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视通监控线怎么连接:从传统后勤向现代后勤的历史跨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7:37:19
来源:国防部 时间:2011年11月26日 8:08    分享:

  在胡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建设现代后勤自2005年至今,已走过6年奋斗历程。我军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导方针,围绕新形势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后勤、怎样建设后勤问题,在保障体制、保障方式、保障手段和后勤管理等主要领域创新发展,找到了一条实现保障力生成模式根本转变之路。

  伟大实践源于指导理论创新。从2003年起,后勤系统在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伟大实践中,集中全军智慧研究提出了中国特色军事后勤变革新思路。2005年初步形成了推动传统后勤向现代后勤转变的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战略构想。2007年,这一战略构想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上升为全党共同意志。两个月后,经胡主席批准,《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纲要》印发全军,明确提出了保障体制向一体化推进,保障方式向社会化拓展,保障手段向信息化迈进,后勤管理向科学化转变的目标任务。

  从此,我军后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现代化建设有了明确的目标指向、战略抓手和实践载体。军队后勤建设,跨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新时代。

  以联合作战体系建设为牵引,保障体制在实现三军联勤的基础上,逐步向一体化推进

  保障体制一体化,就是要打破自成体系、条块分割的格局,将国家、地方与军队力量统筹运用,将战略、战役、战术后勤紧密衔接,着力构建三军一体的后勤指挥体系、结构合理的后勤力量体系、高效顺畅的联勤运行体系,使后勤更好为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20世纪末,随着联合作战成为现代战争的基本形式,对联勤保障提出了紧迫的时代要求,我军开始加快联勤步伐。全军于2000年推开以军区为基础、统供与专供相结合的联勤体制,打破了长期以来三军后勤自成体系、垂直保障的传统格局,初步形成纵横结合、多边协作的矩阵管理模式。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主席亲自决策,于2007年在济南战区实行大联勤体制,实现了联勤机构三军合编、保障实体统管共用、供应保障统一组织、后勤管理分工协作,保障体制向三军一体化目标迈出了新步伐,保障打赢现代化战争的核心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重大军事行动是保障体制的试金石。2005年以来,是我军和平年代动用兵力规模最大、行动样式最多、担负任务最集中的时期。据总参谋部统计,近4年来,我军就先后出动244.4万兵力,组织民兵预备役782万人次,派出飞机6700多架次,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在对重大任务实施联合保障的过程中,联勤体制经受住了一次次新考验——

  汶川特大地震救灾,三军和武警部队14.6万名官兵应急驰援,联合保障任务极其繁重。在统帅部授权下,成都军区统一组织指挥三军保障力量,统一筹划分配三军保障资源,统一归口呈报三军保障需求,始终保持后勤保障顺畅高效,在圆满完成救灾保障任务的同时,初次展现了联勤体制保障联合行动的优越性。

  2010年,玉树和舟曲先后发生特大地震和泥石流灾害,三军部队数万官兵八方驰援,提出了特殊环境下保障联合行动的新课题。依托抗震救灾联合指挥体系和现有联勤体制,我军建立了区域联勤与建制保障相结合、军警民各方保障相结合的保障体制机制,由兰州军区联勤部负责对所有进入灾区的部队实施联合投送、统一编组、集中调配、联勤保障,整个救灾后勤保障指挥高效、行动迅速、责任清晰、运转顺畅,联勤保障的体制优势进一步彰显。

  2008年以来,三军和武警部队先后出动26万多人、200架飞机、102艘舰船,担负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和“中国-亚欧博览会”等重大活动安保警戒任务。我军依托现行统分结合的保障体制,以任务部队建制后勤保障力量为主体、联勤支援和地方保障力量为补充,科学筹划和运用保障资源,全面提高伴随保障和应急保障能力,为任务部队提供了及时有力的保障,再次显现了联勤体制保障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独特优势。

  实践表明,现行联勤体制经过几年的运行,法规制度和运行模式逐步完善,不仅满足了三军部队战备执勤、军事训练和日常生活需要,而且有效保障了执行重大军事任务需要。

  目前,我军正以联合作战体系建设为牵引,以总部和大单位建设为重点,稳步推进保障体制一体化进程。各类保障力量、保障单元、保障要素融合集成,战略、战役、战术后勤保障能力协调发展,各个方向、各种样式的后勤准备相互策应,三军保障力量形成整体。

  随着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我军正向着三军一体化的改革目标稳步前进。

  以军民融合发展为途径,保障方式在依托市场资源办后勤的实践中,加快向社会化拓展

  保障方式社会化,就是要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着力构建更广范围的社会化保障体系、军地一体的战略投送体系、快捷灵敏的后勤动员体系、军民结合的军事物流体系,依托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军队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持续发展的后劲。

