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战记诸葛亮刷分:谈悟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2:36:12
闲谈悟性2010-5-13 11:36:00    近日读了两首诗,感受至深。一首是唐代神秀开悟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一首是唐代六祖慧能开悟诗:“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对于禅宗我知之甚少,也不敢多论,仅说说悟性。对于天地万物,就是在科技飞速发达的今天,我们依然无知。我们的思想认识,行为方式,大都来自于经验,来自于对纷繁世事的感悟。这经验和觉悟:有前人的,有自己的,有别人的;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也有不断修正的。而最为主导人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的就是个人悟性的深浅高下,这就如焦大永远不会理解林黛玉,大观园的人都会拿刘姥姥找乐子一样,每个人的感受和悟性是有天壤之别的。    面对茫茫世界,神秀悟到的是既然并非人人都能达到身心皆无的境界,如果能时刻保持自己身心明净,不受外物的污染干扰,也未尝不是修身之道。以“心体清静,体与佛同”而立说。而六祖慧能悟到的却是:若识自性,一悟即可至佛地。只要心生明悟了,吃饭睡觉、行走坐卧,无一非禅。以“觉性本有,烦恼本无”而著称。    一样的禅,两样的悟,怎一个错对能说得清?生活的事往往是这样,一样的事,两样的解,有时还可能多解,从而造成不同的结果和归宿。一个人的对人、对事、对社会的悟性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轨迹。都说发牌的是上帝,打牌的是自己,这悟就是让你在上帝与自我之间架起桥梁,决定你的人生是否心想事成。这其中有智商的因素,更有情商的支撑,但智商和情商却不能代表个人的悟性。现实中,高智商的人作奸犯科、恃强凌弱、骄横野蛮等等,大有人在;高情商的人道德败坏、圆滑世故、阴险狡诈等等,更是不乏其人。所以,高智商和高情商的人,不一定都能深刻领悟到“诗书济世长,勤俭传家远”这样的简单道理。相反,平常百姓往往具有深刻的悟性,“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说的就是这一点。    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理想,而在此过程中,有孤独,有彷徨,有拼搏,有斗争,有挫败,有成功。别人的成果往往让你又羡慕又嫉妒又不服气,你的成功往往让不少人又佩服又冷眼又阻绊。你受不了别人的春风得意、趾高气扬、颐指气使;别人也受不了你的指指点点、刚愎自用和自满自负。如今,我们都在强调个性、自由、价值、理想、抱负,这本是没有错的事情,这也是人类社会永无止境前进的动力所在。而我们往往只注重了个体,却忘了集体;只注重了自己,却忘了他人。人是社会的人,事是社会的事。我们没有必要让张扬的个性生长成“刺”,伤痛着他人,也震疼着自己。我们也没有必要让急功近利生长成“草”,挤走了自己的生活情趣,破坏了他人的生存风景。生活中,要存一颗感悟之心,只有这样,你才会与至真、至善、至美、至爱促膝交谈,永生相伴。    悟性是与一个人的灵魂相生相伴的,灵魂之所以深邃,是因为悟性超越了时空。老子的《道德经》,孙武的《孙子兵法》,无不是悟性在熠熠生辉。悟中有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思索,对社会的理解,更有对生老病死、春荣秋枯、万物相克相生的认知。悟中有“心静自然凉”,悟中有“居安思危”,悟中有“上善若水”;悟中更产生了思想,产生了智慧,产生了真谛。    悟其实也就是哲思。在这个物欲横流、科技发达的时代,更应当潜下心来,退一步,去浮去躁,平心静气悟一悟。借以保持“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朝气,涤荡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修养“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胸怀,阿弥陀佛!

 

奢谈悟性

 

 

一、为什么要谈悟性?

 

    我们如何与环境相互沟通?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我们如何去把握?如何理解并洞察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并运用到物质世界的实践?答案只有一个字:悟。
    环境是我们生存所不可分离的外部条件。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方方面面。但说起生存与发展就离不了竞争,于人而言,这个复杂的环境和竞争激烈的时代需要对对象和环境所具备非凡的智慧。它不仅是外在实力的较量,更是对立面内在智慧的较量。特别是双方实力相当的前提下,智慧的力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从历史、政治、经济各个方面来看无不如此。特别是当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角逐更是激烈,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情况下,人的竞争、国民素质的竞争、民族智慧的竞争更是空前激烈,可以说,竞争已不单是市场的竞争,从某种角度来讲,新时期的人类竞争已从基本的生存环境竞争转向具有决定意义的竞争,就是智慧的竞争。
    这个世界既对立又同一。对两者相互转换的理解,都蕴藏着深刻的智慧。这种有容乃大的气度不是思想上对这个世界的片面理解,而是容纳一切对立的物质,并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把握自己或群体的方,也就是"顺道而行"。这种精神世界的广阔和气度,来源于智慧的深刻程度--悟。悟什么?悟是什么?如何提高悟?如何把它放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就是智慧的重要的精神表现。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相互转化的角度讲,悟也就是一种两者之间相互转化中产生的巨大能量,它同时存在于对两者的把握之中。
    悟什么?为什么要悟?我们要谈的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大多数人而言,当然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但有的根本就不去撞这钟,日子过得实在是浑浑噩噩。撞一天钟,至少我们还与我们的对象至少发生了碰撞,心中尚有目的,尽管这个目的的结果却不一定每人都能达到。但根本不撞钟,就失去了心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没了目标去奋斗。当然,这两种情况都谈不上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如果放任自己的思想随波逐流,我们难免不被这个社会大浪淘沙。因此,是否自觉觉悟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已成为自身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在一片天,同在一个起跑线上,有的如日中天,有的一落千丈,大多数甘于平庸,这大概就是人群中的正态分布吧。可以这样说,这来源于主观的对客体的掌握,来源于个人或组织的悟性等次差异,其实就是智慧的差异。强调悟,就是强调提高悟的层次性、智慧的有效性和创造性,当然更包括智慧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时间上的广延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凡有成就者,对社会和自然的生态和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理解和深刻领悟。大成就取决于大智慧,大智慧取决于高悟性。考察历史朝代更迭、考察科学家的发现、发明,无一不昭示这个规律。我们可以想象瓦特发现蒸汽、牛顿躺在草坪里受落下的苹果启发......可这司空见惯的现象为什么没引起其他人的发现或发明?


