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主1技能还是2技能:600个文学典故(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43:01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600个文学典故(二)


的。正是这些寻常不过的“儿嬉”,过后大抵都忘掉了。然而一经诗人的筛选、提炼,仿如从沙里淘出精金,晶光夺目,立即勾起了人们美好的回忆,陶醉于儿时的温馨旧梦之中。于是,“青梅竹马”化为成语,不胫而走,一直流传至今。

诗歌 第四章(7)
“竹马”,就是将竹竿当作马骑,小孩常玩的一种游戏。“青梅”,即刚从园中折来的青梅花枝。“青梅竹马”就用来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一起玩耍的样子。
  魏巍在《东方》提到:“那少年时期的青梅竹马,在他的心灵里留下了多少难忘的记忆呀!”
  长干行
  长干行,乐府旧题《杂曲歌辞》调名,原为长江下游一带民歌,其源出于《清商西曲》,内容多写船家妇女的生活,崔颢也以绝句形式写过四首《长干行》。长干,地名,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南,古时有长干里,其地靠近长江。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古稀
  典出杜甫《曲江二首》: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诗人杜甫老年时穷困潦倒,生活窘迫,每天只能依靠典当东西来饮酒,不能自制,诗人竟生起自己的气,想到自己这个样子,到这个年龄还不死去。
  古稀,指人活到七十岁。古代时人的寿命非常短,多数人活不到七十岁,所以人活到七十岁就很少见,就是古来稀了。后来“古稀”一语就指七十岁。
  宋朝赵令时在《侯鯹录》中引用苏轼诗:“令阁方当而立岁,贤夫已过古稀年。”
  杜甫诗风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诗歌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他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地位。
  ■ 弄潮儿
  典出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李益,字君虞,姑臧(今甘肃省武陵县)人。大历进士,曾任郑县尉,又为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唐宪宗闻其诗名,任其为秘书少监,官至礼部尚书。
  他在诗坛上极负盛名,由于亲身的体验,边塞生活的抒写成为他诗歌中突出的题材。在形式运用上,尤长七言绝句,他善于从乐府民歌里吸取其生动活泼的精神,用凝练精美的语言,塑造出鲜明无比的形象。和谐而激昂的节奏,最富于音乐美,所以在当时就成为流传最广的乐府歌辞。
  《江南曲》是乐府民歌中的旧题,是一首闺怨诗,诗人以白描的手法传出了一位商人妇的口吻和心声。诗的前两句“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是说妇人当年为了贪图富贵,嫁给了一个有钱的商人。商人爱钱忙着做生意,没有机会陪伴妻子。这是一件可悲、可叹的事情,可是又无可奈何,凭空感伤而已。“嫁与弄潮儿”,既是痴语、天真语,也是苦语、无奈语。这位少妇也不是真想改嫁,这里用了“早知”二字,只是在极度苦闷之中自伤身世,思前想后,悔不当初罢了。

诗歌 第四章(8)
弄潮,是指江河湖水暴涨时人们在水中戏水竞渡。“弄潮儿”本指每天与风浪搏斗的水手,或在风浪中戏水的年轻人。宋朝潘阆《酒泉子》中用到:“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后来“弄潮儿”就指勇于投身时代潮流的革命者。
  鲁迅在《三闲集》中写道:“浊浪在拍岸,站在山岗上者和飞沫不相干,弄潮儿则于涛头且不介意。”
  ■ 墙头马上
  典出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白居易,字乐天,祖籍太原,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唐德宗贞元十六年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
  白居易的诗词语言通俗,深入浅出,平易自然,不露雕琢痕迹。其诗刻画人物,形象鲜明,以情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井底引银瓶》是一首遭受封建礼教欺压迫害女子的怨歌,前三句的两个比喻总概了全诗意旨,瓶沉簪折正是女子遭遗弃命运的写照。次三句写女子年少时的美貌殊姿,以相识之前的欢悦对比相识后四句横遭不幸的痛苦。再下以身相许,决然私奔的过程,表现了痴情女子的天真和纯洁及为情所动的真实形态。以后五句接着叙述私奔带来的屈辱和痛苦。“聘则为妻奔是妾”没有经过礼法嘉许的结合,即使相爱情深也不能得人认可。女子愤然出走,然而天地茫茫,已经无处可归。诗末两句凄凉悱恻,是对后世痴情女子的警策,也是女子自身屈辱悲愤的呐喊。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后来演变成成语“墙头马上”指男,女相互爱慕,一见钟情。
  元代白朴杂剧《墙头马上》的戏剧内容就是取材于白居易的这首诗。
  ■ 擒贼擒王
  典出杜甫《前出塞九首》之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以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凌,其在多杀伤。
  这首《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大将军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故事,诗人杜甫通过这首诗来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为有名的一篇。诗的前四句,很像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诗歌 第四章(9)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
  后来“擒贼擒王”指擒拿敌军首领,使敌军彻底瓦解的谋略。现在人们多用来比喻做事先要抓关键,抓住要害。
  边塞诗
  边塞,边疆地区的要塞,这里多战事,边塞的战事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也就是现在说的战争题材。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自身亲历的见闻来写作,描写边塞风景、军旅生活及惨烈的战争场面;另一些诗人则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诗人创作的边塞诗包括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 呕心沥血
  典出韩愈《归彭城》: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上言陈尧舜,下言引龙夔。言词多感激,文字少葳蕤。一读已自怪,再寻良自疑。诗中“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两句意思是说挖出心肝当纸,滴出血写文章,韩愈是想通过文章来奉劝那些当政者不要再兴兵黩武,要关心民间疾苦。
  唐朝诗人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载:唐朝诗人李贺外出经常骑驴,常在驴背上吟诗。每得佳句,即写下来投入书僮背的书囊中。晚上回家整理,他母亲见囊中写书很多,很心疼地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
  “呕心沥血”一语,由上边两个典故拼合而成。后来就用“呕心沥血”指在文艺创作中或者从事某项事业时费尽心血。
  臧克家在《老舍永在》中写道:“呕心沥血,讴歌社会主义。”
  ■ 萍水相逢
  典出王勃《滕王阁序》: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逃,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王勃,初唐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因为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所以王勃行为相当浪漫,招来不少祸事,其遭遇也相当悲惨。《滕王阁序》作为一篇赠序文,借登高之机感怀时事,慨叹身世,是富于时代精神和个人特点的真情流露。王勃一生虽连遭挫折,不免产生人生无常、命运偃蹇的怨叹,但文中更多的是表达作者的抱负和自强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这正是文章的动人之处。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诗歌 第四章(10)
在文中,作者说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偶尔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怀念着君王的宫门,但却不被召见,什么时候才能够去侍奉君王呢?几句话,抒发了诗人自伤身世,怀才不遇的感慨。
  萍,浮萍,形容漂浮不定。“萍水相逢”是指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清朝沈复在《浮生六记?浪游记快》中提到:“此生平第二知心交也,系萍水相逢,聚首无多日耳。”
  《滕王阁序》的写作趣话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记载: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人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缯。又《唐摭言》卷五载: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周公意属于婿盂学土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日:“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在理解写作背景的同时,也知晓宴会主人对人才的赏识。
  ■ 蜻蜓点水
  典出杜甫《曲江二首》: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春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唐肃宗李亨时期,杜甫当上八品言官“左拾遗”,后因帮一个不该问罪的大臣说话,而被皇帝疏远,他心情很苦闷,就到曲江边赏春散心。但见早春二月,春光明媚,蝴蝶翻飞,蜻蜓戏水,一派生机。优美的春景,也使苦闷的诗人顿觉春光的美好,尽情赏春,忘却了烦恼。
  “蜻蜓点水款款飞”是指蜻蜓在水面飞行时用尾部轻触水面的动作,一掠即过。后来人们就用“蜻蜓点水”比喻做事、学习肤浅不深入。
  郭小川在《沉痛的教训》中写道:“下乡只是蜻蜓点水似的,还要带白馒头。”
  田园诗
  唐朝开国之后,由于政治统一,政府奖励生产,生产力发展很快,几十年间,社会经济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文人士大夫的物质生活优裕,游山玩水,饱览名胜成为时尚。另外当时佛道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及返璞归真的追求和佛家禅宗的净心明性的境界,又为诗人提供了文化及审美的心理准备。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的纯朴自然一致,于是便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诗歌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开始于晋代的陶渊明与谢灵运,陶诗多咏田园,谢诗多写山水,各有突出成就,对后世诗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也给盛唐以来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于是唐朝诗人中有一部分诗人选择了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创作诗歌,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的诗作也便兴盛起来,诗人们以诗歌赞祖国山川壮丽抒发壮志豪情,赞美田园闲适恬静,表现社会和平安定。
  ■ 一手遮天
  典出曹邺《读李斯传》:一车致三毂,本图行地速。不知驾驭难,举足成颠覆。欺暗尚不然,欺明当自戮。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不见三尺坟,云阳草空绿。曹邺,字邺之,桂州阳朔县人。晚唐重要诗人,以五言古诗著称。在京城应考十年,九次落第,最后由于其《四怨三愁五情诗》一诗为中书舍人韦悫赏识,荐于礼部侍郎裴休,终于在大中四年进士及第,时年约四十岁。授天平节度使推官,后迁升太常博士、祠部郎中、洋州刺史,于吏部郎中任内辞官南归,死后葬于桂林。

诗歌 第四章(11)
人们将诗中“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这两句后来演变成成语“一手遮天”,形容专权蛮横,欺上瞒下,使老百姓难见天日。
  明朝张岱在《马士英、阮大铖传》中用到:“弦光好酒喜肉,日导以荒淫,毫不省外事,而士英一手遮天,靡所不为矣。”
  ■ 落花流水
  典出李群玉《奉和张舍人送秦炼师归岑公山》:仙翁归卧翠微岑,一夜西风月峡深。松径定知芳草合,玉书应念素尘侵。闲云不系东西影,野鹤宁知去住心。兰浦苍苍春欲暮,落花流水怨离琴。李群玉,字文山,澧州澧阳县(今湖南澧县)人。李群玉是晚唐诗人中很有特点的一个。《唐才子传》称他“清才旷逸,不乐仕进,专以吟咏自适。诗笔遒丽,文体丰妍。好吹笙,美翰墨,如王谢子弟,别有一种风流”。又有人说他心甘淡泊,不图虚名。
  在这首诗里,作者描写了岑公山美丽的暮春风景,就有一些清新古雅之风。最后一句的“落花流水”一词,是形容残春的景象。后来人们用来比喻事物衰败零落,或者遭受惨败的局面。
  五代李煜《浪淘沙》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以山水田园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赞美高山大河,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这些诗歌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唐代社会生活以及唐代士人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的窗口。另外,由于唐代取士较为重视声名,一部分直接求仕困难的知识分子往往由隐而仕,走所谓的“终南捷径”。他们在隐居生活中,常常临水登山抒怀寄傲,游园写景乐隐怡闲。又加之唐初佛道盛行,文人们或隐遁山水虔诚向佛,或游历山川求仙访道,有更多机会接触自然,因而在盛唐时代产生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篇,并形成了一个影响很大的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
