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瑜r18漫画百度云:有效教学讲座二之十一(有效教学反思模式的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15:38

有效教学讲座二之十一(有效教学反思模式的研究)

1、课题《有效的教学反思模式的研究》研究方案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⑴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①我校是一所刚刚走过10年的年轻的学校,教师年龄结构优化。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素质的提高,就其途径和方式而言,大致包括两大方面:ⅰ是外在影响,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目前许多地方采取的教师全员培训就是属于这种方式。ⅱ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指教师的自我完善,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在传统的教师教育中,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影响,习惯于把所谓的先进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灌输给教师,以为教师一旦熟记了这些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教师的素质就会大大提高。实践证明,教师教育只重视外在影响,忽视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教师的素质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关于教师素质的研究,已从原来注重对教师教学理论的建构和教学技能的训练转向注重对教师已有知识结构、思维模式以及教学能力习得的研究。新课程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理念,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要求教师学会教学。学会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过程,不仅学习教学技术,还要学习教学伦理与道德知识,善于把自己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融合起来,使自身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直至成为学者型教师。基于这些思考,我们认为教师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理论,总结他们教学的知识、技巧和经验来实现,即通过教学反思来有效促进青年教师专业的快速发展。

⑵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①教学反思萌发于20世纪初、大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具有反思性质的批判教育学方面的理论用于教学实践,特别是卡尔和凯米斯等的批判教育学方面的理论用于教学实践,“激起了有关通过研究教师自己的情况,促进教师对自己行为原因与结果的意识的重要性的大量思考”。

ⅰ较早研究反思的有洛克、斯宾诺莎、,杜威等人。它们的反思观基本是一致的,认为反思的实质在于对“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的考虑,是一种心理活动。杜威把反思性行为界定为一种根据支持的理由及其所导致的结果,对任何信念和实践进行积极的、持续的和仔细的考虑行为。他的“教学五步法”(即思维五步法),强调的是“对于任何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从而使反省(即反思)的教学与盲目的、膺服权威和墨守成规的教学行为严格区分开来.

ⅱ近的可以追溯20世纪80年代早期“探究走向的教学”或行动研究类的教学实践。但“教学反思”成为西方教育改革(特别是教师教育改革)中一个反复出现、近乎主导地位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

ⅲ作为一个正式术语,其产生主要是受美国学者斯冈1983年发表的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一书的影响,在这本书中,斯冈把“教学反思”描述为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认为“教学反思”的问世是对将教学改革简单地贴上成功或失败标签的超越。

ⅳ斯冈的著述引发了人们对教学性质的激烈争论,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倾向于认为应当将“反思”视为教学工作的本质特征。教学反思代表和反映了西方后现代社会认识和方法论的特征,是重新审视教学工作性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ⅴ在西方各国近一、二十年致力于通过提高教师质量来提高教育质量的宏观背景下,“教学反思”自它产生之日起,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潮,还是作为一种运动,便一路高歌、势不可当,其发展和流行的速度是十分惊人的。

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一词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欧洲大陆被人们越来越多地加以引用,并很快影响到了西方世界以外的各国教育。现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领域广泛流行的时代性语言,成为凝聚教育改革力量的标识或口号。可以说,“教学反思”和“反思型教师教育”现已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但西方的教学反思也存在不足,主要是对教学实践的合理性缺乏质性的认识和全面地把握,使得有些具体形态的教学反思能否接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尚属未知,因此教学反思工作者虽构想了许多举措,有些确有效果,但举措之间功能联系不紧,以致难以用于实践。

③近年来,我国教育学术界也开始对“教学反思”或“反思性教师教育”展开了探讨,实践层面的以“反思”或“研究”为导向的教育改革也正处于形成之中。而国内有些学者的研究,(如熊川武教授诉诸的《反思性教学》一书)但大多只停留于理论上的研究,在理论上提出教学反思的文化背景,教学反思主体、教学目的、教学工具等的合理性,还缺乏操作性较强的反思性教学策略,特别是缺乏对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反思以及教学反思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研究。

④我们认为,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其本质和主要特征是:

ⅰ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ⅱ教学反思的出发点是探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包括目标、内容组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等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

ⅲ教学反思采用的是教育行动研究法;