二、悟是什么?


    那悟是什么?中国古代的禅宗有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此的种种开示。说到禅总是与禅悟相联系。禅悟是一种知识吗?不是!但知识却离不开禅悟。禅悟是一种哲学吗?不是!它也不是一种我们常规意义上理解的科学。要悟的东西是一直存在于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的那个我们存在的世界本体(暂假名)。禅悟换句话讲,就是对理性和感性的最高表现的领会和意会。这应该说是具有典型的东方文明带体验性的特征。悟或禅悟也不是一种带有神秘性的经验,借此拥有某种超自然的神力。它只是从根本问题着手,不从外在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着手,而是先从彻底认识我们自身内部开始,当认识了自我的时候,也就是同时消失我们现在认为的自我之时,这种对自我重新认识的观念,就是开悟或见性。开悟或见性以后,认识现实世界就重新有了一个开端,将会发现我们与环境的一切,包括我们人类社会自己都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万事万物在价值是同一不二的,在各个层面上都存在着相互间或强或弱的内在联系。它同时认为:理是一切现象背后的、不可加以逻辑分析方法追求的最高绝对同一性的本体。悟就是通过体会和直观地对存在的深刻之理的整体和无以分别的把握。理既然不可分,那么悟也无二致。客观的理与主观的智必须相契合,在契合的瞬间就是"顿悟"。当然,有顿悟就有渐悟。渐悟认为要悟就必须经过累世是修行和学习才能悟出其中的道和理。
有的认为,渐悟时间漫长,修行复杂,失之繁复,认为顿悟是虽然新鲜别致,但简单实用。话虽这样说,但从三世相续的观点来看,这个观点失之偏颇。顿悟从渐悟中来,顿悟其实就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当然从顿悟的表现形式上讲它不主张用逻辑分析的方法追求客观物质世界对象化的知识,但他思辨色彩极为浓厚的思想方法却有着严格的逻辑工具性。它认为,我们搬水运材,吃饭穿衣,进退洒扫,生老病死,都是道的体现,都蕴藏着宇宙的的真理,而无需心外求法。问我们自己,认识我们自己就是悟,本质存在于行为之中,行为也即本。也就是从流得源,从用见体。因此也这样表述,这个世界有着其先验的本质、规则和秩序。每个人、每见事,大至国家、世界、小至集体、个人,都是道的运行结果,悟在这里就是靠直觉去把握事物的规律,从纷繁复杂的现象界中,找到普遍的联系。而外在的力量只能让人迷心逐物失去自己,也就是舍本求末。换句话就是道减器增,越往外就离道越远。悟在这里的结果就是解脱自己,从现象界中解脱但又归于现象界。悟的层次越高、范围越广,就越能清晰照见事物及其运行规律。立地成佛,成就什么佛?其实就是成就悟的智慧,而非大力神通。凡圣之别,就是悟性规模和等次的分别。
    与东方人相比,西方人的认识方式更重"信解",即通过逻辑实证分析去追求对物质世界改造和征服的对象化劳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学。但由于研究者和对象的分离,因此目前全球性的危机等等应该说是对此类认识方式的一种警告。东方的认识则与之有着本质的不同,悟是常用的方式,与西方传统的靠现象的积累来推论本质的线性思维不同,它更重于与对象化理性认识活动相对的直觉和体验,因而与传统的逻辑思维相对立。也因此东方人或中国人不太擅长对物质世界的对象化劳动,更着重于精神世界的探索,并根据与周围环境的某些相似性或相近性来展开推论,因此从现代眼光看来,就失于严谨。同时由于擅长通过现象界在某一瞬间把握事物的本质,从目前西方科技高度发达、物质文明异常先进的今天看来,两种不同方式的认识方式的结合,应该是悟的另一种高级形式并且很有必要。既可以整体把握,又可以具体着手,东西融合,对立同一,完全没有必要厚此薄彼。总之,互补性的特征,正如太极之两仪,两者总要走到一起。东西圣贤也就可以对他们的悟性这样表述为:"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但在反思现代文明的同时,对自己的文明智慧及其产生方式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当然,"目前全人类走向机械文明的趋势是很不容易挽回的。不只是靠打坐,不只是靠宗教,也不是靠现代管理,就能彻底解决。这个时代的根本问题,还必须靠自然科学和人文哲学结合,才能打开一条出路。这个哲学,不是普通的哲学,而是东方涉及生命实证的佛、道两家的学问。""换句话说,也就是需要西方的现代科学,配合东方古老修证之学,结合古今中外人类智慧的共同努力的成果,才能拨云见日"(南怀瑾语)。可见,悟还是一种综合,是人类智慧在不同层面和层次的综合。


三、如何悟?


