过由传达到传通的过程,才算达到效果。所以,新闻报道出去了,新闻传播的任务却没有完。这些报道是否为受众者接受了?中途是否遇到障碍了? 是否达到了它预期的效果了?这些都不应该是“不得而知”的问题。它们正是新闻传播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那么新闻报道应该怎样才能收到最好的传播效果呢?这里就涉及到新闻报道的贴近性问题。笔者认为,新闻报道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抓住新闻报道的关键——受者所关注的信息。在实际新闻报道中,许多传而不通的诸如干巴巴的会议报道或一些“八股”式的文章,不为受者所接受。究其原因,正是缺少了受众关注的信息。由此可见,是否抓到受众关注的信息在新闻报道中是多么的重要。

    一、选准受众对象,从感情上贴近

    新闻报道都有自己特定的受众对象,就报纸而言,每张报纸都拥有自己的读者群,在这个庞大的读者群中,由于受众者各自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工作性质的不同,使得他们读报的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也就不尽相同。一张报纸要吸引更多的读者,就要注重研究自己的受众对象,研究他们的心理、喜好与需求,定期不定期地开展读者问卷调查之类的活动。
    报纸办得好不好,主要取决于内容,内容越精彩,就越吸引读者。报纸是如此,社会新闻更是如此。报道读者所关心、与读者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就能贴近百姓,走近读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百姓的角度选取题材,言百姓事,说百姓话。
    从读者的角度选题材,首先要关注百姓,做到心中有读者,笔下有读者。具体而言,就是要站在读者的立场,将心比心,从对读者有用、为读者服务的角度去选材,把读者的事、读者的需要当成报纸的大事,从而把读者最想知道、对读者最有用的东西呈现出来,把最有味、最有趣、最具吸引力的新闻事实拎出来。这样,写出来的新闻就会有的放矢,也会为读者喜闻乐见。
    譬如我们《鄂东晚报》,是一张都市类生活报纸,它的读者群,多半是市民,所以它的新闻报道就应该选择为市民服务的视角,反映市民所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反映与市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很好地满足市民的求新心理、求近心理和得益心理。为此,在确定报道主题和选择报道题材时,以政策服务、信息服务、起居服务、购物服务、娱乐服务、健康服务、婚姻家庭服务等为报道点,立足于市民的直接需要,满足不同读者的要求。同时要求报道写得实实在在,同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或告诉市民遇到麻烦应当怎么办,或敦促市民抓住有利时机去办该办的事。
    媒体的架势放下之后,市民在新闻报道中的位置提升了,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新闻的贴近性和亲和力真正凸显出来,市民的参与积极性也明显提高。  

    二、选准资讯信息,从服务上贴近

    新闻报道的事实必须对受者构成一种信息,但并不是说受众未获悉的事实都能用来作新闻报道。受众从新闻报道中获取的信息(讯息)必须是他真正关注的。受众因为各种社会、文化、风俗、心理背景之不同,其关注的信息也不尽相同。但是,新闻报道的对象总是具体的,具体的受众总有具体的生活经验、环境和要求。所以受众关注的东西总有一定的范畴。新闻报道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它的传播对象即受众是谁?他们关心的都是些什么?
    针对不同读者关心的不同的社会问题,去捕捉信息,选取题材,寻找角度,提炼各自的主题去宣传报道,才能获取最佳宣传效果。譬如经济报道,因为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也就吸引着最大多数的受众。新闻报道的采写也就要求抓住与群众生活和切身利益密切联系的问题,多从消费者角度、生活角度去选材和采写。
    如今,媒体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服务的竞争,要提供良好的服务,新闻工作者就应该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善于变不自觉服务为自觉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譬如我们《鄂东晚报》这样的都市生活类报纸,把关注民生放在新闻的重要位置。民生新闻的服务功能主要包括传播知识、提供资讯、帮助弱势、娱乐心情、警示生活、互通情感、引领舆论、启发思维。在整个采编过程中,新闻工作者都应该树立自觉服务、主动服务的良好意识。
    关注民生,不仅要求新闻报道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投向普通的老百姓,还要让他们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让普通百姓走上前台,成为新闻主角,把他们顽强进取的生命状态、多姿多彩的生存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展现出来,把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展示出来,把他们朴素真切、至善至美的人性之美展现出来。只有这样,新闻报道才能完成由传达到传通的过程。    
     受众对报道感兴趣的程度,正取决于新闻报道与受众的贴近程度。如果忽略了受众关注的信息,而只是像人们常说的“坐在屋里想点子,跑到下面找例子,关起门来写稿子”的进行新闻报道,是绝对不会引起受众的兴趣来的。并且必然在受众身上产生两种情况,一是许多新不被受众所关注,二是许多受众所关注的新闻被悄悄溜掉了。
    所以大至国家级报纸,小至地方生活类报纸,无不应遵循这一新闻特性才能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来,也才可以真正受到受众的喜爱。因为,受众所说的“我们喜欢看来自我们生活的报道”是永远的真理。

    三、选准舆论导向,从引导上服务

    虽然只要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传播,虽然新闻报道的社会使命是满足受众者的需要,但这种传播和需要,永远离不开正确的导向。因为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主要手段的新闻报道,是公开而快速的传播活动,社会影响广泛,发布的覆盖面大,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甚至煽动作用,政治家可以利用它来塑造党派或政治形象,企业家可以利用它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
    从正面的角度来引导。这是新闻报道正确引导受众而引发正面效应的客观要求。所以高尚、雅洁的东西我们应积极传播报道,低级、庸俗的精神垃圾是不应见诸于新闻报道之中的,否则将产生不可预见的负面效应,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宣传封建迷信或淫秽的小报新闻给社会个人造成的危害是有目共睹的。一个好的新闻报道永远不能离开跳动的时代脉搏去编造新闻。
   从平民的视角来引导。平民视角民生新闻是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社会新闻。“民生”含义之广决定了晚报在民生新闻报道中大有可为。从新闻发生源头看,民生新闻大致分为三种:由上而下式,这部分新闻包括政府政策的出台、法律法规的实施对市民生活的影响等;自下而上式,如市民反映各类民生问题,以期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解决等;平行式,报道某一个体现象以引起读者、社会群体的关注,如先进典型的宣传、人生百态、救助类报道等。可见,民生新闻既有对“共性”内容的记录,也有对个体状态的描述,通过报道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生活信念、价值取向,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从监督的角度来引导。做好新闻舆论监督,作为晚报的主打内容之一越来越得到重视。随着信息渠道的畅通,老百姓思想活跃度的上升及维权意识的增进,来源于民间的监督线索越来越多,这为晚报提供了新闻源。当然,舆论监督,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了促进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制造矛盾和混乱,因而要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讲究方式方法,坚持“三见面”的采访原则,不能感情用事,一意孤行,横冲直闯。
    综合所述,新闻报道只有贴近生活、贴近受众、贴近跳动的时代脉搏,本着这个原则去发掘新闻素材、去采访,再站在宏观高度下正确引导受众,才能写出为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来。那么,这样的新闻报道才能真正称其为好的新闻报道。在经过多年以后,任多少时空的冲刷,都抹不去它的价值,在受众心里留下难忘的印迹,给同业以启迪和借鉴。那么,这样的新闻报道才真正成为新闻的魅力之所在。

                                        (2007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