  社会化保障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兴起的。2000年,为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我军在驻大中城市的军以上机关和非作战部队,推开以饮食保障、营房保障、商业服务社会化和职工管理制度改革为重点的生活保障社会化,“十五”期间将改革拓展到公务用车、医疗保障、被装筹措、油料保障社会化等7个方面。

  按照胡主席“继续推进军队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社会化”的指示要求,近年来,军队保障社会化开始由驻大中城市的军以上机关和非作战部队扩展到小散远单位,改革范围由生活保障扩展到通用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公务用车、非公务电话通信保障、人才培养、军队文化事业、军人子女教育、军事科研和装备生产维修等10个方面。

  今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十二五”期间军队保障社会化规划》,我军社会化改革进一步拓展到其他保障社会化、多样化军事行动保障社会化、事业单位和职工管理制度改革等多个领域,并展开区域社会化集约保障试点。

  如今,全军有1600多个单位、60多万人饮食保障由社会承担,5200多个营区实行物业管理,1300多个单位的油料供应实行社会化保障,10多万正式职工参加地方医疗保险就医,小远散单位的16万军队人员门急诊由社会医疗机构提供保障,96%的军队被装物资由社会提供。

  11月15日,经过13个昼夜连续航行的海军第十批护航编队,按计划顺利抵达亚丁湾、索马里海域,与刚刚执行完第390批护航任务的第九批护航编队顺利会合。近年来,舰艇赴境外执行护航、联合军演、友好访问、远洋训练和应急救援等多样化军事任务越来越多、距离越来越远,对境外油料给养保障依赖性越来越强。军队后勤系统充分调动军地各方力量,初步探索出一条军队主导、外交配合、公司承办、商业运作的舰艇境外油料给养军民融合式保障新路子。2007年以来,后勤系统已在22个国家和地区,累计为舰艇筹措补给境外油料给养170批次、近6万吨,较好地满足了海军境外军事行动需要。

  从去年以来,总后勤部分别与北京市、上海市、河南省、海南省,中国工程院、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等单位在军民融合式发展相关领域展开战略合作,强势推进,优势互补,军地双赢。

  保障方式向社会化的新拓展,使我军成功地巧借国家经济社会和市场发展的强劲东风,推动军队后勤保障这艘巨舟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不仅有效收缩了保障摊子,减轻了部队“办社会”负担,更重要的是把社会资源融入了军队后勤保障体系,把后勤保障需求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进一步拓宽了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保障路子。

  目前,为适应军民融合发展的新形势,我军正逐步拓展保障方式社会化,努力构建军地一体的战略投送力量,完善寓军于民的物资储备布局,形成军地一体的战场交通设施,建立军民结合的军事物流体系。

  后勤保障方式,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实践中,加快向社会化拓展。

  以系统综合集成为抓手,保障手段在复合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向信息化迈进

  保障手段信息化,就是要坚持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走复合式发展道路,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动部队战斗力和保障力的生成提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后勤保障的主导作用,着力构建复合发展的后勤装备体系、综合集成的信息网络体系、功能完备的保障设施体系,逐步实现后勤保障需求实时可知、保障资源实时可视、保障活动实时可控。

  2005年以来,全军后勤发挥信息技术在系统集成方面的优势,以“一个后勤数据中心,军人保障卡和军事物流两个系统,后勤一体化指挥、后勤业务通用办公和后勤信息服务三个平台”等大型综合型信息系统的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机械化信息化手段的复合发展。

  后勤信息系统建设,成为牵引复合发展的龙头。近年来,在高起点建设总部和大单位后勤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军人保障卡和军事物流信息两个系统,在“人流”“物流”这些现代化核心要素上,加快形成保障力,成为后勤信息系统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

  ——以“人流”为重点的后勤信息系统建设成效显著。2001年,我军以医疗卡、加油卡、购粮卡和工资卡的应用为基础,在北京军区某分部进行集各种保障卡功能于一体的军人保障卡试点,2008年将试点扩大到北京战区三军部队,今年开始在全军推行。该卡通过存储我军人员信息和后勤业务信息,实现了军人供应保障身份确认和持卡发薪、持卡消费、持卡就医等10项功能目标。

  通过信息系统,打通了我军人员保障在各军种和业务部门之间,军队各层级之间,以及军地之间的阻隔,带动了信息标准、法规、安全、网络等方面的建设与融合。北京军区、南京军区某集团军等试点部队,成功实现了军人保障卡的“单轨运行”和“一站式”接转供给关系,一种依卡保障、凭卡管理的新型保障模式基本建立。