    说及悟,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是表述一个人的心灵资质状态;二是对世界是否有着直觉和整体的把握。如何悟实际上就是通过启发自身的悟性达到对世界既对立又同一性的思维,达到高度的整体把握状态,并获得认识上和实践上的极大自由。可以说如何悟就是悟同时如何对客体世界、主观世界的一种运用。它涵盖的范围极广,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个人的精神体验,感性的或理性的。
    自然界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奥妙,因此极具思辨能力的中国古代圣贤可以"落叶知秋"并"法于天地阴阳"。人类的进化是器官退化为代价的,远古的人类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天寒地暑、生老病死、自然的一切都在人体得到反映,并得到一种体验性的感知。工具、语言文字的出现,延伸了人类的体力和智力,同时也因此带来了对自然界的远离和对本质体验的远离。随着器械、思想的高度发达,这种机械式的发展观到现代更加深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深刻的分离。远古的人有透视功能,现代的人有X射线,这种器官功能的外化,也是道的体现,并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事物。佛家讲成住坏空,道家讲道减器增,都是一个道理。从树叶的锯齿形态,鲁班发明了锯子。从天空飞翔的鸟,到飞机的出现等等,在自然界的相似性推断中,人不仅从自身更从周围的环境让体能、智能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而且,从生态学的角度,所有的生物都以彼此的存在作为环境的一部分,食物链也好,营养金字塔也好,都是自然真实状态的写照。能级低的生命总是呼朋唤友,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而能级高的生命则是卓尔不群和孤傲冷峻,也能更加相互克制忍让并和睦相处,并遵循严格的生态和行为规则。又联想到世界形成的各类政治、军事集团,从日不落的帝国也好,到某军事组织也好,都可看出了文明出现的堕落征兆。呼朋唤友地对弱小国家或集团地攻击,已经在昭示文明的外衣已不能用来遮丑,这个世界缺乏了秩序。早在这以前自然界就用它的语言在告知人们,反映到人类社会就是缺乏新的秩序。自然生态平衡的失调就是人类社会心态的失调的前兆,难道不能这样认为吗?我们讲悟其实就是从看似毫不相干的芸芸总总的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找到让心灵认识可以赖以的止归。人类社会中悟的方法就更有现实的意义。各种理论都是从不同侧面来推断、描述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辩证唯物主义也好,实用主义也好,可能都是一种人类心态的适应。描述是主要的,但不一定就是按这个逻辑在运行。除涉及物质世界的实践外,精神世界也是非常复杂和难以用语言来描述人类的行为。我们对自然界可以用各种工具进行分析、推断了解,即便是这样的偏颇,但也有走向综合的生态学或物理学中的关于解释世界的理论和模型。但是否可以把我们的精神世界来作相应自然界的划分,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是一个浩瀚无比的巨大的生态系统,为什么不这样认为呢?正因为它巨大,因此任何理论或模型都不可能对这个社会和世界做完全的把握。悟性因此就显得更加非常重要,我们也许不能理会每个环节的物质、能量、信息是如何在时间的度量下流动的,但凭着大量的看似杂乱无章的、紊乱的、潜意识的现象中,找到事物在某个时刻的确定性的东西。语言的表达,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不经意的摆设,一个事物的环境,都是非常有意义和有价值的,那就是通过悟的心境,我们已经能毫无障碍地剥离种种外在的表现,可以毫不犹豫地将那个东西或本体一把手擒来,直接见到事物的本质。社会是个大舞台,而出色的演员就是那些懂得躯体语言的艺术家,那些懂得从看似毫不相干的现象中,搜寻出有价值和意义的信息的各行各业中出类拔萃的人。不管它是知识或者现实中行为,或者是遥远的年代中的谚语,多样化的现代社会更需要综合性的悟性,需要做的就是"在每时每刻的行为中用心去体会或直观这些已先验存在的本质,经常互换角色,设身处地从对象的角度来领悟对象。"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感性生活和理性的学习积累到一定程度,都可以在某一瞬间悟到真理。顿悟其实就是渐悟那一瞬间的结果,而灵感就是悟性之光。阿基米德跳进浴缸发现浮力定律、牛顿在一棵苹果树下悟到万有引力定律,无不是在长期的积累中充分利用灵感悟性的力量。悟的成功就是对那些直接显现本质现象的直接把握。因此,从上述可以大致推出,悟就是一种思维无碍,它容纳了各种对生活现象感性的也好,理性的也好。它之所以具有意义,就是在于进行逻辑分析的同时,全面把握事物的联系,顺应自然的和社会的规律。这就是一种互补性的思维,左脑右脑同时互补交换,既逻辑区分、分析又全面直觉把握,形成联想进行选择。当然,在涉及具体的的方法上,不能绝对化,任何一种存在的事物或现象都有其存在的方式、理由和依据,不能用一种方式去否定另一种方式存在的合理性。除事物本身并与之相联系的事物存在对立和同一外,还存在着相似性和相近性的的关系,这些关系也是悟的方法得以运用的合理性基础。
    关于悟的方法,孔子的"定静安滤得"或禅宗的各种修行方法都给予我们古人的智慧,师古也未必不是一种方式。再说何为"悟"?从说文解字的角度,就是心中有"我",但多数人既做不到心中有我,也做不到心中无我,因此迷茫和困惑,出入两头空。心中有我就是要提高悟性,靠自身的力量而不是他人来指点迷津。心中无我,就是要看到悟是一种具体的和有条件的心灵活动,而不执着于法、执着于一切思维的定势。我们多数人常将生活、事业中的失败归结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归结于现实生活中的障碍。其实,本无应该这样或应该那样的事情在等着我们,我们说悟就是说"怎样的"而不是"为什么的",行为(包括思维的活动)就是一切,悟的意义就在于顺从道,顺从道的规律。
    一个人一生小悟不知多少,大悟也不知有好多次。生活中、工作中真正的"恍然大悟"其实并不多,而真正的过来人不是改造世界的政治伟人,就是科学家或洞察人生智慧的思想家或哲学家或顺天应人、和光同尘的隐士。我们之所以吃饭、穿衣、谋生、立命都是顺道而是道之体现,悟虽然微弱,但同样存在丝毫不爽。小中悟大,大中专深、深彻大悟、大彻大悟,和融和贯通一切人类的智慧、现象的,可以感知和不可感知的世界的人就是成正等正觉的"佛"。在这个高度的悟性上,他完全能摆正自己在思想和实践上的位置,并以开朗乐观的情绪去面对人生,面对众生,在战胜自我的同时饶益众生。

