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ry什么意思: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与局限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53:44
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与局限性(2001-5)
时间:2002-11-18 11:02:37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浏览次数:612
内容提要: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是在以私有制为基本经济制度、以市场机制为经济运行基本方式的前提下,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巩固资本主义统治而对其生产关系进行的某些局部调整。它以不同的类型和方式促成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却无法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要彻底解放社会生产力,就必须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如果说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新的变化,那么自我调节就是这种变化的内在动因。从资本主义的实际出发,弄清其自我调节的来龙去脉及其实质,不但是深入认识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需要,也是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的重要思想前提。
必要性和可能性
众所周知,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是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下进行的。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把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奉为万应灵丹,笃信自由竞争能够"自动推动社会发展",认为"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资本主义经济似乎成了一艘不要舵手的航船,可以自行飘摇到堆满黄金的彼岸。然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事实并不像当年的美妙设想。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高度垄断加速了它的腐朽,终于在30年代酿成世界性的资本主义危机。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理论逐渐黯淡,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占了上风,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开始发号施令。70年代初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出现通货膨胀与失业同生并发的"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失去灵光,新自由主义开始抬头。这时,虽然减少国家干预的呼声日高,但实际上西方国家并未完全放弃对于经济的干预,只是干预的重点和手段有所变化。进入90年代后,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衰退,结构性失业居高不下,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又受到质疑,重新强调国家干预的声音又高涨起来。这就是说,一个世纪以来,尽管资本主义对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两手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对自由放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规范和限制,也就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自我调节。
显而易见,资本主义之所以进行自我调节,就是因为资本的增殖和统治遇到了麻烦,出现了危机。具体地说,如果不对市场运行进行必要的干预,高度垄断就会造成市场结构扭曲,破坏资本瓜分平均利润的均势;经济运行就会成为无序的洪水,散漫地归于瓦解;就会使两极分化愈演愈烈,导致供给与需求的严重脱节,阻碍资本的进一步增殖。一边是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一边是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禁锢,这一基本矛盾在劳资关系上必然表现为阶级的对立:财富与贫穷并生,庄严工作与荒淫无耻共处。特别是在经济危机期间,更多的雇佣劳动者被迫失业,不得不为自己的生存而愤起抗争。罢工、示威等工人运动如滚滚怒涛,冲击着资本主义统治的堤坝,使得垄断资产阶级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总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再不进行一定的调节,不但资本的增殖难以为继,而且资本的统治也难以照旧维持下去。所以,尽管资本一百个不情愿,但是为了求生,还是要吞下"调节"这副苦药。
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则是因为它所容纳的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得到完全的释放。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33页)换句话说,只要癌细胞还没有完全扩散,药物就仍然有效,生命就仍有苟延残喘的余地。
从国家管理的层面上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社会生产力的这种有限包容性,主要表现为国家仍有一定的干预调节能力。恩格斯说:"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170页)资本主义国家,就是资本家的总代表或总的资本家。它要为所有资本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就不能不同资本一道经受命运的颠簸,就不能不千方百计地去为资本减震消灾。俗话说,久病成医。一次次的震荡和危机,一次次的调整和补救,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控制、管理经验,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应付资本主义痼疾的再度复发。 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节的外部原因,则是社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1917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二战以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出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成为一个堪与资本主义对垒的强大阵营。尽管其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的曲折和失误,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惊人成就,却与资本主义的危机频仍、动荡不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方面,资本主义受到了社会主义的威胁,不调节就难以生存下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也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可资调节的借鉴。因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同社会主义进行斗争,一方面也借鉴了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例如当年美国制定的《社会保障法》,在其通过的听证会上,反对者就说它是从《共产党宣言》上逐字逐句抄来的。西欧各国搞长期计划,是受到苏联经济体制的启示。我国的《鞍钢宪法》,也曾被一些资本主义企业模仿。
类型和方式