  ■ 人面桃花
  典出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唐朝博陵(郡治在今河北省定县)人,字殷功,贞元进士。崔护的这首七言绝句,字面简单,语言率真自然,明白流畅,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世人传诵,经久不衰,且“人面桃花”已被广为引做典故和成语使用。
  说到这首小诗,还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唐诗纪事》和《本事诗》对此都有所记载。故事说的是有一年,崔护独自出来游玩,见到一户人家,就敲门进去求水喝。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听过崔护的请求后,就端出一碗水递给了崔护,崔护被女子的美丽所吸引,久久不愿离去。第二年,他又来到这家门前,希望能再次看见这位美丽的女子,可是,当他一打听,这家人已经搬走了,于是惆怅不已,崔护就在门上题了这首诗。
  人面,指那位姑娘。桃花盛开,像姑娘在桃花中展开笑颜。“人面桃花”就指貌美又多情的姑娘。后来又指非常爱慕但又不能相见的女子,以及由此产生的惆怅心情。书包网 www.bookbao.com

诗歌 第四章(12)
宋朝柳永在《满朝欢》中用到:“人面桃花,未知何处,但掩朱扉悄悄。”
  ■ 杀风景
  典出李商隐《义山杂纂?煞风景》:看花泪下,苔上铺席,斫却杨柳,石笋系马,月下把火,清泉濯足,花上晒裈,背山起楼,烧琴煮鹤,对花啜茶,松下喝道。妓宴说俗事,花下养鸡鸭。作者认为这些都是当时煞风景让人扫兴的事情,破坏环境,破坏气氛,让人扫兴。
  “煞风景”又叫做“杀风景”,人们用它来形容破坏气氛或景致,让人败兴。
  宋朝楼钥在《次韵沉使君怀浮图梅花》中提到:“毋庸高牙煞风景,为著佳句增孤妍。”
  《义山杂纂》简介
  本书包括从唐到清七名作者的八篇名作。这些作品“皆集俚俗常谈鄙事”,“穿世务之幽隐”,“不特聊资笑嘘而已”。也就是说,这是一些语言俚俗幽默、风格独具的古代语录体小品。作品所反映的是从唐朝到清朝的社会风情,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认识那个时代有关世道人心的多方面线索,特别是创造了一些诸如“煞风景”之内的颇有生命力的语汇,使得这些作品到今天仍值得一读。八篇作品是:义山杂纂(唐?李商隐撰)、杂纂续(宋?王君玉撰)、杂纂二续(宋?苏轼撰)、杂纂三续(明?黄允交撰)、杂纂新续(清?韦光黻撰)、广杂纂(清?顾禄撰)、纂得确(清?石成金撰)、纂得确二集(清?石成金撰)。
  ■ 山雨欲来
  典出许浑《咸阳城东楼》: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诗中描述了诗人登上城楼,放眼万里,愁云笼罩,乌云开始从皤溪上起来,太阳从西城外的慈福寺阁后沉落下去。这说明时间已是傍晚,而且开始显出了雨意。下句“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全诗的警句,周围的群山越来越模糊,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狂风大作,席卷城楼内外。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却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山城暴雨即将来临时的情景,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山雨欲来风满楼”是指暴雨到来前狂风满楼的景象,后来人们就将这句诗总结成了成语“山雨欲来”,用来比喻重大事变前的紧张气氛或迹象。
  高旅在《玉叶冠》写道:“竟使清除韦后,李旦即位,立了太子之后的京城,似乎人心浮动,又逐渐发展成山雨欲来之势。”
  ■ 石破天惊
  典出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诗人李贺在这首诗里赞美了李凭弹奏箜篌声音的绝妙,就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在诗中用来形容箜篌的声音高亢激越,竟把女娲补好的天都惊破了,秋雨从漏洞中纷纷落下。后来人们就用“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清朝张春帆在《宦海》第十九回中提到:“陈继泰被他们这样的一来,好似那雷霆乍震,石破天惊,只吓得个肺腑皆崩,神魂出窍。”
  ■ 水中捉月书包网 www.bookbao.com

诗歌 第四章(13)
典出黄庭坚《沁园春》:把我身心,为伊烦恼,算天便知。恨一回相见,百方作计,未能偎倚,早觅东西。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著无由得近伊。添憔悴,镇花销翠减,玉瘦香肌。奴儿。又有行期。你去即无妨我共谁。向眼前常见,心犹未足,怎生禁得,真个分离。地角天涯,我随君去。掘井为盟无改移。君须是,做些儿相度,莫待临时。
  在这首词中作者描写了一个女子爱慕一个男子,但苦于无缘结合,只是一厢情愿地空想,所以是“镜里拈花,水中捉月”。
  后人就用“水中捉月”来形容白费力气,根本不能实现。“水中捉月”,也写作“水中捞月”。
  明朝汤显祖在《牡丹亭?冥誓》中用到:“是人非人心不别,是幻非幻如何说,虽则似空里拈花,却不是水中捞月。”
  词牌
  《白香词谱》是清朝嘉庆年间靖安人舒梦兰编选。词谱选录了由唐朝到清朝的词作品共一百篇,凡一百调。这些调式都是较为通用的,小令、中调、长调均有。为便于初学者,每调还详细列注平仄韵读,成为真正的词谱。
  王益清《词谱》列有八百二十余调,两千三百余体,一个词调有一种或几种不同的名称,如:“水调歌头”又名“江南好”“花发念奴”,‘沁园春’又名“寿星明”。也有些词牌同名异调,如“浪淘沙”又名“卖花声”,而“谢家池”也称“卖花声”。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牌《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像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 涂鸦
  典出卢仝《示添丁》:数日不食强强行,何忍索我抱看满树花。不知四体正困惫,泥人啼哭声呀呀。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卢仝,唐代诗人,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年轻时隐居少室山,家境贫困,仅破屋数间,但他刻苦读书,家中图书满架。朝廷曾两度要起用他为谏议大夫,而他都没有去。曾作《月食诗》讽刺当时宦官专权,受到韩愈称赞。他的诗作对当时腐败的朝政与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风格奇特,近似散文。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诗歌 第四章(14)
卢仝有一子叫“添丁”,添丁幼年时喜欢涂抹诗书,常把书弄得一团糟。为此卢仝戏赋诗曰“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是说小孩子一时高兴,胡乱用笔墨涂抹,把写好的诗书涂抹得黑乌鸦一般。
  后来人们就用“涂鸦”来比喻书法绘画拙劣幼稚,或者胡写乱画,多是自谦的说法。
  清朝徐枋在《与杨明远书》中用到:“外一扇乃幼儿涂鸦,亦以申敬。”
  初唐四杰
  初唐唐高宗到武后初年,唐朝诗坛上出现了四颗光辉闪耀的文学新星: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 瓦上霜
  典出张籍《赠姚怤》:漏天日无光,泽土松不长。君今职下位,志气安得扬。白发文思壮,才为国贤良。无人识高韵,荐于天子傍。况我愚朴姿,强趋利名场。远同干贵人,身举固难彰。昔逢汴水滨,今会习池阳。岂无再来期,顾恐非此方。愿为石中泉,不为瓦上霜。离别勿复道,所贵不相忘。张籍,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贞元十四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官,故世称张司业或张水部。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他的乐府诗大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他的诗作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
  这首诗是说姚怤被贬,托张籍代为说情,张籍于是就回了这首诗。在诗中张籍先夸他一番说“才为国贤良”,又说自己“愚朴姿”,乃是“强趋利名场”,无法“荐于天子傍”,然后是一些离别的话。然后说道“愿为石中泉,不为瓦上霜”,意思是说有愿在朝廷外自清自流,不愿在朝廷内朝不保夕。这是张籍的自我表白,愿为清泉长流,不为瓦霜暂留。后人就用“瓦上霜”来比喻易逝的事物,如功名利禄等。
  宋朝陆游在《读老子》中写道:“人生忽如瓦上霜,勿恃强健轮时光。”这里的“瓦上霜”就是说人生易逝。
  ■ 雾里看花
  典出杜甫《小寒食舟中做》: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这首诗写在杜甫去世前半年左右,即大历五年春,诗人滞留潭州的时候,表现他暮年落泊江湖,但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
  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逢到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这两句,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坐在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的诗人,坐在船中观景的实际,读来倍觉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不也如同隔雾看花,真相难明吗!笔触细腻含蓄,使读者不能不惊叹诗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与表现力的精湛了。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诗歌 第四章(15)
“雾里看花”本意是指老眼昏花,看东西不真切,像隔着一层雾。后用来比喻对事情了解不深入、不全面,只知大概,不知详细。
  清朝王国维《人间词话》评齐白石画时说:“白石写景之作,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 轩然大波
  典出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洞庭九州间,厥大谁与让。南汇群崖水,北注何奔放。潴为七百里,吞纳各殊状。自古澄不清,环混无归向。炎风日搜搅,幽怪多冗长。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
  永贞元年,韩愈被改派到湖北江陵府任法曹参军,又一次经过岳阳,游览了岳阳楼、洞庭湖、君山及汨罗江,触景生情,写了流传至今的《岳阳楼别窦司直》。
  诗的开头几句,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风起浪涌的景象。“轩然大波起”就很形象地展示了洞庭湖浩瀚无边、波浪滔天的景象。
  “轩然大波”原意指高涌的浪涛。后来就用来比喻重大的事件风潮,影响大范围广,社会舆论强烈。
  邹韬奋在《经历?一种有趣的工作》中用到:“这个决定居然引起了轩然大波。”
  唐朝写诗最多的人
  据说白居易是唐朝写诗最多的人,白居易一生笔耕不辍,给后人留下近3000篇诗作。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花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著名论点。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他的诗风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算是朴而近古,因此流传极广,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白居易生前,曾对自己的诗文进行过几次编集,初名《白氏长庆集》,后改名《白氏文集》,共收诗文3800多篇,成75卷,抄写5部。唐末动乱,抄本散乱,又经辗转刻写,已非原貌。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年间刻本,仅71卷,收诗文3600多篇。
  ■ 寻花问柳
  典出杜甫《严中丞枉驾见过》:元戎小队出郊坰,问柳寻花到野亭。川合东西瞻使节,地分南北任流萍。这是一首玩赏春景的诗歌。诗中提到“元戎小队出郊坰,问柳寻花到野亭。”花、柳,都是的初春的景物。这两句的意思是元戎小队到郊外原野观赏春景。
  宋朝陆游《初春出游戏作》有诗云:“绿窗百舌唤春眠,问柳寻花意已便。”
  元朝谷子敬《城南柳》有:“休则管恼乱春风卒未休,恐怕你憔悴秋霜非是久。只等的红雨散绿云收,我那其间寻花问柳,重到岳阳楼。”
  清朝钱学纶《语新》卷下:“讬跡幽人,开问柳寻花之径。”
  以上几首诗中“寻花问柳”都是指春景。
  后人又以“花”“柳”比喻妓女,因此用“问柳寻花”表示狎妓嫖娼。
  清朝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一回中用到:“法国夫人只道他丈夫沾染中国名士积习,问柳寻花逢场作戏,不算什么事。”
  ■ 烟花
  典出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诗中的“烟花”,是指春天柔美艳丽的景色。
  杜甫在《清明》中也提到“烟花”:“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风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这里的“烟花”则指妓女。后来人们一般都用“烟花”来泛指妓女。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诗歌 第四章(16)
李白的诗风
  李白的诗歌各个时期各具特色,风格多变,以“飘逸”二字难以概括其不同时期的风格。出蜀前后,李白游奇览胜,深受道家思想影响,诗歌“飘逸”的风格十分明显;入长安受到挫折后,他并未失去希望,诗风仍然豪迈奔放、感情炽热,反复歌咏自己才必有用;二入长安之后,李白仕途坎坷,国事也日断衰败,苍生水深火热,诗风一步步接近现实,豪放之中充满忧国忧民的沉郁之情;晚年流放夜郎之时,李白多以衰怨悲痛的笔调抒发情怀,揭露现实,鞭挞社会,诗风明显转为悲壮。
  ■ 眼中刺
  典出白居易《母别子》: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诗中讲述了一个喜新厌旧,抛妇弃子的凄凉故事,说的是丈夫身为大将军立了战功,被赏赐了很多金银珠宝,于是便在洛阳娶了一个新妇人,新妇人貌美如花,深得将军的喜爱,而将军看新妇人和原来的妻子如“掌上莲花眼中刺”,新人是宠爱的掌上莲花,旧妻是叫人厌恶的眼中刺。
  “眼中刺”又叫“眼中钉”,后人用它来指十分厌恶仇视的人。
  《新五代史?赵在礼传》中提到:“在礼在宋州,人尤苦之,已而罢去,宋人喜而相谓曰;眼中拔钉,岂不快哉!”