    附注:此文系合成,参考了并引用了几位大德的很多观点和文字,但有的确实记不住名字了,致歉!谅罪!说出来的,都不是。窗外,室外絮絮叨叨,有辱正听,无非私望以字会友,以友辅仁而已,幸大雅君子谅之、教之。


宋丹丹谈悟性: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命运

2010-08-26 16:38:51
  演员宋丹丹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人和人相差最多的是悟性,每一个人的命运实际上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她说,有些人一生中摔一个跟头,他会悟出一个道理,有些人摔一个跟头,他能悟出三个道理,有些人一生摔一溜跟头,一个道理也悟不出来。我觉得我在婚姻上摔过—个跟头,我就悟出很多道理。其中—个道理我现在才明白,我是那么不懂得珍惜。人只有到了—定的年纪,经历过挫折,才知道你错在哪儿,才知道你曾经忽略了什么,才知道你的生命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才知道怎样调整自己性格中的不好的部分,才不会光看着别人的缺点,埋怨别人。每一个人的命运实际上都操控在自己手里,怨不得任何人。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知识。知识会决定你做什么,决定哪些事情你做,哪些事情你不做。  还有—个东西在人的生命中很重要,就是欲望。你对金钱、对名、对性、对友情、对爱、对很多东西都有欲望。这个欲望决定着你想做的程度。每一个人都有习惯,习惯决定你怎么做。这是形成一个人的个性的三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这三个有—个最重要的连接点,它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如果要想改变命运,就要改变自己的性格,要想改变性格,就要改变自己的知识或者欲望,或者习惯。如果你只是去埋怨别人是毫无用处的。改变你自己,才能改变你的命运。

胡坚  谈悟性 对有的人说十句他懂三句,对有的人说三句他想到十句,这就是悟性不同。悟性决定思维能力。悟性是打开思想宝库的金钥匙。悟性好的人,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悟性靠积累。顿悟总是从渐悟而来。知识阅历沉淀多了,思想之土肥沃了,就生长出悟性之花。培育悟性是提升思维能力的必修之课。  

       

书法家严太平谈悟性 运用“比兴”等形象思维的方法,或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弄清了这一事物的本质,认识了某一事物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即是 “悟”。 “悟”在学习书法中是极为重要的方法。  所以提出“悟”,就是告诫学书者一昧地去临摹,一昧地去写是不够的,还要动脑,即“心追”,要心追和手摹结合。“悟”既是“心追”的一部分,而“悟”的范畴比“心追”还要深广。  但是不要把“悟”神秘化。“悟”的目的是为了用,处在不同阶段,水平高低不同的学书者,所“悟”的对象、所“悟”的深度也不同,“心追”是指“悟所致之由”,感觉到的东西并不一定能理解,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悟”就是要搞明白事由,仅仅停留在这一步,只懂得他人的成功之美还不够,还要分析自己书法不美的关键所在,这可以通过比较,“悟”出来,懂得其道理后,就要扩大“悟”的战果,举一反三,解决类似的问题,这就是联系实际。以此指导学习,就能使学习猛进,光“悟”不用,就失去了作用。以上是通过读帖、临帖“悟”出来的,还可以通过学习书法理论,“悟”出道理。真正读懂书论中的某个道理也是一种“悟”。这说明“悟”离不开读书。有些书中的道理学书者也会讲,但他的书法实践活动和他写出的作品却是背道而驰的,这说明读书不深入,或是理论和实践没有结合,实质上还是没有真正搞懂。处在似懂非懂的状况,而自以为很懂了的人,在很多情况下比不懂更糟糕。

  某些现象,可以从不同角度“悟”出更新的道理。张旭观公孙娘舞剑,悟出书理。他可能悟到了几个方面,而你可以从另外的方面去感悟。比如:公孙娘舞剑的美是阴阳协调的结果;是女子身段和舞剑动作的双重美;是动态美;是上个动作和下个运作协调的美;是有行有止的美;是有疾有缓的美。如此等等,还可以联想得更多,你能把这种自然中美的现象及原理和书法结合,解决你书法中的难点就算“悟”出了明堂。当然,若“悟”出前人从未悟过的,以往书法理论从未涉及的重要向题,那就是大彻大悟了。那就对书法有所建树了。当然不要把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当作“悟”,以为冥思苦想三天就能写出盖世之作,那是异想天开。

        灵感实际是“悟”的结果,是长期积累,偶然显现的。当灵感显现时,仿佛眼前格对明亮,症结突然打开,道理尤为清晰,书艺明显改观。在创作过程中出现灵感也是如此,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满意。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之感。须知这捅破窗户纸的容易,是踏破铁鞋换来的。这和有些人一点就明,有些人对其说破唇舌也不明白一样,是与他有无积累、有无体验有关,也与一个人的灵性差异有关。

俞新昌博士:浅谈悟性


2007-03-30 14:54:04         华夏经纬网

    俞新昌博士

 

一、悟性

 

悟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对事物的体会和认知的能力,只是深浅(Degree)的不同。中国传统的哲理(包括医理),是把人的身体和思想看成一体的。俗话说:“心宽体胖”,就是这个道理。西方在文艺复兴  (Renaissance)以前,也是把人的“Body&Mind”视为-一体,但到了中世纪的“Age of Enlightenment”时期,许多哲学家都主张:凡是“Five Senses”  (眼、耳、口、鼻、手)不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都不是真实的。到了工业革命时代(1ndustrialRevolution),所谓内外分离(Body/Mind Split)的论点已为大众普遍接受。今天,从中西医对同样病症的治疗方法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出中西文化的不同。