  ——以“物流”为重点的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突破。今年9月,担负全军物流基地试点的北京军区某分部,采取中心库带周边后方仓库的模式,成功建立了我军首座集物资采购、组套包装、储存管理、维护保养、分拣配送和技术保障等功能为一体,要素编设科学、运转顺畅高效的新型军事物流基地。目前,该基地不仅业务工作实现了微机自动处理,还建立了军地通用物资保障协调机制,开发了物资采购与地方厂家和供应商的共享数据库,使物资保障效率和效益大幅提高。

  与此同时,全军物流信息系统的后方仓库、战储管理和后勤装备管理3个信息系统先行建设完成,被装、油料、运输、采购、药材等物流分系统建设已经展开,一个基于统一技术体制和集成运行平台,纵贯后勤机关、保障实体、受供部队,横跨军地物流业务主管部门,融合物资保障全要素、全流程的物资保障大系统,正逐步建成。后勤保障设施物联网建设也开始纳入日程,我军物资保障信息化建设,已进入建设发展的快车道。

  持续加强重点国防工程信息化建设,通过对综合保障基地和骨干机场、阵地等战场保障设施的信息化改造和升级,逐步实现了与信息化武器系统的高度融合。推进以军交运输动态监控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总部、军区和交通沿线军代处接入铁路、水路和民航信息网络,基本实现了对地方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的共享,对部分铁路车站、沿海港口、民航机场、运载工具和在运人员物资的动态可视。

  后勤装备建设成为保障力生成的突出亮点。在研制配发第二代后勤装备体系的基础上,按照“顶用、管用、好用”的要求和“统、瘦、新、配”的思路,构建涵盖不同层次和各军兵种的11大类、139种、212型装备的第二代新型后勤装备体系,形成由单兵保障到战略战役支援保障相互衔接的陆军后勤装备系列,在舰艇物资补给、导弹阵地生活保障、生物侦测防护、单兵防护伪装、工程抢修抢建等重大装备系统和后勤保障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建立野战后勤指挥、野战货场物资可视、机动目标跟踪、野战输油管线指挥控制、远程医疗等5个后勤装备信息化系统,信息化装备比例提高7倍以上,机械化过硬、信息化程度更高的第三代后勤装备体系论证预研全面展开。

  在汶川、玉树抗震救灾等重大军事行动中,我军配备的野炊、医疗、野营、净水、淋浴、工程等后勤装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救灾行动的一道独特风景。

  今年11月15日,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圆满完成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访问和医疗服务任务,离开西班牙港驶向哥斯达黎加。这艘配备有217种各类医疗设备和海上救护装备、300张医疗床位的海上移动医院,自2008年交付使用以来先后遂行医疗服务万里行、“和谐使命-2010”和“和谐使命-2011”任务,开创了我海军远海卫勤保障的先河。

  目前,全军正围绕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后勤保障能力,加快保障手段信息化进程,一方面加强网络设施建设维护,强化骨干信息系统运用,搞好数据中心建设和信息资源综合利用,不断提高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水平;一方面加大后勤装备成建制成系统配备运用力度,加强装备配套建设,促进人装结合,充分发挥后勤装备保障效能。数字化卫勤工程、数字化营区、数字化仓库的建设和物资供应、医疗保障及设施设备的智能管控水平也不断提升。

  我军后勤装备滞后于作战装备的状况,已成过去。

  以提高质量效益为核心,后勤管理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加速向科学化转变

  后勤管理科学化,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勤俭建军,着力构建科学民主的后勤决策体系、完善配套的法规和标准体系、严格规范的管理监督体系,努力探索具有我军特色的科学管理模式,做到后勤建设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

  2005年以来,各级后勤坚持把科学管理作为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基础工程来抓,以军事需求为牵引、以规划计划为主导,健全完善政策制度,规范军事经济秩序,不断提高后勤建设和保障的质量效益。

  科学决策为科学管理提供了重要前提。各级后勤广泛运用现代决策方法,完善决策规则和程序,加强军费资源科学统筹,战备建设、人员生活、教育训练、政策制度改革等得到重点保障。持续推进资产管理、行政消耗性费用管理、资金收付与经费预算相分离等改革,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成为自觉行动,军费的投向投量不断优化。

  集供应、消耗、管理于一体的法规和标准制度建设成效显著。我军先后出台了150多部法规规章,制定修改300多项标准制度,深化预算、采购、医疗、住房、保险等政策制度改革,现代后勤的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日益完善。

