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组建无线局域网:花名十二问/中国绘画名词十二问/京剧词语十二问/建筑名称十二问/ 朝代名称十二问/清帝年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13:54

花名十二问/中国绘画名词十二问/京剧词语十二问/建筑名称十二问/ 朝代名称十二问/清帝年号十二问与答

好问类   2009-08-22 11:54   阅读93   评论0   字号: 大  中  小

                                                                 花名十二问

一、牡丹为“花中之王”,有“国色天香”之称。你知道“牡丹”这个名字的意思吗?

[“牡”本指雄性,雄性在形体上,一般较雌性为大,因此“牡”引申出大义。“丹”本指丹砂,引申出红义。“牡丹”二字,突出的是这种花的花形之大和花色之艳。这正符合牡丹的特点。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说长安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唐元和中一年春天,开出两千多朵花,有的花面径达七八寸。宋朱弁《曲洧旧闻》称一种牡丹“尤惊人眼目”,“花头面广一尺”。可见“牡丹”名不虚传。] 

二、菊花在中国十大名花中名列前茅。自古以来,诗人写菊,画家画菊,不知留下了多少杰作!“满城尽带黄金甲”,就是写菊的妙句。“夕餐秋菊之落英”,更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请说出菊花得名的理据。

[宋代陆佃在《埤雅》中说:“菊本作蘜,从鞠,穷也。”这是就开花时节来说的。菊花通常在秋季开放,菊花盛开,百花凋零,所以黄巢在诗里说“我花开后百花杀”。“穷也”,意即菊花是最后开放的花。《中国文字学故事大辞典》则另持一说,认为菊花的得名,和形态有关。“菊”下面是个“匊”。此字外面是“包”字头,里面是个“米”,表示将四散的米包在一起,这就有了球的形状。中国古代不是有“蹴踘”游戏吗?这个“踘”就是用棉布包成的球状的东西。后来改成了皮制的,所以“踘”又可写作“鞠”。“掬”则是两手捧物时合拢成球形。菊花是球形的花,完全符合“匊”的特点。] 

三、“桃花红,李花白”,让人想到春日的美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更是熏陶了我们的想象力。“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多少感人的故事。请你说说桃花的“桃”为什么是木字旁加个“兆”?

[“桃”是一个形声字。“木”是形符,“兆”是声符。但为什么要用“兆”作声符呢?我们见到有三种解释。一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的:“桃性早花,易植而子繁,故字从木、兆。兆,十亿,曰兆言其多也。”他的意思用“兆”是因为“子繁”。二是台湾版的《中文形音义综合大字典》的解释:“桃花秾艳易落而性忌雨,三月吐蕊;稻秧则喜雨而于三月布种。由于稻秧之荣枯,岁功之丰歉,有视桃花之盛衰可以预卜之意,故桃从兆声。”三是逸群在《中国文字学故事大辞典》里说的。他说龟甲或兽骨烧裂后,其裂纹可以预卜吉凶。这裂纹便称之为“兆”。而桃之所以写成“桃”,就因为它的果实会向两边裂开,且上面还有裂纹的缘故。] 

四、百合花在夏季开花,气质高雅宜人,人们视之为圣洁的象征。你一定说得出百合花是怎么得名的吧。

[这和百合花的鳞茎有关。百合花的鳞茎为球形,既可入药,也可食用。据宋代罗愿的《尔雅翼》载,百合的鳞茎“小者如蒜,大者如碗,数十片相累,状如白莲花”。名为“百合”者,“言百片合成也”。] 

五、说到丁香,你一定会想到现代诗人戴望舒。他著名的诗篇《雨巷》,便写到了“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花的“丁”该作何解释呢?

[丁香花,常见的为紫丁香,春季开花,清香四溢。密集型的圆锥花序。为什么称之为“丁香”呢?明人高濂在《草花谱》中作过解释:“紫丁香花木本,花为细小丁,香而瓣柔,色紫。”这个“丁”字,其实就是“钉”字,在文字学中,称之为“钉”的本字。丁香花的花筒,细长如钉,且芳香浓郁,故称之为“丁香”。] 

六、2005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一处改动,本以“腊梅”为首选词形,在这一版中改为“蜡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动呢?