  ■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典出刘禹锡《浪淘沙》: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他的一些诗歌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其学习民歌写成的《竹枝词》等诗具有新鲜活泼、健康开朗的显著特色,情调上独具一格。
  诗中提到的“前波未灭后波生”被后人演变成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形容波涛汹涌,后浪推前浪滚滚不绝。后来又用来形容文章诗歌写得好,内容跌宕起伏。如宋朝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用到:“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
  现在人们都用来指一个问题矛盾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矛盾又出现了
  忆秦娥
  本调又名《秦楼月》《碧云深》《双荷叶》。四十六字,十句,前后片各三仄韵,一叠韵,各用入声韵。也有变格叶平韵者,韵味顿失,不可从。《忆秦娥》词牌,最早出自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据称作者是李白,但毫无任何根据,而且李太白全集并无此词,至今盛唐诗人无一人作词,在李白有生之年,社会上并无菩萨蛮、忆秦娥等词牌。综上所述,现一般认为是五代词人所作,后被误归于李白名下。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秦娥”本指的是古代秦国的女子弄玉。传说她是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儿,爱吹萧,嫁给仙人萧史。在作者词中指的是一个秦地(今陕西省一带)女子。写她自从爱人出了远门,她夜里睡不安稳,春天望到秋天,一年年等下去,总是音信杳然。在失望、痛苦中什么乐游原、汉朝陵墓的好景致,她都感到一派凄凉。一天秦娥在梦中被呜咽的箫声唤醒,只见秦楼外面一片月光,不胜凄凉寂寞。在月光的映照下,看到那一年一度的青青柳色,不禁想起了和爱人在灞陵(在长安东,唐朝人多在这里折柳赠别)分别时的情景。李白据此创作了忆秦娥词。

诗歌 第四章(17)
■ 一落千丈
  典出韩愈《听颖师弹琴》: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颖师是一位来自天竺的僧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居住在长安,以弹琴著名。李贺也写过一首《听颖师弹琴歌》称颂过他。韩愈这首诗,大约作于元和十、十一年,这是一首描写音乐形象的名作。
  弹奏的时候,琴声慢慢高起来,而且越弹越高,“跻攀分寸不可上”,如同一个登山的健儿,在悬崖峭壁上一层一层地往陡险的高峰攀登,在接近最高峰顶的时候,再上一分一寸都不可能了。情景真是惊心动魄,正在这万分紧张的时刻,忽然,又音调低伏,“失势一落千丈强”,好像那个在高峰上艰难攀登的健儿,一失手,直落下万丈深渊。
  “一落千丈”本意是用来形容琴声由高到低,骤然降落。后来人们用来形容地位、声誉急剧降落,或者境况由繁荣转入萧条。
  蔡东藩在《民国通俗演义》中用到:“所以喜奎一嫁,转瞬坤伶声势,一落千丈,伶界牛耳,又让男伶夺去。”
  莺啼序?重过金陵
  汪元量
  金陵故都最好,有朱楼迢递。
  嗟倦客、又此凭高,槛外已少佳致。
  更落尽梨花,飞尽杨花,春也成憔悴。
  问青山,三国英雄,六朝奇伟?
  麦甸葵丘,荒台败垒,鹿豕衔枯荠。
  正潮打孤城,寂寞斜阳影里。
  听楼头、哀笳怨角,未把酒、愁心先醉。
  渐夜深,月满秦淮,烟笼寒水。
  凄凄惨惨,冷冷清清,灯火渡头市。
  慨商女不知兴废,隔江犹唱庭花,余音亹亹。
  伤心千古,泪痕如洗。
  乌衣巷口青芜路,认依稀、王谢旧邻里。
  临春结绮,可怜红粉成灰,萧索白杨风起。
  因思畴昔,铁索千寻,漫沉江底。
  挥羽扇、障西尘,便好角巾私第。
  清谈到底成何事?
  回首新亭,风景今如此。
  楚囚对泣何时已。
  叹人间、今古真儿戏!
  东风岁岁还来,吹入钟山,几重苍翠。
  ■ 一片冰心
  典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诗人,太原人。他年轻时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和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诗人用玉壶装冰心,比喻心底纯净又洁白。后人就用“一片冰心”来形容心地纯洁,性情淡泊,不热衷名利。
  清朝陈壁在《题钓台四绝》中用到:“钓鱼钓晴还钓雪,一片冰心已忘机。”
  ■ 妃子笑
  典出杜牧《过华清宫》:长安迴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写唐明皇与杨贵妃荒淫误国的事,很多诗人都有诗句揭露,但杜牧选取了杨贵妃爱吃荔枝这个新鲜题材,收到了独特效果。杨贵妃喜吃鲜荔枝,唐明皇命蜀中、南海并献。驿骑传送,六、七日间飞驰数千里,送到长安,色味未变。此诗即从此处切入。
  望见“山顶千门次第开”,山上人也早已望见“红尘”飞扬。“一骑”将到,因而将“山顶千门”次第打开。紧接着,便出现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戏剧性场景,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高速日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两相对照,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

诗歌 第四章(18)
后人就用“妃子笑”指称荔枝。
  边塞诗派
  唐朝时边塞诗人很多,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诗作也很多,人们把这些人称作边塞诗派。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的重要流派之一,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等。唐时,中央政权与欧亚各国及国内各民族之间有着广泛的往来,但也时常发生一些民族冲突,边塞战争频繁。这些情况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百姓生活都有很大影响,因此也成为很多诗人诗作的题材。边塞诗作者描写了壮丽辽阔的边疆景象,表现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忧怨以及边塞荒凉艰苦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唐帝国内部的各种矛盾。
  边塞诗人的作品气势奔放,慷慨激昂,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边塞诗人深入表现边塞生活,不论从开拓诗歌的表现题材,还是艺术上的创新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李颀的《古从军行》是唐边塞诗中的杰作,王之涣和崔颢等人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边塞诗人中成就最大的是高适、岑参,因而该诗派又称高岑诗派。
  ■ 别有天地
  典出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读李白的《山中问答》一诗,似乎已经进入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那淳朴的民风,那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的确让人流连忘返。李白这里描写的山中,无疑又是一处桃花源。大名鼎鼎的大诗人,在人间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来到这深山老林里干什么?作者自问自答,道出了个中奥秘:有人问我为什么住在碧山上,我笑而不答,心中却闲适自乐。山上的桃花随着流水悠悠地向远方流去,这里就像别有天地的桃花源一样,不是凡尘世界所能比拟的。是啊,红尘滚滚,人欲横流,谁不想有一个“桃花流水窅然去”的清净去所。
  后来人们把“别有天地非人间”这句诗缩为“别有天地”,有时又叫“别有洞天”,形容另有一种境界,景物优美,引人入胜。
  ■ 一泻千里
  典出李白《赠从弟宣州长史昭》:淮南望江南,千里碧山对。我行倦过之,半落青天外。宗英佐雄郡,水陆相控带。长川豁中流,千里泻吴会。
  诗的开头几句,从大处着笔,抒写了我国长江中下游一带山河的壮美。“长川豁中流,千里泻吴会”写的是长江在高山峡谷中奔腾汹涌,浩浩荡荡一泻千里的气势。
  后来人们把“千里泻吴会”这句总结成了成语“一泻千里”,用来形容作诗写文章文笔奔放酣畅,气势磅礴。
  明朝王世贞在《文评》中用到:“方孝孺为文如奔流滔滔,一泻千里。”
  ■ 一场春梦
  典出韦縠《才调集?张泌〈寄人〉诗》:酷怜风月为多情,还到春时别恨生。倚柱寻思倍惆怅,一场春梦不分明。《才调集》是一部唐诗选集,五代时期后蜀韦縠编选。韦縠,生卒年、字号及籍贯不详,曾在后蜀任临察御史,迁尚书。此书是今存唐人选唐诗中选诗最多最广的一本著作。全书共10卷,每卷100首,共1000首。所选署名诗人180余人,自初唐沈佺期至唐末五代的罗隐等,选诗崇尚晚唐温、李一派,“以秾丽宏敞为宗”,题材偏重闺院别情,广泛涉猎僧人、妇女及无名氏的作品。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诗歌 第四章(19)
“春梦“是指春宵好梦,梦境虽好,但梦醒即空。后人就用“一场春梦”来形容富贵无常,世事如梦,理想成空。
  宋朝赵令持《侯鲭录》卷七:“有老妇年七十,谓坡曰:‘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
  《才调集》选材
  韦縠在自序其选取标准时说:“韵高而桂魄争光,词丽而春色斗美。”要求高尚的情韵格调,即所谓“才调”。这一选取标准有针对五代粗疏浅陋诗风的用意,序中自称“因阅李杜集﹑元白诗”,“遂采摭奥妙”,而书中却无杜诗,因为杜诗沉郁顿挫,高古深厚,与其选录标准不合。韩愈诗奇崛艰涩,亦所不取。孟郊仅收《古结爱》一首。所选各时期诗作,以晚唐为主,中唐次之,盛唐较少,初唐寥寥。所选诗人,盛唐突出李白,中唐推崇白居易、元稹,晚唐尤以温庭筠、韦庄、杜牧、李商隐四家诗最多。所取作品虽以秾丽蕴藉的闺情诗为多,但题材亦广,尚有宦游、边塞、咏史、怀古、砭时及忧民之作。
  ■ 西窗剪烛
  典出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唐朝开成二年中进士,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补宏农尉。年轻时就以文才受到当时主持朝政的令狐楚的赏识,可是李商隐却与泾源节度使王茂元之女结婚。当时朝廷牛李党争正在尖锐时期,令狐楚是牛党,王茂元则与李党有关。唐宣宗即位以后,牛党当权,令狐楚的儿子当了宰相,打击一切与李党有关的人,从此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几次到长安活动,只补得了一个太常博士。最后死于荥阳,年仅四十七岁。
  这首诗是李商隐在巴山居留期间写给妻子的诗,诗中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
  君,指作者的妻子,巴山,山名,在四川东部,这里是泛指。诗人当时正在此地为官。剪烛,蜡烛点燃时间长了,灯芯结炭须剪去才明亮。却,回溯,话,叙说。这首诗叙说了对妻子的怀念,盼望早日回家和亲人团圆夜话的心情。所以后人就用“西窗剪烛”来指亲友团聚倾心夜谈。
  清朝敦诚《寄怀曹雪芹》诗中有:“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
  李商隐诗风
  李商隐是唐朝一位有着独特成就,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而大家的评价又极为分歧的诗人。他的诗有的是直接对时事政治表示态度的;有的是托古讽今,歌咏历史题材的;有的是抒写朋友生死之情的;有的是感伤身世之作,而人们最熟悉的则是他的爱情诗。这些异常复杂的内容,又几乎都和他的身世遭遇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的一颗明星。他的多愁善感和繁博的事象及复杂的意念,在他的诗里往往是避实就虚,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它表现出来。这种象征手法建筑在丰富而美妙的想象的基础上,因而他笔下的意象,有时如七宝琉苏那样缤纷绮彩;有时像流云走月那样活泼空明,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他的近体诗,尤其是七律更有独特的风格,绣织丽字,镶嵌典故,包藏细密,意境朦胧,对诗的艺术形式发展有重大贡献。
  ■ 沧海一粟
  典出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诗歌 第四章(20)
本文是苏轼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文章写于元丰五年,其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有三年,政治上抑郁苦闷,生活上比较贫困。作者在这篇赋中以自我排遣来解脱苦闷,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纵情山水、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周瑜当年赤壁一战,何等英雄豪杰!现在还在吗?江山无穷,人生短暂,自己更是渺如大海里的一粒谷粒,实在太渺小了。所以,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何足挂齿。苏轼的人生哲理,虽有佛老思想的随遇而安,唯我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但他身处逆境而不消极颓废,豁达开朗,超然物外,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了。每个人充其量不过是沧海一粟,渺小得很,只要有开朗乐观的心态,辽远旷达的胸襟,便也其乐无穷。
  现在人们常用“沧海一粟”来比喻事情或人物极其渺小。
  丁玲在《牛棚小品》中用到:“我们只是沧海一粟,不值得哀怨!”
