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odo的dv证书 申请:第二章 年轻而又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0:25:08
第三节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拥有众多珍贵历史文物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特征之一。截止到2000年,青岛市已发现古文化遗址、古墓群、古建筑、摩崖刻石和近代革命遗址、优秀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数百处,各种传世可移动的珍贵文物为数更多,仅文博系统库存文物达100多万件,都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其中,为加强不可移动文物的抢救保护和城市风貌的保护,各级政府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处,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4处,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79处,以上共计106处。此外,还有一批被公布为郊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天柱山摩崖石刻
    天柱山古称高宝山,位于平度市城区北25公里,属大泽山脉。“天柱山魏碑”是人们通常对这里摩崖石刻的习惯叫法,其实这里不仅有北魏时代的著名刻石,还有东汉、东魏、北齐以及金、元等朝代刻石,富有观赏价值,系我国稀有的书法石刻艺术的瑰宝。
    天柱山之阳的郑文公碑刻在一块天然巨石,系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所立。碑高3.20米,宽1.5米,文19行,计881字,其内容系为郑家歌功颂德,主要记载了郑道昭父亲郑羲的生平事迹和著述。北朝书法以北魏为最高,正书风格多样,郑道昭系北魏最著名的书法家。从该碑看,它的结字宽正,笔力雄健,体现了北魏年间中国书法由隶到楷的大变革风貌,这是考据我国书法源流、学习魏碑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1984年5月,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登临天柱山,为之题词:“魏碑国宝,绝壁生辉”。
    除此碑外,郑道昭后来在莱州云峰山觅得佳石,又制一碑,二碑内容基本相同,为区别二者,人们称天柱山郑碑为上碑、云峰山郑碑为下碑。
    天柱山之东北部,有一自然形成的一宽大石穴,犹如悬崖广厦,被称为石室,从北壁亦有刻石,系郑道昭所撰书之《石室铭》,全文115字,其文绚丽多彩,其书精彩飞动,为人们推崇。除此之外,山中还有“此天柱之山”、“荥阳郑道昭上游天柱下息云峰”等几处郑氏石刻,均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精品,在千余年后基本保留当年风貌,实属不易。
    天柱山郑氏诸石刻,因地处较为僻远,虽经宋代赵明诚《金石录》提及,但未能引起应有的注意。至清中叶后,方有包世臣、康有为等大声疾呼,提倡北碑,郑氏书名得以突起,郑被推为“书中之圣”。
    近年来,郑氏石刻声名日著,连国外书法家也倾慕不己,如日本书法界就不断有代表团专程前往观赏学习。
    198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将天柱山摩崖石刻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公布,将其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德国提督旧址
    位于市南区信号山南麓、龙山路26号,这是一座典型的德国古堡式建筑,初为德国在青岛最高统治者总督的官邸,俗称“提督楼”。
    此楼由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1903年开始动工修建,至1906年基本完工。连同此楼附属花房、凉台等附属建筑,到1908年方全部完工。全楼建筑面积为4000多平方米,全部费用达100万马克。
    该建筑系石、钢、砖、水混合体,大部用花岗岩砌就主体,所以又称“石头楼”。全楼分为四层,最高处为30多米。由西门进入即为二楼,一楼是半地下室式的房间,为厨房、锅炉及仆人的住房。二楼有门厅、中厅、会议厅、跳舞厅等。三楼为总督卧室。四楼有部分卧室和其他用房,其中除中厅和舞厅有二层楼房高外,一般房间高度都在四米左右。
    此楼外观为不对称平面,墙身厚、窗户小,再加以石料粗重、楼顶坡高,展现了典型的德国近代建筑风格。其红瓦黄墙,更是构成青岛滨海建筑特色的主要内容。 楼内的装饰陈设基本保持了当年的风貌,以“豪华”二字尽可概括。其高级地板拼作“人”字形,有精细雕刻的高级木板护墙,上悬造型各异的彩色吊灯和壁灯。令人感兴趣的壁炉上镶嵌色彩斑烂的玉石。散置于各处的钢琴、沙发、茶几等均是精品一类。室内还辟有罕见的高级小型花园,另有喷水养鱼池等。
    为保卫总督的安全,大楼周围建筑有地堡工事。楼内东南角还建了阅兵室,方便总督俯视德国兵营情况。
    日本取代德人侵占青岛后,本楼成为日本青岛守备军司令部的官邸。1922年底中国政府收回青岛,这里成为胶澳商埠督办的官邸。1930年改为市长官舍。
    1934年,提督楼正式改作迎宾馆。1938年1月日本再度侵占青岛,改此为国际俱乐部。1945年日本投降后,此楼恢复为迎宾馆。
    青岛解放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西哈努克等外国贵宾,曾先后在这里下榻。改革开放以后,这里成为机关事务局下属单位,对外接待,还被利用举行宫廷婚礼,很受欢迎。
    1995年国务院将此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5月1日,青岛市人民政府正式将此开辟为旅游景点,供市民及外地游人游览。
    (三)德国提督府旧址
    位于市南区观海山南坡,面对青岛湾和小青岛,是当时德人在市中心区所建的大型办公楼,为总督所用,故名“总督府”,俗称“提督府”。
    该楼的建设用了四年,自1902年至1906年。与“提督楼”的设计一样,同出于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之手。
    提督府系一座砖石和钢混合结构的建筑,采取十九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对称平面,四角和中间稍作突出,整座建筑的府视呈“凹”字形。楼前有很大的空间,开辟一大型花坛式绿地,放射出六条道路。在周边街道旁建设了法院、看守所和高级住宅,再往前方的广西路、太平路一带,系洋行、旅馆等重要设施,都以提督府为中心,使这一区域成为德国殖民统治者在青岛的权力中心。提督府座落方位近似正南正北,在青岛市区较罕见,加之建筑本身气势壮观,令人生肃穆庄严之感。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
    提督府为四层楼房,一、四层系辅助性房间、窗户明显偏小。二、三层为主要办公室,门窗很大,宽敞明亮,向阳面还有类似阳台的长廊。楼内的会议厅和门厅均高大气派。室内的门窗、护墙板水准一般,符合办公场所的要求。进出大楼十分方便,门前设两层台阶,两层间为汽车通道,十几级台阶便可达大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取代德国在青岛的统治地位,日本驻青岛守备军司令部在此楼办公。1922年底,中国政府收回青岛,这里改为胶澳商埠督办公署、胶澳商埠局的办公处。1929年4月后,本楼又成为青岛接收专员公署、青岛特别市政府的所在地。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日伪机关“青岛特别市公署”、“青岛特别市政府”在此办公。1945年国民党接收青岛,这里再次成为青岛市政治中心所在地。