[不少人以为“蜡梅”在腊月开花,故称之为“腊梅”,其实这是一种误传。宋代诗人黄庭坚在提到蜡梅时,曾说了这样一段话:“京洛间有一种花,香气似梅,花五出而不能晶明,类女工捻蜡所成,京洛人因谓蜡梅。”这里说得非常清楚:蜡梅之所以称蜡梅,是因为这种花其形似蜡,其香似梅,和腊月开花无关。《现代汉语词典》以“蜡梅”为首选词形,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编纂态度。] 

七、映山红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一到农历三四月,此花便开得如火如荼,万山红遍,称之为“映山红”,可谓名副其实。可我们现在想问的是,它为什么又叫杜鹃花呢?

[杜鹃花和杜鹃鸟有关。当人们听到从南方归来的杜鹃鸟的叫声时,杜鹃花正如霞似锦,烂漫开放。它们之间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古代蜀国杜宇称王,是为望帝,后因客死他乡,灵魂化为杜鹃鸟(又名子规鸟),一声一声啼着“不如归去”。杜鹃泣血,染红了山上的花,人们便称这种花为杜鹃花。千百年来,它一直是人们吟咏的对象。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八、“含笑”是常见的园林花木,花香扑鼻,有一种特有的香蕉味,故又名香蕉花。“含笑”这一名称更是诗意盎然。请问为什么称它为“含笑”呢?

[“含笑”的知名度也许不能算高,但它在古人的笔记中不乏记载。为什么称它为“含笑”呢?《草花谱》说:“含笑花开不满,若含笑然。”这就是说,其花不是盛开,而是半开,若妙龄女子嫣然含笑,你说可爱不可爱?《遯斋闲览》也有类似的说法:“南方花木,北地所无者,大含笑,小含笑。其花常若菡萏之未敷者,故有含笑之名。”“菡萏”指花苞,“未敷”即未开足,显示的是含蓄美。] 

九、一阵小雨过后,“栀子花,白兰花”的叫卖声,从小巷中幽幽传出,这是一种可以让人醉倒的意境。请你解释一下栀子花的名称含义。

[栀子花在春夏开白花,极香,有“花中栀子,酒中茅台”一说。此花的花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作过解说:“卮,酒器也。卮子象之,故名。今俗加木作栀。”这就是说,“栀”本写作“卮”。“卮”是古代的一种酒杯,栀子花开花结实后,其形状似“卮”,故称“卮子花”,后写作“栀子花”。] 

十、提到“虞美人”,你也许会想到“霸王别姬”。这是一种形态非常潇洒的花,花瓣薄,花梗长,娇态可掬。你知道为什么称它为“虞美人”吗?

[据古人笔记记载,此花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特点。《益州草木记》是这样说的:“花叶两相对,人或近之,即向人而俯;如为唱虞美人曲,则此草相应而舞,他曲则否。”《贾氏谈录》也有类似记载:“状如鸡冠,大叶相对。歌唱虞美人曲,则两叶如人拊掌之状,颇中节。”原来,此花颇有艺术细胞,听到虞美人曲,则会随之起舞,故得到了“虞美人”的美称。] 

十一、罂粟花型大,花色美,原产南欧,我国宋代以前已有种植。因为是提炼鸦片的原料,成了名副其实的“恶之花”。这里想问的是,“罂粟”这一名称是什么意思?

[罂粟的得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详细的说明:“罂粟秋种冬生,……花凡四瓣,大如仰盏,罂在花中,须蕊裹之。花开三日即谢,而罂在茎头,长一二寸,大如马兜铃,上有盖,下有蒂,宛然如酒罂。中有白米极细,可煮粥或饭食。”“罂”是什么?罂是壶形盛器;“粟”是什么?粟是小米。所谓“罂粟”,即其果实如罂,其种子如粟,故有罂粟之称。] 

十二、“花不知名分外娇”。“勿忘我”是一种生长在水边的蓝色小花,也许原本没有名字。那么,这个情意绵绵的名字是从何而来的呢?

[相传一位德国骑士和恋人在多瑙河畔散步,看见河畔绽放着许多蓝色小花。骑士探身摘花想送给恋人,不料失足掉入急流中。骑士说了一句“别忘记我!”把那朵蓝色的花扔向恋人,随即消失在水中。此后,骑士的恋人便日夜将蓝色小花佩戴在发际,以显示对爱人的思念与忠贞。而那种蓝色小花,也因此被称作“勿忘我”。]

                                                中国绘画名词十二问

一、素描既是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也是锻炼绘画基本功的手段,用以训练观察和表现客观物象的形体、结构、明暗等能力。请问“素描”的“素”是什么意思?