 

从“纯科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DNA(三十亿组遗传因子)有99.9%是相同的,是因为“悟性”的深浅才把人们的差距拉开,这也就是“三字经”上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悟性的深浅又与每个人“修炼”的程度成正比。

 

从Body的角度来说,人摄取食物后使之产生变化而成为自身的一部分,进而产生人求生所必须的能量,这种现象就是众所周知的“代谢作用”  (Metabolism)。“修炼”之与Mind就像食物经新陈代谢后对身体起到的作用一样,因个人身体的素质而不同。人们因为修炼层次的不同,往往对同一件事情产生截然不同的体会。这点我想用《易经》,上的“震卦”来说明: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君子听到打雷的声音,他知道这是天体的常态,心中无恐惧之感;但他却以此为警惕,做人处事都会“诚惶诚恐,如履薄冰”,这样他才能成大事、立大业。而惶惶不可终日的小人听到雷声,却不知道这是天体运行中的必然现象,则非常恐惧。

 

让我们再从现实生活中的“赚钱”之道来探讨这个论点。孟子日:  “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意思是说:如果不是顺应天理的取得,就是“一筐饭食”,也不能接受;如果是顺应天理地取得,就像舜承续尧的“天下”,也不过分。

 

悟性不高的人往往是不择手段,弄虚作假地去赚钱;而有悟性的君子则能深深地体会到:世上的“福”有“鸿福”和“清福”两种,“鸿福”虽能光宗耀祖,但却劳心劳神,危机四伏,而且还要敞一些违背自己原则的事(这就是陶渊明在《归去来辞》,中所谓的“心力行役”);而“清福”则能颐养天年、修身养性。所以君子的生财之道是在“鸿福”和“清福”之间,选择一十最适合自己个性的中间点,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去努力,让他的人生既有“落日照大旗,马呜风萧萧”的豪迈,也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洒脱。

 

二、修炼与抉择

 

    人的一生都是在无数的“理性”和“野性”的抉择中渡过。图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明这个论点:

 

人如果不修炼,在日常生活中就经常会被这在理性和野性的抉择中所产生的压力(Stress)搞得惶惶不可终日,而修炼有素的人则能以“怡然自得”的平常心去对待它,从而能趋吉避凶,心情舒畅。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个性”的形成,我们也不难想见,人生在世,要做一个“正人君子”,是一项非常巨大的挑战。据心理学对人脑“长成期”的分析,人脑的长成期为12年,而与人类的DNA有97%左右相同的长臂猿,它脑部的长成期仅为6个月。这个漫长的长成期给我们每一个人留下了所谓“婴儿期五力感”  (Frustration as Infant)的后遗症。人们就是经过修炼才能把这个后遗症对人生的负面影响减至最低。

 

虽然一般人不可能从事“苦行僧”似的修炼,但古人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所以人在世上,若想有一番成就,就必须要多借助于文学、音乐及宗教的熏陶来增益自己的“悟性”,从而达到心灵上的宁静与和谐(Order&Balance)  。

 

孔子说:  “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也就是说“食”和“色”是人们的Instinct。但是有悟性的人就能从更高的层面来认识这个问题,在人生的旅程中做出“顺应天理”的抉择。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食”这个Instinct。民以食为天,人生对“美食”的追求原是无可厚非的事,但贪得无厌、强取豪夺就与“天地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的天理捆违背了。  《易经》中“颐卦”的卦辞也详述了这个论点:

 

颐卦有“食”、  “养”之意。古人说“颐养天年”就是指由于养身得宜而长寿之意。北京的颐和园为清代皇家“颐养”之地,亦取“天地养万物,帝王养德以及天下”的寓意。

 

“颐卦”的卦辞中说“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人舍弃自己“灵龟”般的颐养之道,而对别人“狼吞虎咽”似的“食、养之法”垂涎三尺的话,他在做人处事上就不能趋吉避凶。所以,虽然“民以食为天”,但有悟性的君子则会以“取之有道,知足常乐”的心情去对待“食”这个人类的Instinct。

 

相传北宋时的文学大师苏东坡喜食河豚,我们在他的诗词中就能够充分体会到东坡先生已经把“食欲”上升到一种诗情画意的情境之旅。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篙满地芦牙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河豚生长于海,春天入江河上游,此时最为肥美。

 

    再说到“色”,有悟性的人能把因这个Instinct而产生的生理冲动升华为像《诗经·国风篇》中那种两情相悦、白首偕老的至高境界。  《国风篇》中的“关雎”是大家都熟悉的一首歌:

关堆(音居)

关关堆坞,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就是鱼鹰。相传鱼鹰的雄鸟和雌鸟一生相伴,从一而终。

 

中国关于男女爱情的三大名著,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张生,到昆曲名剧《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柳生,再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贾宝玉,都是把“男女之事”提升到了令人向往的“至情”上。小说中的主角都因为“至情”,而能从渺小的“自我”升华到“大我”  (即自身的幸福源自二人世界的“大我”),最终达到愿意为所爱之人牺牲生命的“无我”。所以这三部书能脍炙人口,流芳百世。

 

多年的潜心修炼,能使一个醉心于“食色”的凡夫俗子,成为一个“经百花之林,而无一叶粘身”的达士。

 

结语:

悟性是一种高层次、高境界、清心寡欲、顺应天理的思维方式,人因为悟性的高低,对许多事情的感悟有极大的差异,其最终结果表现在人的行为准则上。

 