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五花八门、名目繁多,但以类型、方式划分,或可得其大要。类型有三:一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侧重对市场运行过程进行干预的体制。它主张通过财政、货币、收入等经济政策的运用,改变市场运行过程中的宏观经济变量,以实现经济的均衡增长和充分就业,保证价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二是以德国为代表的侧重对市场制度进行干预的体制。它主张对市场赖以运行的制度、规则及相应的机构进行调整,在国家主导下建立、完善防止垄断、促进竞争的制度,同时也对少数宏观经济变量--如货币供应量--进行必要的宏观调节,并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来改变市场分配结果,为市场运行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三是以瑞典为代表的侧重对市场分配结构进行干预的体制。它主张干预市场分配的结果,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方式有四:一是政府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进行干预。所谓微观干预,主要是针对垄断的市场结构采取反垄断政策和法规,调和垄断资本与一般资本的矛盾。所谓宏观干预,主要是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总量和结构进行调整,控制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其主要手段是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通过控制财政收入、支出及借债方式,来调节控制宏观总量。例如,在需要抑制经济过热时,就增加税收、减少政府订货,以抑制投资,减慢速度;在需要刺激经济增长时,就减少税收、增加政府订货,以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是通过现代银行体系公开市场业务、改变再贴现率和调整最低准备金率等手段,来影响利率和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投资及经济活动总量,达到经济平稳运行的目的。 二是推行雇员持股计划。在西方现代市场经济中,股份制是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二战以前,股份公司的股东从少数人发展到多数人,产权主体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战后,个人股东相对减少,法人股东崛起。美国战后初期法人股东的持股比重仅为百分之十几,70年代中期达到30%左右,80年代中期达到40%,90年代法人股东超过个人股东而居于优势地位,从而使股东的作用在公司的法理结构中得到增强。同时,因为单纯靠计件工资和严惩来役使雇员的泰罗制管理方式日见式微,于是一些西方国家实行员工持股制,使一定比例的工人持有本公司的股票,有的还吸收雇员参与公司"管理"。 三是实行福利政策。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为低收入阶层提供了医疗、养老、失业的保险以及各种社会救助和补贴。在实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国家扮演了主要角色。二战以后,福利措施从零星的、局部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单个的社会救济发展成了一种公民的"权利",甚至实施社会立法,形成"福利国家"政策。四是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规定和改变税率,增加税收项目,免税和退税,采用累进税和遗产税等等,来抑制过高收入和收入的持续继承性,以减弱国内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 正是由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经济运行、管理体制进行了这些调节、改良和改善,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能够容纳现实生产力,而且生产力还在发展,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有一定的缓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实质和局限
毫无疑问,自我调节不是在肯定而是在否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是,这又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否定呢?
早在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从个人业主制、合伙业主制发展到股份制的时候,马克思就正确指出:"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516页)当代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仍然是这样一种消极的"扬弃"。这种"扬弃"表现为双重"妥协",即市场与国家的"妥协"、资本与劳动的"妥协"。在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上,由于连续不断的经济危机暴露了市场的缺陷,资本不得不借助国家,实现市场无法自动实现的利益平衡;从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来说,由于资本以劳动为存在的前提,资本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顾及雇佣劳动者的情绪。但是,不管进行怎样的"妥协",都不可能超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范围。它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私有制,改变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改变基本的不平等分配关系。相反,它恰恰是为了缓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巩固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拉长资本主义的"金锁链"。究其实质,所谓资本主义自我调节,就是在以私有制为基本经济制度、以市场机制为经济运行的基本方式的前提下,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巩固资本的统治而对其生产关系进行的某些局部调整。什么自我调节已经改变了资本主义的性质,什么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人民资本主义"、"繁荣稳定的资本主义",如此等等,都是没有任何根据的欺人之谈。
正是因为这种调节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以它尽管有用,但也相当有限,而且其中"每一个对旧危机的重演有抵销作用的因素,都包含着更猛烈得多的未来危机的萌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54页)
一、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干预,未能从根本上克服市场机制的缺陷。资本永远是追求利润的,它不会超越这个目的去考虑整个社会的按比例协调发展,因而无法从根本上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资本永远是与劳动对立的,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决定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不同经济手段和政策的相互排斥性、不彻底性和短期行为特征。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增加就业,却往往导致通货膨胀;用来解决通货膨胀的紧缩性政策则会带来加重衰退、增加失业的后果。增加货币供应量会刺激经济增长,但是增税又抑制经济增长。运用需求管理手段刺激总需求会忽略总供给,而刺激资本投资的供给政策不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滞胀,而且还会拉大贫富之间收入的差距。反垄断、反托拉斯的政策和法律虽然多次制定,但是由于这些政策、法律往往与大资本的垄断利益相抵触,很少能真正得到实施,自然也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正是因为这些经济手段和政策不能从根本上控制资本的贪婪、野蛮和任性,所以也就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危机。二战以来,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没有发生30年代那样的大危机,但危机次数却大大高于战前:美国10次,英国8次,日本7次,德国6次,法国5次。特别是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传统产业衰退、价格扭曲以及国际金融局势动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不仅生产过剩,而且从生产扩大到流通、分配等各个环节,表现为结构性危机。1974-1975年、1979-1982年的石油危机,1990-1993年的债务危机以及1997年的金融危机,就是结构性危机的突出表现。近年来,资本主义国家一直被这种结构性危机所困扰,大企业、大银行破产的现象屡屡发生,股市动荡如大浪扁舟,结构性失业居高不下。面对这种情形,国家干预又显得多么苍白!