[“素描”的“素”,本义指白色生绢,引申指白色或单纯的颜色,如“素丝”“素净”。进行素描时,画者单纯用线条描写,不加彩色,如铅笔画、木炭画、毛笔画等,故曰“素描”。] 

二、一个人绘画水平很高,我们可以说他“擅长丹青”,尊他为“丹青妙手”;民间有时还称画工为“丹青师傅”。请问为何用“丹青”来指称绘画呢?

[“丹青”本指我国古代绘画常用的丹砂、青雘这两种颜料,后来绘画作品和绘画创作也被称为“丹青”。] 

三、今天,我们把画或拍摄人像叫作“写 真”。“写 真”一词的古今含义不一样。那么,你知道我国古代绘画中的“写 真”是指什么吗?

[“写 真”亦称“传神”“写照”,本是中国肖像画的传统名称,因绘写人像要求形神肖似,逼视真人,故名。比如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将军善画盖有神,偶逢佳士亦写 真。”] 

四、为了增加读者的兴味,明清以来的一些通俗小说前面,往往附有书中人物的图像。这些图像被称作“绣像”,比如《绣像三国演义》。你知道“绣像”得名的原由吗?

[“绣”,指用彩色丝、绒、棉条在绸、布等底料上面制作成花纹、图像或文字;“绣像”本指刺绣,即绣成佛像或人像。后来喻指用画笔细致地勾描人物,以笔代针,以书画线条代替丝、绒等这样一种绘画艺术,绘画人像仿佛织工刺绣,因此喻称“绣像”。] 

五、“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这一成语的来源与绘画有关,你知道相关的典故吗?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晁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六、写生是观察、分析、概括客观形象的重要手段,是最常见的美术用语之一。“写”指绘画,那么“生”是指什么呢?

[“写生”本是中国画的传统术语,指描写花、木、鸟、兽等生物的绘画,“生”即有生命的动植物。如黄筌《写生珍禽图》。在现代美术中,“写生”的含义有所扩大,凡是直接以实物、实景为对象进行描写,统称为“写生”。这时的“生”,也泛化指生活中所见的一般事物、景象。] 

七、赞美一幅画的高超技艺,有时我们会说“吴带当风”。请问这一绘画术语的含义是什么?

[“吴”,指画家吴道子;当,读音为dānɡ,迎着、承受着。唐画家吴道子善画佛像,笔势圆转,所画衣带如被风吹拂。后人因以“吴带当风”称美其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引申指类似的衣纹表现风格。与之相对的另一衣服褶纹表现程式叫“曹衣出水”,创始于北齐画家曹仲达,其所画人物的衣纹紧贴肌肤,似乎刚从水中撩出来。] 

八、我国古代绘画中有“岁寒三友”的说法,又有“四君子”的称谓。你知道它们各是指的什么吗?

[“四君子”指以梅、兰、竹、菊四种植物为题材的总称。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放。宋、元时期的若干画家喜好画竹、梅,加上松树,因而合称“岁寒三友”。元代吴镇在“三友”之外,加画兰花,名曰“四友图”。明代黄凤池辑《梅竹兰菊四谱》,陈继儒称“四君”,后即名“四君子”。] 

九、两件事同时进行,或同时采取两种方法,叫“双管齐下”。这一成语源于我国古代的绘画艺术。你知道这一源头吗?

[管:指笔。“双管齐下”原指手握双笔同时作画,后比喻做一件事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或两种方法同时使用。成语出处是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故事拾遗》:“唐张璪员外画山水松石名重于世。尤于画松特出意象,能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干,势凌风雨,气傲烟霞。”] 

十、文学创作中,把用简单的笔墨描写事物的大致情形称作“勾勒”。你知道绘画中的“勾勒”是什么意思吗?

[“勾勒”是中国画的技法名,指用线条画出轮廓。用笔顺势为“勾”,逆势称“勒”;也有以单笔为“勾”,复笔为“勒”;还有称“左”为“勾”,称“右”为“勒”的。] 

十一、夸大地形容一件事,叫“渲染”。这个词语来源于绘画艺术。你知道在中国画中“渲染”是指什么吗?

[中国绘画中,把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以分出阴阳向背叫做“渲染”,渲染能增添图画的质感和立体感,加强艺术效果。] 

十二、 比喻艺术的创作在紧要之处,着上关键的一笔,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汉语中有一个成语叫“画龙点睛”。它的出典你知道吗?

