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啊好爽继续浑水摸鱼:60年,从粮票到美眉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03:18
记 述是媒体的命运。网易新闻试图记述1949年至今的60年时间,这个国家所经历的人和事。人们认识中的解放,停留在1949年。但回溯这60年,我们发现 它其实从未停止,大到统治者怀揣解放全人类的梦想,小到个体追求更有尊严生活的努力,它一直统治着每个时代,历经起伏。60年后的今天,解除人性的束缚令 人欣喜地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但它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命题。从5月11日到10月1日,网易新闻将在每周一推出一个有关“记忆”的解放专题,为您 讲述从未停止的解放故事。……(更多故事)
news.163.com

改革开放前30年常被称为“票证社会”,每个人都是持不同票证者;依此逻辑,后30年则可称为“证照社会”,每个人都是持不同证件者。其实有票有证不 意味着就是“票证社会”,只有当它通过制度加以强化,名目繁多到眼花缭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之时,才具有了“票证社会”的强列特征。今天,形形色色的 粮票、油票、蛋票、布票已成为收藏品;或许有一天,独具中国特色证照退出历史舞台,也有可能在收藏品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前三十年忙找票
计划经济下人民币和粮票都是必不可少的硬通货。
票证的来历
新中国的票证传统,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印制发行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票证——借谷证。部队流动作战,党政人员流动工 作,借谷证就是饭碗。被借者可凭证兑粮、兑款,也可顶替公粮或税收。中央苏区1933年、1934年先后三次发行,共向群众借谷100余万担。抗战和内战 时,根据地和解放区也大量发行粮票,但那时还谈不上是票据社会,只不过是战时物资供给的办法。1953年10月,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 应的决议》,对粮食、油料、棉花全面实行统购统销,城镇实行划片、定量供应制度。机关团体可通过组织供应,普通人凭购粮证或户口本购买。
同年11月,政务院又发布《粮食市场管理暂行办法》,粮食行业彻底禁止私营。每户居民每月自行制定粮食计划,经审批后方可购粮,当然工作量如此巨大, 审批就只能走走形式;同样人口家庭粮食需求也不可能相同,粮食供求又出现混乱;很多市镇居民购得粮食超出需要,一些粮食又通过黑市倒流回农村;流动到城镇 的农村人口,城镇中流动工作学习的人需在外就餐,更是个头疼的问题。既然按户核实供应粮食搞得一团乱麻,只好在不动的“户口本”上产生“可流动”的票证。 票随人走,有票就给粮,问题就好解决了,城镇粮食供应与户口挂钩,户籍功能大大被强化,而粮食供应也逐渐指向个人。
国家总结经验后,进行“定产、定购、定销”的整顿,国务院1955年8月颁布《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要求实行统购统销的市镇,对非农人口 一律按劳动差别、年龄大小进行居民口粮分等定量供应,对工商用粮按户定量供应,对牲畜饲料也分等定量供应。全国通用粮票开始发行,同时印发油票。这就诞生 了“四证三票制”: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市镇饲料供应证、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以及地方料票。可以说,中 国由此正式进入票据时代。

形形色色的票证在那个时代已经触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票据时代的生活
票证制度确立后,票的种类自然增多,1957年,肉票开始印发,第二年春节开始,牛肉、羊肉、鸡蛋、白糖、红糖等副食品也开始凭票供应;蛋票、糖票自然应 运而生。五十年代末,物资日益匮乏,票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种类更令人眼花缭乱。民以食为天,粮票当然是各种票据的老大哥。1955年10月,刚发行的全 国粮票1斤采用16两制,1959的才改为10两制,其面额有半两、一两、二两、伍两、一斤、二斤、十斤、百斤。全国粮票先后发行过9套33枚,地方粮票 和军用粮票总数有14000多种。
普通粮票之外,还有工种粮票、知青回城粮票、搭食粮票、优惠粮票、干部下乡粮票……中国太大,各地农作物及人们的主食习惯有差别,按粮食种类,还有 “粗粮票、细粮票、杂粮票、小米票、大米票……专用粮票的种类同样令人咋舌:侨汇粮票、效区菜农粮票、产妇补助粮票、人民公社粮票、救灾粮票。60年代 初,糕点劵和就餐劵也出现了,上海由粮食局印发,每人每月凭本供应糕点半斤,后来改为收糕点票外加收3两粮票。上餐馆吃饭,就餐劵与粮票同样具备了货币功 能,混合使用。天津市还发放过高级饭馆就餐劵,手握就餐劵可以在狗不理,登瀛楼,玉华台,正阳春这些高档饭店打打牙祭,不过很少有人能获得这种机会。天津 人喜欢吃捞面,用麻酱当辅料,因此当地发行了麻酱票。