ⅳ教学反思是教师的专业学习与全面发展的过程。

⑤教学反思是教师的一种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学习的方式是探究式、发现式学习、学习的主体是自己,对象是自己的教育实践;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反思”和“探究”。实践(行动)——反馈——调整——在实践(行动),形成一个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⑥我们从界定教学反思概念入手,进一步分析教学实践合理性的内容,在“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三个方面,尝试构建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策略体系。

1.2、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⑴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一般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①课前反思:以前经验、与学生交流分析、教学设计, 课堂中应重视的内容等。

②课堂教学:教师面对课堂上突发的问题,思考如何应对使得事先设计的课程能如期完成。教学过程、信息获取、即时反馈、应急处理等

③课后反思:教学体会、自我诊断、同伴互对有关概念的界定,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后,对自己已经上过的课的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如:思考本节课原先预定的目标是否达成,如何改善原先的教法,如何进行下次教学的准备等。

④反思性教学,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研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而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⑵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①通过反思性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研究,引导教师养成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发现问题的习惯,掌握如何反思的技能和方法;

②通过课前、课后教学反思的研究,促进教师课前教学设计最优化和课后教学行为提炼形成教学新行为,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

③通过课题研究,总结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策略,使教学反思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渠道;

④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学反思成为学校教学发展的最优化管理途径。

⑤通过研究,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与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⑥促进教师群体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1.3、理论依据.

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离不开进行反思性教学。《纲要》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为反思性教学课题研究提供了政策法规依据。

⑵国内外反思性教学的基本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美国当代教育家、哲学家唐纳德在他广为引用的著作《反思性实践者》中,提出了反思实践和反思实践者的思想,将反思分为“对行动的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两种类型。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的《反思性教学》和美国作家写的《批判反思型教师ABC》等这些是指导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4、研究原则.

⑴目的性原则.开展反思性教学研究,其目的是立足教学实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学会教学,学生学会学习,在探索中提升教师教学实践合理性与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反思性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⑶“对行动的反思”与“在行动中反思”相结合的原则.反思有两种时间框架,即“对行动的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前者发生在行动前或行动后,后者发生在行动中。在反思性教学研究中,要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

⑷个体反思与集体反思相结合的原则.个体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更新其固守的经验和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集体反思是指与同事一起观察教育实践(自己的或同事的),或与他们就实践中的问题,借助网络等平台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合作互动式的研究。

1.5、研究方法.

本课题坚持实证和思辨相统一的原则,遵循行动研究的思想,以初一年级为实验对象,主要采用文献法、实验法、叙事法和观察法等。本研究拟采用两种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辅之以观察法、调查法等实验方法。

⑴行动研究法.在实验前,对实验教师进行反思能力的调查摸底,指定培训方案,然后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保持观察与分析,根据实施情况不断修正方案,每年进行测评,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

⑵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教师进行追

⑶文献法。应用文献研究法搜集相关的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资料,并对其筛选、整理和归纳,揭示其优点及弊端,为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途径、方法。

⑷调查研究法。应用调查研究法,了解当前农村初中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改革的基本发展方向,了解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发展情况。

⑸经验总结法。应用经验总结法,提炼申请人十余年的课堂教学经验,使之得到迁移和创造性的利用。

⑹实验研究法。应用实验研究法检验各种课堂教学的实验教学效果

踪调查,分析其实验前后的变化。

1.6、研究组织.

⑴组长:郑家模

⑵副组长:宋方达、梁蕾、丁忠书.

⑶组员:廖纯连、张光华、傅运、胡桂华、宋明彬、施新风、程玉梅、杨使兵、丁蓉.

1.7、课题研究制度和经费保证.

⑴课题研究制度。课题组将每周活动一次,定期召开课题会议,组织有关理论及科研知识的学习、开展课题研讨活动。

⑵物质保证。建立实验工作激励机制,对实验老师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成绩,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同时,学校每学年将投入活动经费,用于购置各类资料、开展活动、外出学习等,并逐年提高。

1.8、计划实施时间、活动安排及分工.

⑴准备阶段:2007年11月

①确定课题研究方向、主题,收集、整理相关理论资料。

②撰写开题报告(梁蕾),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张光华),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丁忠书)。

③组建课题组,确定主要组成人员。由郑家模校长总体负责课题的运行和管理;副校长宋方达总体负责研究实施计划和相关研究报告的指导工作及实施工作;老师总体负责子课题研究的运作和管理,梁蕾、张光华、胡桂华、丁忠书撰写相关报告;其他主要成员负责子课题计划、总结的撰写与分头实施。

④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课题论证。

⑤建立子课题组.