    1949年6月2日,青岛获得解放,青岛市人民政府在此办公。现这里是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和青岛市政协合用的办公楼。
    198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提督府旧址为高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国务院批准这里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城子遗址
    位于城阳区城子村东北100米处的高台地上。据考证,在原始社会末期,今城阳不其山周围生活着不族和其族。遗址面积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西南与北面均为断崖,高约2.5米,有1米左右厚的灰褐色文化层断断续续暴露出来,内含文化遗物比较丰富,采集到石斧、石铲、石刀、石镰、石矛和大量陶片。经研究确认此属龙山文化类型的文化遗址,距今约有4000年的历史。
    2.东皂户遗址
    位于胶南琅琊镇东皂户村,为新古器时代至商代文化遗址,又称“金锢墩”,南北长150米,东西宽200米,文化层厚1.1米,地面暴露大量陶片,蚌皮,曾出土石器等。
    3.南阡遗址
    即墨历史悠久,境内有多处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以南阡遗址最完整,位于即墨市金口镇南阡二里村西。1979年发现。长约300米,宽约200米。这里年代较为久远,灰土层厚,出土文物多,文化堆积厚约1米。出土大批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距今约6000年左右,对探索东夷文化在青岛地区的渊源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4.石源遗址
    位于即墨市留村镇石源村西,属新石器时代东岳石文化类型。遗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600米,面积6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3米。地面遗物暴露较多,有石器、陶器等。
    5.三里河遗址
    位于胶州市南关街道办事处三里河村西,这里有一条小河分一村为二,遗址坐落于北三里河,面积约有5万多平方米。20世纪6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由胶县三里河人、书画家高凤翰一赝品条幅为线索,察访到这一古遗址。后于20世纪70年代曾几次发掘,确定此为一处内涵极为丰富的遗址,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仅两次发掘出土文物达1000余件。遗址地层堆积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龙山文化类型遗存,下层为大汶口文化类型遗存。
    三里河遗址对研究山东地区原始文化的发展、氏族社会的解体及原始国家的形成,均有重大科学价值。这处遗址出土的薄胎黑陶器、兽形陶鬶、铜锥形器均是珍贵文物,堪称“国宝”。
    通过发掘,这里发现两处原始氏族公社公共墓地。其中属于大汶口文化类型的墓葬60余座,系青岛地区至今发现的最早墓葬。在龙山文化层中发现的墓葬约有几十座。出土陶器、玉器、骨器等大批文物,对研究氏族社会的阶级关系、生产力发展状况和原始宗教等,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6.徐家沟遗址
    位于即墨市移风店镇徐家沟村,属新古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1980年发现,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2米。
    7.东岳石遗址
    位于平度市大泽山镇东岳石村东南,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70米。1959年发现,1960年首次发掘。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和蚌器,内涵相当丰富,尤其是出土陶器造型和风格等方面个性鲜明,系东夷族所创造的一种古老的文化,与以往发现的龙山文化不相同,所以学术界称此遗存为“东岳石类型”或“岳石文化”。岳石文化为研究典型龙山文化的去向和夏、商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东岳石遗址的发现,是考古工作的一项重大成果。
    8.西皇姑庵遗址 位于胶州市城区西南40余公里的张家屯镇西皇姑庵村,属龙山文化至西周文化遗址。遗址南面濒临胶河,是一处土地肥沃的高台地,面积东西约50米,南北约150米,文化层厚约2至3米。考古发掘清理了两周时期的一个车马坑和两座墓葬,出土了一批珍贵的铜车马器、兵器、陶器,为研究我国两周时期的政治、军事提供了新的资料。
    9.即墨故城遗址
    位于离平度市城区约30公里的古岘镇大朱毛村一带,因古墨水河得名。即墨故城最晚在春秋之际已有了。即墨,战国时属齐邑,秦时置县,西汉时为胶东国之都城,又因胶东国康王都此,人称“康王城”。王莽新朝胶东国除,即墨县更名为即善意。东汉,胶东始与即墨分治。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裁撤即墨县,该城逐渐倾圮。
    即墨故城分内城和外城,外城周长15公里。至今尚存东城墙千余米,城基宽约40米,高约5米,全为夯板筑,十分坚固。内城有金銮殿、点将台、东西仓、贮货湾、养鱼池等遗迹。当时运粮河入城的城墙缺口尚存。古城一带常有铜器、铁器等文物出土。即墨故城的王侯及其家庭,死后均葬于故城北的群山峰上,古墓群蜿蜒30多华里,有400余座。墓葬之多,墓之高大均属罕见。历史上有名的“田单破燕”大摆火牛阵,即发生在即墨故城。
    10.琅琊台
    位于胶南市琅琊台镇琅琊山,三面临海,海拔183.4米。《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灭吴,迁都北上,来琅琊,人工缘琅琊山增筑而成高台琅琊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夷平旧台另筑新台,高大绝伦,把琅琊台尊为八神之一的“四时主”,在台上行礼祭祀。后来他又两次登临琅琊台,派遣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其后历代帝王及文人学士登临琅琊者屡见不鲜。后疏于管理维修,台终废圮。附近秦砖汉瓦尚可见到。
    198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将琅琊台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政府拨资金对琅邢台进行大规模修复,在台基设置了秦始皇祭祀场景的石雕像,建了望越台,修了登山道路,并在山下修建了很有气势的徐福庙,每年春季4月间都在此举行纪念徐福东渡的活动。
    11.财贝沟古墓群
    财贝沟位于城阳区夏庄镇安乐村西侧,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约20米,深约5米,因常有人从沟中挖出钱币、陶器、玉器等文物,所以得名“财贝沟”。多年来,这里多次出土大铜鼎、敦、衔、舟、戈、剑和贝币等文物。1974年由此发现一处东周时代的古墓群,出土一批珍贵的青铜器。
    12.田横五百义士墓
    位于即墨市田横镇东部黄海中田横岛西部高坡上,墓为石块与砂土筑成,高约2.5米,直径近20米,十分雄伟庄重。海岛离岸约10公里,总面积为1.5平方公里,因西汉初年田横率众在此栖居而得名。田横原为齐国贵族,秦末天下大乱,田横从兄田儋自立为王.参战击秦。秦亡,楚汉相争,田横助汉反楚。后自立为王,孤军奋战,公元前204年被汉所击溃,遂与其徒属500人入海,居岛中避难。刘邦称帝后派人去招降。田横带二门客前赴洛阳,至偃师时他耻于北而称臣,逐横刀自刎。二门客亦自刎,500壮士闻噩耗集体挥刀殉节。后人感其忠烈有义举,收500义士遗骨合葬于岛顶。现岛上坚有田横石雕像,筑有田横祠,张扬500义士的壮烈气节。
    13.六曲山古墓群