  ■ 庐山真面目
  典出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由黄州贬到汝州任团练副使的时候,经过九江,游览了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诗人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认识到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那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
  后来人们就用“庐山真面目”来比喻事物的真相或者人的本来面目。
  清朝尤佩在《上沈旭论师》中用到:“愿与世人共识庐山面目,勿云后遂无问津者。”
  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
  秦观,北宋词人。字少游、扬州商邮(今江苏)人。历官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馆编修等职。文辞为苏试所赏识,工词诗,词多写男女情爱、伤感身世之作,是婉约词人中一大家。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
  晁补之,字无咎,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二年进士。历仕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礼部郎中及地方官职等,曾两度被贬。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诗以古体为多,七律次之。诗文骨力遒劲,辞格俊逸。
  张耒,字文潜,楚州淮阴(今属江苏)人,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熙宁六年举进士,历任临淮主簿、寿安尉、咸平县丞等职。张耒13岁能文,曾游学陈州,受到学官苏辙爱重,因得从学于苏轼。创作以诗歌成就最高,集中有乐府诗、古律诗,写田野风光、稼穑艰难和民生疾苦的作品较多,诗风以平易、流丽、晓畅见长,很少用硬语僻典,晁补之曾赞称说“君诗容易不著意,忽似春风开百花”,颇能道出张诗的妙处。他的写景抒怀诗,真醇自然,清新圆润,耐人寻味。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诗歌 第四章(21)
■ 风花雪月
  典出绍雍《伊川击壤集序》:虽死生荣辱,转战于前,曾未入于胸中,则何异四时风花雪月一过乎眼也?邵雍,字尧夫,北宋哲学家,生于河北范阳。少年时,邵雍就胸怀大志,发愤刻苦读书,于书无所不读。后来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为生,朝廷多次招他为官,都被他推辞了。著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
  在为《伊川击壤集》作序时提到的“风花雪月”是指四季的自然景色,后来隐喻男女情爱或者有些放荡的生活。如《水浒传》第二回中用到:“这高俅每日三瓦两舍,风花雪月。”
  现在人们多用“风花雪月”来指浮泛空乏,反映闲情逸致,男欢女爱的诗文。
  《儒林外史》第十三回中用到:“小弟每见前辈批语,有些风花雪月字样,被那些后生们看见,便要想到诗词歌赋那条路上去,便要坏了心术。”
  ■ 春宵千金
  典出苏轼《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春夜美景、光阴的珍贵,后两句写人们在抓紧时间嬉戏玩乐的情景。全诗明白如画却立意深沉,在冷静自然的描写中,含蓄委婉地透露出作者对醉生梦死、贪图享乐、不惜光阴的人的深深谴责。
  春光无限,春暖花开,春风和煦,春宵时光,更是妙不可言。所以苏轼说“春宵一刻值千金”,春宵美景,即使纵一刻之欢,也价值千金。后来人们就用“春宵千金”来形容春宵美妙可贵。
  白居易也在《长恨歌》中提到:“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 锦上添花
  典出王安石《即事》:河流南苑岸西斜,风有晶光露有华。门柳故人陶令宅,井桐前日总持家。嘉招欲覆杯中渌,丽唱仍添锦上花。便作武陵樽俎客,川源应未少红霞。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抚州临川人,北宋初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时任宰相,创新法,改革旧政,是一个进步的政治家。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文方面。虽然他的词作不多,但其特点是能够“一洗五代旧习”,不受当时绮靡风气的影响。
  “锦上添花”中的“锦”是彩色的丝织品,在彩色的丝织品上添上花朵的图案,锦就更加好看。后来用“锦上添花”比喻使事业或者人的声誉好上加好。
  宋朝黄庭坚在《了了庵颂》中提到:“又要涪翁作颂,且图锦上添花。”
  《花间集》简介
  晚唐五代词选集,共10卷,选录唐末五代词500首。编者赵崇祚,字弘基,生平事迹不详。据欧阳炯《花间集序》记载,此集当成书于后蜀广政三年,其时赵崇祚为卫尉少卿。在敦煌石室藏《云谣集》发现之前,《花间集》被认为是最早的词选集。五代十国时,前蜀王氏﹑后蜀孟氏割据蜀中,60年间,沉湎于歌舞伎乐,曲子词也因此盛行。《花间集》就是为歌女伶人演唱的曲子词脚本。录词作者18人,其中温庭筠﹑皇甫松为晚唐曲子词作家,列于卷首,表示西蜀词派的源流所在。和凝是北汉宰相,以制曲著名,当时称为“曲子相公”。其词和温庭筠风格相近。张泌或疑为南唐词人,此外,从韦庄到李珣14人,都是蜀中文人,都是王氏和孟氏的文学侍从。温词浓艳华丽,韦词疏淡清秀,代表了《花间集》中的两种风格。其他词人的词作,多是模仿温﹑韦风格。它们的内容,不外吟咏离愁别绪﹑男欢女爱之类。但也有一部分作品,如鹿虔扆的《临江仙》抒写“暗伤亡国”之情,欧阳炯的《南乡子》歌咏南方风土人情,较有现实意义。宋人论及《花间集》,都赞扬其文字优美精巧,没有人肯定它的思想内容。到了清代,常州词派的创始人张惠言却以“比兴”“讽谕”的观点释温庭筠﹑韦庄词,认为它们表现了“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词选序》),恐未免流于穿凿附会。书包网 www.bookbao.com

诗歌 第四章(22)
■ 利欲熏心
  典出黄庭坚《赠别李次翁》:利欲熏心,随人翕张,国好骏马,尽为王良。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黔安居士。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不仅是有名的诗人,还是有名的书法家。黄庭坚为人正直,淡泊名利,最讨厌贪图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在《赠别李次翁》这首诗里,就表明了这种倾向。“利欲熏心,随人歙张”,意思是说贪财图利就要屈从于人。
  后人就用“利欲熏心”来形容贪图名利的欲望迷惑了心窍。
  清朝李汝珍在《镜花缘》第一百回中用到:“钱为世人养命之源,乃人人所爱之物,故凡进此阵内,为其蛊惑,若稍操持不定,利欲熏心,无不心荡神迷,因而失据。”
  花间词派
  花间词诞生于晚唐五代,花间词派作为最早的文学流派之一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着巨大的影响。晚唐五代时,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为花间词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相继出现了西蜀和南唐两个词坛中心。五代赵崇祚撰《花间词》,收集了温庭筠、皇甫松、孙光宪、韦庄、张泌、李珣等人的500首词作。其中除温庭筠、皇甫松、孙光宪之外,都是集中在西蜀的文人,称为“花间派”。
  花间派中“花间”两字出自花间词人张泌“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一句。花间词派十八位词人的词作品,词风浮艳,多写情爱。“花间”词人奉温庭筠为“鼻祖”,但只继承了温词中偏于闺情、伤于柔弱、过于雕琢的“柔而软”的词风,多数作品尽力描绘妇女的容貌、服饰和情态,辞藻艳丽、色彩华美,题材狭窄、内容空虚,缺乏意境的创造。其中也有少数作品能够脱去浓腻的脂粉气,具有较为开阔的生活内容。而以韦庄成就较高,牛希济、李、孙光宪、鹿虔扆、欧阳炯等人也有不同于花间派词风的佳作。“花间”词风直接影响了北宋词坛,直到清代。
  ■ 明日黄花
  典出苏轼《南乡子》: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诗词开篇写登高所见,正是深秋,水位下降,登楼远眺,见到泛着粼粼波光的碧水,江中沙洲也因水浅而显露出来,一幅宜人的清秋景色。人生如梦,应当惜取当下菊花盛开时的良辰美景,开怀畅饮,尽情赏菊,不能等到明天。
  “明日黄花蝶也愁”是说菊花今日盛开,正好观赏,明日菊花凋谢,连蝴蝶也不光顾了。后来人们就用“明日黄花”来比喻过时的风景或者新闻。
  在苏轼另一首诗《九日次韵王巩》里,也有同样的句子:“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 千里鹅毛
  典出苏轼《扬州以土物寄少游?此诗为秦观作》:淮南风俗事瓶罂,方法相传竟留蓄。且同千里寄鹅毛,何用孜孜饮麋鹿。在诗中,作者用“千里寄鹅毛”,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意思是说送给朋友的虽然只是一些土物,但是就像千里寄鹅毛一样,鹅毛虽轻,但千里相送,足见情意至深。后人就用“千里鹅毛”来比喻礼物虽轻但情谊深厚。民间也有“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的谚语。
  秦观简介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淮海居士,是扬州高邮人。他十五岁丧父,自幼研习经史兵书。神宗元丰八年进士,最初任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初,苏轼举荐他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预修《神宗实录》,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秦观少时豪隽盛气,好大见奇,慷慨溢于文词。熙宁十一年作《黄楼赋》,苏轼赞他有屈、宋之才。元丰七年秦观自编诗文集十卷后,苏轼为之作书向王安石推荐,王安石称他有鲍、谢清新之致。因秦观屡得名师指点,又常与同道切磋,兼之天赋才情,所以他的文学成就灿然可观。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诗歌 第四章(23)
■ 花好月圆
  典出晁端礼《行香子?别恨》:别恨绵绵。屈指三年。再相逢、情分依然。君初霜鬓,我已华颠。况其间有,多少恨,不堪言。小庭幽槛,菊蕊阑斑。近清宵、月已婵娟。莫思身外,且斗樽前。愿花长好,人长健,月长圆。晁端礼,字次膺,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熙宁六年进士,任单州城武主簿,瀛州防御推官,历知洺州平恩县、大名府莘县。徽宗时为大晟府协律,所以人称“大晟诗人”。
  “愿花长好,人长健,月长圆”,指花儿盛开,人健康长寿,月亮圆满。后人就将这句词总结成成语“花好月圆”,用来比喻幸福美满的生活。
  现在“花好月圆”多用于祝贺人们新婚美满之词。如新婚对联:自愿自由情投意合,相亲相爱花好月圆。
  元朝石君宝《曲江池》第一折中用到:“则合这好花休谢,明月常圆。”
  ■ 暗香疏影
  典出林逋《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是北宋诗人林逋所作的咏梅绝唱。在此诗中,他将梅花写得超凡脱俗、俏丽可人,写作传神、言近旨远,篇末的“以身相许”式的表白,更是提升了梅的品格,丰实了作品的境界,读来口齿噙香,令人赞叹。
  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此句最为世人所称道,它为我们送上了一幅优美的山园小梅图。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疏影”状其轻盈,“翩若惊鸿”;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林逋这两句诗也并非是臆想出来的,他除了有生活实感外,还借鉴了前人的诗句。五代南唐江为有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既写竹,又写桂。不但未写出竹影的特点,且未道出桂花的清香。因无题,又没有完整的诗篇,未能构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主题、意境,感触不到主人公的激情,故缺乏感人的力量。而林逋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这“点睛”之笔,便使梅花形神活现。
  诗中用“暗香疏影”来形容梅花的香味和姿态,现在,人们多用此词来指代梅花。
  描写梅的作品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 倾国倾城
  典出《诗?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弗,为枭为鸱。妇有长舌,维历之阶。乱世降自天,生自妇人。匪教匪诲,时维妇寺。诗经中说有智慧的男子能治理国家,但美貌的女子能使男子丧失战斗力,使国家败亡。所以,《汉书?外戚传》也说“一顾倾城,再顾倾国”。
  “倾”,倾倒,倾覆。“倾国倾城”指美丽的女人让人忘记了国家倾覆的危险,红颜祸国。后来,就用“倾城倾国”形容女子十分美貌。
  元朝王实甫在《西厢记》中用到:“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她倾国倾城貌。”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诗歌 第四章(24)
■ 满园春色
  典出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中期诗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诗中描写的正是江南二月,云淡风轻,阳光明媚。诗人乘兴来到一座小花园的门前,想看看老朋友园里的花木。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没有回应;又敲了几下,还是没人应声。这样敲呀,敲呀,半天也不见有人来开门迎客。怎么回事儿?主人真的不在吗?大概是怕园里的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果真如此的话,那就未免太小气了!