《菜根潭》说:  “草色花香,游人赏其真趣;桃开梅谢,达士悟其无常。”达上就是豁达而有悟性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许多人的一生都是在“走马观花”中糊里糊涂地过去的;惟有豁达而悟性高的人,才会去探索宇宙和人生的真谛,从而感悟出“顺应天理”的行为准则。

 

现在让我们从《易经》的“否卦”和“泰卦”来解释“桃开梅谢”这句话。

 

“易经”是以“气”为主,而非以“形”为主,所以“泰卦”的“坤上,乾下”并非乾坤颠倒。乾为“阳气”,而坤为“阴气”。在“泰卦”中,因阳气是向上走的,植物的根茎因阳气而茁壮,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在“否卦”中因阴气是向下的,植物的根茎因阴气的侵袭而凋零,则意味着秋天的降临。这就是“桃开梅谢”的根本原因。

 

有悟性的人了解四季的变化和昼夜的交替,是恒古不变的道理,从而“悟”出了人生的无常。有了这个认知,他在成功的路上,就会秉持那“诚惶诚恐,如履薄冰”的修省之心,能以“平常心”去对待一时的挫折,而使他的成就基业长青。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中有“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诗句,人生数十寒暑,可以“难得糊涂”,但不能一生都活在“走马观花”之中,而悟性就是我们探索人生真谛的明灯!

 

 漫谈悟性、智慧



人生最宝贵的是智慧,有了智慧,万事都能处理妥当,有了超常的智慧,那就更了不起,那就会干大事,而且能取得成就。小子不才,就智慧谈谈自己的浅见。

悟性、智慧是从哪里来的?说起来话就长了。

  根椐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荣格、近代学者的研究,我们先从意识谈起:

  人类的意识有三个层次。即常意识、浅意识、深意识。

意识活动的生理机制,主要在大脑顺叶,无意识活动的生理机制,在大脑的网状结构和丘脑。

近代学者认为:意识不仅是大脑皮质,还包括丘脑、网状结构,内分泌激素、甚至还有心脏等器官。

人的常意识、浅意识、深意识具有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作用。

常意识是心理表层的理性思维活动,它包括人们日常的认知、感知、判断、推理等一系列心理程序。

潜意识是隐藏在心理深层的欲望,心理未成熟时期的刺激和各种欲望、性欲、心理创伤的印痕,即日常生活中的重大刺激往往会透过表层常意识在潜意识中留下痕迹。

元意识是遗传的本能意识,呈现一种极端清醒却毫无思维的状态,这种意识是人类在漫长的生物进化中遗传在头脑中的尚未开发的信息库,它包藏着生物进化史上曾经有过的智慧和能力,是人身真正的“自我”。这种自我的凝聚体,具有突破时空障碍的超常知慧、神通法力(特异功能)。

人类日常生活中的重大刺激往往会透过表层的常意识在潜意识中留下痕迹。可影响潜意识的功能。

而潜意识的印痕,反过来也会强有力地影响着人们表层的心理程序,这可以从梦境、幻觉、灵感、直觉、精神病等心理状态中破译出潜意识的原形。特别是心理未成熟时期的刺激和隐藏的各种人生欲望、性欲、心理创伤等印痕看出。

现在换个子角度用物理学的观点来讲。

人体生命运动的精、气、神,恰好和物理化学运动中的热、力、光三种效应相互对应,它们都是生命运动的存在形式,其中最要主要的是神。人的心理也是有结构的,是一种过程的秩序。

由此可知:意识是生命运动的最高形式,它可以凝聚为一种有着超微结构的高度有序的客体。人的心理系统中的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都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大自然赋予的重要心理功能,其中无意识活动决非无足轻重的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深层意识,具有改造自然和社会的重要潜能。

再换个角度用我们中医角度来讲

心主神明,肝出谋虑,胆主决断,肾出伎巧......这就是说,思维和情感活动是躯体内的脑、五脏六腑相互制约的复杂的生理系统。这当然应属于意识活动,即常意识、潜意识相互影响的活动。

再换个角度用佛学的角度来讲

参禅修练中出现的不良心境、恶劣情绪、各种魔境、幻觉等都是潜意识在作怪。修持就是修炼常意识,具备正念,净化潜意识,清洗自胎儿期以来键入的各种印痕,并通过一定方式,如禅宗的棒喝、参话头开悟,明心见性,其他宗派通过熟读佛经、背诵偈句、默念咒语,反复训练等,将修持的程序编码输入潜意识之中成为正念:诸恶莫作,诸养奉行,积攒资粮,从言行上进一步修持,使潜意识逐步人格化。

人格化了的潜意识,就会出现特异功能,如梦中之身般的脱体而出,具有遥感、透视、预知等超常的人体潜能,但佛法不追求神通,而是求证果的。再进一步修持,进入元意识,即一种极端清醒却毫无思维的心理状态,即佛教唯识学指的阿赖耶识、阿摩罗识。这种元意识是人类在漫长的生物进化中遗传在头脑中的尚未开发的信息库,它包藏着生物进化史上曾经有过的智慧和能力,是人身真正的“自我”。

将意识分成这三种层次,是为了说明意识的功能,人为划分的,实际上并不是那样简单、清晰的,而是我们为了说明问题大概的划分而已。

总之,修证佛法是一项修炼常意识、净化潜意识、开发深层意识的系统功法。

现在我们谈悟性。

佛教说超常的智慧曰般若。般若是梵文的释音。

人类从出生以来,由于生存、生活的需要,对物质的需求产生了贪、嗔、痴,使得常意识装满这些东西,促使大脑皮质日益发达,以至网状结构的范围相对减小,造成深层意识的调节作用减弱,抑制了潜意识,而浅层意识内的贪、嗔、痴占了统治地位,从而迷失了人身真正的“自我”。

