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鸡白凤丸谁发明的:透过斑驳的血渍 窥探耶酥裹尸布之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5:51:13
面对这块裹尸布,虔诚的教徒们眼中常常噙着泪水,口中重复着感恩的祈祷,因为他们笃信,这些都是“神迹”。他们想象着在铺华石处,耶稣被讥讽,受鞭笞,被打得皮开肉绽,血肉模糊,却谢绝了好心的耶路撒冷妇人递上的能让人失去知觉和免除痛苦的酒......

他们就照犹太人殡葬的规矩,把耶稣的身体用细麻布加上香料裹好了。


耶稣在裹尸布上痕迹


《约翰福音》第19章第40节 

面对这块裹尸布,虔诚的教徒们眼中常常噙着泪水,口中重复着感恩的祈祷,因为他们笃信,这些都是“神迹”。他们想象着在铺华石处,耶稣被讥讽,受鞭笞,被打得皮开肉绽,血肉模糊,却谢绝了好心的耶路撒冷妇人递上的能让人失去知觉和免除痛苦的酒,神志清醒地忍受被钉在十字架上的煎熬,任由血迹溢满手掌和脚面,只是平静地等待着死亡。对虔诚的教徒们而言,这块在2000年前用于包裹耶稣遗体的裹尸布,是伟大的救世主替人类承担一切痛苦、折磨和惩罚的记录和证明。 

1978年的一天,三百多万人从世界各地涌向意大利西北部的小城都灵,往日安宁、平和的小城似乎瞬时乱了节奏。但是纷沓杂乱的脚步和随之而来的喧闹却丝毫掩盖不了笼罩在整座城市上空的肃穆。人群聚拢在都灵大教堂前,虔诚等待着,翘首祈盼着……
这样的场面在都灵50年就会经历一次。对很多人而言,都灵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吸引力的来源就是供奉在都灵大教堂里的一块麻布。这块麻布约4米长,1米宽,上面有无数污迹和焦痕。可就是这块麻布,成为千百万基督教信徒心目中不可亵渎的圣物,也成了都灵的镇城之宝。因为虔诚的基督教徒们笃信,这块布曾用来包裹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的尸体。

 早在1578年,耶稣的裹尸布在礼炮齐鸣声中隆重到达都灵,被作为宗教圣物小心保存。每过50年,裹尸布会在教堂的主持下向信徒们展示一次,接受基督教虔诚者的膜拜和赞叹。于是,从公元16世纪起,都灵小城也成为了无数基督教徒心中的圣地。 
透过裹尸布上隐约的印迹和斑驳的血渍,依稀可见一个男人正面和背面的影像。影像上的男人身高1.8米,蓄着长胡,长发垂肩,双手交叉放置于腹部。影像显示他的肋骨受伤,手腕处有被巨钉钉穿的伤痕,还留有血迹。头部前额有血迹和多个被刺伤的小洞,像是被荆棘所伤。全身有一百多处鞭打伤痕。

裹尸布传奇 

传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他的门徒约瑟买通了衙役,取回了他的身体,然后用干净的细麻布裹好,放在新掘的坟墓里,又用磐石封住了墓穴口。3天后,当信徒们去吊唁的时候却发现,墓穴口的大石被移开,耶稣的尸体不见了,只剩下包裹尸体的麻布。
耶稣的信徒们坚信,耶稣复活了。这正如后来的《圣经》所言。这个日子后来成为基督教的重要节日——复活节。据说,耶稣后来还3次向信徒现身。复活节对基督教徒而言,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耶稣复活意味着“战胜死亡”,从此“死”对于信徒已经不再可怕。因为他们死后,灵魂都能得到基督的拯救升入“天堂”,获得“永恒”的生命。如果没有这样的复活,死亡又怎会给人带来平和呢? 

这就是《圣经》中关于耶稣裹尸布来历的神奇故事,但它只是为谜一般的裹尸布开了一个头。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故事。在这些故事里,裹尸布都以巨大的神力,帮助它的信徒摆脱痛苦,获得救赎。 

据说,1955年英国一名遭受着骨髓炎病魔折磨的10岁小女孩Josephine,在别人的帮助下,到达了都灵,并被特许用双手触摸裹尸布。事隔不久,她果真渐渐能够如常人般行走了。 

但令世人惊奇的裹尸布留下的谜题绝不仅于此。在耶稣复活的故事以后,经书上就再也没有提到有关裹尸布的字眼。只在《伪福音书》中略有一些记载,说它珍藏在耶路撒冷。而史书对它下落的记载也零星得近乎吝啬。一直到13世纪初,一个叫克劳里的编年史家写了一本书,其中记载了他本人于1203年在君士坦丁堡看见过一块据说是耶稣的裹尸布的长形亚麻布。这几乎是一千多年来有关裹尸布第一次有迹可查的记载。

   

为什么在13世纪前居然没有任何关于它存在的历史记录,就好像是这样的圣物从来没有在人世出现过?在耶稣蒙难后的一千多年中,这块裹尸布究竟藏在了什么地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同时不断有人质问,这真的是来自古巴勒斯坦的耶稣遗物吗,还是只是一个中世纪的伪造者精心炮制的赝品? 