  诗人在花园外面寻思着,徘徊着,很是扫兴。在他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的时候,抬头看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花探出头来。诗人高兴地想道:啊!满园的春色已经溢出墙外,任你主人把园门闭得再紧,也关不住它!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总算是不虚此行了。后来人们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的出现是无法阻挡的。
  现在人们用“满园春色”来比喻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 百家衣
  典出陆游《次韵和杨伯子主簿见赠》:文章最忌百家衣,火龙黼黻世不知。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陆游,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
  陆游把生活经历和内在涵养看成是写诗最根本的依据,所以,他虽然善于学习前人的风格、技巧,化用前人的诗意、典故、词汇、句法,但这些只是他用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工具,而不是自我禁锢的樊篱。在这一点上,他同江西诗派强调“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是不一样的,对有些人陷在古人堆中不能自拔更是给予严厉的批评。
  这就是说,诗的妙处,来之于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对现实世界的深切感受,不可能在闭门造车或模拟古人中求得。同时,诗人的自我精神品格的修养对于诗歌创作也至关重要。而作者在这首诗中就表达了这种思想。
  后来人们就用“百家衣”一词来比喻作诗写文章,不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化修养为依据,而是堆砌词藻,一味追求词藻华丽。
  高产诗人陆游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的父亲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弃官回到家乡。陆游自幼就受到忠君爱国的家庭教育,金人占据北方后,便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当朝宰相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后入四川宣府使王炎幕府、范成大幕符参与军事活动,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作诗三万余首。据《剑南诗稿》记载,保存下来就有9300多首。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其诗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诗歌 第四章(25)
■ 悲欢离合
  典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苏轼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节,作者酒醉之后,抬头望见天上的明月,心中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弟弟苏辙,于是,就做了这首词。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写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以及对亲人的无限热爱。
  “悲欢离合”是指悲伤、欢乐、离散、团圆,后来人们用它泛指生活中的种种遭遇。
  宋朝蒋捷在《虞美人?听雨》中用到:“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是从《水调歌》的开头部分演化而来的,大曲《水调歌》是隋炀帝开汴河时所作。凡是大曲都由几个乐章组成,“歌头”就是开头一段。此调就是截取《水调歌》的开头一段另创的新调。《词谱》以苏轼、毛滂、周紫芝词为正体。九十五字,前片九句四平韵,后片十句四平韵。贺铸将此调中平仄脚字概用同一韵部的字,成为平仄换韵格,但仿效者很少。此调上片三、四句,下片三字句后的两句,有作上四下七的,也有作上六下五的,不拘一格。另有九十四字、九十六字、九十七字各体,是变格。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花犯念奴》。
  ■ 冰肌玉骨
  典出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这首词描述的是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与其妃花蕊夫人夏夜在摩河池上纳凉的情景,着意刻绘了花蕊夫人姿质与心灵的美好、高洁,写她的绰约风姿:丽质天生,有冰之肌、玉之骨,本自清凉无汗。全词清空灵隽,语意高妙,想象奇特,波澜起伏,读来令人神往。
  后人就用“冰肌玉骨”来形容女子肌骨像冰玉一样晶莹光润,也形容梅花水仙的清妍。
  苏轼《西江月?梅花》词:“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 倒海翻江
  典出陆游《夜宿阳山矶》:五更颠风吹急雨,倒海翻江洗残暑。白浪如山泼入船,家人惊怖篙师舞。诗中描绘了作者晚上在阳山矶停泊过夜,五更时分下了一场大暴雨,河水暴涨,浪涛滚滚,冲击着小船,小船摇摇欲坠,全家人在小船上抖作一团,惊恐万分。“倒海翻江”,指水势浩大。
  唐朝李筌《太自阴经》:“东温而层冰澌散,西烈则百卉摧残,鼓怒而走石飞沙,翻江倒海。”

诗歌 第四章(26)
后来人们用“倒海翻江”来比喻力量巨大、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在《十六字令》中用到:“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陆游的爱情
  南宋的大词人陆游娶大家闺秀唐琬,二人夫妻恩爱,但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他们分手以后,陆游又被迫娶妻,而唐琬也改嫁了皇族赵士程,后来在绍兴城外的沈氏园中,陆游来此赏春,而唐琬和丈夫赵士程也来此游春。而在此意外重逢,又无法当面相诉离情,陆游在伤心之余,就在园子的壁上题下了一首哀怨的《钗头凤》。
  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销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后来,唐琬闻陆游题下了这首词,她也题下了另一首《钗头凤》。
  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两人重逢后没有多久,唐琬就因心情忧伤而死。陆游在死前一年,又来到沈园,写下了:“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正是陆游对唐琬最深的怀念,第二年,陆游也追随着唐琬去到另一个世界了。
  ■ 环肥燕瘦
  典出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这首诗本来是评论书法艺术的。师承不同,风格各异。诗人用杨贵妃和赵飞燕的体态作比,说明书法各有妙处。杨玉环身材丰满肥胖,是有名的胖美人。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清瘦纤细,是有名的苗条美人。二人都以貌美著称。
  所以,后来就用“环肥燕瘦”比喻女子体态高低肥瘦各不相同,但各具特色,各有美姿。也用来比喻艺术作品的风格不同,各具特色,各有所长。
  清朝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回:“有的妆台依镜,有的翠袖凭栏,说不尽环肥燕瘦,一一都收在眼睛里。”
  ■ 含沙射影
  典出白居易《读史》:势去未须悲,时来何足喜。寄言荣枯者,反复殊未已。含沙射人影,虽病人不知。巧言构人罪,至死人不疑。有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当时有一种奇怪的动物,样子长得像鳖,只有三条腿,人们称它为“蜮”。人们有许多对蜮的传说。有人说它是个样子古怪的甲虫,背上有硬壳,头上生角,身上长翅膀,能飞上天,在暗中偷袭人类;有的说它平时隐蔽水中,口中有一把弓,能含一口沙子喷出来,若被它射中,便会生病、生疮,死亡。即使射中人的影子,人也会生病的。诗中提到,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相互倾轧,就像“含沙射人影”的怪物一样可怕。
  后来人们就用“含沙射影”比喻在暗中诽谤中伤他人。
  南朝鲍照在《苦热行》中用到:“含沙射流影,吹蛊痛行晖。”
  白居易和酒
  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喜欢饮酒。“卖我所乘马,典我旧朝衣。尽将酤酒饮,酩酊步行归。”家有酒库,还把酒坛放在床头。睡前要喝,醒来也要喝;独自一人要喝,亲朋好友来时更要喝;在家中、寺观要喝,在山野林间、溪边船头也要喝;有下酒菜要喝,没有下酒菜,就是吟诗、弹琴也要喝。白居易平生最喜两样活动,就是喝酒和登山,直到晚年时酒性难改——见酒兴犹在,登山力未衰。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诗歌 第四章(27)
白居易每日必饮。酒一喝,就诗兴大发,诗歌如流水汩汩而出:“吟诗石上坐,引酒泉边酌。”“独持一杯酒,南亭送残春。半酣忽长歌。”直到老年时“花时仍爱出,酒后尚能饮”。这便是他在衰病时所言——“平生好诗酒”耳。
  白居易虽然酒量不是最大,比不了李太白的海量——“斗酒诗百篇”,但他们有同工异曲之妙,又都能醉酒作诗,汩汩不绝。我们说,没有酒,就没有李太白的许多好诗;同样,没有酒,也就没有白乐天的诸多名篇,此话绝不为过。无怪乎白公要以“醉吟先生”自号了。
  ■ 两袖清风
  典出陈基《次韵吴江道中》: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功名利禄皆淡泊,悠哉游哉自逍遥。陈基,字敬初,元末苏州人。元顺帝至正年间,他被人推荐为经延检讨。曾经为人起草谏章,几次获罪,因此避归乡里。曾辅助张士诚军事,军旅倥偬,飞书走檄多出其手。而且写的诗也有不少是反映起义军生活的,是一个有才华的风云人物。
  诗中提到的“两袖清风”,是说身无长物,一般用来指为官清廉,不中饱私囊。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送点人情呀!”于谦便作诗《入京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 黑牡丹
  典出苏轼《墨花》: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独有狂居士,求为黑牡丹。兼书平子赋,归向雪堂看。
  诗中的“黑牡丹”指的是牛。
  “黑牡丹”指代牛是源于一个故事,说的是唐朝末年,长安有一个人叫刘训,十分富有,是京师有名的富翁。当时的长安每到春暖花开,人们纷纷外出游玩赏花。人们最喜欢观赏牡丹,把观赏牡丹当成最大的乐趣。这一年,春天来了,人们又外出观赏牡丹。刘训想了一个歪点子:把几百头水牛赶到大街上,并向人们解释说:“这就是刘家的黑牡丹。”所以,黑牡丹就成了牛的代称。
  元朝汤炳龙在《题江贯道百牛图》中用到:“卷中邂逅黑牡丹,相逢喜是曾相识。”这里的“黑牡丹”即指牛。
  ■ 力争上游
  典出赵翼《闲居读书作》:所以才智人,不肯自暴弃。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赵翼,清代诗人、史学家、学者。乾隆二十六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镇安、广州知府,官至贵西兵备道。乾隆三十八年辞官家居,曾一度主讲扬州安定书院。赵翼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隆三大家”。
  他论诗重“性灵”,主创新,与袁枚接近。他反对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倾向,也不满王士禛、沈德潜的“神韵说”与“格调说”。所以他说:“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
  上游,河水的上游。人们就用“力争上游”来比喻先进,积极进取。
  清朝薛福成在《滇缅分界大概情形疏》中用到:“然必借此一著,方可力争上游,振起全局。”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诗歌 第五章
清代诗歌流派
  钱中联先生编篡的《清诗三百首》的序里,重点叙述了清代诗坛各流派的集大成者,为我们投射出一个清晰的清代诗坛轮廓。如:有提倡汉魏六朝和盛唐的湖湘派,其代表诗人有王闿运、邓辅纶、高心夔;有提倡南北宋的宋诗派,较先有郑珍、莫友芝、何绍基、江湜,稍后有“同光体”诗人,它又包括江西派的陈三立、闽派的陈衍、浙派的沈曾植、袁昶以及不属于这三派的范当世、陈曾寿等;有兼采唐宋的一派,代表为张之洞;有崇尚李商隐的西昆派,其代表有李希圣、曾广钧;最为重要的有黄遵宪、丘逢甲、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革命派。除了以上所述的革命派以外,无论“湖湘派”“宋诗派”“江西派”“唐宋派”还是“西昆派”,无不追源溯上。而清诗之开面目者,则当属具有“老瓶装新酒”的革命派最为后世推崇。就诗作本身而言,革命派题材较新,面目较新,但也不废学古(钱中联《清诗三百首》序语)。《人境庐诗草自序》中引用黄遵宪的话说:“其炼格也,自曹、鲍、陶、谢、李、杜、韩、苏迄于晚近小家,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乎为我之诗。”
  ■ 五步成诗
  典出史青《应诏赋得除夜》: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唐朝时候,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史青,天赋极高,指物作诗立就。他也极有胆识,向当朝皇上唐玄宗上书推荐自己。说自己善于作诗,才思比曹植还敏捷,五步之内,即可指物作诗。唐玄宗很好奇,就召见他当场面试。玄宗让他以除夕、上元、竹灯笼等为题作诗,果然五步之内皆脱口成篇,上边的诗就是其中的一首。
  后来人们就用“五步成诗”形容文思敏捷。
  曹植七步诗
  哥哥曹丕继位以后,非常嫉妒弟弟曹植的才能。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曹丕打算借机惩罚曹植,除非曹植可以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完整而且合乎韵律的诗。曹植明知道哥哥是故意为难自己,但只能唯命是从。想到迫害自己的人是自己的亲兄长,曹植感到异常悲愤,立刻作诗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卷首
戏剧,是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关于中国戏剧的根源,一直存在很多说法,但是大部分人都认为戏剧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巫祇仪式。
  到我国南宋时期,南方戏剧的发展有了完备的戏剧文本创作,现存最早的古代戏剧剧本是南宋时的《张协状元》。而到了元代时,以大都、平阳和杭州为中心,元杂剧大放异彩。随后戏剧不断发展,形成了诸多戏曲形式,也就是各剧种。
  戏剧一词源自于“南戏北剧”的合称,戏指的是戏文,剧指的是杂剧,是元代以前在中国南方与北方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形成的不同表演艺术,将两者合称则是明代以后才出现的用法。
  明代的昆曲经过发展,首先得到士族大夫的追捧和喜爱,他们大量创造剧本,不断修改曲谱,同时修正昆曲的戏剧理论,并使得传奇剧本成为一种新的主流文学形式。随后昆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宫廷皇室的喜爱,成为获得官方肯定的戏剧艺术,故称“雅”。而以各地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戏,广受民间喜爱,则称“花”。于是在清代就形成了“花雅之争”,实际上是戏曲共同繁荣的局面,这样丰富了戏曲艺术的门类,也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色。
  

戏剧 第一章(1)
■ 打退堂鼓
  典出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张驴儿,蔡婆婆,都取保状,着随衙听候。左右,打散堂鼓,将马来,回私宅去也。
  关汉卿,号已斋、大都人(今河北安国)。元代杂剧作家,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古代的时候,案件审结以后,审案官员就要退堂回家,所以要“打散堂鼓,将马来”。散堂鼓,又叫退堂鼓,原指封建官吏坐堂问事毕,退堂时打的鼓。后来人们常用“打退堂鼓”来比喻在工作中或者与人共事遇到困难时中途退缩。
  《新来的小石柱》第七章中用到:“皮破了有肉,肉烂了还有骨头,才蹭破一点点手皮,就该打退堂鼓啦!”