[“画龙点睛”原形容南朝梁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而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京剧词语十二问

一、京剧的前身是徽班。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起,安徽的四大戏班陆续进京,揭开了京剧历史的序幕。既然“京剧”的源头是安徽,为什么要叫它“京剧”呢?

[京剧形成的初期,称“皮黄”“乱弹”等。最先称它为“京剧”的,是上海人。清同治六年(1867)起,一些京津著名演员携艺南下,把北方的皮黄传到上海。上海观众对其声腔来源并不熟悉,由于戏班多来自京城,便称之为“京班戏”“京戏”“京班”“京剧”等。后来“京剧”一词一枝独秀,逐渐通行全国。] 

二、1942年初,延安平剧研究院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平剧研究团和八路军一二○师战斗平剧社合并组建。毛泽东为该院成立题词“推陈出新”,为京剧改革确立了长远的发展方针。新中国成立后,延安平剧研究院迁到北京,定名为中央京剧研究院。你知道京剧为什么又叫“平剧”吗?

[1928年起,北京改称北平,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才正式又称北京。在北京改名期间,京剧随之改名为“平剧”。延安平剧研究院组建于1942年,因此当时以“平剧”命名。] 

三、“二黄”是京剧唱腔的主要腔调之一,其曲调低回凝重、稳健深沉,适合表现忧伤感叹、沉思悲怨的情绪。你知道这种腔调为什么称“二黄”吗?

[二黄腔原来是长江中下游,也就是今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邻地带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声腔。京剧二黄在清朝乾隆年间由徽班传入北京。二黄腔的渊源众说不一。一说是由明末清初的弋阳腔演变为四平腔,再发展而来的;一说是由安徽的石牌腔,传至江西宜黄而成宜黄腔,“二黄”即“宜黄”的音转;还有说法认为它源出湖北的黄冈、黄陂,并因而得名。] 

四、“西皮”也是京剧唱腔的主要腔调之一,其曲调高亢激越、活泼明快,适合表现坚毅慷慨、愉悦激动的情绪。洪深《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准备与设计》:“西皮表轻快奔放,二黄表沉郁缠绵。”你知道这种腔调为什么称“西皮”吗?

[清朝初年,陕西、山西等地的秦腔流传到湖北襄阳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成襄阳调,后称为湖广腔,又称西皮。湖北方言称唱为“皮”,“西皮”即由“西”(陕西、山西)传来的唱腔。清道光年间,以唱西皮为主的湖北戏班进京,成为京剧西皮的源头。] 

五、“一板一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有板有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根有据、有条不紊。你知道“板眼”在京剧中指的是什么吗?

[“板眼”指的是音乐的节拍。在我国传统音乐中,板与眼均独立成拍,为相同的拍单位,板总是处于强拍的位置,眼指节拍时值的空隙,除了板位以外的节拍部分统称为眼。根据拍式的不同,眼的数目也不同。比如一板一眼(相当于2/4拍)仅有一眼,一板三眼(相当于4/4拍)就有三眼,而有板无眼(相当于1/4拍)则没有眼。] 

六、“压轴(zhòu)戏”一词出自京剧,现在人们常用它来指一场演出中排在最后的、比较精彩的节目。但是,京剧中的“压轴戏”是指一次戏曲演出中的倒数第二个节目。你知道为什么称“压轴戏”吗?

[在京剧的演出中,最后一出戏叫“大轴戏”。倒数第二出戏是一次演出中的主戏,由于它紧压大轴戏,因而得名“压轴戏”。] 

七、现在人们用“行头”来戏称一般服装。然而,传统的京剧行头不仅指服装,还包括演员在演出时所用的道具。《扬州画舫录》载:“戏具谓之行头。分衣、盔、杂、把四箱。衣箱、盔箱均有文扮、武扮、女扮之分。杂箱中皆用物。把箱中则銮仪兵器。此为江 湖行头。”你知道“行头”的“行”的含义和读音是什么吗?

[“行头”的“行”是行装的意思,应该念xínɡ。旧时戏班游走江 湖,四处巡演。在流动的表演过程中,演出的道具和服装就成了必不可少的行装,于是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行头”这一习惯用语。] 

八、现在说某演员是“科班出身”,是赞扬他受过正规的教育和严格的训练。“科班”在京剧的发展历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你知道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班吗?

