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三国志怎么升金将:从肝气虚论治精神抑郁症的体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4:18:33
从肝气虚论治精神抑郁症的体会

包祖晓

  精神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病 , 以情绪低落、兴趣降低、快感缺失、思维和运动迟缓、自我评价低、食欲和性欲减退、失眠或多睡为主要临床表现 , 常伴神疲乏力、纳食减少、周身不适等。属中医“郁病”范畴。笔者根据景岳《大宝论》“一身之活者 ,阳气也” , “热为阳 , 寒为阴 , 热能生物 , 寒无生意”的论述 , 认为上述诸症属于阴证 , 为阳气不足之象。而阳气不足的脏腑归属主要在肝 , 即肝气虚是抑郁症的基本病机 , 补肝气法为其治疗的重要方法。运用于临床 , 收效显著。本文试对此作一探讨 , 供同道参考。

1  理论依据

抑郁症多发生于中年女性、内向型性格者 , 以心境低落为主的情感表现是其最早和最常见的一种症状。中医认为 , 情志活动以五脏功能活动为基础 , 而五脏的功能活动又赖于气机的调畅。因为肝属木 , 主疏泄 , 调节气机 , “主元气的萌发 , 为气化发生之始” (《医学衷中参西录》 ) 。故情志活动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 则气机调畅 , 气血和调 , 精神舒畅。若肝脏气虚 , 生发无力 , 疏泄不及 , 则出现郁郁寡欢、焦虑。现代研究表明 , 肝气虚的临床特征以女性、中年、人格特征不稳定、倾向内向或内向居多 , 情绪异常以焦虑、抑郁为主[ 1 ,2 ], 证实了本病与肝气虚的密切关系。

此外 , 抑郁症还出现精力不足、疲乏无力、胸闷、胸痛、胁肋不舒、两目昏花、听力下降、纳差、失眠多梦、女性性感缺失和闭经、男性阳痿等。从中医学角度看 , 肝为“罢极之本” , 在体为筋 ,“肝气衰 , 筋不能动”(《素问·上古天真论》 ) ,出现疲乏、运动迟缓。肝经穿过膈肌 , 分布于胁肋部 , 肝气虚则经络不畅 , 出现胸胁肋满不适 , 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 ,下则两肋月 去满。”肝开窍于目 , 通气于耳 ,“虚则目疏疏无所见 , 耳无所闻” (《素问·脏气法时论》 ) 。肝藏魂 , “肝气虚则梦菌香生草 , 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 (《素问·方盛衰论》 ) , 出现失眠多梦。因胆附着于肝 , 胆汁由肝的余气化生而成 , 故“肝气始衰 , 胆汁始减”(《灵枢·天年》 ) , 不能疏泄水谷则纳食减少、大便不调。如《血证论》说: “木之性主于疏泄 , 食气入胃 , 全赖肝木之气疏泄之而水谷乃化 , 设肝之清阳不升 , 则不能疏泄水谷 , 渗泄中满之证在所难免。”肝经绕阴器 , 气虚则作强不能 , 性欲减退。

2  辨证要点

笔者总结本病的临床特点, 认为抑郁症肝气虚证有以下特征: ①悒悒不乐、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无愉快感为主的情感障碍 , 可伴有焦虑、烦躁; ②精力减退、思考能力下降、神疲乏力、行为懒散为主的思维和运动迟缓; ③腹胀纳呆、面色灰滞萎黄、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 , 伴肝经所过部位出现不适; ④脉象和舌象呈虚寒之象或变化不大。如出现上述种种征象即可运用补肝气法治疗。《诸病源候论》提出的“肝气不足 , 则目不明 , 而胁拘急筋挛 , 不得太息 , 爪甲枯 , 面青 , 善悲恐 , 如人将捕之”及张锡纯提出的“左脉不起”可作辨证时参考。

3  治疗方法

治疗抑郁病肝气虚证 , 笔者宗《内经》提出的“辛补”、“酸泻”、“甘缓”和张仲景提出的“补用酸 , 助用焦苦 , 益用甘味药调之”之大法 , 临床常用滑伯仁的补肝散 (山萸、当归、五味、山药、黄芪、川芎、木瓜、熟地、白术、独活、枣仁) 为基本方。方中以黄芪、山萸、白术补肝气。张锡纯认为黄芪、萸肉为补肝气要药 , 谓:“黄芪性温而升 ,以补肝有同气相求之妙”,“萸肉得木气最厚 , 温补酸收中大具开通之力 , 其性不但补肝而兼能通利气血。”(《医学衷中参西录》 ) 宜重用。用山药补脾肾 , 培补生气之源。因气血互根 , 气少血必虚 , 且肝有体阴用阳的生理特点 , 故用熟地、当归养血 ,枣仁、五味、木瓜酸甘养阴 , 补肝体以助肝用 , 以收阳生阴长、刚柔既济之用。配川芎调血 , 李时珍谓其“升补肝气”。风气通于肝 , 用独活可引药入肝 , 助肝用事。本方辛散配酸收 , 温而不燥 , 补而不腻 , 体现了肝脏的用药特点。然后根据病情进行加减 , 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者加丹皮、地骨皮; 脘腹痞闷、舌苔腻者加香附、菖蒲、苍术; 烦躁、烘热者加黄连、肉桂; 胸胁刺痛、月经色黑有块、舌黯者加郁金、丹参。

4  典型病例

齐某, 女 , 37 岁 , 工人 , 1999年 3 月 30 日初诊。患者 2 年来 , 因工作不顺心 , 情绪低落 , 睡眠不佳 , 他医以舒乐安定、多虑平、逍遥散、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等中西药治疗 , 罔效。近半年来 ,自觉头痛头昏、胸胁憋闷、精力减退、容易疲劳、兴趣淡然 , 不得不请假休息。视其面色憔悴 , 忧郁神情 , 频频太息; 询之胸闷不适 , 烦躁 , 胁腹胀满 , 小溲正常 , 大便时硬时溏; 诊其脉弦细; 察其舌淡苔白腻。诊为抑郁症。投以柴胡疏肝散加味 7剂 , 无明显疗效。仔细分析 , 诸症均显不足之象 ,乃断为肝气虚弱之证 , 改用补肝散加味 , 药用: 黄芪30g , 山萸肉 30g , 白术 20g , 山药 30g , 当归15g , 五味子 10g , 酸枣仁 30g , 川芎 10g , 木瓜10g , 熟地 10g , 独活 6g , 佛手 10g , 黄连 5g , 肉桂3g , 焦三仙各 10g。服药 6 剂后 , 觉精神振奋、夜卧安静、纳食增加。后因腰膝酸软 , 予上方加仙灵脾 15g , 服 15 剂 , 诸症悉除 , 并恢复工作。为巩固疗效 , 嘱其两天服药 1 剂 , 一个月后停药 , 随访 1 年无复发。

        参  考  文  献

[1 ] 陈家旭. 试述肝气虚证的临床特征.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 ; 16 (5) ∶ 13~14

[2 ] 陈家旭. 肝气虚证人格特征探讨. 中国行为医学杂志,1993 ; 2 (1) ∶ 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