二、福利政策不但没有改变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反而强化了这种关系。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有三个资金来源:一是劳动者(投保人)上交的保险捐,二是雇主为雇佣人员交的捐,三是政府拨的财政补贴。工人的保险捐,是直接从工资中扣除的。一个工人一生要交多少保险捐,才能领到保险费呢?法国工人要上交37年半,年满60岁退休之时才能领到相当于原来工资25%的保险费(年金)。上交不足37年半,保险年金就要打折扣。英国工人须交156次捐,年老退休时才能领到基本年金。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劳动者每年所交的社会保险捐和个人所得税,平均高达家庭收入的1/3。业主按工资比例为工人交捐,是资本家对必要劳动的直接扣除。政府财政补贴则是从增税开支的,而税又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由此可以看出,垄断资产阶级自鸣得意、大肆宣扬的社会福利,既不是出自个人资本家,也不是出自资产阶级国家。它的唯一来源,就是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就是雇佣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羊毛出在羊身上。哪里有什么福利呢?说穿了,不过是资本应付工人工资的一种转化形式。即使是这些福利出自工人自己的创造,享受起来也没有那么容易。普通劳动者领取失业救济、养老保险和医疗补贴,有着极为严格的条件:一是在业时本人必须按月交捐,二是必须查明失业原因,三是必须接受就业安排。如果“劳资纠纷"、"擅自离岗"、"行为不端"而失业,或者拒绝接受就业安排,就不得享受津贴或推迟领取津贴。至于在失业期间干零活,也同样为不给津贴提供了借口。1980年,英国一位独腿的油漆工,因为能够爬上四楼帮人油漆,每周12英镑的津贴便被取消。至于申请津贴,更是关卡重重、手续繁多,令人望而生畏。在英国,救济部门每年要出一本长达100多页的《救济人申请须知手册》。毋庸说要接受1500项"生活状况调查",就是弄懂这样一本手册的繁琐规定,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由于感到耻辱,失业工人、残疾工人非到万不得已,绝不会提出申请。即使像瑞典这样号称"高福利社会"的国家,也只有有限的一部分穷人接受经过调查的救济。与其说福利政策是工人的福祉,毋宁说是套在他们脖子上的绳索。英国人帕·泰姆曾在《英国社会政策的由来》一书中指出:福利政策强化了工人"对国家的依赖"。工人拿工资可以自由支配,但是把工资转化为福利就要被政府左右,受到种种苛刻条件和规定的限制。谁要是不在资本的控制和操纵下老老实实地干活、规规矩矩地作奴隶,谁就没法儿活下去。 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不能否认福利政策对两极分化的抑制作用,但毕竟非常有限,充其量只是把握到不致激起穷人造反的程度,而绝不可能阻止两极分化愈演愈烈的趋势。《1999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承认,在美国,对已接近退休年龄的那些人来讲,人均存款数额的差别很大。其中至少10%以上没有任何银行储蓄,30%低于1200美元,而最上层的10%则高于20万美元。1997年,德国有10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大城市中每6个年轻人就有1个靠救济维持最低生活,而富翁的财产则增加了上百倍。尽管如此,西方发达国家还是纷纷削减福利开支。在英国,1979年撒切尔夫人一种理论是“不要让国家来照顾个人,应该让个人来照顾个人"。这位"铁娘子"确是铁腕,一挥手就削减福利开支20亿美元,1980年又来一刀,削减48亿美元。在美国,里根总统也不甘下游,一上台就无情地削减社会项目拨款,仅医疗补助和照顾就削减144亿美元,"公共雇佣计划"则全部报废……而西方的右翼思想库和主流新闻媒体,也跟着起哄,说社会福利导致了懒惰和效率低下。这些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利润率以年均10%-18%的速度增长,而福利支出却下降了21%-31%。请看,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福利政策,这就是垄断资产阶级"不使富人变穷,而使穷人变富"的逻辑!对于资本主义福利政策的真实面目,即使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一些学者也有所觉察。英国的穆·布朗在《尽管有福利国家》一书中说:"尽管实行了一些旨在消除剥夺和不幸的社会改革,但是,受剥夺和不幸依然继续存在”。美国的莱维·巴特拉在《1990年的大萧条》一书中说:当年"专家相信,资本主义制度有一种自动机制能治愈其全部疾病,包括失业问题。今天,相信那个自动机制的人不多了"。说到底,所谓福利政策,只是在资本主义面临危险的时候消解穷人反抗情绪的一种手段。既然危险已经过去,国际垄断资产阶级自然也就不再怎么在乎穷人的情绪。
三、雇员持股不但没有改变股份制的私有性质,而且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剥削。西方的一些资产阶级政客曾说:法人股的增多和股份分散化,表明资本主义公司成了"公共公司",每个公民都成了资本家,资本主义变成了"人民资本主义"。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判断股份制的性质,不能看多少人参了股,而要看参股者掌握了多少股票,控股的股份掌握在什么人手里,企业中劳动者与股东的关系是怎样的,以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是怎样分配的。
