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ssl 数字证书:两千六百里 步行到云南(新京报 2007-11-2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25:54
两千六百里 步行到云南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7-11-23 10:21:43 · 来源: 新京报

1937年南京沦陷,武汉告急,长沙临大被迫迁往昆明
1937年,抗战爆发,为维持战时高等教育,国民政府曾经设想组成东南、西北、西南三个联合大学。最终,东南联大胎死腹中,西北联大先合后分,只有西南联大延续了9年。其中清华、北大、南开由北而南,先长沙后昆明,尤其是千里徒步入滇的历程,可歌可泣。在纪念联大九周年校庆大会上,胡适谈到湘黔滇旅行团千里徒步入滇时就说:“这段光荣的历史,不但联大值得纪念,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值得纪念。”

1938年2月19日下午,步行团全体成员准备出发,开始了长达68天,行程1671公里的千里赴滇之行。

行军途中,闻一多、李继侗相约蓄须,决心抗战不胜利不剃胡须。

随团的军医帮西南联大“湘黔滇旅行团”的同学们挑治脚上的血泡。

童子军列队欢迎西南联合大学“湘黔滇旅行团”进入玉屏县。
三校南迁 短暂的长沙临时大学
1937年8月28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一个给梅贻琦等人的公函里下达了组织长沙临时大学的密令:“奉部长密谕:指定张委员伯苓、梅委员贻琦、蒋委员梦麟为长沙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杨委员振声为长沙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秘书主任。”梅贻琦接信后,立即赴长沙进行筹备工作。通过教育部和湖南省教育厅,把长沙韭菜园圣经学校租为校舍,由教育部函商中应庚款董事会筹借50万元作为开办费。(因该会一时无法筹足,允拨25万元,实拨20万,主要供理工基本设备和图书购置。)教育部拨发的经费更是严重缩水,只有三校原来经费的35%,分别是北大27416.65元,清华35000元,南开9333.33元,合计71749.98元。当时的7万元是个什么概念呢?我查了一下当年的物价,每市斤猪肉的价格是0.18元,对照今天的物价,大概相当于现在的500万元,也就能在一级城市的郊区买个别墅,遑论办什么大学了。但是梅贻琦校长当时还颇为满足:“虽校舍局促,设备缺乏,然仓促得此,亦属幸事。”截止到10月底,长沙临大的班子已经组织起来:全校教师148人(北大55人、清华73人、南开20人),学生则以北大、清华、南开的学生为主,当时通过电台广播、私人通信等多种方式传出报到期限,截至11月20日,旧生报到1120人(北大342人、清华631人、南开147人)。
不过,当时抗战刚刚开始,物价还没有大涨,长沙的流离生活,虽然不及平津,粮食菜肴还算丰富,教授们的生活虽然打了个七折,但也能应付裕如。不过是居住条件较差。当时男生所住的四十九标营是两层木结构建筑,十分陈旧破败,虽然经过修理,底层仍比较潮湿,排满双层木床,光线暗淡,楼上光线较好,学生一律睡地板。每逢下雨,多处漏水,只好在被子上蒙块油毡,枕旁支上雨伞,方能一觉到天明。这样的居住条件,不知道算不算得上“史上最差的宿舍”?
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不久武汉又告急,虽然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表示:长沙绝对安全,省府将全力支持临大办学。但是三位常委出于对办学的考虑,还是决定把学校迁往距离前线比较远的云南昆明。这一决定在1938年1月上旬得到了最高当局的批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痛南渡,辞宫阙。驻衡湘,又离别”,说的就是这一段历史。
出湘入滇 师生途步3000里
1938年1月20日,长沙临大第43次常委会作出决定:即日开始放寒假,下学期在昆明上课,师生于3月15日前到昆明报到。
关于迁校路线,常委会事先指定军训教官雷树滋研究并提出方案。雷为云南人,以前经常往返于云南和京沪之间,对于交通、地理情况都比较熟悉,他提出水陆两条方案:前者经粤汉路到广州转香港,乘海船到安南(今越南)海防,由滇越路经河口入昆明。后者由湘西经贵州直赴昆明。走陆路可以组织步行,沿途还可以采集标本,熟悉当地民俗风情,做社会调查。常委会接受了这两条方案,经核准赴滇就学的学生820人,根据自填志愿、监察体格而核准步行者244人。后面这条路线,也就是被胡适倍加赞誉的湘黔滇旅行团千里徒步入滇。
查西南联大当年档案,当时安排的行军路线如下:
一 步行:自长沙至常德193公里
二 乘船:自常德至芷江361公里
三 步行:自芷江至晃县(今新晃)65公里
四 乘车:自晃县至贵阳390公里
五 步行:自贵阳至永宁193公里
六 乘车:自永宁至平彝(今富源)232公里
七 步行:自平彝至昆明237公里
全程1671公里,其中步行690公里,实施时略有变动,自长沙出发时即坐民船,步行从益阳开始,自常德到桃源乘船,自沅陵到晃县乘汽车,晃县之后全部步行,总计步行1300公里,超过原来计划几近一倍。
2月19日下午,旅行团全团成员在圣经学校门前集合宣誓,旅行团团长黄师岳在讲话中把这次行军与历史上的张骞通西域、玄奘游天竺、郑和下西洋相提并论,一时士气大增。
这段历史之所以被知识界津津乐道,不仅在于西南联大的诸师生的艰苦卓绝,也是因为在这2600里的步行路上,联大师生苦中作乐,逸闻不断,经过70年的耳传口播,几成传奇:诗人穆旦在这条路上带着一本英语单词书,边背边撕,到了昆明,一本厚厚的单词书已经撕完;闻一多那闻名的胡子,就是在这条路上留起来的……
抵达昆明 开启联大9年光荣历史
步行第一天的45公里,大家都能比较轻松地到达宿营地点,但是到了第二天,有的学生的脚底就起满了水泡……3月17日旅行团到达贵州玉屏县,县长贴出公告:“凡县内商民当此国难严重,对此振兴民族领导者———各大学生,务须爱护借重,将房屋腾让,打扫清洁,欢迎入内暂住,并予以种种便利。”之后在步行穿越贵州省境各县,群众莫不用不同方式表示友好,路过苗寨时,苗族兄弟还跳起民族舞蹈表示对联大师生的欢迎……
4月28日,旅行团到达昆明,当日上午,旅行团全体成员在东郊集合。常委蒋梦麟、梅贻琦以及杨石先、潘光旦、马约翰等教授,还有从海道来昆明的学生伫立欢迎,赵元任夫人杨步伟、蒋梦麟夫人陶曾榖、黄钰生夫人梅美德和他们的女儿向旅行团献花。
旅行团自2月20日出发,4月28日抵达昆明,历时68天。除车船代步,旅途休整之外,实际步行40天,平均每天30多公里。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联大的师生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教育系学生刘兆吉把他收集的民歌整理成《西南采风录》,交给了商务出版社出版,政治学系学生把自己68天的日记整理出版了《西南三千五百里》。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湘黔滇旅行团千里徒步入滇开启了西南联大9年历史的序幕,所以胡适才对这段历史给予了那么高的历史评价。
□本报记者 陈远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ulture/2007/11-23/011@1021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