    位于平度市城区东南25公里古岘镇东的六曲山山脉,蜿蜒15公里,分布在古岘、麻兰、云山、洪山四个镇的30多个山头的范围,共有大小墓群约400座,绝大部分为汉代墓群,少数属东周墓葬。墓群以康王即汉景帝十二子胶东王刘寄的墓为重点,该墓位于古岘镇蓬莱前村西陵台上,封土完整而高大,直径 40米,封土高达10米,台基高20米,墓台上存有古建筑遗迹。该墓群规模之大、分布广,均为山东省所罕见。
    14.小桥墓群
    位于即墨市王村镇小桥村,为汉代墓群。分布范围0.5平方公里,现存墓葬10余座,1977年出土金质“诸国侯印”一枚,为国家一级文物。
    15.康有为墓
    原位于李沧区李村镇附近的枣儿山,1985年迁葬于浮山之阳,位于背山面海的现属崂山区中韩镇大麦岛村北山。1927年3月31日( 农历二月二十八日)康有为因病辞世于青岛,原拟迁葬广东故里,暂厝枣二山(也称象耳山),1943年正式安葬。“文革”中该墓被毁。1984年,省市人民政府决定另行择址重建,墓区站地2亩,花岗岩筑就主体,由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撰文并书写墓志铭,1985年10月27日举行康有为迁葬和墓碑揭幕仪式。
    16.天后宫
    位于市南区太平路东端,面对青岛湾,俗称中国大庙,是渔民商贾供祀天后圣母的场所。始建于明代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清代康熙、同治、光绪年间皆曾重修。分前后两院,并有两配院,还有若干相应设施。德人侵占青岛后,打算拆毁天后宫,激起青岛商民的反抗,便改为迁往华人居住区重建,后因德日易帜作罢。后来几经兴废。1998年9月市政府拨款,经大规模修复,改为青岛市民俗博物馆对外开放。
    17.北魏石造像及碑刻
    山东临淄县龙池村西北龙泉寺内原置有两大佛像两小菩萨像计四尊精美石造像,另有石牌等,系北魏留传下来的珍贵文物。20年代日本势力侵入山东,将这些文物劫至淄河店车站,逢济南“五三惨案”,中国人民反日斗争高涨,其劫往日本的阴谋未遂。1928年两个菩萨石像头部被日人凿下盗走(现头为后补)。1930年四方机厂专程将这批文物运往青岛,置于四方公园。1979年石造像又迁置于青岛博物馆,1999年移至市文化博览中心博物馆新馆。
    18.高家民兵联防遗址
    位于平度市城区北30公里的大泽山西麓,方园约15公里。1938年至1945年间,高家、韭国、南台、北台、所里头等五个村庄的民兵组成民兵联防,开展游击战、麻雀战、地雷站,配合主力部队作战600余次,粉碎日本侵略军的一次次扫荡。现存高家民兵联防旧址有:1.报警处。2.勾石岭民兵抗日战斗掩体。3.大泽山西麓的各个山洞大小近20个。4.梧桐涧兵工厂旧址。5.北石山战斗旧址。6.闲子顶掩体。7。所里头了望所。8.杏山阻击战旧址。9.高家村阻击战旧址。10.高家地雷阵旧址。现于高家村建筑了高家民兵联防抗日斗争陈列馆和观爆亭。
    19.康有为故居
    位于市南区福山支路5号。1917年康有为初到青岛,对这里产生良好印象。1923年他再次到青,买下了原为德国总督官邸的楼房,后加以改造。该建筑系德式古典三段式建筑,砖木结构,三层楼房,建筑面积 1118.43平方米。因废帝溥仪曾赐他一个堂名“天游堂”,所以他题此为“天游园”。康有为每年都来青岛在此住一个时期,终病逝于此。故居现经重建仍保持当年风貌。
    20.青岛德国警察署旧址
    其址为市内区湖北路25号。始建于1904年,建成于1905年,主体为二、三层结合形式,高16.5米,塔楼高30米,采用斜坡大屋面式样。地处德占初期市区东部中心,表现统治者追求的权利集中和稳定。结构以砖混为主,结合钢、木体系,其造型取中世纪以来村镇教堂型制,显示浓重的西欧城市街景的格调。
    21.八大关建筑群
    位于市南区汇泉角八大关。太平角、汇泉岬拱卫左右,湛山太平山屏列于北,占地150多平方米,因有8条以中国古代著名关隘命名的街道(后增为10条),故称“八大关”。建筑系建于30年代的一些别墅建筑,有进百幢建筑,体量适中,造型各异,各有宽敞的花园绿地。沿海边地段由低向高进行建设,大多建筑可以观海,接受海风,建筑风格达20多个国家之多,被评为“万国建筑博物馆”。解放后,这里开辟为疗养区和风景游览区。
    22.江苏路基督教堂
    其址为市南区江苏路15号。德国人所建古堡式建筑,砖石结构,外观雄壮宏伟,礼拜堂高18米,内部宽敞明亮,可容千人聚会。报时钟楼高高矗立,周围树木林立。这里又称“德国礼拜堂”、“钟表楼”。始建于1908年4月19日,建成于1910年10月23日,历时两年。现对外开放。
    23.浙江路天主教堂
    又称圣弥厄尔大教堂。位于市南区浙江路北端,1932年始建,历时两年,于1934年建成。占地约2470平方米,建筑面积 1877.48平方米。教堂系钢筋混凝土与花岗岩结合而成,建筑平面采用拉丁十字形。两个南门,门上方为巨大窗户。两侧各耸立一座钟塔,塔身高56米,顶尖各竖有高4.5米的巨大十字架,共两60余米。塔内上部悬大钟四个。堂内大厅高18米,左、右皆有走廊,衬以彩色玻璃窗,光线较充足。教堂后方设有两个大祭台,左右下方也对称各有两个小祭,配以上方穹顶的圣像塑画,十分肃穆美观。堂内大厅可容教徒千余人。这座教堂是青岛地区最大的教堂,是我国惟一祝圣的教堂。
    24.世界红卍会青岛分会
    位于市南区大学路7号,红卍会是信奉多神教的宗教组织,这组建筑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1933年先建成今处中部的中国古典式宫殿型建筑,系仿曲阜大成殿风格。至1940年,又在其南部建了一处仿欧式建筑,模仿德式建筑,南侧入口处为高达三层的门柱,很有气派。而今北部则建有伊斯兰教教堂风格的一座建筑。自南往北,由三座建筑表明红卍会供奉基督、道、佛、回等教派。

三、青岛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古遗址
    北阡遗址 位于即墨市金口镇北阡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下同。
    东演堤遗址 位于即墨镇店集镇东演堤村。
    赵家庄遗址 位于胶州市里岔镇赵家村西。
    罗家村遗址 位于胶州市前店口乡罗家村。
    郭家河岩遗址 位于胶南市隐珠镇郭家河村。
    向阳遗址 位于胶南市宝山镇向阳村。
    西寺遗址 位于胶南市塔山乡西寺村。
    李家宅头遗址 位于城阳区夏庄镇李家宅头村。
    左家院遗址 位于莱西市唐家庄镇左家院村。
    长清遗址 位于莱西市牛溪埠镇长清村。
    葛家埠遗址 位于莱西市院上镇葛家埠村。
    西贤都遗址 位于莱西市望城街道办事处西贤都村。
    丁戈庄遗址 位于即墨市温泉镇丁戈庄村。
    四亩地遗址 位于胶州市洋河镇李子行村。
    大庄遗址 位于胶州市洋河镇大庄村。
    河头遗址 位于胶南市张家楼镇河头村。
    高戈庄遗址 位于胶南市藏南镇高戈庄。
    沙梁遗址 位于平度市南村镇沙梁村。
    韩村遗址 位于平度市明村镇韩村西南。
    董大庄遗址 位于胶南市泊里镇董大庄南。
    三妹冢遗址 位于胶州市铺集镇三妹冢村西南。
    西沙埠遗址 位于莱西市牛溪埠镇西沙埠村西。
    南岚遗址 位于莱西市南岚镇南岚村北。
    鲁格庄遗址 位于莱西市唐家庄镇鲁格庄村。
    齐长城遗址 指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修筑的长城,西起平阴,经胶南市,东至黄岛区东于家河村北,全长500多公里。大部已倾圮,但胶南市美等六乡镇及黄岛区许多地方的城基尚清晰可辨,还可见到残留的烽火台和城堡。
    牧马城遗址 又称牧马古城,位于胶州市里岔镇西北1.5公里,系青岛地区保存比较完整的惟一的一座汉代古城遗址。汉代为祓国都城,明代在此养马得名牧马城。城廓呈正方形,四周边长各0.5公里,面积720亩,夯土残墙高2-3米。南门遗址仍然可寻,门外瓮城保存有10余米长的城墙遗址。
    (二)古墓群
    宁戚冢 位于平度市城区约25公里的马戈庄东村西山顶上。相传春秋时,宁戚任齐国大司田,为齐桓公的主要辅佐者之一。相传齐国兴兵伐东莱,宁戚大夫死于行军途中,士兵用战袍兜土筑成此冢。冢体量很大,高15米,直径70米,犹如一巍然丘岭,在数十里外即可望到。宁戚被视为平度历史上最早的客籍名人,其生前事功和身后归宿都被人们重视。