⑵实施阶段:2007年8月—2009年12月.依据方案要求组织实施;搜集典型个案材料及课题论文专辑;进行有关数据、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

①2007年11月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②确立子课题,制定各子课题具体实施计划。子课题分别是:“课前反思研究”(付运);“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廖纯连);“课后反思研究”(张光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调查”( 梁蕾)。

③印发课题方案和子课题实施计划,组织教师学习。

④要求教师在参加校、区、市各级研训活动时,结合本组负责子课题内容,做好研训记录及反思。

⑤建立青年教师成长记录袋。

⑥12月,课题组成员进课堂听课,就“教师引导、学生主体、情境创设、合作学习、提问技巧、课堂小结”等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教学调研,分析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出改进建议。

⑦同期举办校“教育论坛”,主题围绕青年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展开,初步拟订的主题有“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课堂的提问技巧及提问实效”,“教师如何开展备课活动”,“教师如何批改作业及分析试卷”,“课堂教学如何抓住学生的心”,“教师如何驾驭课堂纪律”等。

⑧召开教研组长会议,研究如何在各教研组内开展课题研究,教研活动如何开展。

⑨举行反思主题活动。各教研组,就各子课题进行座谈会,充分利用合作、交流形式,各自发表意见。座谈会中要求各教研组老师根据本组负责子课题内容,每学期备针对性的教案5篇,其中2篇进行期末座谈交流。

⑩2008年5月,进行期中任课教师会议。在分析学生成绩基础上,分析教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整体成绩,会后要求教师结合自己教学情况,写一篇期中教学反思。

①2008年6月上旬,收集,整理教师撰写的各种记录及反思,提出下阶段研究开展过程中需注意问题。

②2008年11月中旬,组织教师到研训活动开展颇有成效的学校和研究单位进行学习,交流。

③2008年11月下旬,阶段性检查教师专业成长情况。

④调查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情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备课本检查、随堂听课、市公开课承担情况、各级论文发表获奖情况、各种教学比赛获奖情况、学生座谈会反馈情况、教学成绩、职称评比情况等。

⑤2009年4月上旬,开展教师交流会,交流心得,边上交。各教师上交各科研训记录及学期论文。各子课题组进行阶段性总结及分析。

⑥邀请专家进行总课题中期论证。

⑦2008年4月,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名师课堂,开展讲座等。

⑧举行“专业研讨”座谈会,通过自修学习专业理论书籍,提高专业水平,教研组为单位展开。

⑨2008年5月下旬开始,各教研组开始围绕课题研究开展校常规教研活动。

⑩2008年5月,举行“理论学习周”,使教师树立学者型教师的理念。通过学习使教师进一步明确自身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①开展“课堂教学经验交流会”,使教师的教学经验得到迁移和创造性的利用。

②再次具体调查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情况。

③2009年6月开始,收集教师各种研训记录,反思心得,论文。各类获奖情况等,整理教师成长记录袋。

④总结各子课题研究工作,完成相关总结或报告的撰写。(各子课题副组长)

⑶课题总结评估阶段(2010.1~2009.4).①总结研究课题成果;②撰写结题报告;③形成各类课题成果;④组织专家评估。

1.9、研究措施.

⑴加强理论学习。有计划地学习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的《反思性教学》和美国作家的《批判反思型教师ABC》《反思性实践者》等理论书籍,从而了解反思性教学的来源、兴起、定义、特点、目标、意义等,目的是让教师们不但了解反思性教学理论,而且从内心接受反思性教学理论,从而变成教师的需求。

⑵加强课题管理和经营.课题组将收集教师撰写的成长反思、经验总结和教学心得,有计划跟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代表性教师进行座谈,并做好座谈记录。

⑶每学期编辑一本学校教师反思集。

⑷建立青年教师成长记录袋,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反思性教学的理论.有计划地学习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的《反思性教学》和美国作家的《批判反思型教师ABC》《反思性实践者》等理论书籍,从而了解反思性教学的来源、兴起、定义、特点、目标、意义等,目的是让教师们不但了解反思性教学理论,而且从内心接受反思性教学理论,从而变成教师的需求。

⑸以教学日记为课题实施的突破口.教学日记是教师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具有教育价值的各种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批判性的理解和认识予以真实的书面记录和描写,通过书写教学日记可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工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①教学日记没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教师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及感兴趣的内容予以记录,自由展示自己的撰写风格和特色。比较常见的教学日记形式有:点评式、提纲式、专项式、随笔式等。教学日记的内容可以包括:教学中的成功或不足、教学中的灵感闪光点、教学中学生的感受、教学中的改革创新等。

