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鸣穿越校园:四书”成清华大学必修 讲课以朱熹的注释为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3:48:48
今年,“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将成为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实验班本科生的必修课中的内容。开课教授彭林表示,“这种尝试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本民族文化经典,背诵‘四书’有可能作为考试的内容之一。”
彭林:
讲课以朱熹的注释为主
彭林称,“现在不少毕业的博士,都没有读过‘四书’,而解放前,有人能够背诵‘十三经’,学文史哲的学生如果连‘四书’都没有读过是很不好的。”
彭林说,“四书”是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实验班本科生的必修课,每周有四个课时,讲课时间为一小时,学生课时合格后一般能获得4个学分。“我要求学生逐字逐句阅读,并能把《四书》全部背诵。经过这样较为系统的学习,同学们就会大体具备阅读古籍的能力。虽然以前我们都说朱熹的注解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但是,朱熹的注解流传了六百年,他吸收了前人的优点。因此,我将以朱熹的注释为主进行讲解,同时也会告诉学生汉唐人怎么理解。我们主要是了解经典本身,而不会像南怀瑾、于丹那样来讲。”
学生:现在背下来不可能
清华大学历史系一在读研究生表示,“让本科生来背诵‘四书’有点晚了,全部背诵下来应该在中学完成,现在让学生全部背下来不太可能。当然,鼓励学生读经典,想法还是挺好的。如果有时间,我也想过去听听。”
《大学人文读本》编者之一、某大学教授表示,自己不反对让学生读经,但是,是否要把“四书”全部背下来,要看学生是否有精力投入,在网络时代,知识的传播和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他还认为,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儒家经典在过去主要靠私塾、书院、科举制度结合起来进行传播。1905年以后,科举制度取消了,经典的传播方式就变了,“如果高考、公务员考试要考‘四书五经’,那么能够背诵的人肯定很多。” (记者张弘)
《四书》成清华必修课 教授要求学生谨记诚孝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08-09-22

清华大学
【星岛网讯】中国传统文化《四书》日前成为清华大学本科生的必修课,多数学生对此表示支持,并称传统文化的知识是不可或缺的。清华大学教授还要求学生对《四书》熟记,从而提升学生的素质。
《光明日报》报道,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大二年级学生纪毓迪9月17日下午3点20分走进了教室,在这里,“四书”将在建国后第一次作为必修课搬上清华大学的课堂。而她也是第一次去亲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四书”。
教室里还有一批特殊的学生——既有六七岁的娃娃也有十几岁的少年。原本还算是面积比较大的教室,此时已是满满当当座无虚席。
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清华大学教授彭林走上了讲台。开课伊始,彭林老师就给学生们提出了一个要求——熟练地背诵“四书”。“太难了吧?”“怎么可能?”讲台下哗然一片。彭林老师并未多讲,而是把他的客人——那些六七岁的娃娃和十几岁的少年请上了讲台。孩子们流利地背诵着《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还有一名不到十岁的小女孩可以全文背诵六经中最难的《尚书》。就这样,同学们的抱怨和质疑化作了佩服和信心。也就这样“四书”这久违了中国课堂的经典,又重新回到了同学们的视野。接下来是老师耐心地讲解,学生专心地聆听。
课后一位同学说,“作为一名文科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民族的经典非常熟悉。我很幸运,能够在清华大学学习到‘四书’,我希望能够通过这门课程,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我们的文化。”
一位理科生特地赶来旁听这门课程,他说,虽然自己将来会从事理工方面的研究,但是传统文化的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大学生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文化。
彭林教授就清华大学第一次将“四书”作为本科生必修课的原因谈到,首先是帮助同学们去认知儒家文化。现在大家往往是寻章摘句的,是局部、片面地去接触传统经典。而认知儒家文化,就要从“四书”入手。要让同学们踏踏实实、一字一句地学习原典。第二,同学们尤其是文史哲专业的同学,需要具备一定的古文献阅读能力,要求他们读懂经典。经过这样较为系统的学习,同学们就会大体具备阅读古籍的能力。
第三,中国的学问可以用“修身治人”四个字概括。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修身养性。而“四书”里所提倡的“诚”、“敬”、“孝”等理念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四就是提升文化自觉,二十一世纪是文化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西方文化的博弈将会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展开。这场博弈说到底就是中国的文化到底能不能为人类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模式。
“四书”成清华必修课 网上引发激烈争论
2008-09-24 08:45:25 来源:大河网(郑州)网友评论 1 条点击查看
9月17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大二学生纪毓迪怀着兴奋心情走进了教室,在这里,“四书”将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作为必修课搬上清华大学的课堂。(9月23日《光明日报》)
■乐毅(教师)
此事在网上引发了争议,相当多的人反对。
“四书”到底该不该进课堂,对此我想先提个问题:如果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进了清华的课堂,会不会引发争议呢?我想是不会的。
完全能理解反对者们。因为“四书”及其所代表的儒家,与中国漫长的专制史如此紧密相联。好不容易,在近代以后我们摆脱了那种控制,为什么现在又要把这头“妖兽”请回来呢?