禅宗的那些棒喝、机锋、参话头、公案......就是想通过猛烈刺激,冲击到潜意识中,令你醒悟,即开悟,达至明心见性的目的,认识那原有的“自我”。然后在日常生活修持、使得常意识中的贪、嗔、痴减少,或是“空”了,在修持中装有正见,使潜意识恢复作用,产生“般若”。因此说,开悟仅仅是悟性的起启,第一步。

但只明白了这个道理,不等于成佛了。佛教认为必须有坚强的毅力,通过刻苦有修持、才能够照见元意识,即呈现那种极端清醒却毫无思维的状态,方可达到佛的果位。

我们不谈成佛的事,此文的中心是讲智慧。

智慧是从哪里来的?从脑子里来的,确切地讲是从意识中来的。前面讲过意识分浅意识、下意识、潜意识(意识的分类很多,各个学科有详细分类),我们现在为了阐述分明,只分常意识、潜意识的关系来讲。

潜意识里有心理未成熟时期的刺激和隐藏的各种人生欲望、性欲、心理创伤等印痕、还有人类数百万年来的遗传基因层次的信息,囊括了人类生存最重要的本能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与宇宙法则。

常意识、潜意识之间的关系,是互通互联、互相促进、而又互相监督的关系。一个人的智慧大小,智商高低,主要是由常意识与潜意识关系来决定的。

我们人类从娘胎里诞生起,潜意识就开始形成,含有父母的基因(秉承的性格、长相、习性、行为、体能等),出生后又受父母、家庭、学校的教诲、环境的影响,通过浅意识的认知,就会在潜意识里汇集沉淀储存起来,成为你对客观环境的认知、判断、做出的决定、适应的能力,也就是智慧的适应能力。

根据维也纳大学康士坦丁博士估算,人类的脑神经细胞数量约有一千五百亿个,脑神经细胞受到外部的刺激,会长出芽,再长成枝(神经元),与其它脑细胞结合并相互联络,促使联络网的发达,开启了信息电路,对客观环境的认知、判断、适应能力就会提高,也就是说智慧就会增长。

这样看来,个人的秉性、经历的不同,能决定智慧的大小。人与人之间的智慧就有了大小的差异之别。

据康士坦丁博士讲:人类有95%以上的神经元处于未使用状态,这些沉睡的神经元如果能够被唤醒,几乎人人都可以变成“超人”。

这样看来,我们要想有大的智慧,想做超人。那就得想办法唤醒这些沉睡的神经元,也就是说要通过修持,促进浅意识对潜意识渗透能力,开发出智慧来。因此对潜意识要有正确的认知。
  潜意识的特征,截至现在研究的有:

潜意识含有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个人的,荣格称之为情结的、具有情绪色彩的的观念群,如恋父清洁、性爱情结、权力情结、金钱情结或其他类型的情结,以及遗传的家族的情结:集体的,是指人类在以往历史演化进程中的集体经验,人类共有的,如眼睛和耳朵对环境的光、声的敏捷反应。

潜意识有那些特征、

一、潜意识具有记忆、储蓄的功能。可以储存出生以来所有的认知和思想感情。

  提示:多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包括读书,学习技艺......

二、具有自动排列组合分类的功能。将其储存的事物进行自动的重新排列组合、分类,以随时应付各种需要。

提示:一个时期集中精力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以便加深组合分类的功能。

三、能量巨大:博恩?崔西说:潜意识是常意识力量的3万倍以上。

提示:多复习、想办法增加刺激性,突破潜意识的力量。
.  四、最喜欢带感情色彩的信息。易受图像刺激。

提示:投其所好,将文章内容尽量写得形象化、或是编成顺口溜、或列表、制公式、画图、.....

五、追求满足的、享受的、幸福的生活。

  提示:顺其性,多做与此追求的事,满足要求,

六、潜意识具有反作用,遇到它不喜欢的事物,反作用于人的身体影响记忆,可做出相反或莫明其妙的举动。

七、提示:不做它不喜欢的事。

七、潜意识须由特定的情景或特定的意识指令才可唤醒。

提示:多给它个指令,或多刺激,或多让触景生情。

八、潜意识有直接支配人行为的功能。如骑自行车习惯性蹬脚踏......有的学者称下意识的动作。

  提示:这是集体潜意识的功能,习惯成自然,习惯久了也会变成下意识的活动。

九、是非不分,真来直去。

提示:诸恶不做,不输入不健康、坏的信号。

十、潜意识具有自动解决问题的思维功能。

提示:如遇到难题,一时解决不了,暂时停下来做别的事。给它一个积累、调理的时间,突然有一天,就会有问题答案的线索,甚至完整的答案从你脑中跳出来了。

十一、潜意识有快速习惯反应能力,如母亲对婴儿的某些直感,也是长时间和婴儿生活在一起的习惯潜意识的直接反映。

  提示:多参加社会活动,文艺活动、音乐会演、友情盟谊、宣誓......触景生情,培育快速习惯反应能力。

十二、有自我保护的功能,如飞来石子,不由自主的闭目,或躲避。这是集体潜意识的功能。

提示:习武练功,加深自我保护的能力。

十三、潜意识可通过做梦释放。

提示:不影响身体健康的睡眠,做梦是好事,特别是多日没想过的事,突然梦出,其中可能含有信息,须仔细分析,说不定在暗示,帮你解决问题哩。
  十四、凡事要有信心,信心是心灵最有力的触媒。当信心结合了思想时,潜意识立即受其悸动,转化为精神上的对等力量。

提示:信心、爱和性的情愫,是所有正面情绪中最有力的,当三者融合为一体时,可以达到立即“显化”思想的效果,并且直达潜意识。
  十五、放松时,最容易进入潜意识。

提示:选择参禅的方式、暗室黩想、练气功、摸太极拳......