[科班是旧时培训戏曲演员的艺术教育机构。京剧科班最早出现在清末,后来发展出了一批规模较大的专门培养童年演员的教育机构。京剧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造就人才最多的一所科班是北京的“喜连成”(后改为“富连成”)社,它开办44年,培养了“喜、连、富、盛、世、元、韵”七科学生近700年,每一科都出现过在京剧舞台上活跃了几十年的名角,如侯喜瑞、马连良、谭富荣、裘盛戎、袁世海等。1949年后,科班逐渐被新型的艺术教育机构所取代。] 

九、“大打出手”形容的是凶狠地动手打人或互相殴打,这个词语出自京剧中的“打出手”。你知道京剧中的“打出手”指什么吗?

[“打出手”是京剧表演武打套路之一,俗称过家伙,简称出手。它以一个角色为中心,另有几个角色配合,做抛、掷、踢、接武器的特技表演,形成种种丰富繁难的舞蹈性的惊险场面。] 

十、京剧的“票友”是指会唱戏而不专门以演戏为生的爱好者,他们业余时间欣赏京剧、钻研京剧,把这当作人生的一大乐趣,醉心其中。他们自发会聚起来的组织叫“票房”,自己组织的演出叫“票戏”。你知道“票友”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吗?

[清乾隆年间,由八旗子弟始创的“清音子弟书”开始在京城及东北各地流传。清政府规定旗人不准卖唱及登台演戏,八旗子弟要到各处演唱,都须得到批准,领取“龙票”,凭此方可聚会演唱。这些热爱子弟书的旗人被称为“票友”。清中叶以后,“票友”所指范围扩大,可指所有不取报酬的业余戏曲、曲艺演唱者及乐师。“票友”最初与京剧毫无关系,但京剧的繁荣促使“票友”的队伍发展壮大。而京剧票友也有力地促进了京剧的发展,有的人甚至转为职业演员,这称作“下海”。票友下海须先拜“带道师”,取得“梨园公会”的会籍,才能算是正式演员。因为清廷禁止旗人演戏,旗人票友如果下海,必须注销旗籍。] 

十一、传统的京剧乐队主要由胡琴、月琴、三弦、单皮鼓、大锣、小锣六件伴奏乐器组成。乐队的传统名称叫“场面”,这六件乐器则叫“六场”。你知道乐队为什么会叫“场面”吗?

[早期的戏曲舞台装置比较简陋,乐队的位置总是在舞台中央靠后的地方,支撑着整个舞台的场面,乐队因此而被称为“场面”。后来,乐队的位置移到了舞台下场门的一边,但仍然保留了“场面”这一传统的称呼。] 

十二、盖叫天擅演武松,陈毅曾赞他是“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有人说“盖”作为姓应该念Gě,那么“盖叫天”应该念“Gě叫天”吗?

[盖叫天原名叫张英杰,之所以取这个艺名,还有一个故事。张英杰原来的艺名叫“金豆子”,十三岁时打算另取艺名。那时候“伶界大王”谭鑫培艺名“小叫天”,在京剧界红极一时,张英杰就想沾光叫“小小叫天”。不料,有人看不起他,说他不配。年少气盛的张英杰一怒之下不叫“小小叫天”,而叫“盖叫天”,表示自己有“盖过小叫天”的志气。可见他不姓“盖”(Gě),艺名用“盖”(ɡài)无非是说要超过前辈大师罢了 。

                                                                建筑名称十二问

一、亭子有顶无墙,是一种常见的小型建筑。你知道亭子的得名原由吗?

[亭子古时候常建于路旁或园林之中,以供行人和游人驻足休憩,它因功能而得名。《释名·释宫室》:“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亭”谐音“停留”的“停”,故名。] 

二、骑楼既可避风遮雨,又美观耐看。这种建筑式样在南方大都市的商业街区比较常见。请问“骑楼”因何得名?

[骑楼是指楼房向外伸出在人行道上的部分,仿佛骑跨在马路上一样,故名。] 

三、古代收藏图书、器物的房子,多称“阁”,比如北京故宫的文渊阁、宁波的天一阁等藏书阁,北京颐和园的佛香阁等佛阁。请问这类建筑为何称“阁”?

[和这类建筑物的功用有关。“阁”是一个形声字,从门、各声,本义指门开后插在两旁用来固定门扇的长木桩。《尔雅·释宫》:“所以止扉谓之阁。”后引申出多个义项,其一为置放。这一意义的“阁”,后写作“搁”。清代训诂学家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解释说:“凡止而不行皆谓之阁。”图书、佛器等物件进入藏书楼、佛楼,正是为了保藏,使之处于搁置不动的状态,故这类建筑物称为“阁”。] 

四、苏轼的词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般人都耳熟能详。古人常用“宫阙”或一个“阙”字来代称帝王的住所,或借指京城。你知道阙是一种什么建筑样式吗?它的得名理据又是什么?