  四大悲剧之一——《窦娥冤》
  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窦娥长大后与蔡婆的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峨的坚决反抗,蔡婆有病,张驴儿把毒药倾在羊肚儿汤让给张驴儿的老子吃,把他老子毒死了。张驴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横加迫害,屈斩窦娥。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窦娥冤》取材于汉代流传下来的“东海孝妇”民间故事,关汉卿结合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体认,精心构制了这个大悲剧。
  ■ 好事多磨
  典出董解元《西厢记》第一折:真所谓佳期难得,好事多磨。来的是谁?来的是谁?张生觑,乃莺之婢红娘也。莺莺问所以。董解元,生平事迹无可考。据《录鬼簿》和《辍耕录》的记载,他主要活动于金章宗时期。“解元”是当时对读书人的泛称,不是他的名字。他的《西厢记诸宫调》,又被称为《弦索西厢》或《西厢掐弹词》,是今存宋金时期唯一完整而又标志了当时说唱文学水平的作品,也是王实甫《西厢记》以前写崔莺莺与张生爱情故事的最完美的作品。
  张生与崔莺莺的婚姻可以说是天缘巧合,郎才女貌,又两相倾心,却偏偏老夫人从中作梗,两人的婚事一波三折,多次受挫,所以说“好事多磨”。
  磨,阻碍,挫折。好事,美好的婚姻。“好事多磨”原指美好的婚姻多波折。后来又泛指美好的事情多次经受挫折。
  元朝《娇红记》中用到:“娇红低声笑曰,好事多磨,理固然也,然妄既许君矣,当别图之。”
  ■ 银样镴枪头
  典出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一个银样镴枪头。王实甫,字德信,大都(今河北定兴县)人,元代杂剧作家,中国著名剧作《西厢记》的作者。《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叙述的是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但是受到崔老夫人的阻拦,最终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
  “银样镴枪头”是指样子像银子实际是焊锡做的枪头。后来人们就用它来比喻外表很好看,但是实际上不中用。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戏剧 第一章(2)
吴晗在《神仙会和百家争鸣》中用到:“反对那种强不知以为知,专业知识贫乏而自封专家、权威的银样鑞枪头。”
  小令
  小令又被称为“叶儿”,是散曲中最早产生的体制。一般说来,小令是单只曲子,但还包括“带过曲”与“重头小令”。“带过曲”是三个以下的单只曲子的联合,但必须同一宫调,并且音乐衔接,同押一韵。“重头小令”是由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的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支数不限,每首可各押一韵。而且各首可以单独成。
  《天净沙?秋思?小令》
  马致远
  枯藤老书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走投无路
  典出杨显之《潇湘雨》第三折:淋的我走投无路,知他这沙门岛是何处鄷都?杨显之,元代戏曲作家,大都(今北京)人,与关汉卿为莫逆之交,常在一起讨论、推敲作品。杨显之善于对别人的作品提出中肯的意见。在元初杂剧作家中,他年辈较长,有威望。散曲作家王元鼎尊他为师叔,他与艺人们来往也较密切,著名演员顺时秀称他为伯父。杨显之作有杂剧8种,题材多采取现实生活和民间故事,作品风格与关汉卿相近,语言流畅。《潇湘雨》影响较大,主要内容写的是穷秀才崔通考中后弃妻再娶,将远道来寻夫的妻子张翠鸾毒打、发配、谋害,最终崔通受到惩罚而改悔。第三折写张翠鸾在发配途中遇雨一节,情状凄苦,描写逼真。
  投,投奔。“走投无路”是指无路可走,已到绝境。后人经常用它来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鲁迅在《彷徨?祝福》用到:“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
  ■ 坐吃山空
  典出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叔叔,您孩儿无事也不敢来,今日一径的来告禀叔叔知道。自从俺父亲亡过,十年光景,只在家里死丕丕的闲坐,那钱物则有出去的,无有进来的;便好道“坐吃山空,立吃地陷”;又道是“家有千贯,不如日进分文”。秦简夫,元代戏曲作家,大都(今北京)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均不详。著有杂剧五种,现仅存《东堂老劝破家子弟》《孝义士赵礼让肥》《晋陶母剪发待宾》三种,都是以表现家庭伦理为主题,其作品风格敦朴自然。
  《东堂老》,全名为《东堂老劝破家子弟》,写的是扬州富商赵国器之子扬州奴,父死后浪荡成性,挥霍无度,将家产荡尽,沦为乞丐。其父生前好友东堂老李实,受亡友之托,对扬州奴苦心教诲和帮助,使他痛改前非,终于浪子回头,重振家业。
  “坐吃山空”指光是消费而不从事生产,即使有堆积如山的财富,也要耗尽。
  清朝李宝嘉在《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八回中用到:“到京之后,住在店里,已经是当卖度日,坐吃山空。”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戏剧 第二章(1)
散曲
  散曲,是中国元代杂剧兴盛前后,流行于市井、勾栏的一种歌曲。在元曲中则为相对于剧曲而言的清唱歌曲,明初始得名为散曲。从诗词角度说,它是金、元以来一种通俗韵文;在语言上,它比宋词通俗,能尽量吸收民间的口语;在句法上,它可以在一定曲牌的格律中增加衬字,比词更活泼;在内容上,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无宾白科介,便于清唱,有别于剧曲。
  散曲与诗、词相比,在诗歌形式上有以下特点:
  1.它与词一样,是长、短句形式,但是能在正字之外加衬字,更灵活,更适合使用口语。衬字一般加在句首或句中,不能加在句尾。
  2.曲韵与诗韵、词韵不同,用的是当时北方话音韵。协韵方法为通押一韵,不换韵。但是,四声通协,韵字可以复用。
  3.对仗形式比较丰富,除了诗、词的偶句作对外,三句、四句,皆可对,还有隔句对、联珠对等名目,使散曲在字句参差变化中,具有端饬严谨的气度。
  此外,散曲还有“务头”“俳体”等形式特点。总之,散曲是有严格格律的倚声填词的诗歌形式,比起诗、词来,它比较自由,但也有些方面更为复杂了。
  ■ 红颜薄命
  典出《鸳鸯被》第三折:当初也无红定无媒证,(张瑞卿云)这等怎生成亲来?(正旦唱)做的来藏头漏影,知他是今世是前生,总则我红颜薄命。真心儿待嫁刘彦明,偶然间却遇张瑞卿。此剧全名《玉清庵错送鸳鸯被》,说的是一个阴差阳错的姻缘故事。主人公玉英没能嫁给心中的如意郎君,所以说自己是“红颜薄命”。
  红颜,指年轻美貌的女子;薄命,指福薄命浅。后来人们就用“红颜薄命”来指年轻貌美的姑娘早死或者无缘嫁给如意郎君。
  明朝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用到:“这都是刘四妈这个花嘴,哄我落坑堕堑,致有今日,自古红颜薄命,亦未必如我之甚。”
  ■ 狐群狗党
  典出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呸,你不识羞,每日伴着些狐朋狗党,哪个是好的?《遇上皇》,全称《好酒赵元遇上皇》,由元朝高文秀编著。剧中主要讲的是东京人赵元,因嗜酒成癖,不理家当,时常遭受岳父母和妻子打骂,其妻刘月仙,逼他写休书,要另嫁给东京臧府尹。臧府尹为了得到赵元妻,便假公济私,限期逼赵元进西京递送公文。时遇冬天,因大雪纷风,赵元没有按期送到公文,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在汴京城外草桥店酒馆里,遇到微服私行的宋太祖,赵匡胤因饮酒未带酒钱,遭店主刁难,赵元为赵匡胤代付了二百文酒钱,太祖感其贤德大度,于是便认作义弟,问起为何至此时,赵元倾诉了自己的遭遇始末。宋太祖后来免了他的罪,并封他为东京府尹,最后惩处了刘月仙与臧府尹。
  赵元的妻子在责骂他时提到了“狐朋狗党”,意思是指吃喝嫖赌、不务正业的朋友。后来人们多用它来指流氓无赖等勾结在一起。
  《红楼梦》第九十回:“连一个正经的都没有,来一群子,尽是些狐朋狗党。”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的说法,最早提到的是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他只提及四人的姓名,还没有“四大家”的命名。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才正式出现四大家的说法:“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对这四位元代戏曲作家的评价和排列顺序,也因人因时有不同的提法。如元代钟嗣成在《录鬼簿》中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家之首,贾仲名也称关汉卿是“驰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但是明初的朱权《太和正音谱》却推戴马致远,把关汉卿列为“可上可下之才”。现在一般认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的说法比较公允:“元代曲家,自明朝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书包网 www.bookbao.com

戏剧 第二章(2)
■ 金蝉脱壳
  典出《朱砂担滴水浮沤记》:兄弟,与你一搭儿买卖。呀,他倒做个金蝉脱壳计去了也。打你这弟子孩儿,你怎么放了他去?《朱砂担滴水浮沤记》说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事。在这一折戏里,主人公王文用为了虎口脱险,假装肚子疼要出去方便,骗过店小二,逃离虎口。
  “金蝉脱壳”原意是出土的蝉,把外壳脱掉留在树上,身子早已飞走了。后来把用伪装迷惑敌人,脱身逃跑叫做“金蝉脱壳”。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用到:“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来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
  ■ 锦绣江山
  典出白朴《梧桐雨》:统精兵直指潼关,料唐家无计遮拦。单要抢贵妃一个,非专为锦绣江山。白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元曲四大家之一。《梧桐雨》,全名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是其代表作之一。
  安禄山起兵造反,就是要夺取唐朝江山,可是安禄山为了欺骗将士,说起兵是为了讨伐奸臣杨国忠,要抢夺杨贵妃,不是为了唐朝的锦绣江山。
  锦绣是指美丽鲜艳的丝织品,江山代指中原大地。“锦绣江山”在这里指唐朝的美丽河山,后来就泛指美好壮丽的祖国山河。
  清朝钱彩在《说岳全传》第四十七回用到:“不听忠言,信任奸邪,将一座锦绣江山,弄得粉碎。”
  戏剧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斗争生活,能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因而它要受舞台的制约,要适合演出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它的以下特征:
  第一,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
  第二,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
  第三,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
  第四,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 两面三刀
  典出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岂知他有两面三刀,向夫主厮搬调。在山西这块文化深厚的土地上,元代出现了几位杰出的杂剧作家,李行道便是其中之一。
  李行道(也作李行甫、李潜夫),绛州(今新绛)人,生平不详。从钟嗣成的《录鬼簿》中一幅悼念他的挽联可知,他不求仕进,淡泊明志,致力于校点《周易》,传世之作只有《灰阑记》。
  元曲《灰阑记》,是《包待制智勘灰阑记》的简称,又名《张海棠屈下开封府》,写的是青楼女子张海棠作了马均卿的妾,马妻伙同姘夫赵令史谋杀了马均卿,嫁祸于海棠,并欲夺走海棠之子寿郎。受贿的县官将海棠屈打成招,押解海棠至开封府问斩,府尹包拯看出破绽,以智斗恶,终使海棠平反,惩办了诸凶。
  人们用“两面三刀”比喻阴一套,阳一套,搬弄是非,自己从中渔利。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用到:“你这两面三刀的东西,我不稀罕。”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戏剧 第二章(3)
■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典出《古今杂剧?韩元帅暗度陈仓二》: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派兵在栈道把守,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这部杂剧主要讲述的是秦朝末年,汉王刘邦和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的事。刘邦到四川为王时,为了麻痹项羽,把栈道烧毁,意思是向项羽表明永不出川。过了几年,刘邦积蓄了力量,要打出四川和项羽争天下。大将军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却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楚军将领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这就叫“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后来人们就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比喻为了迷惑别人,表面上大张旗鼓地干某件事,但暗地里却在干自己真正要干的事。也用来比喻暗中进行的活动。