②新课程强调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开发者,而这样的角色定位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造。而教学反思正是使教师总结、反思、改进、创造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决定以教学日记作为我们实施反思性教学的突破口。

⑹为教师创设进行教学反思交流的平台.单纯的内省反思活动,往往是比较模糊、难以深入,而且容易囿于自我,因此,课题组将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地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交流对话。

①和同事进行交流对话,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而且来自交谈对象的反馈往往也会激起自己更深入的思考,激发自己更多的创意和思路。

②教师围绕共同的话题进行畅谈或以中心发言人的形式,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展现给小组的其他成员,在充分交流、相互诘问的基础上,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并了解和借鉴其他人的不同观点。

③我校长期开展校本研究,有一大批业务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教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曾经承担过省,市各级课程的研究。自2002年初中推进新课改以来,我校十分重视通过教学反思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现在我校全体教师均能通过反思实践开展教学活动,有一批教师在教学反思,学生反思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其成果取得广大教师的认可,并在校际区及学校之间进行交流。

④我校教师从2004年起开展案例研评课的研究,通过课前集体备课,预设课堂教学情况,上课、课后同伴评课,教师反思后再实践,再反思,形成了一套特色的教学反思实践模式。通过本课的研究,我们期待我校教师会在教学的多个环节开展反思,并总结出有效的反思模式,使广大教师受益,尽快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10、研究成果.

阶段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准备

阶段

有效教学反思模式研究资料汇编

资料汇编

2007.9

丁忠书

调研资料及相关研究报告

调查报告

2007.10

梁蕾

实施

阶段

主(子)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08.7

丁忠书等

各科有效教学反思案例

案例集

2008.10

子课题组长

课题研究论文汇编

论文集

2009.6

张光华

总结

阶段

教学反思案例集

案例集

2009.6

梁蕾

教学反思论文集

论文集

2009.6

张光华

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10.5

丁忠书

2、课题《有效的教学反思模式的研究》设计论证

来源:琥珀中学

2.1、我校是一所刚刚走过10年的年轻的学校,教师年龄结构优化。

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校长期开展校本研究,有一大批业务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教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曾经承担过省、市各级课程的研究。自2002年初中推进新课改以来,我校即着眼于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选择了以教学反思为切入点。现在我校全体教师均能通过反思实践开展教学活动,有一批教师在教学反思,学生反思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其成果取得广大教师的认可,并在校际区及学校之间进行交流。我校教师从2004年起开展案例研评课的研究,通过课前集体备课,预设课堂教学情况,上课、课后同伴评课,教师反思后再实践,再反思,形成了一套特色的教学反思实践模式。通过本课的研究,我们期待我校教师会在教学的多个环节开展反思,并总结出有效的反思模式,使广大教师受益,尽快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⑵在传统的教师教育中,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影响,习惯于把所谓的先进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灌输给教师,以为教师一旦熟记了这些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教师的素质就会大大提高。实践证明,教师教育只重视外在影响,忽视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教师的素质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⑶新课程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理念,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要求教师学会教学。学会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过程,不仅学习教学技术,还要学习教学伦理与道德知识,善于把自己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融合起来,使自身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直至成为学者型教师。基于这些思考,我们认为教师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理论,总结他们教学的知识、技巧和经验来实现,即通过教学反思来有效促进青年教师专业的快速发展。

2.2、基于上述原因,我校选择了“有效的教学反思模式的研究”子课题。

⑴本课题旨在通过反思性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研究,引导教师养成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发现问题的习惯,掌握如何反思的技能和方法;通过课前、课后教学反思的研究,促进教师课前教学设计最优化和课后教学行为提炼形成教学新行为,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通过课题研究,总结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策略,使教学反思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渠道;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学反思成为学校教学发展的最优化管理途径。

⑵通过研究,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与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师群体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2.3、本课题的研究将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1)课前反思:以前经验、与学生交流分析、教学设计, 课堂中应重视的内容等。

(2)课堂教学:教师面对课堂上突发的问题,思考如何应对使得事先设计的课程能如期完成。教学过程、信息获取、即时反馈、应急处理等

(3)课后反思:教学体会、自我诊断、同伴互对有关概念的界定,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后,对自己已经上过的课的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而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2.4、本研究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拟采用两种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辅之以观察法、调查法等实验方法。