[阙本指宫门、城门两侧的高台,中间有道路,台上起楼观。关于这一建筑样式的得名,清代学者汪中在《述学·释阙》中说:“天子诸侯宫城皆四周,辟(开辟)其南为门,城至此而阙(quē,空缺着、没有),故谓之阙(què)。”] 

五、城墙上呈凸凹状的矮墙,叫“女墙”,也称“女儿墙”。这种墙和女子有关系吗?

[没有关系。“女墙”因形得名。《释名·释宫室》:“城上垣(yuán,墙),曰睥睨,……亦曰女墙,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也。”意思就是,因为古代的女子是卑微弱小的,没有地位,所以就用女子来喻指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这就是“女墙”这个名字的由来。又,宋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上白帝城》引崔豹《古今注》解释:“女墙,城上小墙也,亦名‘睥睨’,言于墙上睥睨(窥视、监视)人也。”] 

六、许多宅院中都有天井。你知道它的得名缘由吗?

[“天井”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因形得名。所谓天井,就是指宅院中房子和房子或房子和围墙所围成的较小的露天空地,从下往上看,恰似一口能看得见天空的水井,故名“天井”。] 

七、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常有巨大的柱子,称为“华表”。你知道它得名原由吗?

[华表本来是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示道路的木柱,因形象与功能而得名。“华表”的“华”,义为华美、有文采;“表”,义为标志。关于其得名原由,晋人崔豹在《古今注·问答释义》中加以阐释:“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华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物,相传在尧舜时代就出现了。行人可以在华表上刻写对于时政的意见,因此它又被叫作“谤木”或“诽谤木”。后演变成雕刻精致的石柱。值得注意的是,“诽谤”一词在古代也可作中性词用,义为从旁指责过失、议论政治缺失。] 

八、在谈论建筑中的顶棚装饰时,人们往往会说到天花板。请问天棚为何被称为“天花板”?

[天花板即室内顶棚,因特征而得名。“天”义为“位置在顶部的”,指的是顶棚的位置;“花”,即花纹、文采,说的则是装饰特征。因古代建筑的顶棚,多成棋盘格布置,上绘龙凤、花卉、几何纹样,或做成浮雕图案,故名“天花”。] 

九、有一个常用的成语叫“祸起萧墙”,比喻灾祸起于内部。你知道其中的“萧墙”是指什么吗?

[萧墙即门屏,是指古代宫室内当门的矮墙。古代宫廷室内当门处有一小墙。客人来见时不会直接见到室内的主人,而需要绕过小墙,方可见到。那堵小墙即为萧墙。“萧”通肃,有屏除的意思。《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十、斗拱是指古代木构建筑上特有的支承构件。你知道“斗拱”是因何得名吗?

[斗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的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的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有点类似人的拱手形象,故曰“拱”。拱与拱之间垫的上部凿有槽口的方形木块,叫“斗”。中国书店出版的《中国古代建筑辞典》解释“斗拱”之“斗”的得名时说:“状如旧时量米的斗,所以叫做斗。”] 

十一、抄手游廊是走廊的一种常用形式,多见于四合院中,既可供人行走,又可供人休憩小坐。你知道它得名的原由吗?

[抄手游廊是以游廊线路的形状而得名的。一般抄手游廊是进门后先向两侧,再向前延伸,到下一个门之前又从两侧回到中间。在院落中,抄手游廊都是沿着院落的外缘而布置的,形似一个人抄手(将两手交叉握在一起)时,胳膊和手形成环状,所以叫“抄手游廊”。] 

十二、 楼房是常见的住宅形式。关于楼的得名,自古有不同的说法。你能说出其中的一种吗?

[“楼”,“重屋也”,是一个形声字,从木、娄声。一种说法是,楼这种建筑的得名,和它的门窗特点有关。《释名·释宫室》:“楼,言牖户诸射孔娄娄然也。”射孔,指门窗上的各个可以照射进阳光的孔格;娄娄,空、疏也。楼房一般是二层以上的建筑,与平房相比,它的门窗照射进的光线更多,因而室内显得“娄娄然”(空明敞亮),故称“楼”。]

                                                                   朝代名称十二问

一、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相传为夏后氏部落领袖禹子启所建立。请问为什么叫“夏”?