    城阳汉墓群 位于城阳区城阳镇城子村北,南北并列两墓,相距50米,都较完整。北称“梁王坟”,南为“拜坟台”,相传均为不其侯伏湛后人的墓。墓群对研究汉代墓葬和不其的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吉古墓群 位于即墨市温泉镇西皋虞村北,这里原是一片古城,胶东康王的儿子刘建被封为皋虞侯,在此修筑都城,沿袭六代。古墓群坐落在小山坡上,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以汉代即墨九贤之一王吉的墓为中心,共有大小人冢27座。此古墓群和出土的文物为研究汉代墓葬及我国墓葬历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刘若拙墓 位于即墨东关高真宫前。刘芳拙系五代人,从四川来崂山习道教。他武艺高强,善气功,体格强健,冬夏不冠不履,不炉不扇,为崂山古代十大道手之一,对崂山道教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刘死后,其徒在高真宫前择地葬之。现墓高约1.5米,直径约4米,宋砖砌成墓室,元明两代均曾重修。
    赵家庄汉墓群 位于胶州市里岔镇赵家庄东南,目前共发现10座墓葬,系汉代诸侯国祓国贵族墓葬,墓葬的封土较高,约5米左右,直径为10米。
    (三)古建筑
    太清宫 位于崂山王哥庄街道办事处青山村,崂山南线的主要道观。始建于汉,系江西瑞州府高乐县张廉夫所创建,几经变化,多次重修。现有庭院10余处,殿堂20余间,客堂130余间,宫院内植有银杏、耐冬等古树名木,经蒲松龄的描绘,这里更具吸引力。
    童真宫 又称通真宫、童公祠,位于城阳区惜福镇傅家埠。始建于汉,为祀东汉不其县令童恢而建,童恢驯虎除害,造福百姓,深得人心,人们将其尊为童公。元初改为道院通真宫,分两院,后为童恢墓,院内松柏青翠。
    法海寺 位于城阳区夏庄镇源头村东侧,它是青岛地区最古老的一处佛教寺院,属佛教“临济派”,为纪念创建该寺的第一代方丈法海大师而得名。寺前“霸王台”是商周时代先民集居之地,距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只一水之隔的“财贝沟”,曾多次出上青铜器,是东周时代的一处墓葬群。现法海寺遗址,是1934年重修后的规模,占地面积约12亩,分前后两院。前院建大雄宝殿,系木砖结构,琉璃瓦,单檐无斗拱“歇山式”建筑,后殿是“硬山式”建筑。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和四月初八是法海寺庙会,香火极盛。法海寺地处山谷,附近土地肥沃,果树成林,是青岛地区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198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道观 又名棋盘石庙,位于崂山东麓招风岭前,刁龙嘴村西山上,海拔830米,在崂山的观、寺、庵中地势最高。始建于唐,相传玄宗派采药炼丹人孙昙采药炼丹至此,现建筑系清代所修的房舍。附近有奇峰“棋盘石”和崂山最古的成篇摩崖刻石。
    白云洞 位于崂山区东部海滨,刁龙嘴村西海拔约400米的山顶上,始建于唐代,其洞是由三块巨石结架而成,洞内宽深,洞侧所建青龙阁等主要建筑待修复。这里早晚白云缭绕,古树苍翠,山海景色,美不胜收。
    上清宫 位于崂山南部崇山峻岭中的一幽谷中,始建于北宋,属金真道华山派道观,原系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的道场,今前后两处庭院殿房为清末重修,院内植古银杏,古老粗大,在青岛市堪称“银杏之尊”。
    太平宫 位于崂山东部仰口湾畔上苑山麓。始建于北宋,系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的道场,初名“太平兴国院”,后改名为太平宫。几经兴衰,数度修建,最近于20世纪80年代初整修开放,保持宋代风格。此“海上宫殿”有钟亭悬古钟,此崂山名景名曰“上苑晓钟”。
    华楼宫 位于崂山区北宅华楼山上,始建于元。此宫及山之名均来自山巅如同楼房一般孤立挺拔的山峰,极难攀登,又称“聚仙台”、“梳洗台”、“华表峰”。华楼宫是华楼山主要建筑,规模不大。华楼山胜迹荟萃,刻石尤多,“碑书海上名山第一”(黄宗昌)。
    马濠运河遗址 位于黄岛区长江路街道,元代为南粮北调,修筑贯通山东半岛、连接莱州湾和胶洲湾的胶莱运河。马濠运河系其一组成部分,它南起唐岛湾,北至黄岛前湾,全长7公里,今仅留南段一水域,辟为公园。
    明霞洞 位于崂山南部昆嵛山玄武峰之颠。始建于金,原洞系由巨石崩落叠架而成,高大宽敞,后遭雷击,塌陷大半。洞西斗母宫是一座道观,始建于元代,现修整完好。其他原有房舍待修复。道观有三处水泉常年涌注,大旱不涸。
    华严寺 原名华严庵,亦称华严禅院。位于崂山东部海滨那罗延山西南麓。三面环山,东邻大海,乃崂山现存唯一佛寺。华严寺几经兴废,历史颇久。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憨山大师在此居窟修禅2年;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憨山大师以“私修”庙宇罪充军广东雷州,后死于曹溪。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即墨进士黄宗昌辞官还乡,隐居崂山,筹资兴建华严庵,但庵未建成,即毁于兵灾。其子浦江今黄坦继父遗志,助即墨准提庵慈沾和尚重建华严庵于现址。其后屡经修茸,迄今仍为当年规模。1931年始改称华严寺。原庵共四进。第一进原有僧舍12间。第工进为藏经阁,阁中藏有清顺治九年刊本的大藏经一部,明人手抄《册府元龟》一部和明版经典数册。该经等藏品经郭沫若鉴定,认为是国内珍宝,嘱于保护。第三进为正殿。第四进为后殿即大悲殿。华严寺极盛时共有殿宇僧寮130余间,僧侣80余人。其寺庵布局严谨,结构精巧,殿宇崇宏,双层歇山,四角飞檐,古朴清雅。华严寺前路西设有塔院一座,乃寺中历代主持藏骨之处。塔顶两株苍松紧绕塔身,虬曲多姿,故得名“松抱塔”。据传农民抗清英雄于七遗骨埋藏于此、寺前涧底西侧有一巨石,石上有一圆洞,深不可测,用手拍之如鱼鼓声之,故名“鱼鼓矿、旁有清人所镌“云穴”两个篆字。寺后半坡“寂光洞”,洞大如屋。山顶一平石,名“望海楼”,立于石上,东望大海,明旷无阻。该寺“文革”期间被毁。1984年市文物局投资维修,复其原貌,并派市级文管所进驻管理。一年四季,游客不断。198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蔚竹庵 位于崂山北九水凤凰崮之下,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一处道观,周边秀竹成林,因而得名。小院落玲珑精巧,正殿后峭壁巉岩,附近凤凰山像形石众多。
    海云庵 又称大士庵,位于四方区海云街,始建于明代,系老市区早期古代庙宇建筑,规模不大,但较为完整。90年代初予以重建,每至农历正月十六日即每年第一个大潮日举办庙会,因会上卖糖球的多,故俗称为“糖球会”,为青岛著名的民间节庆盛会,影响很大。
    于姑庵 位于市北区错埠岭,明代于姓居民在此建埠岭村后,在原黄德庵废圯处建道庵,为于姓家庙。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日为庙会。今仅两株银杏树依然繁茂,庙宇殿堂不再是昔日香火盛时情景。
    雄崖所故遗址 位于即墨市丰城镇,雄崖所始于明初设置卫所时所建,以防倭寇侵扰,为莱州府八所之一,属鳌山卫管辖。系一正方形城堡,城周长2公里,夯土筑城墙,外包砖石,高5米,上砌垛口。城内石条铺地,街衢整齐。今城楼已大部废圯,南门、西门还保有一些旧时风貌。
    城隍庙 位于平度市南关,明代始建。城隍原指城濠,后演化为司城池之神,司民事之神,明太祖诏令全国加封城隍为冥间地方官。该庙由石柱支撑的琉璃瓦大殿大体完好,为平度境内最重要的古代建筑。
    关帝庙 位于崂山王哥庄庄仰口码头南,建于清代(一说明万历敕封关羽为大帝后建)。此为崂山第一座关帝庙,本世纪修整过两次。现存石砌的长方形四合院,共存房屋26间,原供关帝及关平、周仓等,庙院有名木,庙外多秀峰。
    中间埠双塔 位于即墨市七级镇中间埠村。
    湛山寺 位于市南区太平山南麓,建成较晚,被称为中国最年轻的佛寺之一,系1931年发起募捐,1932年始建,1945年全部完成。寺为五进院落,寺旁有八角七级“药师琉璃光如来宝塔”,“湛山清梵”是青岛旧时十景之一。