在美英日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确是股票漫如飞絮,股民多如牛毛。但是,工人和普通居民手中到底有多少股票呢?请看两组数字:其一是参加"员工持股计划"的数字。美国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10%的职工拥有的股票,仅占全美股票的1‰;日本参与职工持股会的92%的职工拥有的股份,仅占实施员工持股企业股份总额的0.88%。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名曰员工持股,却不许员工直接掌握股票,分红只能记在账上,退休或离职时才能使用,其实与养老保险金毫无二致的“真正帮助职工形成个人财产的",只是极少数。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指出:员工持股"是带有欺骗性质的手法","事实上,即使与他们工资率或年金津贴的百分之一的变动相比,工人们持有几张股票所带来的变化,对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的影响也是微不足道的"。另一个是全国数字。目前美国10%的富裕家庭拥有全部股票的89.3 %,更富的5%的家庭拥有全部股票的83%,最富的1%的家庭则掌握全部股票的63 %。在英国,占成年人口0.5 %的富翁拥有全国股票的70 %,而占全国人口89.8 %的人每年所得红利和利息收入不足830英镑。法国只有7 %的工人、9%的职员拥有少量小额股票,而占10%的最富家庭则拥有全国财富的85 %。一边是人数之少有如一只鸿毛,而股票之多则有如一座大山;一边是人数之多有如一座大山,而股票之少则有如一只鸿毛。把这样判若水火的两类人混为一谈、等量齐观,难道是尊重事实的么?哪里有什么真正的股票分散化?不过是资本主义股份制的一块遮羞布而已。据统计,一个普通工人所持股票仅相当于一两个月的工资,而股息收入也仅仅相当于几天的工资收入。靠这点红利当不成资本家,为了养家糊口,还得在出卖劳动力的路上往来奔波。"天不变,道亦不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天"不变,资本家剥削工人的"道"就永远不会改变。 有人说,工人成为股东,可以参与企业管理。这显然是一种诱惑。所有资本主义企业的董事会都是由资本家和高级职员组成的,个把儿工人进入董事会,只能是一种点缀或陪衬。公司经理要经过大资本家的严格挑选,秉承大股东的意志办事。普通工人想代表工人去当经理,无异于登梯摘月。至于股东大会,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小股东很难参加,参加了也没有决策权。
如果一定要说股份分散化带来了什么变化,就是进一步强化了垄断资本对工人的剥削与控制。股票小额化,使资本家得以从工人身上搜刮消费资金,把工人的一部分工资转化为资本,既可以扩大积累,又可以减少贷款、少支付利息,还让工人一起承担企业的风险;股权分散化,结果是降低了控股的股份比例,垄断寡头只要控制公司百分之几的股票,就可以主宰企业、剥削工人、为所欲为。更为令人发指的是,许多当代资本主义股份制企业特别是股票证券市场,由于被大金融资本所操纵,越来越脱离生产领域,沦为金融寡头疯狂投机、牟取暴利的工具,从而使泡沫成分大于正常经济活动成分,投机赌博因素大于股票正常流通因素。而在股票投机中发了大财的必定是那些操纵股市的大亨,真正吃亏的也囟ㄊ悄切"分散化"的股民。在股市屏幕一闪之间,穷人原本不多的积蓄便化为乌有,这样的悲剧难道我们见得还少吗?工人出钱"帮助"资本家剥削自己,这就是股份分散化的实质,就是用任何花样、任何哗言都无法掩盖的实质。 四、税收调节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分配不公的现状西方发达国家的税收实际,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一方面,累进税率更主要的是对税前的影响,使税前分配差距更大。由于税收的归宿效果,高税率只是限制了进入高税行业的经济活动。而手脚被捆得最紧的,自然是广大雇佣劳动者。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资本收益实行政策优惠,资本家们便趋之若鹜。于是,资本收益以及逃税、漏税等等成了一般收入的主要渠道。这无疑助长了投机资本,使其更具腐朽性。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来说,高税率并未改变既定的收入分配格局,穷人依旧是穷人,富翁依旧是富翁。更进一步的问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真正主人是垄断资本集团。垄断资本集团往往通过各种手段迫使政府在税收优惠方面向它们作出让步。其结果自然是大亨寡头们锦上添花,而广大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者却日见贫寒。 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铁的事实,毋庸置疑地向人们表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的癌症。癌细胞迟早都要扩散,这是任何调节手段都无法阻挡的。要彻底解放社会生产力,就必须另起炉灶--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求是》2001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