甚至有人断言,它是赝品无疑,因为这块麻布上有着太多太明显的疑点。怀疑者说,既然尸体是平放在墓穴中的,人像的头发就应该是平平散开的而非现在所见的垂直向下;陈年血迹应该呈黑色,而非现在这样红得好像是有人刻意弄上去的;如果这真的是包裹尸体的尸布,为什么上面的印迹却连一点点因为包裹造成的皱褶扭曲都看不到?为什么布上“耶稣”的轮廓与中世纪法国哥特式绘画中的耶稣形象出奇地吻合,都是身体偏长偏瘦,鼻子比一般人长,手臂长度也不符合正常比例,甚至还留着在当时的以色列被坚决禁止的长发?
“爱德萨之布”就是“裹尸布”?

尽管在经书和史书上“裹尸布”的字眼鲜有出现,但是细心的历史学家还是从字里行间找出了关于真相的只言片语。 

故事的起点在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的墓室。据说,耶稣被一块亚麻布裹起来,埋葬在教堂里。很自然,耶稣的圣徒们会想到保留一些同耶稣有紧密联系的纪念物。但是它上面有个人形,触犯了犹太法,因为这部法案认为同死人相关的任何物品都是不洁净的。为了保护圣物,圣徒们只能把它偷偷地藏了起来。

公元636年起,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开始统治耶路撒冷,极端的宗教政策使得那里的基督教徒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096年,在法国教皇乌尔班二世的呼吁下,信徒们带着宗教的狂热,浩浩荡荡踏上东征之路,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也就此拉开帷幕。3年后,他们攻占了耶路撒冷,并建立了4个基督教王国,位于今天的土耳其境内的爱德萨就是其中之一。在国王阿布贾的统治下,爱德萨成了第一个基督城。各地的基督教徒们纷纷来到这里,开始了平静的新生活。 

相传,国王阿布贾得过一次重病,无论怎么医治都不见起色。众人都一筹莫展,只好去向耶稣求救。结果派去的人带回来一块印有耶稣身体影像的布。没想到,这块布真的奇迹般治好了国王的病。这块神奇的布就被后人称作“爱德萨之布”。 

几个世纪以来,画家们一直不能确定拿撒勒城的耶稣的长相。但自从发现了爱德萨之布,几乎所有的耶稣画像都开始趋于一致。欧洲各处的基督画像大部分作于十六七世纪,似乎都来自爱德萨。

然而好景不长,爱德萨的平静安宁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伊斯兰教军卷土重来,灭了爱德萨王国,基督教徒遭受迫害的历史命运也重新上演。但虔诚的教徒们为了避免他们心目中神圣的“爱德萨之布”落于异教徒手中,将圣布藏进了城墙。

只有基督头像的“曼迪兰”

500年后,阿布贾的时代早已结束,昔日爱德萨王国的中心早已被穆斯林佛塔所主宰。但是即便在伊斯兰教侵入爱德萨后,原有的三百多座基督教堂依然稳稳地屹立着,因为这里曾经出现过一块有基督头部影像的麻布。这块麻布很自然地成为了受基督教徒膜拜的圣物,基督教徒称作“曼迪兰”。曼迪兰的存在,使得这里成为基督教朝圣中心的地位再也无可撼动了。早期拜占庭绘画显示,与“爱德萨之布”不同的是,曼迪兰展示的似乎只有基督的头部而已。在希腊,曼迪兰又被称为“台特迪隆”,字面义为“折四折”。人们发现,将裹尸布折叠四次后,所能见到的就只剩头像了。历史学家猜测,当时人们之所以将曼迪兰“折四折”是因为人们当时认为,如果整个图像都被展示出来,就会成为异教崇拜物。 
但令人意外的是,公元944年8月16日,大审查官乔治向在场人员展示整块布的时候,提到了脸部和上半身。而且有其他证据表明,爱德萨之布中展示了基督的整个身体。从城中经过的一位法国士兵这样描述:“一块布平铺着,可以在上面认出我们的救世主。”并且这位法国十字军战士罗伯特·德·克莱瑞称这块布为“裹尸布”。 
公元1000年左右,一支拜占庭军队击溃了穆斯林人的抵抗力量,径直攻到了城门前。但是这支军队的使命并不在于攻城略地,他们答应放过整座城市,释放穆斯林战俘,并且向他们支付巨额财富。这一切的大度和慷慨,只为了得到一样东西——曼迪兰。 