    即墨县衙旧址 现为即墨市立法街29号博物馆大院,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历代重修。现存前中后三个院落,是青岛地区惟一保存至今的县衙旧址,保留了清代的建筑风格。
    天井山龙王庙 位于即墨市留村镇天井山上。天井山又名小龙山,山顶有一“龙池”,深15米,直径8米,池水久旱不涸,《齐乘》等有记载。龙王庙始建于南宋,历代重修。现建筑为1993年重修。
    胶州城隍庙 现为胶州市博物馆馆址,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历代重修,整体格局保存较为完整,是一组优秀的传统建筑群落。
    金口天后宫 位于即墨市金口镇金口村,始建于明中期,历代重修,整修院落南北长91米,布局合理,设计典雅,造型宏丽,风格独特,保存现状较好。
    千佛阁 位于平度市东关胜利路中端,始建于明天启年间,历代重修。阁主体建于宽阔高大的石砌拱门之上,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形若城楼,素有“鲁东名阁”美称。结构精巧,匠心独运。
    崇德宫 俗称“老子庙”,位于平度市红旗路91号,始建年代已很难考,疑为汉末,现主体建筑为清末民初时修建,占地2078平方米,大殿建筑面积201平方米,现为平度市博物馆陈列展室。
    (四)古石刻造像
    大泽山石刻及智藏墓塔林 位于平度市大泽山,石刻时间自北魏迄清历1400年之久,分布空间广,多是赞颂大泽山的诗文题刻,各种书体的石刻达200多处(不计日照庵碑林碑文),被誉为“天然的古代书法艺术展览”。智藏寺有“鲁东名刹”之称,现保存较为完好的历代僧人亡灵的一组墓塔,值得珍惜。
    (五)近现代重要史迹
    青岛山炮台遗址 青岛山又叫京山,德占时期被冠以德人名字称为俾士麦山。德占时动用巨额资金、人力筑有南北两处永久性炮台,南炮台分地下地上几层,工程浩大。现已修复对外开放,另建有炮台陈列馆。
    栈桥回澜阁 位于青岛湾。栈桥原为清总兵章高元所建用于装卸的码头,德占后加改建,后专用于游览,1931年至1933年重建时在南端加筑民族风格的二层楼阁,为观景佳处。
    游内山灯塔旧址 位于市南区团岛西南角,砖石结构,八角形空心式建筑,与一座欧式建筑相联接,系一多功能海岸灯塔。内分三层:地下室设机房和仓库,中为旋转式了望台,顶层为在型水晶折射式鼓透光镜,灯光射程为15海里。塔内主机至今仍可正常运转。
    小青岛灯塔 位于青岛湾内小青岛上,1900年由德人所建,系导引船只进出胶州湾的重要航标,高15.5米,为八角形,塔身白色,“琴岛飘灯”为青岛旧时十景之一。
    青岛观象台台址 位于市南区观象二路15号,1905年,侵青德人将气象天测所迁往水道山,1911年改名为“皇家青岛观象台”,同年竣工的城堡式七层石砌大楼为主楼,巍巍壮观。该台另有我国自造的第一幢大型赤道仪圆顶室,中国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基准重力点等。
    水族馆 位于市南区莱阳路4号,系现青岛海产博物馆的一部分,创建于1931年2月,中国科学社蔡元培等倡议所建。这是一中国古典城堡式建筑,内设众多大型嵌入墙内的玻璃缸,饲养活水族几十种,另有露天海豹池。这里是海洋动物的乐园和宣传海洋科学知识的园地。
    中共青岛支部遗址 位于四方区海岸路18号内,这里原是四方机车工厂职工宿舍,是一栋红瓦平房,两大两小共四间,约50平方米。1923年中共党员邓恩铭来青岛进行建党活动,于1924年在此建立中共青岛支部,领导开展革命斗争。这是青岛党的创建时期领导机关主要活动地点。
    闻一多故居 位于青岛海洋大学校园东北角,1930年至1932年,闻一多任国立青岛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时在此住过,后称“一多楼”。这是建于20世纪初的一德式二层楼房,红瓦黄墙,十分别致。80年代开辟为纪念室,并在楼前开辟小广场,树立了闻一多的石雕像。
    老舍故居 位于市南区黄县路12号,这是老舍在青岛几处旧居中保持原样最为完好的一处,系座“一”字形浅灰色楼房,当时老舍一家住楼下。1935年夏老舍辞去山东大学教授职务,在此从事专业文学创作,至1937年夏离青。《骆驼祥子》等诞生在这里。
    伊尔蒂斯兵营旧址 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于1899年始建、1901年完工的水师营房,位于太平山南麓,有官舍、兵舍各两栋。建筑主体保存完好,楼体呈中轴线式布局,中部和两翼突出,花岗石砌基,石条嵌券门窗套,大斜坡屋顶,檐口伸出墙外间距大,具有典型的南欧建筑风格。
    俾斯麦兵营旧址 位于青岛山西麓,侵占青岛后,德人在原清代章高元部兵营扩建的兵营。兵营有四座营房,平面分别呈“H”形,共同围成一练兵场。建筑主体保存完好,为外廓式瓦顶二层建筑,另有地下室和阁楼,砖、石、钢、木混合结构框架,为当时德国建筑结构形成的通例。
    德华银行旧址 位于青岛路太平路交汇处,大楼加地下室共三层,由花岗岩砌成支柱、弯拱、墙基、顶部细方石等主要部位。总体模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其大坡度蒙莎顶十分独特。
    山东路矿公司旧址 位于太平路江苏路交汇处,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德式建筑,主体保存较好,其立面半是清水粉墙,半是花岗石砌体,东立面突出一花岗石挑楼。整座建筑连地下室和阁楼共4层。
    青岛国际俱乐部旧址 位于中山路1号,建筑由德国建筑师罗克格设计,始建于1910年,外型细腻,窗台和檐口处以花岗岩石料点缀,厅内壁炉保存完好,总体形式为典型的德国青岛派风格。
    胶澳帝国法院旧址 位于市南德县路2号,建筑主体保存完好,为典型德式公共建筑形式,地上三层地下一层。三段式花岗岩墙基,红牛舌瓦折坡屋顶,长条剁斧石间隔装饰窗户,北墙体成圆弧状高出屋面,其形式为厚重粗犷德国建筑风格。竣工于1913年。
    解文卿烈士就义处 1947年解文卿就义于莱西水集义疃店村解家大庙,共有房屋8间,小瓦砖木结构,前庭后堂各4间,中为一院落。院中有一棵树,烈士是被捆绑于此树上活活烧死的。
    (六)近现代建筑
    美国教会医院 位于平度市城区南侧,建于1891年。
    花石楼 位于市南区黄海路18号,这是一座造型相当别致精细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楼用花岗石砌成,墙面图案以精美鹅卵石拼嵌,所以被称为此名。由一圆形和一多角形石质小楼组合为建筑正面,园楼顶层为观海台,与多角形小楼的尖顶相呼应。建于1930年。
    观象山地磁房 位于市南区观象山,在气象台主楼西侧,系一小平房,青岛经纬度的标准位置即在此小房基墩的中心。原是青岛观象台的子午仪室,1926年参加第一届万国经度测量。这是我国近代天文界参加的第一项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意义重大。
    彭寿萃故居 彭曾为民国直系军队重要将领,1945年平度城解放后出任平度县人民政府特邀参议员,在民主革命中做出贡献。其故居位于平度市人民路公园旁,有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3间,青砖青瓦,保留了中国北方传统居民的特点。
    观象二路基督教堂 坐落于观象山北麓入口处,系一红瓦红砖钟楼和一大礼拜堂的组合。为混合式罗马建筑。圆形拱门窗,小陶立刻式石制塔楼。均显示了这种风格,在青岛市区近现代建筑物中仅见。建于1938年。

四、可移动重要文物(文博单位收藏文物精华)
    马山南洋硅化木 1983年,在青岛即墨市区北马山一带发现了很有科学价值的“马山石林”,发现了若干硅化木,又叫木化石。被青岛市收藏的马山南洋硅化木是其代表,此木重约两吨,全长6米,粗头直径70厘米,细头直径60厘米。木变石是大自然神奇力量的杰作,距今7000万年前,地壳运动褶皱上升 ,沸腾的岩石之浆把森林吞没。经过长期的演化,原先的树木成了保持原来形状、结构的石头——硅化木了。此硅化木属南洋衫,形成在白垩纪,在我国形成的木化石中属新品种,这对研究青岛马山地区的远古历史提供了第一手实物资料。