[据传,禹曾受封为夏伯,因此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考证,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二、商是公元前16世纪所建立的奴隶制国家,是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大国。请问商朝的朝代名是怎么来的?

[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因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又称“殷”或“殷商”并称。]

三、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至公元前256年为秦所灭。周朝得名的缘由是什么?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为领袖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四、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你知道秦朝的朝代名的来由吗?

[秦朝的朝代名来源于邑名。据《史记》记载,秦的祖先伯益,佐禹治水,赐姓为“嬴”。周孝王时,封伯益的后人非子为附庸,与以秦邑。后来秦襄公又因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始立秦国。至秦王政统一六国,建秦朝,为秦始皇。] 

五、刘邦灭秦后,又战胜项羽,于公元前202年称帝,国号汉,定都长安。请问汉朝朝代名因何而来?

[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军领袖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后来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 

六、司马炎(晋武帝)于公元265年代魏称帝,国号晋,定都洛阳。请问晋朝的朝代名是怎么来的?

[司马昭逼魏帝封他为晋公,魏灭蜀后司马昭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帝,国号“晋”。] 

七、公元581年杨坚代北周称帝,后灭陈,统一中国。隋朝的朝代名因何而来?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封爵,称国号“随”。后来,他认为“随”字有走的意思,恐不祥,于是改国号为“隋”。] 

八、隋朝在农民大起义下瓦解,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渊乘机起兵,攻克长安。次年隋亡,李渊在关中称帝,国号唐,建都长安。请问唐朝的朝代名的来由是什么?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北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自称唐王,后废隋恭帝杨侑而称帝,因定国号为“唐”。] 

九、公元960年,赵匡胤代后周称帝,国号宋,定都开封。请问宋朝的朝代名是怎么来的?

[后周(951—960)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取得政权,因其发迹地在宋州,故国号曰“宋”。] 

十、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于公元1115年创建金国,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金与宋对峙,是统治中国北部的一个王朝。后来,金在蒙古和南宋联合进攻下灭亡。关于金国的得名,有多种说法。你能说出其中一种吗?

[关于金国国名来源的解释,因史书记载不一而有多种说法。一种意见以《金史·太祖记》为依据。据载,完颜阿骨打即皇帝之位时说:辽以镔铁为国号,取名之义是因为镔铁坚硬。镔铁虽然坚硬,但终会变易朽坏,只有金不会变易不会朽坏,最为真宝。而且金的颜色白,完颜部人也崇尚白色。因此建国号为金。按照这一说法,女真完颜部以金为国号,是欲与辽争衡。] 

十一、1206年,蒙古族领袖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后来,元世祖忽必烈定国号为“元”。请问元朝的朝代名的含义是什么?

[据《元史》记载:国号“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取《易经》“大哉乾元”句中的“元”字,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图腾有关,有的人则认为与佛教有关。] 

十二、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于1368年建立明朝。请问明朝的朝代得名缘由是什么?

[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领袖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自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了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于是定国号“明”。]

                                                               清帝年号十二问与答

一、努尔哈赤是清王朝的开创者, 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建元“天命”。你知道以“天命”为年号的意图吗?  

答:古人以为君权神授,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故谓之天命。努尔哈赤知晓汉文,曾被明廷封为龙虎将军,“天命”二字足见努尔哈赤受汉文化影响之深。  

 二、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 1626年即汗位, 1636年改国号“金”为“清”,称皇帝,改元“崇德”。你知道改元“崇德”的用意吗?  

答:皇太极是清王朝的奠基人,他认识到后金政权是在马背上打下来的,要实现长治久安,并进一步开疆扩土,必须吸收汉民族的优秀文化。皇太极仿明制,设六部,笼络蒙汉官僚,招揽人才。“崇德”即“崇尚德化”,反映了皇太极当时的政治理念。  

三、顺治皇帝是皇太极的第九子,在位期间,清人实现了入主中原的愿望,“顺治”是其年号。你知道“顺治”的含义吗?  

答:顺治帝生于崇德三年(1638年),崇德八年(1643年)即位,明年改元顺治。顺治即位前,皇太极统一了整个东北,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这时的清帝国,雄心勃勃,兵锋屡指关内,意欲逐鹿中原,一统华夏。年号“顺治”反映了清人的这一理想。顺,顺利;治,治理。顺治,即“治国顺利,实现华夏一统”。

四、康熙皇帝是顺治帝的第三子,清人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是其年号。你知道以“康熙”为年号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理想吗?  