当取胜的拜占庭军队高举着曼迪兰回到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时,他们受到了最热烈、最隆重的欢迎。一位编年史学家这样记载这件事:“它至少像圣约中的挪亚方舟一样珍贵。当这幅图像在街道之间穿行展示的时候,人们眼中溢出了激动的泪水,口中不断重复着感恩的祈祷。他们相信,这座城市将成为神圣的城市,永远受到保护,不可征服,直到永远。”

圣殿骑士的信仰 

十字军第四次东征改变了君士坦丁堡的命运。1203年,君士坦丁堡陷入了绝境,进攻者闯入王宫,君士坦丁堡被洗劫一空,整座城市被夷为平地, 只剩下一道城墙。而那块神奇的布也悄无声息地失踪了。 

在十字军凯旋所带的战利品中,是否包括印有基督影像的神圣之布呢?我们似乎可以从有关圣十字军殿骑士团的传说中获得一些线索。 

圣殿骑士团是十字军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组织之一。由于这个骑士团曾经获得了大量财富,引起了国王以及主教们的嫉妒和不满。于是谣言四起,圣殿骑士团被指责曾经举行过神像崇拜和秘密仪式。 

圣殿骑士团所有成员都否认了神像崇拜的指控。但在严刑拷问下,一名成员说:“我们崇拜一个人头像,没有金银装饰,但有一脸大胡子,类似圣殿武士。”另一个人供认:“这个头像有4只脚,两只在前,两只在后。”这些含糊的供词指的是曼迪兰吗?人们不得而知。 

虽经受了百般折磨,圣殿骑士也不愿泄漏他们信仰的真正对象。最后的圣殿骑士——雅克·德·莫雷和杰佛里·德·查尼因此被烧死,其中骑士杰佛里·德·查尼是有关裹尸布的历史记载中提及的第一个历史人物。 

就在两位圣殿骑士被烧死后二三十年,裹尸布又在里瑞出现了,并且由一位同样叫杰佛里·德·查尼的法国骑士拥有。虽然不能完全确定他们两人之间一定有亲缘关系,但两个相同的名字使人们不得不做这样的猜测。有一点人们十分肯定:住在里瑞的这个杰佛里·德·查尼并不是来自偏远村庄的默默无闻的骑士。通过婚姻,他同国王和一些公爵建立了关系。他备受尊重,还写过关于骑士精神的著作。在对英法战争中,只有他被授予同法国国旗合葬的荣誉。杰佛里·德·查尼不可能是个伪造者或骗子,他手中的裹尸布应该也不是赝品。那现在的裹尸布与先前有历史记载的爱德萨之布以及曼迪兰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底片上的“底片” 

19世纪末,科学理性思想已经战胜了神秘主义。1898年,都灵大主教终于同意第一批科学家直接对耶稣裹尸布进行考察。为了存档,首先要对其进行拍照。当摄像师赛根多·皮亚在暗室里冲底片时,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他从照片底片的负像中看到了更为逼真的“耶稣”形象。他注意到,感光板上清晰地显示出一幅头部的正片,而不是通常底片的那种黑白颠倒的图像。这就意味着裹尸布上的图像本身是底片图像,即是说,裹尸布上的图像是根据一张照相底片绘制的。在摄影术发明前,谁能绘制出一个照相底版来呢?这一发现使怀疑裹尸布真实性的声音明显低沉了许多,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倾向于证明它的真实性。 

碳-14年代测定的挑战 

1986年,在科学工作者与宗教界人士长达10年的接触和协商后,终于达成协议,科学家被允许用改进了的碳-14年代测量法对“裹尸布”进行分析。取样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进行,并由国际上3个著名的碳-14实验室分别进行测定。每个实验室都得到4个样品,其中只有1个样品是从“裹尸布”上剪裁下来的,其余3个样品为不同时代的对照样品,分别装在编好号的金属盒中,但只有都灵大教堂的大主教和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的考古权威才知道这4个样品中哪一个是从裹尸布上剪裁下来的。 

结果,3个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得出了相当一致的结论:这块“裹尸布”与耶稣毫无关系。因为它的年代在公元1260~1380年的可能性为95%,不早于公元1200年的可能性为100%,也就是说,这块“裹尸布”出现于耶稣遇难的千年之后。 

1988年10月13日,红衣主教在都灵大教堂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存放在都灵大教堂的所谓的“裹尸布”为中古时期的赝品。 

这无异于在说:无论裹尸布具有怎样的神奇,它总是一个赝品——尽管是极为艺术的赝品。这个结论虽然给长达几个世纪裹尸布的真伪之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是显然不是一个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持不同观点的科学家们仍然用不同的证据和方法为他们所坚持的信念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