    原始陶器 胶州城南三里河有一处原始文化遗址,包涵有大汶口和龙山两种文化类形,距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在清代,此地文化人高风翰便发现了出土的黑陶罐等黑陶器。建国后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出一批珍贵的原始黑陶器。薄胎黑陶器,薄如蛋壳,胎体均匀,烧结硬度极高,色泽乌黑,高20厘米的高柄杯,仅重39克,其高超的工艺水平令人叹服。
    兽形陶鬶,猪形和狗形鬶比较少见。玄武鬶,褐色陶,由流、鬶、三个空心足组成,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代表器形之一,堪称文物珍品。白陶鬶,足变为肥大的空袋足,增加容量构思巧妙。
    早期量器—齐国陈氏三量 清朝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由胶州灵山卫(今属胶南市.古城旁出土了三件早期的齐间量器:子禾子釜、陈纯釜、左关###。 这三件青铜器形状不一,子禾子釜和陈纯釜为带耳的铜罐,左关###象带流的水瓢,三铜器器外皆刻有文字,铭文说明了使用准则并指明了三量器的制造使用地,即左关。据考证,这可能是齐长城入海处一代关隘的名称。
    青岛出土的齐国三量与商鞅量都是现存放最早的古代量器。经过2000多年的侵蚀,三量器保存相当现完好,现原件存放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复制品存于青岛市博物馆。这为研究山东、青岛的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对研究我国古代度量衡制度和冶金业也很有参考价值。
    齐国刀币 中国古代流行铜制货币,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流通于齐国和燕国的刀币,是很富有特色的一种货币。刀币因其形状如刀而得名,齐刀币较之燕刀币体积大个头重,俗称“齐大刀”。在齐国的不同时期,流行过几种种类不同的刀币。“齐之法化”,面文“齐之法化”,背文“法甘”,始铸于春秋中叶,系最早的齐刀币。“节墨之法化”,面文“节墨邑之法化”,背文“法甘”,始铸于齐得即墨。“安阳之法化”,始铸于齐占“安阳”即莒县辖地约为今胶南灵山卫一带。“齐法化”,面文“齐法化”,背文“吉”,乃田齐时代的货币。“齐建邦###法化“,面文“齐建邦###法化”,背文“卜”,齐襄王回临淄后所铸。
    古代博类—六博具 “六博”,是战国至汉代流行很广泛的一种游戏,是常被用来赌胜负的一种棋局。“六博”由两人对抗,每人各持白或黑色棋子六颗。当时从帝王到平民,都乐于进行这种娱乐活动,还出现了一些专家和研究著作。1978年,山莱西小沽河东岸院里乡的汉墓中出土了漆器六博具,使人们直观地认识失传已久的古代博奕器物。六博具包括博具盒、棋盘、棋子、算筹。盒为正方形,边长39厘米。棋子长方形,乌木制成。算筹系银质,共30枚。这套漆器六博具对研究古代博奕和漆器工艺均有很高的价值。
    西汉提线木偶 1978年,在莱西县院里乡岱野村东西汉古墓中出土了一奇异的大木偶。这具木偶与真人身高相近,为193厘米,全身主要大关节都能活动。木偶整体用13块木条组成,躯干、四肢部参照人体骨胳长短、粗细分别制作,关节处用卯榫衔接。木偶头颅用整块木头雕刻,口、鼻、耳、目等器官用工精细,形象逼真。木偶全身关节部能自由活动,立、坐、跪均可。在我国考古发掘史中曾发现这种大型木偶,但是没见过全身关节都可自由活动的随葬木偶。所以这一可贵的文物发现,为研究我国傀儡戏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汉代画像石 汉代艺术家和工匠们在石块上创造了附殊的绘画,人称“汉画像石”。这种石刻多雕制于石碑和墓室里,在南北各地部曾发现过,尤以山东省发现和出土的数量多,地域广,占了过半数的县份。画像石具有可贵的史料价值,可以使人们真切形象地认识古代社会,画像石广泛涉及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情况,再现了古代大千世界。汉画像石雕刻技艺精湛,在美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城阳区驻地是汉代不其城所在地,有不少史迹遗留至今。从汉墓中出土的汉画像石反映了画像石的特点,其中两块为动物画像石,一为双羊,一为卧席,均具科学、艺术价值。
    汉“诸国侯印”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于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封郝贤为众利侯,又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封伊即轩为众利侯,这两个众利候的食邑地皆在诸县(今诸城市)。按金印“诸侯国”应解释为封于诸之侯,由于不好使用“诸侯”,而作“诸国侯”。1977年秋,在即墨王村镇小桥村出土汉印一方,边长2.5厘米,通高2.1厘米,重97克,金质,正方形,龟钮,阳文印文为“诸国侯印”,四字端正清晰可辨。这是十分罕见的西汉侯印,与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石洛侯印”同为金质、龟钮,大小相仿,惟字体笔划略瘦。
    贝叶经 古代印度没有造纸术,人们记载事情往往用一种多年生植物贝多罗树的叶子,用水沤洗干净后可以用来代纸。这种叶子时常用来写佛经,所以佛经在印度又被称为“贝叶经”。唐代,中印文化交流得以发展,贝叶经也传至中国,成为中外友好的见证。20世纪30年代,青岛湛山寺兴建,引起佛教人士的广泛关注。寺院逐渐收藏了一批有价值的文物,其中便有年代不同的一些贝叶经。大型贝叶经共有3页,据分析约写于19世纪20世纪初。3页中型贝叶经经考证出于明朝。小型贝叶经明显过于陈旧,破损也严重,当是唐宋时代的东西,这类有30多页。
    北宋金银书画《妙法莲华经》 是一稀世珍宝。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高度评价此经“是为国之宝,不独一市冠”。在中国第一次发现这类写经卷。此经典于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在四川西充书写和绘制,共7卷,卷轴装,约7万字,字体多仿颜柳风格,文中凡经名、佛、菩萨、如来、世尊等字样皆用金水书写,其余文字用银水书写,系宋代书法艺术精品,系较早的套色图书。各卷经文用纸采用宋朝特制磁青纸,千年不蛀。纸的联接处用特殊糊料粘接而成,至今没开脱。各卷首均有精制的枣核式印金花和生动的经变画,并有造经人会家供养像。《妙法莲华经》是大乘派佛教经典,为后秦西域人鸠摩罗什所译。此经明洪熙元年葛氏重修补毕,用白麻纸装白。属国家一级文物。此经分别收藏在即墨、胶州两市博物馆,1986年同时被发现,方成完璧。
    宋代“即墨县印” 封建社会的宫印是官员们行使权力的证明,系朝廷统一制作颁发,授官时下发,由官员自携,卸任时缴回,若丢失官印则获罪,此区区器物的作用非同寻常。1978年,在即墨曾出土宋代“即墨县印”一方,相传其来历不一般:北宋末年金兵一路南下,攻陷东京,掳获徽钦二帝。康王赵构偏居江南,定都临安,是为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秋,金兵兵临即墨城下,城池难保,县令不敢久待,伪装携这一官印自县衙门跪至西门瓮城内,他深恐丧命丢印,便暗中将官印藏在瓮城一隐藏处。当今出土的就是此官印。此印铜质,印呈正方形,边长5.5厘米,高4.2厘米,柱状钮,镌刻篆书。
    珍贵善本《册府元龟》 “文化大革命”初期,青岛市文化局从“破四旧”实则是破坏文物遗产的逆流中抢救出珍贵的善本《册府元龟》,实属不易。青岛市共收藏两部珍贵善本《册府元龟》,一为初刻于北宋、元代的抄本,一部是明代刻本,原先均收藏于崂山华严寺藏经阁,1957年著名学者郭沫若来青时在华严寺藏经楼发现予以鉴定,肯定了这两部善本书的珍贵价值。《册府元龟》是宋真宗命王钦若、杨亿等人编撰的大型历史类书,共1000卷,分31部,全书共940万字,引用了大量北宋以前的古本,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其特点是将史实按性质汇集,依时间顺序分类编排,利用使用。《册府元龟》编修耗时8年,与《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并称为宋代四大类书。