但是,儒学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主流思想,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及人们日常伦理的方方面面,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行事都受其支配(包括那些以西学为纲者),只是我们常常不自觉罢了。我们真要想了解中国社会及中国人,是不能对儒学一无所知的。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孔子开创儒学是春秋百家争鸣的年代,也是学术自由下的产物。后来是“罢黯百家,独尊儒术”及八股取士只考“四书”,在权力的操作下,才形成了思想专制。
卢梭是否能与孔子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并受到公平的对待?如果能,那“四书”进课堂就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我们不能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过度上纲上线,所谓“传统都不是好东西”,看到一本线装书,就能立马联想出复辟来。现在,我们应该能有更多的平常心,对待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变革。 (本文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
“中国经典研读”是清华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的一门必修课。由于研读的对象是《四书》,最近这件事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持反对态度的人还真不少。有人说:“旧的没有用的东西不需要装载那么多进大脑。以前的东西伟大已经过时了,我们需要重新开创新的中华文明。”有人说:“孔孟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三纲五常,清华大学今天开设这样的课程,只能说明它的堕落。”
《四书》当然是旧的东西。仔细想想,目前,似乎所有能够称得上经典的著作,都是成百上千年前的旧东西。当年,它们被焚烧过,被砸烂过,被践踏过。可是如今,新的没有,旧的不要,拿什么满足国人的文化需要?没有文化营养的人,没有精神层面规范的人,能不道德沦丧?能不伤天害理?能不忤逆残忍?能不为所欲为?
一位提倡青少年多读古籍的专家介绍过,人都有内在的精神的、心灵的、文化层次的成长,没有文化的陶冶,那么他一辈子就跟野人、动物差不多。如果生长在像中国这样一个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地方,我们的国民或是我们的孩子居然没有文化的成长,请问这是不是人造的文化侏儒症?
温总理2003年12月10日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引用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是北宋大儒张横渠的原话。温总理还说,“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更加复杂。文化因素将在新的世纪里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
重温总理的话,句句发人深省,值得那些叫嚣“过去的伟大已经过时”的人认真加以思考。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骨干,其核心在于秩序、诚信与仁爱。这几项,恰恰是当今中国社会缺失最严重的,无数惨痛的教训发生在眼前,相信没有人能够视而不见。如果传统文化的重建能够从娃娃抓起,将断裂了近百年的文化血脉接通,青少年自然也就奠定了文化的根基和人生行为准则。将来再做文化上的进一步收纳,自然会有立场,有主见。
欣闻北京市不少小学的小学生每天都要集体背诵《弟子规》,这是一个为学生增加文化营养的绝佳举措。经典古籍不仅应该进高校、小学,甚至应该在有条件的地区做更加普及的试验。(侯 江  原题:古籍不仅要进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