  如:他们两个表面上一本正经,其实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早就勾搭在一起了。
  中国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
  ——南宋剧本《张协状元》
  剧本描写的一位书生名叫张协,在赴京赶考的途中被强盗所抢,又惊又吓病倒了,住在山上的破庙里无人问津,适逢贫民的女儿遇见将其救起,伺侯周到,渐渐彼此产生爱慕,终于结为夫妻。张协赴京赶考,终于榜上有名,中了新科状元,但是他却忘恩负义把妻子休弃。后来枢密使相王德用收养了张协的妻子,认其为义女,并最终促成张协夫妻二人团圆。
  《张协状元》是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
  ■ 气吞山河
  典出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想自家离了淮阴。投于楚国不用。今投沛公。亦不能用人。闷闷而不已,而成短歌。歌曰:背楚投汉,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弃执戟离霸主,谋大将投萧何。治粟以叹何补,乘骏骑而知他。金仁杰,字志甫,杭州人。元朝著名的剧作家,著作颇丰,但现存只有《追韩信》《东窗事犯》两剧。
  剧中讲述韩信自幼习武练功,熟读兵书,而且有雄才大略,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但是出身卑微,被人歧视,得不到重用。投奔项羽,项羽不用他;投奔刘邦,刘邦也只给了他一个很小的官。所以他整日闷闷不乐,唱到:“背楚投汉,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
  “气吞山河”指有雄才大略,很有气魄。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二十八章中用到:“这号人在困难面前不是低头叹气,而是奋发图强,壮志凌云,气吞山河。”
  ■ 气味相投
  典出冯惟敏《梁状元一生不服老》第三折:止有老友梁太素,隐居南山之麓,不屑小就,正与小生气味相投。明代著名曲作家冯惟敏,其散曲堪称明代一流,向来受到人们的推崇。这部《梁状元一生不服老》写的是北宋梁颢终生科考,最后终于高中状元。对于这个杂剧的思想意义,著名的曲艺评论家顾学颌先生认为“是为明代的八股取士和历代的科举制度作辩护”,反映了作者代表当时的许多读书人对于科举,对于考状元的一往情深,至死不悟。
  气味是指思想作风、兴趣爱好、脾气秉性。相投多指合得来,完全一样。梁太素清高孤傲,胸有大志,两个人完全一样,所以说“气味相投”。现在人们用“气味相投”来比喻内心肮脏的人容易互相接近,含有贬义。
  如:那两个家伙真是气味相投,见面不久两人便打得火热。
  杂剧的角色
  杂剧的角色分为旦、末、净、杂。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是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是次要的女演员。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等。
  ■ 三生有幸
  典出吴昌龄《花间四友东坡梦》第一折:理会得。久闻老师父大名,今日得睹尊颜,三生有幸。吴昌龄,西京(今山西省大同市)人,生卒年不详,其生平前期曾在内蒙从事过军屯,后期升任婺源(今属江西省)知州。元代钟嗣成《录鬼簿》将其列入“前辈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五十六人”之中,即吴昌龄属于元代前期作家。吴昌龄一生著作颇丰,写有多个剧本,《花间四友东坡梦》是其比较有名的剧本。
  三生就是佛教说的前生、今生、来生。“三生有幸”就是指极大的幸运。
  清朝曾朴在《孽海花》第十二回中用到:“贱妾蒲柳之姿,幸蒙太太见爱,今日登宝地,真是三生有幸。”
  ■ 十载寒窗
  典出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三折:十载寒窗积雪余,读得人间万卷书。到头还藉文章力,象简罗袍上玉除。小官秦修然是也。石子章,元朝著名剧作家,生卒年不详,大都(今北京)人,善于作曲,《太和正音谱》评价他的曲子“如蓬莱瑶卿”。所作杂剧有两种,今只存《竹坞听琴》。
  《竹坞听琴》写的是秀才秦修然与郑彩鸾指腹订婚,后因双方父母皆亡,久不通音信而失去联络。此时官府贴出榜文,女二十岁不嫁者问罪,郑彩鸾不得已,出家投奔一郑姓老道姑,居于竹坞。秦修然此时在父执郑州尹梁公弼处攻读,踏青晚归,欲投宿竹坞,偶闻彩鸾弹琴。二人互通姓名,各自叙述经历,知为未婚夫妇,于是暗中往来。梁公弼担心秦修然因此耽误学业,谎称道观有女鬼迷惑少年男子,秦修然惊慌不已,匆忙赴京赶考。梁公弼又探询彩鸾家世,知其为官宦之后,又与秦修然自幼定亲,于是将她移居于白云观。修然状元及第,梁公弼使他与彩鸾在白云观会面,解释误会,二人成婚。梁公弼也因此得知老道姑即自己失散多年的妻子,夫妻重逢,皆大欢喜。
  “十载寒窗积雪余,读得人间万卷书”,就是指秦修然发奋苦读的事。人们就用“十年寒窗”来形容多年坚持清苦读书。
  元朝高明在《琵琶记》中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戏剧 第三章(1)
元杂剧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元代杂剧作家、作品的著录,首见于钟嗣成的《录鬼簿》,著录作家152人(其中有散曲作家),作品450余种。明初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补录元明之际的杂剧作家71人(也包括散曲作家),作品150余种。到了明初,杂剧剧本还保留很多,李开先《闲居集》卷5《张小山小令后序》记载:“洪武初年,亲王之国,必以词曲千七百本赐之。”其中当有大量杂剧剧本。李开先还说他收藏杂剧“千余种”,据说汤显祖收藏元剧也达“千种”。此后杂剧剧本大量散失,今存作品只有“千种”的四分之一。
  根据现有资料的大致统计,有姓名可考的元代作家的杂剧作品约500种,元代无名氏作品约50种,元明之际无名氏作品约187种,总计约737种。现存的元杂剧剧本,有姓名可考的元代作家的作品约109种,逸曲29种,元代无名氏作品约31种,元明之际无名氏作品约78种,合计约247种。
  ■ 瓮中捉鳖
  典出康进之《李逵负荆》:这是揉着我山儿的痒处,管教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康进之,元代戏曲作家。棣州(今山东惠民)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不详。作杂剧两种:《黑旋风老收心》和《梁山泊李逵负荆》。
  《梁山泊李逵负荆》写的是梁山附近杏花庄开酒店的王林,被冒称宋江、鲁智深的恶棍抢去了女儿满堂娇。正逢李逵来店饮酒,王林便向他哭诉。李逵听了大怒,回山斥责宋江。宋江为辨明事实,同他下山对质。李逵在认识到了错误之后,回山向宋江负荆请罪。恰好两个恶棍又送满堂娇回门,王林上山报信,宋江指派李逵下山捉拿,最后救下了满堂娇,惩治了恶霸。
  “瓮中捉鳖”是指从大坛子里捉王八。比喻想要捕捉的对象已在掌控之中。形容手到擒来,轻而易举。
  明朝凌蒙初在《二刻拍案惊奇》中写道:“知县写了姓名地址,差人去拿,瓮中捉鳖,立刻拿到。”
  ■ 信口开河
  典出无名氏《争报恩》第三折:调笑令:是谁将我来救活?原来是您三个呀!间别来兄弟每安乐波?你刀尖儿抹的他皮肤破,到官司百般摧挫。那妮子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怎当他只留支剌信口开合。
  《争报恩》是元朝无名氏撰写的。本剧演了梁山好汉关胜、徐宁、花荣驱奸扶正的故事,共四折一楔子。关胜、徐宁、花荣三人奉宋江之命下山探听官兵消息。赵通判之妾腊梅与家丁都管有奸情,被染病在身的关、徐发现。腊梅与丁都管欲告发二人,幸亏赵妻李千娇从中周旋。花荣为了接应徐、关二人,潜入李千娇房中探听消息,又误伤了赵通判,因而李千娇被奸人告以勾结奸夫谋害亲夫的罪行,被判为死刑。花、徐、关三人先后下山,劫了法场,救出了李千娇,杀了腊梅和丁都管,使赵通判与李千娇夫妻团聚。《争报恩》又名《三虎下山》,全名《争报恩三虎下山》。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戏剧 第三章(2)
后人将“信口开合”又写成“信口开河”,用来形容毫无根据地胡说八道。
  清朝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中用到:“村老老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 惺惺惜惺惺
  典出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那语句清,音律轻,小名儿不枉了唤做莺莺。他若是共小生、厮觑定,隔墙儿酬和到天明。方信道“惺惺的自古惜惺惺”。王实甫,名德信,元代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王实甫生平事迹资料缺乏。钟嗣成在《录鬼簿》中将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由此可以推知,王实甫活动的年代可能与关汉卿等相去不远。
  王实甫作杂剧共13种,最著名的就是《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西厢记》所表达的“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思想,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西厢记》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格式,长达五本21折,不因篇幅限制而造成剧情简单化和模式化的缺点。这一形式上的大胆革新,对后来的戏剧创作起到了引领作用。
  惺惺,是指聪明人。人们用“惺惺惜惺惺”来比喻性格相同的聪明人互相爱惜。
  清朝凌濛初在《初刻拍案惊奇》中用到:“自古道:‘惺惺惜惺惺,才子惜才子’。”
  ■ 咬文嚼字
  典出无名氏《杀狗劝夫》第四折: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览四。使不着你癞骨顽皮,逞的精神,说的强词,公厅上捱杖子,胡攀乱指。(云)到这里只有个法子,(唱)哎,使不的你咬文嚼字。《杀狗劝夫》全名《贤达妇杀狗劝夫》,是由元朝无名氏编纂的。故事写的是孙华与无赖柳龙卿、胡子传相交,其弟孙荣规劝其兄。孙华听信胡言,反将孙荣逐出门外。孙华妻知其夫不正,于是设计杀死一狗,剥去皮尾,饰以人衣,放在门前。孙华见而大恐,请来柳、胡二人一同掩埋。二人反目,不但不助,反而报官。孙荣至公堂,为救其兄自认杀人。后孙华妻杨氏亦至公堂,说明原委。官家惩处了柳、胡二人,表扬了杨氏。
  “咬文嚼字”本指死抠字眼,过分斟酌字句。后来人们用来讽刺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也用来讽刺当众讲话有意卖弄自己的学问。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之一——《倩女离魂》
  《倩女离魂》写的是少女张倩女、书生王文举本来“指腹为婚”。其后张母反悔,被迫以兄妹关系分离,但倩女依然爱恋文举,相思成疾,魂离肉体,随同文举一起上京赶考,而肉体仍在家卧病不起。及文举得官,和她一起归来,倩女魂与肉体合一。病亦痊愈,构成喜剧结局。作品塑造了大胆反抗封建礼教、热烈追求幸福生活的倩女形象。剧作在语言、心理刻画和情景描写方面都有较高成就。
  ■ 八面威风
  典出尚中贤《单鞭夺槊》:胡敬德显耀英雄,单雄信有志无功。圣天.子百灵相助,大将军八面威风。
  尚仲贤,元代戏曲作家,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生卒年、字号不详。著有杂剧11种,《尉迟恭单鞭夺槊》是其中之一。《尉迟恭单鞭夺槊》写的是大将军尉迟恭单鞭跃马救秦王的故事,和《旧唐书》与《新唐书》所记载的故事相近。作品突出了尉迟恭的英武形象,有力地揭露了李元吉公报私仇、嫉贤害能的丑行,情节较紧凑,语言也比较朴素,在写唐代故事的杂剧中影响比较深远。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戏剧 第三章(3)
人们常用“八面威风”来比喻威风十足,气势逼人。
  清朝曾朴在《孽海花》第十二回中用到:“年龄不到五十许,体态虽十分端丽,神情却八面威风。”
  ■ 半瓶醋
  典出《古今杂剧?无名氏〈司马相如题桥记〉》:如今那街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剧中的司马相如,是西汉四川成都人,著名的辞赋家。但他年轻时很不得志,十年寒窗下,苦读万卷书,但却仕途无门,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一天,他在成都的一座桥上闲逛,只见富贵人家的公子小姐们,骑着高头大马,乘坐豪华马车,在桥上兜风,一时间车马喧腾,好不气派。司马相如看了,十分羡慕眼红,慨然叹道:“大丈夫就应当是这个样子。”一时兴起,就在桥柱上题词言志:“他日若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后来他果得大贵,回家经过此桥,感慨地说:“有志者,事竟成矣。”后人据此写成剧本,就是《司马相如题桥记》。
  剧中说的“半瓶醋”,有时人们也说:“满瓶不响,半瓶咣当。”人们常用“半瓶子”讽刺那些学识不多又爱卖弄学问的人。
  ■ 唇枪舌剑
  典出武汉臣《玉壶春》:我去那锦被里舒头作耍,红裙中插手难当,争锋处准备着施谋量。显吹弹歌舞,论角徵宫商,使心猿意马,逞舌剑唇枪。武汉臣,生卒年不详,济南人(今山东济南)。著名元朝戏曲家,所作杂剧甚多,今知有12种。
  《玉壶春》又叫《李素兰风月玉壶春》,剧中写了广陵书生李斌,和妓女李素兰相爱,冲破鸨母和富商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剧中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为原型(李斌,即元末曲家李唐宾,号玉壶道人),进行创作,这在元杂剧中实属罕见。剧中描写了当时社会市井生活,人情世态,丰富生动,颇具特色。
  “舌剑唇枪”也用做“唇枪舌剑”,指针锋相对地辩论,言辞犀利,像刀枪激烈交锋一样。
  元朝高文秀在《渑池会》中有:“凭着我唇枪舌剑定江山。”
  徽班进京
  何谓“徽班”?顾名思义,当是徽人之戏班。它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并有着辉煌的艺术创造与贡献,最突出的是它吸纳、融合、磨炼出一个占了大半个中国和五十多个剧种的戏曲声腔——皮黄,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剧种——京剧,成为“京剧之父”。