    明版《道藏》 道教是中国独有的宗教,其经典总称为道藏。唐代,道教受尊崇,开元年间将若干道教经籍汇辑成“藏”。宋代对道教藏经十分重视,徽宗政和年间刊行《万寿道藏》,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各藏的蓝本。《道藏》当今通行本为明代版本的《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除道教经书外,还有诸子百家1400多种书籍。崂山太清宫内收藏有明版《道藏》,以千字文的顺序为目录,共计512号,4487卷,4486册,为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刻本)。万历年间,崂山太清宫和海印寺的道、佛之争以前者获胜,朝廷送这部道藏以壮崂山道教声势。
    左懋第石刻像 左懋第系山东莱阳人,明末官员,任陕西韩城令、户部给事中。明亡,入仕南明,居官清廉。清兵入关,左懋第被任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充当使臣与清军通好议和。后他被扣,拒绝多人包括从兄左懋泰的劝降,惨遭杀戮。改革开放后进行文物普查,有关部门在莱西埠乡左官屯村发现一尊左懋第的石刻雕像。石像为花岗岩质,坐像,高为80.1厘米,左着官袍,戴纱帽,左手平放膝上,右手抚须,一幅思考状。
    高凤翰左手书法作品 系胶州文人高凤翰左手自书生圹志铭。高是我国清代卓有成就和很有影响的书画家,55岁时,任右手患病致残,他便用左手握笔,写字作画。他刻苦学习,不停进取,第二年便可用左手挥洒自如地进行创作了。以往的右手书法,高凤翰潜心临贴,严守法度,极有功力。改作左手书法后,高凤翰没有局限于练字,而是作为艺术来探求,独创一格,卓然不凡。在我国书画史上,高凤翰的左手书法和绘画,为人们称道。高凤翰自书生圹志铭,全文约300字,融行书、隶书于一炉,笔力雄健,悲怆肃穆之神韵飞动于纸面,可见封建时代正直勤勉文人的心态、志趣,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善和肖像画 善和和尚出家前系山东栖霞人,本名于七,清初领导胶东农民大起义,聚众3万多人,前后达10多年,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后来起义军兵败栖霞锯齿牙山,于七一人躲往崂山,入华严庵(后称华严寺)为僧名善和,潜伏下来计划待机再行动。但是,后来清廷建立,实行严酷统治,于七只得以住持和尚身分了却其壮志难酬的余生,以93岁高寿圆寂于华严庵。农民起义领袖能有肖像传之后世,实属不易。这幅巨幅中堂为工笔写生,善和披袈裟端坐于雕花宝檀之上,神志威严,英气凛然。此系无名氏画家于善和70岁被举为主持时所作,后来用于佛日的祭祀,十分珍贵。
    高凤翰著录《南阜山人砚史》 胶州高凤翰是具有多方面文化成就的学者,除诗、书、画、印外,他还是著名的砚石收藏制作研究专家。高凤翰收藏和自制的砚石多达几千方,52岁时他将集平生精力所集的威风石一一加以考证,细为品评,编为《南阜山人砚史》一书。《砚史》摹本共四卷,宽49厘米,高29厘米。有包世臣、孔继#1序、王惜庵自识,南阜侄汝#2双勒之“南阜山人生圹志铭”亦附其中。《砚史》共集陶、歙、端、澄泥名砚佳作300余方,对每砚都作一番研究。高氏亲自雕琢的砚石,规制古雅,铭亦精到,可谓图文并茂,他病痿右手改以左手刻制的部分砚石尤其精彩。后人王惜庵重镌本《砚史》,功不可没。
    高凤翰肖像画 清代画家黄钰是高凤翰的朋友,二人关系密切。黄曾为高画过一幅极为传神的肖像画。画中,高凤翰威仪美髯,体貌丰伟,头戴竹笠,手持竹杖。高凤翰身后是茁壮的梧桐,青翠的修竹。高凤翰身前是一块形状奇特的太湖石,犹如一匹狮子狗。画中的主角即人物是黄钰的写生,而其他背景侧是高凤翰自己补画的,高把自己对家乡旧居花园的思念之情都展示在画幅中了。因画笔不能尽抒情怀,他又在画幅上题写诗篇,表达思乡曲:“颇忆西亭路,寻诗蹋雨回;断云犹在竹,湿草半垂苔。白袷心中适,情怀物外开;桐阴兼石气,#3绿上衣来。
    刘墉《古诗十九首》手卷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清代著名书法家,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刘墉的书法以宋代苏轼、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为师,取诸家精华为自己所用,形成独具一格的品味,人称其书法“如绵裹铁”,誉为一绝。《古诗十九首》手卷既具备各体风格,又能体现自身特色,外柔内刚,多姿多彩。这是刘墉晚年作品,用金笺纸,其首钤白文“老桂山房”印,还另钤白文“刘墉”、朱文“日观峰道人”二印。自识:“石#5书于久安室”。
    农民画家段琨《羊图轴》 清代中叶,即墨出现了一位善画羊的农民画家,叫段琨。他出自于贫穷人家,自幼便牧羊于田野,对羊的一切十分熟稔,因而他画羊犹如成竹在胸,生动传神。段琨除画羊外,画人物也很有功力,喜欢画圣贤神仙,樵叟渔人及老人等。段琨作品传世很多,《羊图轴》即其代表作之一。图画下部有3只山羊,或侧首远视,或俯首吃草,或恣意叫唤,信笔挥来,栩栩如生,韵味绵长。图中右上方题道:丙戌琴山琨与,钤白文“段琨之印”,此系农民画家晚年的作品。
    慈觉大师山东遍路图碑 1924年,在青岛市区贮水山曾竖过一块《慈觉大师山东遍路图碑》,风雨几十年,该碑现完好地保存在青岛市博物馆。慈觉大师法名园仁,日本下野都贺郡人,生于794年,时值我国唐代德宗贞元十年。其时中日文化交流带动着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慈觉以“请益僧”身分参加了入唐求法活动,公元839年到达中国扬州。后来,慈觉到山东,经登、莱、青德诸州往五台山,后抵达唐都长安,潜心学习了6年,后离开长安返日本,沿途又经过山东许多地方包括今青岛地区。该碑系花岗岩石料制成,高1.83米,宽0.77米,上部碑文介绍了慈觉大师历经山东各地的简况,下部为山东略图。
    法螺号角 1897年德帝国主义侵占青岛后,实施严酷的殖民统治和疯狂的经济掠夺,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慨,反抗德人的斗争此伏彼起。胶州人民反对德人修筑铁路的斗争产生很大影响。德国当局修筑胶济铁路时,霸占民田,挖掘祖坟,毁坏民居,堵塞涵洞,给当时农民造成空难。大辛疃义和团团民发动群众同德人开展斗争,1900年8月13日当德国骑兵围攻大辛疃时,愤怒的群众闻号角声纷纷携原始武器出动,德军见状溃逃。次日德军到村庄实施暴力,激起民众更大规模的反抗。法螺号角是大辛疃义和团集合队伍时使用的,是青岛人民抗德斗争的见证。
    烈魄化碧碑 1914年,日本侵略青岛,阎家山村孕妇袁氏逃往村北2公里之瓮窑头村。后在瓮窑头村,日军纠缠并欲施暴,袁氏誓死不从,被凶恶的日本兵刺死,胎儿也同时遭难。其夫张承炳痛不欲生,后自缢。张、袁两家为记住这血海深仇,集资于1915年农历十月在阎家山村南立了这有历史价值的石碑,碑阳正中镌“烈魄化碧”四字,其左右刻有“民国四年小月阖学为张烈妇儒童张承炳妻袁氏立”,碑阴镌有记述袁氏惨遭日军杀害经过的碑文,文中对其不屈精神予以赞扬。1982年8月,青岛市博物馆将此碑运至馆内,经修复对外展出。
    永除渔航税纪念碑 解放初期,青岛文物部门征集收藏了此碑,现完好地保存在市博物馆院内。这是青岛沿海渔民为纪念抗税成功而于1929年立的。1925年9月张宗昌督鲁后,加剧盘剥民众,1929年春他指使沿海渔航总局加收渔航税,全然不顾渔民“拮据于惊涛骇浪之中无垠苦况”,激起数万渔民、航商的罢工斗争。这一风潮历时4个月,在众渔民共同斗争面前,反动当局不得不做出让步,裁撤了山东沿海渔航税局及各分局取消了渔航税。此碑高183厘米,宽78厘米,正面碑文记载了抗税的经过。碑反面是204人的名字。

五、青岛博物馆
    (一)青岛市博物馆
    青岛市博物馆市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1965年正式建馆,旧馆位于鱼山路37号,占地24亩,总面积为3600平方米,陈列面积1800平方米。博物馆原是“青岛红十字会”会址所在地。该会主张五教合一,信奉耶稣、儒、释、道、回教,其会址建筑也融合了不同教派的建筑风格,从而形成独特的综合性建筑群。黄瓦红墙之内有三进院落。第一进院落为耶稣教的罗马式建筑。造型典雅的塔楼、高大的圆形廊柱、精巧的回廊结构,以及半圆形穹顶、小天使雕塑,营造了教堂特有的庄严神圣的氛围。第二进院落为体现儒、释、道教精神的民族建筑形式。前有山门,内有大殿。山门按佛教建筑特点三门并立,尤以中门最宏大。门上书有“沟通五教共驾慈航,渡化