⑴行动研究法:在实验前,对实验教师进行反思能力的调查摸底,指定培训方案,然后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保持观察与分析,根据实施情况不断修正方案,每年进行测评,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

⑵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教师进行追

⑶文献法。应用文献研究法搜集相关的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资料,并对其筛选、整理和归纳,揭示其优点及弊端,为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途径、方法。

⑷调查研究法。应用调查研究法,了解当前农村初中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改革的基本发展方向,了解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发展情况。

⑸经验总结法。应用经验总结法,提炼申请人十余年的课堂教学经验,使之得到迁移和创造性的利用。

⑹实验研究法。应用实验研究法检验各种课堂教学的实验教学效果踪调查,分析其实验前后的变化。

2.5、本课题的研究努力采用以下路径.

⑴加强理论学习。其目的是让教师们不但了解反思性教学理论,而且从内心接受反思性教学理论,从而变成教师的需求。

⑵加强课题管理和经营.课题组将收集教师撰写的成长反思、经验总结和教学心得,有计划跟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代表性教师进行座谈,并做好座谈记录。

⑶每学期编辑一本学校教师反思集。

⑷建立青年教师成长记录袋。

⑸以教学日记为课题实施的突破口.教学日记没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教师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及感兴趣的内容予以记录,自由展示自己的撰写风格和特色。比较常见的教学日记形式有:点评式、提纲式、专项式、随笔式等。教学日记的内容可以包括:教学中的成功或不足、教学中的灵感闪光点、教学中学生的感受、教学中的改革创新等。

⑹为教师创设进行教学反思交流的平台.课题组将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地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交流对话。和同事进行交流对话,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而且来自交谈对象的反馈往往也会激起自己更深入的思考,激发自己更多的创意和思路。

2.6、本课题实施步骤安排如下.

⑴准备阶段:2007年11月.

①确定课题研究方向、主题,收集、整理相关理论资料。

②撰写开题报告(梁蕾),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张光华),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丁忠书)。

③组建课题组,确定主要组成人员。ⅰ由郑家模校长总体负责课题的运行和管理;ⅱ副校长宋方达总体负责研究实施计划和相关研究报告的指导工作及实施工作;ⅲ老师总体负责子课题研究的运作和管理,梁蕾、张光华、胡桂华、丁忠书撰写相关报告;ⅳ其他主要成员负责子课题计划、总结的撰写与分头实施。

④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课题论证。

⑤建立子课题组

⑵实施阶段:2007年8月—2009年12月.

①2007年11月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确立子课题,制定各子课题具体实施计划。印发课题方案和子课题实施计划,组织教师学习。建立青年教师成长记录袋。

②12月,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教学调研,分析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出改进建议。

同期举办校“教育论坛”,主题围绕青年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展开,初步拟订的主题有“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课堂的提问技巧及提问实效”,“教师如何开展备课活动”,“教师如何批改作业及分析试卷”,“课堂教学如何抓住学生的心”,“教师如何驾驭课堂纪律”等。

③举行反思主题活动。各教研组,就各子课题进行座谈会,充分利用合作、交流形式,各自发表意见。

④2008年5月,进行期中任课教师会议。在分析学生成绩基础上,分析教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整体成绩,会后要求教师结合自己教学情况,写一篇期中教学反思。

⑤2008年6月上旬,收集,整理教师撰写的各种记录及反思,提出下阶段研究开展过程中需注意问题。

⑥2008年6月中旬,邀请专家指导。

⑦2008年11月下旬,调查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情况。

⑧2009年4月上旬,各子课题组进行阶段性总结及分析。

⑨邀请专家进行总课题中期论证。

⑩2008年4月,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名师课堂,开展讲座等。举行“专业研讨”座谈会,通过自修学习专业理论书籍,提高专业水平,教研组为单位展开。

①2008年5月,举行“理论学习周”,使教师树立学者型教师的理念。通过学习使教师进一步明确自身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开展“课堂教学经验交流会”。

②再次具体调查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情况。

③2009年6月开始,收集教师各种研训记录,反思心得,论文。各类获奖情况等,整理教师成长记录袋。

⑶2010.1—6月,总结各子课题研究工作,完成相关总结或报告的撰写。(各子课题副组长)

⑷邀请专家来校指导,申请结题。