油票的种类同样繁多,有豆油票、香油票、菜油票、茶油票、猪油票,最小面值的油票可打到一滴油。素油,即植物油,起初在大中城市,每人每月可供应5两, 后来随着物资紧缺,逐渐减少,文革时减到每人每月3两。作家张贤亮曾回忆,当时配给他每两个月一市两素油,苦于找不到那么小的器皿去盛,然后保证每顿饭吃 一点点,最后终于找到一好办法,用眼药水来装,这样每顿饭能用一滴。此外,媒球票、冰棍票、肥皂票、烟票、酒票、据老人们回忆,那年头简直想不起有什么不 需要凭票才能买到的东西。
后三十年忙办证
几乎所有城市的电线杆上必会看见“刻章、办证”的牛皮癣广告。
有证眼花缭乱,无证寸步难行
改革开放后,票据虽未立即退出历史舞台,但因为物资丰富,物流畅通,其作用日益被削弱,实际上八十年代中期,基本上告别票据时代。1993年,国家正 式宣布废除粮票,正式标志着这一制度的终结。我们告别票据时代,同时进入证件时代,每个中国人都是持大量不同证件者。从生到死,从衣食到住行,从婚丧到嫁 娶,中国人所需各种证件之多,堪称世界一大奇观。有些证件原已有之,或稍许改头换面,但大量证件则是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刻章,办证”,走到中国各地,会见到N多人群以办假证件为生,天桥、电线杆上密密麻麻贴满办假证的小广告。有所求,就有所供,似乎这已是一个庞大的 产业,谁叫我们没有证件,寸步难行呢。中国人一生,办证的开销,非常庞大,办理过程,纷繁复杂,有时候小小一个证件,折腾得你精疲力竭。
在很多城市里,暂住证的霸主地位依然不可动摇。
人生办证指南
从你生下来,就上了户口,它决定我们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是“流动的人”还是“不流动的人”,是不是可以享受这种待遇或那种待遇的 人。坐飞机,住宾馆,读大学,办任何手续,还离不开“身份证”,有了这张小卡片,是否就走遍天下,想得太美。受过教育吗,受过,请出示凭证。大学毕业给 “毕业证”,小学毕业也总得给个小学毕业证吧,找个工作,干点事业,这玩意缺不了。手握毕业证,中国天地如此广阔,谁不想到外面闯荡一番,干出点成就,出 省的话别忘了办“外出务工许可证”,农村朋友要办“进城务工证”。此证2005年被劳动部取消,但不少单位和地方有时候仍莫名其妙要求出示务工证。去年黑 龙江宾县出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凭证件免收借读费”政策,因为需要出示务工证才能享受这个待遇,好多人空欢喜一场,“这证去哪办啊”,哭笑不得。
“暂住证”名气,不亚于身份证,并成为改革开放年代的标志性证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中国的人口迁徙流动日益频繁,原有的城乡二元壁垒又无法在短期内 破除。1985年,公安部颁布《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标志着暂住证制度正式形成。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一直存有争议,伴随着暂住证产生的 制度性歧视、不合理收费、野蛮查证遣送现象层出不穷,孙志刚案作为暂住证史的分水岭,导致收容遣送制度被废除,暂住证功能一定程度弱化,但仍未退出历史舞 台。
根据2000年上海官方公布的数据,20年来,上海共有239万对夫妇领取了《独生子女证》。
社会趋多元,证照也泛滥
下岗有“下岗证”,上岗还有“上岗证”,英语考了级,能拿到“四六级证”,在单位上班,看你什么行业,自然有相关的“工作证”与“职业资格证”。想开 个百十来平米的饭馆,办了“健康证”、“消防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税务登记证”……拿到了“营业执照”。事业小有着落,买个小窝,拿到“产权 证”、“契税证”;考个“驾驶证”,买辆车,拿到“行驶证”、“附加费证”、“保险卡”,以前还要“养路费证”,OK,可以上路了。车辆如有商用,别忘了 “营动证”。
结婚了,是不是该要个孩子。孩子还未成型,各种证件就伺侯着了。先得办“初婚初育证“,拿到这证后,才可以领到“准生证”,现在从人性化角度考虑, “准生证”已更名为“计划生育服务证”。孩子生下来了,拿着医院开具的“出生证”,可以上户口,让他和你一样从头开始拿证件。如果你这辈子只要一个孩子, 可以办一个“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每个月能发几块钱呢。想永远免去后顾之忧,那就去办了“节育证”,俗称“上环证”。如果符合生育二胎的条件,还想再要 一个孩子,赶紧办“二胎证”去。老了,干不动革命工作了,想歇歇,办个“退休证”,上公园坐公车听说老人可免费,办个“老年证”吧。突然有一天,死神站在 自己面前,这回不用自己跑了,“死亡证”留给家人去办,火葬的话,还有“火化证”,土葬自然有“土葬证”。
据统计,每个中国大陆人一生,估计要跟八十多种证件打交道。
网络时代流行“虚拟证件”
一张美眉证不分年龄大小,老少咸宜。
恶搞证件亦成时尚
网络时代的到来真是充分发掘了广大网民的智慧,各种各样虚拟的个性化恶搞证件泛滥起来:灌水证、帅哥证、美女证、处男证、良家妇女证、色狼证、忽悠 证、粉丝证……这些证件在年轻网民中倍受青睐,同时令人捧腹大笑。恶搞之证当然不具备任何法律或行政效力,如果我们注定生活在证照泛滥的时代,至少我们可 以拿它开玩笑。
票证时代是计划经济和指令经济的产物,证照时代又是计划经济和指令经济于转型期在社会管理上的映射,两者都体现出“事事皆管制,处处要审批”的特点。近 年,人性化管理的观念逐渐深入官民之心,有些证件正在退出历史舞台,有些证件所承载的不合理功能逐步削弱。相信有一天,我们社会管理方式会更加科学合理, 也可以像告别票证时代一样,向证照时代Say bye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