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战记风云再起令牌:2"视通万里思接千载" 明代文人画中的雅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9:16:56

"视通万里思接千载" 明代文人画中的雅兴

2010-02-25 10:19  来源:信息时报  已有10665人次浏览  评论0条



《春山积翠图》 戴进

戴进(1388~1462),又号玉泉山人,浙江钱塘人,最早他是一个金银工匠,后来学画,曾因《秋江独钓图》得到宣德皇帝的称赞,后来又遭人嫉恨,受谗言被削职为民。

戴进离开宫廷后,长期在民间卖画为生,在南京、杭州一带生活,一生怀才而不得意,穷困潦倒,死后得到人们的认可,认为他的画能“变南宋浑厚沉郁之趣,成健拔劲锐一体”,对明代的画坛有重大影响,在画史上被称为“浙派”山水的开创者。

戴进所作山水、人物极精妙,兼能花鸟、走兽。他的山水画,画法用斧劈皴,行笔有顿挫,水墨淋漓尽致。传世作品有《春山积翠图》、《金台送别图》、《罗汉图》、《钟馗夜游图》、《关山行旅图》等。这幅《春山积翠图》是他62岁所作,他以水墨写意的形式,表现了古松盘曲,山峰逸秀,很典型地代表了他中晚期画风的演变。

此画以斜向切割的方式表现了近、中、远三个景物层次,进景是一个山脚,有几株枝叶茂盛的松树,一老一少走在山间小路上。前方不远处,露出了茅舍的屋顶。远处的青山和松树构成了南宋宫廷画中的“S”形曲线。由此可以见他的画受到南宋画风的影响。

中国画的哲学

    石涛笔下的黄山

 

《画语录》又名《石涛画语录》、《苦瓜和尚画语录》,是(清)石涛(1642年-1718年)著的画论专著。《画语录》的中心思想是“一画”论。所谓"一画"论,不仅含有线是中国绘画的基础的意思,而且同《周易》、道家、禅宗关于宇宙本体和万物生于"一"的哲学思想相联系。

【翻书读古画】

在中国文化中,人和自然之间是一种不可分离的、水乳交融的有机整体。从中国人特有的观照宇宙万物的方式到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气”的思想考察,中国人观念中的宇宙自然不是一个独立于人之外的认识客体,中国人的观念、精神同宇宙自然是相通共融的,在宇宙自然中,中国文人托物寄兴,感物抒怀,找到了自己心灵、精神的安顿之所。中国哲学把人与无限永恒的自然合为一体的境界看做是最高的道德境界,这就是“天人合一”。

两千多年前就形成的中国哲学的天人观、宇宙观,无疑影响着中国文化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中国艺术家认为艺术创作的奥秘在于主体情思与客体景物的交融合一,在于艺术家全身心之“气”与宇宙天地间生生不息之“元气”的相交合一。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画艺术,也正是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形成了以“通天人之际”为最高主旨,以人、自然、神灵三者相融合为标志的独特绘画形式。

中国画者在画外特别重视个人修养的功夫,把人品和画品紧密结合起来。所谓“人品既已高类,画品不得不高”,“人格不俗,画亦不俗”等等,都说明了画者个人人品、人格锤炼得越高,就越能把握宇宙万物的规律,从而提升撷取宇宙万物之美、把握宇宙万物之性的能力。这就是使个人的品性与天相接,使“思与物齐”、“天人同流”。达到了这种修养境界的艺术家,由心中自然流露出的艺术作品,其精神、其生命力,必然是“通天人之际”的。由此我们联想到,中国艺术家所追求的个性、自我,同西方艺术家相比,是一种超个性、超自我的。因而我们说中国画家追求的个性、自我,同西方画家的那种极端的个性、自我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正如石涛所说“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一样,中国画家是以一种朋友的身份,用全身心去拥抱自然、亲昵自然。另一方面,又不拘泥于万物,悠游于万物之上。中国画家在生活中不是用科学的方法去捕捉“典型瞬间”、去截取“生动片断”以拼成整体去创造什么“艺术典型”,而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他们登高远望,“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他们全身心融入自然之中。

清代美术理论家方士庶这样来形容中国画家的创作状态:“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方士庶《天慵庵随笔》)。

而当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也说:“中国画里所表现的最深心灵究竟是什么?答曰:它既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而崇拜模仿,也不是向一望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烦闷苦恼,彷徨不安,它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深静默的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宗白华《美学散步》)

(本文来源:信息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