    答:康熙帝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顺治十八年(1661年)即位,明年改元康熙。顺治时,前明的残余势力及各地主要抗清武装,基本上被消灭,华夏一统的理想得以实现。对清人来说,打下“江山”后实现国泰民安,是新的时代主题。“康熙”二字就反映了这一理想。康,安宁;熙,兴盛。康熙,即“万民康乐安宁,天下兴盛”。

五、雍正皇帝是康熙帝的第四子,“雍正”是其年号。此年号的含义是什么你知道吗?  

答:雍正帝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初封雍亲王,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即位,明年改元“雍正”。雍正是借权臣的力量继位的,在夺位过程中使用了残酷的手段,参与夺位的诸弟多不得善终,康熙帝的许多近臣也遭到贬斥。所以,雍正帝即皇位的正当性,在当时就受到怀疑。“雍正”是“雍亲王得位正、为君正”的意思,他想以此强调自己皇位的“正当性”。  

六、乾隆是雍正帝的第四子,与康熙齐名,他们开创的 “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国力相当强盛的时期。你知道以“乾隆”为年号的意图吗?  

答:乾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即位,明年改元乾隆。康熙时,清朝开始步入太平盛世;雍正时得到进一步巩固。乾隆的使命是如何进一步增强国力,让国家进入全盛时期。“乾”表示“天”,“乾隆”的意思是“天道昌隆”。以此为年号,同样反映了乾隆的治国理想。  

七、嘉庆帝是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在位期间,清代的鼎盛时期终结。“嘉庆”是他的年号,你知道此年号的含义吗?  

答:嘉庆帝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1795年)册立为皇太子,次年即位,改元嘉庆。庆,普天同庆。“嘉庆”的意思是“嘉亲王即位,国泰民安,普天同庆”。 

八、道光帝是嘉庆皇帝的长子,在他统治时期,“鸦片战争”爆发,清朝走向衰落。“道光”是他的年号,此年号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答:道光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嘉庆十八年(1813年)被封为智亲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即位,明年改元为“道光”,意思是“大道光辉”。

九、咸丰帝是道光帝的第四子,“咸丰”是他的年号。“咸丰”二字寄予了一种什么样的期望你知道吗?  

答:咸丰帝生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即皇位,明年改元“咸丰”。咸,普遍;丰,富足。“咸丰”意思是“普天之下,丰衣足食”。咸丰皇帝是一位“苦命天子”,“咸丰”二字反映了渴望百姓安康的愿望。  

十、同治皇帝是咸丰帝与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的独生子,咸丰十一年(1861)即位,“同治”是其年号。你知道此年号的来历吗?  

答:同治皇帝生于咸丰六年(1856年),即位时才5岁,按咸丰帝诏命,由肃顺等八大臣辅政。肃顺等准备以“祺祥”作为幼君的年号。慈禧(咸丰帝的贵妃,其子即位后被尊为太后)联合恭亲王奕■发动政变,逮治了肃顺等八大臣。政变之后,慈安与慈禧(咸丰帝皇后)垂帘听政。并取消“祺祥”年号,改用“同治”,隐含两宫太后与众大臣共理朝政之意。  

十一、光绪帝的父亲是道光帝的第七子,母亲是慈禧的胞妹,正是因为这种特殊背景,在同治帝病故之后,得以继承大统。“光绪”是他的年号,此年号的含义你知道吗?  

答:光绪出生于同治十年(1871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登基,明年改元“光绪”,由两宫太后“慈安”“慈禧”垂帘听政。光,光大;绪,未竟之功业。“光绪”即“光大未竟之功业”。“光绪”这个年号反映了清廷重振国力的愿望。  

十二、溥仪是清代最后一位皇帝,年号“宣统”。你知道“宣统”二字的含义吗?  

答:溥仪是光绪皇帝弟弟载沣的长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光绪生了重病,在他临死前,慈禧太后召见军机大臣商量立储人选,由于光绪帝无后,议定立三岁的溥仪为帝,并让溥仪的父亲载沣监国。半个多月后,溥仪在太和殿即位,明年改元“宣统”。1912年2月12日,溥仪被迫退位,清王朝灭亡,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也宣告结束。宣,大。“宣统”即“大统”。溥仪即位时,反清浪潮席卷华夏大地,“宣统”二字有为清王朝统治的正当性作辩护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