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三国志天金将化神:欧债危机下的“中国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8:50:12

欧债危机下的“中国现象”

BWCHINESE中文网 2011-11-22 星期二 大 中 小 默认
文章免费订阅 收藏 打印 投稿 评论 ( 共0条 )

推荐阅读

欧债危机何时能了?

  • 欧债危机引发连锁反应
  • IMF推新工具抵欧债危机
  • 换领导人解决不了欧债危机
  • 放大镜下的欧债危机
  • 欧债危机VS经济危机
  • 明富环球:欧债危机的“第一滴血”
  • 欧盟如何应对“欧债危机综合症”?
  • 欧债危机是中国能缓解的么?
  • 欧债危机应对之策取进展
  • 欧债危机遭遇“重重阻碍”

BWCHINESE中文网讯,据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测算,欧洲国家占据全球薪酬最高国家“前三甲”、几乎全覆盖的免费医疗、福利支出平均占政府总支出的50%左右,其中法国高达70%。

德国,被认为欧洲最勤勉的德国人每周上班4天至5天,一天有4.5小时午休和喝咖啡时间,人均年休假173天。德国用于养老金等社会福利的负债高达5万亿欧元。

中国,43岁的甘肃人李代松3年前来北京打工,一双儿女都在老家。上个月施工时摔伤了手臂,除工地上赔偿的一部分外其余800多元都是自己出。他有三盼:农民工看病减负、孩子跟来北京有学上、收入能提高一些好给父母养老。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田德文称,危机暴露出一些国家寅吃卯粮无力负担高福利的弊端,欧洲可能因此进入“去福利化”进程。但这不能否定高福利制度本身的积极意义。欧洲之所以长期保持稳定和经济发展,则是受益于其福利制度。

相比之下,现阶段的中国需要探讨的并非高福利是否可行,而是如何补上历史欠账,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保制度“网”。

近年来,中国社保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养老保险异地转移接续等陆续出台确立,但针对农村人口的户籍改革、就业、培训、社保等制度还有待完善,与此同时,腐败、公款消费屡禁不绝,部分行业的“隐形福利”加重分配不均。

中国的做法要与西方有所区别。一些国家政府高筑债台支撑福利的做法不可取。我们设计制度时应考虑公平、效率、与社会发展阶段兼顾,特别是制度设计决不能嫌贫爱富,不能让普通劳动者出了力却伤了心。

温州“债务危机”表象是高利贷,实质则是实体经济“空心化”。调查发现,出现“空心化”苗头的原因,一是对房地产和放高利贷暴利的渴求,二是做实业和产品艰难,三是“羊群效应”。

浙江一家服饰公司董事长徐政杰表示,几乎没有不搞“多元投资”的,别人炒房或放贷轻松进账千万,你做实业辛辛苦苦才赚人家零头,这种刺激受不了。

欧债危机有一个显著的产业背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欧洲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但大量制造业外迁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经济不振时无力“输血”。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在欧债危机背景下部分地区和行业也“状况频出”,最近的一个例证便是温州大量企业出现“债务危机”。

一些地区实体经济出现的新动向已引起政府重视,国家明确将小微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包括浙江在内的多个地市也出台具体政策扶持小微企业。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之下,一些地区重新出现了企业“回归”实体经济的现象,如浙江东阳市截至今年8月共引进“回归型”项目178个,签约投资总额240亿元。

不论政策还是企业界都要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和预警机制,不能如“温水煮青蛙”直到事态严重才重视。当务之急是梳理和清除影响“中国制造”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改革和调控“挤压”投机性资金在房地产领域的获利空间,防止生产性资本“抽离”实体经济。

责任编辑:Rita Wang

更多 热门讨论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