    君伦同登道岸”的槛联。山门殿现已辟为书画陈列室。庭院内露天陈列许多珍贵文物,其中院东侧护栏内,坐东面西、南北向并列4尊雕刻精美的北朝石刻造像和两座石碑。中间两尊石像高达一丈八尺,故称“丈八佛”。佛像身躯微倾,双目细长,弯如新月,目光下视,面含微笑,两脚跌立于刻有莲花的石座上。丈八佛两侧,各有一尊高为3米的菩萨造像,赤足立于莲花石座上,一为大势至菩萨,一为观世音菩萨。此4尊石像,雕刻精细,花纹清晰,造型优美,栩栩如生,显示了距今1400多年前北朝时代宗教艺术的伟大成就,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文物研究价值。两座石碑分列两侧,其一为半圆形嫡纹造像碑首,顶部雕有4条矫健的蟠螃,造型极为生动。另一座为长方形 半圆首“龙泉寺记”石碑,可惜日久年深,字迹已无法辨认。此石像与石碑原置于山东省临淄龙池村附近的龙泉寺内,寺庙早已废圯,两尊菩萨头像已折断。日寇侵入山东后,曾于1928年7月两次欲将这些石像石碑掠往日本,因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抵制,
    被迫将这批珍贵文物弃于淄河店车站。1930年,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用专车将石像石碑运往青岛,安放在原四方公园内。直至1979年7月才被移人博物馆院内,供游人参观。此外,院内东墙上还嵌有近代名人工卓然等人的书法碑刻5块, 皆为上乘佳作。墙下另有烈魂化碧碑、永除渔航税碑、乡区道路筑造记要碑及慈觉大师山东遍路图碑等多块石碑。绕过山门,即为坐落在台基上的九楹大殿。殿字高大宏伟,重檐斗拱,顶覆黄色琉璃瓦,是青岛仿曲阜孔庙大成殿规模最大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两侧配殿红墙绿瓦,现与大殿一起均被辟为展厅。庭院内松柏苍翠,中心建有一座玲珑精巧的八角牡丹亭,每当围亭牡丹怒放之时,鸟语花香,满园春色。
    2002年3月,青岛市博物馆址迁至风景秀丽的东部新市区,是一个地志性综合类博物馆,同时也是一个是集文物陈列、艺术展览、收藏鉴赏、学术研究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文化场所,是青岛市标志性文化建筑和亮丽的文化旅游景点。
     主要职能为文物保护、陈列展览、宣教服务。业务范围包括文物、艺术作品的收藏、鉴定、编记、修复(复制)、保管;文物、艺术作品陈列展览;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与方法研究;文物档案资料管理与研究;人类学、历史学、地方史研究;文物宣传与历史知识普及、培训;文物信息网络建设;馆藏文物历史著作及图录编辑出版;展览场地及附属场地经营;文物复(仿)制品及旅游纪念品开发和经营;文物旅游组织和开发;参与考古发掘及其出土文物研究;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等。
  青岛市博物馆现共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包括书法、绘画、陶瓷类、青铜器、钱币、玺印、甲骨、竹木牙角等三十余个门类,其中书画、陶瓷器、玉器、钱币为馆藏特色。
  青岛市博物馆共有16个展厅,展厅面积共计6000余平方米,设有《青岛历史文明之光》大型基本陈列和《馆藏明清书画陈列》、《馆藏近现代书画陈列》、《馆藏古代碑刻拓片陈列》、《馆藏古代陶瓷艺术陈列》、《馆藏历代货币陈列》、《馆藏古代工艺品陈列》、《馆藏国际交往礼品陈列》等7个馆藏文物陈列。展品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展品多为历代名作和精品。宽敞明亮的展厅不定期地举办海内外不同种类的文物和艺术品展览。为了方便观众参观,配有电子触摸屏,可浏览青岛市博物馆的概况和展览介绍;对重点文物配备了能够输出中、英、日三种语言的导览系统,可为中外观众进行详细介绍;有印制精美的展览介绍册页,可供观众深入了解。
    (二)青岛民俗博物馆
    青岛市民俗博物馆,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太平路19号天后宫内。现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优秀建筑。1998年12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已逐步成为青岛地区的民俗研究中心和民俗文化的活动中心,同时也逐步成为民间工艺品销售的集散地。该馆共分六大部门:一、天后文化复原陈列:其中包括恢复圣母殿、龙王殿、督财府三外殿堂原有的神像和陈设。二、天后文化陈列:主要以实物和图片资料的形式展示天后怎样从民间渔女被奉为海上女神;青岛天后宫对青岛市的形成及发展的影响。三、海祭与渔航风俗陈列:即墨田横镇周戈庄渔村生活与祭海场景。四、节会与民间艺术陈列:青岛地区的节俗与民间工艺品。五、婚寿礼仪陈列:青岛地区的婚俗和寿俗。六、民间工艺品专题展:青岛平度宗家庄的木板年画作坊剪纸工艺品陈列及民居等。
    (三)青岛啤酒博物馆
    青岛啤酒博物馆,作为百年青岛啤酒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博物馆集青啤的历史发展历程、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工艺流程、品酒娱乐、购物为一体,为国内首家啤酒博物馆。2003年8月青岛啤酒博物馆正式开馆。该馆展出面积为6000多平方米,分为百年历史和文化、生产工艺、多功能区三个参观游览区域。馆中最具价值的核心区域是第一区域。游客可通过详尽的图文资料,了解啤酒的神秘起源、青啤的悠久历史。在第二区域,参观者会看到老建筑物、老设备及车间环境与生产场景,在生产流程中的每一个代表性部位都有放像设备,介绍青岛啤酒的生产流程及历史沿革。为重现历史原貌,博物馆在老糖化车间及老发酵池设置工人生产劳动雕塑模型,同时复制老实验室场景和工人翻麦芽场景。第三区域是能容纳100多名旅客的品酒区和购物中心,游客在此可以品尝多种新鲜的青岛啤酒,购买各种纪念品。同时,全馆多处设置的触摸式自动电子显示屏,可以让游客随时查寻自己感兴趣的文献资料。

六、青岛图书馆
    青岛市图书馆位于山东路,是青岛市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其前身是1924年建立的胶澳商埠公立通俗图书馆,随着时代的发展,旧馆设施已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1997年12月,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决定扩建青岛市图书馆。工程于2000年9月正式开工,2001年12月竣工交付使用。新馆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高7层,正面外型以巨大的框架意喻知识之门,是青岛市标志性文化建筑之一。现已成为青岛市重要的文献信息枢纽和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也是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团体的科学决策提供服务的公益性、学术性服务机构。
    青岛市图书馆是一座智能化、现代化的图书馆,设有报告厅、展厅、多功能厅、读者休闲厅、电子阅览室、多媒体视听室、青岛地方文献阅览室、近代文献阅览室、古籍阅览室、康复文献阅览室、少儿借阅室、读者自学室、学术交流室等,阅览座位1500余个。现藏书约104万册,其中古籍15万余册;报纸期刊26万册;民国出版物3万余册;地方文献1.5 万册;外文文献10万册,其中日、德占时期文献资料3万余册。新馆的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服务至上”。书刊借阅以开架为主,采取开放式的服务方式,全年365天开馆,向全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