  “徽班”既有历史的辉煌,又有艺术的遗存,更有丰富的经验。对其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既是对历史做出真实的反映,又可对现实提供很好的借鉴,也当对未来留下有益的思考。
  四大徽班是清代乾隆年间活跃于北京剧坛的四个著名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的合称。徽班,是以安徽籍(特别是安庆地区)艺人为主,兼唱二簧、昆曲、梆子、啰啰等腔的戏曲班社。开始多活动于皖、赣、江、浙诸省,尤其在扬州地区,更以“安庆色艺最优”。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给高宗弘历祝寿,有人从扬州征调了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入京,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此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六班逐步合并成为著名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当时正是地方戏曲勃兴、花雅争胜的时期,一些新兴的地方剧种,如高腔(时称京腔)、秦腔等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原来兼唱多种声腔戏的基础上,又合京、秦二腔,特别是吸收秦腔在剧目、声腔、表演各方面的精华,以充实自己。同时为了适应北京观众多方面的需要和发挥各班演员的特长,逐渐形成了四大徽班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为“三庆的轴子(指三庆班以连演整本大戏见长),四喜的曲子(指四喜班以演唱昆曲戏著称),和春的把子(指以擅演武戏取胜),春台的孩子(指以童伶出色)”,出现了“四徽班各擅胜场”的局面。嘉庆、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兼习楚调之长,为汇合二簧、西皮、昆、秦诸腔向京剧衍变奠定了基础。因此“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卷首
散文是一种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体裁,按其内容大致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和哲理散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论语》《孟子》《庄子》等以言论为主要内容的诸子散文,随着文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散文体裁也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出现了以赋为主要体裁的两汉散文,以寓言、传记为主的唐宋散文和各具特点的明清散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历史、风景、寓言人物都可以用来写作,在表现手法上也可叙事描写、托物抒情、发表议论,不拘一格,散文能够用各种灵活的表现形式、优美的语言来抒发真挚的感情,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在这些优美的散文中,有很多名语佳话至今仍为我们所用。有些词语从古至今意思都没有大的改变;而有些经过岁月的洗礼、人事的变迁,逐渐引申出了其他含义。让我们寻着历史的脚步,到古代散文中去寻找我们现在所熟知词语的身影。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散文 第一章(1)
■同舟共济
  据说,很久以前吴人与越人本来是相互仇视的。有一次,他们一同坐船过江。突然狂风大作,船上的人一时不知所措,就在这时,吴人和越人的统领走到一起,决定摒弃前贤,共同抵御风暴。于是,吴越两族人在领头人的指挥下,团结协作、相互救助,配合得如同一个人的左右手一样默契,最后终于战胜了狂风,脱离了危险。
  于是,后人便用“同舟共济”来比喻同心协力,共同战胜困难。
  《后汉书?朱穆传》中用到:“夫将相大臣,均体元首,共舆而驰,同舟而济,舆倾舟覆,患实共之。”这里的“同舟而济”的意思与原来没有变化。直到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仍然在频繁地使用“同舟共济”这个成语。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和《五轮书》)。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一般认为,全书分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 骄子
  典出《孙子?地形篇》: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春秋战国时候,著名的军事家孙子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编著了《孙子兵法》一书,在书中他提出对士兵要严格要求,认为士兵强壮与否是决定战争的重要因素。因此他要求将领一方面要关心和爱护士兵,将他们看作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他还强调要对士兵严格管理,严明纪律。他提到:“如果对士兵给予过于优厚的待遇,那么士兵就会懒惰,如果对士兵过分溺爱,就会使士兵像一个娇惯的孩子,这样的士兵是无法进行战斗的。”
  文中提到的“骄子”是指被溺爱的孩子,而现在多用“骄子”来比喻在某方面杰出的人才。
  《汉书?张冯汲郑传》中用到:“今纵不能,浑邪率数万之众来降,虚府库赏赐,发良民侍养,譬若奉骄子。”
  ■ 知己知彼
  典出《孙子?谋攻》: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在《孙子兵法》中说:“能够提前知道会取胜的战争有五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战,什么情况下不能战的战争会胜;懂得根据兵将多寡而灵活运用战术的战争会胜利;官兵上下一心追求胜利的战争会胜利;有准备的自我与无准备的敌人作战的战争会胜利;将领有才能而君主不故意干涉的战争会胜利。这五例,是可以预见到胜利的方法。所以说,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作战多少次都不会战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负场数将会参半;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无论战斗多少次必然都会失败。”
  后人便以“知己知彼”来表示在做事之前全面了解情况,就能使自己减少失败。
  鲁迅在《准风月谈?关于翻译(上)》中用到:“我是主张青年也可以看看‘帝国主义者’的作品的,这就是古语的所谓‘知己知彼’。”

散文 第一章(2)
■ 方寸地
  典出《列子?仲尼》: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在古代,有一个叫龙叔的人,一天,他遇到当时的名医文挚,就对他说:“我早就听说你的医术十分高明。我最近感到不舒服,您能给我看一下吗?”文挚听了以后说:“你哪里不舒服?”龙叔说:“最近经常有人赞扬我,也有人辱骂我,但是这些我都不放在心上,我家里十分贫穷,但我也不因此而烦恼,悲伤和快乐也影响不了我的心情,我想知道我这是怎么了?”文挚听了以后就让龙叔背着阳光站立,然后自己从暗处看着他,看了一会,文挚就对龙叔说:“哎呀,我已经看到你的心了,你的心已经空虚得装不下任何东西,这样就和传说中的圣人一样了,你的这些症状,已经接近圣人了,而你却把这些当成疾病,如果这是疾病的话,我是没有能力治好的。”
  后来,人们就用“方寸地”来指代心。
  宋代罗大经在《鹤林玉瑶》中提到:“俗语有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列子简介
  列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继承了老子和庄子的道家观点,并将他们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主张清静无为,认为只有摆脱世间的贵贱、生死的束缚,淡泊名利,才会得“道”。《列子》是列子和他的学生一起编写的,一共二十多篇文章,但是由于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到了西汉时期,经过刘向、刘歆父子的整理,保存下来了八篇文章,这八篇文章分别是《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列子》和《道德经》《庄子》一样成为道家学派的经典。
  ■ 高山流水
  典出《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有一次,他正在专心致志地弹琴,琴声悠扬,传到了 很远的地方,这时,旁边来了一个人静静地 聆听琴声,当伯牙弹描绘高山的曲子时,那个人就说:“多好呀,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过了一会,伯牙又用琴声来表现流水,那个人又说道:“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滔滔的流水!”伯牙高兴地说:“这个人能够听懂我的琴声,他才是我的知音呀。”而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从此两个人成了很好的朋友。后来,伯牙听说钟子期死了,就将琴摔碎,认为世上没人能够听懂自己的琴声了,从此便不再弹琴了。
  后来,人们就用“高山流水”来比喻乐曲高妙,也用来比喻知己或知音。
  清朝袁于令在《西楼记?病晤》中用到:“清音绕画梁,一声一字,万种悠扬,高山流水相倾赏。”
  古代散文
  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是指一般非韵文的作品,狭义的散文是指文学体裁的一种。我们讲古代散文用的是广义散文这一概念。古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四类。
  ■ 管鲍之交
  典出《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春秋时期,有一个叫管仲的人和鲍叔牙是很好的朋友,当时管仲家里非常穷困,于是鲍叔牙就把管仲叫来,要和他一起做生意。但是管仲没有钱,鲍叔牙就拿出了自己所有的和蓄来做本钱。当生意赚来钱以后,管仲却拿走了大部分的钱。人们听说了这件事后就都来指责管仲,认为他自己没有出本钱,分钱的时候还拿走那么多。鲍叔牙就对他们说:“不要那样说,管仲家中还有老母亲要奉养,多拿一点是应该的。”

散文 第一章(3)
后来,他们一起参军,每当两军交战的时候,管仲总是躲在最后面,大家就责骂他说:“管仲,你真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呀!”鲍叔牙听了,赶紧对大家说:“管仲并不是那样的人,他之所以总是在最后面,是因为他家中还有老母亲要他回去照顾。”
  后来,鲍叔牙还极力向齐桓公推荐管仲,使得管仲当上了齐国的丞相,管仲就对别人说:“生我的,是我的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呀!”
  后人就用“管鲍之交”来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明朝陈汝元在《金莲记?诗案》中用到:“前与苏子瞻山河订誓,本为管鲍之交,名位相倾,顿起孙庞之隙。”
  ■ 余音绕梁
  典出《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战国时期,韩国有一个歌女叫韩娥,长得非常漂亮,她有一副非常好的嗓子,唱起歌来就像百灵鸟一样动人。有一次,她来到齐国的首都淄博,因为路费用光了,就在城西门卖唱。韩娥声音清脆嘹亮,婉转悠扬,十分动人。歌唱完了,人们觉得她的歌声还在房梁之间缭绕,过了三天还没有消失,以至于附近的人以为她还在那里唱歌,没有离开。后来,她想找一家旅店住宿,可是店家嫌她贫穷,担心她付不起房钱,不仅不让她住,还辱骂了她。韩娥忍不住放声大哭,哭声悲伤凄楚,附近居民,都被感动得跟着她悲伤地哭了起来,整整三天吃不下饭。当人们听说韩娥已经出城离去时,立刻都去追赶,苦苦挽留。于是韩娥便回来为大家唱歌,老百姓听了以后都十分高兴,悲伤的情绪一扫而空。
  后人就用“余音绕梁”来形容歌声优美动听,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梁实秋在《听戏》中用到:“受罪半天,能听到一段回肠荡气的唱儿,就很值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确是真有那种感觉。”
  列子御风
  列子崇尚道家玄学,于是就努力修炼御风之术,经过长时间的修炼,他终于练成了御风之术,于是就经常在春天的时候,乘着春风游览四面八方,庄子在《逍遥游》中描述了他乘风行走的样子,“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他驾驶着春风,想到哪里就会飞到哪里,他来到哪里,哪里已枯萎的花草就会重生,他飘然而行,自由自在,令人羡慕。后来,道家学派就尊他为玄家始祖,到了唐玄宗时期,他被封为了冲虚真人。
  ■ 杞人忧天
  典出《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在周朝的时候,杞国有一个人,他整天担心天会掉下来,地会塌下去,自己没有地方藏身,因此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他的一位朋友看见杞人这个样子,很替他担心,有一天,他碰见了杞人,就对他说:“天,只不过是由气体组成的,我们身边到处都是气体,它不会塌下来的。”杞人问到:“既然天是由气体组成的,那日月星辰不会掉下来吗?”那个人想了想说:“日月星辰只不过是发光的气体而已,即使掉下来,也不会砸伤人的。”
  杞人又问道:“那地会不会塌下去呢?”那个人回答说:“大地是由石块堆积而成的,我们天天在上面走,也没有看见哪一块塌陷呀。”杞人听了这些解释,顿时放下心来,满意地离开了。他的朋友也如释重负,高兴地回去了。
  后来,人们就用“杞人忧天”来比喻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书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