         .......

如何开发潜意识

为了潜意识储蓄功能更加有效率,可采取一些辅助手段帮助储存。如将资料画图、列表、制公式、照成像片、整理成系统文字的输入,增加记忆功能......

总之,要建立看得见的信息资料库——分类保存图书、剪报、笔记、日记、现代的电脑软盘等等,以便协助潜意识为我们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要训练对潜意识的控制能力,使它为我们服务,而不让它把我们导向失败,要不断地输入新的有利于积极成功的信息资料,使积极成功心态占据统治地位。如多下指令:“我会成功,一定能成功!”让它接受,开始执行。

常意识与潜意识的不同。
  常意识是可以进行推理、可以作出选择的。而潜意识是不受控制的,例如心脏的跳动,呼吸等。潜意识就如同土壤,常意识好比是种子。不良的种子,消极的、破坏性的思想只能长出灾难的果实。

潜意识是非人格化的,没有选择性,什么都接受的。好的坏的都接受,成事是它;坏事也是它。因此,有意识的选择,如好的欲望、好的道德观、慈善事业为前提,变为人格化。

因此,余在潜意识的各个特征后面,加注“提示”,意在针对特征,对症下药。可谓至关重要。

个人体会

余是学佛的,故要从佛学这个角度,结合上述理论谈悟性、智慧。

若想有超过一般人、有创新的智慧,须有悟性。谈悟性得讲意识:常意识与潜意识的活动。佛教经典著作很多篇幅讲悟性、般若(智慧),因此,学佛是增长智慧最佳选择。因咱是医生,故要结合医生的角度谈起: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以佛教的六度做为增加智慧的资粮。六度:即一布施、二持戒(不杀生、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三忍辱、四精进、五参禅、六般若.
你如果做不到素食、禁酒,不愿学佛。可以将此六度的精神,选其要点做为为人处世的原则,来指导生活,也会获得成就,像孙思邈、巢元方、张景岳做个名医大家,如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等居士成为名流才子,也不枉来世做人一场。

二、拒绝邪念,祛除贪、嗔、痴,诸如嫉妒、执著、傲慢、怨恨、吝啬、贪欲、非人难等邪念。这在佛经里谓四空(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空身”,是修行的第一步,所谓“空身”是说人的身体是父母所生,具有父母的信息,或多或少含有贪、嗔、痴,通过修行就可祛除这些遗传的劣根。

三、广泛吸收知识。博读书,多复习、好书要精读,勤于思考,多做笔记;学习各种技艺,勤学苦练,力争将其所获的知识穿透到深意识里面。

四、对各种知识不执着,要放下。遇到不同的见解,要虚心,一定要听完,弄清梦,以空的状态接纳。方能做到“空心”。不要听了一半就批驳——那只能说明你无知、固执,更不可攻其一点否定其余——那只能暴露出你在争名、出风头,尤其是对名人的言论,显明你野心不小。要做到好得收纳,坏的抛弃。

五、遇到专题难以解决时,多复习有关资料,或集中补充这方面的知识,渗透到潜意识,促使反应。

六、积级参加社会活动,经多识广,扩展思路,可以触景生情、触类旁通,由此及彼,有益于帮助今后解决难题。

七、选择最佳方式,如参禅、静室默想......



余在医学上遇到疑难杂症时,除注意上述那些提示外,还经常打坐参禅。

具体做法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默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以便达到净心。

 双腿、或单腿打坐(余觉得坐禅后很快就能入静。多年来已成了习惯,一日不坐,身体就觉得不舒适)

 一、缓和身心 消除紧张——身心随着意念放松。

 二、专注不移 一心一意——集中思想,不要三心二意。

 三、摆脱杂念 头脑休息——以便轻松地进入静的状态。

 四、一心观想 坚强意志——一心思想难题。坚持下去。

 五、感觉敏锐 思绪空明——思维活跃。联系有关难题的资料,

              找到问题的关键。

  六、无限可能 创意无限——根据问题难点的关键,再去找有

               关的资料,或是访问病人详细了解得病因,往往能得到解决。即便解决不了,过一段时间也会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做为资料贮存起来,以便将来有朝一日应用。

  余的那篇《杂病纲要》,最初读《内经》时,认为五脏六腑的所主所生所辖是中医的核心,便记载下来,从那时起,凡是见到有关五脏六腑的论著也收集在一起,并且结合五体、五官九窍画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图画挂在墙头上,经常观看。后学《易》,再看《内经》,重读“邪之所奏正气必虚”时忽然开悟:那么扶持正气必能抵御邪气,调整五脏六腑就能祛除邪气,于是用这一思想,围绕五脏六腑所主所生所辖,写出了《医法心要》。

  一日打坐下来,潜意识突然提示:“杂病至今无纲,何不从《医法心要》里摘出个纲要?”突然大悟,急忙动笔——生怕丢了这个念头,这瞬间来的提示,如不抓紧就会忘掉。写得中间又联想到公式表示,就一鼓作气地写完了《杂病纲要》,完成后并不觉得劳累,仿佛了结了一件心头的大事,完成了潜意识给予的任务,感到无比地轻松、愉快。后来此稿得到学术界的好评,被收载在《中国纪录年鉴》内。

  好多疑难杂症,或参禅、或读书,或参加社会活动,触类旁通有所悟治好的,连自己感到惊讶,仔细一想,原来这是潜意识的功劳。啊!?医学本来就是“易“学嘛。

以上所言,荒谬之处,望高明指教。







[ 此贴被陈有唐在2009-12-21 11:5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