  后勤管理监督体系进一步健全。战备工程、装备建设、战备储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经费源头管理、工程结算等重大专项审计全面推行,取得直接经济效益193亿元,其中重点项目审计覆盖率达到100%;加强对外有偿服务、物资集中采购等管理,组织一系列清查整顿,军事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保障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各项制度的创新和落实,使军事经济秩序日益形成良性机制。

  基层后勤管理进一步加强。军以下部队经费收支平衡率稳定在95%以上,旅团部队生活费规范化管理达标率达到90%以上,涌现出一大批“红管家”。通过深入开展军队资源节约活动,“十一五”期间全军部队节水2.75亿吨、节电12.9亿度、节油14.6万吨、节煤391万吨,压缩行政消耗性开支10%。

  后勤管理科学化,有效提高了后勤建设的质量效益,大幅提升了部队的供应保障水平。“十一五”以来,官兵工资福利、穿着水平、伙食质量、住用条件等生活待遇有了较大改善:

  ——组织实施军队工资制度改革,调整规范津贴补贴制度,我军干部、士官工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完善军人伤亡、退役医疗保险、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保险等政策制度,保险水平进一步提高。

  ——部队一类区一类灶伙食费标准增长了50%。全军官兵换发了07式军服,军服保障水平跨入世界军队先进行列。

  ——1300多个旅团建立了现代化的公寓住房、士官家属临时来队住房,干部住房基本达标,士官住房达标率为70%。

  ——投入经费93亿元,连续三年实施基层部队后勤综合配套整治,部队营房、用水、用电、取暖、交通、吸氧、医疗和主副食供应等8个急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卫生保健力度加大,从今年9月起,官兵用药由1265种增加到2135种,各种耗材增加到16类702种,覆盖临床在用品种的95%,有18万官兵就近就便医疗……

  今年3月,经胡主席批准,中央军委批转四总部《关于加快推进建设现代营房的意见》,作出了“按照集中部署、集成建设、集约保障、科学管理的思路,加快建设功能完备、安全防护、信息智能、生态节约、军营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营房”的战略部署;

  9月,经胡主席批准,中央军委批转总后勤部《关于深化军队职工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对深化军队事业单位改革、用工定额管理、人事制度改革等作出部署要求,提出要逐步建立与国家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制度相衔接、与军队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新型职工管理制度。

  军队后勤建设的发展理念、管理模式,正经历着新的深刻转变。走投入较少、效益较高之路,集约高效型后勤已初显风采。

  以整体推进为特征,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在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引领下步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去年底,胡主席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提出后,全面建设现代后勤进入了以主题主线思想为指导的加快步伐、整体推进新阶段:

  ——更加注重科学理论对实践的牵引。围绕贯彻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全军后勤紧密联系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实践,采取集中培训、专家辅导和理论研讨等方式,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热潮,取得了重要认识和实践成果。今年9月,“深入贯彻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步伐理论研讨会”,在北京主会场和各地41个分会场同时举行,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和政委刘源全程参加,总后其他领导全体出席,对于贯彻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步伐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统一了认识,取得一整套有价值、有分量的理论成果,得到军委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更加注重试点探索和实践验证。全军后勤坚决贯彻胡主席和军委的决策部署,围绕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面建设现代后勤任务,对《纲要》规定的“四化”和“12个体系”的目标任务进行细化、量化、具体化,明确了4个方面、21类、90项试点任务,安排19个单位分门别类地进行试点。上半年,总部先后组织试点骨干集训、召开试点工作座谈会,并将于今年11月下旬,召开“深入贯彻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步伐工作会议”。先期试点和实践验证的根本目的,是科学回答把一个什么样的后勤带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时代命题。

  ——更加注重常态推进建设机制的构建。按照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的要求,经过试点探索和实践验证,总后勤部研究制定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目标任务框架体系》,提出了从总部、军区(军兵种)、军、师、旅团和营连不同层级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具体责任、质量标准和目标要求。

  从今年年底开始,我军后勤将转入“以落实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目标任务框架体系为抓手,在常态化推进上下功夫见成效”上来,注重构建与“三步走”发展战略同步、与军事政治装备建设协调、常态推进的现代后勤建设新机制。同时,以“四化”机制政策为重点,组织专题研究,促进理论研究向目标任务框架用力聚力、向实践深化转化、向常态化拓展发展,探索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步伐的模式和制度。实践蓬勃发展,未来任重道远。

  如果把“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面建设现代后勤任务”,看作一个完整的历史单元,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关键节点上。节点一头连着过去6年,连着全军后勤对于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坚定而不懈的探索;节点另一头,则是未来的9年,那将是浓墨重彩绘就的历史新篇,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在与信息化后勤更高目标对接的过程中,迎来后勤现代化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